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化屋小学传承苗族民间文化实施方案

化屋小学传承苗族民间文化实施方案

化屋小学传承苗族民间文化实施方案
化屋小学传承苗族民间文化实施方案

新仁乡化屋小学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

实施方案

化屋小学是一所民族学校,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鉴于我校有化屋村、群益村、织金大坪村等各苗族村寨学生丰富的民间民俗文教育资源,我校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为了我校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校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王刚

副组长:杨国书、杨长坤。

成员:杨国文、杨烨、杨秋安、杨国辅、赵玺云、

龙丽、陈娟。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我校暂定在四、五、六年级开设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课程,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希望开设这一课程能得到家长支持,学生欢迎,因为他符合学生兴趣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品德素质。明年春季,我校将继续推进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课程建设,不断规范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课程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我们通过组织任课教师

讨论研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种舞蹈的技术特点,分阶段制订各种舞蹈教学目标,并摄制了各种舞蹈教学录像,要求不同学段任课教师按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各舞蹈教学目标是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考核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师资方面,此课程需要有一支能够胜任这个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然而,以上各舞蹈不是人人都会跳,要教会学生首先教师要跳得好。为了解决师资紧缺问题,我们组织部分教师给会跳的老师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我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各舞蹈课程校本培训工作,利用暑假和双休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培训,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随着开课范围的逐步扩大,我们今后还将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学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

三、继续推动“苗族歌谣进课堂”实验(由杨烨老师负责)

化屋是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这里苗族风情浓郁,苗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唱民歌是苗族人民社交活动的普遍交流方式。每年“窜月亮”、“跳坡节”、“斗牛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唱民歌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我们化屋小学苗族学生所占比例大,苗族教职工人数也不少,经过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开设“苗族歌谣进课堂”课程,我校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预期通过让学生学习并歌唱苗族优秀歌谣,感受苗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受到熏陶教育,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将通过分析比较,筛选适合我校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苗族优秀歌谣进入课堂,并且成功地把“苗族歌谣进课堂”课程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使苗族歌谣成为音乐课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信将会取得明显教育效果。

四、有效开展“欣赏传统苗族乐器”实验活动(杨国文老师负责)

在化屋村,根据苗族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出来的苗族乐器有上百种,并且大多数已经失传。目前流传下来的苗族乐器主要有“芦笙”“口弦”和“牛角”等几种,这些比较原始古朴的民族乐器一直以手工制作、师徒相传的形式传世,这就给这种乐器的传承带来比较大的困难。我们选择把苗族乐器作为欣赏课程,可以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苗族传统的乐器,激发学生对苗族人民创造才智的敬佩之情,并体验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开发这个课程,我们计划发挥我校音乐组明进老师擅长演奏乐器的专业优势,邀请知名民间艺人杨忠良指导,探索课程开发新途径。我们首先从学习竖笛开始,集中培训我校音乐教师,使他们学会演奏竖笛,然后邀请民间艺人杨忠良到学校表演“芦笙”“口弦”和“牛角”,并给我校音乐教师做培训指导。开设传统苗族乐器欣赏课程,我们争取每个学期能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一次,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些乐器,热爱民族文化。

五、继续创作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文艺节目。(杨秋安老师负责)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继承和发扬苗族优秀文化,实践和创新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性,提炼办学特色,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在我校目前的条件下,创作反映苗族文化题材的文艺节目,我们不一定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样的实践活动一定能够成为我校突出的办学特色。所以,我们鼓励学校文艺队创作并表演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映在党的领导下,苗族人民勤劳致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

文艺节目,并且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绩。我们将从《校歌》开始创作,她将使用苗族调式、苗族风格以及苗族的语言和汉语进行编创。

六、开设“苗族刺绣等手工艺术欣赏”课程(由杨国辅老师负责)

苗族刺绣、蜡染等具有悠久历史,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蕴含着苗族深厚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我校将着手开发苗族刺绣等欣赏课程。开发苗族刺绣等手工艺术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了解苗族刺绣等,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为了顺利开展刺绣、蜡染等欣赏课程,我们将组织学校课程实验小组的骨干教师到苗族风情旅游区参观调研,到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蜡染刺绣文化,拜访化屋本地民族手工艺高手,并希望能与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

