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師晚年慈照,攝於1937年9月,上海,時年58歲。

(背景歌曲)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飄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閒情託。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1941年,弘一大師手寫(華嚴經句)。此為大師晚期作品。

弘一大師追思文集

夏丏尊居士等

師尚質樸,絀虛文,不苟循時宜;

註經論,纘戒律;甘澹泊,守枯寂,不受叢林桎梏;律己嚴,治學勤,繩墨自守,無微不至。

雲遊四方,一衲一缽,赤足露頂,不與俗伍。

道貌清瞿,而精神充沛;望之若孤雲野鶴,蕭然物外。動止宊詳,威儀寂靜,高古平實,想見古德遺風焉。一領衲衣,補釘二百二十四處(現存經子淵居士處,)青灰相間,襤褸不堪,初出家時物也。

二十六年來,未嘗一易。???

傳統名士的風采、留日時擁抱西洋文明的時髦

?晚年的慈照返璞歸真

弘一大師出家之前在杭州

第一師範任教時之遺照。

:天津人?同治間進士?曾官吏部o辭官後致力鹽業與銀錢業而致富o

六十八歲喜獲麟兒李叔同?四年後病故o

遺聯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

,自刻一印云:

南海康梁是吾師.

1898年十九歲攝於上海奉母偕妻南下上海.

與名妓往來?

過著[走馬章台?廝磨金粉]的日子.

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十日黃花愁見影,一彎眉月懶窺人。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眼界大千皆淚海,為誰愁悵為誰顰。

殘山賸水可憐宵,慢把琷樽慰寂寥。頓老琵琶妥娘曲,紅樓暮雨夢南朝。

1905年,弘一大師(李叔同)赴日留學前,在天津自安與其兄下圍棋留影。左為大師。

1918年以前,弘一大師在俗時的金石作品。

弘一大師青年時所臨的漢碑墨蹟。?

弘一大師青年時所臨的漢碑墨蹟。

弘一大師扮演黃天霸之劇照。

1899年,大師20歲時,攝於上海寓所,城南草堂。

左為弘一大師

1900年,弘一大師至上海與文人合組“天涯五友”留影。

左一為當時的李成蹊(弘一大師)

1906年,大師26歲,留學東京,入上野美術專科學校,

已剪去髮辮,改著西裝。

從名畫家黑田清輝學習西洋畫.

成為西方藝術輸入中國的重要人物.弟子豐子愷<子愷漫畫>

被稱為中國漫畫的創始者.

<素描女像>是木炭畫,人物長髮垂肩,

眼簾微啟,若有所思的表情,技法熟練.

根據資料,

李叔同應是民國以來第一位

正式把西洋繪畫思想引介於

中國的人.

劉海粟,徐悲鴻都受了李叔同

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繪畫

改良運動的推動者.

李叔同作品(弘一法师)

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 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 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 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 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 秋花点点头。 --------------------------------------------------------------------------------

送别(填词)作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 悲秋 西风乍起黄叶飘,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 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 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 千金难买年少。 -------------------------------------------------------------------------------- 月夜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 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弘一法师的认真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师的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他说完便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认真得让人莞尔。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正因为拥有这种常人所不能及的认真精神,所以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他做老师,就是个模范的教师;一旦出家,他就是个彻底的法师。可以说,认真是李叔同人格魅力的第一特质,正是这种常人所没有的特质,成就了他丰厚人生的累累硕果。 【名师解读】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能认真做好

