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_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_陈光荣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_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_陈光荣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_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_陈光荣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_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_陈光荣

生态环境 2007, 16(1): 1-7 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B36703003)

作者简介:陈光荣(1978-),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生物学。E-mail: cscgr@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 ;cgr@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 *通讯作者,E-mail: tzwliu@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 收稿日期:2006-11-07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

和鱼类的关系研究

陈光荣1

,刘正文

1, 2 *

,钟 萍1,李金花1,燕晓雯1,刘平平

3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8;

3. 南京中科水治理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建立示范区,进行了鱼类调控和水生植被修复,示范区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作者从2006年3月到9月对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被的生物量3月份时为1.249 kg·m -2,到9月份逐步增加到9.167 kg·m -2,鱼类生物量在研究期间有所下降,渔获量从3月份的17.5 kg 到9月份时降低至7.61 kg ,示范区浮游动物丰度低于平湖,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高于平湖,轮虫丰度则呈缩减,示范区和未进行修复的平湖浮游动物体长均主要分布在0到0.2 mm 之间, 体长大于0.6 mm 的分布比例示范区的是未修复平湖的两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二者差别不大。

关键词:生态恢复;水生植被;浮游动物;鱼类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1-0001-07

生物操纵在温带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已被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显示出一定的效果[1-10],在以藻类为优势的浊水态水体转为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水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措施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生物操纵措施可改善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水生植被的恢复。湖泊的生态恢复过程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鱼类的相互关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1-14],热带湖泊的理化条件及生态系统与温带有些不同[15-19],一些生物调控措施的效果也不如温带那么明显[20-22],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23-24],热带湖泊生态恢复中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需更多的研究。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城市浅水湖泊(北纬23?15′,东经114?37′),由南湖、丰湖、平湖、鳄湖和菱湖组成,湖面面积1.48 km 2,湖水平均深度1.6 m 左右,目前处于富营养状态。于2005年初对处于平湖的示范区实施生物调控措施及进行水生态系统构建,包括浮游生物食性鱼及底栖生物食性鱼的控制及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在内的水生植被构建与恢复。经过2005年1 a 时间对示范区水生态系统的不断维护和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区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基本可清澈见底,与其他子湖黄绿的湖水形成显明对比,生态恢复改善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本试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示范区内浮游动物、水生植被及鱼类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热带富营养湖泊采用生态恢复措施治理后,如何进一步维护清水态系统的稳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

2006年3月到9月期间每月采样,采样点为惠州西湖示范区及对照平湖相连两侧各取3个样得均值(见图1),包括常规水质指标、浮游动物、水生植物、鱼类 [25],其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鱼类每隔2个月采样。

图1 惠州西湖示意图 Fig. 1 Huizhou West Lake

DOI:10.16258/https://www.docsj.com/doc/a113074460.html,ki.1674-5906.2007.01.001

2 生态环境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

1.2 水质指标采样与分析

水质指标采样与分析包括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叶绿素a、悬浮物含量等主要水质指标;浮游动物定性定量采样:轮虫定性用25号(64 μm)浮游生物网拖取,定量样品采水1 L,现场加入体积分数为5%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浓缩至20 mL在显微镜下计数。大型浮游动物定性用13号(113 μm)拖取,定量样品用5 L采水器从表层采25~50 L,用25号网过滤浓缩,当场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固定,在实验室用解剖镜进行种类鉴定及计数[26-28]。均在带刻度尺的显微镜下测量浮游动物的体长并据此计算其生物量;鱼类采样采用刺网捕捞,现场进行种类鉴定及生物量测定;水生植被采样为采出0.5 m×0.2 m的铁丝框内的水生植物洗净,现场进行种类鉴定及生物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情况

在2006年3月到9月间水体营养盐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区总氮质量浓度处于0.363到1.109 mg·L-1之间,平均为 (0.841±0.248) mg·L-1,平湖总氮波动

较大,处于0.297到1.547 mg·L-1之间,平均为(0.902±0.437) mg·L-1。示范区总磷质量浓度处于0.028到0.057 mg·L-1,平均为 (0.042±0.011) mg·L-1,平湖总磷处于0.086到0.247 mg·L-1,平均为(0.165±0.066) mg·L-1,显著高于示范区(P<0.01)(图2)。示范区与平湖的COD Mn相差不大,示范区为(4.83±0.67) mg·L-1,显著低于平湖 (5.59±0.32) mg·L-1(P<0.05)。采样期间,示范区水质清澈见底,其透明度主要随水位深度变化,平均为(0.77±0.09) m,平湖则透明度较低,平均只有(0.28±0.04) m,两者差异显著(P<0.01)。其中悬浮物是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素,在悬浮物质量浓度上两者差别较大,示范区平均为(4.78±2.37) mg·L-1,平湖则高达(30.50±5.14) mg·L-1,显著高于示范区(P<0.01)。叶绿素是悬浮物组成的重要部分,示范区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5.574到36.363 μg·L-1,以5月份达到最高值,平均为(18.470±12.888) μg·L-1,平湖处于19.367到61.740 μg·L-1,平均为(40.668±15.767) μg·L-1,显著高于示范区(P<0.05),在3月、5月和7月均有高峰出现。

