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国一体化海洋观测系统

美国一体化海洋观测系统

美国一体化海洋观测系统

美国一体化海洋观测系统

“三岛一区”战略定位:大鹏半岛拟建世界级度假区

“三岛一区”战略定位:大鹏半岛拟建世界级度假区 建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珊瑚 大鹏新区拥有深圳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市政协委员林界群提出建议要在这里建设以珊瑚礁保育修复为核心的国家级海洋公园。 林界群表示,大鹏半岛有良好的珊瑚礁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为了加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省海洋与渔业局自2007年引进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监测计划Reef Check,每年对全省珊瑚礁资源进行普查。经过长期监测观察,发现大鹏湾珊瑚覆盖率为全省之最,高达68%,大亚湾珊瑚覆盖率则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达40%。研究表明,大鹏半岛处于东南亚近海珊瑚礁群黄金区域边缘。 目前,与深圳紧邻的惠州、香港都已建立保护区。反观大鹏半岛沿岸能源企业遍布,核电、LNG项目对周边海域海水温度有一定影响;传统养殖业投放鱼药、饵料对海洋环境污染较重;近岸捕捞无序作业致使渔业资源几近枯竭,非法捕捞对珊瑚礁也有一定破坏;盗采珊瑚违法行为偶有发生。通过海洋公园的建立保护珊瑚刻不容缓。 将大鹏所城打造成5A景区 大鹏所城是深圳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深圳“鹏城”之称的起源。同时还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海防遗址,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成为深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市人大代表、大鹏新区旅游协会会长李建齐表示,2005年以来,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鹏所城的保护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进行指挥协调。到目前为止,已投资约2亿元,分两期对大鹏所城近百处文物建筑、市政设施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和提升。目前,二期保护与修缮工程正在按期进行中。 目前,随着所城接待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旅游设施配套不足、保护与利用存在冲突、规划方案滞后以及群众利益无法充分体现等。 李建齐建议,将大鹏所城打造历史文化5A景区,恢复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大鹏所城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的工作,并由大鹏新区管委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深圳大鹏所城历史文化5A景区”运营模式进行研究,以PPP模式编制景区运营招商方案,吸引有实力的社会机构与政府合作。 活化古村落为乡村旅游项目 除了所城之外,大鹏新区的古村落也是极具特色的。据统计,大鹏半岛目前有俄公、高岭、鹤薮、丰新等约30个基本保留原貌的老屋村,其中东山社区高岭古村,位于七娘山系北麓的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深圳大学2006年开展的《深圳东部滨海地区历史价值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确定的121个传统村落中排名第一;又如南隆社区半天云老屋村,曾被评为“广东省最优美乡村”之一。 这些古村落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等,李建齐建议市规划国土委等单位加快推进旧村落的保护利用。

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

听讲座《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心得 讲座开始后,陈泽宗教授从海洋生态环境、无线电海洋观测原理、雷达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陈教授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我国海洋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去沿海及岛屿的亲身感受。陈教授以海浪灾害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说明了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无线电观测的讲解上,陈教授提及不同现场监测设备的造价及原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产品的优劣,进而提出采用远程无线电海洋观测的必要意义。陈教授从1987年开始研究高频地波雷达,陈教授先后3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产品。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观测网络将更为全面,覆盖岸边、近海、大洋、极地,实现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观测,也将形成由简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的集成观测。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规模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其中,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退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洋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遥感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

国家海洋中心以信息化助推“智慧海洋”

