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都城南京

——探索古代人们对城市的认知

导语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涌现出无数座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城市。在不同的城市等级组成的金字塔结构的城市体系中,有近百座君临天下的都城。

公元3~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南北对峙,战乱频繁。南方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相继以建康(今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时称建康)为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健康作为六朝都城的时间前后长达320余年,本文选择六朝古都健康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古代地方志的阅读学习,探索古时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及认知方式。

本文从:⑴对城市整体的认知⑵对城市内部空间场所的认知两个方面探索古人对城市的认知。

一对城市整体的认知

㈠城市认知的层次

地方志中的文本结构呈现的城市图式是以交通空间和防御空间为框架,以城府机构、自然空间、生活空间三种空间类型为内容的组合体。作者通常首先记叙城市的整体格局,其次是对城市中各类空间场所的分类记叙。因此,对城市的认知包括两个层面:城市整体层面和城市中的空间场所层面。城市层面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而认知,空间场所的层面则是对各个空间的认知。

㈡城市的自然空间

自然空间是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的各项。

刘宋山谦之《丹阳记》:“京师南北并有连岭,而蒋山独崖窟峻异,其形象龙,实杨都之镇也。”《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山川志序》云:“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鴙亭、衡山诸山,以达于东;……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亮所谓龙盘之势;自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更是将单个的山引申为一系列的山脉,可见地理面貌是作者认知城市的重要参考依据。

㈢城市的标识

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还是六朝的南京的叙述,都是以城门位置和城墙的周长来建立城市的空间概念。同时,源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原始的城市的首要功能就是防御外敌,因此,城门和城墙在作为城市防御工程的同时,也是城市的标识。

《越绝书》云:“吴郭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亦有水陆门,皆阖闾宫。”《建康实录》卷二:“初,吴以建康宫地为苑,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

《建康实录》卷二记载:“至成帝作新宫,始修城开陵阳等五门,与宣阳为六,今谓六门也。南面三门,最西曰陵阳门,……次正中宣阳门,……次最东开阳门。东面最南清明门

门,……正东面建春门,……正西南西明门,……正北面用宫城,无它门。”因此史书上常以“六门”指代都城。

《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因此城墙和城门作为城市的标识并得以延续。

㈣城市的方向性

中国自古以来已向南为尊,建康城也不例外。

《景定建康志》中有“今台城在府城东北,而御

街迤逦向南,属之朱雀门”的记载。御街将城分

为两部分西为左,东为右。东西向有宫前御

街,起于都城正东门建春门,迄于都城正西门

西明门,将都城一分为二,北为后,是宫殿苑

囿区,南为前,是诸司衙署区。

㈤城市的空间模式

在对空间的记叙中,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区域上的差异性,反映出一种同心圆的城市空间区分模式:城内—外郭—其余十县。

这种地域上的划分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周礼》就将王城外百里称郊,郊外百里为甸,甸外百里为稍,稍外百里为县,县外百里为都。《尔雅·释地》也有“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的记叙。

二对城市内空间场所的认知

对所有城市空间场所的记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空间位置、空间功能、空间事件和空间物理特征的其中几个方面。其中空间位置是首要的也是必须记

叙的内容。比如:

“石头山,在城西二里,即楚金陵地。吴、晋时,江在其下,为险要必争之地。自江北来,此山始有石,因名焉。形不甚峻,故武侯谓之虎踞。”

“新亭,在城南五十里,近江渚。晋过江诸人,每暇相邀出游,籍卉畅饮。周伯仁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致作楚囚相泣耶?’”

前者着重记叙了空间的地理位置、空间的物理特性和有关空间事件,后者则着重记叙了空间的地理位置和有关空间的事件。

㈠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通常是目标空间参照其他空间实现的。如:

“燕子矶,在观音山右”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目标物,参照物和参照词。

目标物:所要描述、进行地理定位的空间,如上例中“燕子矶”;

参照物;是对目标空间定位的借助物,如上例中“观音山”;

参照词:是表明目标物对参照物的方位关系,如上例中的“右”。

在空间参照定位中参照物和目标物的关系有以下四种。

●包含。如“清凉寺,在石头城古清凉山”。

●临近。如“太庙,在秦淮西”。

●交接。

●可达。如“安德宫,在宣阳门外’.

