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生2[1].3.4_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_(人教版选修3)

学生2[1].3.4_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_(人教版选修3)

学生2[1].3.4_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_(人教版选修3)

2.3 分子的性质第4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利用相似相溶这一经验规律可说明的事实是( )①HCl易溶于水②NH3易溶于H2O ③N2难溶于水④HClO4是强酸⑤盐酸是强酸⑥氢氟酸是弱酸⑦HF很稳定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⑥⑦ D.④⑤

2.从碘水中提取碘,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苯、酒精 B.汽油、甘油 C.四氯化碳、汽油 D.二硫化碳、乙醇

3.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说明溴、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中都含有卤素 B.溴、碘是单质,四氯化碳是化合物C.Cl2、Br2、I2是非极性分子,CCl4也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化合物中含3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6题图

5.含手性碳原子的分子称手性分子,手性分子具有光学活性。如下图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式中标有*号的为手性碳原子),也能发生下列反应,请问发生哪种反应后,该有机物仍然一定具有光学活性( )

A.消去反应 B.水解反应 C.银镜反应 D.酯化反应6.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手性异构体的是( )

7.下列物质的酸性强弱比较中,错误的是( )

A.HClO4>HBrO4>HIO4 B.HClO4>H2SO4>H3PO4 C.HClO4>HClO3>HclO D.H2SO3>H2SO4>H2S2O3

8.下列无机含氧酸分子中酸性最强的是( )A.HNO2 B.H2SO3 C.HClO3 D.HClO4

9.已知磷酸分子中三个氢原子都可以与重水(D2O)中的D原子发生交换,又知次磷酸(H3PO2)也能跟D2O进行氢交换,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能再跟D2O发生氢交换,由此推断出次磷酸分子的结构是( )

10.下列物质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A.HBrO4H2SO3

11.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高一化学选修3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第2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P26 1.下列现象不能用“相似相溶”解释的是() A.氯化氢易溶于水 B.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 C.碘易溶于CCl4 D.碘难溶于水 答案 B 解析HCl为极性分子易溶于水,I2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Cl2易溶于NaOH溶液是因为Cl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能正确说明溴、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是() A.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中都含有卤素 B.溴、碘是单质,四氯化碳是化合物 C.Br2、I2是非极性分子,CCl4也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可知,C项正确。 3.下列最适合溶解硫粉(S8)的溶剂为() A.H2O B.CS2(二硫化碳) C.CH 3OH(甲醇) D.HCOOH(甲酸) 答案 B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S8是非极性分子,易溶在非极性溶剂中。 4.下列无机含氧酸分子中酸性最强的是() A.HNO2B.H2SO3C.HClO3D.HClO4 答案 D 解析四个选项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分别为1、1、2、3,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5.下列分子不是手性分子的是()

答案 B 解析一个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含有这种碳原子的分子就是手性分子。 6.有机物具有手性,发生下列反应后,分子仍有手性的组合是() ①与H2发生加成反应②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③发生水解反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解析题干有机物中与—OH相连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与H2加成后,连有两个乙基,不再具有手性;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所连4个取代基不同,该碳原子仍具有手性;发生水解反应后,所连4个取代基也不同,该碳原子仍具有手性。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修三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NaCl、HCl的形成过程

