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30μm。

8、可吸入粒子(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粒径(≤10μm )的粒子定为可吸入粒子。

9、光化学烟雾:含有NOX和HC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10.干绝热递减率:干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P36)

11、辐射逆温:在睛空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12、下沉逆温:又称压缩逆温,当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强度较大的气团下沉运动时,常可使原来稳定层结的空气层压缩成逆温层结若气层下沉距离很大,就可能使顶部增温后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从而形成逆温层。

14、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的逆温。)

15、湍流逆温: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16、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团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17、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

18、地转偏向力:大气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时,由于地球转动而产生的使运动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改变大气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

19、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称为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称为风速廓线模式。

20、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由于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

21、有界大气扩散: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源多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必然会受到地面的影响,这种大气扩散称为有界大气扩散。

22、有效源高:是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距地面的实际高度,它等于烟囱(或排放筒)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23、干式机械除尘装臵:不用水或其他液体作润湿剂,仅利用重力、惯性力及离心力等沉降作用去除气体中的粉尘粒子的装臵称为干式机械除尘装臵。主要有重力沉降室、惯性力除尘器、离心力除尘器。

24、湿式除尘装臵: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臵。应用的三种:喷雾式洗涤器、离心洗涤器、文丘里式洗涤器(画出示意图,部件名称)。

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尝试。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的依据。

26、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2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是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等,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的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

28、警报标准:这是大气环境污染不致于恶化或根据大气污染发展趋势,预防发生污染事故而规定的污染物含量的极限值。

29、大气染污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的对策,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提出最优化对策和控制技术方案,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30.大气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风速的涨落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作用的结果)

3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32.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二、简答

2、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类型有哪些?

答:A根据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㈠天然污染源主要有:①火山喷发(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②森林火灾(CO、CO2、SO2、NO2、HC)

③自然尘(风沙、土壤等)

④森林植物释放(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⑤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㈡人为污染源:①燃料燃烧(煤、石油、天然气);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石油化工、金属冶炼);③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汽车、飞机、轮船);④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B若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类。

C若按排放物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

D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可划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E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划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3、大气污染物按污染物发生性质的分类

答: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颗粒、SO2、CO、NO x等)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

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2主要大气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TSP、

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等

(2)硫氧化合物:主要指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参与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

(3)氮的氧化物:NOx,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指NO和NO2。(人为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4)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5)碳氢化合物: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5.飘尘的危害: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

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

反应提供反应床。

6.二氧化硫的危害: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三氧化硫,再与水分子结合生成硫酸分子,经过均相或

非均相成核作用,形成硫酸气溶胶,并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硫酸和硫酸盐可

以形成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造成较大危害。

7.氮氧化物的天然源主要为生物源,包括哪些?

答:①由生物机体腐烂形成的硝酸盐,经细菌作用产生的NO及随后缓慢氧化形成的NO2;

②生物源产生的氧化亚氮氧化形成NO x;③有机体中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经OH自由基氧

化形成NOx。

8.大气中CO的来源?

答:CO的人为源,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

天然源包括:甲烷的转化(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CO)、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排

放物的转化(萜烯经OH自由基氧化产生CO)、植物叶绿素的光解、森林火灾、火山喷

发、农业废弃物焚烧。

9.简述大气中CO2的来源?

答:1天然源:海洋脱气,大气圈与水圈具有强烈的交换CO2的作用。

2甲烷转化,甲烷在平流层与OH自由基反应最终被氧化成CO2

3动植物呼吸4生物有机体腐败氧化

5森林及农业废弃物作为燃料燃烧或腐败而自然氧化。

人为源: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6. 大气污染类型的分类

答:I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是SO2、CO、颗粒物等,逆温下形成还原型烟雾。

⑵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主要是CO、NOx、HC等一次污染物经阳光照射、光化学反应形成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

II根据燃料性质或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

⑴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

⑵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NO x、O3

⑶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种化学物质。

⑷特殊型:特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

7.比较氧化型与还原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型与伦敦烟雾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

8.简述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答案:(1)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

还原性的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的阴天、风速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

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这种类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

要来源是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主要的一次性污染物是CO、NO X和HC。这些大气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并生成二次性污染物——臭氧、

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质,对人眼睛等

粘膜能引起强烈刺激。

8.光化学烟雾的特点:

光化学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

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10、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1,污染源条件:NO2,HC等污染物的存在分不开

(①NO向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②碳氢化合物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

2.气象条件:(1)强烈光照(夏季>冬季,中午前后光线最强时出现烟雾可能性最大)

(2)低风速,低湿度,逆温天气。3.地理条件:NO2光解需要290~420nm的光,近地层

太阳辐射到地面强度受天顶角影响,太阳天顶角角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强,纬度大于

60度的地区,入射角较大,太阳辐射小,不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21、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

答: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中,以NO2光解生成O为引发,导致O3的生成;HC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由于HC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NO向NO2转化的过程中,自由基HO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最终光化学烟雾产物是醛类、O3和PAN等二次污染