2.2 水生植被、鱼类种类及生物量

示范区水生植被种类包括沉水植物苦草

图2 示范区与平湖的营养状况

Fig. 2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in demonstration plot and Pinghu

陈光荣等: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 3

(Vallisneria sp.)、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 sp.)、挺水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以苦草为优势种,黑藻和狐尾藻呈零散分布,睡莲和荷花为固定点少量分布起到美观作用,优势种苦草分布总面积由3月份的分布约1/5湖底到9月份时约1/2的湖底均有分布,荷花则在9月呈逐渐枯萎的趋势。其中各月均有苦草、黑藻、狐尾藻分布,平均生物量以9月最高达(9.167±0.804) kg·m-2,3月和5月份较低分别为(1.249±0.077)和(1.660±0.222) kg·m-2,7月份为(2.502±1.514) kg·m-2(图3)。平湖区则基本无水生植物生长,其原因可能是湖水呈现黄绿色,水体透明度很低,加之沿岸带均砌有石头和水泥的护坡,不利于水生植物尤其沉水植物的生长。示范区出现的鱼类有罗非鱼(Oreochomis sp.)、鲤鱼(Cyprinus carpio)等,以罗非鱼为优势种,其中3月份、5月份、7月份每月渔获量较多,分别为17.5、22.5、30.95 kg,9月

较少为7.61 kg(图4),可能是连续捕捞使得水体中鱼类减少。各月份采样当天的渔获量分别为0.85、1.13、0.45、1.31 kg,差别不大。在对照湖区出现的鱼类则较多,包括鲤鱼、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罗非鱼、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鲚(Coilia sp.)等,因平湖面积较大,与其它子湖相通,没有进行定量捕捞。

2.3 浮游动物的种类及生物量

示范区及平湖各采样点出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如表1所示,其中示范区以针簇多肢轮虫和无节幼体为各月基本出现的优势种类,在7月和9月的夏秋季节出现大型的浮游动物如台湾温剑水蚤和凶猛甲镖水蚤占据优势,其中凶猛甲镖水蚤是一种喜欢干净清澈水体的大型种类。同时,在示范区内出现有晶莹仙达溞(Sida crystalline)、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等喜欢生活在水草丛生水体的大型种类。对照平湖以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

图3 水生植被的生物量

Fig. 3 The distributing of hydrophyte biomass

图4 渔获量情况Fig. 4 The fish biomass

表1 示范区与平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情况

Table 1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zooplankton in demonstration plot and Pinghu

示范区平湖

优势种类

3月5月7月9月3月5月7月9月

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 + +

长三肢轮虫Filinial longiseta + + + 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

裂足臂尾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

+

+

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 +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

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 + + 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ata+

凶猛甲镖水蚤Argyrodiaptomus ferus+ +

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

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

无节幼体+ + + + + +

4 生态环境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

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臂尾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卜氏晶囊轮虫等为优势种,都是富营养化湖泊中出现较多的种类。

示范区轮虫丰度以3月份最高,为153.67 ind·L-1,此后在5、7、9月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图5),在9月时最低为33.60 ind·L-1,平均为(79.15±51.79) ind·L-1,平湖轮虫丰度则相对较高,平均为(223.58±136.84) ind·L-1,其中尤其以7月份最高达428.7 ind·L-1。示范区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平均为(23.92±22.36) ind·L-1,以7月和9月较高,分别为56.00和22.40 ind·L-1,此时水体中水生植被覆盖较高,而叶绿素浓度较低,可能随着示范区水生植被的生长为大型浮游动物提供了庇护作用,同时对鱼类的捕捞降低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大型浮游动物的增加有利于对浮游植物的滤食。平湖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低于示范区,平均为(15.93±16.37) ind·L-1,以5月和9月较高,分别为25.00和34.40 ind·L-1,而7月份则很难寻觅这两类大型浮游动物的踪迹,丰度仅为3.00 ind·L-1,与示范区7月达到最高刚好相反,可能正值鱼类捕食压力高峰,平湖缺乏水生植物,大型浮游动物无庇护场所。另外富营养化水体,食物较丰富,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故平湖此时轮虫丰度较高,而示范区处于清水态,食物较少,鱼类捕食压力低,大型浮游动物更具竞争优势,轮虫丰度呈缩减。