经过认真研究,我校蜡染刺绣等苗族民间手工艺术欣赏课程计划从三方面努力:(1)组织师生参观欣赏蜡染刺绣等活动,了解苗族悠久的手工艺文化,培养对苗族悠久文化的自豪感。(2)邀请苗族民间艺人到学校给学生表演技艺,学习简单的纺织技术,亲身感受蜡染刺绣等技艺文化的精妙,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3)开设蜡染刺绣等欣赏课程,让更多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七、发扬中华武术、就是要传承苗族民间武术(杨国文老师负责)

苗族的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之一,传承民族文化,就必须将苗族武术发扬光大。

八、践行该工作存在问题

1、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实验的要求,需要招聘专业的特长师资并加大师资培训学习力度,提高业务水平。

2、部分师生对课程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领师生的关注。

3、课程实验对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凸现出来,需要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丰富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以上的项目中,还缺乏大量的资金,为了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全面顺利实施,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中得以传承,望各级领导给予我校大力扶持。为此,望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我校全体师生将不辱使命,一定尽力做好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这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在校园中构建宏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蓝图。

化屋小学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从民间到传承人

从民间到传承人 民间艺人发展到传承人是“润滑油”与“颗粒”的不断拉动使之成长。了解民间艺人到传承人的 经历与审美经验以及与社会互动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艺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需求,有助于 提升艺术文化产业发挥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日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6月13日笔者偶然结识了市级 风筝传承人徐作昆老师,通过对徐老师的访谈笔者做出以下思考。 一、审美经历 作品不仅能展现出物体形态,更是表现作者艺术经验的载体,这种审美观念与生活经历、经 验密切相关。 (一)简介 徐作昆老师,男,山东潍坊人,1958年随父母到云南省昆钢安家,工作闲于之时喜欢研究 木艺,一次工作中因机器坏损需要制作模具的机会,使他成为木磨工。他精通龙串类、醒翅、软翅、立体自由板等各类风筝的制作,把30年工作中的木模工艺技术运用到了风筝的制作中,根据云南的风向、地形摸索出了一套扎风筝的时效法、炭化处理工艺、风筝平衡对称等 设计原理。 (二)地方性审美 审美体现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每一个作品都存有独特性,它的独特来源于地理位置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动态、以及授予它生命之人的内心独白。 以徐老师的风筝为例,最早制作了龙串类风筝,这是传统的风筝形式。虽然出生在以传统风 筝制作而出名的山东潍坊,但是制作风筝的技艺并没有被全部继承。山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与昆明大相径庭,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制作手法、制作工艺及纹样图案等都需要相对于北方 传统风筝的制作进行创新.手编风筝骨架的时候就要根据所测风向,路径以及时间长短而定。 由于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各民族都有风情特点,徐老师便将26个民族人物手绘在 风筝的布上,制作了一组体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的风筝集。其中根据自己对大理的特殊 感情,投入制作了一组“风花雪月”的风筝。 二、社会经验 作为民间艺人的徐老师起初制作风筝只是兴趣爱好,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在制作 过程中他慢慢摸索,不断进化和发展,他开始参加一些比赛,且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引起了 广大群众的关注。最早在2000年参加昆明传统风筝“万利达杯赛”中因制作了一条长260米的大龙串风筝荣获一等奖,因此被称为了云南第一风筝人。这样的机会使徐老师的生涯开始发 生变化,徐老师开始制作小型风筝游走昆明售卖,并收获了经济效益。 徐老师因为在比赛中的表现出色,引起各行业的关注,很多文化博览展都邀请他前去参展, 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出售风筝收获了经济效益还打开了人脉关系,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2010年徐老师成为昆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安宁金方街道昆钢阳光社区和金方 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之布展并做文化宣传工作,每年有5000元的生活补助。在此期间徐老师 有过走进校园施教的经历,先后在安宁市八街县小学教授学生们制作风筝,在安宁市戒毒所 对青少年进行风筝文化的传授。2017年12月14日,在安宁市温泉宾馆会议中心为安宁建设 城市文明系列活动之“安宁记忆”启幕仪式布展。 徐老师不断实践,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对自我的反思与超越心理也逐渐加强。风筝的制作与 价值也从单一性变得多元化,受众群体发展为了集体性的、社会性的。

