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双核驱动:中蒙口岸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报告0920

双核驱动:中蒙口岸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报告0920

双核驱动:中蒙口岸经济创新发展——“巴格毛都-布敦毛都”口岸恢复开通战略评估报告

战略研究所

口岸恢复开通综合课题组

二零零九年九月

双核驱动:中蒙口岸经济创新发展

——“巴格毛都-布敦毛都”口岸恢复开通战略评估报告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口岸恢复开通”综合课题组1

概要

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开放是经济繁荣的核心因素之一。要素禀赋差异的两国通过贸易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会提升双方的总体福利水平。以口岸为中心的贸易区域是双边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引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区域在沿海,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崛起,陆地边境地区开放的进程正在加快。陆地边境口岸是两国(地区)内陆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和窗口。中国边疆分布于9个省,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在2.2万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60多个陆地边境口岸。国家应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陆地边境口岸的战略依托作用,加大边疆地区的开放力度和发展模式创新,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缩小边疆地区与发达地区差异,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巴格毛都—布敦毛都”口岸(以下简称巴格毛都口岸)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北部和蒙古国南戈壁省南部,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是双边腹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与现实机遇,是双边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最优选择,也是双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 课题组由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牵头成立,组长为杨东宁教授和窦文章教授。课题评审专家由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知名专家组成。本综合报告执笔人为窦文章、杨东宁、吕修磊、刘丹和巴雅尔。专题研究报告执笔人为刘丹、吕修磊、匡澜、吴旭、赵玲玲、巴雅尔、徐振强。在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乌拉特后旗各级相关部门及蒙古国政府各相关部门,特别是蒙古国南戈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巴彦淖尔市李文天副市长对本报告提出了重要观点及修改意见;乌拉特后旗政府各级领导也多次参与课题的调研和讨论;寇有观、吴艳秋、赵宇等参与了课题组报告的调研、讨论和文字核对等工作。对以上人员,以及其他给予课题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并感谢丁顺清等“在蒙华商”课题组赴蒙古国调研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帮助!在课题组研究过程中由于缺少蒙古国、南戈壁省及中国巴彦淖尔市部分详细资料和关键数据,加之水平有限等原因,在报告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鉴于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的重大现实意义,受中共乌拉特后旗委员会、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战略评估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

课题组试图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从巴彦淖尔市和南戈壁省的现实需求出发,论证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对于其辐射区域乃至整个边疆地区的创新合作和发展模式之战略作用,并从该口岸与甘其毛都口岸联动协同、口岸双边资源和产业互补、民族文化交流、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口岸治理与通关模式等方面,具体分析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的现实可行性。

对于战略作用,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

Q1:如何建立评价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之必要性的方法论体系?

Q2:巴格毛都口岸在中国边疆以及国际版图中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优势何在?

Q3: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对巴彦淖尔市可持续发展及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塑造特色区域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对于现实可行性,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

Q4:口岸恢复开通是否是实现上述战略作用的最优选择?

Q5:口岸恢复开通的区域基本要素条件是否具备?

Q6:如何以口岸恢复开通和建设为契机优化双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Q7:如何正确处理巴格毛都口岸与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之间的关系?

Q8:如何设计一条独具特色的“口岸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创新关键点是什么?

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多次深入巴彦淖尔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口岸辐射区域的工业、农牧业及生态环境等问题,走访了相关部门及领导,并三次奔赴蒙古国进行考察、调研、访问,重点与当地主管部门就口岸恢复开通关心的问题(如南戈壁省的民生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蒙古国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了解到,面对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蒙古国在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把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作为核心要素之一,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应对挑战,以此来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六个月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课题组认为,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既是顺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也是切实推进《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并且符合巴彦淖尔市“内陆无水港区”的规划构

想。同时,口岸的恢复开通也符合蒙古国南戈壁省“2009—2012四年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的工业化期望以及建设愿景。