示范区浮游动物体长主要分布在0~0.2 mm(图6a),平均约占到81%;在0.2到0.6 mm间平均大约有16%分布,体长大于0.6 mm的约占体长总分布的3%,最大体长约为1.3 mm。平湖浮游动物体长也主要分布在0~0.2 mm(图6b),平均约占体长总分布的75%,在0.2~0.6 mm间约有23.5%分布,体长大于0.6 mm的则分布很少,只有1.5%,最大体长约为1 mm。总体来说,示范区和平湖的浮游动物体长多分布于0~0.2 mm,与温带相比体长偏短小,一方面可能受水温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热带鱼类的捕食压力更大,一般优先选择个体较大的浮游动物,个体短小有利于逃避鱼类的捕食。相对来说,示范区浮游动物体长大于0.6 mm以上个体明显比平湖多。

尽管平湖浮游动物丰度较高,在浮游动物生物量上示范区和平湖差别不大,平均分别为(0.64±0.39) mg·L-1,(0.65±0.31) mg·L-1,在七月份时均达到最高(图7),平湖为1.106 mg·L-1,示范区略高于平湖为1.223 mg·L-1,平湖浮游动物生物量组成的优势种类为前节晶囊轮虫、卜氏晶囊轮虫、裂足臂尾轮虫等掠食性轮虫和温中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等剑水蚤,示范区则主要包括无节幼体和台湾温剑水蚤、温中剑水蚤等剑水蚤及哲水蚤如凶猛甲镖水蚤等。随着示范区水生植被的覆盖增加,叶绿素浓度逐步趋低,浮游动物丰度降低,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生物量组成的优势种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

3 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对水生高等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恢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将以藻类为优势的浊水态水体转为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水体,水生高等植物除了能够快速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改变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一些理化环境因子如扰动、pH、透明度等,亦能影响作为浮游动物重要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同时影响到鱼类的摄食 [31],从而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场所[30-31],因此从多方面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

Fig. 5 The distributing of zooplankton abundance

陈光荣等: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 5

境,是影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2-33]。随着示范区水生植被的覆盖及生物量的增多,示范区浮游动物的总丰度低于平湖,其中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轮虫丰度较低,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丰度高于平湖,在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上,示范区也有增多的趋势。示范区内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优势种类趋向于大型种类,小个体轮虫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水生植被降低了浮游动物被鱼类捕食的几率,另一方面可能在清水态湖泊中,食物较少,大型浮游动物更有竞争优势。Basu等 [34]曾观察到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随着水生植被的恢复而增加了9倍之多,亦有研究表明在浅水湖泊中,当沉水植物覆盖的面积达到15%~20%时,鱼类捕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仅有较小的影响[31],可能因为沉水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了较好的荫蔽场所,减弱了鱼类的捕食压力。胡春英[35]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保安湖等5个湖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增多而上升,浮游动物的密度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增多而减少,且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大型浮游动物的增加,有利于对水体浮游植物的牧食和控制,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和促进水生植被的恢复。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特别是个体较大的种类)可以通过其摄食浮游藻类来降低藻类的数量,在水体营养水平削减到可以建立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澈状态时,生物操纵作为一种附加的措施,可能在从浮游植物占优势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状态转变以及在湖泊的生态系统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6]。Carpenter等[1]报道在Michigan湖、Tuesday湖和Peter湖,通过放养食鱼性鱼类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导致植食性的浮游

图6 示范区(a)和平湖(b)浮游动物体长频率分布情况

Fig. 6 The frequence of zooplankton body size in demonstration plot(a) and Pinghu(b)

6 生态环境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

动物数量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显著降低。Shapiro[37]认为生物调控之后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才能维持清水态湖泊生态系统。Hosper和Meijer[38-39]也指出生物调控之后,要保持长期稳定性,总磷浓度应小于0.10 mg·L-1,而且沉水植物对稳定清水态有重要作用。可见,浮游动物与水生植被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水生植被的恢复影响到浮游动物的分布,浮游动物的发展能促进和维护水生植被的生长。