纤维的种类

一、植物纤维 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又称为天然纤维素纤维。是由植物上种籽、果实、茎、叶等处获得的纤维。根据在植物上成长的部位的不同,分为种子纤维、叶纤维和茎纤维。 1.种子纤维:棉、木棉等; 2.叶纤维:剑麻、蕉麻等; 3.茎纤维: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等。 二、动物纤维 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又称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分为毛和腺分泌物两类。 1.毛发类:绵羊毛、山羊毛、骆驼毛、兔毛、牦牛毛等; 2.腺分泌物:桑蚕丝、柞蚕丝等。 三、矿物纤维 主要成分是无机物,又称为天然无机纤维,为无机金属硅酸盐类,如石棉纤维。 四、化学纤维 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纺丝而制成的纤维。可分为人造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纤维。 五、人造纤维 用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经化学加工、纺丝、后处理而制得的纺织纤维。用失去纺织加工价值的纤维原料,经人工溶解或熔融再抽丝而制成,其原始的化学结构不变,纤维成分仍分别为纤维素和蛋白质,而形成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变化的衍生物,组成成分为纤维素醋酸酯纤维。 1.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等;(其区别为用烧碱、 二氧化硫不同的溶液溶解) 2.纤维素酯纤维:醋酯纤维; 3.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纤维、花生纤维等。 六、合成纤维 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纺丝加工制得的纤维。 1.普通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晴纶、丙纶、维纶、氯纶等; 2.特种合成纤维:芳纶、氨纶、碳纤维等。 七、无机纤维 以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如: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 人们通常喜欢天然纤维而不喜欢化学纤维是因为天然纤维的柔韧性和光滑性比合成纤维好。

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的比较

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的比较 姓名:杨颖聪指导教师:桑亚丽 赤峰学院化学系09级化学本科班 引言 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所决定的。”化学正像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活动实践的产物。那么,化学研究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下面,就卤素含氧酸的稳定性及其盐氧化还原性做如下讨论: 一、卤素及其含氧酸(盐)的结构特征 1、卤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元素周期系第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砹五种元素,总称为卤素。卤族元素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其价层电子构型均为ns2np5,它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卤离子,或与另一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所以卤素原子都能以-1氧化态形式存在[1]。除氟外,在一定的条件下,氯、溴、碘的外层ns np成对电子受激发可跃迁到nd轨道,nd轨道也参与成键,故可呈现+Ⅰ、+Ⅲ、+Ⅴ、+Ⅶ氧化态,这些氧化态突出地表现在氯、溴、碘的含氧化合物或含氧酸根中,如:+1: HXO (次卤酸)、+3: HXO?(亚卤酸)、+5: HXO?(卤酸)、+7: HXO?(高卤酸)。 2.卤素含氧酸(盐)的结构特征: 含氧酸是酸根中含有氧原子的酸。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根,即含氧阴离子,属于 多原子离子。在这样的离子中,中心成键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除了形成σ键以外,还可能形成 π键,不过由于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不同,形成的π键类型不完全一样[2]。但是,在这些 含氧酸的结构中,都含有X─O─H键,有的亦含有X─O键等。 二、卤素含氧酸(盐)的稳定性 1、影响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因素: 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与含氧酸根离子的变形性和阳离子的极化作用有关,组成盐的 阳离子的离子热越大,且阴离子的变形性越大,则极化作用越强,越易于分解;其次,含氧 酸盐分解的焓变大小也是其影响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解焓变越大,盐的热稳 定性越高【3】。