20xx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20xx小学教育信息化实 施方案正式版

20xx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 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沁阳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沁教文…20xx?1号)和《20xx年实验小学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构建学校“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

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资源,建设智慧教育。 2、实现“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50节精品课。 3、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应用常态化。 4、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质量,每周更新一期节目,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亮点。 5、学校网站能正常访问,定期更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FTP服务器(校级资源库),班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信息化实施方案3篇

信息化实施方案3篇 关于开展冲鹤小学xx—xx年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细则)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落实,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校办学内涵。根据《冲鹤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的要求和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勒流街道xx—xx年上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内容要点”的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冲鹤小学xx—xx年学校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细则》。具体内容如下: 一、成立教育信息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吕宙垣 副组长:伍国兴潘兴带刘美环陈志英 总负责人:黎汉清潘红亮 成员:张朝英杨丽彩钟国健曾健波冯广云黄爱环 潘卿妹卢淑芸莫丹潘财朝潘思雅陈炳钊 黎惠恒连笑梅蔡燕萍周桂泉朱燕婷刘焕卿 胡燕颜黄秀玲祁建军叶碧娴麦丽春赖思 娟黎桂婉江健英郭庆江周倩冰吴凤燕卢群娇 赖思娟卢慧娴吴丽芬卢慧芳潘淑萍 三、具体实施细则及明确分工。 1、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以及和全体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和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吕校长)xx年11月3日—5日; 2、开展校本培训(吕校长潘兴带黎汉清、)xx年11月8日—10日;

3、补充建立学校ftp教学资源库,并为每位教师建立独立登录学校ftp教学资源库的帐号和密码。(潘红亮)xx年11月5日; 4、资源库收集。 各科组长要定时完成教师资源库内的课件、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案、试题的收集工作,分类存放。为教师日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丰富教学资源。(xx年11月5日——20日); 语文科组:由黄爱环、江健英负责。 数学科组:由黄秀玲、郭庆江负责。 英语科组:由钟国健、潘红亮负责。 5、开展班级网页评比:xx年11月5日完成,(黎汉清、潘红亮) 6、做好本校网站的更新工作。黎汉清、潘红亮(xx年11月5日—18日) 7、开展教师博客评比工作。要求每位教师的博客数量达到5页以上,(xx年11月15日) 8、检查教师登录顺德教育oa、使用顺德教育oa收发文件的操作情况,要求每位教师每天所发送的数量要达到4条以上。 9、协助校长做好校长的博客的更新工作。xx年11月7日—15日; 10、组建各班电器管理小组,开展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日常管理使用教室平台的培训工作。(黎汉清、潘红亮)xx年11月9日; 10、课件制作竞赛评比: 做好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课件制作竞赛评选工作,有关竞赛标准和要求,校务工作会议讨论,然后本校网站公布,课件竞赛时间另定。优秀的课件上送街道电教中心。xx年1月5日之前完成; 11、做好电脑室硬件维修工作。xx年11月20日前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2015级会展策划域管理2班陈文雅学号 13号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 目的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时间: 2016年8月1日—20日 三、地点: 宁德福安市区以及周边著名民族地区 四、调查对象: 街头年龄较大的长者,历史文化研究馆馆长与其相关工作人员 五、调查过程: <1>在各个街头小巷与长者进行交谈,做下笔录以及加以问卷调查。 <2>去历史文化研究馆与工作人员以及馆长交谈,做下笔录,事后计入电脑。 <3>电脑搜索加材料,加入文本中,更加详细。 1

