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详细考纲笔记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详细考纲笔记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详细考纲笔记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详细考纲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B情绪和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

二、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任务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心理过程B心理结构C心理的脑机制D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E心理与环境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A描述和测量B解释和说明C预测和控制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A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B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四、现代心理学流派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

3、格式塔学派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4、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5、精神分析学派

这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在对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书,使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门新的心理学流派。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第二章心理与脑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

A脊髓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称为“生命中枢”。

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中脑: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控制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C间脑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D小脑

F边缘系统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从前至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四、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等。

五、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1、反射及反射弧

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互不干涉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B反射弧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反射的种类

A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

B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A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

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4、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指刺激特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它激发或加强与皮层兴奋中心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的活动。抑制过程是指刺激停止和削弱了皮层的抑制中心相联系的肌肉、腺体的活动。

巴浦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A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和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而是沿着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

B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叫神经过程的相第诱导。相互诱导有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和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反之,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5、两种信号系统

A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声音,颜色,气味等。B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们是具体条件刺激物的抽象化,概括化,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的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则可以代表一类事物;它信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它们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联系,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动力传递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但是第二信号系统又调节支配第一信号系统。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互相传递、互相协调的结果。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3、感觉的种类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二、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限。阈限是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几百人参加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腻味最小可觉差。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三、视觉

1、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有光。

2、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振幅及纯度。

A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B颜色混合

C色觉缺失

D视敏度

E视觉对比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2、基本听觉现象

A音调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

B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

C声波的相互作用共鸣,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声音的掩蔽,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

五、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

2、嗅觉和味觉

3、运动觉和平衡觉

4、机体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A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

B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C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A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B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C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3、知觉的种类

A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B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C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的结构,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点。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

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特性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A大小知觉恒常性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物体有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这些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的像也必然不同。人对特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

2、大小知觉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两个因素决定:A物体的大小B物体的距离

3、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对判断物体远近距离起作用的条件有:A中间物的重叠B空气透视C线条透视D明暗和阴影

E运动视差F眼睛的调节G双眼视轴的辐合

4、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5、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人对时间的知觉总是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标志。

2、生物钟

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叫做生物钟。

3、时间估计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

五、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似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六、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

A线条长短错觉B面积大小错觉C形状错觉D方向错觉

2、其它错觉

在听觉方面,用假声器使左边来的声音(波)先进入右耳可以形成方向听错觉;在触觉方面,当在交叉的食指和中指中间夹一个小球时,全产生像有两个小球在食指和中指外侧的触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一种观点是从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方面对错觉作出生理学解释。

从视觉生理的观点解释错觉的观点称为“周围抑制论”。周围抑制论适合说明颜色对比错觉。

根据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方面对错觉进行认知性解释。

第五章注意

一、注意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

集中:集中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之一。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A什么是无意注意事行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B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b人的主观原因

2、有意注意

A什么是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有意注意。

B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a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b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好自己的活动。

3、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质量和效率的指标。

1、注意的范围

A什么是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B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a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人的注意范围b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如果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肥限制。

2、注意的稳定性

A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人的注意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叫做注意的稳定性。

B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

A明确工作任务b活动多样化。单调活动会降低注意力。C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D注意的稳定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3、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人在紧张注意时,可以摆脱周围一切事物。

4、注意的分配

A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

B注意分配的条件

A在有两个动作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动作达支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程度才行

B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5、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看对原来注意对象的兴趣如何,原来注意的紧张性如何而定。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A以记忆内容进行的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B根据信息储存时间长短进行的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二、记忆过程

人的完整记忆分为三个过程,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和再认或回忆过程。

1、识记

A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即事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构识记和意义识记是根据人在识记时对材料是否有理解因素参与的分类。意义识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

B影响识记的因素

A识记目的b识记态度c材料的数量和性质d对材料的理解程度e学习方法

C复习在识记中的作用

A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分配复习优于集中复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在识记意义大的材料时两种复习的差别不像在识记意义小的材料时显著;在识记难度大的材料时分配复习更优于集中复习;在识记的不同阶段,分配复习都优于集中复习,但初期的差异比后期的更为显著。b把识记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c要使复习过程式样化

2、再认

达到再认水平的条件

A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

B当前事物与以前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及环境条件相同的程度

再认中的错误

A一方面是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再认有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B另一方面是由于联系泛化而认错对象。

