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初一历史上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21_2021上学期 郭春荣 2021.9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4、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 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王素枝 2021.9 篇二: 2021---2021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21---2021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蔡口集初中黄天鑫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指导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020春季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20春季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部编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

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但南方变化的幅度小于北方,而且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材料反映了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A. 北方人口的南迁 B. 先进技术的推广 C. 良好的生态环境 D. 政府政策的支持 2. 《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这段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 4. 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于建宁府和南剑州,至南宋末年扩大到福州、汀州,甚至泉州、漳州等地也有零星种植。可见,两宋时期福建茶叶() A.销量大幅提高 B.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C. 品质十分优良 D. 研制技术日趋成熟

5. 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及所占比例变化图”。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A.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B. 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高 C.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6.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上写道,南方某些地区盛产吉贝木,所织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者,名曰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者,名曰粗吉贝”。该史料记载的是宋朝的() A. 制瓷业 B. 纺织业 C. 造船业 D. 工商业 7. 下列关于宋代的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宋代的() A. 农业发达 B. 商业繁荣 C. 交通便利 D. 手工业兴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附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题(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 ⑤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据此可以推测() A.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深林和水域B.北京人会使用工具猎取动物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和保留火种D.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4.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史料文献 D.学者推断 5.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7.“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黔西观音洞人8.如图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蚩尤,传说他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上信中学陈道锋 青海一中李清 镇海中学陈志海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

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 生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 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李荟梅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初中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

2018-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马乃宽 2019年2月24日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为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 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 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这学期带七年级1班,53人,总分2328分,均分43.9及格人数16人,及格率30.19.七年级2班,53人,总分2645,均分49.9,及格人数20,及格率37.7.七年级3班54人,总分2215,均分41,及格人数11,及格率20.4,七年级4班50人,总分1986,均分39.7,及格人数8,及格率16.总体来说,成绩比较差,及格人数太少。男生学习毛躁,成绩较差,女生学习认真,成绩较好,但是思维僵化,不会思考,课外知识不够,灵活性不高。这学期,我打算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上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二册选用的是部编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内容。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时代,共5课,第二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共8课。第三单元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共8课。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8年上学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这期继续教190与191班的历史,这两个班学生基础不平衡,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两班的学生,优生少,中等少、后进生多,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 另外,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中国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单元,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

四川教育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A卷

四川教育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7七上·腾冲期中) 国庆十一长假,小华高兴地到了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他去的省份应该是() A . 云南省 B . 贵州省 C . 浙江省 D . 陕西省 2. (2分) (2019七上·东安期末)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万年前() A . 350万年 B . 260万年 C . 170万年 D . 80万年 3. (2分)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原始居民

4. (2分) (2018七上·深圳月考) 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A . 70万—20万年前 B . 30000年前 C . 6000年前 D . 5000年前 5. (2分)假如我们能像科幻小说一样进行穿越时光的旅行,要回到我国最早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那么我们应该去() A . 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 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 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约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6. (2分) (2017七上·钦州月考) 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 . 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 C . 蓝田人 D . 北京人 7. (2分) (2019七上·龙岗期中) 根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生活年代远近进行排列,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A . 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 . 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8. (2分) (2016七上·靖江期中) 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 三、具体思路 1、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5、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略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使学习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契丹的兴起 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契丹国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

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碰撞中的融合 奖励垦荒,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辽 契丹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上京 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汴京、东京 西夏 党项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 金女真1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汉族1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共有学生近1270人,从上学期的历史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同学的历史学习成绩较好,能按教材和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积极跟教师配合,学习积极性较高,历史学习气氛较浓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原有的基础差异,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主动性等原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存有很大差异。一部分同学自学能力强,历史基本功底高,上课听讲认真,理解能力强,历史学习兴趣高,学习成绩优秀;还有20%左右的同学上课听讲不认真,不能主动的去学习,自读、历史知识迁移、综合拓展能力、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作业书写潦草,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精心辅导。历史科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艺术性的特点,所以要通过识记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大快乐高效课堂建设,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教材分析: 1、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衰落,有三个单元着重培养自读、综合概括的能力。第二册历史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5至6课,按照教材反映的相关内容进行编排。单元内容的顺序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古代主要朝

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全册中,教读课文22课,每单元一般用5至6课时。课文前面有预习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基础知识内容: (1)、隋唐科举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和朝代文化。 (2)、识记重要历史人物、时间、地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了解重要人物作品。 (3)、识记重要地图、进行材料解析。 (4)、掌握重要的简答题。 (5)、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 3、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1)、着重培养比较、综合、归类和概括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2)、着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材料的鉴别能力,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概括、分析能力。 (3)、整合课标考查重点内容。 4、思想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总之,历史教学应贯彻文道合一的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5、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1)、课文重要历史人物、时间、地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提高认识、记忆能力;难点是概括、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