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迷恋的程度也会更深。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造性解决问题比解决一般性问题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它的运行中又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律。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把与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1.准备阶段。这是在创造活动之前,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收集以往资料,积累知识素材及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研究资料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收集的资料越丰富,越有利于开阔思路,从而受到启发,发现和推测出问题的关键,迅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努力创造条件,广泛收集资料,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所规划的项目做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不能将准备工作只局限于狭窄的专门领域,而应当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技术准备。然后才能象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酝酿阶段。这是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探索和思考,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的过程。这一阶段从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思维活动,创造者的观念仿佛处于“冬眠”状态,但事实上思考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个时候在创造者的意识中可能对该问题已不再去思考,转而从事或思考其它一些无关的问题,但在不自觉的潜意识中问题仍然存在,当受到一定刺激的作用,又会转入意识领域。例如,日间苦思不解的问题,夜间睡眠时忽然在梦中出现。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酝酿阶段多属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极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念、新思想,一旦酝酿成熟就会脱颖而出,使问题得到解决。

3.豁朗阶段。这是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在头脑中突然跃现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形象,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意想不到地闪电般地便迎刃而解,头脑似乎从“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并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这是对问题经过全力以赴地刻苦钻研之后所涌现出来的科学敏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或“顿悟”。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过程中,都曾有过这种类似惊人的现象。

4.验证阶段。这是在豁朗阶段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构想或假设之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检验,多次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阶段,或从逻辑角度在理论上求其周密、正确;或是付诸行动,经观察实验而求得正确的结果。在验证期,创造者需要经过无数次地存优汰劣,才能使创造结果达到完美的地步。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对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会在创造活动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它是科学家、发明家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积极思维,主动提问和质疑,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往往强调学生循规蹈矩,死记书本知识,考试得高分,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校。结果造成了教

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解答问题,使整个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应安排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注入式地给学生灌输死知识。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启发、协助、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小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必限定他们盲从地接受成人认可的答案。

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解决问题开辟道路。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教会学生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还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如运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方法,探索新事物;利用逆向求索,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发现法教学的作用等等。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盲目到意识明确,由被动到主动发展。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在班级里建立浓厚的创造气氛。有些创造型学生可能比较顽皮,爱争辨,常有越轨行为,经常提出各种怪问题。教师应该剖璞见玉,善于引导,保护他们创造的萌芽,不要动辄厌恶指责。要创造民主的、平等和自由探讨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工作,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设想,而不急于过早评判。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研究发现,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好沉思,不盲从等。创造性个性是在创造性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⑴向学生说明他们的好奇心、探索行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鼓励和保持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

⑵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

⑶鼓励学生的首创性、独创性,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⑷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接受变化;

⑸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力图寻求多种答案;

⑹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个性的人接触;

⑺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测和假设;

⑻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⑼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活动,培养其韧性和恒心;

⑽创造并保持一个民主、轻松的气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相当于一般性思维而言的。它是创造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法或程序,创

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集合的产物。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封闭思维或硬思维,它是探求事物共性或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开放思维或软思维,它是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一种指向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思维活动不可能有所创造;仅有发散思维,也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所以,在一项创造活动中,人们须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形成新思想。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想象丰富、观察敏锐、灵感活跃、表述新颖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1.想象丰富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对想象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有深刻的论述。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即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重要思维形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2.观察敏锐

创造性思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和接触客观事实,并不断地将事实与己知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科学地把握事物之间的相性、重复性及特异性并加以比较,为后来的发明创造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特别留心意外现象,通过对意外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创造活动的新线索,促使创造活动早日成功。

3.灵感活跃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心理现象,是其他心理因素协调活动中涌现出的最佳心理状态。处于灵感状态中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想象活跃、思维特别敏锐和情绪异常激昂。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也是发明创造成功的关键一环。

4.表述新颖

新颖的表述是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决定的。新颖的表述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反映创造性思维的内容,从而加强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案、新规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求异性

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客观事物间的不同性和特殊性,特别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不一致性。这种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权威结论的怀疑和批判,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一般通过发散思维、转换思维、逆向思维表现出来。