3、回忆

A回忆过程:根据一定的条件把头脑中贮存的信息重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回忆。

回忆可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又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回忆的速度通常用反应时间来测量。

B联想:人们在进行回忆和追忆时总是要通过中介联想,而中介与所要回忆的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人们在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就能从一个对象联系到另一个对象,这种规律叫做联想律。

A接近联想b相似联想c对比联想

四、保持和遗忘

1、保持

记忆是经验的保持,但这种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记忆在经验中是发生变化的。

2、遗忘

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是遗忘。

遗忘可分为两类:永久性遗忘,这种遗忘,如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也不能再认和回忆。另一种是暂时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以恢复。

遗忘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A遗忘的进程受识记材料性质的影响

B遗忘的速度受材料数量的影响

C遗忘受学习程度的影响

D遗忘的速度与选用不同的检查指标有关

3、遗忘规律

遗忘规律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最初遗忘的比较快,而后逐渐缓慢。

五、如何克服或缓解遗忘

1、复习

A运用阅读与试图回忆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B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可以有效防止遗忘。

C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2、记忆干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

倒摄抑制的大小受以下几种条件制约:

A倒摄抑制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的制约。

B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C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学习材料在时间上安排的影响。

D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识记巩固程度的影响。

第七章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A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B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根据思维凭借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D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以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思维的作用

高水平的思维称为智慧。

A思维是人高于其它动物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B思维也是区分人们之间差异的显著标志之一。

C思维可以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高低。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从而把它们的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把

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个别属性结合起来的。

2、比较:比较是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加以区分,对比其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一些特征从其它特征中分离,使此特征显现出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

已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特征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指的是在概括和分类的基础上,把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归类和编目,

使之成为有序整体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用具体的事物描述,解释一般概念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的产生,总伴随着语言的标志,通常用词来标志。

概念可以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2、判断:判断是人脑对事物属性关系的反映形式。

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

3、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A归纳B演绎

四、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点子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真正有创造性思想,或创造性方案出现。

所谓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领悟,但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新的,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是新的,也许在古代就有了。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A准备阶段B潜伏阶段C顿悟阶段D验证阶段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广度是指人思维广阔程度的特点。

2、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深度是指人思维深刻程度的特点。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

4、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的思维特点。

5、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人的思维过程的顺序性,层次性和连贯特点。

6、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人善于从事实的客观情况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和判断

是与非,正与误,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的特点。

7、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思路的特点。

六、想像

1、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想像表象的过程。

想像以记忆为基础,但它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

想像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想像的意义

人的想像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学生再造想像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像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像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生活道路,个性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想像的种类

想像可以根据想像表象中有无新的内容出现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A再造想像是人们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形成再造想像的条件:a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b丰富的表象储备

B创造想像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想像表象的过程。

形成创造想像的条件:a创造动机b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c积极的思维活动d灵感

4、不随意想像和随意想像

A不随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B随意想像:是有预定的目的,自觉的,需要有意志城力的想像。

5、幻想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两个特点:A幻想创造出的形象,总是和个人的愿望联系着。B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它不创造出当前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指向于未来活动,但它又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的幻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空想则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级的幻想。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A情绪和情感是人对需要的一种反映形式

B人们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和情感,是和态度密切相关的。

C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的特征

A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体验都会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体验与之相伴。

情绪的两极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具体情绪本身,而且还表现在以下较为概括的情绪特点上:

a情绪在动力性上表现为增力和减力两极b情绪在紧张水平上表现为紧张与轻松两极

c情绪在激动水平上表现为激动与平静两极d情绪在强度上表现为强和弱两极

B情绪的瞬时性特征

C情绪的非理性特征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A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心理支柱。

a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b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的功能c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驱使人行为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情绪的动机功能。

C调节认知活动功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a调节知觉的选择b监视信息的流动c调节记忆活动d影响思维过程

D信号功能

4、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A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B情绪离不开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A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B复合情绪

a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惊奇和兴趣,厌恶和讨厌

b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害羞,骄傲与自责

c与他人有关的情绪:爱,恨

2、情绪的分类

A心境: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B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C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3、情感的分类

A道德感: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感按其产生的形式,可分为:

a直觉的道德感

b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c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道德感

B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C审美感:审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三、情绪的识别

1、表情及其识别

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形式。

体态表情又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言语表情是指人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气。

2、情绪的生理反应与识别

情绪的显著外部特征之一就是所有的情绪状态都会伴随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生理反应较难通过意识控制,也不容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仪器进行识别。