以信息化助推“智慧海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格外关注。 为适应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5年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着力建立健全“责权明晰、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职能到位、支撑有力、服务精准”的业务体系,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期间中心业务发展规划,提出“一二三四”的中心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做好两项保障、夯实三大基础、提升四种能力”。明确定位,创新精细化特色服务,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海洋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权威业务中心。 一、推进全国海洋信息化建设 中心作为国家海洋局信息化办公室日常工作机构,5年来,积极推进国家海洋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出台了《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智慧海洋”工程立项论证与实施。编制《国家海洋局信息化整合工作总体方案(2017年~2019年》,统筹开展海洋信息化整合各项任务。全面实施海洋信息通信网地面专网整合,启动国家“海洋云”建设,编制全局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整合工作方案,推进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互联网+海洋政务服务”系统建设。持续加强海洋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编制并由国土资源部印发了《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建设海洋综合数据库,提升海洋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持续为公众、科研和军方等提供海洋数据和产品服务。强化海洋档案馆建设,累计馆藏档案6万余卷,资料3万余册,电子文件240TB,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和海洋安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全面建设数字图书馆,总数据量已超过1亿条,为局属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文献查询检索与下载服务。 二、尽力发挥“海洋智库”的独特作用 5年来,中心完成《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局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设想(2016年~2020年)》等重大海洋战略研究成果10余项,部分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建立完善海洋情报搜集、分析、评价体系,形成《海洋情报》《海洋政策研究专报》等系列化产品。承担了国家“十三五”规划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 朱伯康1,许建平1,2 (1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 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为了使各国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国际A rgo计划的实施进展,以及帮助广大民众认识实施A rgo计划的重要性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国际A rgo信息中心、国际A rgo科学组和国际A rgo资料管理组联合编写了一本科普宣传册,题为“A rgo,一个观测实时海洋的剖面浮标网”,经翻译、整理成文,以帮助国内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新世纪的重大国际观测计划。 文章从陈述开展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和实施A rgo计划的必要性着手,系统介绍了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现状和A rgo资料应用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A rgo计划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国际A rgo计划;实时海洋观测网;剖面浮标 中图分类号:P71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2029(2007)0120069208 引言 A 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是一项国际合作计划。它采用一种沉浮式的自动观测浮标收集无冰冻海洋剖面的温度、盐度和海流等要素资料。A rgo浮标与JA SON卫星高度计协同配合,可以对全球海洋进行大面积观测。 A rgo计划会很快实现它的设计目标,即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观测网在24h内可向研究人员和从事海洋、气象预报的相关业务中心快速提供海洋观测资料。世界上已经有23个国家参与国际A rgo计划,并有很多国家参与了浮标布放等工作。A rgo计划的实施,使得人们从海洋内部获取信息的手段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1 人类为何要开展海洋观测 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的变化及其对区域性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mm速率加速上升,北极的冰层覆盖面也在开始收缩,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就全球而言,自从186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10个最暖年中,其中有8个出现在最近10a中。通过对地球的辐射平衡和海洋 收稿日期:2006208215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002CB714001)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朱伯康(1954-),男,浙江长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调查和技术信息工作。的热贮量观测表明,过去10a,全球因表面温度升高使热能增加了约1W m2(瓦 平方米)。 这些影响是气候长期变化和自然界异常现象共同造成的。这一方面对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打开北极海域的航运通道等是有利的;而在另一方面则会引发沿海地区的洪水,产生严重干旱,以及频发极端恶劣的高温(热浪)天气事件和严重的热带气旋。 人类认识(当然最终是为了预测)海洋和大气的变化,对于指导一些国际性的活动、优化政府的决策、以及调整工业布局策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准确预测气候,人们首先需要知道自然演变和长期变化的相对重要性。这只有通过大气和整个地球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预测模式来实现。 由于缺乏对大气、海洋和陆地持续不断的观测,阻碍了气候研究模式的发展和可靠性的提高。近期的分析研究表明,大西洋中向北输送热量和影响西欧气候的海流,在过去的10a中已经减弱了30%。这项研究结果是根据过去40a 中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调查所得出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大西洋环流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的一种趋势(图1),或者说这种变化仅仅是自然的异常现象,将来会恢复,这项研究结果也又可能是受观测资料的限制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正是由于缺乏对影响全球气候关键因素的观测,才促使各国政府在2003年构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 SS)”。欧洲则提出了建设“全球环境和安全监测系统(G M ES)”。GEO SS和G M ES的目标,旨在为预测影响天气、气候、水、能源、人类健康,以及灾害等的全球变化问题,提供必要的观测资料。GEO SS又分气候和海洋两个部分,即“全球气 第26卷 第1期2007年1月 海 洋 技 术 O CEAN T ECHNOLO GY V o l126,N o11 M arch,2007