几乎所有的幼鱼和许多成年鱼都吃浮游动物,其中一些还会有选择地捕食个体较大的种类,大量浮游生物食性鱼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了浮游动物的数量和个体的大小,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研究表明,热带鱼类种类更为丰富,大型肉食性鱼类较少,而小型或者守候掠食性鱼类的数量一般比较多[40],杂食性鱼往往占优势[16,41],温带湖泊鱼类1 a繁殖1次,许多热带湖泊鱼类终年繁殖,这样常年对浮游动物形成捕食压力。杂食种类不受浮游动物单一食物的影响,也不易被小型肉食鱼类捕食,所以热带湖泊水体中的鱼类个体小,但密度较大。可能受鱼类捕食压力的影响,热带浮游动物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无节幼体为主 [15,18,42-44]。生命周期短、滤食率低的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对浮游植物的控制能力小[22]。在热带湖泊,随着水生植被的恢复,大量杂食性鱼类增殖,增加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水生植被在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的同时,也为杂食性鱼类繁育提供了场所,从而间接增加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Jeppesen[14]认为热带湖泊修复过程中小个体滤食鱼类占据优势且聚集在水草中,水生植物给大型浮游动物的庇护有限。Crisman和Beaver[20]认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枝角类种类较少,生活史与温带不同,而且体型较小,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可能是更为合适的生物操纵工具。示范区内罗非鱼为热带常见鱼类,繁殖速度快,数量多,其杂食性对浮游动物形成一定的捕食压力。通过对示范区鱼类的连续捕捞,示范区鱼类生物量得到下降和有效的控制,水生植被的生物量在九月份达到最高,浮游动物的体长、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浮游动物生物量都有增加,湖水透明度清澈见底,清水态得到了维持和发展。因此,水生植被恢复结合鱼类调控是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CARPENTER S R, KITCHELL J F. Consumer control of lake

productivity[J]. Bioscience, 1988(38): 764-769.

[2] HOSPER S H, JAGTMAN E. Biomanipulation additional to nutrient

control for restoration of shallow lakes in the Netherlands[J].

Hydrobiologia, 1990,200/201: 523-524.

[3] BOER P, BALLEGOOIJEN L V, UUNK J. Changes in phoshorus

cycling in a shallow lake due to food web manipulations[J].

Freshwater Biology, 1991, 25: 9-20.

[4] CARPENTER S R, KITCHELL J F, HODGSON J R, et al. Regulation

of lake primary productivity by food web structure[J]. Ecology, 1987,

68: 1863-1876

[5] JEPPESEN E, SONDERGAARD M, MORTENSEN E, et al. Fish

manipulation as a lake restoration tool in shallow,eutrophic temperate lakes 1:cross-analysis of three Danish case-studies[J], Hydrobiologia, 1990, 00/201: 205-218

[6] MEIJER M L, RAAT A J P, DOEF R W. Restoration by

biomanipulation of the dutch shallow, eutrophic lake Bleiswijkse zoom:first results[J]. Hydrobiologic Bulletin, 1989, 23: 49-57

[7] REINERTSEN H, JENSEN A, KOKSVIK J I, et al. Effects of fish

removal on the limnetic ecosystem of a eutrophic lake[J]. Can Journal

Fish Aquatic Science, 1990, 47: 166-173.

[8] SHAPIRO J, WRIGHT D I. Lake restoration by

biomanipulation:round lake, Minnesota, the first two years[J].

Freshwater Biology, 1984, 14: 371-383.

[9] STENSON J A E, BOHLIN T, HENRIKSON L, et al. Effects of fish

removal from a small lake[J]. Verh Internat Verein Limnol, 1978, 20: 794-801.

[10] Van Donk E, GULATI R D, IEDEMA A, et al. Marophyte-related

shifts in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of the trophic levels in

a biomanipulated shallow lake[J]. Hydrobiologia, 1993, 251: 19-26.

[11] JACOBSEN L, PERROW M R, LANDKILDEHUS F, et al.

Interations between piscivores,zooplanktivores and zooplankton in

submerged macrophytes: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from enclosure

and pond experiments[J]. Hydrobiologia, 1997, 342/343: 197-205. [12] PERROW M R, JOWITT A J D, STANSFIELD, et al. The practical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sh, zooplankton and

macrophytes in shallow lake restoration[J]. Hydrobiologia, 1999,

395/396: 199-210.

[13] STANSFIELD J H, PERROW M R, TENCH L D, et al. Submerged

macrophytes as refuges for grazing Cladocera against fish predation:

observations on seasonal changes in relation to macrophyte cover

and predation pressure[J]. Hydrobiologia, 1997, 342/343: 229-240 [14] JEPPESEN E, SONDERGAARD M, MAZZEO N, et al. Lake

restoration and biomannipulation in temperate lakes: relevance for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lakes[C] // REDDY V, ed. Tropical Eutrophic

Lakes: Their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in press),2006.

[15] DUMONT H J. On the diversity of the Cladocera in the tropics[J].

Hydrobiologia , 1994, 272: 27-38.

[16] FERNANDO C H. Zooplankton, fish and fisheries in tropical

freshwaters[J]. Hydrobiologia , 1994, 272: 17-38.