一件事,说明他有认真的态度;当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件事,便是有了认真的境界,李叔同即是如此。李叔同认真的习惯成就了他“百世之师”的人生,我们又何尝不需认真呢?保持认真这个好习惯,认真做事,认真为人,终能成就自我。 【适用话题】认真人格魅力成就自我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89条)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一) 1.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头脑家则像一条蚕, 他所吐的没有是桑叶而是丝。 2.艺术该当是一种嘲笑文学,对我们麻痹了的豪情、万马齐喑的头脑,和没有自 然的死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俭朴竭诚。 3.人死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搭客,乘在船上,沿着永久的时候之河驶来。 在某一地圆上船,在另一个地圆登岸,好让其他河畔守候上船的搭客。 4.我们关于人死可以抱着斗劲沉快随意的立场:我们没有是这个尘世的永世房客,而是过路的搭客。 5.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暂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来时,他便会 设想到这位古做家是如何的外形和如何的一种人,孟子和年夜史家司马迁都示意这个 定见。 6.享受安逸死活当然比享受豪侈死活便宜很多。要享受安逸的死活只要一种艺 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安逸的感情中,来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7.一般人没有能明黑这个尘世死活的快乐喜爱,那是由于他们没有深爱人死,把 死活弄得平常、刻板,而无聊。 8.做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锋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不 雅念的局限则必日渐宏壮广宽,如同一小我的爬山不雅景,爬得越高,所视见者越远。 9.假如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做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死。可以写女人 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头脑,渴视着到了长年夜的时分到火面 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慨的最深薄最美妙的快乐了。

10.一个女子最斑斓的时分是在她坐在摇篮的眼前的时分;最忠厚最庄宽的时分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分;最快乐的时分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 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分。 11.林语堂经典语录:人死是严格的,一个有着强烈热烈的、激昂大方的、本性多情的人,也许轻易受他的斗劲聪明的火伴之笨。那些本性激昂大方的人,经常因激昂 大方而错了主张,经常因关于仇敌过于宽年夜,或关于朋侪过于信赖,而走了得着。……人死是宽酷的,强烈热烈的心性没有敷以塞责情形,热忱必须和智勇贯穿毗邻起来,圆能躲免情形的扶植。 12.我曾说过,中国人关于快乐观点是“温温、饱满、阴郁、甘美”——即指吃完一 顿丰富的晚餐上床来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骚人也曾说:“肠满诚功德;余者皆豪侈。” 13.一名现代中国年夜学传授说过一句滑稽语:“妻子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尘世没有一小我会感慨绝对的称心的。人人都想做另一小我,只 要这另一小我没有是他如古的如古。 14.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高深的哲学;西圆那些宽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没有曾进部下手相识人死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成果是叫我们对人死抱一种 比一般估客较沉松较快乐的立场。 15.一个真实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漂流者,阅历着漂流者的快乐、勾引,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漂流式,不然便没有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面在于无责任、无按时、无来往 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居、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没有知道他往何处来,更好的以至没有知道从何处而来。他以至记却了本身的姓名。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 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心正笔正,此之谓欤。”这是从技法层面对弘一法师作品风格的分析,非常中肯。因为书法风格的由来绝不是突然的,它一定与个人书法的基础风格有关。欣赏弘一法师的作品,犹如读一本佛家经典,给人一种心灵的洗礼,使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获得片刻安宁。一切尘世的烦恼与纷争暂时搁浅,只有天人合一的超然享受……

弘一大师李叔同 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谢和琛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 传奇的身世 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他五岁时。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弘一大师书法选

弘一大师书法选 弘一大师书法选 001、勇猛精进002、具足大悲心 003、知止 004、珍重005、智慧如海 006、雪夜千卷、华时一尊 007、金石大寿、欢乐康年 008、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009、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010、老实念佛 011、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012、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扑鼻香013、诸法空无我

014、具足大悲心 015、昭廊心境,剖裂玄微 016、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017、当勤精进,但念无常018、天然胜境 019、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020、戒定慧 021、法喜 022、佛光 023、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024、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025、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026、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術我以诚感之 027、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028、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029、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030、毋似小嫌疏至戚,毋似新怨怠旧恩;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031、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恶莫大于无耻,遇莫大于多言 03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誇学;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033、自责之外无胜人之術,自强之外无上人之術; 缓事宜急幹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034、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035、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

