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免费下载】老庄与道家思想

【免费下载】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

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

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

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

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

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老子老了,牙齿都掉

光了,不过舌头还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

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

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

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那天老子骑着一匹

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

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

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

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

老子要到西边来了。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

是把他拦下来问:“您是不是老子啊?”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关尹喜

就说:“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

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

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老子就说:“那怎么行呢?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老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

不要到处显摆。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孔子的弟子问他:“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世人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暴发户说不知道。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惠施手下的人

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庄子接着说:老兄啊!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

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

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

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

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

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

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

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但是就凭这

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

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

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

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

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

《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冯老师

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

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

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可不是一般人啊!是真正要

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成都经历了“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心灵修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心量要大,能够容纳万物、生发万物,能够装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能食古不化。别人骂我,我忍了;别人打我,我也忍了;甚至于别人打我左脸,我给他右脸,这很好。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却憋了一肚子气不说话,晚上憋得睡不着觉,那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化掉这些东西,保持空灵澄澈的心灵状态,要找到“地法天”的感觉。

那么,“天法道”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都有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的感觉。人有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这个很清楚;人的脚下就是地,它很深厚,跺都跺不动,感觉也很清晰;人的头顶上就是天,虽然古人说的天和我们说的天不太一样,现代人说天,有宇宙的感觉,其实从直觉来说,天还是头顶上的空间这么一种感觉,还是有迹可循、可以琢磨的。但是,道是什么呢?这个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道家学说就是以这个“道”字来命名的。我们看道家的书,中间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大道、天道,还有抽象一点的,比如我们太极宾馆这个“太极”,也是具有道的含义,还有一个称呼叫“无极”,等等。如果我们非要搞个名词解释来阐明什么是道,那我相信这个概念绝对会把人弄得头昏脑涨。如果睡不着觉,倒是可以试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错的催眠功能。我们作为一般人,都不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对于道的具体概念,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们只要找到“天法道”的感觉就可以了。

道是什么?造化是什么?太极是什么?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得道高人,去问那些高僧大德,见面你就问他们:“什么是道?”你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回答得出来呢?我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不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知道什么是道,并且给你说了一大串道是这样、是那样的理,那你马上就可以把他PASS掉!这个人可以肯定是假的,跟得道八杆子都打不着。为什么是假的呢?《道德经》开篇就说得很清楚嘛,“道可道,非常道”啊!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说得越多,那就越假。

虽然这个道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但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的。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是万物之灵长。过去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是一级、地是一级、人也是一级。人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生命,是可以找到道的感觉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有这种感觉。比如我们一觉睡醒,念头还没有升起,并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睡在哪里,意识里面只有个朦胧的感觉。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喜欢到野外钓鱼。有一天我独自去钓鱼,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就睡在河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了,朦胧中觉得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也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个地方,当时就躺在那里,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中有种命运的感觉。后来清醒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被命运放在了这里呢?我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想或者没有想的区别。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而为人,是很惊险的一件事啊?我们的父母交合,产生了受精卵后有了生命。但是,就在精卵结合的这一瞬间,你这个生命诞生了,却剥夺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的生命!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选择了让你生存,而让那么多兄弟姐妹就丧失了性命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都喜欢说偶然,但是我们回头去找,哪一件事情会是偶然的呢?每件事都有前因后果,而且是丝丝入扣的。

我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一点点往下推,直到想起十多年前钓鱼时,就有种命运的感觉,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开始学国学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呢?明天会做什么?我们知道吗?我现在在这里说话,说不定下一句该说什么我都不知道,随口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当然,我这里有份讲稿,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照着这个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所以,偶然和必然,确实是容易牢牢抓住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家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要感谢造化给我们的生命,要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去体会造物主、天道给我们的生命。不要去钻牛角尖!

《庄子》里面,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在《齐物论》里写到,庄子有一天睡觉后做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面,从这片叶子飞到那片叶子上面,非常自在舒服,觉得自己做一只蝴蝶真好,完全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庄周。可是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仍然躺在床上,是个穿得破破烂烂、叫花子一样的人,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做梦时候的那只蝴蝶又是谁呢?他就这么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从理性上,几乎是不可能回答得了的。庄子最后只有说,我庄周作为一个人与蝴蝶总是有区别的啊,但是却说不清楚到底庄子是我,还是这只蝴蝶是我,我说不清啊!如果说蝴蝶与庄周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会儿是庄子,一会儿又是蝴蝶呢?