物,这种反应直到大气中NO和HC消失止。

27.如何做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工作

I全面规划、合理布局;II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III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IV改变燃料构成;V绿化造林;VI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8.简述防治酸雨的综合对策:

答:I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II烟道气脱硫脱氮;III控制汽车尾气排放;IV能源的转化及燃料的代换。

16.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a.改变燃料结构,减少颗粒物的生成(天然气代替煤,核电取代火电等)。

b.在烟尘排放前,采用控制设备除尘(机械式除尘装置、袋式除尘装置、湿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燃料脱硫、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主要是CH、CO、NOx的净化)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 BOD5: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mg/L为单位),记为BOD5。

11.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12. 总需氧量(TOD):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水中有机物除有机碳外,另有H、S、N等元素)。

13.赤潮/水华: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系列,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则称为“赤潮”。

14.湍流扩散:在河流水体的流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15.弥散作用: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16.保守物质:随着水流的运动而不断变换所处的空间位臵,还由于分散作用不断向周围扩散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它不会因此改变总量。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7.非保守物质:随着水流流动而改变位臵,并不断扩散而降低浓度,还因污染物自身的衰弱而加速浓度的下降

18.决定电位系统:对于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单体系,该平衡的电位就是体系的Pε,至于有多个氧化—还原平衡共存的混合体系,它的Pε应该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如果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其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ε,称为“决定电位“体系。

19.营养化: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0.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1.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22.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3.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24.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5.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二简答

1.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

答: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物理、化学、生物)

(1)物理方面,指的是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和放射性等;

(2)化学方面,排入水体的化学物质,大致可分为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及有机有毒物质。

(3)生物方面,排放的污水中常包含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蠕虫等。

3.为什么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

答: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

4.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答:水体中有机物积累,①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水中耗氧量将大大增加;②藻类只是在水体表层能接受阳光的范围内生长,并排出氧气,在深层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将耗氧。藻类的死亡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的水中,那里将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氧供应,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菌繁殖起来;③无机氮的富集,开始是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硝化过程。这样在底层建立起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步向表层发展。

5.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物理化学迁移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6.影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表现为: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具体通过如下途径:

(1)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重金属元素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时,若离子半径相差大,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大;离子半径相差小,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度小。

(2)重金属的氧化还原转化。可以被氧化还原成其他价态,形成可溶性化合物迁移或被固定。

(3)重金属元素络合作用,与氰化物等形成络合物在水中迁移。

(4)重金属的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

(5)甲基化作用,如汞可在还原状态下形成可溶的剧毒甲基汞。

6.请简述重金属的毒性效应。

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等高分子物质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变性,导致生理或代谢过程的障碍,或者与脱氧核糖核酸等相互作用而致突变。从化学结构来看,人体组织中的生理活性高分子拥有的主要官能团为—SH、—NH2、—COOH、—PO4、—OH 等,都可能与重金属元素本位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失去活性。

1.根据湖水营养物质浓度、藻类所含叶绿素a的量、湖水透明度以及溶解氧等项指标来划分水质营养状态。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又称粘土矿物),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性质。

3.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二简答题

3.土壤酸碱性的来源及分类?

答:土壤中的氢离子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铝离子水解产生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胶料表面交换性钠,它能水解产生氢氧根离子。土壤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交换酸、水解酸;土壤碱度:弱化碱土,中化碱土,强化碱土,碱土

土壤酸碱度分为五级:强酸性(pH<5.0),酸性(pH5.0~6.5),中性(pH6.5~7.5),碱性(pH7.5~8.5),强碱性(pH>8.5)。通常把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碱化度

9. 简述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2005年)

来源:①自然界的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原生岩石。原生岩石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②人类大规模的地球活动;③金属矿物加工的产物和尾矿部分地进入到土壤中;④每年以肥料形式向土壤中施入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也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

五种存在形态:水溶态的、弱代换剂可代换的、强代换剂可提取的、次生矿物中的、原生矿物中的。

10.土壤污染源有哪些?

答:1.工业污染源,主要是工业三废,工业“三废”以废渣形式作为肥料放入农田,或用废水灌溉等多种形式经长期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而造成污染;2.农业污染源,化学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牲畜排出的废物;3.生物污染源,人粪尿、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均含致病的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等;其他污染源:I自然状况:火山喷发、自然灾害等。II大气污染源:沉降物、非工业污染物。III含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矿床矿山附近的土壤:风化、分解。

11.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答:(1)水体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农业污染型(4)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12. 简述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的原因。(2006年)

答:I.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都能分解转化。II.由于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III。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13.土壤污染物质的种类有哪些?答:(1)有机物类,主要是化学农药、除草剂等(有机氯、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工业“三废”中的酚、油类、多氯联苯、苯并芘等;(2)重金属污染物,包括汞、镉、铅、铜、锌、铬、镍、砷等;(3)放射性物质,元素如铯、锶等;(4)化学肥料,氮类和磷类化学肥料;(5)致病的微生物,源于人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如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肠寄生虫(蠕虫)、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