六、分析 根据对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加以结合网络搜索的材料,深究近年来民族文化的情况,民族文化内容及影响,文化近年来变化情况如下: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请香接火仪俗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 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 ,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 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 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 2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教育随笔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陈 昊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430074)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状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传承人的定义、认定、地位、传承人保护机制以及法律地位等角度都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人 近十年 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一提法并不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那么传承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学者指出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安学斌则认为文化传承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讲,文化传承人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从狭义上讲,文化传承人特指专注本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传承人现状 自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到2009年陆续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2000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2000多名传承人有多半都是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亦不为过。与国家级评定同时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和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大多进行了州级的传承人评定,甚至有的县也进行了对民间艺人的调查和登记造册,通过各级的调查和评定,仅进入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传承人据估算也有20000多人,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材料不多。我国1979年、1988年轻工业部组织了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又有108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组织评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评出161位。我国台湾省自1989年开始评选重要民族艺术艺师。此外,各地没有进入名录的民间艺人,数量更多。 每个传承人背后就是一段文化,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学者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但对传承人群体状况的专门调查并不多,散见在各文章中有所介绍,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陈秀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半月谈》杂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等文章均有对传承人现状的介绍,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例如2009年6月3日《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中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文章还援引了两位文化官员的话:“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国良对记者连连慨叹,“2002年至今,楚雄州就有7位省级传承人接连去世了。”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的记忆中,1983年丽江知名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多至垂暮之年。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时,十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们早已乘鹤而去。英国《独立报》曾经刊载《正处于消失危险中的最后的东巴》,惊呼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李之典惋惜不已。 郑一民在文章中举例说:“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位居全国第二的河北省也仅有53位民间艺人榜上有名。在这53位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为屈家营音乐会88岁的老艺人冯月池,其次是77岁的永年鼓吹乐传人刘红升,年龄最小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龄娣、乐亭大鼓艺人张近平也都45岁了。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 陈秀梅在文章中指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含国家级55人),涉及10大类、126项。他们和总监最高年龄为9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约占总数的8%;4l-60岁的有104人,约占总数的45%;61岁109人。约占总数的47%。”[4]其次是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陈秀梅在文章中还提到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在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 三是传承人后继乏人。尹凌、余风的《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中就披露他们在浙江嘉兴市调查到的32名民间艺人,有6名已经过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88.9%;70岁以上的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的很窘迫。70岁以上,有些已离开人世。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大师,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去世4位,剩下两位年过80岁,后继无人。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随着老一辈优秀传承 陈 昊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2124/2011

垂杨中心小学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

南宫市垂杨中心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南宫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和《垂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订《垂杨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为两翼,驱动我校实现教育强校的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建设 组长:马西昆 副组长:宋西双 成员:郭春巧巩淑琳宋春香 石玉新赵艳丽巩占晴 石爱玲李文双王淑娜 三、总体目标 使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到2016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县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在2014年,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齐学生计算机教室,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满足日常备课需求;三我校建成达标畅通的“班班通”系统;四是到2015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3、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把我校建设成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并发挥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校在制订实施方案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步实施。 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市”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到2017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我校至少达到县B级标准。 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我校达到A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 施 方 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儿童是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用者。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扬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游戏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游戏:课程资源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演中,面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激起了世界华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兴奋。李岚清也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不管是高校,中小学,还是幼儿园都在教育中渗透着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更多的是指儿童的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诸多影响层面等。其中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民间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

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游戏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正濒临失传与流散的境况。笔者认为,应该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幼儿园可资利用以及对儿童成长发展至为重要的教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幼儿园的教育更紧密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与儿童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文化相联系,从而更具实效。 一、儿童对民间游戏的内在需求 约翰·胡伊青加认为,“人是游戏者”。游戏是人的一种活动。游戏对人具有生物学的、心理学的、人种学的、社会学的或其他的功能,并与人类文化、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内在的需要。民间游戏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来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由人们在生活中根据需要、经验而创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因此,其与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与儿童生活的实际更为贴近,更多地呈现出教育的原生态,从而更多地体现出儿童的内在需求。 二、民间游戏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民间游戏作为儿童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整理。

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校上下贯通、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北街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应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逐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观念。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①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确保学生信息技术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在达到规定要求的同时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②加强信息技术竞赛的辅导工作,不断积累辅导经验,及早发现苗子,争取在近年内能取得一定的成绩;③开展学生电脑小制作活动,每学年开展班级网页制作比赛、电脑设计比赛,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④组织成立“电脑爱好者协会”,做到有辅导老师,有活动安排,有协会主页,并以此为辐射点,提高全校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2.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的教职工队伍。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深入调查与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重点应立足“以用促学”的方针,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此应努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①以中级考试为切入点,长期坚持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但应逐步改变培训的方式,提高校园网在培训方面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 3.加大力度建设学校的资源库及其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为此,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校本资源库是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种类与学校教学实际不相适应,资源内容没有校本化、管理无序,可利用性较小,使用效率较低,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库本应发挥的效用。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

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 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