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7月汇总人民日报评论员

7月汇总人民日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员:造就强有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1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

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舆论引导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精神文明创建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把宣传文化阵地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哪一项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队伍强了,工作才有切实保障。基础实了,事业才会更加兴旺。

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文化队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长期以来,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在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党的事业增添了光彩,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赢得了声誉。同时应该看到,这支队伍也面临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装备落后、条件待遇较差,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健全体制机制、加大保障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任务重要而紧迫。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素质能力是核心。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轮训、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基层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

专业知识水平和掌握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准确把握群众脉搏,自觉运用传播规律,进一步增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

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县一级是关键。县级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和农村的关键环节。加强县级党委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管事管人相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把干部管好用好,让工作机构更加健全、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取得新的发展和提高。

当前,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活跃复杂,文化需求空前旺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域在拓展、难度在增加。基层工作头绪很多、任务很重,做好工作很不容易。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队伍建设保障力度,不断充实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作力量,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承担的使命光荣而伟大。只要我们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定将迎来更加生动的喜人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2日07: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度重视和备加珍惜党的历史,注意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事关党史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过许多深刻阐述,提出过一系列明确要求。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向全党发出了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的号召,为党史工作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成为党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89年来,我们党走过了辉煌而曲折的历程。党在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借鉴,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提供有益启示,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可以为我们的开拓前进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要把党史工作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

开展党史学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必由之路。中央已经把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着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

各级党史部门和广大党史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和手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全党学习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党的事业伟大而光荣,党史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这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续谱写党的历史新篇章!

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

——一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4日07:13 来源:人民网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

因此,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一问题。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优先发展教育,就要舍得为教育花钱。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须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观念到位、意识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真正做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就要真心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目前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不少,许多教育问题根源在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教育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的合力。正如百姓所说:政府带好头,教育有盼头!。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二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5日06: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德育为先。德乃做人之本,德育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能力为重。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强化能力培养,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阳光的心态、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加强美育,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无数事例证明,杰出人才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他们素质高,知识广,开风气之先,引发展潮流。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人才竞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

国家富强、民族昌盛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我们要通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

——三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和要求。

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从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到职业教育长足进步,都充分证明,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因此,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要着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解放思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应当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按照整体部署,试点先行,加快推进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的系统改革。应当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当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期内相互叠加、集中凸显。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同时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教育改革,立足今日,开启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四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促进公平”被确定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的。进一步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在此基础上,应当逐步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择校风”、农民工子女就学缺乏保障等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症结都在于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特别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应当不断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促进教育公平,还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法制和制度保障。应当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应当尽快改变教育改革发展中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状况,真正让法制和制度为推进教育公平保驾护航。

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政策支持促进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美好愿望。

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重要举措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两项重要法规制度。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和“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

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眼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据统计,2006至2008年,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2629135人次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三年平均占同期应报告领导干部总人次的99.85%,报告人次逐年增加,填报内容不断规范。实践表明,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规定》是在2006年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从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作出了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的部署。《规定》把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扩充了报告内容,完善了报告程序,严格了报告纪律,强化了监督检查,使这项制度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大程度地发挥预防腐败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情况增多,这些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能够遵守法律和纪律,安心工作,尽职尽责,但也出现了有的人通过为配偶子女移居的国家谋取利益而获得私利,有的人由于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非法敛财时更加肆无忌惮,有的人将大量非法财产逐步转移出境,伺机外逃等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暂行规定》提出了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措施,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具体情形作了界定,规定了有关情况报告制度,并明确选拔任用《暂行规定》适用人员时,应当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全面了解本规定涉及的相关情况。同时,为保守国家秘密、防止利益冲突,对《暂行规定》适用人员的任职岗位调整、办理公共事务时的回避等问题作了规定,并对其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和往来港澳台地区的通行证件、申请因私出国(境)或者移居国(境)外等事项及其出入境证照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规定》和《暂行规定》坚持注重预防、关口前移的原则,既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也是预防腐败思想在党内法规建设中的具体化。这两项法规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贯彻落实两项法规,是新形势下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同时,要注意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之真正认识到,加强管理并不是组织上的不信任,而是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只有自觉接受监督,做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才能防止和避免发生重大错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为严格执行两项法规作出表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两项法规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两项法规的要求融入到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之中。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两项法规的授权,将两项法

规的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等,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贯彻落实两项法规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不断强化监督检查。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贯彻落实,组织好有关人员按照两项法规的要求进行自查自纠的工作,并和组织监督、责任追究结合起来,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更好的效果,把两项法规的要求落到实处。

人民日报评论员:各级党委都要抓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都要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在全国近380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和近7800万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意义重大。这项活动虽然在党内基层开展,但总体要求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着眼的是推动全局工作。基层要靠全党抓,党建要靠书记抓。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级党委都来抓,各级书记亲自抓,才能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各级党委都要抓,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谋划、有力推动,使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融为一体;要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特别是系统主管部门的党组(党委)要在部署业务工作的同时指导创先争优,与地方党委加强协调、齐抓共管。

各级党委都要抓,尤其是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建立联系点,带头抓示范点,带头进行点评。领导率先垂范,推动下面层层动起来,努力做到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五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是对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遵循。

我国目前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奠基者。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能否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师德建设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规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倡导教育家办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是振兴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人民日报:夯实制度基础为全面履行监察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9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6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97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公布施行以来的第一次修改完善,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新期望,同时也体现了行政监察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

《行政监察法》是监察机关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法律,也是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决定》,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扩大了监察对象的范围;完善了举报制度,增加了泄露举报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在法律上确立了监察机关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增加了监察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和纠风工作两项职责;不再列举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可以提请协助的行政部门、机构,改为概括式表述;明确了监察机关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的义务;增加了监察机关可以提出问责处理、完善廉政勤政制度两项监察建议的情形;完善了处分的执行程序,等等。这些修改充分吸收了现行《行政监察法》施行13年来行政监察工作的创新成果,对行政监察的对象、方式、程序以及监察机关的职责等进行了充实完善。同时,将作为行政监察工作基本原则之一的“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修改为“监督检查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力求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夯实反腐倡廉制度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又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作为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贯彻执行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重要体现,也是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行政监察和反腐倡廉工作。完善举报制度,鼓励实名举报,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的力度;加大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和纠风工作的力度;加大处分决定的执行力度,严格执法、严肃执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我们要以贯彻执行修改后的《行政监察法》为契机,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推进行政监察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人民日报: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29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深刻总结6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

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密切相关,与党对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

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抗洪救灾中创先争优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7月30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入汛以来,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全国23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27个省区市农作物遭灾7万公顷,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危难时刻,灾区各级党组织紧急行动,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党员挺身而出。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汹涌洪水吞没的湖南新化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生死抉择瞬间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江西新建县西山镇副镇长“80后”熊斌、查险固堤突遇道路塌方不幸牺牲的“老水利”福建泰宁县水利局干部夏三友、转移全村群众后被泥石流淹没身体依然保持着奔跑姿势的陕西安康市鸭蛋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兴……

生死关头,共产党人舍身忘我,无私无畏,奋力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钦佩。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群众感叹:看到党员,看到干部,就感到温暖,就看到希望,对战胜困难就充满信心。

眼下,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繁重。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抗洪救灾第一线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把创先争优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抗洪救灾的动力,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安置灾民在前,不畏艰险、顽强奋战,真正成为冲不垮的堡垒、压不倒的旗帜,用抗洪救灾的胜利来检验创先争优的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