书法意象、意境初探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抒情必须依赖作者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实现书法艺术意境和意象的途径是道法自然,而妙合自然的方法是阴阳互生,形势出矣。书家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观者借景生情实现艺术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意境、意象、立象以尽意、道法自然、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情景交融、借景生情谓意境。 正文: 圣人作《易》曰,‘’立象以尽意‘’。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唯观神采,形资次之。‘’意和神采是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汉字是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展示神采——抒发感情的载体;而写字的目的是解疑释惑,传递信息,不需要利用汉字的线条、汉字的结构、汉字组合成的篇章表现神采,抒发感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写字,工整、清晰即可。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也曾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对书法艺术与写字的区别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书法艺术如何才能产生意境,如何借境生情?从古代到现代大量的书法理论高深莫测、神乎其技,无法指导我们书法学习与创作。为更好地理解、指导书法学习和创作我们有必要就书法艺术如何抒发感情进行简单的梳理。 立象以尽意 我们写字要提升到书法艺术的高度,首先要理解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意境和意象什么样的关系。意境和意象与书法艺术的抒发感情又有什么关系? 意象是什么?在西方有意象艺术,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区别。意象艺术家作品描绘的是心中形象,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形象。意象艺术作品是不像现实中原型;具象艺术作品则是现实原型真实写照,是再现。中国画虽不称意象艺术,但是,它却是画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鸟永远不是现实生活中鸟形象,它们就是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 书画同源,书法意境同样依赖作品的意象,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理论大师的中心思想抒发感情是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而象则是书法艺术的方法和手段。清代王国维将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但书法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产生意象、意境呢?书法艺术的艺术语言——线条、结体、章法产生书法意象、意境。 书法家要创造意象与其他的艺术类别有很大的不同。画家有现实生活中人、景的参照,音乐家有音符,有节奏感、有强弱高低。书法有什么?汉字,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西方没有可以对应的艺术形式,我们的书法家同样说不清楚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理由,因此很多人甚至我们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否认书法是艺术。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高度概括。因此,书法艺术意象的更全面、更概括;它使用一切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手段,是人类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历代书法艺术中此类形象的例子太多了,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然举止羞涩,终不似真①;顔真卿书为纠纠武士,威武雄壮;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书法如禅定的高僧大德,无欲无求,青灯古佛伴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如此鲜活的书法艺术形象,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营造如此美妙的意境呢? 道法自然 书法家如何营造作品的意境呢?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造作品的书法意象。书法艺术的意象与通常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来源象形,同样师法自然,相同的汉字不同的结构比例形式可以表现出不同意象形态,表达书者不同意蕴内容,抒发书者不同思想感情。 王羲之书法是风度翩翩的潇洒公子,顔真卿书法是威武强壮的武士,弘一法师书法则是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所行无碍,以法自娱具足惭愧,究竟清凉 至法彼岸,长佛善根究竟清净,具足威仪 履净法界,获胜善很说甚深法,升无上堂 获最胜法,升无上堂证菩提道,得坚固身 具头陀行,得坚固身入真实慧,得坚固身 永持梵行,勤修善根恒守正念,常行大悲 入深法界,获胜善根绝世贪爱,趣佛菩提 深入佛智,得预法流入一切智,升无上堂 舍离众恼,成就佛身见一切佛,升无上堂 端正严好,清净调柔众德悉具,大悲所熏 安住真如地,普照智慧灯善入音声海,坚住菩提心远离于众相,愿度诸群生则悟甚深法,而兴大悲心未曾有苦恼,决定成菩提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体相无所有,光明靡不周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常护诸佛法,恒涂净戒香我性未曾有,智眼靡不周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具一切功德,得无上菩提如梦不真实,舍我而修行无有一切相,而兴大悲心离一切分别,得无上菩提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

