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区域背景

1、张家界——国际视角的旅游城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源山区,长江四大支流中澧水的中上游,是湖南省实施湘西战略的龙头城市。

张家界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亚洲生物圈,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目前张家界已建成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处,其中5A级1处,4A级8处,张家界已成为中国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大湘西3市州旅游中,张家界凭借其一批世界级或国际区域性旅游核心资源,独居旅游龙头地位,并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市场知名度极高。2006俄罗斯空军张家界天门山飞行表演,2009年5月邀请不少于20 个国家的具有典型乡村音乐艺术特色、代表目前世界水准的22 个民族民间音乐团体参加的“国际乡村音乐节”在张家界举办,其国际知名度日渐提升。

2、湖南——东中西统筹,湘西发展战略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湖南省在提出“长株潭”这一战略增长极之后,又做出加快湘西开发的战略决策。

《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省14个市级行政单位在间上划分为“两个核心、三大板块、四条黄金旅游带”。即围绕长沙、张家界两大心,构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三个旅游板块,形成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湘东文化与休闲旅游带、长张核心发展轴、泛珠旅游发展通道四条黄金旅游带。

3、大湘西——被现代文明托起的神秘湘西文化诺亚方舟

大湘西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和永州市的江华。《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怀化、张家界中心城市地位,培育吉首、武冈等次中心和若干重点城镇,以慈(利)-通(道)、龙(山)-新(宁)、新(晃)-溆(浦)为三条城镇发展轴,构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湘西旅游“金三角”是大湘西旅游圈中的核心。在行政区上则包括湘西地区的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常德的一部分。在旅游资源上,集中了湘西旅游资源的精华,包括张家界的

“山水世界”,吉首凤凰的生态人文和民俗风情,凤凰、沅陵的历史古迹,沅陵的“天然水国”,以及湘西其它地区丰富、神秘的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

大湘西东靠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西临成渝城市群;北接武汉城市圈,南应珠三角、大西南北部湾经济区。地处现代文明发展区域的洼地,从区域视角来看,它确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托起的中国神秘湘西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

(二)交通背景

目前张家界对外大交通环境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

张家界国内航线已开通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沈阳、深圳、广州、西安等;伴随张家界国际旅游地位的提升,张家界荷花机场正在扩建,预测2010年,将建一座能满足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保障飞机起降30000架次,货邮吞吐量10000吨的新型航空港。

常张—张花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直接将张家界市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内,公路交通愈加便利。

其次张家界处于国内焦柳铁路线上,北通武汉、郑州、京津冀经济圈,东连长株潭、南昌、长三角,南下吉首、怀化、珠三角,西进成渝经济圈,铁路交通亦比较便利;其中2008年1月正式开通启用张家界新火车站工程,属于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和湖南省西部开发重点工程,采用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成为张家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新标志。

(三)旅游背景

张家界旅游市场呈现出:庞大的客源市场,彰显旅游生机;近20年来张家界客流量及旅游收入变化,张家界客流接待量、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2007年的数据,张家界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将近2000万的客源量,真实而有效的证明了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勃勃生机。

(四)政策背景

1、两遗遗产相关政策背景

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截至2008年8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六个:

①九寨沟Jiuzhaigou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②黄龙寺风景区Huanglong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③武陵源风景区Wulingyuan Scenic Spot(湖南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④三江并流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云南省,2003.7 世界自然遗产)

⑤大熊猫栖息地China's giant panda habitat(四川省,2006.7 世界自然遗产)

⑥中国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 (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07.6.27)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古代文化的重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①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2、区域发展政策背景

(1)湖北武汉“1+8”城市圈政策背景

所谓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是政府落实全民创业政策的窗口。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大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

(2)湖南“3+5”城市群政策背景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施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

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战略是实现湖南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是湖南发展的引擎。”

“‘3+5’城市群,是湖南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最新部署。”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一体化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湖南提出了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要求,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基础,规划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更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以构建经济建设崛起的更大效应,以实现湖南的率先崛起。

(3)成渝经济圈政策背景

成渝经济圈是“十一五”规划重点推动发展的跨区域经济圈,成渝地区也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成渝都市圈目前还处于雏形阶段,中央及川渝政府在成渝都市圈雏形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培育都市圈成长的基础要素,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区域-城市的协调机制。使成渝都市圈的发展向更高一级的阶段迈进,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4)长三角经济圈背景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5)珠三角经济圈背景

珠三角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其“龙头”之争在新一轮规划中得到明确,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圈将挺进珠三角“脊梁”。

