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用典

用典

用典
用典

古代诗词的用典种类及鉴赏技巧训练

一、种类高考常考的古代诗词用典主要有明用、暗用、侧用、反用四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

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钱

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

再如:如李白《送长沙陈太守(之二)》中有“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二句,便是侧用的例子。定王刘发是汉景帝的庶子,因为母亲程姬卑微无宠,他的封地只能是卑湿的贫国。颜师古《汉书‧注》引应劭的话:“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益焉。”李白友人陈太守被委派到当时地处偏远的长沙郡任职,心中不免委屈难过。李白劝他“莫小二千石,当安远俗人。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春”。此处透过定王勇敢争取权益过程中的小小趣味动作,不仅博陈太守一笑,更有宽慰友人并预祝好兆头的用意。李白此处并无藉助典实正面或反面意义,纯粹使用定王举手投足的动作,目的只为产生一个喜剧的效果,这就是侧用。

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

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二、鉴赏技巧指津

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天津高考)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qiǔ)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三、考题实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题:前人曾评论骆宾王“少年落魄,薄宦沉沦”,结合前

人论述,分析本诗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本诗用了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于易水为其送别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赞美,也抒发了自己不为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慨,借古抒怀,寓情于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问题: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于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心情的悲苦。

作用题解题范式:

诗人写()的典故,其意在表现诗人的()的感情,有着()的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1.“为拂绿琴埃”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往“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古代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问题: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2.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专作人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

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问题:尾联两处用典,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

3.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问题:这首诗中的“空知返旧林”一句化用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这句话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的“羁鸟恋旧林”一句。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在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问题: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6.词的下阕作者写情,借用典故,曲折而形象地抒发自己的忠愤之情,构成了全词悲切婉转的情调。“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这里是以楚国逐臣屈原自比。屈原当年款款陈情,楚王只当耳边风,今天的“楚王”是谁呢?就是皇帝赵(孝宗),他比起楚怀王、顷襄王来,好不了多少,但词人仍常想见到他,再进忠言,可惜梦魂难越“九重”,飞不到他的身边。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问题:诗歌的第四联用典,请结合诗人的遭际,谈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注: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9.“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定城楼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问题:分析作者颔联两处用典的意图。

10.颔联诗人以古人自况。贾谊为汉文帝献《治安策》,条陈时势,中有“痛哭”“长太息”之语;王粲远道避乱荆州,投依刘表,作《登楼赋》;两人都有怀才不遇之痛。诗人化用杜甫“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的成句,写得更具体更动感情。上句一个"虚"字,既是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慨叹。下句则借王粲十七岁

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隐忧。11.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用典有何用意?11.这两句运用光武帝恢复被王莽废弃的五铢钱这个典故,赞颂刘备在诸侯争霸、极为不利的局势中建立蜀国,与魏、吴三分天下,盛赞其雄心勃勃,壮心不已,誓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千秋功业和为人称颂的美德。

诗歌中的“用典”修辞手法专题学案

诗歌中的“用典”修辞手法专题学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用典的作用有四: 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 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其内涵。 方法指津 1.了解典故类型,准确把握作者的用典意图。 典故的种类有明典、暗典、翻典。明典,即令人一望即知的用典。如“化蝶方酣引,闻鸡又着鞭”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周梦蝶”,“闻鸡”一词典出于“祖逖闻鸡起舞”。暗典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如“和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中“沧海横流”出自范宁《谷梁传序》中“孔子观沧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中用写美慕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亦属翻典之类。 2.古诗词中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仪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言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事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散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7)双鲤、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鯉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8)青鸾(青鸟):《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用典类型方法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 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诗人把历史、

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于是庄子去见惠施,给惠施讲了一个故事说:鵷雏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息,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当它飞过一只猫头鹰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以为鵷雏要来抢夺,就冲着鵷雏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事见《庄子·秋水篇》)。这一连串的用典,诗人以古人古事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可见,诗词用典恰当,可以借古抒怀,抒情达意,起到简化文字和寓意深刻的效果。 二、诗词用典的类型 1.引用历史事件的典故 即把历史事件提炼成句入诗入词,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如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 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 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 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 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

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 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 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 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 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 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 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 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 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

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 暮鸦”《隋宫》,也是暗() 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 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 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 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 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 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 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 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 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从 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ppt)孙权——英雄人物 刘裕——战场英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从事 佛狸祠——忘却国耻 廉颇——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

中考古诗词画面用典题整理

古诗词阅读描绘画面、用典、比较阅读 (一)描绘画面:放飞梦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呈现的画面.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在层峦叠嶂之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缓缓落下的夕阳下,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2、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南国的暮春三月,诗人举目四望,侧耳倾听,杨花纷纷飘坠,杜鹃声声悲啼,眼前是一派飘零孤苦的景色啊!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诗人在清脆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树成阴,繁花似锦,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兴奋异常。 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一副茫然无助的神态。 5、天街小雨瑞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辽阔无边的三秦之地,用它宽广的胸怀拱护着都城长安的城垣宫阙,风烟滚滚中,诗人站在高处,举目远望,希望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茫茫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满眼都是不尽的黄沙,远处一束烟雾直升云霄,还有横亘天际的黄河逶迤而来,那一轮红日正缓缓地落到长河的那边。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答: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炎炎的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的得油黑闪亮。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五颜六色的野花慢慢的多了起来,渐渐地迷乱了游人的眼睛,花丛中浅浅的野草才能淹没马匹的蹄子。游人们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再看尾句“枯荷”,“雨声”。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如“宋

表达方式有哪几种精选.