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招标技术要求

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招标技术要求 型号:CZY1型海洋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 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由气象子系统、水文子系统和数据处理控制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子系统可通过专线、电话、CDMA GPRS VHF卫星等方式与数据处理控制子系统通信。其中,气象子系统由风速风向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相对湿度传感器、降雨量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器组成;水文子系统由水温盐度传感器、浮子式水位计组成。气象子系统和水文子系统要求体积小、功耗低、集成度高、扩充灵活、抗雷击性能强的特点,适合野外安装使用。数据处理控制子系统主机采用工控机,数据的采集、处理、接收、存储、显示、编报、月报、转发等符合《海滨观测规范》(GB/T 14914-2006 )和国家海洋数据传输网的要求。通信方式和集成方式灵活,可以满足不同海洋站的各种需要。整个系统层层采用模块化设计,维修方便。 1、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1.1.系统测量要素、范围和和准确度见下表 表1.1系统测量要素、范围和和准确度: 1.2系统技术指标 1.2.1温盐传感器

水温测量范围:(-5?+50) C 准确度:土0.2 C 分辨率:0.05 C 盐度测量范围:8?42 准确度:土0.4 分辨率:0.1 输出信号:数字量 传输距离:不小于1000米。 工作电压:(9.5?28) VDC 功耗:38 mA (12 VDC 1.2.2浮子式验潮仪 (1) 工作温度:(-30 ?60) C (2)存储条件:(-40?60) C (3)测量范围:(0?1000) cm (4)准确度:土 1 cm (5)分辨率:1 mm (6)工作电压:(10?15) VDC (7)系统功耗:0.8W, 1.4W(背光) (8)数据存储:每分钟1组数据,能存储90天每分钟的潮位及高低潮时潮高、表层水温、盐度。 (9)数据显示:带背光的点阵字符型液晶显示器,更新周期1秒,具有现场打印、显示所测数据(瞬时潮、高低潮、潮高、潮时、等)功能。 (10)数据传输:可选用RS232/422/485、DDN专线、CDMA/GPRSVHF卫星通信、SDH专线、电话、GSM方式传输数据,与数据处理控制子系统连接,进行实时传输和存储资料调取,将数据转存到硬盘或软盘上。 (11)可靠性: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于5000小时,平均故障恢复时间小于0.5 小时 (12)可维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和维护。 (13)扩充性:预留一个串口、2路A/D、2路频率量口。 (14)高低潮判别:显示和存储数据为每3秒钟采集1次,连续采样1min,经

认证考试第九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高中组试题

第九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高中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的循环流动为()A.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B. “资源——产品——环保产品” C. “资源——环保产品——二次资源” D. “再生资源——资源——产品” 2、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耕地数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荒漠化是中国耕地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B 我们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实施秸秆还田,治理水土流失都是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方法。 C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D采用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是好的尝试,通过向农民发放补助资金,提高农民保护农田的积极性。 3、下列关于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前污染较小的替代性燃料主要有天然气、轻烃、乙醇汽油、生物柴油及甲醇汽油等。 B通过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法,使汽车内燃料充分燃烧,能有效减少污染气体的生成量。C通过机外净化技术把汽车尾气由原有毒气体变成无毒气体,再排放到大气中,也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D来自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尾部的排气孔是大气重要的污染源,安装尾气净化器是解决汽车尾气的根本办法。 4、下列对“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在核心价值上具有相同性,前者体现后者自然系统观的实质,同时也遵循着后者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 B.“低碳经济”与“生态①文明”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都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前者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后者主要关注的一个部分。 C.“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相容的,两者在协调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上的探索可以相互替代。 D.“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在策略手段上有通用性,在碳减排实践目标上,发展低碳经济,也可以看作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5、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质是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储存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储存和可运输的非可再生能源 B.生物质就是植物类,人们经常见到的有木材、农作物 C.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一次能源 D.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6、绿色消费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对其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B.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C.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实现可持续消费 D. 绿色消费主要指的是买东西时候选择绿色产品

海洋自动观测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的海洋仪器发展历史和现状,掌握基本的海洋自动观测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海洋自动观测仪器设备用传感器的测试及标定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最终能将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知识融入到海洋观测技术中,学会如何设计一套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系列海洋浮标为主线,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海洋观测项目,辅以大量的海洋观测案例,使同学们将掌握的各科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海洋观测实际设计中,通过由浅入深的设计,循环渐进,让同学们掌握如何设计海洋仪器设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检测技术。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针对海洋自动观测技术,融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原理、机械原理、海洋学等,对海洋自动观测仪器设备进行系统分析介绍,了解如何将本专业所学知识融入到海洋技术中,要求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之 - 3 -