(6)环北部湾经济圈

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中国沿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个省区和越南部分省份。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已逐渐成为沟通中国大陆、中南半岛与东南亚堵岛国的重要通道;海港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漫长,有多处大型深水不冻港湾;区域内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环北部湾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第四级。

3、土地流转政策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进行流转,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其要点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

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4、湖南及湘西地区发展政策背景

湖南省2009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富民强省。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先是国家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它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又提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战略,它处于湖南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是我国促进中部崛起的客观需要。

与此同时,为缩小湘东、西的经济差距,湖南省提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开发湘西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使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支柱产业。

发展规模农业

规模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着力改革、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规模,促进湘西地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快建设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适用的水利灌溉设施、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合理的供电网络、发达的通信系统,为湘西地区产业开发创造条件。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治理和建设力度,重点抓好4大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发展机遇背景

1、中国主体功能区划

2006年3月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概念。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在这一政策下,湖南省将全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统筹划分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对不同

功能区配套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在长株潭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邵阳、娄底等特色工业发展程度较高,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以形成特色工业优势;在湘西、洞庭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进步,并且制定相关的限制、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给予必要补偿。

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球共识

当今社会突发性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如地震、海啸、水土流失、全球变暖、雪灾、SARS、禽流感等等。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全球都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3、全球金融危机:文化产业的“催化剂”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危”、“机”并存。在这轮金融风暴中,重新洗牌受到影响最重的行业是金融业和投资业,而文化产业或将在危机中受益。专家表示,美国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1997亚洲金融危机,在行业调整机遇中,文化产业均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国内提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的下,恰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的性质。”

4、面对金融危机,追加4万亿投资于基础设施,为落后地区实现产业振兴带来机遇

为应对对这次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十条,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个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的专项。中央投资四千万以拉动内需;给全国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振兴机遇。

(六)周边竞争态势鸟瞰

1、大张家界——打造世界旅游精品

2009年张家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张家界市由旅游大市迈向旅游强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提出坚持旅游带动,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致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力求在旅游提质升级、工业总量增长、打造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和做强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张家界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推进生态市创建,着力构建资源节

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确保张家界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2、怀化——商贸物流中心、山水城市

最新怀化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未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积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意识,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工业活商、工业兴农、工业富民,走具有怀化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吉首——生态立市

吉首市是“八百里绿色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4、永顺县——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永顺县属中西部结合地带的大湘西核心,是湘西北重要门户和鄂渝川边区东出口主要通道。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范围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湖南省实施湘西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同时是湘西州最大的两个县之一。境内旅游资源包括: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 的猛洞河漂流;千年古镇“芙蓉镇”,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的“溪州铜柱”;“老司城”等。永顺县提出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开发战略,旅游精品战略,旅游市场战略,打造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5、龙山县——武陵山脉中的璀璨明珠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

(七)上位规划背景

1、《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用地指标

城镇体系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城区按105平方米控制,建制镇按110平方米控制,村镇按145平方米控制;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建制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2)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两次”空间结构:指以张家界市区(含武陵源区)为市域城镇主中心、以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为市域城镇次中心。其中:张家界市区为市域增长极,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

“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以张家界立市之本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

心,围绕此核心沿枝柳铁路和常张高速公路(慈利县城——张家界市区段)、S228省道(张家界市区段——桑植县城段)、S305省道(桑植县城——江垭镇——通津铺镇段)、S306省道(通津铺镇——慈利县城)形成环形城镇发展轴。

环轴中的市区至慈利县城及市区至桑植县城两端轴线,作为重点轴线发展;慈利县经江垭镇至桑植县城的轴线作为次轴线发展。

“三片”:指一市区、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三个城市中心为依托,分别在市域西南、东南、西北三个地区构筑三个城镇发展组群。在市区西北部地区,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为依托,辐射带动利福塔、竹叶坪、官地坪、洪家关、凉水口、沙塔坪、龙潭坪、五道水、陈家河、上河溪、廖家村等城镇的发展,构筑西北部城镇发展组群。

(3)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市域城镇分为四个等级:市域城市中心、市域城市次中心、中心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

市域城市中心——市城区(包括永定城区和武陵源城区),2020年人口规模为30万人。

市域城市次中心——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2020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官地坪镇,其人口规模到2020年分别达到1.0万、1.0万以上。