[17] LEWIS W M Jr. Tropical limnology[J]. Ann Rev Ecol Syst, 1987, 18:

159-84.

[18] LEWIS W M Jr. Tropical lakes: how latitude makes a different[C] //

SCHIEMER F, BOLAND K T. Perspectives in Tropical Limnology.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SPB Academic Publishing , 1996:

图7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布

Fig. 7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in in demonstration plot and Pinghu

陈光荣等: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7

43-64.

[19] TALLING J F.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the functioning of shallow

tropical lakes[J]. Hydrobiologia, 2001, 458: 1-8.

[20] CRISMAN T L, BEA VER I R. Applicability of planktonic

biomanipulation:for managing eutrophication in the subtropics.

Hydrobiologia,1990,200/ 201 :177-185.

[21] LAZZARO X. Do the trophic cascade hypothesis and classical

biomanipulation approaches apply to tropical lakes and reservoirs[J]?

Verh Internat Verein Limnol, 1997, 26: 719-730.

[22] BACHMANN R W, HORSBURGH C A, HOYER M V,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trophic state indicators and plant biomass in

Florida lakes[J]. Hydrobiologia, 2002, 470: 219-234.

[23] SAHA S D, JANA B B. Control of bloom in a tropical lake: grazing

efficiency of some herbivorious fish[J]. Journal Fish Biology, 1998,

53: 12-34.

[24] STARLING F L R M. Control of eutrophication by silver

carp(Hypophthal michthys molitrix)in the tropical paranoa reservoir(Brasilia,Brazil): a mesocosm experiment[J]. Hydrobiologia,

1993, 257: 143-152.

[25] 金湘灿, 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北京: 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 1990.

JIN Xiangchan, TU Qingying. The criterion of investigating lake

eutrophication[M]. Beijing: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0.

[26]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1-288.

WANG Jiaji. Fauna Sinica: Freshwater Rotifer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1: 1-288.

[27] 蒋燮治,堵南山.中国动物志: 淡水枝角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297.

JIANG Xiezhi, DU Nanshan. Fauna Sinica: Freshwater Cladocer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1-297.

[28] 中科院动物所甲壳动物研究组. 中国动物志: 淡水桡足类[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450.

Research Group of Carcinology, Institute of Zooplogy, Academia

Sinica. Fauna Sinica: Freshwater Copepod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 1-450.

[29] PERSON L, EKLOY P. Prey refuges affecting interations between

piscivorous perch and juvenile perch and roach[J]. Ecology, 1995, 76:

70-81.

[30] TIMMS R M, MOSS B. Prevention of growth of potentially dens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by zooplankton grazing,in the presence of

zooplanktivorous fish, in a shallow wetland ecosystem[J]. Limnol

Oceanogr, 1984, 29: 472-486.

[31] LAURIDSEN T L, LODGE D M. Avoidance by Daphnia magna of

fish and macrophytes:chemical cues and predator-mediated use of

macrophyte habitat[J]. Limnol Oceanogr, 1996, 41: 794-798 [32] VENUGOPAL M, WINFIELD I J. The distribution of juvenile fishes

in a hypereutrophic pond: can macrophytes potentially offer a refuge

for zooplankton[J]? Journal Freshwater Ecology , 1993, 8: 389-396 [33] SCHRIVER P, BOGESTRAND J, JEPPESEN E, et al. Impact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on fish-zooplankton-Phytoplankton interactions: large-scale enclosure experiments in a shallow eutrophic

lake[J]. Freshwater Biology, 1995, 33: 255-270.

[34] BASU B K, KALFF J, PINEL-ALLOUL B. The influence of

macrophyte beds on 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their export from

fluvial lakes in the St. Lawrence River[J]. Freshwater Biology, 2000,

45: 373-382.

[35] 胡春英. 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1999, 23(3): 217-226

HU Chunying.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zooplanktons in the

succession of five lakes[J].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1999, 23(3):

218-226

[36] MOSS B.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restoration

for eutrophication of shallow lakes in which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compoenents[J]. Hydrobiologia, 1990,

200/201: 367-377.

[37] SHAPIRO J. Biomanipulation: The next phase making it stable[J].

Hydrobiologia, 1990, 200/201: 13-27.

[38] HOSPER S P, MEIJER M L. Biomanipulation, will it work for your

lake, a simple tes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ances for clear water,

following drastic fish-stock reduction in shallow eutrophic lake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3, 2: 63-72.

[39] MEIJER M, HOSPER H. Effects of biomanipulation in the large and

shallow lake wolderwijd, the Netherlands[J]. Hydrobiologia, 1997,

342/343: 335-349.

