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君相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A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

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解析: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C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 一、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州、郡、县 (2)唐朝:道、州、县

研究生考试比较政治制度简答论述

比较政治制度 目录 简答题 (2) 1、西方国家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2)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 3、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2) 4、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 5、主要的司法原则有哪些 (3) 6、现代民主制度的形式有哪些 (3) 7、主张一院制的原因有哪些 (3) 8、英美两党制的不同点有哪些 (4) 9、现代选举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4) 10、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发端于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原因有哪些 (5) 11、中西方代议制度的区别有哪些 (5) 12、选举的过程与程序、当选制度 (5) 13、总统制政府的几种不同类型 (6) 14、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7) 15、立宪政府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要素 (7) 16、美国总统职权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 (8) 17、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维护公民权利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 18、代议机关的议事规则 (9) 19、比较内阁在美国、法国、英国三国中的作用 (9) 20、如何理解司法独立原则 (9) 21、比较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与议会共和制国家元首的区别与联系 (10) 22、简述美国联邦政府决策过程的三种类型 (10) 23、论述如何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10) 论述题 (11) 1、总统制政府制度的特征 (11) 2、代议制度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 (11) 3、中国与西方国家政府制度的区别 (12) 4、论述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12) 5、以工党为例,论述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13) 6、论述内阁制和总统制政府的特征,并以英美两国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用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演变过程 (1)汉朝: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 A、频繁更换宰相; 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 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 (3)宋朝: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 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尹建平 一、教材简析 本课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上承秦朝, 下启明清,, 点多面广, 于是我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既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又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 直到现在, 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难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这个比较抽象和复杂, 需要分析、概括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教学中注重史实的归纳概括, 帮助学生理解渗透,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 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材料分析法, 讨论探究法。( 力求教与学和谐发展。) 四、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力求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有特色。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小结提升; 练习反馈。 教学特色: 创设情境独具匠心; 选择材料新颖恰当; 探究活动精心设计;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情景导入。制度文明之探索 五千年中华文化, 两千年制度文明…… 学习新课: 三大版块 3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二元制君主制政体的是( )。 A.丹麦 B.荷兰 C.约旦 D.比利时 2. 下列国家中,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瑞士 C.加拿大 D.美国 3. 总统制是最早由( )创立的政体。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 下面国家中采用柔性宪法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巴西 5. 下列国家中,采取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加拿大 D.意大利 6.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于( )。 A.美国 B.日本 C.瑞士 D.法国 7. 根据英国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英国下议院每( )年举行一次大选。 A.2 B.3 C.4 D.5 8. 下列国家的国家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9. 下列国家中,采用混合代表制选举产生议会下院议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 法国总统选举采用( )。 A.一轮多数投票制 B.二轮多数投票制 C.三轮多数投票制 D.四轮多数投票制 11. 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社会党 C.自由民主党 D.公明党 12. 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建立。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 下列国家中采取两党制政党体制的有( ) A.印度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经参议院提出咨询意见和同意)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参议员( )的赞同。 A.3/5 B.3/4 C.1/2 D.2/3 15. 以建设性不信任案方式推翻政府是( )特有的政治现象。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 下列国家中,在政府的组织原则上采取不相容原则的有( )。 A.英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7. 下列国家元首中,属于虚位元首的是(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及答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备人:熊宇翔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和历史想象,并尝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等。 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等。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发展 导入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者有没有把这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复习思考题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在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1、关于国家本质的规定。2、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3、关于国家结构制度的规定。4、关于具体的政治制度。5、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人权: 主要是指人们的基本权利,它是人们必要的、起码的、最低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最基本需要的权利。与此相反,非人权权利,亦即非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高级的权利,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比较高级需要的权利。 公民权:宪法学意义上的公民权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民权,是指由国家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权利内容。狭义的公民权,指宪法赋予公民等社会个体的可作为或不作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自由的资格和权能。 4、代议民主制: 代议民主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通过选举产生议会,由议会行使权力,实行间接的民主。其最大特点是三权分立,立法权优先,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至上。 代议民主制又称间接民主制,是由公民以选举形式选出立法机关的成员,并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称为代议)。 5、直接民主:主要是指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的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

服从多数。直接参与、直接选举是直接制民主的主要构成要素。6、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它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民主形式,唤起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理想。 7、选举,实质上是实现民主的一种过程,人们通过选举活动,表达自己参政的一种愿望和行动。 选举是由主体、客体、目的、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组成。所谓主体,就是从事选举活动的人;客体即是被推荐者或被选择者;目的是选举活动期望达到的目标;而程序是选举活动中所必须经历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简言之,选举是以一定的方式选择自己的代表或负责人的一种行为过程。 8、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主要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选举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利,经历了从有限的集团逐渐向全体成年公民拓展的过程。 9、被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被选任为国家机关代表或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常由一国宪法、法律规定并受到保护。 10、制度:所谓制度,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行为规则。从制度的基本结构看,制度可以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教学设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2019版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升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

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C 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个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水平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中国石油大学2017秋-比较政治制度-在线考试(客观题)

