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原练习题(单选、多选题)

马原练习题(单选、多选题)

马原练习题(单选、多选题)
马原练习题(单选、多选题)

绪论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文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与时俱进D.实现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与时俱进D.实现共产主义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与时俱进D.实现共产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与时俱进D.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

多选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最早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家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费尔巴哈

3.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主观能动性C.运动发展性D.持续广延性

7.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

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9.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辩证法D.诡辩论

10.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2.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规律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性B.本质性C.必然性D.稳定性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5.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1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多选题

1.关于哲学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又是方法论C.世界观就是哲学D.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叙述,正确的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包括()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运动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6.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其特点是()

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具有随意性

7.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关于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D.发展是新旧事物同时灭亡

8.有关规律的叙述,观点正确的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们可以创造、改变和废除规律

D.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向着对立面转化

第二章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觉到知觉D.从概念到推理

4.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5.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8.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B.是否多数人承认C.是否有用D.是否是领袖人物所言10.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理性思维B.逻辑证明C.实践D.历史结论

11.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2.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13.正确的价值评价,应该看其()

A.是否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B.是否与领袖观点相一致

C.是否具有可行性D.是否具有合理性

多选题

1.人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包括()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中介D.实践的环节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主从关系D.主次关系

3.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指导实践

D.认识依赖于实践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关于认识的规律,表述正确的有()

A.认识过程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

B.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C.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6.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具体性

7.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其特性包括()

A.价值具有客观性B.价值具有主体性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D.价值具有多维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9.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关于认识两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本质性

C.感性认识形式有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10.有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C.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三章

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反映论和先验论

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社会基本矛盾

4.社会意识的本质是( )

A.社会物质方面的内容

B.社会存在的根源

C.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心理活动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工具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生产资料

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1.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社会关系

12.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1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 )

A.国家政权

B.国家政治制度

C.立法司法制度

D.行政制度

1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15.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 )

A.社会形态

B.生产方式

C.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

1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社会基本矛盾

18.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社会基本矛盾

19.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社会基本矛盾

20.历史的火车头是指( )

A.阶级斗争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21 .改革的性质是( )

A.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推翻旧的经济制度

C.推翻旧的上层建筑

D.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多选题

1.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

C.不是改变经济制度,而是变革经济体制

D.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二者矛盾运动的形式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

D.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4.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 )

A.国家机构

B.政治法律思想

C.军队

D.哲学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内容,其主要是指(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文化传统

6.有关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均是社会发展物质方面的内容

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D.属于社会存在

7.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

A.经济结构

B.政治结构

C.观念结构

D.社会结构

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除此这外社会发展的动力还包括( )

A.阶级斗争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人是现实的人

B.劳动是人存在的方式

C.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下列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本质是相同的

11.社会意识独立性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C.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规律

D.社会发展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规律

1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4.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叙述表述正确的是( )

A.人民群众从质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们,主要指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B.人民群众从量上指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5.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6.下列历史人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B.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C.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第四章

单选题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的两种经济形式是(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C.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

D.商品经济与时间经济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

A.商品交换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一般属性

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生产新价值

B.生产剩余价值

C.生产必要价值

D.生产使用价值

6.使用价值与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决定的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决定的

7.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8.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成本自发波动

9.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0.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11.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2.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资本区分为(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D.物质资本和价值资本

1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直接剩余价值的生产和间接剩余价值

的生产

14.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5.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6.资本积累的本质是()

A.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满足社会需求

17.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回到原点的运动。其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具体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9.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多选题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是( )

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B.从商人和商利贷者转化而成

C.农民勤劳致富成为资本家

D.地主阶级整体转化成为资本家

2.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无价值

D.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无使用价值

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

A.自发阻止垄断的发生

B.自发刺激生产力发展

C.自发调节社会总收入的分配

D.自发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

4.货币的职能包括(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应包括( )

A.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B.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

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7.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8.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9.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两个基本职能是()

A.对内职能

B.对外职能

C.立法司法职能

D.行政职能

10.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D.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第五章

单选:

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B.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C.垄断组织出现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D.农业资本

3.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B.“个人联合”C.“公私合营”D.“参与制”

5.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通过制定( )

A.垄断价格实现的B.生产价格实现的C.市场价格实现的D.生产成本实现的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8.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9.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A)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工人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10.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C)

A.内容B.作用C.表现形式D.作用后果

1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多选:

1.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A.康采恩B.卡特尔C.托拉斯D.辛迪加

2.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包括基本形式包括( ) A.垄断低价B.垄断高价C.生产价格D.平均价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包括( )

A.同家所有并商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凋节和微观规制

4.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人力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表现为(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6.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D.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世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7.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是(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D.对别国形成依赖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与分配关系的变化B.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C.经济调节机制与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D.政治制度的变化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

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C.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单选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

A.16世纪B.17世纪C.18世纪D.19世纪

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初期以圣西

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D.20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潮

3.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巴黎公社工人起义D.《资本论》的发表

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 )

A.改革实现的B.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实现的D.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5.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表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不可并存

D.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可以相互取代

6.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7.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8.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 )

A.无产阶级专政B.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C.共产党领导D.消灭阶级

9.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民主集中制

1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

1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俄国共产党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法国共产党

12.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

A.工人运动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C.民主集中制D.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

多选

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

A.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

D. 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3.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成果包括( )

A.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C.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D.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苏联模式的弊端包括( )

A.集中过多

B.管得过死

C.否定市场的作用

D.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5.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B.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表现在( )

A.政治领导B.组织领导C.思想领导D.集体领导

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9.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得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有( )

A.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B.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C.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D.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0.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

B.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不可能有反复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发展

第七章

单选:

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3.作为历史性概念,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4.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5.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B.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争

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争

6.“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建构和谐社会

C.实现“天下为公”D.实现“大同世界”

多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2.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3.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考题整理

马原考题整理 一、简答题:4*3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矛盾之间有何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劳动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而还原是否可行,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所以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4.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格理论的关系P149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二、辨析题:6*2 1。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哲学是:() 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 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 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 B.动物心理的形成( ) C.语言的产生( ) D.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 B.各种实物的总和( )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实践是( )既区分又统一的基础 A.运动和静止( ) B.时间和空间( ) C.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习题整理

单选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2. “科学证明: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哪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A.庸俗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 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 “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教师在上课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农民在田里插秧 6.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8. 在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9. “8”就是“发”,“4”就是“死”,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变革

(完整版)马原课后答案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 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1.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 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

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马原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