间的相互关联,从系统的观念来理解海洋自动观测仪器设备的背景、结构和特点。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学习要求 海洋自动观测技术是一门涉及到政治、经济、工程和技术等诸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作为研发工程师,在校期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常识,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下作业、讨论等课堂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课下作业。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海洋仪器设计的各个环节均有书面作业需要提交,只有在作业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3)在前期各阶段课外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形成符合规范的海洋仪器设计说明书和主要图纸,促进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 - 3 -

海洋信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1 海洋信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目录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2)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2) 2.2对于海洋的战略信息的了解 (3) 3.当今的海洋信息 (3) 3.1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 (3) 3.1.1海底观测网络 (3) 3.1.2海洋信息获取装备 (4) 3.2海洋信息的处理 (4) 3.2.1海洋信息的处理的技术 (4) 3.2.2我国对于海洋信息的处理 (5) 4.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所面对的困难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6) 参考文献 (7)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在19世纪时,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建立了海权论,他指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且进一步指出欲发展海洋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以控制海洋,基于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才能对利用海洋发展商业贸易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以使国家强大。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经济行为,脱离了对海域的了解,对海洋水文信息,海底地质构造的了解,都是难以开展的,只有当我们对海洋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我们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否则就如同失去双眼与他人交战,或者如盲人摸象般在海洋中搜取资源,都没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国家拥有制海权的基础,更进一步而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获取海洋信息,大概要数对海岸线的了解。我国早在15世纪明朝之时,便组织过由郑和率领的舰队七次出海远行的行动,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海图集,最远抵达了非洲东部,极大地扩充了当时明朝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而海岸线信息的影响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有着更深的体现。 16世纪时葡萄牙迫于西班牙在陆地上的贸易封锁,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葡萄牙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通过海上的航行他们了解了葡萄牙周围的海岸地貌,从而绘制出了葡萄牙与印度一带以及葡萄牙与非洲之间的海上航线,从海上打开了市场。通过从东方交易而回的香料、象牙和黄金以及从非洲交易而回的黑奴等资源,葡萄牙的经济迅速崛起发展成一代世界强国。而麦哲伦舰队的环球航行所带来的世界海洋地理消息同样使得西班牙在海洋活动中收益良多成为一代海上霸主。继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出现的海上霸主乃是仅仅身处于弹丸之地的荷兰,但是陆地面积的狭小并没有成为荷兰成为世界强国的阻碍,因为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海洋力量。在一开始荷兰仅是因为其海上运货能力高超,以“海上马车夫”而闻名,真正使得荷兰走向海洋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转折点是在荷兰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马六甲海峡之后。通过控制这一海峡并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转东方的商业,荷兰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主。 在其之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更是凭借着对全球海域的了解而成为了一代海上霸主。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是人类对于海洋信息最初步的获取,可即便只是最基础的对海岸线的信息的了解,也会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海洋信息的重要性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

软件学报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iscas.ac.cn Journal of Software,2013,24(Suppl.(1)):148?157 http://www.jos.org.cn +86-10-62562563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Tel/Fax: ? 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 李正宝, 杜立彬, 刘杰, 吕斌, 曲君乐, 王秀芬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01) 通讯作者: 李正宝, E-mail: lizhengb@gmail.com 摘要: 海底观测网络已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获取平台.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海底观测网络研究 领域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各国海底观测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海底观测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初 步解决方案,探讨了海底观测网络下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络;关键技术;进展;展望 中文引用格式: 李正宝,杜立彬,刘杰,吕斌,曲君乐,王秀芬.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13,24(Suppl.(1)):148?157. http://www.jos.org.cn/1000-9825/13016.htm 英文引用格式: Li ZB, Du LB, Liu J, Lü B, Qu JL, Wang XF.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3,24(Suppl.(1)):148?157 (in Chinese).http://www.jos.org.cn/1000-9825/13016.htm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LI Zheng-Bao, DU Li-Bin, LIU Jie, Lü Bin, QU Jun-Le, WANG Xiu-Fen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Science Academy, Qingdao 266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Zheng-Bao, E-mail: lizhengb@gmail.com Abstract: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has been an important data acquisition platform in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ger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 followed b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ess from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round the world on seafloor cable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s. It also explores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preliminary solutions employed in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 Key words: seafloor observatory system; key issu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 观测手段,目前人类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认识依然肤浅.继海洋调查船和遥感卫星之后,海底观测网络成为人类 探测深海的第3个重要平台[1].海底观测网络能够长期、实时、连续地获取所观测海区海洋环境信息,为人类认 识海洋变化规律、提高对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提供支撑,对于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气候变化应对、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权益维护、海上航运和国防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 本文回顾了海底观测网络的发展历史,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成果,指出构建海底观测 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初步解决方案,探讨海底观测网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世界和我国海底观测网络 建设有所借鉴. 1 国外海底观测网络系统发展现状 20世纪末以来,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凭借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开展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13AA09A411);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105030, 201305026); 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ZR2012FL14) 收稿时间:2013-05-02; 定稿时间: 2013-08-22