第九章意志

一、意志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A有目的的行为是意志活动的基础

B克服困难是意志行为的特征

C调节行为是意志活动的标志

3、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A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意志行为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效率。

B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C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意志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有密切关系;意志是兴趣,爱好的持久保证。

二、意志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为的方向,是意志行为的动因。

A确定目的

B动机斗争

动机冲突的类型:双趋型冲突,双避型冲突,趋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型冲突

C制定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使拟定的计划付诸实施,完成既定目的的过程,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为的最重要环节。

三、意志与行为的矛盾

意行矛盾在人身上一般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心理倾向:

A意在行先:意总先于行而存在。

B意多行少:人的一个普遍心理倾向,就是想到的事情多而做到的事情少。

C意行相悖:人的心理总是趋向于要求自由的,无限制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愿望的行为,但在现实在,由于文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制约,意与行往往是对立的。

D意行不一

四、意志的品质及其形成

1、意志品质

A独立性:指人在行为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行为的品质。

与独立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B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揉寡断和草率决定。

C坚韧性:是一种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执拗和见异思迁或虎头蛇尾。

D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懒散。

2、意志的形成和培养

A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

B运用集体的力量

C在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D加强自我培养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

A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B个性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C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D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3、个性心理结构

A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B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二、需要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应。

2、需要的分类

A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脑对自身生理要求的反应。

社会需要是人脑对社会需求的反应。

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等实实在在的有形物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道德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基本需要

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

B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a对人的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的需要的多样化这个特点

b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c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主导的需要出现。

d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结构,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按层级组织起来的系统。

e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f他的需要层次发展的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十分符合客观实现。

g他的许多研究结构是推断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

4、默瑞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瑞的观点就是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个性的中心概念。

他指出,需要是一个假设性的结构,它表明了在人的大脑区域内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把知觉,统觉,智力和动作等组织起来,在一个不满意的情境中改变着方向。默瑞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性源泉。他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身体能量)和次级需要(心理能量)。

三、动机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人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行为的原因。

2、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引发,引导和激励三种功能。

A动机的引发功能指的是,人们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没有动机也就没有行为。

B动机的指导功能是指,人的行为总有预定的方向。

C动机的激励功能是指,动机对行为起着维持,加强或减弱的作用,它可以强化行为达到目的;维持行为达到一定的强度,或者终止行为的进行。

3、动机概念的发展

A动机的本能决定论

B动机的驱力理论

C动机的诱因理论

D动机的认知理论

4、动机的分类

A按动机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B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分为高尚动机和低极动机

C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长远的间接动机和暂的直接动机

D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5、生理动机:饥饿动机;干渴动机;好奇,探索和操作动机

6、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成功和社会赞许等方面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A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B教师的言行

C社会性竞争

D学生的学习成绩

E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F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研究有以下四部分:

A根据历年积累的资料,宣讲高度成就需要的人物形象;

B要求学员制订具体而可以操作并评估的两年规划,训练班每6个月检查一次进展情况;

C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帮助提高学员的自我认识,如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逻辑等;

D让学员交流成功和失败,希望与恐惧的经验,并形成团结互助的气氛。

交往动机:是指个人为什么发送信息向谁发送信息的原因。

7、学习动机:是指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通常说的就是学习目的。

四、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2.兴趣的分类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兴趣的品质

A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人对什么样的事物会发生兴趣。

B兴趣的范围:指个体兴趣的广度

C兴趣的持久性:指兴趣稳定的程度。

D兴趣的效能:指调控,推动行为的力量。

4、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

5、兴趣的发展

过程:有趣;乐趣;志趣

五、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是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为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知识,技能

技能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能力不是行为方式巩固的结果,而是借以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巩固的结果。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的前提。

3、能力的种类

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力等等

特征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等

能力按其创造性程度,可以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智力和智力的结构理论

1、什么智力

智力是人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称智能。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智力是综合的认知能力。

2、智力结构理论

单因素论

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提出来的。

三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来的。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能力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操作,内容,产物

三、智力测验

斯旦福比标智力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编制的。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

如何科学的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1、智力测验更多地测量的是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能力。

2、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预测人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

3、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有发展性。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类型的个别差异。

在表象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能力类型的差异,有一些人视觉表象占优势,有一些人听觉表象占优势,还有一些人运动表象占优势,与些相应可以划分出视觉型,听觉型,运觉型和混合型四种表象类型。