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其心得安隐,有苦皆灭除 供佛令欢喜,知身如虚空其心无染著,如法而了知 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处世而不住,见心无所生 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 心识犹如幻,色相无有边舍慢持净界,以法化众生 勤行精进无厌怠,善了境界起慈悲法身示现无真实,慈心普遍等虚空 无量法门皆自在,一切智性如虚空光明照耀靡不及,智慧增长无有边 如来为说广大法,汝等应生欢喜心放大光明令觉悟,离诸热恼恒清凉 众生有苦皆令灭,如来处世无所依供养一切诸佛海,得成无上照世灯 悉使众生离诸苦,普于十方演妙音显示一切如来境,发生无量欢喜心 愿门广大不思议,慈心普遍等虚空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回向趣菩提 普灭众生烦恼热,恒演如来寂妙音而于诸有无行著,为度众生普现身 能学如来之妙慧,而于众生起大悲为利众生而出现,不染世法如虚空 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令生深信入佛智,普

欣赏:李叔同书法

欣赏:李叔同书法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李息临 魏造像四种如 夢如幻素壁淡描瓦瓶香侵 发无上意得总持门 世间虚妄乐 說微妙法饒益眾生知止珍重 雪夜千卷、华时一尊金石大寿、欢乐康年万古 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老实念佛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诸法空无我具足大悲心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天然胜境 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衰后罪 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有作用者器宇 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人福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及我待之以坦荡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极乐庄严 香光庄严佛灭度后以 戒为师 无住斋 建智慧幢无量寿佛专求己过勿责人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1、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太罕有了,所以崇拜他们。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3、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个问题跟如何去享受周末那一天的快乐一样实际,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 4、因为我们必须先有哭,才有欢笑,有悲哀而后有醒觉,有醒觉而后有哲学的欢笑,另外再加上和善与宽容。 5、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智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丽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6、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觉察到尘世间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就是理想的哲学。 7、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

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8、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9、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10、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11、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12、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13、智慧或最高型的思想,它的形成就是在现实的支持下,用适当的幽默感把我们的梦想或理想主义调和配合起来。 1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15、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支《送别》从二十世纪初期流行中国,一直久唱不衰。歌词作者李叔同既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少有的艺术全才,同时又是研究佛教律宗的有名高僧。 一九一八年旧历七月十三日,当李叔同结束了他为翩翩公子、为留学生、为音乐、艺术教师的生涯,毅然到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时,在他,是去追求生命中“山外山”的壮丽与空灵;在他的亲友、学生、仰慕者看来,零落别梦,了却过往的辉煌与滚滚红尘,既是情理中事,又是不能接受的现实。 李叔同一八八零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大家庭。父亲李筱楼为清道光举人、同治进士,曾官吏部,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不管名字与一个人的性格、成长有无关系,但李叔同逝世以后,天下人无论知与不知,尽为之默哀,可见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性;而“屡改”之号,则体现为他一生变化多彩的行迹。 李叔同十八岁时,随母亲迁居上海,文思如涛,所作远出同辈之上,被誉为“沪上才子”。时值戊戌变法期间,李叔同与袁希濂、许幻园等人在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后又与蔡小香、张小楼、袁希濂、许幻园结拜金兰,号称“天涯五友”,以诗词文赋抒写对极贫极弱社会的忧虑。 一九零一年,李叔同考中南洋中学特班,他不仅诗文超群,而且在书法、篆刻、音乐、绘画方面均有过人的天资和素养,加上他待人温和、性格静穆,大家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当时特班的国文教授是蔡元培,蔡先生的思想、学术与人格,对李叔同日后的言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九零三年,南洋中学的学生因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而发生罢课风潮,全体同学相继退学。李叔同退学后,有感于当时风俗颓败、民气不振,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开办补习科,宣传民主自由,以翩翩公子的才艺,致力于强民富国的活动。 一九零五年,李叔同东渡日本,一方面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油画,同时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作曲理论以及新剧的演技。他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并为赈济河南水灾,公演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而李叔同以其长身细腰的资质,扮演了一号女主角茶花女。春柳社第二次演出《黑人吁天录》,李叔同又扮演了美国贵妇爱米莉夫人,神情逼肖,受到日本观众和戏剧家的好评。此时的李叔同,一改他在国内丝绒碗帽、曲襟背心、花缎长袍的贵公子装束,而是高帽、硬领、硬袖、燕尾服、尖头皮鞋,以极其到位的服饰,来展示他作为一个留学生的新潮与文明。 一九一零年,李叔同毕业回国,先在上海《太平洋报》任文艺编辑,主编《太平洋画报》、《文美》杂志,后来又到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做美术、音乐教师。他自编教材、创作歌曲,向学生灌输新艺术观念,对于学生中有绘画音乐天分的,他特别加以鼓励和培养。后来成名的丰子恺的漫画、刘质平的音乐,都是李叔同一手培养起来的。 做了教师的李叔同,将洋装换下,改穿灰色粗布长袍、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连金丝边眼镜也换为朴实的黑边眼镜。虽穿布衣,全无窘相,举首投足,一派儒雅。他这种认真严肃的为师之道,从里到外,受到广大师生由衷的尊敬。 李叔同在杭州执教期间,与夏沔尊、马一浮交往密切。马一浮早已研究佛学,是一位有名的居士。他常借一些书给李叔同阅览,引起了李叔同对佛学的兴趣。有一次,李叔同听夏沔尊讲,说断食是一种使身心更新的方法,能产生伟大的精神力量,自古宗教史上的伟人,如释迦牟尼、耶稣,都曾断过食。于是李叔同决定身体力行。一九一六年寒假,他在杭州虎跑寺断食十七天,自我感觉良好,便更对寺院的清净生活产生了兴趣。不久,他拜了虎跑寺的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法号弘一。当人们还在赞叹、震惊,乃至大惑不解时,一九一八年