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不仅具有坚实的自然区位、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经济基础,而且还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将:

1、能够迫切有效地解决蒙古国特别是南戈壁省紧缺的民生产品供应问题

2、有利于提升双边农牧业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3、有利于双边工业产业对接及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跨国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

4、有利于促进双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以跨国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

5、有利于双边工业、畜牧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人才交流,形成面向双边的高端人才培训平台

6、优化中蒙边境口岸体系贸易结构和功能结构

7、有助于修复关键物种保护的自然边界,共同促进生态文明

巴格毛都口岸和甘其毛都口岸相距仅120公里,联络线双边200公里范围内,无论是交通网络,还是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划,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类似性。但这种类似性并不代表两个口岸的发展具重有复性,反而为中蒙双边提供了一个从更大视角和更大范围综合考虑通过巴格毛都口岸和甘其毛都口岸科学联动、协同互补,建设“双核驱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最终可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蒙经贸合作创新示范区(简称“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

“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将突破惯性思维,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以经贸合作为平台,通过双边政策、口岸治理模式、管理体系、物流通关等方面的持续创新,放大临近口岸之间的协同效应,引领中蒙口岸双边辐射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起飞的引擎是“双核驱动”,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指“巴格毛都”和“甘其毛都”口岸之间科学联动、协同互补形成的新的集聚区域;第二层面是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和蒙古国南戈壁省互补形成的跨国合作区域;之后,通过这两个层面的逐级跃迁演进,加速升级欧

亚大陆“黄金十字”枢纽的位势,支撑中国广大北方地区和蒙古国南方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多极化发展中的“新板块”,此为第三层面。

“双核驱动”的作用机制,是利用“谐振”、“共生”效应,增益双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推动产业合作、资源对接、生态共建,整体提升区域的创新力与开放度,系统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形象,形成强大的内生发展力和对外辐射力。

所谓“黄金十字”是从地缘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巴格毛都和甘其毛都这两个口岸作为战略要地,向北是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向南是中国地理中心西安,东西通过临(河)- 策(克)- 哈(密)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接(形成了“连云港-阿拉山口-鹿特丹”欧亚大陆桥的辅助便捷通道),南北则连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腹地至中国北方重工业基地,并延伸至广西防城港,构成东北亚地区的“黄金十字”发展带,而巴彦淖尔市正处于这个“黄金十字”的枢纽位置。推进“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的实施,将急速提升巴彦淖尔市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力、创新力、整合力和影响力,从而塑造独特的区域形象。

“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的核心创新要素包括双边对生态保护的跨国区域合作。由于两国的很多自然保护区正好在边界线上,日前边境线上修建的隔离栏或者铁丝网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这种阻隔导致生态保护效率相对低下,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超越“国家边界”,基于“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范围和“自然边界”进行生态保护的跨国区域合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的标杆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9月10日,全国首例“开放式跨国野生动物通道”在乌拉特后旗与南戈壁省边境正式开通,这意味着我国对跨国区域生态保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的建设不仅对双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将对整个欧亚大陆陆地边境口岸的建设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在未来通过“样板效应”极大地推动该区域以国际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正是关乎这一战略构想全面实现的关键环节。

站在蒙古国的视角,南戈壁省是蒙古国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资源最为富集,开放口岸最多(目前有两个常年开放的口岸,甘其毛都口岸和策克口岸),人口又相对较少的省。在南戈壁省未来的发展战略中,进一步依托地缘优势、资

源优势、开放度优势,积极扩大与中国的开放,重点与巴彦淖尔市通过“双核”驱动实现大规模产业对接,推动口岸经济创新发展;合作培养工业、畜牧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人才,促使南戈壁省成为蒙古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领头羊”和对外开放的“样板省”。