[40] QUIROS R. Fish effects on trophic relationships in the pelagic zone

of lakes[J]. Hydrobiologia, 1998, 361: 101-111.

[41] SCASSO F, MAZZEO N, GORGA J, et al. Limnological changes of

a subtropical shallow hypertrophic lake during its restoration. Two

years of whole-lake experiment[J]. Aquat Conserv: Mar Freshwater

Ecosys, 2001, 11: 31-44.

[42] BRANCO C W C, ROCHA M-I, PINTO G F S, et al. limnological

features of Funil Reservoir(R J Brazil)and indicator properties of

rotifers and cladocerans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J]. Lakes &

Reservoir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02, 7: 87-92.

[43] GARCIA P R, NANDINI S, SARMA S S S,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zooplankton abundance in the freshwater reservoir Vallo de

Bravo(Mexico) [J]. Hydrobiologia, 2002, 467: 99-108.

[44] PINTO-COELHO R, PINEL-ALLOUL B, METHOT G, et al.

Crustacean zooplankton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of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variation with trophic status[J]. Can Journal Fish

Aquatic Science, 2005, 62: 348-361.

The Situation and relation of mycrophyte, zooplankton and fish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 tropical shallow lake in a city

CHEN Guangrong1, LIU Zhengwen1, 2, ZHONG Ping1, LI Jinhua1, YAN Xiaowen1, LIU Pingping3

1.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Zhongke Company of Aquatic Management,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Huizhou West Lake is a typical shallow city lake which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regions and now in eutrophication. Through comparatively studied in Pinghu Lake and demonstration plot which used the wa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cluding removed from the planktivorous fish and benthivorous fish and rebuilt the mycrophyte, the water quality in demonstration plot improved greatly. On this condition we studied the situation and relation of mycrophyte, zooplankton and fish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in demonstration plot in 2006. The biomass of mycrophyte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249 kg·m-2 in Mar to 9.167 kg·m-2 in Sep and the weight of captured fish per month droped from 17.5 kg in Mar to 7.61 kg in Sep. The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in demonstration plot reduced mainly because the abundance of rotifera kept down but the abundance of large-sized zooplankton inceased evidently. The body size of zooplankton mostly were between 0 mm and 0.2 mm both in demonstration plot and Pinghu and the percent of body size longer than 0.6 mm in demonstration plot was doubler than in Pinghu,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had no marked differe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ycrophyte; zooplankton; fish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 2.(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 (2)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有益于人类的一面! 1 利用噬菌体作为“抗生素”使用2 昆虫病毒作为农药可以杀死害虫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方面: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的感冒病毒、乙肝病毒。过去的天花病毒、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艾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病毒等,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瘟疫。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练习 1.不能绝对分开。例如,水圈中含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 2.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3.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光、温度、水和无机盐。不同品种的花卉对光、温度、水和无机盐的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栽培花卉的要求,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各种条件。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练习 1.空气,如池塘的水中缺氧,会导致鱼大量死亡。 土壤性质,在某些特定的土壤(如盐碱地)中只能生长特定的植物。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蚯蚓依靠皮肤进行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缺乏空气,蚯蚓因缺氧而爬出地面。 4.动物有竞争关系。动物常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5. 牛三叶草 农民传粉 猫田鼠土蜂 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案)——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汇报课海南华侨中学初二生物组陈婷婷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1)调查了解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生物反应器及其优点。 (3)了解仿生在实际生活、社会中的应用。 (4)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在调查中培养学生的提问、交际、书写能力,特别是提问技巧。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生物反应器及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学习,树立将来在生物反应器、仿生学方面有所建树的远大志向。 二、教案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组织调查、查阅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效果。 三、教案准备:

教师:课前让学生按照四大组分别负责四种动物(牛、蜜蜂、猫和苍蝇),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记录整合以课堂汇报。 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四、教案课时:1课时 五、教案过程设计: 教案内容教案 时间教案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了解动物与人类关系及 其密切是因为动物在人 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四大组分别汇报调查的 动物:牛、蜜蜂、猫和 苍蝇,要求每组有组织 语言地尽可能多地叙述 调查的动物在人类生活 中的作用。 其它组在聆听过程中, 积极思考,尝试进行补

郑州大学高等数学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7.7 3.指出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线. (1)???==++;3, 25222x z y x (2)???==++;1,3694222y z y x (3)???-==+-;3, 254222x z y x (4)???==+-+.4,08422y x z y 【解】 (1)表示平面3=x 上的圆周曲线1622=+z y ; (2)表示平面1=y 上的椭圆19 32322 2=+z x ; (3)表示平面3-=x 上的双曲线14 162 2=-y z ; (4)表示平面4=y 上的抛物线642-=x z . 4.求() () ?????=++=++Γ2, 21, :2 22 2 222Rz z y x R z y x 在三个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 【解】 (一)(1)、(2)联立消去z 得 2224 3R y x = + 所以,Γ在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为 ?????==+.0, 4 322 2z R y x (二)(1)、(2)联立消去y 得 R z 2 1 = 所以,Γ在zox 面上的投影曲线为 .23.0,21R x y R z ≤ ?? ? ??==