一般建制镇——凉水口镇、利福塔镇、廖家村镇、五道水镇、龙潭坪镇、洪家关镇、竹叶坪镇、上河溪镇、沙塔坪镇。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0.7万、0.6万、0.6万、0.6万、0.5万、0.6万、0.5万、0.5万、0.5万。

(4)城镇职能引导

市域各城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边贸型、旅游型、工贸型、农贸型5种类型。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以旅游服务业、特色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主,形成县域综合职能。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以农副产品、建材、化工等加工业为主,形成工贸型城镇。

官地坪以物资集散、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形成农贸型城镇。

(5)主要城镇发展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

城镇性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张家界市西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9Km2;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12万人(其中瑞塔铺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2 Km2(其中瑞塔铺3 Km2)空间布局:形成“一城两片(老城区片、瑞塔铺片)”的空间结构。其中老城区片形成中心区、朱家台—宝塔迪和方家坪—何家坪三个组团,同时形成7个功能区。

陈家河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西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和建材、化工等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2020年城镇人口

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2。

官地坪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东北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物资集散与贸易、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城市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2020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2。

2、《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纲要成果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桑植县城澧源镇具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目前已是市域西部地区的功能中心,在未来将成为张家界市吸纳西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2030年末城镇人口将达到10万。瑞塔铺镇、陈家河镇为中心城镇,到2030年末人口分别为4万和2万。

(2)乡镇合并建议

桑植县洪家关乡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文化资源独特,旅游潜力大,因此建议撤销洪家关白族乡,建立洪家关镇。

(3)城镇职能结构

桑植县城:综合型,市域西北部中心城镇,区域主要物资集散地、交通运输枢纽,全市生态、民族、红色旅游的接待中心。

瑞塔铺镇:交通主导型,以烟草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陈家河镇:交通主导型,重点发展物流业、商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4)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桑植县位于张家界市西北部,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限制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的发展,如目前产值比重较高的采矿业等。本区域的优势是农林副产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张家界市的自然旅游产品相互补充,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促进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5)旅游空间格局

张家界中心城区西部,主要位于永定区和桑植县辖区,形成张家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带主要沿茅岩河向西北延伸,连接茅岩河-温塘-八大公山的带状区域,以自然休闲、生态和红色旅游为主。

(八)自身发展新需求

桑植县委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桑植县“打造产业和生态文化精品,构建活力帅乡魅力歌乡,推动科学跨越”的战略决策,打造精品,才能真正成为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城市,力争“1+3”城镇群和经济圈建设上有新突破。以澧源镇为中心,把附近的三大重镇打造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即瑞塔铺镇依托县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洪家关依托元帅故里和白族文化打造旅游重镇;利福塔依托规划中的铁路等打造物流重镇。要把“1+3”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示范的城镇群、支撑县域经济的经济圈和“两型发展的试验区”。突出集镇,力争“2+3”片区组团发展上有新突破。以“1+3”城镇群和经济圈为中心,两翼三层次梯队推进全县集镇建设,形成“2+3”片区组团发展格局。突出产业,力争“3×3”产业发展壮大上有新突破。一产要突出烟叶、养殖业、农场化基地农业三个基础;工业要突出能源、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个重点。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5、《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建设用地标准》(1990.7)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7、《张家界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8、《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成果)

9、《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六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丰富的人文资源,尊重桑植县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水、能源、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应继承和弘扬桑植特色文化;

区域协调原则:明确区域定位,在生态、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协调。

城乡统筹原则:划定城乡边界,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

社会和谐原则: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事权明晰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各区、镇规划建设的统筹与调控。

四、适用范围

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本规划相衔接。

五、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二章本规划拟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规划重点解决问题

在社会、生态、人文等方面矛盾凸显的现实期间,本城市规划重点要解决的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桑植县未来发展模式选择问题;资源保护问题(包括土地、生态、水、能源、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方面);区域统筹问题(包括大湘西区域统筹、大张家界区域统筹等);文化特色问题(桑植民俗文化特色、现代文明);城乡统筹问题;城镇与生态背景的空间关系问题,“1+3”城镇群协调发展问题等。

(一)立足旅游的视角,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背景下,在桑植县地处大湘西、地处张家界旅游格局的基本定位下,确定全县发展目标、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提出县域城镇体系等级、功能结构,明确各乡镇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及发展规模。

(二)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桑植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物华天宝。野生动物在全县分布的种属、植物资源均在3000种以上,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1700余种,矿藏40种以上,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博物馆”、“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天然中药库”。本规划中要深入分析县域生态环境现状、划定区域生态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三)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

桑植县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设施需求,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同时保障与旅游城市基本定位相吻合。