14.土壤中重金属5种存在形态:水溶态的、弱代换剂可代换的、强代换剂可提取的、次生矿物中的、原生矿物中的。

15.简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方法。

答:(一)平均值加标准差法,即在一定区域内的土壤中用重金属元素自然含量的平均值加二倍或三倍标准差的方法。(二)差异检验法,即用表、底土层间的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去判别。(三)富集系数法,利用含量较高的抗风化物质TiO2或Al2O3作为指示矿物。富集系数=[土壤中元素含量/土壤中TiO2含量]/[岩石中元素含量/岩石中TiO2含量];(四)元素相关分析法。

16.请简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污染特征。

答:(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累积。(2)甚至有的可能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对人类带来潜在的危害。(3)各种重金属化学性质不同,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相同;(4)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需求有很大差别,有些是植物生长发育并不需要且对人体直接危害明显(Hg、Cd、Pb)等,有些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Fe,Mn,Zn,Mo,Co等)但在土壤中含量过高,也会发生污染危害;(5)不同类的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危害不同;(6)其危害作用还与它们的存在形态有关。(1.水溶态的2.弱代换剂代换的3.强代换剂提取的4.原生矿物中的4.次生矿物中的)

17.简述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影响汞迁移转化的因素。(2007年)

答: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成有离子吸附和共价吸附的汞、可溶性汞(HgCl2)、难溶性汞(HgHPO4、HgCO3及HgS)。影响汞迁移转化的因素主要有:⑴吸附剂的种类: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和无机胶体对汞有很强的吸附力。pH等于7时,无机胶体对汞的吸附量最大;有机胶体在pH 值较较低时,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非离子态汞也可被胶体吸附;当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时,可显著减弱对二价汞离子的吸附;⑵氧化还原状况⑶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土壤中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离子交换与植物的根蛋白进行结合,发生凝固反应。

18.试以砷为例说明土壤中重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来源、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答:来源:①自然界的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原生岩石。原生岩石中重金属元

素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②人类大规模的地球活动;③金属矿物加工的产物和尾矿部分地进入到土壤中;④每年以肥料形式向土壤中施入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也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土壤中砷的形态可分为水溶性砷、交换性砷和难溶性砷三种。砷在土壤溶液中迁移过程中可与其他组分发生一系列反应:(1)与碱金属化合,可生成亚砷酸盐,砷与重金属化合也可形成亚砷酸盐类。除碱金属与砷反应生成的亚砷酸盐如Na3AsO3溶解度较大,易于迁移外,其余的亚砷酸盐类溶解度均较小,限制了砷在溶液中的迁移。(2)土壤中的砷大部分为胶体所吸附,或与有机物络合、螯合,或与土壤中的铁、铝、钙等结合形成难溶性化合物,或与铁、铝等氢氧化物形成共沉淀。(3)吸附于粘粒表面的交换性砷,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砷化物很难为作物吸收,并累积在土壤中。(4)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砷可发发生转化。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值以减少低价砷酸盐的形成,降低其活性可有效防止砷的污染及危害。

19.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包括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都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的差异,从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主要有:①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②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多呈难溶状态的氢氧化物,溶解度小,重金属离子浓度低。)③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和有机胶体,对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④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为主),(羟基与氯离子两无机配位体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是影响重金属难溶盐类溶解重要因素;土壤中腐殖质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具有与重金属离子牢固螯合的配位体,如氨基、亚氨基、酮基、羟基及硫醚等基团。)

20.简述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及影响镉迁移转化的因素。

答: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镉和非水溶性镉。旱地土壤中多以CdCO3(为主)、Cd3(PO4)2和Cd(OH)2形态存在(1)离子态CdCl2、Cd(NO2)2、CdCO3和络合态如Cd(OH)2呈水溶性的,易迁移,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镉的化合物如镉沉淀物、胶体吸附态镉等为难溶性镉,不易迁移和为植物吸收。(2)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和施磷肥;(3)作物对镉的吸收,随土壤pH值的增高而降低,(4)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与镉螯合成螯合物,从而降低镉的有效性;(5)氧化还原电位也影响作物对镉的吸收,Eh低或降为零,则有利于形成难溶性的硫化镉;(6)镉还受Pb2+、Cu2+、Fe2+、Mn2+、Ca2+等伴生离子的影响。

21、简述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产生的不良后果。(2009年)

答:⑴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⑵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⑶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22、请简述农药的主要类型。

答:I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氨基甲酸酯类等;

II按环境中存在的物理状态可分为:粉状、可溶性液体、挥发性液体等;