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研究进展

综述 题目: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研究进展 姓名:吴文凡 学号:z1415005 科目: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色谱法和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技术在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研究的新进展,也同时介绍了分离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的手性固定相柱的制备,并探讨手性分子与手性固定相间识别的方法;也同时对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在天然手性小分子分离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天然手性小分子;手性固定相;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 Abstract: The chromatography and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sensor technology in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study of natural chiral separ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and also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of small molecule chiral separation natural separation of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column, and to explore chiral molecules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identification method; also for UV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small molecules in natural chiral separation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natural chiral small molecules;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sensors; 天然手性小分子是手性分子的一种,其分离方法类似于手性分子,手性是自然界特别是生物体的本质属性,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和许多作用于受体的活性物质均具有手性特征,如酶、载体、受体、血浆蛋白和多糖等.对映异构体在生物活性、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获得单一的对映异构体对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有关手性识别与分离的技术发展迅速,其中色谱法、传感器法和光谱法等具有适用性好、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分离识别和纯化手性化合物中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1.色谱法 色谱法可满足各种条件下对映体拆分和测定的要求,能够快速对手性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制备拆分.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模拟移动床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在手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进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光学拆分已成为药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开发一些新型、具有不对称中心的手性固定相成为发展手性色谱技术的前沿领域之一.在手性固定相材料中,选择剂和手性分子间形成非对映异构体络合物,但由于不同对映体分子间存在空间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两者的结合和络合物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差异有望实现对手性底物的拆分[2].以环糊精衍生物、多糖衍生物和蛋白质等为手性选择剂的手性固定相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它们对许多手性药物对映体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已有许多填充手性固定相的色谱柱实现商品化,广泛应用在制药工业、化学品和食品等行业中.下文针对新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多糖手性固定相和蛋白质手性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在拆分手性对映体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1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泽环糊精由7个葡萄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内部有一个疏水性手性空腔,可与有机物、无机物及生物分子形成主客体包合物.1965年,Solms等[3 ]首先开发了适用于液相色谱标准粒径的环糊精聚合物固定相.通过化学修饰可改变泽环糊精的内腔深度和氢键作用位点,引人静电作用和n- n作用位点,满足识别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底物要求,提高泽环糊精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在巴比妥酸、阻断剂、镇静安眠剂、抗组胺剂、生物碱、胡萝卜素、二肽、多肽、氨基酸、芳香醇、黄酮类等的分析检测和制备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4 ]。

矿物纤维及其制品职业危害辨识

矿物纤维及其制品职业危害辨识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玻纤备料 用破碎机将大块石料粉碎成细粉状,谈后按一定配方将各种原料称重混合,输送到炉窑加料口投入窑内。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矽尘、石灰石粉尘、噪声。 (二)熔解制球 将配合料投入1500~1700℃的炉窑内熔化成玻璃液,然后用制球机制成玻璃球。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三)玻璃球溶化 将固体玻璃球加入电炉内熔化成玻璃液。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 (四)玻纤拉丝 玻璃液从坩埚底部流出用拉丝机高速牵拉得到连续的玻璃纤维原丝。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高温、噪声。 (五)玻纤退并 用捻线机将玻璃纤维原丝从绕线筒重绕到卷装(纱管)上,或用捻线机将若干根原丝合成一根捻纱,使其具有一定粗细和强度。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六)玻纤准整用整经机将一定根数、一定长度的玻璃纱线平行地、张力一致地卷在织轴上,并用手工方法将经纱穿停经片、棕丝和筘,以备织布。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

玻璃棉粉尘、噪声。 (七)玻纤织造 将玻璃经线和纬线在织布机或织带机上织成一定组织密度和幅度的布料和带子。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八)玻纤涂层 在制成的玻璃纤维制品外层涂上特制的涂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甲苯、丙烯酸、高温。 (九)玻璃钢备料 按工艺要求,操作机械设备或人工将玻璃纤维截取成一定规格大小的坯料。产生的有害因素是玻璃棉粉尘。 (十)玻璃钢固化 用玻璃纤维坯料和树脂,经压制、缠绕、喷注、拉挤等方式制成各种玻璃钢制品坯体,经固化后即为成品。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十一)玻璃钢整修 利用机械设备或人工操作方式将玻璃钢制品进行切裁和修整。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玻璃棉粉尘、噪声。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玻纤备料接触矽尘的劳动者易患矽肺。 2、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中毒。 3、红外线致职业性白内障。 4、玻璃棉粉尘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5、接触高温的劳动者夏季易中暑。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1) (1)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 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 则酸性:H2CO3>H3BO3>HCO3- 由R-O-H模型来判据: 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 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或特殊性

