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时间:2017/3/8栏目: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一)

原以为这本书只是公开课讲义与课上互动情形的记录,但在先生对于迈克尔?桑德尔这个哈佛大学的优秀教授百般夸赞推荐下,还是决定耐心捧起一读。然而,进入书中,大呼相见恨晚。诚然,这个公开课,尤其哈佛的公开课,是少有的成功课程,循循善诱,互动成功,讲解精彩,深入浅出。但是,不可避免的有课堂教学特有的慢步调,以及部分学生提问的重复和没有代表性,而且,有些深邃的问题即使是哈佛学生也是问不出的,有些太深刻的东西也是不合适在课堂短短的时间里拿出来讲的。于是,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将公开课所涵盖的部分囊括进去,并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反面思想里有代表性的观点高度概括后拿出来分析讨论,条理更清楚,论证更缜密详尽深入,更多旁征博引,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人生在世,总有几个亘古难题,除了“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些被玩坏的梗,桑德尔又给大家提了一个永远回答不好、就算回答好也做不好的问题:什么是公正?怎样做事才是正确的?

你是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公正还是不公正的呢?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辆电车呼啸着经过一个岔路口,按照既定的路线,前方轨道上有五个孩子,如果转向,则可以避开这些孩子;但另一个分岔路上又有一名成年男子,在来不及紧急刹车的情况下,你认为电车应该转向吗?为什么?

这本书就是在探讨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是在探讨。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简单地告诉你公正与否,只是教会我们在阅读中与桑德尔老师一起思考,并找到自己内心对于公正的评价标准。

作者主要探索了三种公正进路。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功利最大化---当然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自由的选择---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时机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的观点);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德性的培养和推理共善。

功利主义

如何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看来,一件事是否是公正的,主要从利益方面考虑,注重行为的结果。在哲学上,所谓的幸福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原则都是针对效果的分析。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这个行为的最终结果。回

答上文电车案例:如果能救活五个小孩,那么牺牲一个成年人也是值得的,因此,电车司机应当扳动转向器冲向那个成年人。但这一结论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功利主义看起来很简单很迷人,仔细想来不寒而栗,功利主义是一种对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暴政的默许,它的优点一是简明、二是高度实用性,只是“欢乐”、“痛苦”这个效用量度实在是不很好衡量。你会发现无论做与不做都是可以争论、可以批评、可以原谅的,所以这种时候往往放弃思考、先下手为强的会得到好处。这种先手优势明显的行为实在太类似丛林法则了,我不喜欢,但是我喜欢边沁这种不加评判的精神,他和古希腊哲人一样,接受人们各种偏好,无视乐趣与痛苦的高下之分,想智慧就讨论,想吃就去觅食。

功利主义认为,我们给人类性命设定货币价格所表现出的退缩倾向是一种应该克服的冲动、是一种妨碍清醒思考和理性社会选择的禁忌,这个想法对不对姑且不说,单从表面就可以看出功利本身和给人命赋值一样,都是能做,不能说的事情。

公正自由

接着,作者讨论了一系列将公正与自由联系起来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都强调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尽管这些理论自身对于在哪些权利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上都有分歧。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关于个人权利的观点主张: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它反对三种类型的政策和法律:反对家长作风、反对道德立法、反对收入或财富的再分配。认为:任何企图带来更大经济平等的常识都注定有压迫性,并且对一个自由社会有害。支持自由主义的人们都认为,政府不应当对公民有太多的约束和管教,“我拥有什么,我就可以用它去做任何事情”,要尊重他人在此方面的权利。听起来很有道理,我有一双鞋,我可以穿着它、扔掉它、卖掉它,怎么样做都好,因为如果你也有一双鞋,我也同意你想怎样就怎样。此外,自由至上主义者还提出了收入再分配的问题来证明自己。例如,比尔盖茨作为蝉联多年的世界首富,按照功利主义的说法,拿出他的一百万美元分给一百个贫困潦倒的穷人每人一万,这一定会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大多数的幸福。虽然大家觉得这一百万对比尔盖茨不算什么,但为什么没出现这样的强制分配呢?因为每个人对自己拥有的钱都有自由支配的权利。自由至上主义者就以此反驳那些希望通过高税收或其他方式再分配财产的人,因为如果我挣来的钱被强制分配给其他人,那么相当于我自身的一部分被政府或者社会其他人所拥有,而我们社会中不会出现财富被强制分配的情况,也验证了每个人都毋庸置疑地拥有自身。

这看起来难以反驳,但是还是有些观点进行反驳:一,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或器官是否有处置的权利;二,我希望卖掉自己的器官来获得一定的金钱为什么也不可以...可见,自由权利不能被侵犯,但一定会被附加诸多的限制。