包含和临近关注的是空间场所之间的物理关系;可达关注空间场所之间的潜在的行为和视觉特征;而交接兼顾了以上两者。

㈡空间作为功能体

①空间作为政治功能

文本中对空间的政治功能——即它在政府部门中的职责和其相关的机构等——记叙的详细程度远高于对生活空间的继续。因此,空间场所的政治性成为了记叙分类的一个标准,也成为影响空间认知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②空间作为生活功能

对于生活空间如商业、游乐、宗教等的功能记叙与政治机构不

同。对于政治机构,通常一个空间对应一个功能。对于生活空间,只是一类空间对应一种功能。

㈢空间作为事件的背景

这是最常见的事件与空间之间的联系。事件发生在空间之中,从而使空间具有意义。如:

“征虏亭,在石头坞,太原中创。《丹阳记》:太元中,征虏将军谢安止此亭,因名。”这里空间作为纪念事件的场所而存在。

“玄武观,在玄武湖上。《南史》:帝临玄武湖馆阅武。蔡景历拜度支尚书日,驾幸玄武观。恐竟历援旧式,午后拜官,不预,特令早拜,重之也。”这里空间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而存在。

㈣空间的物理特性

空间的物理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空间的视觉感受和空间的组成特征。

空间的视觉感受是指空间表现出的主要视觉特征,它与视觉审美有关。如

西晋左思《吴都赋》云:“高闱有闶,洞门方轨。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亹亹。”

“峦樾靓深,灵区奥遂,芳亭华馆,逶迤层叠,故不出城市,而景物娱人,若在世外。若其蔚花木以养风烟,纡丘壑以跻霄汉,叠岑岑以象蓬岛,骋目幽怀,景与神会。六朝松石,干古色苍,盘虬参汉,云根霜骨,藓篆露钩,真神物也。城中此景,可甲金陵。”

对于一些空间的记叙中也会包含对其子空间的记叙。如

“青溪宫,在青溪上。宋起正福、清濯等殿于台城,起永正、温文、文思、寿安等殿于温德门内。梁起惠轮殿,陈起昭德、嘉德、寿安、乾明、有觉等殿,皆奉佛事。”

以上浅析了城市内部空间场所的空间定位,空间的功能,空间作为事件背景及空间的物理特性与城市空间的认知的关系。而在对城市的认知过程中,它们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但刘向未完亡。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 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 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李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练习 1 读沿我国北回归线所作的剖面图,回答 (1)a位于地势第级阶梯,地形区为 b位于地势级阶梯c为岛bc之间为 (2)abc的气候类型为 2 读“中国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位于地势第级阶梯, 地形区为 B位于地势第级阶梯, 地形区为 C位于地势第级阶梯, 地形区为 ①为山; (2)A、B、C三大地形区中,夏 季气温最低的是,原因是: (3)A气候类型为;B气候类型为;C气候类型为 3 读下列“北纬42度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1)D为平原;ABC为高原;E为山脉 (2)D气候类型为;ABC气候类型为 (3)将图中字母与其所属植被连线: (4)图中自西向东载畜量的变化规律是 A 森林草原带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大 B 草原带(5)在草原荒漠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半荒漠、荒漠地带 A.气候的演变 B.人类活动 D 荒漠、裸露荒漠地带

4 读沿东经89°线的地势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地形为A ,B , C , N ,G H ,M , F ,D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D是由板 块和板块相撞而形成,由于该原因导致下列哪种资源丰富 A、太阳能 B、风能 C、地热能 D、水能 F在气候上它是我国区和区的分界线;M为我国阶梯和阶梯分界线 N区农业被称为A、灌溉农业 B、绿洲农业 C、坝子农业 D、河谷农业 C盆地内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最大的沙漠 河流O 流出我国后汇入E ABC的气候类型为,N地气候类型为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 5 读东经 106.8°地形剖面图及沿剖面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图,回答 (1)写出地形名称A ,B ,C ,E F ,G (2)山脉C是 A陕西省和四川省的分界线 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3)该图反映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是( ) A.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B.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C.山脉的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D.山脉的南坡降水少于北坡 6 下面是我国110°E的剖面图,读后请回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一生要去的中国100个地方