6.潜在性

潜在性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内的思维特性,它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往往被人忽略。其实,潜在性思维往往在解决许多复杂问题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在一定松弛的环境中,创造性思维才容易贯通。因此,娱乐与消遣常常是灵感的源泉。

(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的全面性。人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候,不要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要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

2.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和核心,揭示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3.思维的独创性

这是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程度。善于独创的人,不迷信、不盲从,并且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善于找到自己的答案,并表现出果断、坚定、自信的特征。思维的独创性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没有优秀的批判思维,就不会有很高的独创性。

4.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随机应变,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思维、假设方案z同时,还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

5.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够迅速地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应。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6.思维的预见性

思维的预见性是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着眼于未来,考虑到目标和战略。办事时,不仅讲究眼前利益,更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着眼未来与立足现实是辩证统一的。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重视心理系统的整体效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只有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

2.结构性原则

知识结构和认知的协调发展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制约着知识的加工和运用,也制约着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就是使学生成为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的手、嘴、脑获得真正的解放。

4.探索性原则

创造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不敢探索、不会探索的人是很难开拓新局面的。要使学生成为勇于探索的人,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问题,自拟探索计划,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5.活动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要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要确立创造的目标,选择思维的材料和方法;提出假设,作出决策,制定创造的计划;还要考虑如何与他人合作等等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6.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指让学生的创造个性自由地发展。爱因斯坦指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个性多样性的本质在于个性的独创性,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独创性是相互作用的。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个人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这是由于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要注意:(1)观察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2)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3)培养观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丰富学生的知识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人们在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突破。贝弗里奇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知识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以产生"。所以说,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知识。具体来说:一是知识的数量丰富;二是知识的质量提高;三是知识新颖;四是具有健全的知识层次;五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3.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起点,要珍惜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合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的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4.激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而迸发的思想火花。它是长期艰苦思索的结果。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长期的知识准备和积累,又有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既有经久的沉思,又有一时的灵感。

5.锻练学生的意志

创造性思维是艰巨的、精细的心理活动,要求智力的高度紧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紧张的劳动代价。同时,探索新领域失败的次数是未知的、无数的。因此,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做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又具有持久性,要取得成果必须经过持久的意志努力。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要使创造思维进行下去,就需要意志的力量,才能最终得以成功。创造意志不可一献而就,它需要长期、反复的磨练。

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测试,主要是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来评定。因此,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从这三方面进行。

(一)扩散思维训练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灵活新颖的扩散训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扩散思维训练主要采取以下方法z

1.材料扩散以某个物品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各种用途。如回形针的用途——在一起z 作发夹用;代替领带的别针;拉开一端可以用来穿扎、画图、写字$等等。

2.功能扩散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扩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如怎样达到照明的目的——点油灯、开电灯、点蜡烛、用镜子反射太阳光、划火柴、开打火机、打手电筒、点火把等。

3.结构扩散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含结构的东西名称并画出:刚出山的太阳、乌龟、酒杯、眼镜、圆形的门、伞、草帽等等。

4.形态扩散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如利用红颜色可做什么、办什么事一一红灯、禁止通行的交通信号、红旗、红墨水、红星、红印泥、口红;等等。

5.方法扩散以人们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用"吹"的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一吹气球、吹灭烛火、吹肥皂泡、吹笛子、把热茶吹凉等。

6.组合扩散从某事物出发,以此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联结具有新价

值的各种可能性。如钥匙圈可同哪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一一同小刀组合、同指甲剪组合、同纪念章组合等。

7.因果扩散以某事物发展结果或起因,设想出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这一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推测"玻璃杯碎了"的原因-----手没抓住掉落到地上碎了;冬天冲开水爆碎了;被动物撞倒砸碎了;等等。

8.语词扩散说出一个词,让自己连接或造不同的句子,组成更多的词或句子。如学生----生活----力量----表扬----扬帆----帆船;用"大楼"一词造句,如"这座美丽的城市大楼林立"、“我家住在百货大楼旁边”等等。

(二)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

习惯性思维有时可能阻碍我们的思路,想不到那个本来应该想到的问题,或者思路进入岔道,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训练,被人称为"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活动"。其真正意义是促使人们探索事物存在、运动、联系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摆脱思维的单一性,以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使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灵活、独创等特性。