德性良善

最后,作者转向另外一些理论,它们认为公正与德性以及良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家康德、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由随之而来的结果构成,而是由完成这一行动的意图来决定的。他们认为,我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律,核心价值是尊敬人,我们甚至无权不尊敬自己,这点很重要,可以解决以上很多矛盾的问题。但是,他对动机的推崇让我感觉难以接受,对纯粹理性限制条件下的高度自律更是让我怀疑其可行性,边沁认为感性主宰我们的行为,而康德主张理性,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类似边沁所描绘的感性的偏好与成瘾性控制人生活的案例,却从未见过康德描绘的绝对理性的场合。

康德做的最好的一点,是成功建立了一个完善、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以至于对上述所有棘手问题都可以解答,他把帮助他人的动机与义务的动机区分开来,在他眼中只有内心道德感逼迫自己在无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做不情愿的有益他人的事情才算得上道德,这实在太苛刻了。但是,我尊敬康德,尊敬他的目的,他尊敬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当中、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这种能力是和外在任何特质都不同的,觉醒程度不同的原始强大的理性,我没见过,心怀憧憬有朝一日能遇见这样的理性。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人们在特质、家庭、环境都一样的最原始状态下,可以认可的原则就是公正的。这算是最让人信服的假设之一。他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首先不会选择功利主义,因为在功利主义的主张中,没有人愿意做被牺牲掉的那一部分;其次,人们也不会选择自由至上主义,在自由至上主义者的社会中贫困潦倒的人难以寻求救济和帮助,而人们也不会期待这种一无所有、无人帮助的体制的出现。罗尔斯认为,原始状态下会产生两种公众原则:一个是为所有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平等的自由,另一个是差异原则。差异原则,关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平等。社会和经济的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不是说每个人都分到的东西都一样多就是平等。差异原则承认每个个体之间的不同,例如有些人天资聪颖能够成为科学家,有的人体魄健壮,能够成为运动员,这样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差距的都是可被接受的,只有当这样的差距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利时才是被允许和接受的。举例来说,天资聪颖的人发明了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解救了广大底层的农户,这样的人得到奖赏是应当的;但是如果他只是发明了增加毒品产量的方法,他所攫取的利益则是不公正的。同理,一位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赢得人们的敬仰、高报酬,若他不是在改善山区人们的医疗水平,反而只是给贵族成员提供整容手术,罗尔斯认为这样的高报酬是没有道德基础的,难以得到维护。因此,差异原则,并不是在追求财富的平等分配,而只是追求将所有偶然的因素(如天资聪颖等)最大可能造福于人类,对这些偶然因素的效果进行再分

配,从而避免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罗尔斯的终极奥义,是他本人所说的与他人分享命运。不管大家是否接受,但无可否认的是罗尔斯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持久稳定的社会。

所以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抹平出生优势,让天赋优势者尽情发挥,然后将其所得分配给大家,能否顺利分配不谈,这种社会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等级制度或是精英民主,两极分化不可避免,但是,这是实用性最强,也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社会样式。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觉得想得越多越混沌,有点烧脑子,但这一定是一本让你不由自主的思考的书,一环套一环,将每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到大概念的冲突,往往在这种大概念范畴中,两种或多种相异甚多的思路彼此冲突碰撞数百年而难分高下。沉溺其中,有种把自己绕住了的感觉,我感到这篇文章如同我的心境一般,磕磕巴巴、词不达意,现在是一种瓶颈状态,看到了新的东西,怀疑起自己原有的东西,于是两种都未成体系。

公正,究竟该如何做是好?其实,我们不能指望从一本或者两本书中看懂一门学问,对于公共政治或者哲学更是如此。本书提到了很多哲学家,他们毕生的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存在纰漏,但是却值得我们花上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去细细品味。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我觉得是几乎在读每句话的时候都无时不刻提醒自己去辨证地思考。偶尔觉得非常不赞同某位哲学家的观点,后来却发现这种反驳观点是早已被其他哲学家论述过的,但至少也在阅读过程中思辨了。

可能,只要我们勤于阅读和思考,终究有一天就不会再去在意某某主义、某某原则,碰到任何事物,不盲从、不自大,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或许我们也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二)

你是哪一种自由主义者?