(三)(1)、(2)联立消去x 得 R z 21 = 所以,Γ在yoz 面上的投影曲线为 .23.0, 21R y x R z ≤ ????? == 6.求由球面224y x z --= ①和锥面() 223y x z += ②所围成的立体在xoy 面上的投影区域. 【解】联立①、②消去z 得 122=+y x 故Γ在xoy 面上的投影曲线为 ? ??==+.0, 122z y x 所以,球面和锥面所围成的立体在xoy 面上的投影区域为(){}1|,22≤+=y x y x D . 习题7.8 2.设空间曲线C 的向量函数为(){} t t t t t r 62,34,122--+=,R t ∈.求曲线C 在与 20=t 相应的点处的单位切向量. 【解】因(){}64,4,2-=t t t r ,故C 相应20=t 的点处的切向量为 (){}2,4,42='r . C 相应20=t 的点处的单位切向量为 (){}.31,32,322,4,4612? ?????±=± =' 3.求曲线32,,:t z t y t x ===Γ在点)1,1,1(0M 处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 【解】0M 对应参数1=t .Γ在0M 点处的切线方向为

八上生物课后练习答案

八上课后习题答案 P7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P11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P17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关系 摘要: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们和我们一样具有珍贵的生命,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动物,简直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动物打交道。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人类动物之间的关系呢? 关键词: 动物人类关系 一.动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应该是和人平等的。 人类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它们,而不应该伤害它们。我们应该懂得动物也是一条小生命,应像朋友一样对待它们,多给予它们一些关爱和呵护,平时多和大自然接触,去了解动物,和它们和睦相处。比如,麻雀是我们这里最多的小动物,可是近几年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麻雀的数量正在急剧的减少。其他的还有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动物无家可归。反过来想想,如果动物某一天有了思想反过来迫使我们种族灭绝或无家可归,我们是何种感受呢? 二.我们应当保护动物,而不应当伤害他们。 然而,事实上许多人对保护动物的意识十分淡薄,有的嘴里喊着保护动物的口号,

而实际行动却在伤害着动物。有的人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形成偏激的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泄在弱小的动物身上,以小动物的痛苦为乐。为了发泄,他们只能欺凌弱小、弱肉强食,把心底的愤恨都发泄在小动物身上。还有就是学生们的学习方面的压力。有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以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也有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用攻击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情绪。捕捉小动物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看什么都不顺眼,看到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的唱歌,就捡起石子打鸟。也有的学生纯粹是为了好玩,他们把捕捉动物当成自己的乐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他们去河里捉鱼,明知道鱼捉回家不能吃,又活不几天,可他们却捉了这次捉那次,只是为了自己玩的开心。 三.人类和动物都有感情。 人类和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是密不可分的朋友,就像拼图的组成部分,少了谁都不完整! 事例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曾经历了一场森林大火,大火过后护林员们开始上山察看灾情。有位护林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虽然已经死去,但这只鸟却如雕像一般保持着一种姿势。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便用树枝轻轻地拨了拨那只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翅膀底下钻了出来。原来,这只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有毒的浓烟会向高处升腾,为了不让灾难降临到孩子们的身上,它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它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大火中。当

高等数学第六版(同济大学)上册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 习题1-1 1. 设A =(-∞, -5)?(5, +∞), B =[-10, 3), 写出A ?B , A ?B , A \B 及A \(A \B )的表达式. 解 A ?B =(-∞, 3)?(5, +∞), A ? B =[-10, -5), A \ B =(-∞, -10)?(5, +∞), A \(A \B )=[-10, -5). 2. 设A 、B 是任意两个集合, 证明对偶律: (A ?B )C =A C ?B C . 证明 因为 x ∈(A ?B )C ?x ?A ?B ? x ?A 或x ?B ? x ∈A C 或x ∈B C ? x ∈A C ?B C , 所以 (A ?B )C =A C ?B C . 3. 设映射f : X →Y , A ?X , B ?X . 证明 (1)f (A ?B )=f (A )?f (B ); (2)f (A ?B )?f (A )?f (B ). 证明 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或x ∈B ) y ∈f (A )或y ∈f (B ) ? y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2)因为 y ∈f (A ?B )??x ∈A ?B , 使f (x )=y ?(因为x ∈A 且x ∈B ) y ∈f (A )且y ∈f (B )? y ∈ f (A )?f (B ), 所以 f (A ?B )?f (A )?f (B ). 4. 设映射f : X →Y , 若存在一个映射g : Y →X , 使X I f g =ο, Y I g f =ο, 其中I X 、 I Y 分别是X 、Y 上的恒等映射, 即对于每一个x ∈X , 有I X x =x ; 对于每一个y ∈Y , 有I Y y =y . 证明: f 是双射, 且g 是f 的逆映射: g =f -1. 证明 因为对于任意的y ∈Y , 有x =g (y )∈X , 且f (x )=f [g (y )]=I y y =y , 即Y 中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