III按作用方式分为:胃毒、触杀,熏蒸等。

23、请简述主要农药的特点。

答:(一)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大部分是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物,主要产品有DDT、六六六、艾氏剂、氯丹等。其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农药类型。由于这一特性,它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环境中的残留农药会进一步得到富集和扩散。(二)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是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的也含硫、氮元素,大部分是磷酸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有机磷农药一般有剧烈毒性,但易于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在动植物体内,因受酶的作用,磷酸酯进行分解不易蓄积。有机磷农药对昆虫以及哺乳动物均可呈现毒性,神经细胞分泌的乙酰胆碱,阻碍刺激的传送机能等生理作用,使之致死。有机磷农药具有烷基化用用,引起动物的致癌、致突变作用。按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类、中毒类、低毒类。(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苯基—N—烷基氨基甲酸酯的结构,与有机磷农药一样具有抗胆碱酯酶作用,中毒症状也相同,但机理有差别是由对胆碱酯酶分子总体的弱可逆结合的抑制而引起的。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动物体也能迅速代谢属于低残留农药(四)除草剂(除莠

剂)具有选择性,只能杀伤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大多数除草剂在环境总会被逐渐分解,对哺乳动物生化过程无干扰,对人和牲畜毒性不大。

24、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1)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2)使用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至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积累。(3)近年来所采用的喷射方式,农药粘附在飘尘上,随气流扩散,随降雨落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25、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哪些?

答:(1)化学农药性质的影响: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如挥发性、溶解度、化学稳定性、剂型等,一般浓度愈大、湿度大、含水量高,风速大则挥发作用愈强。

(2)土壤性质的影响:农药在质地粘重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存留时间较长。土壤pH 值对有机磷农药影响比对有机氯农药更敏感。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26、简述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答:1、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进入土壤的化学农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键结合和配价键结合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使其移动性、生理毒性发生变化。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性越强,农药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越低,土壤对农药净化效果则越好,但是农药在土壤中被吸附只是暂时性现象,一旦条件改变,又可以释放出来,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缓冲解毒作用,没有使化学农药得到降解。)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通过气体挥发和水的淋溶,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决定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蒸汽压和近地表的空气层的扩散速度。农药蒸发与土壤水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农药随水迁移:溶解度大的直接随水迁移,难溶性的附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械迁移;

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水解和氧化)和微生物降解(脱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作用、环裂作用)等;

4、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5、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与代谢

27、简述农药的光化学降解机理。

答: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农药吸收光能使分子

具有过剩的能量而呈激发状态,这种过剩的能量可以通过荧光或热等形式释放出来,也可产生光化学反应,使农药分子发生光解、光氧化、光水解或光异构化;紫外线产生的能量使农药分子结构中碳—碳键、碳—氢键断裂,引起农药分子结构的转化。

28、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1)吸附催化水解:是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主要降解途径;(2)光降解(3)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这是土壤中有机磷农药转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29.简述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答: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一)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二)加强土壤污染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对用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变化,避免带有不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三)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即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做到既高效又地把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四)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砂性土壤,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30.简述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答案:①施加抑制剂。施用重金属改良性抑制剂,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磷酸盐和硅酸钙等,使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②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③改变耕作制度。改变环境条件,如早田改水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一列条件都会改变,可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害。④客土深翻。采用排土(挖去污染上层)、客土(用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可获得理想的改良效果,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面积污染的土地。⑤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⑥生物改良措施。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环境的质量。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实际上所谓的废物一般是指在某个系统内不可能再加工利用的部分物质。例如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骨骼及排泄物,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工业生产过程的排出物等。)

2、有害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均列为有害固体废物。

3、资源化:就其广义来说表示资源的再循环。就狭义来讲,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4、再循环:指的是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二简答

1.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主要来源于人来生产和生活,(一)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二)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三)按形状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四)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2.简述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答: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型污染。