(四)明确桑植县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桑植县中心城区建设须在充分考虑城区现状综合条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服务职能,明确桑植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五)挖掘桑植城市文化特色,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与用地布局

深入挖掘桑植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良好的的生态景观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发展,营造一座张家界边上的具有深厚民俗文化积淀和山地城市特色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六)完善桑植城区各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分期建设

根据桑植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区远景发展的可能,完善各专项规划内容。注重规划的时序性与可实施性,以市政基础设施的分期建设引导城区科学发展。

二、规划破题点

本规划主要破题点为:两大挑战和任务:桑植快速发展下的保护与发展。

1、如何保护

在我国及桑植县周边区域快速发展背景下,具有稀缺性、世界性与国家级的桑植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等核心资源的如何切实有效保护问题。

2、如何发展

在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来临之际,桑植县社会经济的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问题。

第三章桑植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整合桑植县境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遵循差异化原则,与张家界旅游捆绑,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后起之秀。

二、发展战略

1、大张家界区域战略

着眼湘西、大张家界,借品牌与市场,挖掘桑植自身资源内涵,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一极,湘西风情旅游的后起之秀。将张家界自然风情和桑植民俗风情捆绑,从世界自然与文化两遗遗产的高度整合两者资源,打造大湘西世界两遗遗产地。

2、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充分挖掘与整合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红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遵循差异化原则,用旅游产业引擎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保护与开发战略

根据湖南省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湘西主要属于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区块,生态环境保护应居首要地位。同时桑植县为澧水源头县,境内自然保护区、自然林场等分布较广,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城乡统筹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以及统筹城乡投入。

就目前桑植实际来讲,应该以整合县域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特色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现阶段桑植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对桑植县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总结其产业发展战略为

第一产业

引进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蔬菜以及葛根、魔芋、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业基地。

第二产业

立足本地矿产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优势、农副产品资源、林药产品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实现内涵型与外延型发展相结合重点培育矿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开发、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以桑植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

着力营造以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体系。

(1)旅游产业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九天洞、峰峦溪、溇水平湖旅游地、澧源民族风情地、南滩草场生态旅游区、天平山原始次森林科考基地、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等。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区等;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洪家关红色文化旅游区、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旅游区等;

(2)现代服务业

主要构筑与桑植旅游业发展相配套以及宜居城市打造相协调的商业、金融、咨询、宾馆酒店、现代服务等。

第四章桑植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强化桑植县城市核心,在县域范围内培育经济增长点,完善城镇网络结构体系。

2、综合交通系统统筹:桑植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乡集镇、中心村之间便捷高效连通,提高道路等级。

3、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在健全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兼顾各村镇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县域内资源系统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实现共享。

4、产业发展统筹:根据县域内各村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全盘考虑产业类型选择、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基地+流通+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5、城乡居民点整治方案:首先加强农村居民点整合与整治,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并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区及中心镇转移。其次,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模式,引入乡村旅游农业概念,打造桑植县中心城区民俗文化旅游区的产业基地。

6、旅游地产综合体与旅游基地统筹:桑植县为生态县、澧水源头县,同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理念指导下,本规划借鉴大昆明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旅游地产综合体”概念,即围绕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桑植民俗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其它乡镇则是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即原汁原味民俗文化元素的来源地。

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敏感区的划定

本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北、北部、东北部海拔比较高的山区,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四门岩林场、天星山林场、南滩草牧草场、澧水源头等涉及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保护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饮用水二级以上的保护区的地

区。

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1)耕地资源保护规划

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认真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城镇建设的土地审批工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土地开发和围垦造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要注重数量,更应保证质量。确保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2)水资源保护规划

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推广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桑植县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古迹、红色文化古迹分布较多,本规划提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镇、村等,如洪家关(贺龙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文化遗址)、五道水(土司结盟遗址)、芙蓉桥乡(古生物化石地质遗产)、两河口(千年古镇)、两河口旧街村(旧司城)、沙塔坪茶盘口村(老司城)、打鼓泉乡小埠头(土司文化遗迹)、利福塔苦竹河村(苦竹寨)、洪家关南岔村(古墓群)等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加以规划与保护。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格执行保护规划,保护古村镇格局,对传统建筑,根据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在整体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保护古村镇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古树、植被、水质;坚决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对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注意保护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习俗等无形文化;加强流坑古村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牲畜粪便和零星垃圾。

2、历史文化保护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在桑植根据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划定以贺龙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保护区、白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芙蓉桥白族文化一条街)、土家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上河溪