近年来,中蒙两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和沟通。1993年,巴彦淖尔盟署为了加快发展对外贸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开通乌拉特后旗巴格毛都口岸。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93年以(内政函〔1993〕90号)文件批复同意巴格毛都为二类口岸开放。当时,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口岸基础建设投资及运营管理投入不足,口岸在审批之后一直没有形成正常的通关贸易。2000年,自治区政府清理整顿二类口岸时,暂时关闭了该口岸,并明确在条件成熟后,可重新恢复开通。

2004年11月巴彦淖尔市提出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2005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向国家海关总署商请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2006年巴格毛都口岸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

2008年,通过各方积极争取,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8年1月,蒙古国南戈壁省政府向蒙古国外交部递交文件,申请开通“布敦毛都”口岸。同时,中国政府已同意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并照会蒙古国外交部。在2009年度《中蒙口岸及其管理协定》司局级会晤中,中蒙双方将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探讨,决定双方就此进行进深入的研究。随着中蒙建交60周年“中央代表团”对蒙古国的成功访问,巴格毛都口岸的开通已得到两国政府高度重视,蒙方正在对该口岸的恢复开通进行积极准备,且南戈壁省已经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编制《南戈壁省开通布敦毛都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报告立足于促进口岸双边区域共同发展,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战略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构想(如图所示)。

本综合报告的总体框架思路图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口岸恢复开通的双边自然条件;报告的第二部分从市场基础、产业互补、交通网络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口岸恢复开通的双边经济基础;报告的第三部分从经济增长、产业互惠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分析口岸恢复开通的战略意义;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口岸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按照课题组研究思路,为了详细回答前文提到的八个问题,课题组着重对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最核心的六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六个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一:《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口岸的比较优势及综合竞争力评价》

着重回答了问题Q4、Q2和Q7

?专题报告二:《口岸恢复开通区域综合效应分析与远景设想》

着重回答了问题Q2、Q3和Q7

?专题报告三:《口岸治理及管控机制与成本效益分析》

着重回答了问题Q8

?专题报告四:《口岸双边自然基础条件综合分析》

着重回答了问题Q5

?专题报告五:《口岸恢复开通的区域基础与经济支撑》

着重回答了问题Q3和Q5

专题报告六:《口岸恢复开通的环境分析与治理对策》

着重回答了问题Q6

巴格毛都口岸的恢复开通不仅是天生禀赋、产业分工自然演进的结果,更是巴彦淖尔市和南戈壁省抓住机遇,主动创造条件,获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最优选择。

课题组坚信:通过两国政府及两国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巴彦淖尔市政府和南戈壁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用全新视角和创新思维审视及早恢复开通巴格毛都口岸的迫切性,并与甘其毛都口岸分工协作,共建“双核驱动”的“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塑造特色区域形象,升级区域综合功能,推进双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此,两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力促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的同时,要科学研究巴格毛都和甘其毛都两个口岸的协同模式,创新两个口岸治理结构和通关功能,合理规划口岸双边资源和产业布局,制定口岸双边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策略,谋划双边工业、畜牧业、教育、医疗和卫生等人才交流的方式方法,指导口岸腹地政府尽快制定“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及详细战略目标,出台能够切实推进这一战略目标的财政及税收政策。

至此,课题组非常有信心地预见,近期,在中蒙边境上,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的“巴格毛都-布敦毛都”口岸和边境特色城镇将矗立起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转动地球仪的时候,“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会是整个欧亚大陆陆地边境口岸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

“口岸恢复开通”课题组

2009年9月15日

目录

概要 ........................................................................................................................... I 一、巴格毛都口岸周边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1)

(一)地理区位及基本状况 (1)

(二)自然环境及水资源 (2)

(三)矿产资源条件 (3)

(四)社会文化基础 (3)

(五)区域经济条件 (4)

(六)口岸周边基础设施条件 (5)

二、口岸恢复开通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 (7)

(一)口岸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崛起将推动开放进程 (7)

(二)巨大的人口及经济总量构成口岸开发建设的市场基础 (8)