固体废物的危害:(一)水体污染,减少江湖面积,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二)大气污染,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1)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传 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本 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 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 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2 导热微分方程§2-3 一维稳态导热 §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考研数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考点与题型归类分析总结 1高数部分 1.1高数第一章《函数、极限、连续》 求极限题最常用的解题方向: 1.利用等价无穷小; 2.利用洛必达法则 型和 ∞ ∞ 型直接用洛必达法则 ∞ 0、0∞、∞1型先转化为 型或 ∞ ∞ 型,再使用洛比达法则; 3.利用重要极限,包括1 sin lim = → x x x 、e x x x = + → 1 ) 1( lim、e x x x = + ∞ → ) 1(1 lim; 4.夹逼定理。 1.2高数第二章《导数与微分》、第三章《不定积分》、第四章《定积分》 第三章《不定积分》提醒:不定积分?+ =C x F dx x f) ( ) (中的积分常数C容易被忽略,而考试时如果在答案中少写这个C会失一分。所以可以这样加深印象:定积分?dx x f) (的结果可以写为F(x)+1,1指的就是那一分,把它折弯后就是?+ =C x F dx x f) ( ) (中的那个C,漏掉了C也就漏掉了这1分。 第四章《定积分及广义积分》解题的关键除了运用各种积分方法以外还要注意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差异——出题人在定积分题目中首先可能在积分上下限上做文章: 对于?-a a dx x f) (型定积分,若f(x)是奇函数则有?-a a dx x f) (=0; 若f(x)为偶函数则有?-a a dx x f) (=2?a dx x f ) (; 对于?20)( π dx x f型积分,f(x)一般含三角函数,此时用x t- = 2 π 的代换是常用方法。 所以解这一部分题的思路应该是先看是否能从积分上下限中入手,对于对称区间上的积分要同时考虑到利用变量替换x=-u和利用性质0 = ?-a a奇函数、? ?= - a a a0 2偶函数 偶函数。在处理完积分上下限的问题后就使用第三章不定积分的套路化方法求解。这种思路对于证明定积分等式的题目也同样有效。 1.3高数第五章《中值定理的证明技巧》 用以下逻辑公式来作模型:假如有逻辑推导公式A?E、(A B)?C、(C D E)?F,由这样一组逻辑关系可以构造出若干难易程度不等的证明题,其中一个可以是这样的:条件给出A、B、D,求证F。 为了证明F成立可以从条件、结论两个方向入手,我们把从条件入手证明称之为正方向,把从结论入手证明称之为反方向。 正方向入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类:1.已知的逻辑推导公式太多,难以从中找出有用的一个。如对于证明F成立必备逻辑公式中的A?E就可能有A?H、A?(I K)、(A B) ?M等等公式同时存在,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常用的相似准则数:①努谢尔特:Nu=aL/λ分子是实际壁面处的温度变化率,分母是原为l的流体层导热机理引起的温度变化率反应实际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传递的比较。Nu大小表明对流换热强度。②雷诺准则Re=WL/V Re大小反映了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Re是判断流态的。③格拉小夫准则Gr=gβ△tL3/V2 Gr的大小表明浮升力和粘性力的的相对大小,Gr表明自然流动状态兑换热的影响。 ④普朗特准则: Pr=V/a Pr表明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辐射换热时的角系数:①相对性②完整性③可加性 热交换器通常分为三类:间壁式、混合式和回热式,按传热表面的结构形式分为管式和板式间壁式热交换器按两种流体相互间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分为分为顺流,逆流,交叉流。 导温系数α也称为热扩散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象征着物体在被加热或冷却是其内部各点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Α大的物体被加热时,各处温度能较快的趋于一致。传热学考研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4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5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 对流换热: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与流体内部分子导热引起的热量传递联合作用的结果。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流动)与强制对流(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流动起因(自然、强制),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 6何谓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影响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因素?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称为凝结过程。 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如果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这种凝结方式称为珠状凝结。 液体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气泡引起热量由固体传递给液体的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按沸腾液体是否做整体流动可分为大容器沸腾(池沸腾)和管内沸腾;按液体主体温度是否达到饱和温度可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蒸汽流速、管内冷凝、蒸汽过热度、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非线性。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使沸腾换热强化)、过冷度、重力加速度、液位高度、管内沸腾。 7强化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原则?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减薄或消除液膜,及时排除冷凝液体。 强化沸腾换热的原则:增加汽化核心,提高壁面过热度。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考研数学知识点总结(不看后悔)

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函数 极限数列的极限特殊——函数的极限一般 极限的本质是通过已知某一个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去研究和探索另外一个量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由极限可以推得的一些性质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应当注意到由极限所得到的性质通常都是只在局部范围内成立 在提出极限概念的时候并未涉及到函数在该点的具体情况所以函数在某点的极限与函数在该点的取值并无必然联系连续函数在某点的极限等于函数在该点的取值 连续的本质自变量无限接近因变量无限接近导数的概念 本质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比值在自变量增量趋近于零时的极限更简单的说法是变化率 微分的概念函数增量的线性主要部分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一、微分是一个线性近似二、这个线性近似带来的误差是足够小的实际上任何函数的增量我们都可以线性关系去近似它但是当误差不够小时近似的程度就不够好这时就不能说该函数可微分了不定积分导数的逆运算什么样的函数有不定积分 定积分由具体例子引出本质是先分割、再综合其中分割的作用是把不规则的整体划作规则的许多个小的部分然后再综合最后求极限当极限存在时近似成为精确 什么样的函数有定积分 求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若干典型方法换元、分部分部积分中考虑放到积分号后面的部分不同类型的函数有不同的优先级别按反对幂三指的顺序来记忆 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高等数学里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微元法 微分和导数的应用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凹凸性 微分中值定理可从几何意义去加深理解 泰勒定理本质是用多项式来逼近连续函数。要学好这部分内容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这些多项式的系数如何求二、即使求出了这些多项式的系数如何去评估这个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的精确程度即还需要求出误差余项当余项随着项数的增多趋向于零时这种近似的精确度就是足够好的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将上册的一元函数微积分的概念拓展到多元函数 最典型的是二元函数 极限二元函数与一元函数要注意的区别二元函数中两点无限接近的方式有无限多种一元函数只能沿直线接近所以二元函数存在的要求更高即自变量无论以任何方式接近于一定点函数值都要有确定的变化趋势 连续二元函数和一元函数一样同样是考虑在某点的极限和在某点的函数值是否相等导数上册中已经说过导数反映的是函数在某点处的变化率变化情况在二元函数中一点处函数的变化情况与从该点出发所选择的方向有关有可能沿不同方向会有不同的变化率这样引出方向导数的概念 沿坐标轴方向的导数若存?诔浦际?通过研究发现方向导数与偏导数存在一定关系可用偏导数和所选定的方向来表示即二元函数的两个偏导数已经足够表示清楚该函数在一点沿任意方向的变化情况高阶偏导数若连续则求导次序可交换 微分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主要部分这一本质对一元函数或多元函数来说都一样。只不过若是二元函数所选取的线性近似部分应该是两个方向自变量增量的线性组合然后再考虑误差是否是自变量增量的高阶无穷小若是则微分存在 仅仅有偏导数存在不能推出用线性关系近似表示函数增量后带来的误差足够小即偏导数存在不一定有微分存在若偏导数存在且连续则微分一定存在 极限、连续、偏导数和可微的关系在多元函数情形里比一元函数更为复杂 极值若函数在一点取极值且在该点导数偏导数存在则此导数偏导数必为零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2019考研数学知识点总结