熊科达

桑德尔教授的公开课《公正》,前段时间曾经很热,我也去听过一段。但生性喜欢读书这种比看视频更有效率、更能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活动。

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该如何是好?》整合了桑德尔教授课程里面的内容,第一章定义了正义之事,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章,则讲述不同思想传统对公正的理解。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再到以哲学家洛齐克为代表的,被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推崇备至的自由至上主义,再到康德式自由主义,和基于康德发展起来的罗尔斯平等主义,以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共同体传统的社群主义,不一而足。

桑德尔教授认为,思考公正的无非三种进路,第一种进路是功利主义的。对于功利主义者来说,人是达成集体幸福的工具。我们需要精确又繁复地去计算社会的最大幸福。在功利主义看来,界定公正和判断公正,关键在于怎么做会使福利或者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带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第二种进路,是将自由与公正联系起来。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来说,关于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能够在一个不受约束的市场中进行自由交换而形成的分配格局。康德式自由主义把自由的定义进行了更苛刻的定义,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第二种。再就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主义,在康德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善。罗尔斯的平等主义,强调抹除机会不平等,这一点有点像所谓的起点公平。但这个起点公平的形成,是指其著名的假设“无知之幕”。这两种区别于自由至上主义的理性自由主义,都要求人们自律地行动,即根据自己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像自由至上主义那样,依据自己的欲望和期待行事。

第三种进路,就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西方社会古老的共同体传统,强调作为个体总是过着社群的生活,认为为了维护社群,公共利益是优于某个自我的。其所指的公正,是让有德行的人获得应得的荣誉和地位。

无论是书中按照思想流派划分对公正的讨论,还是桑德尔教授在书的最后,粗略划分的三种进路。在我看来,可以更加精简的讨论以构成本文。那就是围绕着什么是自由主义,构成了不同的自由主义者对公正的看法。

关于自由,第一个讨论的维度就是人能不能彻底拥有自身。对于古老的共同体传统来说,集体幸福是高于个人自由的。这种认知也曾经被称为集体主义。人的自由应当屈服于集体的幸福或者共同利益。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完全拥有自身的,这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们试图寻求个人权利的牢靠基础时,主张人是完全拥有自身的,对自己有绝对的处置权,自己属于自己而非国家或者想象中的共同体。

第二个讨论的维度就是我们是如何自由的,自由至上主义认为我们的自由,是基于我们对自己的所有权。而康德的道德哲学为我们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另一种基础。即我们的自由不是依赖于我们对自身的所有权,也不是依赖于上帝的赐予,而是因为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能够进行推理,能够根据自我意志行动。

在第一个讨论维度里面提到的共同体传统,有两种叙述路径,一种是围绕怎么样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功利主义,一种是围绕如何分配物品来奖励和促进道德的社群主义。

在第二个讨论维度里面提到的如何自由,有基于自由基础不同而形成的自由至上主义和康德式自由主义。另外,改造了康德式自由的平等主义相信,在集体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 对于“公正”也许并不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千差万别,但对于“公正”的理解的差别或许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得更加的对立、矛盾和深刻。所以当看完这本书时,也许还找不到“公正”的答案,因为激热碰撞的正是那些历史上的大家。当我看完后,甚至有些迷糊,或许是没有看懂,或许是自己无法选一人而站其后而跟随。所以当看到作者桑德尔的说“我的目标不是试图用什么理论去说服学生,而是把他们训练成有头脑的公民”,自己才有些释然,觉得阅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锻炼对自己的固定思维深入反思的能力,在内心的解放之路上大步前行。 当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关于对与错、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灾害后的高物价是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决定,高物价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供应,解决物资的短缺。有人认为向富人征税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有些人认为财产权利是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无权随意剥夺。有人认为对恐怖分子严刑逼供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必要手段,有些人认为这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伦理,是道德上的恶。该书告诉我们,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争议,都可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作者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

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公正意味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为了决定谁应得什么,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种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能弄明白什么是公正的宪法。与此相对,现代政治哲学家们—从18世纪的伊曼纽尔·康德到20世纪的约翰·罗尔斯,认为界定我们各种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或者最佳生活方式的观念。相反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不难看出,古代的公正理论始于德性,而现代的理论则始于自由。这两者的优缺点,这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 杰里米·边沁(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然而因为集体的福利的最大化就可以不尊重个体权利,因为仅仅考虑幸福的总和,就可以恣意践踏个体公民,就可以纵容许多无视人类基本尊严的行为吗?实践证明,很多政府、企业基于这样的决策引起来巨大的危机,试图把所有价值都转化为货币的思维,特别是给人类生命定价的行为,都会引起道德上的愤怒。 密尔的《论自由》为个体自由所作的经典辩护,其中心原则是: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公正是指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的内容。 联系当前教育行业实际,教师在教育活动实践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的落实教育公正。 尊重学生人格是前提 体现平等权利是基础 合理进行评价是核心 把握差异是升华 倾听学生言说是亮点 班级里学生往往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学习品质上,班上有个学生是刚从外校转过来的,从进了我们班开始就没让我省过心,迟到、旷课、作业不做、上课做小动作、搞恶作剧、课间打闹等等,真让我头疼不已。有一次上课竟然搞恶作剧把新分来任教的老师气哭了。这还得了,我顿时火冒三丈,准备放学后狠狠的“教育”一番。放学后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他被我留在了教室里。看着他一脸的倔强和漫不经心我就来气。但是我还是强压住怒火,准备先来一阵和风细雨。就在这时候,有个学生跑来告诉我有个学生的车钥匙丢了,我赶忙前往帮学生撬锁,用了好长时间才把锁撬开。送走了那个学生天色已晚。这时我突然想起还有个“刺头”等我剃呢。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学生眼中很不听话的学生居然没有趁机开溜。我的心为之一动:“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呀”。怒气随之烟消云散了。来到她的面前,我摸着他的头,俯下身子和气地说:“好孩子,谢谢你还在这等我,天黑了,老师送你回家吧”。他吃惊的抬起头,眼中满含泪水。一路上他没有说话我也没有问他什么,他的衣服穿得很少,我把外套脱给他穿,慢慢的骑着车子。按照他的指点我送他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停下,“谢谢老师!”他一边大声说着以便飞快地跑了。 很快我发现这个孩子变了,以前的坏毛病都不见了,学习认真起来了,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前进了十几名。我兴奋不已,在班里美美的夸奖了一番。 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见到了他的爷爷,这才知道他的父母离婚了,妈妈不要他了,爸爸在外地打工,他只好和爷爷过。他爷爷告诉我,孩子跟他说,现在的老师对他很好,以前从来没有老师送他回家,也从来没有老师对他那么和蔼。 这次的经历让我感觉教育公正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我们有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就一定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为了和平之血性迸发观后感心得