禅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整理版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

弘一法师书法价格弘一法师书法

弘一法师书法价格弘一法师书法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下面是为你的弘一法师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昨日,本报推出了“书画入门名家为你点卯窍”系列报道,邀请山水名家姚叶红为读者传授山水画独门秘籍。报道一出,立即引来了读者的热力追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如何入门?如何欣赏?昨日,市书协主席舒炯现身说法,为读者讲述书法书写和欣赏的入门方法。 临帖是关键学习书法楷书入手 “很多书法初学者喜欢写字,但他们不喜欢临帖,只是自己闷头写。几年练下来,帖依然是帖,自己的字依然没有变化,没有进步。书法入门,最重要的就是临帖。”说到书法入门,舒炯开门见山地指

出,初学者应该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它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境界;在此一家一体基础上,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他建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书法的人可以先从楷书练起,通过几年的楷书练习,笔画、结字等都有基础后,再练其他字体才可以事半功倍,无论学魏碑、篆书还是行、草,都将大有裨益。舒炯告诉记者,要想在书法这条道路上有所成就,就得潜心临帖。他坦言自己从4岁开始练习书法,几十年下来,临帖都有4000多种。如今,只要有幅字在他面前一放,他就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字帖上的字形。很多时候,他都靠背帖的形式来练笔。“少不练功,老不习武。书法与中国功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舒炯说,练习书法就得将临帖的基本功练习好,以后转绘画都有好处。 入笔行笔收笔每一步都有讲究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就是指创造理想线条的用笔方法。”舒炯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为记者演示起来。只见他拿起毛笔,将笔尖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他特别强调:“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