一生要去的中国100个地方 1.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 2 .包头——“有鹿的地方”3.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 4.布达拉宫——雪域高原的圣地5.长春——“塞北的春城”6.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的长廊7.成都——富饶的天府之国8.承德——避暑胜地9.大理——“大理三月好风光”10.大连——美丽的海滨城市11.大同——石窟艺术的殿堂12.敦煌——饱经沧桑的古城13.峨眉山——峨眉天下秀14.梵净山——贵州的佛教名山15.佛山——南方的佛乡 16.福州——“江南的胜地”17.岗仁波齐——西藏高原上的神山18.广州——美丽的南方“花城”19.贵阳——西南的“第二春城”20.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21.哈尔滨——北方的冰雪王国22.哈密——“西域咽喉,东西孔道”23.海口——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24.杭州——“人间天堂” 25.和田——“产玉石的地方”26.衡山——一枝独秀的南岳衡山27.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市”28.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29.虎跳峡——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30.华山——最险的大山 31.黄果树瀑布——中国最大的瀑布32.黄龙——人间的瑶池33.黄山——“黄山归来不看岳”34.吉林——松花江流过的城市35.济南——著名的“泉城”36.嘉峪关——天下雄关 37.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38.九华山——东南的“佛国仙城”39.喀什——新疆的歌舞之乡40.开封——三千年的文化古都41.康定——情歌悠扬的地方42.昆明——四季如春的城市43.拉孜——光明最先照耀的金顶44.兰州——丝绸路上的古老城市45.老君山——“滇省众山之祖”46.乐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塑佛47.临安——浙江的文化古都48.临夏——中国西部的“旱码头”49.龙岩——客家人聚居的地方50.庐山——奇秀甲天下51.泸沽湖——摩梭人居住的地方52.洛阳——中原的文化之都53.玛旁雍错——永恒不败的碧玉湖54.茅台镇——美酒飘香的地方55.茂兰喀斯特森林——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56.牡丹江——“塞外的江南”57.南京——六朝古都 58.南宁——广西的“绿都”59.怒江——傈僳族人的家乡60.鄱阳湖——“白鹤的王国”61.普陀山——海上佛国62.千岛湖——岛中有湖,湖中有岛63.秦皇岛——秦始皇求仙人海处64.青城山——道教的发祥地65.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66.曲阜——孔子的故乡 67.三亚——海南岛的“东方夏威夷”68.上海——繁华的国际大都市69.绍兴——浙江的文化名城70.蜀南竹海——蜀南竹海天下翠71.嵩山——天下武学的渊源72.苏州——悠美的园林城市73.太原——盛产煤铁的地方74.泰山——泰山归来不看山75.腾冲——云南的“翡翠之乡”76.天津——“北国江南,水乡泽国”77.天水——“天河注水”的城市78.天柱山——江淮第一名山79.吐鲁番——沙漠中的水果之乡80.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81.无锡——江南的鱼米之乡82.武当山——道教的圣地83.西安——中华文明的古老发源地84.西岭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85.西双版纳——理想而神奇的乐土86.厦门——“海上花园”87.香格里拉——美丽的世外桃源88.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89.雁荡山——浙江东部的名胜90.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91.羊卓雍湖——西藏的“天鹅池”92.伊犁——翰海中的“湿岛”93.银川——塞上的江南 94.岳阳——湖南的文化古城95.张家界——“大自然的迷宫”96.张家口——京师的门户97.张掖——“半城塔影,遍地古刹”98.郑州——中原的文化古都99.重庆——火热的山城 100.宁波——浙江的文化名城

古都南京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都南京散文 篇一:古都南京 南京 在众多的中国历史古都中,对南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可能概念中的古都多在北方中原关中一带,而南京不是,也可能源于我是一个南方人。 除了地理位置外,也觉得南京宜古宜今,宜动宜静。 何说古?“金陵自古帝王州”,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六朝古都”。台城故址是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旧址,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见证“六朝金粉”的兴衰。当时皇宫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鳞次栉比。此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今天虽只能看到残垣断壁,但脑海中依然能浮现当年的繁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这座城市迈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明代的南京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漫步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大明胜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为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神道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视频中记忆最深的是相对排列的12对石兽,浑然宏伟,气势非凡,栩栩如生。多少年过去,它们依然守卫着这座皇家园陵。陵寝的格局保留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行走明孝陵其中,静谧、幽深,肃穆,无不使人对长眠于此的主人产生敬畏之情。南京文化底蕴极厚,虽许多地面文物荡然无存,但保留的老地名仍让人追昔不已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榜上有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这一个个地名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鲜活的记忆。这些都足以体现南京的“古”。 何说“今”?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城市能比南京更清晰的展现中国近代历史

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供参考)