2019考研数学三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复习一定要打好基础,对于重要知识点一定要强化练习,深刻巩固。整合了考研数学三在高数、线性代数及概率各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考察题型及重要度。 2019考研数学三考前必看核心知识点 科目大纲章节知识点题型 高等数学函数、极限、 连续 等价无穷小代换、洛必达法则、泰勒展开式求函数的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判断函数连续性与间断点的类型 一元函数微 分学 导数的定义、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 按定义求一点处的导数,可导与连 续的关系 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极值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罗尔定理、拉格 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一元函数积 分学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变限积分求导问题 定积分的应用用定积分计算几何量 多元函数微 积分学 隐函数、偏导数、全微分的存在性以及它们 之间的因果关系 函数在一点处极限的存在性,连续 性,偏导数的存在性,全微分存在 性与偏导数的连续性的讨论与它们 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二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 无穷级数 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正项级 数的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和根式判别 法,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 常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齐次方程,微分方程的 简单应用 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线性行列式行列式的运算计算抽象矩阵的行列式

代数 矩阵 矩阵的运算求矩阵高次幂等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有关的命题 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及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 别法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判定向量能否由向量组线性表示 线性方程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 解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 量实对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化为 相似对角阵的方法 有关实对称矩阵的问题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相似矩阵的判定及逆问题 二次型 二次型的概念求二次型的矩阵和秩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判定合同矩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和 概率 概率的加、减、乘公式事件概率的计算 随机变量及 其分布 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应用常见分布的逆问题 多维随机变 量及其分布 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随机变量 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及其性 质,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有关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大数定律和 中心极限定 理 大数定理用大数定理估计、计算概率 数理统计的 基本概念 常用统计量的性质求统计量的数字特征 参数估计点估计、似然估计点估计与似然估计的应用

最新东南大学918传热学考研真题及讲解(1)

2016年东南大学918传热学考研真题及讲解 名词解释: 1.总传热过程 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 2.集总参数法 当固体内部的导热热阻小于其表面的换热热阻时,固体内部的温度趋于一致,近似认为固体内部的温度t仅是时间τ的一元函数而与空间坐标无关,这种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方法称为集总参数法。 3.光谱发射率 热辐射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与处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之比。 4.自然对流自模化 它表明自然对流紊流的表面传热系数与定型尺寸无关。 5.Bi Bi =hl/λ, 表明了导热热阻与对流换热热阻的比值。 6.局部对流传热系数 就是指某个点的对流传热系数,比如一个平板上某一点,是用该点的温度同外界温度的差来计算所得该点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7.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是由于两接触面凹凸不平存在空气使得接触不完全而产生的热阻。接触热阻的大小与接触表面的材料、连接方式、表面状况及接触压力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 8.热边界层 流体在平壁上流过时,流体和壁面间将进行换热,引起壁面法向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近壁处,流体温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称为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9.漫射表面 辐射能按空间分布满足兰贝特定律的表面。 10.灰体。 光谱吸收率与波长无关的物体。