鸭绿江畔,断桥挺立。锦江山下,苍松擎天。70年斗转星移,战争的硝烟已经慢慢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我辈更加奋发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当我站在鸭绿江边,隔江远眺,脑海中浮现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浴血奋战的画面,看着眼前的大国盛世,不禁会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这股热血好像是一种养料,滋养着我内心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更加有力量,让这颗种子在成长为大树时更加茁壮。这股热血也让我时不时地问自己,你有没有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你的初心、你的梦想实现了吗? 冲过高考的独木桥,19岁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一个人来到了离家几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重庆。山水相隔的距离和几十小时的舟车劳顿并没有阻挡我求学的脚步,因为那时的我在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法治中国梦想的种子。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曾经,西南政法大学就坐落在祖国的红色圣地—歌乐山脚下。我和同样怀揣梦想的同学们齐聚在这里,畅谈法治理想,遨游在知识的殿堂,为祖国富强而读书。幽幽歌乐山见证着我们的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热辣翻腾的火锅与青春激扬的气息结合地如此水乳交融,惬意、快哉!博学、笃行、厚德、

重法,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追求。 用青春歌唱祖国,用奋斗实现梦想。一如法兽獬豸的执法公正,我们追求正义,我们坚强如钢。毕业之后,胸怀建设法治中国的梦想,我曾工作在执法检查的第一线,踏遍了辖区内城市和乡村的道路;也曾工作在代表公平正义的审判台上,庄严而神圣地敲响法槌;如今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检察官,胸前那闪耀的检徽涤荡着心中公正的热血。虽然工作几经变换,但是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信仰时刻滋润着我的灵魂。 如今的我已经走出大学校园十多个年头,没有成为在学校的模拟法庭上无数次演练那样的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每天更多的是坐在电脑前“码字”。有人说这是一份“苦差事”,有时看着那一份份文稿和一篇篇信息,我也曾疑惑,每天写这么多材料到底有用吗?但当我看到年逾古稀的老大爷戴着花镜努力阅读我们的普法宣传稿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叫平凡如歌、琐碎亦美,我要让更多的检察正能量和好声音传播出去,这便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最好的实现方式。 多少次我曾梦回重庆,母校让我心底法治中国的梦想种子生根发芽,母校为我绘制人生蓝图增姿添彩。当年的朗朗读书声犹在耳畔回响,当年的我们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现在的我如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公正》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完全并仅仅依赖于我们实际的欲望 一、对功利主义的反驳梳理 ·忽视个体权利 ·将所有道德上的善都转变为通用价值货币(政策在事实上都有含蓄的定价?) (功利主义将我们在给人类生命设定货币价格时表现出的退缩倾向看作是一种我们应该克服的冲动,是一种妨碍清醒思考和理性社会选择的非理性禁忌) ·严刑逼供与功利主义:恐怖主义者本身应受到惩罚这一考量,是非功利主义的的 二、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自由 ·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反对:个人道德权利并非必须?不承认侵犯某人的权利就是对这一个体施加了某种错误?·密尔的不自洽之处:行为和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品格也同样重要。 关于高级快乐的论述:欲求事实上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关乎人类尊严的理想(运用我们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与康德有关的】 一、权利与义务的来源 ·自由主义:人拥有自身 ·康德:人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我们并不拥有自身,也不任由自己支配)义务的动机vs 倾向的动机自律vs 他律绝对命令vs 假言命令 出于同情而做好事缺乏道德价值

