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杨俊容 语文课,你想干什么?

杨俊容 语文课,你想干什么?

语文课,你想干什么

2013年04月05日15:23:42 来源:犍为县孝姑镇中心小学访问量:14次

语文课,你想干什么

——2013年听名师课堂散记

孝姑中心校杨俊容

语文课,你想干什么?你干了没有?

这是2013年3月在成都举行的名师课堂上问得最响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两天的上课,谈课,辩课,主持人和执教者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这次名师出课是在和“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大热议后出现的新课堂。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成就了一批名师,其公开课分析得深入透彻,令人五体投地,望尘莫及。现在要对其说拜拜了,那名师该上什么?崔峦先生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也许就是指导。过后的课在渐渐地偏离这个“魔障”。

名师是有思想的,所以这次的课呈现的就是名师的改革与尝试。把语文教学的路引向哪儿,是专家的责任,也是名师的责任。由名师来吹响改革的号角,试验专家的论证,再由专家来总结语文教学的得失与成败。这么多年的名师课堂不就是这样吗?当然有的名师就是专家,有的专家就是名师。每次的教学研讨,都会呈现一个主题,一个观点,听课者多少有点获益。其实听名师的课多了,有时你自己就会糊涂,该师承谁呢?名师有思想,但不是每个名师的思想都一样。有的名师死不悔改,一条道儿走到黑,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对于听课教师来说,适从哪位名师的教育思想,追随某次教学改革的浪潮,铁定做哪位名师的粉丝,却是很难敲定的事。我就没有喜欢哪个名师的概念,就好比到深山里采了几朵好看的花,久了,萎了,自然就得采新的。名师如泉,总是活水常新。

所以,语文课,你想干什么?怎么干?还得有自己的那一套见地。

一、抓住核心内容,重拳出击;少教内容,多教语言文字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课文可谓长矣。如果一路分析下来,那不死才怪。所以他首先确定了教学内容。重讲第一自然段,讲得是密不透风。所以你看,该讲的还得讲,该分析的还得分析。但是中间过程却是疏可走马。因为内容理解学生可以做到,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去学第一自然段,不仅开篇学,结尾也照应开头。教师主要研究的是作者的写法。第一自然段,由静到动,由景及人。这段背景描写,既是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是作者的回忆,是

艺术的真实。本文选自《故乡》,是鲁迅人生中最温暖的部分。所以,教师抓住这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重拳出击。

文中有两处外貌描写,作者将两处外貌描写进行对比,然后了取譬画家丰子恺先生的画风来理解作者散漫的外貌描写,只抓有特点的内容来写。

文中的四件事,在教学时,简之略之,这与以往听到的课完全不一样,学生能用四个字概括出四件事就已经够了,但是,教师却引导学生将眼睛紧紧地盯在那四个省略号上,引导学生去体会大师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

二、经典教学,就要让学生见识一番经典

薛法根老师教完了《匆匆》,但是这一课并没有匆匆地就过去了。这是一篇经典。因此,薛老师将经典上得很凝重,他认为,所谓经典,就得让人见识一番经典。

因此,他抓了文中谁都不在意的如“匆匆”“伶伶俐俐”这些叠词;挖掘作者隐藏的情感以及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探讨作者写的那几个内容有无价值,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时光无限,生命却有限,我们该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时间流里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呢?最后,教者以孙道临的诵读结束课堂,留给学生无限而又略带凝重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统一

有了教学内容,怎样开展教学活动、薛法根老师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一个教学目标对应一个板块,一一突破,始终保持目标与活动一致。

你想干什么?你到底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干?教学思想很重要,教学方法不可少。

《匆匆》一文,三个板块。一是重锤敲击叠词的节奏之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选取典型的叠词,体会节奏之美。联系朗读,进一步体会散文诗的语言节律。二是深层追问时间的哲思之美。围绕核心问题思考:作者为何对时间有如此匆匆之感?点拨:时间一去不复返;八千多日子的空虚无为。三是生活比照语言的形象之美。时间是抽象的,作者是如何把“八千多日子”和“一个日子”写形象的?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模仿写话,进一步领会形象表达的方法。这三个教学板块就是三个教学目标。完成这三个板块的教学,检之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成矣则已。