(三)产业集聚及产业链互补优势促使特色自由贸易区快速形成 (8)

(四)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能够优化贸易结构、货流路径 (10)

(五)巴彦淖尔市做大“双核”驱动的口岸经济条件已经成熟 (12)

三、口岸恢复开通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5)

(一)促进双边经济发展,共建和平、和谐的发展环境 (15)

(二)对接双边产业需求,提升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综合发展 (19)

(三)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 (24)

(四)中蒙联动,合理规划,促进口岸周边生态环境可持续演进 (25)

(一)巴格毛都口岸的战略目标 (27)

(二)“中蒙经贸合作创新区”的形成、内涵及其意义 (28)

(三)巴格毛都口岸的功能定位 (37)

(四)巴格毛都口岸的功能分区 (42)

(五)巴格毛都口岸的经济技术指标 (43)

一、巴格毛都口岸周边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口岸双边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并不均衡的若干不同的地域(行政区域)主体互动、整合而成的综合系统。口岸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

(一)地理区位及基本状况

巴格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境内,东经106°14′30″,北纬42°06′42″,在中蒙边境678界标附近,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为二类口岸。巴格毛都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巴音敖包县布敦毛都口岸相对应。

巴格毛都口岸历史悠久。早期,唐回鹘道重要的中转地—— 鹈泉就位于巴格毛都口岸附近。回鹘道全长2000km,南部连接中原重镇,北部直达回鹘王庭,为南北物流、人流的重要通道。后期南北通道大都沿用这条古道。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科布多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中原到科布多的通道仍沿用古道,并通过科布多连接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部、乌里雅苏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伊犁、迪化、巴里坤、唐努乌梁海,或向西北抵俄罗斯。民国时期,这里一直也是南北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巴格毛都口岸距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180公里,距乌拉特后旗政府所在地巴音宝力格镇143公里;距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直线距离650公里,距南戈壁省政府所在地达兰扎德嘎德市220公里;据课题组从Google地图上测量,口岸距中戈壁省省会城市约410公里、距巴音洪戈尔省省会城市610公里、距前杭爱省会城市520公里、距布尔根省会城市760公里、距后杭爱省会城市690公里。口岸向南距临(河)- 策(克)- 哈(密)铁路呼和温都尔站165公里,距京-包(头)- 兰(州)铁路,丹(东)- 拉(萨)高速公路及110国道大约200公里。

(二)自然环境及水资源

口岸以及口岸腹地构成了口岸自然的空间范围,口岸腹地的地貌、地质、土壤、气候及水文等是口岸恢复开通的重要自然基础要素。

巴格毛都口岸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巴音戈壁地带,是蒙古高原向南开口的中心位置,口岸向北可以与蒙古国腹地特别是南戈壁省直线连接。广阔的地域空间为双方展开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提供了地理空间基础。

巴格毛都口岸周边地质构造属于阿拉善弧形构造系的一部分,在“槽台”学说中属于地槽项沉积,具有成矿专属性,如与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铁、钨、锡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巴格毛都口岸周边的土壤分布变化跨度大,在中国境内,既有黄河淤积黄壤,适宜农作物耕作。也分布有草原荒漠,土壤结构脆弱,不适宜大规模自然放牧的地块。在蒙方境内,土壤类型属戈壁荒漠,地域分布广阔,畜牧承载量小。口岸双边这种特殊的土壤分布结构,构成了双边农畜产品及其副产品、畜牧业饲料等的互补性,双边农牧贸易通货需求较高。

口岸所处区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漫长,夏秋短促而凉爽,降水稀少、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寒潮频繁。由于本地在气压系统上偏居于蒙古高压临近区域,常年受到蒙古高压的影响,多大风,且风能充足。目前风能已被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广泛应用,为口岸运营管理提供了必要且充足的能源保障。