二、绝对律令 ·康德的普遍化检验:我即将做出的行为是否将我的利益和特殊情况置于他人的之上 ·尊重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与对象无关。尊重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因而公正要求支持所有人的人权) ·当我们遵守绝对律令时,是在遵守一项自己所选择的法则,因此有自由;而这项法则又是普遍法则,因此有道德 ·反对善意的谎言:基于结果主义的理由而使道德法则有了例外 ·康德与公正:“假想”(非经验的)集体同意的行为 【与罗尔斯有关的】 (个人认为实质:对康德道德观中关于社会公正部分的补充,二者一脉相承) 一、关于普遍的契约 ·实际的合同并非自足的道德工具,但只要实现了意志自由和互惠,就具有道德分量。同意为道德约束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自由至上主义/精英统治制度(平等的教育机会)最明显的不公正: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在道德上看来非常任意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四种分配公正理论 1. 封建制度或种姓制度:基于出生的固定等级制 2. 自由至上主义:拥有形式上的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 3. 精英统治制度:拥有公平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 4. 平等主义:罗尔斯的差异原则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讲稿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讲稿 ###读书分享会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很有幸参加这次读书分享会,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是一本以哲学理论为基础,讲述什么是公平,该如何做才能叫正义的书籍。 这本书的前身是哈佛大学的一门课程,图片左侧这位就是这门课程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书籍是根据讲义改写出来的。 关于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是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也就是相当于研究怎么让美国的社会更加和谐。 关于《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门课程,它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超过14000名学生修读,并创下哈佛单学期1115名学生选修记录,课程的目的是想要引导听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平、正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桑德尔教授在12课时的讲授中,没有一味的讲理论,二是讲故事,提问题,然后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引出他想要讲的理论。课程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哲学史上的牛人,比如亚里士多德、边沁、密尔、洛克、康德。课程中讨论的话题也是当代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强制兵役制是否合理,高税收与高福利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性婚姻、代孕母亲这些与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情况从法

律的角度上看又是否可以是合法的。 在课程的第一讲中,桑德尔教授一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km\小时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你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在施工,而你无法令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此时你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会全部死亡。就在极为无助之时,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还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里施工,而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你会怎么做?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吗? 桑德尔教授要求所有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在课堂上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我也想模仿桑德尔教授的方式在现场做一个调查。 。。。 我们再回到课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的去撞向那1个人,虽然每个人的理由都不尽相同。 紧接着,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中,你不是电车司机了,也没有侧轨了,你变成了一个站在桥上的旁观者,电车将要呼啸而过从你脚下驶向远方轨道上那五个人,你很像帮忙却爱莫能助,这个时候,你发现身旁站着一个胖子,你可以选择推他一把,他就会摔下桥,正好摔在轨道上挡住电车,他必死无疑,但是可以拯救五个人的生命。这时你会选择怎么做?还是牺牲一个人去救那五个人吗? 选择推下胖子的可以举一下手,选择眼睁睁看着那五个人被撞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 这门课的目的是唤醒无尽的求知和推理,看看它将我们带向何方。MS 教授的《公正如何做是好的》,通过案例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颠覆了我们的即成观念,仿佛过去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原来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通过《杀人的道德侧面》引出道德推理背后的观点,包括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将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我们的行为对外界产生的影响。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最有力的支撑即边沁的功利主义说(“最大幸福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代表人物康德。 在《给生命一个标签》和《如何衡量快乐》中,MS教授提到了反对功利主义的两个观点:一是功利主义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利或少数群体的权利;二是能否将所有的价值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来度量。基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在《自由选择》和《我属于谁?》中自由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基于“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反对家长式立法,道德立法以及税法。而在《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和《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中,洛克作为自由主义的修正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任何政治体制

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约束。 通过《考虑你的动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及《雇枪》,揭示了道德价值来源于出于义务的动机以及政治义务的源泉。康德认为:赋予行为其道德价值的是动机,而且只有一种动机可以将道德价值加诸于行为,这就是出于义务的动机,只有出于义务的动机,而非基于偏好的动机,才是通往高尚品德的途径,只有在我基于义务而行动时,只有在我抗拒因偏好或自利之类的动机而行动时,甚至我也不因同情或者利他主义而行动时,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主的:只有这样,我的意志才不会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 但是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陷入了“唯意志论”。‘唯意志论’的一个吸引人的观点是普遍意愿,即不带偏见,不带歧视,把“人”当做“人”看待。相比我们作为人本身的普遍义务,成员义务是次要的。但是如果忠诚必须永远优先于其他特定的义务,那么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区别就理应不存在了,这种对朋友利益的特殊关照将成为一种偏见。这种观点将会把我们引向一个怎样的道德构想?孟德斯鸠对此进行了揭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帮助最疏远的陌生人,就想帮助他的朋友一样,那么如果人们是完全高尚的,他们就不会有朋友”,“不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社会,人们是如此的有道德,以至于他们没有朋友,而只是剩下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倾