四、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古诗词进入小学课堂由来已久。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已有很多成名模式。文言文进入小学高段课堂的时间并不长,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并不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开设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选取适合学生阅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的小古文进行教学,有利于打消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从小就喜欢上古文。小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但会读而且还会写,这是朱文君老师进行小古文教学的成功硕果。她的趣味古文教学无疑是一抹亮色,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喜,小古文教学可以教到这种程度。在本次听课,我们就见识了她独创的“读写并举的小古文教学策略”,课堂上,师生进行《五官之争》,争而不绝,便写;台上学生写,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按捺不住冲动,争相写功。

五、激发欲望,引导得法,写话习作,无所不能

让二年级学生学写信,这是典型的目标下移。但蔡骏老师做了,而且做得很轻松,学生特别喜欢,不知不觉中,写信的格式问题也就解决了。蔡老师通过绘本教材的介入,引发学生写话的欲望。心中有了要交流的内容,怎能不一吐为快呢?于是,二年级的学生提起笔来,写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封交友信。如寄得出去,回得转来,岂不是人生一大快验?有人提出“用情书拯救作文”,交友信,就可以提高儿童的写话能力。拿什么来拯救你,作文?用心。用心交友,用心写话。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常写常新,立意高深。

张祖庆老师似乎在作文教学这一块更有建树。这一次,他给大家上了一节看图写话课,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看图写话“鸭子过马路”。张老师原本要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但是组办方给的是四年级,且不是一个班,是好几个班的学生凑成的一个“多国部队”。因为那天上课是周末,许多孩子上辅导班去了。给四年级的学生上六年级的教材,不是不可能,是太有可能了。事实证明,四年级学生一样会写出六年级的水平。教材中只有一幅图,但是张老师把它变成了六幅图。六幅图的组合衔接,足够可以串起学生想象的链珠。六幅图,还原了图片后隐藏的真实,再加上角色的扮演,图片后的故事随想象浮出来,学生怎么不会想,不会说,不会写呢?平时习作功底强的学生,这一次可是大展手脚。两人合作,珠连璧合;习作展示,妙语惊天;现场指导,亦师亦友。

六、古诗教学,归类别,比异同,一课多举

看过孙双金的《走近李白》课堂实录,听了罗才军和柳舒执教的《古诗两首》,方悟,古诗可以一课教多首。

孙双金带领学生走近李白,从《望庐山瀑布》到《夜宿山寺》再到《秋浦歌》,其间还穿插了杜甫的《饮中八仙》,徐凝的《庐山瀑布》以及苏东坡的《戏徐凝瀑布诗》。这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归类学习。在这类诗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李白运用超凡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的表现手法。

罗才军执教《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情系国家的和平安定,一悲一喜。陆游至死未见九州同,死不瞑目,悲情动人;杜甫流蜀闻喜捷,归心似箭喜欲狂。作者通过对两首内容、情感的对比,突出悲与喜的冲突,激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对爱国诗的学习作了一个引领。柳舒执教《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类送别诗。课堂上教师通过对两首诗的情景对比,作者文化背景的分析,“以字解诗”“以诗解诗”。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那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感觉昭然若揭。引导学生探讨诗人在悲凉(明丽)的景色中为什么会有激昂(伤感)的情绪存在?从而感受诗风的形成。并暗示学生用这种情景交会,悲乐相融的表现手法去学习另外的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笔者认为有点伪,对于小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淡去文学化。

七、生活,才是真精彩;人性,才有真善美

这次听课,很多人是冲薛法根和蒋军晶去的。蒋军晶是后起之秀,目前新小语的领军人物。笔者是第一次听蒋老师的课也是第一次得知此人名气大得很。这几年没出来听课,旧貌迅疾换新颜。

