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论文摘要: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在创造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

通常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造性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人才是由彼此联系、不同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由创造性精神构成的意向驱动系统属于“想到要去创新”;由创造性能力构成的技术支撑系统属于“知道怎样去创新”;由创造性人格构成的意志维持系统则属于“能够坚持创新”。而这一切都必须有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由此可见,作为创新人才,其最优化的结构必须是知识、智能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一、创新知识结构

所谓创新知识,是指对创新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创新知识通常与创造能力一起,以组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1.知识与创新

众多研究表明,个体所占有知识的数量与其创造能力的强弱并不完全呈正比。也就是说,知识量多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强;反之,知识量少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弱。个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掌握的知识的质量如何,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成就自己的创造实践活动。

2.创新知识结构

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离开了知识积累和储备,创新素质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就在于其是否拥有科学合理的创新知识体系。

首先,合理的创新知识体系要求具备精深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人才通常是在某一领域或专业中产生的,设想一个人对某一领域一无所知却能发明创造,只能是“神话”。对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

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军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军事领域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科技强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加强我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胡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胡主席的指示为加强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开展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的意义 (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军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纲要还确立了包括“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内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2011年4月颁发的《2020

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确立了包括“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锻造工程”在内的八大工程。因此,实施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是回答“钱学森之问”,加速培养科技帅才的具体举措 钱学森同志十分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刻思考。1991年6月,钱老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的信中,谈到了对在国防科技大学试点培养科技帅才的想法。信中说,为了迎接21世纪社会 主义中国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考虑在MIT时代及CIT时代之后,再创造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培养科技帅才的时代。不但理工要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他寓意深长的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要发 挥培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培养大批像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那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将才帅才,而且成为聚才育才的导师,既创造一流科研成果,又带出一流人才方阵。 (三)是顺应人才培养规律,提高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 力的客观需要 当前科技人才主要是在科研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缺少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培训。据调查,目前部分科技干部存在对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把握不够、不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对

何谓创新型人才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何谓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餐饮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在餐厅和厨房,整个学历层面上还有接近23.43%的员工还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部分为高中学历,大学阶段的大专和本科了了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文化消费观念的原因,大学学生耻于做服务员,从基层做起,而具备有大学学历的员工基本上都晋升到管理层了。餐饮从业人员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低学历所带来的困难。未来的餐饮将向科技、信息、健康方向发展,从人力集中向技术和专业服务价值集中,如果要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从制度着手,加强相应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餐饮人力的基本素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现在餐饮酒店从业人员大都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学习,没有接触过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很难形成创新的基础。所以创新型人才必须经历三、四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不然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煎炒烹炸,什么叫色彩搭配,什么叫五谷六畜等等,何谈创新。 打破现在的组织模式 业内厨房体制上有非常明显的小团体结构,大多数都是师徒相传,这种体制有较好的稳定性,如果管理顺畅也可以有非常好的执行能力,它非常适应于传统的酒店餐饮。但是,这种结构的缺陷也是极其之明显的,徒弟很难超越师父的厨艺,绝大多数的厨师出身学徒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创新改良能力,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正规教育,很可能许多员工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给我们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点从相应的违规违纪比例中可以看出);另外,这种多个小团体的存在,容易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斥;如此,整个体系将更加恶性循环。 加强人才职场培训和职业规划 目前除一些名牌餐饮企业较为注重员工的培训外,大多数餐饮企业几乎谈不上培训,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培训是多余的支出,最多也只是内部开展一些技能性的讲解,管理人员也大多凭个人的经验做事。如果从更高层次来分析,如理论的研究、品牌菜的维护、服务特色的历炼、高档餐饮的开发等等,更谈不上统一的培训。因为更高层次培训的缺乏,许多餐饮企业缺少技术复制能力。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 【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可以从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史哲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宽广的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延伸拓展,个性的形成发展,能力的巩固提升,人格的健全完善,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在统一的现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和目标理念对接的评价体系。不管是等级制、学分制还是其它的评价标准,需要研究探讨的是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提交论文,基本上还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巩固和延伸,一定要有一支素养很深的教师队伍参与才能完成,高校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及教育资源的培养及储备就显得尤其重要。没有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和一系列的科学评价,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遵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大学生能力、提升大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以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代单一化的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得以发展,独特的个性品质得以完善,切实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致力于将原本粗放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深化,进而纳入集约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一)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开放性强、融合性强、创新性强,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当强调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因而主张开放设计,提倡创新,倡导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主学习教育,力戒整齐划一的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确保教育效果。 (二)多样性原则。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应当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思维与创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教育灌输,积极引导学生素质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原则。素质教育主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和兴趣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出发点是服务于提高广大同学的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内在需求;应当客观对待学生素质教育的得与失,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计划,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四)文理交融原则。素质培养要注重人文精神积淀,强调的是知识与素质相统一,大学应在不同系科、专业、年级当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用选修、辅修的形式,重点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系统知识进行教学,从本质上把握人文与科学的内在统一。 三、探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指标及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来支撑。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 · 131 ·