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或特殊性 摘要:氧化还原性是非金属和金属含氧酸及盐最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是非金属与金属原子结构变化规律的体现。文章总结归纳了大学无机化学课本中出现的几种主要非金属及金属元素含氧酸及盐氧化还原变化的规律与特殊性,使对氧化还原性能有一种更系统性的认识,通过氧化还原性的规律性与特殊性,进一步掌握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非金属含氧酸(盐),金属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规律性,特殊性 多氧化态的成酸元素的含氧酸(盐)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具有氧化还原性。高氧化态含氧酸(盐)表现氧化性;低氧化态化合物表现为还原性;而处于中间氧化态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掌握元素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质是大学无机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而课本中对于其氧化还原性知识点较为分散,虽有总结,但不十分全面,注重规律性而对特殊性的总结较少,故在此对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非金属或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盐)氧化还原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作一个小结。 1非金属含氧酸(盐)氧化还原变化规律性: 各种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的相对强弱,通常是用标准电极电势φθ来衡量,但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还涉及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情况颇为复杂。表1为p区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或氧化物水合物,或M n+)的标准电极电势。 θ 由表1数据和其他一些已知实验事实,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一些变化规律:1.1同一周期中各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从左至右大致递增,例如第三周期的H4SiO4和H3PO4几乎无氧化性,而H2SO4的氧化性很弱(只有浓H2SO4才有强氧化性),而HClO4则有强氧化性。 1.2在同一主族中,各元素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多数是随原子序数增加呈锯齿形升高。从第二周期到第三周期,最高氧化态(中间氧化态)含氧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 《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导学案(第3课时)学习 时间 2011 — 2012学年上学期周【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要 求: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2、了解“手性 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 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复习】分子的极性判断标准,分子间作用力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P50“溶解性”部分内容,什么事“相似相容”原理?溶解度影响因素?“相似相容”原理有 何应用?【思考与交流】1.比较NH3和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 样用相似相溶规律理解它们的溶解性不同? 2.为什么在日常生活 中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等)溶解油漆而不用水? 3.在一个小试管里 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加入约5 mL蒸馏水,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若有不溶的碘,可将碘水溶液倾倒在另一个试管里继续下面的实验)。在碘水溶液中加入约1 mL四氯化碳(CCl4),振荡试管,观察 碘被四氯化碳萃取,形成紫红色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向试管里加入 1mL浓碘化钾(KI)水溶液,振荡试管,溶液紫色变浅,这是由于在 水溶液里可发生如下反应:I2+I-===I-3。实验表明碘在纯水还 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较好?为什么?【实践】每个同学亮出自己 的左又手。看能否完全重合?【科学史话】P52-53【回顾与思考】 H2S04和HN03是强酸,而H2S03和HN02是弱酸,即从酸性强弱 来看:H2S03Br2>Cl2>F2,Rn>Xe>Kr>Ar>Ne>He(2)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如: 在273 K、101 kPa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49 cm3?L-1)比氮气在 水中的溶解量(24 cm3?L-1)大,就是因为O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 力比N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所导致的。【典例解悟】1.欲提取 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A.酒精B.四

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大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催化、超分子器件及超分子材料等方面。其中分子识别功能是其余超分子功能的基础。超分子学科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它的主要功能-识别、催化和传输来进行开发研究。 1987年,莱恩(Lehn J. M.)、克拉姆(Cram D. J.)和彼得森(Perterson C. J.)三位化学家以其对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莱恩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同时克拉姆创立和提出了主—客体化学理论,彼得森则发展和合成出大批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冠醚。至此,以“超分子化学”为名称的新的化学学科蓬勃地发展起来,并以其新奇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化学家的关注和热衷。近年来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杂志的创立说明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化学家的普遍认同。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不仅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又与物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紧密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科学涉及的领域极其

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化学(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而且还涉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超分子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涉及的应用包括:在化学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光化学上的应用,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识别作用(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的应用,在有机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富勒烯中的应用,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等等。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药物分子和其它有机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药物超分子化合物,可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成为药物制剂的一个新选择。超分子药物化学是超分子化学在药学领域的新发展。该领域发展迅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迄今已有许多超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于临床,其效果良好。更多的超分子体系正在作为候选药物进行临床研究开发。超分子化学药物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低毒性、不良反应少、高生物利用度、消除药物异味、克服多药耐药、药物靶向性强、多药耐药性小、生物相容性好、高疗效以及开发成本低、周期短、成功可能性大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在抗肿瘤、抗炎镇痛、抗疟、抗菌、抗真菌、抗结核、抗病毒、抗癫痫、作为心血管和磁共振