简答题: 1功率恒定的电阻丝放在房间中,分析影响表面温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电阻丝跟外界的换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第二种是与墙壁的辐射换热。从对流换热的角度出发,影响因素主要有空气的物性参数、流速、电阻丝的散热面积、表面性质;从辐射的角度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墙壁的温度、电阻丝的散热面积。 2为什么冷藏车表面刷白漆? 答:增加车表面的反射辐射,减少吸收辐射。 3非稳态一维无内热源环境传热系数h,环境温度tf,步长为△x,写出显示差分方程并指出收敛条件。 答:p176 公式4-14a;p177公式4-16a。 4强制对流,流体通过温度恒定两块平行板,画出传热系数变化曲线,并画流体平均温度变化曲线。 答:p244图6-6b;批、p245图6-7b。 5水滴滴在120度和400度金属板哪块汽化更快?为什么? 答:120度的汽化更快,因为那时候处在核态沸腾区域,热流密度更大。而 400度时, 处于膜态沸腾区,热流密度相对较小。 6不同直径的材料相同的小球温度计放在温度变化相同的环境中,哪个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计算题 1圆柱直径30mm,圆柱表面温度80度,表面覆盖保温层,保温层导热系数为0.5W/mk,保温层外表面传热系数10,环境温度为30度。分析保温层厚度δ对传热量的影响。若允许保温层外表面温度最高为50度,则保温层厚度δ为多少? 0.075m δ= 2空气温度为20度,速度为2m/S,横掠直径为15mm长500mm的圆柱。圆柱表面温度为80度,求传热系数和换热量。 求解:

考研数学知识点总结

2 0 19 考研数学三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复习一定要打好基础,对于重要知识点一定要强化练习,深刻巩固。整合了考研数学三在高数、线性代数及概率各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考察题型及重要度。 2019考研数学三考前必看核心知识点

知识点口诀,掌握解题技巧 1、函数概念五要素,定义关系最核心

分段函数分段点,左右运算要先行。 变限积分是函数,遇到之后先求导。 奇偶函数常遇到,对称性质不可忘。 单调增加与减少,先算导数正与负。 正反函数连续用,最后只留原变量。 一步不行接力棒,最终处理见分晓。 极限为零无穷 小,乘有限仍无穷小。 幂指函数最复杂,指数对数一起上。 、待定极限七类型,分层处理洛必达。 、数列极限洛必达,必须转化连续型。 、数列极限逢绝境,转化积分见光明。 、无穷大比无穷大,最高阶项除上下。 、 n 项相加先合并,不行估计上下界。 、变量替换第一宝,由繁化简常找它。 、递推数列求极限,单调有界要先证, 两边极限一 起上,方程之中把值找。 、函数为零要论证,介值定理定乾坤。 、切线斜率是导数,法线斜率负倒数。 、可导可微互等价,它们都比连续强。 、有理函数要运算,最简分式要先行。 、高次三角要运算,降次处理先开路。 、导数为零欲论证,罗尔定理负重任。 23 、函数之差化导数,拉氏定理显神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导数函数合(组合)为零,辅助函数用罗尔。 25、寻找En无约束,柯西拉氏先后上。 26、寻找En有约束,两个区间用拉氏。 27、端点、驻点、非导点,函数值中定最值。 28、凸凹切线在上下,凸凹转化在拐点。 29、数字不等式难证,函数不等式先行。 30、第一换元经常用,微分公式要背透。 31、第二换元去根号,规范模式可依靠。 32、分部积分难变易,弄清u、v是关键。 33、变限积分双变量,先求偏导后求导。 34、定积分化重积分,广阔天地有作为。 35、微分方程要规范,变换,求导,函数反。 36、多元复合求偏导,锁链公式不可忘。 37、多元隐函求偏导,交叉偏导加负号。 38、多重积分的计算,累次积分是关键。 39、交换积分的顺序,先要化为重积分。 40、无穷级数不神秘,部分和后求极限。 41、正项级数判别法,比较、比值和根值。 42、幕级数求和有招,公式、等比、列方程。 2019考研数学各科核心考点梳理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考研《传热学》重要考点归纳

考研《传热学》重要考点归纳 第1章绪论 1.1考点归纳 一、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1.导热 (1)导热的定义 导热又称热传导,是指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2)导热量的计算 ①傅里叶定律(导热基本定律) 或 ②热流量 ②热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给定面积的热量称为热流量,记为Ф,单位为W。 ③热流密度 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密度,记为q,单位为W/m2。 (3)热导率 ①热导率λ或称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即是一种热物性参数,其单位为W/(m?K)。