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一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张新科,王斌,张宏彬,杨润贤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欧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邮编225127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 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科技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大学生不仅要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有个实体的速运实训基地,物流专业大二学生聂胜胜和他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上班”,“既熟悉了业务流程,又学习了企业文化,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就业。”这个深入校园的物流窗口,为全校师生邮寄物品提供了便利。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借力省部共建,自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在探索实施、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职教特色显著、行业特色突出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办学定位彰显行业特色 “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大受欢迎,冷链物流实训基地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恒伯介绍说,省部共建促进了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了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重要接口,最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吸纳作用。 据介绍,2010年该院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第一所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成为系统内首个省部共建院校,还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这使学院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年来,学院主动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在凝练学院特色上下功夫,各专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坚持以职业岗位项目导向和行为过程为原则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率先制订新课程标准,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还积极开办供销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主动争取在“新网工程”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中有所作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如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围绕行业、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面向社会,面向系统,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投资理财、金融事务、酒店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强化了院校的专业特色,增强了为系统服务能力;同时在部分专业中开设农资流通、农产品经纪等涉农课程,积极组织编写《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教材》等涉农教材。 内涵建设 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既取决于自身因素,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在仔细梳理和剖析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宏观视角概括总结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从中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规律性、趋势性的具体特征和指向性;微观层面则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案例,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进行了案例剖解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采取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以及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尤其是在政策措施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应重点从物质分配、精神激励、晋升通道、经费投入、产权保护、创业扶持、服务管理、海外人才引进措施、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创新思考,对于保障机制,本文建议应从公平评价、优化配置、合力推进、法制保障、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考虑。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世纪已摆在世人面前,回首过去,人类由愚昧到富有智慧,从粗野到文明,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创新为人类进步做了充分的铺垫。我们可以断言:创新和经济息息相关,它成为经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创新和竞争紧密联系,它是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另外,创新它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之教育,创新是教育的根本所在。那么,语文教学,将如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新世纪创新人才呢?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理念总是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把教师传播知识作为主体。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绝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环境、手段的制约。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就是好孩子,而学校和老师的根本目标

和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升入理想的学校。事实上,人才应该是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人,绝不单纯是学习优、天赋好,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事业成功者,就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明确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使学生学好文化课,更主要的是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合作。 二、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1. 教师应当是思想品德的楷模,学习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历来是为人师表的古训,今天仍不失为新世纪教师的行为准则。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就越要有理想,有志气。教师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无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就必须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为人师表。 2. 教师要做改革的先锋,成为大胆创新的开拓者。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创新的榜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树立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敢于探索、虚心学习的

浅谈如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引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二)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三)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二、什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述……………….. (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工作…………………..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三)人才培养基本课程 结语…………………………………………………….. 致谢………………………………………… 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愈加凸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我国必须在提高亿万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 青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段俊芳周洪勇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高素质;教师;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因此,“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名教师,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 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顶尖人才,是科技创新创业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资源引进、选拔和培育机制不断改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为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我市人才队伍及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营造激发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1、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一是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人才工作投入不断加大。二是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石家庄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石家庄市引进人才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了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三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逐步形成。今年4月20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民创业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优惠政

策,通过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对杰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予以重奖,努力培育鼓励竞争、创新的社会“土壤”,在全社会形成了平等竞争、团队协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2、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人才总量快速增长。截止2009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1.5万人,其中重点领域人才为54.2万人,专门人才为48.9万人,重点领域人才占总数66.5%。围绕制造业、生物医药、石油化工、信息技术、新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积极组织用人单位赴外地招聘人才,2005年以来引进硕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2625人。大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建立了9个引智示范基地,先后聘请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专家319人次,完成聘请外国专家项目345个。二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有4.2万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有50多万人。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到9.3万人。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初具规模。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2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0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338人。这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3、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博士后流动站效应凸显。我市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4个,吸纳了大量的优秀创新人才。二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初具规模。接待来自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