高中化学 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规律 含氧酸一般是指,除了成酸元素外,分子组成中还含有羟基,这样的一类物质。由于这种羟基上的氢原子能以氢离子的形式被电离出来,而使水溶液表现出酸性,所以它也被称之为“羟基酸”。 成酸元素不同、或其价态不同的含氧酸,在酸性强弱方面是有区别的。含氧酸的组成与其酸性强弱间的关联,在中学化学及无机化学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也是一些化学工作者的关注点之一。以至于在某些无机化学教材及文献中,也会出现相关讨论。 笔者在这里的工作,只是试图把这些不同层次教学中,有关含氧酸酸性强弱的内容,归纳起来,并使其能有一些关联性及系统性而已。 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 (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 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 〔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的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无机含氧酸: ?可以的分子式为H m RO n,其通式可以写成(HO)m RO n,也可写成RO m-,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n OH n 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一、元素周期表与含氧酸酸性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有关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为进行元素间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特别提出了一个判据。那就是,如果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那

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1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的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的电负性越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R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 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 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 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及氧化性得比较 1无机含氧酸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得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得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得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得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得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得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得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得电负性越大,R周围得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就是成酸元素R得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得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得电子密度增大得趋势,使得其对质子得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得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得极性,有利于质子得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得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得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得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得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得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得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 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增大, 吸引电子对得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得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得氢原子得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得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 鲍 林规则[2]: (6)规则Ⅰ: (7)多元酸得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10 -10… (8)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 4。4×10-13 (9)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Ⅰ,其它如 H5I 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规则Ⅱ: (10)具有ROm—n(OH)n形式得酸,其Ka值与n得关系就是Ka1=105(m-n)-7, m-n 为非羟基氧原子得数目。 (11)第一类:当m-n=0,就是很弱得酸,Ka1〈10-7; (12)第二类:当m-n=1,就是弱酸,Ka1=10-2~10-3; (13)第三类:当m-n=2,就是强酸,Ka1=102~103; (14)第四类:当m-n=3,就是极强得酸, Ka1>108。 (15)m-n与酸得强度关系见下表: (16)①表中例外得就是H3PO3与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得形式,则m—n =0估算其Ka1≈10-7,这就是因为亚磷酸就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

超细无机纤维喷涂

※ 保温(绝热)性能 1、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经测试,导热系数λT-19C=0.035w/m·k,λT-19B=0.038w/m·k保证了良好的(绝热)性能。 2、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尤其适用于复杂结构或异型结构上喷涂,使保温(绝热)层形成一个密闭无接缝的整体,大大提高了保温性能。 ※ 防火性能(A级不燃)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为天然无机物,经检测,属A级不燃材料。这一特性满足《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防火等级的要求,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 ※ 复杂结构的适应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可直接喷涂于钢结构、混凝土等任何介质上,高效率机械自动化施工作业,可以在任意复杂(异形)结构上或管线密集区域轻松喷涂,施工方便灵活、大大缩短了工期。 ※ 隔声性能(降低雨噪声)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是具有一定强度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喷涂后形成整体密闭结构,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对于轻质屋面,可大大降低雨噪声。 T-19B: 50mm计权隔声量=29dB