1.排除观念定势训练

排除观念定势训练目的在于:训练思考者对任何事都能考虑的各种可能性。如:爸爸的衬衣钮扣掉进了已经倒入咖啡的杯子里,他连贮从咖啡里拾起钮扣,不但手不湿,连钮扣都是干的,他是怎样取出钮扣的?答案很简单,已经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在人们的观念里,总是以为咖啡就是一种液体饮料,而很少会想到会是“固体粉末",进而导致解决问题的障碍。

2.排除"功能固定"训练

排除"功能固定'训练目的是防止思维刻板、僵化,打破思维定势倾向,停止盲目的"尝试错误"'从崭新角度思索问题的新意义。例如,在小韩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两根长绳,两绳间距离五米,旁边的桌面上有些小纸条和-把剪刀。聪明的小韩却能站在两绳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绳子。你知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吗?小韩是先用→根绳子把剪刀缚住,另一只手抓住过来的剪刀。剪刀,人们很少能想到用来当重锤。即人们只想到剪刀的"剪"的功能,很少能想到其他功用,使该问题无法解决。排除"功能固定"'还可以通过列举事物用途加以训练。

3.检核表法训练

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这种技法要求人们把应该考虑的各个要点编成一个表格,进行发明齿相时按表格内的要点逐一考虑,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巧效率。

(三)缺点列举训练

缺点列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创造技法。对某事物存在的某个或某些缺点产生不满,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只要把列举出来的点、想法加以克服,那么就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例如,尽可能多列举出玻璃杯的缺点易碎、较滑、盛了开水时手摸上很烫、有小缺口会划破手、活动带在身边不方便,等等。

(四)愿望列举训练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例如,人们希望烧饭能自功控制,结果就发明了"电饭锅"。愿望列举就是对某个事物的要求---"如果是这样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列举出来。它不同于缺点列举,因为缺点列举是不离开物体的原型,提出积极的希望比仅仅是克服缺点,可能产生更好的创意。例如,怎样的电视机才理想,写出你的愿望一一看起来像立体的、具有每个人都可以分开看的装置、想看的频道节目会自动出现、能看到全世界的节目,等等。

(五)想象训练

训练想象力是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它能帮助人们从固定化的看

法、想法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大胆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20个技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20个技巧 思维就是有方法可循的。好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触发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反复训练,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让您变得更聪明。 1、换位思维。绝大多数创造性思想都就是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任何事情,您都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瞧一瞧,想一想,往往您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视角的特别,也往往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其中反向思维便就是其中一个特例。比如开发产品,最好把自己当成服务终端,考虑一下客户以及中间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考察一遍,就是不就是可以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竞争对手,想想她们的情况,多问问为什么这样,反过来问问为什么不这样,这样思考的时候,您就可能发现问题并加以革新与完善。 2、求同求异。多做比较,而且要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既要找出她们的相同点,也要找出她们不同点。比较一定要细致,全面,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细节非常重要)。所以最好将她们一项一项列出来,翻来覆去比较。相同必有相同的内在机制,更可能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大多数人喜欢求异,而思想家更喜欢求同,从千变万化的复杂事物中找出共性与本质,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之处。异,则可能就是思维的入口,就是线索,顺着它去就可能进一步分解事物的特性,发现规律,这点大家容易理解。 3、分解与综合。如果您能将关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够细,越细越好,把大问题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细致考察一遍,您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开辟新的领地。比如,研究生物的,可以将多细胞的行为分解到单细胞水平,甚至单分子水平,这样必定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但也可能激发您建立新的技术体系,另外,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您也可以这样要求自己,即提出200或更多个问题,在这200个问题中一定会有您的思想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关键问题的提出,常常表明您已经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主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因此,从世界到我国的教育都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立足课堂改革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课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顺势而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求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它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可见,教师转变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眼睛的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

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动辄训斥,使他们成为谨小慎微的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在师生关系上就要做到师生平等。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师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西中的用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变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世界上不存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模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素质教育呼吁教育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

创造性思维与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全国继教网文/湖北省郧县城关一中 / 唐启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