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专门职业和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

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3、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气质

一、气质概述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气质的基本特征:

A感受性:指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耐受性:反映人对外界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C反应的敏捷性

D可塑性

E情绪的兴奋性

F倾向性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由于气质是人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主要受人体先天的生物学因素所影响,因此它是人的个性的最为稳定的特征。

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绝对不可改变。

2、气质类型学说

A体液说: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说。

多血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中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外

部表现,反应迅速而灵活。

胆汗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迅速而不灵活。

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慢而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且体验深,反应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B体形说

C激素说

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人的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是根据气质的神经类型特点,通过测试被试的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来鉴定气质类型的方法。

问卷法

三、气质对实践活动的意义

简述了解学生的气质对教育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1、正确区分和认识学生的气质类型和特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点。

第十三章性格

一、性格概述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A性格与能力

a性格对一个人的能力,才能的发展,常起制约作用。

b在多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的性格特征也被巩固下来,定型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

B性格与气质

a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而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b气质可以使同一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表现

c扬幡招魂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d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

3、性格的结构

A性格的态度特征

反映人对现实态度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

B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方面的特征;自我控制方面的特征;行为坚持性方面的特征;行动的果断性方面的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心境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类型学说

1、按心理机能的优势分类(机能说)

由英国的培因和法国的李波特提出的分类法。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活动倾向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外向型;内向型

3、按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程度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

4、按行为目的和意志的关系分类(目的意志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提出。

这种方法即依据目的的明确性和性格的意志特征去确定人的性格类型。

三、性格的测量

性格鉴定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个案追踪法,自然实验法等。

四、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青少年性格的发展和培养

1、早期重视性格培养

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4、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 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 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 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 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 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 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 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 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 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 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 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 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 是可行的操作。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 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 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 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 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 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最 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2

3

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 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实质心理客观现实的反映 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冯特)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士)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科勒)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主义(奥地利佛洛依德)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现代认知心???????????????????????????????? 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 ??????????????????????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共性心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注意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3、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她的著作《论灵魂》中就各种心理想象进行了阐述,该书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篇一:《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 巴多写的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课本,全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与人们日 常生活的关系。 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在独处和在群体中 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人在杜会环境中的行为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受 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是社会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这些心理与行为是 怎么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哪些受环境影响,哪些由先天遗传 决定?这些是发展心理学要探讨的。在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教育 起什么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和改善人的发展?人们 怎样才能学习、记忆得更有效?这些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在工作 中和家庭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工作是为了什么?领导是怎么起作 用的?怎样使员工更努力地工作?这些是组织管理心理学要研究的。 今天的工业设计如何使人更舒适更有效?从仪器仪表到工作环境怎样 设计才能使人的疲劳或伤害减到最小,效率达到最高?这些是工程心 理学、劳动心理学关心的话题。1以上的一段话只是提到了心理学与 生活的一些方面,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作者诠释了心理 学与生活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即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我们 都不知不觉的在和心理学打交道,比如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好, 这是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达到管理的有效性,这是关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这是消费心理学的内容??从书地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 道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内容。 从全书的结构出发,全书一共分为了18个章节:第一章是生活中的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的定义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我们把心理学正式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义中的关键 2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以及心理。第二章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讲 2 摘自《心理学与生活》序言第2页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一 章第3页 3 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章第21页

经济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 经济心理学发展史的需要知道的大神 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 论,价格的心理预期论 2.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SI被称为美国经济 心理学之父 卡托纳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 1、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 波动的冲击。 2、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 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卡托纳于1952-1954年间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消费者行为在他1975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一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Daniel Kahneman(1934- )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长 于巴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假设的差异 ?关注变化 ?关注他人 ?关注现在 差异的归纳 ?完全理性 vs 有限理性 ?卓越的自制力 vs 自我约束问题 ?完全自私 vs 有限自私 理论模式的差异 ?规范性 vs 描述性 联系: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再思考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讲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 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足感 效用是一个主观心理感受 效用与使用价值不同

基础心理学学习笔记(注释)

基础心理学学习笔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P2 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P4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 标志。P7 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 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只有确 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学派 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P9 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6.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主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 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其中,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 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P10 7.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P15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 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P16 8.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 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 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9.脑干在颅腔,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 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延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通道,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10.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 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11.丘脑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P18 12.下丘脑是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14.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15.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16.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程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 意运动。P19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