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

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 (试行) 国家海洋局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1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海洋观测浮标的系统组成、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应用的海洋观测浮标的采购、检验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B/T 3855 海船牺牲阳极保护阴极设计和安装 GB/T 13972-2010 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914 海滨观测规范 HY/T 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HY/T 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3术语和定义 3.1海洋观测浮标 锚泊在特定海区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等要素进行定点、自动、长期、连续观测并定时发送资料的浮标。 3.2浮标检测仪 一种配备浮标专用检测软件,可对浮标进行工作参数设置及功能检测的设备。 3.3浮标接收岸站 接收海洋观测浮标发送或者通过数据平台中转的测量数据的地面接收设备和设施。 4系统组成 4.1基本组成 海洋观测浮标由浮标体、数据采集器、安全系统、浮标检测仪、传感器、通信系统、供电系统、锚系、浮标接收岸站(以下简称岸站)九部分组成。 4.2浮标体 为浮标提供浮力支撑,同时也作为仪器搭载平台,由塔架、标体、配重组成。 4.3数据采集器 按照设定的工作时序,自动采集、处理、存储观测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时发送到岸站。 4.4安全系统 具有警示、防雷、发现浮标移位、开舱、进水的功能,由雷达反射器、避雷针、卫星定位系统、开舱、进水传感器组成。 4.5浮标检测仪 对浮标进行设置、调试和检测。 4.6传感器 包括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水温、盐度、波浪、海流传感器等。

海洋环境观测与数据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重点介绍物理海洋环境现场调查的仪器使用,并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海洋调查仪器重点介绍温盐深仪(CTD)、转子式海流计(RCM)、电磁式海流计(ECM)、声学式海流计(ADCP)、海洋观测浮标等仪器的原理、设置方法。针对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本课程简单介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及应用,包括傅里叶分析、潮汐调和分析及小波分析;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应用,包括客观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2.设计思路: 海洋观测是获得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是时间和空间的变量,包含非常复杂的因素,因此,掌握海洋数据分析方法并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是研究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工具。本课程讲授的思路为:仪器的原理方法 海上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海洋常规仪器的原理、方法并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重点是温、盐、深、海流、气象要素等观测仪器的设置、使用方法,海洋模型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方法。难点是海洋数据分析,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物理海洋学》 后置课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为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提供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环境科学高年级学生提供海洋数据观测、数据分析的技能,引导学生增强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掌握物理海洋调查仪器的方法原理、仪器的设置操作、海上仪器的布放、观测数据的分析等基本技能。 (2)海上实习前,能自行进行仪器的设置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掌握四维时空数据的分析方法,能通过数据方法发现问题、解决海洋环境问题。 三、学习要求 为顺利完成本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学生需要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上介绍仪器设置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需要做好笔记,记好仪器操作步骤; (3)课下需要小组协作,加强动手能力,数据分析部分需要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完成课下作业并需要提交数据分析报告。 四、参考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选用教材 《DA T A ANAL YSIS METHODS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 WILLIAM J. EMERY,RICHARD E. THOMSON. 2004 Elsevier B.V.。 2. 主要参考书 [1]《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侍茂崇等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潮汐原理与计算》,黄祖珂,黄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欧洲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介绍