口岸所处地区处于半干旱地带,全年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相对于降水而言,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口岸南部乌拉特后旗山前地区水资源总量8604.48万立方米2,其中地下水资源蕴藏量7886.98万立方米,地表水1435万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达6792.81万立方米,利用率86.1%。地表水利用量达5.96亿立方米,利用率0.42%。与此同时,黄河自东向西横贯巴彦淖尔市,境内全长345公里,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因此,巴彦淖尔市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口岸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2数据来源:由《乌拉特后旗山前平原水资源评价报告》整理所得。

(三)矿产资源条件

1.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丰富

巴彦淖尔市处于阴山山系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开采,已开发煤、铜、硫、铁、铅、锌、金、银、稀土、石墨、石灰石、硅石等矿产68种。乌拉特后旗是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最丰富的旗(县)之,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46个品种118处矿点,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广、品质高、储量大,仅有色金属就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矿藏量的50%以上,巴彦淖尔市全市矿藏量的80%以上。乌拉特后旗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达60多亿吨,按1990年国内不变价计算,总产价可达800多亿元,人均达到150万元。

2.南戈壁省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高

蒙古国南戈壁省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焦煤、铜、镁、铅、锌、铁、芒硝、水晶、莹石等。其中,焦煤和铜矿资源最为丰富,且易开采。据勘探估计,南戈壁省总面积60%以上的地下均有煤资源,已探明煤储量530亿吨。主要矿产资源有塔本陶勒盖煤田、奥云陶勒盖铜矿、哈尔-陶勒盖铅矿、什维陶勒盖铜矿、哈布海萨特煤田和那林苏海图煤矿。

巴彦淖尔市和蒙古国南戈壁省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或者矿产工业的区位指向原材料地,即接近原料产地经济效益最佳。矿产资源失重率高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资源的初级加工企业选址的口岸区位指向。因此,双边矿产资源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构成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的资源基础之一。

(四)社会文化基础

巴格毛都口岸附近人类活动的踪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该区域自古以来受到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多重影响,在中华民族融合及文明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片水草丰美的阴山南北地域留下了不朽的文明瑰宝,如阴山岩画、高阙塞遗址、参天可汗古道遗址、秦汉长城遗址等。

口岸中方所在地乌拉特后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旗县,与蒙古国的南戈壁省地域相连、民俗相近、语言相通。口岸的恢复开通与建设有利于口岸双边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

双边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五)区域经济条件

1.口岸腹地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飞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区GDP 达到7761.8亿元,人均32214元,增速已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对全国的贡献度呈现增长态势,平均为2.2%。巴彦淖尔市GDP达到400多亿元,人均25237元,但巴彦淖尔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的平均水平。巴彦淖尔市的GDP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贡献率呈现下降态势。寻求新的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是巴彦淖尔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乌拉特后旗GDP占巴彦淖尔市的比重由2003年的4.37%增加到2007年的12.52%,仅占巴彦淖尔市GDP的1/8,其中心地的区位集聚优势尚未完全显示。2008年巴彦淖尔市财政收入突破50亿,乌拉特后旗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

2.口岸腹地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增长

据《巴彦淖尔统计年鉴(2007年)》,巴彦淖尔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03年为6112元,到2008年增加为10360元;农牧民家庭纯收入2003年为2217元,到2008年增加为5435元。据《乌拉特后旗统计年鉴(2007年)》,乌拉特后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为5440元,到2008年增加至11968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为1578元,到2008年增加至4615元。

乌拉特后旗工资状况总量大约占巴彦淖尔市的工资总额的8%,但是人均额却高出巴彦淖尔市平均水平的1.25倍,反映了乌拉特后旗的收入水平在区域收入状况中的位置。

3.口岸腹地产业集聚初见规模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就近配置”的原则和“市与旗县区两级共建,利益共享”的机制,巴彦淖尔市产业整体布局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基本思路是: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新兴城镇,完善已有的巴彦淖尔市经济开发区、杭锦后旗核桃食品工业园区、磴口经济开发