正义论读后感6篇

正义论读后感6篇 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义,就要明白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就应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 《正义论》读后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构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

“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开始的标志。 罗尔斯的正义论,追本溯源,能够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它的滥觞。但它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同样是讲正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社会秩序,认为正义体现为国家和谐的秩序。而罗尔斯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平等,认为人的自由是正义的核心。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应是不同潜力的人得到最恰当的安排,使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从而使社会成为协调一致的那种国家。社会上不同潜力的人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到达了正义。 罗尔斯的正义思想与其说是古代正义思想在长期社会发展中的演变,勿宁说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为恰当。 尔斯的正义论,继承了启蒙时期自由主义这一传统。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修正和发展了启蒙主思想家的正义思想。这主要表此刻:罗尔斯从人都处在“无知的面纱”中的“原初状态”出发,推出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第一条原则:“每个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其他人相当的基本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调解,使得人们有理指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且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岗位对所有人开放”。罗尔斯的第一原则简称为自由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罗尔斯认为正义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全五课:英文字幕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 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Go ahead. Stand up.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 Go ahead. Well I was thinking it's the same reason on 9/11 with regard to the people who flew the plane into the Pennsylvania field as heroes because they chose to kill the people on the plane and not kill more people in big buildings. So the principle there was the same on 9/11. It's a tragic circumstance but better to kill one so that five can live, is that the reason most of you had, those of you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一课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Go ahead. Stand up.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Go ahead. Well I was thinking

观看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观看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在第十九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之际,xx法院于 20xx年5月24日组织全院干警观看了《不忘初心,警钟长鸣》警 示教育片。我认真观看了警示教育片,片中的5个反面典型,遗忘 初心,抛弃初心,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一个个家庭因为他们所犯 的错误遭受到的无尽痛苦,每一个反面典型在自尝苦果后所发出的 无尽忏悔,都猛烈地冲击着我的灵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共 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我守住初心了吗,从这些反面典型案例中 我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应该做到什么。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廉洁是法官的第一品格,司法审判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公 正是司法的灵魂,无私谓之公,无偏谓之正,只有清正廉洁的法官 才能承担起这种神圣的责任。腐败案件往往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损害,使司法的圣洁受到玷污。法官务必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 高尚的道德情操,珍惜自己的岗位,爱惜自己的荣誉,关心自己的 前途,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清醒头脑,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 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做廉洁务实的践行者和表率。

勤于学习,常修为政之德。共产党员、法官要提升修养和廉洁 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警示教育片中的反面典型在忏 悔中都深刻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坠入犯罪的深渊,最大的症结在于缺 乏学习,没有补足精神之“钙”。作为党员、法官,要深入学习政 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党规党纪,学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学习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修为,知可 为与不可为。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培 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培养操守,提升内在修为,从 而珍惜法官这个神圣的职业。做到不贪图市井铅华,“出污泥而不染”;不计较个人得失,着眼奉献社会;不追求低级的物质享受,而 向往高超的精神境界。法官仅能被动遵守党纪国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超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 扛得住各种诱惑,经得住各种考验,练就能抵御“糖衣导弹”袭击 的金钢不坏之身。 时时自警,常怀敬畏之心。警示教育片中的反面典型都是手握 各种权力的领导干部,但他们不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各种诱惑 面前毫无警戒敬畏之心,任性妄为。法官是高尚的职业,法官的权 力很大,同时法官是高风险的职业,是“刀尖上的舞者”。缠绕在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 最近胡老师给我们放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法学系列课程《公正:该如何是好》的视频,不得不说,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激发了生动并幽默的课堂辩论。之后,教授围绕伦理问题展开,然后深层次的揭示了道德推论的本质。 课程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头。“设想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于刹车不灵你无法让车停止。而在轨道尽头有一条分叉,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一名工人。这时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却救了另外五位、这时你将怎么做?”和大多数在课上的哈佛学子一样,刚开始我会选择撞向那一位工人。因为我觉得我已别无选择,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牺牲少数而拯救多数是最明确并且是最好的选择。从效率方面来说,五位工人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一位工人。从公平的角度,我也没有理由在可以选择只牺牲一个人的情况下牺牲五个人。当然,如果那位工人的身份特殊,我可能会有其他想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是从价值方面加以考虑。 这个问题之后,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这时你只是旁观者,电车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刹车照旧不灵。你可以选择将桥上一个很胖的人推下而挡住电车,从而解救那五名工人,那么,你会怎么做?”与上题不同,这次依然是一对五,而我不会选择将他推下桥。原因在于,我认为他与这起事故并没有直接关联,这有别与那分岔路上的工人。桥上的胖子并不在电车运行的轨道上,他有理由置身事外,而如果将他推下,事故的性质将变为谋杀案。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为了救人而杀人,因为救人只在道德范畴,而杀人则难逃法律追究。正如教授的总结一样,“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之后教授又由此引出以急救为情景的例子加以比较,学生的回答十分有趣,这第一节课即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节课,桑德尔教授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他们在征得小男孩parker的同意之后将其杀死,那么他们在法律上将可以逃脱责罚。但是如果要符合道德原则,我认为他们不应该杀害小男孩,而应该共同面对自然死亡,如果在自然条件下有人先死亡,存活的人为求生而食用其血肉将被允许。或者,其中有人先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这两种情况是我所能接受的。或许许多人觉得吃人很残忍,可是我们在强调万物平等,人也是动物的同时,却在吃着其它的动物,你就不觉得残忍吗?之所以我们不吃人士因为有别的食物可以代替。可是他们在哪么恶劣的条件下,要么牺牲一人,要么全部死亡,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通过观看桑德尔教授的教学视频,我感觉他的课堂很幽默,很有趣,同时还可以思考很多,学到很多,教授的教学风格很喜欢,谢谢胡老师!