在线考试(客观题) 单选题(共30道题) 1.( 2.0分)《比较政治制度》课程的本质特点是() A、知识性 B、广泛性 C、系统性 D、政治性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2.0分)“共和国”的概念是在()时期第一次提出的。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尼德兰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3.(2.0分)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荷兰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4.(2.0分)在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宣言》颁布于()年。 A、1689 B、1776 C、1789 D、1889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5.(2.0分)资产阶级国家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加拿大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6.(2.0分)国家主权论的最早提出者是法国早期思想家() A、卢梭 B、霍布斯 C、布丹 D、洛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7.(2.0分)议会主权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一书中提出的。 A、《政府论》 B、《社会契约论》 C、《利维坦》 D、《论法的精神》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8.(2.0分)十九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在《代议民主制》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原则。 A、密尔 B、洛克 C、卢梭 D、霍布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9.(2.0分)“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这句名言出自() A、《独立宣言》 B、《盛世危言》 C、《自由大宪章》 D、《人权宣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写:徐春松审核:贾成鹏 2010-9-3 【江苏高考10考试说明】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目标】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及培养相关知识解题应用能力 1、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难点』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考点梳理:(教学过程) Ⅰ、必背材料和重点阐述 一、君权与相权(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代设“中朝”制度,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相权与皇权相冲突。 内容:“外朝”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外朝”则变为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 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职责:中书省(职责: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职责;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职责: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②评价: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4、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 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元朝的行省制: (1)行省的设置: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

比较政治制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制度: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2、国家:政治联合的方式,是政治共同体,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 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 4、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 那么,政治变迁就是政治发展。 5、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 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 6、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7、分权制衡: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8、选举制度:规定公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由公民通过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方式,而赋予国 家政权合法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9、选举:指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10、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 11、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 力。 12、民主政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二、 1、国家的观念: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国家是实现阶级专政和维持社会运转的机器。国家是阶级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2、国家的形式:所谓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纵向结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横向机构:.国家政权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 3、政治文化与政治关系的两重性 三、简答、 1、国家与社会的6种模式:a古代城邦,国家与社会是一体化。B西欧中世纪,国家与社会若即若 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软弱无力。c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控制社会(尤指18、19世纪的西欧民族独立国家)。d近代,自由主义模式,小政府大社会。国家主义模式,国家控制社会。E现代,国家与社会界限模糊。F新型工业化国家,国家高度深入社会。(日本、韩国等) 2、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证:阶级斗争、冲突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认为社会是国 家形成的结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阶级的冲突和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 3、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政治权力来源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实现行使权力的代议制原则;民 主制度权力机构中的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制度运作的法治原则。 4、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权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自由性原则。 5、政党制度的类型:按其性质: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执政党的数量为标准: 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以有无竞争性为标准:有竞争性政党制度和无竞争性政党制度。以执政方式和政党的内在特性为标准:按执政方式分:霸主式和轮流式政党制度;按政党的内在特性:意识形态型和实用型政党制度。政党的类型:A、按阶级基础分: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B历史形态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政党。C、政治地位: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D、活动范围分: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 6、选举制度的作用:政治录用的方式、实现代议制的方式、政府权力的交替方式、政府权力合法 化的方式。(为和平稳定的宪政提供保障;有利于产生符合民意的最佳政权;能有效地防止权力集中和腐败;有利于公民参与影响公共政策;教育功能)。选举制定的存在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7、执政党与国家军队关系的两项原则 8、现代民主制的形式:传统代议民主制行政集权民主制参与式民主制网络民主制

比较政治制度试题

1.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 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2.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 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为“代议制” 3.选举:指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代表他来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 的人,按照他的意愿,代表他的利益来治理国家。现代民主国家通过选举这种程序,以选举中表达出来的人民意愿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 4.行政制度:指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做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 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5.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 与国家全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结合成的具有政治纲领、组织章程、组织系统和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团体。 6.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7.代议:就词义而言就是“代表商议”、“代表议事”,是指由某一个人代表某一特定的群 体,同另一些代表其他群体的人,就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或事务)进行商议、讨论,必要时共同作出决定,以便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能采取相互一致的行为。 8.政党制度:就是指制度化了的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权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的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政党从政的固定化了的模式。 9.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 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活动。 10.司法制度:就是关于司法机关的性质、地位、职权、任务、组织、人员以及活动原则和 运行程序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议会党团 议会党团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议会,为协调政党或政治倾向相同的议员在议会中行动的一种组织。它一般是由同一政党或者虽然不同政党,但是政治倾向相同或相近的议员组成,并以该党名称命名或以及各政党的名字联合命名。 比例代表制 指参加竞选的的各政党根据其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各政党所的议席与其所得选票总数成正比。此计票方式适合于在大选举区运用,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选民的投票意愿,不致使选票大量浪费,特别是使获得一定选票的小党也能在议会中分配到议席。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常常出现相反的情况。 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制度是指出任国家元首的资格、国家元首的产生原则、方式和程序等规定。它是关于国家元首的产生、任期、地位、职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或惯例。 两党制 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许多政党,其中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长期有组织的轮流控制国家机器,其中一党是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或者称在野党,这种政党体制称为两党制。它最初起源于英国,后来一些深受英国影响的英语国家也使用此种制度。 内阁制 内阁制是西方国家中由内阁(政府)纵览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组织行使。它起源于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复习导入】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 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 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