民俗一条街)等。

保护措施:对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保护主题和保护要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围,规定保护方法,制定重要节点或建筑立面整治规划设计,拟定保护整治措施和管理办法。

3、文物保护单位

桑植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有刘家坪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4、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规划

桑植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桑植民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桑植花灯、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白家话、桑植佛戏、及桑植民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5月桑植花灯、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四个项目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充分挖掘桑植县文化资源;

(2)加强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要建立基本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

(4)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四、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一)县域空间管制分区

1、禁止建设区(严格保护区)

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城镇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河流、水库等地区。具体以各县(市)、城镇规划确定的水源保护区为准。

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骨干河流两侧、大于25°(未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坡地和山地。骨干河流主要包括澧水、溇水及其支流;大于25°的坡地、山地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桑植的中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等山地区域。

2、限制建设区(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

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分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依照规定程序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建设和管理。桑植地处澧水源头,境内有澧水、溇水两大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在这两大水系及其支流的的源头地区宜划定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按照桑植县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一般耕地等进行保护,该地区在合理引导下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利用。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的进行修复;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果树林、经济林、花卉基地、旅游观光等。

3、适宜建设区(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地区)

指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该区需要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农村居民点。

(二)县域空间管制措施

1、禁止建设区分类管制依据与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区

主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严格管制。

主要措施:严格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城镇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要与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既要保障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带,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选择城市发展用地一定要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实施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占补平衡。

(2)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主要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管制,环境保护、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内内主管相关的自然保护区。

主要措施: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3)城镇水源地

严格按照《水法》和各城镇规划水源保护规划进行管制。

管制措施:每个城镇都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区,同一流域的城市,上游城镇的排污口和下游城镇的水源地要统一安排,防止城镇之间形成水源污染。城镇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生产企业和住宅要逐步迁出,农田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4)生态脆弱区

要严格限制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发展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保护措施,建设完成后,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地要积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城镇周边地区要把生物治理措施作为城镇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2、限制建设区管制依据与措施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主要参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进行管制。

主要措施:必须分类编制保护规划,达到相应级别的保护要求。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注意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确定规模。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历史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应在历史文化遗产与其他建设区之间划出一定的空间区域作为隔离、保护及过渡性的地带。对尚未列入保护的文物、历史文化地段参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并及时进行鉴定,对有价值者申请相应保护级别。

(2)风景名胜区

主要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进行管制。

主要措施: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在保护好景区自然与人文遗产的同时,大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游想生活的需要。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不得随意破坏或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总结讲话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总结讲话 同志们: 大家在讨论中普遍认为我们这次会议十分必要,是非常及时的。**副总理在昨日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城市规划是第一资源,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再次明确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汪光焘同志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问题分析透彻,也对同志们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要性和基本要点的教育。结合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我对本次会议做一个小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二是一些地方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三是纠正此类盲目性的基本策略。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强调了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在这三者之间,城市规划是龙头,没有规划就没有健康有序的建设和管理。但是,我们以往在讲城市发展成绩时,很少有提及规划的功劳,反而是将城市建设的过失归咎于规划,城市规划往往成了替罪羊。大家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时期,城市发展过快,各地乱建设曾是风起云涌,那时我国还没有《城市规划法》,却居然作出了城市规划停三年的决定。幸好这随后的三年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萧条期,各地也无钱搞建设,才不

至于出现大的问题。假如在当前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也作出城市规划停三年的决定,这就意味着火车头的动力非常足,却把轨道撤掉了那样糟糕。因为城镇化就像一列快速行驶的火车,城乡规划是轨道,是保持火车健康运行的轨道。如果把轨道拆掉,火车没有轨道而继续行驶,你说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都认为规划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必须指出容易被忽视的事实,即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管理体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功能日趋完善。至U过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同志都深有感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城市中,30?d50%的面积被贫民 窟所占据,城市道路拥挤不堪,污水横流,自来水普遍受污染等造成疾病流行。但是我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城市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进程促使人口分布从农村的松散状态转向了紧凑,人们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在指导基础设施合理分布、保证城市环境卫生、制止流行疾病的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现代城乡规划就是起源于欧洲的黑死病和其他流行疾病的防治。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保持了我国城市紧凑型的发展形态。除了开发区,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均用地面积,建国50多以来一直没有什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学习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 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 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⑷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⑸坚持规划协同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同步编制、协调一致。 第5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 第6条规划基本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⑶《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⑷《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⑸《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⑹《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