为了公平正义 挺身而出的人们

我们需要普通百姓的觉醒,我们更需要有良心的知识人,站在呐喊的前沿,走在正义的前端。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规律,万物更新,是自然的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腐败的官员,奢侈的富人,势力的小人今天充斥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让仅存善心的国人,让尚存正义的公民,让具有良知的官员,让忧国忧民的学者窒息的难以呼吸,为了透点新鲜空气,人们拼命的用手撕扯着这沉闷的庙宇。 沉闷的天空,密布的乌云,禁锢的空气,揭示着暴风雨就要来临,人们在欢呼等待,好让暴风雨彻底冲洗这肮脏的世界,好让清新空气彻底清洗这被弄脏的身躯。 雷鸣响起,闪电照耀大地。来了,来了,你看,你看,一声声呐喊,掷地有声;一句句陈述,入木三分;一个个铁拳,所向披靡;一次次行动,皆为民生…… 今天的知识人,开始站起,已经站起,底层百姓的苦难,冤者血泪的呐喊,勇士死而后生的勇气已经让他们苏醒,我们不再做历史的看客,为了天下百姓,为了自己后代,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公平正义……他们已经义无反顾的走向前头! 2003年作为泄洪区迁徙的陕西村庄,2004年国家拨款5906万元重建,然而真正发到移民手里的只有50万元,不足1%。北京作家谢朝平

实地走访发现善款因遭截留挪用导致移民生活苦难加重的现实后,良心促使他为三峡库区移民呐喊出书。谁知竟被公安以“涉嫌非法经营罪”拘禁,还好公安无情百姓有情,在网民和公众的强大压力下,最终被“无罪开释”。为国家工程建设付出世世代代的代价成为既是移民又是灾民的人们,我们本应心怀歉意,我们本应为他们多做点什么。这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然而现实让我们悲哀。最后,我只能感叹和确信,正义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地铁是百年大计,广州地铁部分工程不合格,却被验收通过。被网友称为“广州良心”“冒死爷”的68岁工程师钟吉章冒着个人安危,实名发帖举报广州地铁三号线部分工程不合格。钟吉章如是说:做人要讲良心,不能由着坏人乱来。我参与了检测,不合格就要举报。地铁关系成千上万居民的出行,万一出事,死了人怎么办?英国最早建得一条地铁就用了一百多年,难道我们的地铁就用一两年。他们说提高了设计标准,才检验出不达标的,那一开始为什么不降低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提高,材料肯定更好,费用肯定更高。没有什么叫做“没有安全隐患”的说话,只有检测结果达标与否,达标就是合格,不达标就是不合格。希望政府查一查里面有没有利益纠纷,爆料是要冒危险面的,地铁这个事情很敏感,有利益驱动的时候,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但这些我都不怕,我相信正义会战胜邪恶 医疗建设是民生保障工程,免费医疗是人民的向往,原陕西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顺民意,克阻力敢为天下先,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说课材料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 梳理