※ 吸声降噪性能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使声波能量衰减,因而T-19纤维喷涂产品具有良好吸声性能。 ※ 安全环保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无毒无味,不霉变,不会 粉尘飞扬;水基型环保胶,PH值为7,对混凝土、钢结构无腐蚀。 ※ 装饰性 T-19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喷涂后可直接裸露在外面,为保证良好的声学效果,喷涂层表面无需附着其他材料,但表面可进行不同颜色处理,增加其美观性和装饰效果。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是由喷涂专用矿物纤维与系列特殊无胶材料等原材料经过成套专用喷涂设备喷涂与建筑等基体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无接缝、密闭的硬质无机纤维喷涂层。由于喷涂纤维和喷涂胶结材料均为不燃无机成分,因此喷涂后形成的喷涂层自内而外的整体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完全符合国标GB8624-2006A1级不燃防火标准。同时,硬质纤维喷涂层还具有绝热(保温/隔热)、细声降噪、耐火、防水、不霉变、抗冲击、耐冻融等多项性能,与目前市场使用的纤维喷涂产品有显著本质的区别。 保温绝热性: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是一种具有高绝热值的高级保温材料,经检测,导热系数λF-18=0.035w/m?K 这一数值保证了喷涂层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喷涂后的绝热层形成一个密闭无接缝的整体,有效地阻断热桥,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绝热型材接缝多,易脱落变形,与基体粘贴不牢等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 吸声降噪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经特殊喷涂工艺施工后,其内部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极大地延长了声波在其内部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进而增加了因声波使纤维振动而引发的声能向机械能转换时间,使遇到纤维喷涂层的声波能量急剧衰减,因而F?18S纤维喷涂吸声产品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 抗阻尼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产品喷涂附着在钢板上形成的吸声层,能起到较好的声阻尼作用,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钢板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隔声能力。通过实验证明,降噪效果十分显著。 防火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为天然无机物,经检测,不燃烧、不发烟、不助燃,为A级不燃材料。这一特性,极大地满足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防火等级的要求,这一显著特性填补了其它材料的不足。 安全环保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属A级不燃材料,无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产生,无毒无味。产品为无机产品,抗菌不霉变,环保健康。 复杂结构的适应性: 无机纤维喷涂技术系列无机纤维喷涂产品可直接喷涂与钢结构、混凝土等任何介质上,高效率机械自动化施工作业,可以在任意复杂(异型)结构或管线、吊挂件、密集区域,即使是施工人员很难到达的空间,均可轻松喷涂施工。充分展示了其产品的可塑性和完整的密闭包裹性,大大地提高了纤维喷涂的绝热效果和吸声效果。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 较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H 2CO 3>H 2SiO 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如酸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H 2SO 4>H 2SO 3,HNO 3>HNO 2,H 3PO 4>H 3PO 3>H 3PO 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如酸性:HCl>HF>H 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 A>B’如: CO 2+2H 2O+NaBO 2=H 3BO 3+NaHCO 3,H 3BO 3+Na 2CO 3=NaBO 2+NaHCO 3+H 2O , 则酸性:H 2CO 3>H 3BO 3>HCO 3- 由R-O-H 模型来判据: 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 的酸性越强,R 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2、Al(OH)3、H 2SiO 3、H 3PO4、H 2SO 4、HClO 4。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且有Cl 3CCOOH>CHCl 2COOH>CH 2ClCOOH>CH 3COOH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及氧化性得比较 1 无机含氧酸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得分子式为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Hl—Rm-—〔O-H〕n,〔其中l,m可以为0,n≥0〕,也可写成ROm—nOHn,其中R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得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得电离程度,也可以用Pka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得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得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得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得能力。如果成酸无素R得电负性越大,R周围得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就是成酸元素R得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O得电子越少,从而减小了O原子周围得电子密度增大得趋势,使得其对质子得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得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π键,这种键将成酸R原子及O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键得极性,有利于质子得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得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O原子上孤对电子得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得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 (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得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HClO到HClO4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键得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 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得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键得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得成酸元素,其含氧酸得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 增强。如HClO4>H2SO4〉H3PO4 (4)〔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得电负性逐渐增大, 吸引电子对得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R一方得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得氢原子得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 (5)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得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 鲍 林规则[2]: (6)规则Ⅰ: (7)多元酸得逐级电离常数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1∶1×10-5∶1×10-10… (8)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 4、4×10-13 (9)在P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H2SO3,H2CO3,H3AsO4等均符合规则Ⅰ,其它如H 5IO6、H6TeO6、H2SiO3不符合规则Ⅰ、规则Ⅱ: (10)具有ROm-n(OH)n形式得酸,其Ka值与n得关系就是Ka1=105(m-n)-7, m—n为 非羟基氧原子得数目。 (11)第一类:当m-n=0,就是很弱得酸,Ka1<10—7; (12)第二类:当m-n=1,就是弱酸,Ka1=10-2~10-3; (13)第三类:当m-n=2,就是强酸,Ka1=102~103; (14)第四类:当m-n=3,就是极强得酸, Ka1>108。 (15)m-n与酸得强度关系见下表: (16)①表中例外得就是H3PO3与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P(OH)3得形式,则m—n =0估算其Ka1≈10—7,这就是因为亚磷酸就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HPO(OH)2,它有二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 m-n=1,于就是:

手性分子与旋光性

手性分子和旋光性 一、手性分子与非手性分子 不具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分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体和镜象不能重叠,其关系正和左、右手的关系相似,因此现在普遍地称这类分子为手 它可以写出结构式(i)和(ii),(i)和(ii)与左、右手一样具有实体和镜象的关系,因此乳酸是一个手性分子。实体和镜象互称为对映体。一对对映体从表观上看,它们是“非常对称”的,这种实体和镜象不能重叠的而表观上或结构上又“非常对称”的关系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对称”。 从对称因素考虑,乳酸只有一个C 简单对称轴,任何一个物体或分子旋转360° 1 (n=1)时,都可复原。为了和许多其它只具有C n>1简单对称轴的手性分子区别开来,所以把这种手性分子称为不对称分子,而后者称为非对称分子。 乳酸分子还有一个特点,它的一个碳原子和四个不同的基团相连,这种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氮、磷、硫原子也可连接不同的基团,这种原子,均可称为手性中心。现在已知绝大多数手性分子(不对称分子)含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碳原子,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含有手性碳原子作为产生手性分子的绝对条件,产生手性分子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实体和镜象不能重叠。

二、对映体和光活性 实体和镜象不能重叠的分子成为一对对映体。这二者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熔点、密度、焓等,都是相同的。它们的化学反应性能也是相同的,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下,如在手性溶剂或试剂存在下,才表现出差异,生物体内的大多数反应是在手性的环境下进行的。但一对对映体对偏振光的作用不同,一个可以把偏振光向左旋,另一个则把偏振光向右旋,而非手性分子对偏振光没有这种作用,因此手性分子又称为光活性分子。光活性并不是手性分子的唯一特征,个别手性分子显示不出旋光性来,因此用手性这个名词,就更恰当一些。偏振光是检查手性分子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因此需要对它略加讨论。 普通的光线含有各种波长的射线,是在各个不同的平面上振动的,图3-1(i)代表一束光线朝着我们的眼睛直射过来,它包含有在各个平面上(如A,B,C,D…)振动的射线,假若使光线通过一个电气石制的棱镜,又叫尼可尔(Nicol)棱镜,一部分射线就被阻挡不能通过,这是因为这种棱镜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只有和棱镜的晶轴平行振动的射线才能全部通过。假若这个棱镜的晶轴是直立的,那么只有在这个垂直平面上振动的射线才可通过,这种通过棱镜的光叫做平面偏光。图3-1(ii)表示凡在虚线平面上振动的射线都将受到全部地或者部分地阻挡。图3-1(iii)表示通过棱镜的光线是仅含有在箭头所示平面上振动的偏光。 用两块电气石制的棱镜放在眼睛和一个光源之间,若两个棱镜的轴彼此平行,则通过第一个棱镜的射线也可通过第二个棱镜,我们看到的是透明的图3-2(i),若两个棱镜的轴互相垂直,通过第一个棱镜的射线就不能通过第二个棱镜,此时看到两镜相交处是不透明的[图3-2(ii)]。电气石棱镜对于光的作用可以用一本书和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