②其物理意义是指单位厚度的物体具有单位温度差时,在单位时间内其单位面积上的导热量。 2.热对流 (1)热对流的定义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2)对流传热 ①对流传热的定义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与温度不同的固体壁面接触时所发生的传热过程。 ②对流传热的分类 a.自然对流传热:由于流体冷、热各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对流传热。 b.强制对流传热:由于机械(水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所造成的对流传热。 c.沸腾传热及凝结传热:伴随有相变的对流传热,如液体在热表面上沸腾及蒸气在冷表面上凝结的对流传热问题,分别简称为沸腾传热及凝结传热。 ③对流传热的计算 牛顿冷却公式(对流传热的基本计算式) 式中:h——表面传热系数(或称对流换热系数),单位是W/(m2?K)。 (3)热对流与对流传热的区别 ①热对流是传热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而对流传热不是传热的基本方式。 ②对流传热是导热和热对流这2种基本方式的综合作用。 ③对流传热必然具有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相对运动。传热学中,重点讨论的是对流传热问题。 3.热辐射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815《传热学》考研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热学》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赵镇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备注:以1为主,2为辅。) 二.考试方法、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试题形式 基本概念约占20% 理论理解分析约占30% 应用约占50% 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简答题、应用计算题组成。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要求:考试范围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四大部分。传热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传热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五. 考查要点: (一)、导热 1导热理论基础;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热流方程(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的分析与应用,单值性条件的内容与数学表达式; 2稳态导热分析与计算: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有内热源的简单问题的分析、计算;接触热阻的概念。扩展表面(肋片)导热的理论分析与计算,肋效率。导热问题数值解基本概念。 3非稳态导热:与稳态导热的基本区别;集总参数分析法,热扩散率,傅立叶数,毕渥数,冷却率与正规状况阶段概念;非稳态导热数值解概念,显式格式,稳定性条件,隐式格式的概念。 (二)、对流换热 1对流换热理论基础:对流换热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影响因素;牛顿冷却定律;流动边界层与温度边界层的概念与应用;类比关系及应用;相似原理,相似准则及

其物理意义。雷诺数,努谢尔特数,普朗特数,格拉晓夫数。 2单相对流换热 (1)受迫对流:①外部流动,沿平板的流动与换热;外掠单管与管束的流动与换热,临界雷诺数。②内部流动;入口段与充分发展段,临界雷诺数,截面平均速度与温度;影响管内流动换热的各种因素,不同流态下的换热计算。 (2)自然对流: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计算,边界层特点。混合对流换热的概念。 3相变换热 (1)凝结换热的基本概念,珠状凝结、膜状凝结。凝结换热的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饱和沸腾,大空间沸腾,过热度(沸腾温差),沸腾曲线。 (三)、辐射换热 1热辐射理论基础:热辐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四次方定律),兰贝特定律,黑体的波段辐射力计算。黑度(发射率),基尔霍夫定律,漫-灰表面。太阳与环境辐射。 2辐射换热计算:角系数;网络方法;空间热阻与表面热阻,灰表面(立体)封闭空腔的辐射换热计算,遮热板。 (四)、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1传热过程,强化与削弱传热,总传热系数,改变传热系数的各种方式。 2换热器计算的基本方程,对数平均温差,设计与校核计算,污垢热阻。

考研数学(一)知识点汇总

1:数列极限 手册P13 1.01:求极限时候,函数中有阶乘且趋近于无穷大,要用级数法,即证明函数是收敛的(可以用根值,比值),故趋近于无穷大为0. 1.02:已知0x lim ()x f x A ->=,则()f x A α=+,0 x lim 0x α->= 1.1:奇+奇=奇,偶+偶=偶, ()==奇偶奇奇,(奇)偶,偶偶偶 1.2:f(x)为周期函数,0x =(t)dt x F f ?(),不一定是周期函数,但是f (x )如果是奇函数,这个就成立了。且为奇函 数时候。00(t)dt (t)dt x x f f -=?? 1.3:判断函数有无上下界,用绝对值放缩或导数最大最小,文登P3 1.305:奇函数的原函数一定是偶函数。 1.31:()lim ()n f x g x ->∞ =,一般把g (x )给分段 1.4:证明连续:00->0 lim[f(x +)-f(x )]x x ?? 1.5: 22sin(1)(1)sin[(1)]n n n n ππ+=-+-这个让原本不是交错级数的变成了交错级数。 1.6: xlny=xln (y-1+1),于是等价无穷小于x (y-1)前提是y 趋近于1

1.7:20f(x)-g(x),0....o x 37 式出现可以对二者使用迈克劳林,然后消去相同项,注意不能消去()文登P 1.8:测试函数: (1)x 大于0,为1,小于0为-1 (有界不收敛) (2)x=sinn ,y=1/n (x 发散,y 收敛,无穷大时xy=0) (3)x (n )在n 为奇数时为n ,为偶数时为0,y (n )反过来,xy 都是无界,但是xy=0 1.9:文登P26.1.55 P23.1.49 1.91:证连续就是要证,左值=右值=等于该点值,证可导是左导数等于右导数即可。 1.92:看到导数大于小于0的时候,不仅有递增递减,还可以写出导数的极限表达式,然后利用保号性可以通过极限分式下半部的正负性决定上半部的正负性。注意在x0的左右两个领域内,0x x -正负不一,而决定 0()()f x f x -的正负, 模拟卷1.1 1.93:对于一阶导数的方程,由一阶导数方程的24b ac -<0知道一阶导数恒大于0或者恒小于0,知原函数恒增或恒减 模拟卷1.4 1.94:不连续点求导用极限求 模拟卷3.9 2:收敛数列三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手册P14 3:函数极限 手册P15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