《已死的母熊》是一篇引发人们对“尊重生命”与“慈悲心”争议的小古文,作者李叔同,文如其人。学生可以释文感受伟大的母爱,那可真是“死了都要爱”。但不一定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那种自然的悲悯之心。这是教者执意要让学生探讨和接受的事实。也就是说,教文者,语言文字之后还有什么,也许有时比语言文字本身更有价值。类比学习《老狼护崽》,猎人明知老狼有护崽之心,却深思良久依然扣动扳机。此猎人与《已死的母熊》中的“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截然不同。人性的恶,有时还是暴露无遗。由此想到《下跪的藏羚羊》,其中的猎人埋葬了猎枪,从此不知所踪。《一只脱皮的黄鼬母亲》连同铁夹子和那张脱掉的黄鼬皮一起埋掉了。同样是猎人,有的为内心的所过而忏悔,有的却不为所动。狼也罢,熊好也,不论在人的眼中是否善恶,终是一条生命或维系着一条生物链,人在动物的上层,决定着动物的生死。弱肉强食体现在自然法则里,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杀生另当别论。但如果人心忽略了“悲悯之心”,那人比动物可怕。看多了动物世界的纷争,人应该敬畏动物。在残酷的生死竞争中艰难生存,维持种群的延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长途迁移,永保族群的生生不息;在自然的追逐掠杀中,活下来的永远是强者。但是,人不一样,人一旦有了贪恋之心,动物永远是弱者,是无视动物的生存、嚎叫、哀求、眼泪,甚至是灭绝。人在没有人性的情况下,屠杀同类犹如杀猪宰牛。蒋老师的课还没有上到这一层,

但也足以让人深思。在童年时就受到人性善恶的启念,“性本善”才能在后天真正发挥出“善性”的一面。《已死的母熊》,中击了人们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神经。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蒋老师带给听课者的第二道大餐。教者从维也纳的音乐入手,带领学生一同寻找维也纳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与音乐的关系。因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除了有圣洁的金色音乐厅,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音乐。阳春白雪也许曲高和寡,下里巴人才有山水知音。因此教者通过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来理解《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之有别于别的对于维也纳的音乐的描写与选材的不同。

第一,文章为什么不写婉转、嘹亮、悠长的鸟叫声,而去写那些难听的鸟叫声?

第二,花与路旁,根本就没有声音,这什么会让人时时想到音乐?哪些事物让人想到音乐?

第三,文章为什么不写小伙、姑娘、孩子,而写老人?

这三个问题,就为“生活原本如此”,生活就是一首美妙的圆舞曲。热爱生活的人,就是生活在音乐之中的人。

不得不提一下蒋军晶不愧是领军人物。我觉得他展示的最适用于我的,就是对学生读背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键是我们平时教学你让学生读到“百遍”没有。蒋老师能让学生将一篇小古文读N遍。他怎么做的,介绍一下:将全文写在黑板上。先就那篇文章按常规读个三五遍,至少要读熟读通,把字词读准吧?再来个比赛啊,竞争啊,又是三五遍了吧?再来解决节奏,要读的。再来变个花样,一变字体,变出几种字体来,最难的是繁体字,你会读不?二变样式,横式变竖式,三变书法,正书行书隶书草书李叔同的手书。再变成填空式,先每句少一两个字。再少一两句。刚开始还有点像原文后来越变越少,离原文越来越远,学生都能读出来,不,那是背出来了。再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你总是要读的吧?读了多少遍?只有教师才知道。

八、反思,我想干什么

观别人的课,感悟是很多的。但千万要记住,有用的才用,不能用的不要牵强附会。名师是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那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积淀与提炼。回到们自己的课堂,面对实实在在学生,你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只是名师给你的启示是,不要再乱干了,蛮干了,要科学地干,用头脑去分析,什么该干,什么暂不要干。

这次观课,除了二年级的写话课,其余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五六年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你教什么,不教什么,少教什么,多教什么,想怎么改革,想怎么试验都可以。教得对不对,好不好,不影响大局,只要老师不教他失德就行。教育失败了,也不由你买单了。因为之前有过多次改革,没有让谁去给谁买单,社会是个大课堂,自有改弦易辙的机会,社会也自有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们有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与之相适应。所以,不管你在高段少教内容,多教语言文字;还是少教内容,多谈人性;还是读读就懂;还是怎么样怎么样,高年级的学生自有学习能力,自有决断眼光。

但是在低段就不行了。夯实基础才是低段应做的最本份的事。万丈高楼从地起,根基稳扎才经得起风雨折腾。所以,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不能想花样,扎扎实实地做好字词句的教学,逐步渗透段落,初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中段,涉及段落篇章教学,在学生有一定理解感悟能力的基础上,再来谈内容之外的东西,也许对话才能形成,也许课堂才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强势作用也许才会缓和。该扶叶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将叶培得碧绿,该开花的时候,我们要让花开得硕艳,该结果的时候,我们要使果落地有声。

最后,让我们用崔峦先生对老师们的要求共勉。崔先生说,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老师们平时上课,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

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峦 2010年7月13日大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