中国地理选择题测试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 地区经纬度海拔(米)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甲102°E,25°N 1891 7.7 19.8 乙113°E,28° N 68 4 32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3、乙地所在的省份() A、是我国香蕉主要产区 B、锑矿和铅锌矿丰富 C、喀斯特地形广布 D、京九线穿过该省 右图是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四大河流的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松花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②河流径流量最小,最主要的原因 是() A.流域面积最小 B.河流长度最短 C.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 D.水土流失严重 读下图,分析回答6——8题: 6、2002年12月17日,河流在P处突 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7、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内蒙古~河南段 B.中、上游 C.河南~山东段 D.中、下游 8、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 主导因素是( ) A.水热条件好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平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9~11题。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江南丘陵 B. ②为四川盆地 C.③为渭河平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各古都都城时间 安阳(共488年)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 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 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 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

西安旅游业发展研究.docx

西安旅游业发展研究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由农业及重工业所主导的社会经济早已远去,随之取代它们的便是新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服务业,而其中城市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就西安得城市旅游业发展来说,作为13个朝代的首都的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气息,就此吸引了一大批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因而也迅速带动了西安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就近些年来随着新型旅游业的发展,行业间的竞争力也增强,因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新型旅游模式,导致传统的城市旅游模式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游客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有所降低。因而就西安旅游业如何在新型旅游模式中仍能占有优势带来较强的经济效应进行简要分析。 二、西安发展城市旅游业的条件分析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因而在发展城市旅游业时拥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西安土壤和地形复杂,为其产品的多样性构造了一定的条件;而且其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且四季分明;除此之外,西安还拥有其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秦岭山脉和渭河平原。其次,西安作为古时13代王朝的古都,曾是是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全国文物储存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罗曼史”发生地华清池;600年历史的古城墙;五岳之首之华山;以及中国所存最大的鼓楼等等。最后,在经历过历代文化的积淀,西安也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美食油而不腻的肉夹馍;具有民族特色的羊肉泡馍;清凉可口的凉皮等等让人欲罢不能,著名的回民街也是应有尽有。 三、西安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古城,甚至是“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西安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城市旅游业,从而来拓展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来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 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是指经中国古都学会批准、国内历史学家认可的古都根据建都时间,洛阳、郑州、安阳、Xi、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都包括在内。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天的河南。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出现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尤其是历代的都城。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一直在建造大型建筑,并试图建造它们。这些古都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经常展示他们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并且对这个国家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每个古都的建筑史都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洛阳(至少有夏、商、西周、东汉、曹、西晋、北魏、隋、唐等15个朝代。)、安(西周、西汉、隋、唐等。)、南京(吴栋、南朝、东晋、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魏、、后唐、后金、后汉、北宋、晋)、安阳(商)、郑州(夏、商、郑、汉)、杭州(南宋)等古都都曾作为中国的首都安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潘庚迁都殷(今安阳市郊区小屯)。十二王八代之后,花了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四木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和发表的。11月,毛主席访问了中国XXXX安阳,给我们带来了殷切的希望。北京

北京有30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和850年的首都建设历史。自秦汉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它的名字是季承、燕都、燕京、卓君、幽州、南京、中都、大都、史静、顺天、北平、北京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北平将立即改名为北京。建于14XXXX年的天坛是北京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杭州 已有2XX年的悠久历史。杭州的文化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古老的199代的法院,花园,建筑,亭阁,宝塔,寺庙,泉水,山谷,石窟,悬崖碑文遍布的地方,或珠帘和玉带,烟柳桥,或无数的姿态,宏伟的奇观,或如画的风景和风情,特别是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王越寺,西陵印刷学会,龙井,琥珀泉和其他著名的。”杭州是江南忆最难忘的地方!”杭州以西湖美景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历代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三十六西湖,杭州最好。”西湖,三面云山,一座山水城市,是一幅“浓妆淡妆皆宜”的自然风景,适合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开封 开封,简称汴京,现为河南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中国的中部。它位于黄河之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在中国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良、汴梁、东京、汴京等。这座自建城市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五代七王,即后梁、后金、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都在开封建立,故名“七朝之城”开封与中国的Xi、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和安阳一起,是

台儿庄案例分析

台儿庄古城案例分析 一、规划背景 台儿庄地处山东省枣庄市,京航大运河中段,地处山东南大门,苏北、鲁南两省交界处,交通优势明显,明清时期已为商贸重镇。水资源丰富,素有“江北水乡”之称,明清时期官方相继在此设立参将署、守备署、总兵署、县丞署、闸关署等。现今台儿庄古城的水系、水网保持完整,城市的肌理保留完整。台儿庄自然条件造就了当地居民随汪而居,筑台而住的独特居住形态,有别于江南滨水而居的形式,这种台居式居家方式在中国具独创魅力。 历史上以台儿庄大战闻名中外,现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火车战遗址、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池峰城指挥所等形成了台儿庄大战遗址旅游景区的主体。 二、规划难点 1、遗迹受大战破坏严重,遗存较少,古城已失去了往日的恢弘和韵味,重建不能仅靠地面遗存; 2、运河沿岸古城竞争激烈,运河旅游呈现出同质化问题。单做运河古城旅游,台儿庄不具有唯一性; 3、台儿庄文脉复杂,具有多元文化兼容特质,主题的把握难度较大; 4、周边旅游竞争较大。枣庄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进程加快,为台儿庄未来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潜在的竞争威胁。 三、规划思路