欧洲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介绍 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支撑,因此他们十分重视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建设,而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的基础。几十年前,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都是各个国家自行建设,规模不大,而且主要为本国服务。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和全球的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使欧洲国家有许多共同的海洋利益,面对许多共同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建设资源共享的海洋观测系统,共享海洋信息和信息产品资源,以加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环境灾害,成为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于是,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呈现出在欧盟框架下的集成和共享的发展趋势,目前,由欧洲科学基金会主持的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EMODNET)在系统建设和运行中,明显表现出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该系统的建设将增强欧洲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所面临挑战的应对能力,同时提高区域海洋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 欧洲具有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其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他们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局域海洋观测系统,之后为研究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并发挥观测系统的系统效益,他们对现有观测系统进

行了大规模的集成和二次开发,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区域海洋观测系统,从而显著提升了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对于这种高技术和高投入的海洋观测集成系统,欧盟在经费投入和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英国的CEFAS海洋观测系统 英国的全国海洋观测系统是由英国环境、渔业及水生物研究中心CEFAS)与英国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建设的,最初的目的是为海洋渔业服务。CEFAS拥有波浪观测站14个,温度和盐度观测站38个,智能化生态监测浮标19个。在CEFAS 网站上可以看到关于各种鱼群、鱼疾病以及鱼捕食的信息,可以看到英国海岸区域海浪、潮位以及生物化学信息。波浪观测系统是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建立的,参数有:有效波高、波高最大值、波峰周期、平均波高、平均波周期、波扩展、温度、平均水位、风向和风速等。CEFAS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高时间空间分频率取样;②物理、化学和生物多参数测量; ③智能化保真取样;④现场校正;⑤卫星通信;⑥可根据客户需要制定监测项目。 二、希腊的爱琴海监测和预报系统 该系统于1997年由希腊国家立项建设,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资助了85%的经费,其余部分由希腊国家经济部

日照国家海洋公园基础调查项目要求资质1具有国家计量认证CMA

日照国家海洋公园基础调查项目 要求资质:1、具有国家计量认证CMA资质 2、具备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乙级及以上测绘资质,且业务范围中海洋测绘应取得乙级以上资质。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摸清日照国家海洋公园海域水文、海水环境质量、沉积物质量、地质地貌及海洋生物状况,托清海洋环境底数,建立日照海洋环境质量数据库,并对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制定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全面掌握该区域水深地形地貌特征、浅层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等提供数据支持;作为本底数据,使海洋公园建设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到有量化指标对比,让数据说明保护的绩效。二、调查内容、站位及频次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两方面。其中,海洋环境调查包括海水质量调查、海洋沉积物质量调查、海洋生物调查、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情况调查、渔业保护区及保护性水生生物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单波束水深地形测量、海底地貌探测、浅层剖面探测、工程地质钻探、底质取样以及潮流观测。 (一)海洋环境调查 设置潮间带4条(R1-R4,图1中红色三角),根据保护区范围设置6条断面(A-F),41个调查站位。

序号经度纬度序号 A1 119.6848 35.58654 C6 119.6355 35.43647 A2 119.6613 35.56104 C7 119.6187 35.4084 A3 119.645 35.54045 C8 119.5955 35.37558 A4 119.6317 35.51097 D1 119.7585 35.55569 A5 119.6163 35.47985 D2 119.7389 35.53027 A6 119.597 35.44833 D3 119.7259 35.51195 A7 119.5778 35.42127 D4 119.7083 35.48721 A8 119.5642 35.38848 D5 119.6892 35.45765 B1 119.7041 35.57949 D6 119.6708 35.42589 B2 119.6819 35.55258 D7 119.6518 35.39775 B3 119.6683 35.53234 D8 119.6292 35.36188 B4 119.6521 35.50458 E1 119.7384 35.47586 B5 119.6319 35.47432 E2 119.7134 35.44431 B6 119.6127 35.44209 E3 119.6946 35.41302 B7 119.5952 35.4152 E4 119.6771 35.38513 B8 119.5814 35.38388 E5 119.6528 35.34736 C1 119.7255 35.5706 F1 119.7447 35.42783 C2 119.7037 35.54352 F2 119.7293 35.40172 C3 119.6911 35.52393 F3 119.7107 35.37884 C4 119.672 35.498 F4 119.6926 35.34004 C5 119.6548 35.4676