当然,我们有可能还要做其他的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喜欢看玄幻小说、穿越汪说,做个梦就可以穿越时空。一穿越,就到宋朝去做了皇帝,或者一穿越就到汉朝做了刘邦。梦境不断地变幻,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变幻。我经常也喜欢给朋友们举例说:“我们这个人生,庄子说是人生如梦,我觉得是人生如戏啊!”我们都在演戏,就像舞台上的戏子一样,穿上了这件衣服,我就扮演这个角色,穿上那件衣服,我就得演另外一个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我回到家里看见女儿,我就是父亲,就得扮好父亲的角色。见到了母亲,我就是儿

子,有时还要在母亲面前撒撒娇,或者去蹭顿饭吃,总之就是儿子的心态。我到单位上去

见到领导,我就要以下属的身份与领导对话,不要把领导给惹急了,扣我二两红高粱也不

好玩。面对我的下级,那么我该指点的时候就要指点,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说了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角色,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如果离开了自己

扮演的角色,离开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这个角色,这个我还找得到吗?这个世界上如果

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连这个世界也没有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你还可以扮演一个

观察世界的角色,如果把世界都去掉,我又在哪里?

庄子说,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造化赋予给我们的命运,我们得接受它。“此

之谓物化”,这就是造物主衍化出世间万物的道理。天道衍化出万事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一直在这个道字上找感觉,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家就盖棺定论说: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我们看古人经常问别人,我

做这个事情,然否?如果做对了,别人就说“然也,然也。”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天、地、动物、植物、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都遵循着自

然赋予的规律运动。道是什么样子?就是万事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上一次在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举例说: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人生规律。你要是变成了猪,就只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等人宰杀;要是

变成牛也没办法,只好去耕田做苦力;变成马就必须给别人骑……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本然如此的。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按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规律去做事,往往是反自然而行。我们可

以例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还有转基因食品、人工授精、克隆人这些。年初的时候,英国还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了人兽杂交的东西。这真是逆天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起来好像我们很科学了,物质和思想都进步了,不迷信了,过去

的宗教,我们现在都以为是迷信。但是现代人也有迷信的东西啊,就是迷信科学!认为科

学是全知全能的,认为科学能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古人的迷信是什么呢?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上有山神,河流里有水神,家里有祖先时常

拜祭,还要上香烧纸钱,免得祖先觉得后人不孝,找我们算账。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迷信,只看这种敬畏带来的后果。你敬畏山神,进山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保护山里的东西,就不敢乱砍乱伐;敬畏水神,就不敢往河里扔脏东西,不敢随便污染河流;敬畏祖先,就

得有孝顺的感觉,就要对家人、家族负责任,等等。现在人迷信科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就

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但是都是从欲望出发的。

其实,科学掌握在科学家手里,而不是普通人手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为什

么就相信这个东西呢?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的动力说白了,仍然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科学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

核心的思想就是“知止”,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自己做事到一定的份上就可以停下来,不要做过头了。作为科学家个人来说,可能想到的都是科学有利于人类的一面,比如

原子科学家,觉得原子能的能量那么强大,可以造福人类。它当然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

会给人类很多威胁。比如现在的核能量,世界上所制造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啊?

所以现在西方有良知的一些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入一种信仰状态。著名的诺贝尔奖的出资人诺贝尔也是一个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早期发明了很多炸药,挣了很多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后悔了,觉得自己的发明给人带来的幸福远远不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设立了诺贝尔奖,尤其是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要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但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和平、和谐呢?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说,只有真正地道法自然,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

我们平常都爱说,顺其自然,其实我们以为的自然已经不是自然了。真正有自然感觉的只有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哭就哭。但是开始走路后,就会被人间各种各样的要求束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是人类社会赋予他的一种自然,是一种社会的自然,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没有办法的,是人的天命。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呢?是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已经不自然的自然?我们能不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实的生活?说实话,我相信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很少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现代人都喜欢上网,我们看任何一个轰动性的公众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语言。网上的愤青也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发言都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是心气不平的,不能自然而然地面对我们自己的命运。不光是一般人,就是那些所谓修道的、求道的人,也都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道法自然”这个东西。一般的修行人都认为,有道可循、有道可取、有道可求,都觉得道是可以得到的,因此奇货可居,一定要把道拿来揣到自己包包里才算数。