弘一法师 《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母亲的教养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学问类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敬畏於闲居独处之时,从中体悟慎独的功夫;预测念头初动,了知其中因缘果报之事细微的前兆;谨慎威仪举止之规范,以安定吉凶祸福之命运,趋吉避凶也;敦厚和睦大众之间的正常伦理关系,以坚固凝定伦常不变之大道;具备百德细行,以考验道德行为规范;见善则迁,知过则改,以此作为成圣成贤的功夫。 这一条出自明朝学者刘宗周的著作《人谱》,说明做人就需要具备这六条。 几(jī ㄐ〡):读平声。几微,事前徵兆,微末细小之事。 敦:修治使之厚。考:考绩、考验,稽查之义。 考德:另有本为“考旋”,取《易经》“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观察其行为善恶得失,考绩祸福徵祥,以期回转天命,得到洪福大吉。)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观察天地之间生长万物之气象,以开拓心胸眼界;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复礼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业道德。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行善助人最为快乐,读圣贤书便是佳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明朝名士茅鹿门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之事,则对方感恩於我,发於肺腑,温暖入心。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庆幸啊~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诸位君子到此为何事,岂只徒然为求学问、写写文章,擅得一种技艺之微小专长,就算是个读圣贤书的种子吗,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过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尽到五伦的本分,共同成就为名教中的贤人。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礼义廉耻,学越多越长浮华傲慢,就与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 这副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见创办人的教学宗旨。 楹联:贴在楹柱(厅堂前的柱子)上的对联。 第 1 页共 8 页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什麼是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什麼叫做大人,不过处处小心,一切恭敬而已。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在世间法中觉悟,即是佛法。 庸:平常的。《中庸》曰: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即平常生活。 存养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涵养德行,心须宁静,言语寡少沉默,举动从容安详,行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常常这样检点,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

李叔同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佛缘成熟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佛法是入世的、积极的、而非消极厌世的,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出世寻佛法,如同觅兔角”)人生之路,1918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成为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所谓纯正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放下尘缘,超然物外,几乎搁置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佛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以书法表佛法),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早期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 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 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 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 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 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 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 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 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 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 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 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 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 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 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 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生平评论

夏丏尊评论李叔同先生的一句话,可谓浅括了先生一生的足迹:“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身为上流社会贵族公子,他风度翩翩让人倾倒;作为聚光灯下的艺人,一曲茶花女绕梁三日;作为头陀法师,他广爱世人做到无心无我。李叔同先生的传奇一生,或可分为三个阶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大致是在先生1905年东渡日本求学前后。满腔的爱国热情,以及在日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广泛吸收,让他认识到文化改革,艺术改革,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为当时中国的艺术开拓一条崭新的道路。他认识到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努力闯出去,走出一条开放自由的艺术道路;他认识了自己在今后十年乃至一生要追求的事业;他对自我的认识让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选择了一条在中国鲜有人踏足的道路。 超越自我,大致是先生到37岁出家前的一段时间。这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为人瞩目的时候,无数的诗词书法作品和经典的话剧演出,先生在每一次人们认为他已经登峰造极时,超越自我,成就更多的艺术奇珍。在中国,先生是最早介绍西洋画的人,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的人,版画的创造者与倡导者等等,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先生在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奉献自我。 完善自我,大致是先生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后的人生历程。早在1910年先生就反复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可是谁又能想到,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先生竟真的选择了出家,放下了红尘俗世的一切纷扰。这一段时间,或许先生的艺术成就并没有以前辉煌,但他对人生的体悟和对自我心灵的完善却已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他涵容带人,恬淡处世,无心无我,他的内心趋于空明趋于完善,先生晚年已如御风而行的列子,飘然于万事万物之上。但与此同时,他又是广爱世人的,他四处讲经传佛救苦难世人于水火。他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在充实他人的内心。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开放而自由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佛学精神为当时乃至现在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在烦杂后拥有了心灵的净土。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繁文,珍藏版)

弘一法师写本 格言别錄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儘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倖行,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於緩。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受得小氣則不致於受大氣,喫得小虧則不致於喫大虧,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便宜者,天下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隨時講說隨時開導,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寡欲故靜,有主則虛,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悦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惠不在大在乎當危,怨不在多在乎傷心,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庚辰年寅月佛弟子紫微居士恭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