GIS在海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GIS在海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在海洋环境检测中,往往离不开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环境较陆地更为多变,复杂和难以管理。基于GIS技术搭建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智能化程度和丰富的功能,在海洋功能区划分,海岸线规划,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的检测与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 GIS 海洋环境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并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系统。 2.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海岸带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但它应用于海洋必须在数据结构、系统组成、软件功能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造,使之适应海洋的特点。经改造而适用于海洋的GIS,被称之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或海岸带地理信息系统(CGIS)。 MGIS 与GIS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具有三维深度或高度甚至四维时间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因为海洋不同于陆地,海洋表面上任意一点的方位除包含陆地上的方位量之外,还应包含深度量或相对于海底的高度量。在海上流动的点,如海面油膜和海岸线的方位,还应包含时间量。这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具有多种数据源数据的集成能力和数据同化能力。沿海观测站、船舶和浮标以及海洋遥感技术即是MGIS的原始数据源,也是数据更新源。特别是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长时间,同步地提供数据更新,甚至是在其他观测手段无法工作的恶劣海况下。因此,由于数据的多样化,各类数据在数据标准,精度,分辨率等方面难以统一。所以这需要有较强的数据同化能力。

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

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 摘要:如今海洋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的开发也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当然海洋的开发不像在陆地上那么容易,还有很多困难,海洋天气的观测就成为海洋开发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海洋观测可以为海洋的开发带来诸多便利,本文就对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以及展望展开描述。关键词:海洋天气预测重要性进展展望 前言:海洋气象学是研究海上大气的物理信息,以及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因此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由于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为海洋所覆盖,而海水又具有和陆地迥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决定了海洋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海洋的天气观测在海洋开发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也正在争相研究海洋气象,在某种程度上,海洋气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洋开发的地位与荣誉。现在我们就国外与国内海洋气象的发展情况展开讨论。一、国外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现状 在20 世纪初,大气科学作为物理学科的分支起始于局地天气观测,用电报收集资料、绘制地面天气图并试作天气预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美国开始发布北半球气压和温度地面图。虽然许多地区仍无观测,但这些地面图显示了大尺度高、低压系统的移动特征。20 年代初,以挪威流体力学家V. Bjerknes 等为首的Bergen 学派根据地面资料分析提出了气旋、锋面和气团学说[1] ,为天气学分析和动力预报树立了一重要里程碑。

不久,由于刚刚萌芽的航空业的需要,少数气象站开始了无线电高空探测。在此之前人们曾使用风筝测量近地面大气的温、湿度、气压和风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线飞机轰炸等战争需要加速了欧、美高空观测网的建立,使天气分析从二维扩充到三维空间,展示了高空气流结构与地面气压系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以Rossby 为首的芝加哥学派通过高空天气图分析,发现了高空急流和大气长波的运动规律并建立了长波的数学流体力学模型,从而开拓了作为天气分析、预报理论基础的大尺度大气动力学。不久在Rossby 长波理论的基础上,Charney (1947) 和Eady (1949) 提出了能解释温带气旋发展的斜压不稳定理论[2] 。 50 年前,最盛行的天气预报技术是沿袭Bergen 学派使用过的运动学方法或外推法。自从首次数值天气业务预报模式问世以来,数值动力(和概率)预报逐步在各国气象中心普遍采用,以指导6~12 小时以后的天气形势(要素)预报。数值模式发展和预报水平几乎每十年上一新台阶。如50 年代中期Phillips (1956) 发展的二层模式到后期出现的多层准地转、静力平衡、斜压模式。这些简单模式虽然不能预报实际“天气”,但使人们看到了中纬度气旋系统和大气长波运动的特征。 80 年代,大气对内、外部强迫的响应普遍受到重视。与潜热释放、积云对流、边界层物理、大气辐射有关的物理过程通过参数化引入模式,这些物理参数化又被各种野外加密观测资料验证。虽仍有不少不确定性,但“模式大气”越来越接近实际大气,使短期数值预报逐渐成为天气预报技术的主流,并超过概率统计预报的准确率。尤其是对爆发性气旋和那些有一定斜压性的天气系统。中、长期预报模式中还考虑土壤、植被的影响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