区、乌拉特后旗青山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五原县隆兴昌工业园、磴口沙金重化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临河化学工业高新技术园区、乌拉特五金冶化工业园区、甘其毛都口岸及金泉煤化工有色工业园区和沙海煤化工有色工业园区等四大重化工业园区。

(六)口岸周边基础设施条件

1.电力供应充足

以乌拉特后旗为例,全旗输配电线路总长度近1100公里,总供电能力已达到30多万千瓦。现已建成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6座,规划新建1座500KV输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在巴格毛都口岸建设1座110KV变电站,新建总装机容量将达120多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发展清洁能源,为口岸开通后实施跨国共电项目奠定了基础。因此,乌拉特后旗电网完善,电力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口岸建设用电的需求,并已具备实施跨国供电等大型输电项目的条件,可为蒙古国南部地区发展工业用电、居民用电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

2.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加大

2008年,乌拉特后旗投资8000万元建设第一中学,投资1106万元改扩建二完小,呼和中心校、呼和镇幼儿园迁址新建主体工程完工。近年来,后旗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聘请了9名教育硕士,全区范围内高薪招聘了22名优秀教师、2名教育专家、多名蒙语授课优秀教师,全旗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为更多来自蒙古国特别是南戈壁省的牧民子弟前来就读提供了便利条件。

3.通讯网络逐步完善

2007年,乌拉特后旗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数字化电视采编设备和先进的广播电台、电视设备,普及城域数字电视,设立了广播电台。预计到2010年乌拉特后旗电话普及率将达20%。在各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建邮电所,基本实现村村设立邮政业务点,村村通邮的目标。因此,完成以巴音宝力格镇为中心的邮电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字通讯网和互联网。

4.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初见规模

乌拉特后旗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逐步健全。乌拉特后旗综合医疗建成并投入使用,三级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2008年,新建的蒙医院门诊楼已投入使用,维修了各苏木镇卫生院,投资200万元购置90余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全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进修、培训和增加人才储备医技人员等方式,医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满足本旗医疗卫生需求的同时,乌拉特后旗每年组织多名优秀医护人员,赴蒙古国南戈壁省进行巡回义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巴格毛都口岸处于内蒙古高原巴音戈壁地带,向南辐射华北、西北地区,向北可辐射蒙古国南戈壁省、中戈壁省、巴彦洪格尔省、前杭爱省及后杭爱省等地区,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口岸周边地区基本属于同一自然生态地貌,地势相对平坦,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性气候特征明显,风能、太阳能充足。口岸双边语言相通,民俗相近,矿产资源富集。口岸腹地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交通体系、电力设施、通信网络完善;乌拉特后旗财政实力雄厚,教育基础设施、卫生医疗条件良好。

二、口岸恢复开通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

口岸的恢复开通、开发建设和持续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口岸双边经济发展态势、人口基础、经济总量、产业集聚及交通集疏网络等都是口岸恢复开通的重要支撑。

(一)口岸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崛起将推动开放进程

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域,以口岸作为基本的发射点,向南延伸到河套平原、呼包鄂“金三角”、乌海,甚至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及甘肃大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域;向北则辐射蒙古国南戈壁省、中戈壁省、巴彦洪格尔省,甚至前杭爱省、后杭爱省及布尔干省等地区。整个辐射区域覆盖人口5000万以上。

巴格毛都口岸向南、向西辐射区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区域,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模式驱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强劲需求,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是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口岸向北辐射区域蒙古国南戈壁省则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畜牧产品非常丰富,但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者比较缺乏。中国巨大的市场、相对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较多的富余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产品等对于蒙古国则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双方天然的互补互利性,将通过口岸这种两国交流的最便捷最直接的渠道而转变成双边的现实优势。