规划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将古城的旅游开发与当前度假消费的时尚文化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品质古水城旅游度假区。并从资源利用、文化本底和旅游容量上对旅游度假区作全面的利用和规定。全面提升古城运河水文化、二战历史文化、古城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力求旅游体验的多样化和深刻化。 四、发展定位 主题定位:“乐水台儿庄,精忠国之魂”。 目标定位:运河上唯一的古水城。 性质定位:核心主打“运河古水城”,大战故地是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产品,环境打造以“江北水乡”为核心亮点,水城、水巷、水街、水院等构成台儿庄古水城环境体验的核心内容。 五、空间布局 根据古城在空间、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古城”、“大战”、“水乡”“体验”四大版块。以“一分大战”“三分古城”“六分水城”的空间比例尺度,通过水系、道路对生态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六、建筑特色 布局 台儿庄古城位于古运河北岸,面积2平方公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

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中国十大古都

中国十大古都 中国十大古都 第一名:北京,中国金王朝的中都、元王朝的大都、明清王朝的京师,统治中国长达800年。 第二名:西安(长安),中国西周王朝、西汉王朝、北周王朝、隋唐王朝都城,统治中国长达750年。 第三名:洛阳,中国东周王朝、东汉王朝、西晋王朝、北魏王朝、后唐王朝的都城。鉴于其正统强大的王朝少于北京、西安,故排第三。 第四名:南京,中国东吴王朝、东晋王朝、刘宋王朝、南齐王朝、梁王朝、陈王朝、南唐王朝、明王朝都城。南京是汉族三次复兴的大本营,东晋王朝以南京为都保存了汉族的文化、明王朝以南京为基地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都殊死抗战救亡图存。不过南京除明王朝作了短暂都城外统治的都是半壁江山。 第五名:开封,中国后梁王朝、后晋王朝、后汉王朝、后周王朝、北宋王朝都城。 第六名:郑州,黄帝以此为都,位于今郑州之新郑。夏朝初年为都,即今郑州之登封、新密。在商朝时为早、中期的都邑,为亳都、隞都。东周时期为郑和韩的都城。不计黄帝时期,作为都城计381年。 第七名:大同,北魏都城,辽金元陪都。 第八名:杭州,中国吴越王朝、南宋王朝都城。 第九名:安阳,中国商王朝都城。 第十名:成都,中国蜀汉国、成汉国、前蜀国、后蜀国都城。 一些小王朝都城如武威、朝阳(龙城)不能列入“十大古都”。拉萨为吐蕃帝国,大理为南诏帝国、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帝国和大中国(高氏政权)的都城,属于东南亚、南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考虑列入东南亚古都,与吴哥、占婆等齐名)。不属于中国传统王朝也不列入(西夏属于辽宋夏金,因此列入)。一些新考古发现的夏商的都城,由于其规模较小,且传承性很差,如登封二里头、朝歌古城等,也不列入。

六大古都今昔说

六大古都今昔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四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大国,都城也不计其数。有人把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称为四大古都”;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安阳;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杭州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古都并称演变。 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安阳。这六大古都不仅在古代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在当代仍享誉全国、全球。 六大古都之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是一座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燕山、南京、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师、宛平、京兆、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等。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金中都的确立。公元1153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女真故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往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揭开了北京历史的新篇章。此后,元、明、清三朝相继建都于此,也就是从1153年开始,北京就已成为北部中国进而成为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建都中都不仅在金代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旧城基础上仿北宋汴京制度改建扩建而成的,其规制保留和具有辽南京、宋汴京的某些特点。金世宗时,梁襄说:“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复……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燕盖京都之首选也。”(《金史·梁襄传》);元忽必烈在潜邸时其先锋元帅霸突鲁就对他说:“幽燕之地,龙蟠龙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元史·霸突鲁传》);清人有言:“自古帝王建都之地多且久莫如关中,今则燕京而已。”(姜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