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五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关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 倒叙插用典照应;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说明顺序有哪几种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 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角度、味觉角度、听觉角度、触觉角度、感觉角度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视觉),光滑的石井栏(触觉),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听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感觉),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听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味觉)。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2、总分式3、对照式4、递进式一些表示各种情感的词语一、激动悲喜交集悲愤填膺百感交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情不自禁心潮澎湃激昂慷慨慷慨激昂二、感激感激涕零感恩戴德谢天谢地没齿不忘感同身受三、懊丧垂头丧气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心灰意懒万念俱灰自暴自弃黯然销魂大失所望四、悲痛、哀悼心如刀割切肤之痛哀毁骨立悲天悯人五、愤怒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火中烧忍无可忍六、欢喜欢天喜地欢欣鼓舞喜从天降大喜过望兴高采烈兴致勃勃乐不可支心花怒放手舞足蹈拍手称快皆大欢喜七、忧愁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愁眉紧缩忧心忡忡忧心如焚心急如火郁郁寡欢八、烦乱坐立不安局促不安忐忑不安方寸大乱心烦意乱六神无主七上八下神魂颠倒心神不定心乱如麻若有所失惘然若失长吁短叹度日

古典诗词用典

古典诗词用典 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 一用典的概念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什么是典故?比较权威的辞典有如下的解释:一是《辞海》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二是《辞源》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三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从三家比较权威的词典来看,其释义基本上一致。《辞海》和《辞源》一模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稍有差别,但其中心内容仍离不开“故事”和“词语”。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 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盲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天日可表。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唏嘘。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蹶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忧思,悲愤填膺。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体.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寥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托其间。而达到言简意远的目的" 2 反用 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

初中古诗词用典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从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ppt)孙权——英雄人物 刘裕——战场英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从事 佛狸祠——忘却国耻 廉颇——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 在了解这些典故后,我们都要将每个典故浓缩为一个关键词、关键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核心,例如孙权和刘裕无疑是英雄人物、战场英豪,而刘义隆则是好大喜功的代表,百姓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意在说明人们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忘记国耻,而廉颇则是一位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的老臣。 在此,我们对这五个典故已经梳理完毕,那么我们如何将古与今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同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典故在词

《用典》第二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用典》第二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原典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制曰》 解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习近平以“黎元为先”的价值排序,将“民生”放在了全面小康的首位。这不仅是因为全面小康的价值指向就是以人为本,更是因为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就在民生领域。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那就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也不能有“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的反差。 正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新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就是要补足突出短板、防止木桶效应、增强整体效能,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二O二O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将民生情怀书写在全面小康的足迹里。

释义晋宣帝,即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晋书》为房玄龄等撰,其中唐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称制旨。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习近平将“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化用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李白诗的直觉与用典

9\李白诗的直觉与用典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

诗词用典教学设计

中考专项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精河县第二中学闫秀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为了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常常会使用一些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意蕴。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这类诗词的主题。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囿于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在欣赏过程中,常常会对这些典故感到茫然,虽说教材中也有一些注解,但有的过于简略,学生也还是无法读懂诗意,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对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来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三复习意图 于是我就选了这个点--运用典故题的复习,来充分理解七至九年级积累的课内重点古诗词中的典故,从而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 复习内容:《中考专题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复习目标:1、熟悉诗词中典故的出处,含义并理解其作用。 2、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复习重难点:能找出七至九年级课内的诗词中用典的诗句和熟知典故的出处,含义及其作用。 复习方法:背诵法,点拨、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配乐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出示一些课内诗词的题目和作者,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篇目背诵。师给予肯定。师展出这些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句子问: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生答。 " 师导入:古代诗人满腹经纶,博闻强识,往往在创作诗歌时,信手拈来使用典故,使诗词含蓄,含不尽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对诗词

(完整)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推荐文档

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 ①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 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 ①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典故】 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②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③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赏析】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营造了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

诗歌鉴赏题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准(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资料讲解

学习资料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从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ppt)孙权——英雄人物 刘裕——战场英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从事 佛狸祠——忘却国耻 廉颇——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 在了解这些典故后,我们都要将每个典故浓缩为一个关键词、关键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核心,例如孙权和刘裕无疑是英雄人物、战场英豪,而刘义隆则是好大喜功的代表,百姓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意在说明人们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忘记国耻,而廉颇则是一位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的老臣。 在此,我们对这五个典故已经梳理完毕,那么我们如何将古与今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同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典故在 仅供学习与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