立足于口岸辐射范围的经济发展强劲需求,当前处于巴格毛都口岸东边的甘其毛都口岸已远不能满足双边贸易增长要求,而巴格毛都与甘其毛都口岸比较接近(80Km),二者作为辐射中心,客观上可以形成了“双核”驱动的多层次物流空间模式3。在这个双核中,甘其毛都在向东部地区的辐射中具有空间距离优势,货物入境路线经由甘其毛都进入包头,流经北京,到达天津港;而巴格毛都口岸在向西部南部地区辐射中具有空间距离的优势,且临近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与产业集聚地带(区)的距离适中4,便于“失重型”产业发展。这种地理区位优

3 有关“双核”驱动和“黄金十字”枢纽详细阐述请见《专题研究报告二》第四部分。

4 巴格毛都口岸距乌拉特后旗清科乐工业园区163Km,距乌拉特中旗金泉工业园区210km,距临河工业园

势和产业优势结合,将有力地促进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推动两个口岸的联动开发和合作融合,从而在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地区形成一个新的“黄金十字”发展枢纽。

(二)巨大的人口及经济总量构成口岸开发建设的市场基础

巴格毛都口岸在中国境内直接辐射的区域主要城市,包括巴彦淖尔、阿拉善盟、包头以及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海以及银川、兰州、大同、太原和西安等城市(地区)。截止到2008年底,口岸辐射区域内的代表性大中城市,总人口达2000余万,国内生产总值达7900亿5。相对于蒙古国而言,区域内中国境内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十分巨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客观上不但为蒙古国优势产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也利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转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蒙古国对于粮食、建材、基础设施装备等的需求也都能在区域内匹配到充足的货源。

更进一步,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分析,口岸双边对能源、资源和产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互补,开展跨国合作是口岸双边最佳解决方案。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这就要求中国巴彦淖尔市和蒙古国南戈壁省要尽快增加口岸数量和口岸规模。

(三)产业集聚及产业链互补优势促使特色自由贸易区快速形成

1.口岸辐射区域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带

在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域内,各大中城市作为辐射腹地的中心点,沿骨干交通网络辐射,已形成了各具特色、规模可观的较为成熟的产业带。仅就口岸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其工矿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口岸临近的呼包鄂金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度高,工业总量大。而在“西部大开发”的“十一五”规划中,内蒙古被列为国家的畜产品加工基地、煤炭产业及煤电一体化基地、有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基地以及稀土开发研究基地。

参见

区180km,距阿拉善盟乌斯太工业园区300Km。

5 有关数据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整理所得。

在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内,中方已经形成了高科技特色畜牧产业。包头市的稀土、钢铁冶炼、冶金产业;呼和浩特市的乳制品产业;鄂尔多斯市煤化工产业以及纺织业;乌海市的焦化产业;延伸到银川的稀有金属加工产业;兰州的石油化工产业;大同与太原的煤开采以及加工产业;并拓展到西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及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巴格毛都口岸南部的河套平原,自古就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发展农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十分丰富。此外,巴彦淖尔市还是内蒙古及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基地。

由此可见,口岸辐射区内中方已形成的产业带,不仅能为蒙古国提供充足的货源,也能为与蒙古国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创造共同需求。同时,蒙古国南方省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借助中方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与经济实力,从而获得本国所需的民生物资与资金、技术和相关信息。

2. 口岸双边辐射区域产品和贸易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蒙双方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蒙双方的贸易结构。从贸易平衡来看,中国对蒙古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蒙古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中国已成为蒙古国最为重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国。中国主要对蒙古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塑料及纺织制品、服装、生活用品等。中国从蒙古国进口则以矿制品和畜产品原料为主,主要有铜矿砂和铜精粉、铝矿石及铝精粉、煤炭、原油、绒毛等6。

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域的各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和经济产品与蒙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能满足双边贸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区域内既对蒙古国出口的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消化能力,也能够为蒙古国提供其亟需的产品。这种产业结构与通关产品的互补性无疑是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6详见《专题研究报告五》第二部分