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点燃起他们创造的火花,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学讲读课文《愚公移山》时,学生会好奇地问,愚公带领全家人去移挡在自己屋前的两座大山,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方法 ---- 搬家呢?这时,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爱动脑筋,然后请同学们共同探讨原因,再予以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一开始教师采取的是批评的态度,批评学生上课打岔,那么以后学生就不爱提问题了,自然也不会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这样,创造性思维便受到抑制。 二、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bc9731889.html,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作者:禤小云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凸现了人的主体性,突出了思维对人存在的意义。人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联想、类比、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就是将学生前所未有的、未知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过一种思维活动来体现,但是不能依照常规,要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思维、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开拓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一般包括质疑思维、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等,下面分别从这些角度来讨论一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否则将是启而不发。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 层深入的问题。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胜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上津镇初级中学阮家利 人之初,每个人都一样,知识和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成人后,有些成了专家、学者,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有一些却不学无术,成了无能之辈。这样的结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就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造就出来的。但是,同等的先天条件,同样的学校和授课教师,其结果为什么还是有天壤之别呢?其实,每个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还是不同的,学校教育和培养仅仅是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的一部分,每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而正是这种教育环境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学生,这种教育环境包括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归根结底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他从他周围人群中,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的效果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强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在人的思想观念上起到一个根基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同的教育环境可以造就出不同的学生。 本文想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浅析目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 回顾我们那代人的成长经历,看看现在学生的所处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发现现在教育环境的不足之处。 以我为例,我1951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刚上小学就碰上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学校参加过三街镇西峰山建造炼铁土炉的工地劳动,绿化学校种果树,种水稻,种蔬菜,打烧水泥的石头,上山砍柴烧炭等等集体劳动,在家里做过椿米做饭挑水洗衣等等家务劳动。寒暑假还要帮生产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学时还要交上生产队出具的劳动表现鉴定书。(以上所述,已退休的灵川县教育局长庾绵训可以作证。当年他是我们的小学校长。)这些经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是绝对不相信的。 另外,自制玩具也是极好的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好途径。现在的孩子几乎不自制玩具,想玩什么就闹着要买,我在小时候,家里就从来没帮我买过玩具,想玩就得自己做,不做就没有过玩。儿童时期自制的玩具如陀螺,转轮、风车、弹弓、木制手枪、弓箭、鱼枪、直升飞机、打结子炮的手枪、用子弹壳做的火药枪、用榄木籽作子弹的连发冲锋枪、笛子、二胡、万花筒、望远镜等等。制作每一样玩具时,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喻说,做笛子时,发现了音阶不准与孔距有关,做望远镜找不到透镜,做二胡时找不到鼓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摘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诸如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流畅性、抑制性、独特性、深刻性等。 关键词:创新怀疑思维思考联想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这种思维也包括逆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在寻找答案时不是只沿一个方向去思索。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不只一种方法,可以用几何法,也可用代数法和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doc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 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常以一些趣味数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做数学游戏“抢报30”,教师与一位学生轮流数数,从1数到30,每次至少数1个,最多数3个,(也可作其他规定)谁先数到30,谁为胜。每次比赛,总是教师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其中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掌握了规律,当然获胜了。当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后,他们感到非常开心。有的学生由此题推出了“从1数到100,每次至少数1个,最多数10个,两

人轮流数,谁先数到100为胜”的规律后更是开心得不得了。还可以给学生讲数学故事,《小学生数学报》上有很多数学故事,通过讲数学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唤起了学生的创 造欲。 二、树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有的学生看到有困难的题目就放弃,主要原因是不自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要勇敢做题。每次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时,对自己说:“我能行!”要有乐观的情绪,乐观是人们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的一种精神面 貌,是成功者具有的品质。正是这种乐观的情绪,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得到发展与巩固。要有坚强的毅力。爱迪生认为自信和坚强意志是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他说:“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自信心强的人,一般总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又总是同精力结合在一起构成意志坚持性的品质。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不会因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成功能催其不断奋进,失败也能勉励其再接再厉。毅力与自信心,也是相互促进的。努力用小的成功给自己树立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