传说中,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道可为礼则莫不献君、可奉送则莫不献亲、可言语道则莫不告兄弟、可留传则莫不传子孙。是啊!如果道可以是一个礼物的话,那么我想天下人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礼物送给君主。这么好的东西,送给领导多好啊,比送什么都强啊!如果道可以用作孝顺的话,那么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宝贝孝顺给自己的父母。当然也没人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兄弟,甚至把它作为遗产送给子孙。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人这么做呢?因为道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道法自然,是不能随便得到并赠送出去的。

关于道,《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有个叫东郭子的先生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来找庄子,想请教一下在哪里才找得到“道”这个大宝贝。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什么都是道。东郭子是个一根筋的人,扭着庄子不放说,那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说清楚,道具体在哪里?庄子就说,那好!道就在蚂蚁昆虫那里。东郭子一听就说,道怎么会这么低下啊?在昆虫蚂蚁里面啊?庄子又说,道在门外的杂草里面。东郭子就更觉得奇怪了,蚂蚁还算是动物,怎么越说越低下,现在又成了植物了,而且还是没用的杂草呢?庄子又说,道在瓦块石头里面。哈!这回连生物都不是了,是石头瓦块了。东郭子不高兴了:哎呀,你怎么把道越说越低贱了啊?庄子又回了一句说:道在屎尿里面!这一下子,就把东郭子的口封住了,没法再问了。庄子都把道说到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了,你还有法再问吗?这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庄子在这里破除了人们对道高不可攀的观念。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概念,就

像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说人,其实哪里有“人”这种东西呢?能说的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男人女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没有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你就找不出人来。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找人,守门人把你挡住了,问:“你找谁?”你回答说:“我找人。”废话!哪里有“人”这个人呢?你说了不等于没说嘛!只有说

找张三李四具体的人,别人才会放你进去。所以我们说,根本就没有“人”这种东西。我们说的人,都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相对于道家的道来说,也是如此。你离开了具体的昆虫、蚂蚁、石头、瓦块、山河大地,就没有道可言。

道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概念,是把宇宙天地中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总结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而已。人,就只具有人类这个物种的共同点,其它的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事物共同性的总结。那么,道是什么呢?就是宇宙间一切东西的共同点的归纳,这个,就是道!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找到吗?所以,道这个概念是非常微妙的。学道的人老是想求道、得道,老想把道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这个思想,体现出了道家万物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精神。庄子里还有一个“蜗牛角上竟雌雄”的寓言,说有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伏尸千里、血流成河,整个闹得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可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呢?只在同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我们现在的同样如此啊!两次世界大战也罢、伊拉克战争也罢、巴以冲突也罢……你站在太空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宇宙间的一粒灰尘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打过来杀过去的啊!

我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关于宇航员看地球的书,上面说有一个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那真是激动万分啊!在他的眼里,地球是个巨大的、美丽的、活泼泼的生命体。是啊!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地球上的色彩不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断换上多姿多彩的衣裳;地球上不断飘来飘去的云雾、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像一个人的表情在不断变化;而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人的血脉在不断流动;火山地震,就像一个人生气了一样……我看他的这一番充满诗意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感觉嘛!都是一一对应的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是佛家《金刚经》里“一合相”的感觉。

在这种视野之下,以这样的时空观来面对人生,我们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物理学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嘛?一切都不会消失,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大地、天空、宇宙。生命就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总是不断改头换面,一种形式结束以后,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天地之中。我们用这样的视野来看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利害,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卖儿卖女的事情成天想不开的、顶心口呢?

所以,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观,让我们放下对小我的执著,归心于自然大道。当然,道家提倡的这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古人才会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不过呢,他们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入手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道家更重视的是自然的感觉、自然的属性,儒家更重视的是社会的感觉、社会的属性,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伦的关系。如此而已。

我们今天从老子、庄子的生平,谈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核心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占用了大家的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问:刚才史老师讲到了科学,我觉得科学也是有客观本质的,它也在追求社会的本质内在,现代科学是否和“道法自然”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呢?

答:科学之道如果要法其自然的话,那就要认清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线。我刚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的,因为看到现在的人们对科学有迷信,其实科学有科学的范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就是不知止,没有适可而止,就过头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迷信科学,而不是正信科学。我们很多人都只相信专家说的话,什么事情只要听说是专家出来了,专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听。到底事实是怎样的?这个专家是真正的专家,还是某种利益集团和代言人?就很少有人去思考了。我刚才讲话时,对科学可能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但传统文化对科学并不排斥,我说的只是针对当下的某些现象而言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