(四)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能够优化贸易结构、货流路径

1. 巴格毛都口岸与中国铁路骨干网络空间联系紧密

正如前面所述,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域内(中方境内),铁路交通非常发达,主要铁路干线包括: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集通线和正在修建的临哈线以及预计2010年通车的包头至西安的铁路。根据中国“2008年中长期铁路规划”,临(河)策(克)铁路在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有站点,巴格毛都口岸离此站点165公里。临(河)策(克)铁路与正在修建的策(克)哈(密)铁路相连,向西直通乌鲁木齐,向东连通包头、呼和浩特,经密集的铁路网直至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地区。客观上形成了“连云港——西安——兰州——阿拉山口——鹿特丹”欧亚大陆桥的辅助便捷通道。欧洲及中亚地区的物资通过这条线路输送到京津冀地区,比原欧亚大陆桥距离缩短约1400公里。这条大动脉途经巴格毛都口岸所在地乌拉特后旗,并横穿西部中蒙边境口岸区域,将对口岸双边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链接作用。

2. 口岸辐射区域内公路交通网络密集

巴格毛都口岸辐射区内,主要的公路交通干道有:公路干线拉萨—丹东高速公路和110国道。其中,拉丹高速公路跨越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市域范围内“横五纵八”公路网基本形成。

乌拉特后旗境内,南北纵贯整个狼山山脉的获青线于2008年10月全线通车,全长59公里,南连临(河)策(克)铁路呼和温都尔站,北接巴格毛都口岸公路,对推动口岸建设及青山工业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口岸区域交通网络中,值得一提的是,巴彦淖尔民用机场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批,项目计划到2010年投入使用。巴彦淖尔民用机场位于五原县天吉太镇境内,完工后将使口岸通关高附加值产品运往华北、西北等相邻地区更加便捷,口岸腹地巴彦淖尔市和南戈壁省民众出行更为方便。

3. 口岸物品通关路径清晰,指向明确

根据中蒙双边贸易尤其是通关物品的结构与特点,巴格毛都口岸恢复开通后,通关的物品种类有:

从蒙古国流入的产品主要是有色金属矿产、煤炭、原油以及山羊绒毛等特色畜牧产品。

有色金属矿产从口岸通关后,一部分通过口岸公路到乌拉特后旗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就地加工冶炼,或初加工。其余矿产可由高速公路或铁路,通往包头、乌海、银川、兰州等地进行深加工,提高矿产的附加值。此外,经由临河无水港,有色金属矿还可以直接通往天津港。

山羊绒毛从口岸通关后,会进入临河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加工基地,利用当地的品牌与技术,进行高层次加工。

原油从口岸通关后,可在口岸腹地储备和加工。煤炭通关后,一部分口岸供给腹地工业及民用,一部分可供给巴彦淖尔市煤化工和煤转油等项目,剩余部分会供给辐射区域内其它化工工业基地。

流往蒙古国的产品主要有米、面、蔬菜以及建材、基建设备等。

口岸辐射区域内主要的农产品、建材和基础设施设备,可通过巴格毛都口岸,进入蒙古国南戈壁省及蒙古国中西部更广阔区域。

区域内公路和铁路形成的密集交通网,为各种要素的自由流转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各个城市串联起来,让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与带动作用充分体现。而围绕着各中心城市形成的特色产业带,通过“中心城市、联网辐射”,使得整个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内的交通网络能够将经由口岸的各种要素迅速流转到其所应该到达的目的地,从而充分支撑口岸的发展。

4. 通关物流总量不断扩大,要求增加新的通关口岸

参照《巴彦淖尔市统计年鉴2007》,保守估计,巴彦淖尔市从2009年开始,未来5年实现平均10%的GDP增速,每单位GDP平均能耗维持不变,2008年购进能源数与2007年持平为900万吨,则未来5年巴彦淖尔市每年需要购进的能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