《公正》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完全并仅仅依赖于我们实际的欲望 一、对功利主义的反驳梳理 ·忽视个体权利 ·将所有道德上的善都转变为通用价值货币(政策在事实上都有含蓄的定价?) (功利主义将我们在给人类生命设定货币价格时表现出的退缩倾向看作是一种我们应该克服的冲动,是一种妨碍清醒思考和理性社会选择的非理性禁忌) ·严刑逼供与功利主义:恐怖主义者本身应受到惩罚这一考量,是非功利主义的的 二、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自由 ·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反对:个人道德权利并非必须?不承认侵犯某人的权利就是对这一个体施加了某种错误?·密尔的不自洽之处:行为和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品格也同样重要。 关于高级快乐的论述:欲求事实上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关乎人类尊严的理想(运用我们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与康德有关的】 一、权利与义务的来源 ·自由主义:人拥有自身 ·康德:人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我们并不拥有自身,也不任由自己支配)义务的动机 vs 倾向的动机自律 vs 他律绝对命令 vs 假言命令 出于同情而做好事缺乏道德价值 二、绝对律令 ·康德的普遍化检验:我即将做出的行为是否将我的利益和特殊情况置于他人的之上 ·尊重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与对象无关。尊重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因而公正要求支持所有人的人权) ·当我们遵守绝对律令时,是在遵守一项自己所选择的法则,因此有自由;而这项法则又是普遍法则,因此有道德 ·反对善意的谎言:基于结果主义的理由而使道德法则有了例外 ·康德与公正:“假想”(非经验的)集体同意的行为

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笔记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 Class 1: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First question: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Kill one instead of five? Backgrounds: Suppose that you are a trolley(电车)driver, your breaks don’t work, you still could control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re are two tracks in front of you One opinion: go straight Second one: turn around to the track where only one people standing Principle: better to save five lives even if it means to sacrificing one 第一种观点:转弯牺牲一个人的做法和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 (genocide and totalitarianism)的出发点一致 第二种观点:你不能做出杀死五个人而放弃牺牲一个人就能救五人性命的选择。(多数选择) 场景转换:你变成了一个onlooker(旁观者)在桥上看着轨道,身边有一个胖子探出身子再看,你会把他推下桥从而救五个人的命吗? 不会(多数选择):推人是主观行动而且是你可控制的行为,而电车的情况你无法控制 Moral principle: 1 what you should do depends on the consequences that will

“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饶有兴致地观看完了美国哈佛大学《公正与正义》公开课程的讲学视频。该讲座以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邀请观众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学生们学到了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等关于社会认知以及人生观准则的一系列问题。 懵懵懂懂地看完了《公正与正义》,我似乎感觉到了其中所描述的是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理想的社会中探讨正义、阐述规则,正义的标准到底如何确定,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Sandel 教授对假设的理想社会的正义原则的理性设计,展示了其精密而理性的逻辑思维。采用较为思辨的语言不见经传地阐述实质性的理论问题,而不是像分析哲学那样较多地集中于语言与形式方面。 在《公平与正义》中,Sandel教授所假设出来的一切,都将重重的考验着我们每一次站在道德与法律、公平与正义上所做出的选择。在这里,仅写下一点哲学赋予我的人生智慧,这也算是在对该讲学中某一个方面的感悟吧。 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 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另外,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了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证明了哲学的智慧。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

如何做一名公平公正的好老师

浅谈如何做一个公平公正的好老师 摘要: 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学业务精湛,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师德修养,消除复杂人际关系下的“自私之心”。 关键词:教师公正学生 近几年来常有耳闻,家长花重金让孩子上高中,花重金给孩子调好班,听后也全当一种街头新闻,因为自己从教二十多年了,也未曾遇到过这种事。在今年教师节期间,有一位同事告诉我,他去街上买东西,碰见许多家长正在给老师买礼物,并宣扬:现在的老师,你不给他送礼物,他就不关照你的孩子,就不给孩子排好座位等等。听同事说后,心中有些质疑,但也有一种说不出地滋味,禁不住问自己:“现在怎么了,是家长疯了?还是老师疯了?”有钱的拿钱做好座位、调好班,难道没钱的就只能坐在最后面,受那种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吗?教育这个情系千家万户,情牵社会,情动国家的社会问题,怎容如此不公平现象蔓延与滋生? 自从教以来,每次培训、听专家讲座、还是阅读一些教育书籍,谈及“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其实我们都明白所谓的爱每一个学生,就是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对那些成绩优秀的,聪明伶俐的,听话乖巧的孩子我们爱过,可是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差生我们是否给过一视同仁的爱?对于专家们和先辈们总结出的这个育人真理,作

为为人师的我们也深知它的有利、有用与有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成了一种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口号。公平公正对于一个身心正在成长与发展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如果孩子从小就在这种不平等与不公正的环境中生活,将给他的一生烙上什么样的烙印? 电视上曾经播过这样一个专题片,是采访一个中国到法国的小留学生。这个学生在上海读书时成绩非常优秀,深得老师喜欢。当记者问他喜欢在法国读书还是在上海读书,这个小男孩思考了一下,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在法国读书。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腼腆地笑笑说因为我觉得这儿的老师对每一位学生比较公平。然后他就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以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他还在上海读书时,有一次数学测验,当快要交卷的时候,他才发现没有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那位老师认识他,知道他是成绩很好的优等生,就默许他超时把答题纸填完整了。而在法国,老师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会说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4500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4%的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学生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做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学业务精湛,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该如何践行教师公正这一法则呢? 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