1)什么是动物生物学?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动物生物学(Animal Biology)——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有机地阐述动物的分类进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生态以及动物行为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动物学(Zo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 进化和适应 2)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描述法——描述动物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 2.比较法——不同动物系统比较,例如,对不同动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带型的比较核酸序列的测定和比较。 3.实验法——人为控制条件,对动物生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研究。 4 .综合研究法 3)简述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4)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分类依据是什么? 惠特克(R. H. Whittaker)以细胞结构基础来分类,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5)细胞分裂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cell cycle。 6)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无细胞核。 7)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纤维素),没有有色体(叶绿体),没有大液泡,具有中心体。 8)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个有什么特点? 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是体细胞的增殖方式. 减数分裂(meiosis) -- 特殊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染色体数减半的四个子细胞。 无丝分裂:是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形态规则,种类单一,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无血管。功能:保护,分泌,排泄,吸收等。 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间质丰富,间质内常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广。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 神经组织神经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C组成。功能:具感应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细胞纤维状,具收缩功能。功能:运动,保护,营养,连接 10)动物进化的例证有哪些?它们如何证明动物的进化历程? 1、比较解剖学证据: 比较解剖学:是指系统比较不同类群生物器官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高等数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高等数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1. 设u=a-b+2c,v=-a+3b-c.试用a,b,c 表示2u-3v. 解2u-3v=2(a-b+2c)-3(-a+3b-c) =5a-11b+7c. 2. 如果平面上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试用向量证明它是平 行四边形. 证如图8-1 ,设四边形ABCD中AC 与BD 交于M ,已知AM = MC ,DM 故 MB . AB AM MB MC DM DC . 即AB // DC 且|AB |=| DC | ,因此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 把△ABC的BC边五等分,设分点依次为D1,D2,D3,D4,再把各 分点与点 A 连接.试以AB=c, BC=a 表向量 证如图8-2 ,根据题意知 1 D 1 A, 1 D 2 A, D 3 A, D A. 4 1 D3 D4 BD1 1 a, 5 a, D1D2 a, 5 5 1 D 2 D 3 a, 5 故D1 A=- (AB BD1)=- a- c 5

D 2 A =- ( AB D A =- ( AB BD 2 BD )=- )=- 2 a- c 5 3 a- c 3 =- ( AB 3 BD 4 )=- 5 4a- c. 5 4. 已知两点 M 1(0,1,2)和 M 2(1,-1,0) .试用坐标表示式表示 向量 M 1M 2 及-2 M 1M 2 . 解 M 1M 2 =(1-0, -1-1, 0-2)=( 1, -2, -2) . -2 M 1M 2 =-2( 1,-2,-2) =(-2, 4,4). 5. 求平行于向量 a =(6, 7, -6)的单位向量 . a 解 向量 a 的单位向量 为 ,故平行向量 a 的单位向量为 a a 1 = ( 6,7, -6)= 6 , 7 , 6 , a 11 11 11 11 其 中 a 6 2 72 ( 6)2 11. 6.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指出下列各点在哪个卦限? A (1,-2,3), B ( 2, 3,-4), C (2,-3,-4), D (-2, -3, 1). 解 A 点在第四卦限, B 点在第五卦限, C 点在第八卦限, D 点在第三卦限 . 7. 在坐标面上和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征?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 A ( 3, 4, 0), B ( 0, 4,3), C ( 3,0,0), D ( 0, D A 4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 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第四节鱼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 群英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5、微

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 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 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1 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

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作为目前唯一可确知存有生命的星球,地球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在诸种生命之中,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动物群体了。从进化的历史瞧,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只就是动物的最高阶段。就此意义而言,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而当古代类人猿进化为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更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象形文字中“家”字就是屋顶下养着的一头猪,这就是富足与安定的象征。正就是圈养的家畜、瞧门的走狗,让我们不再风餐露宿、奔波流浪,为我们带来了家的温馨与安宁。 也许正就是由于人类早期朴素的情感、认知状态,她们谦逊地承认了动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以形形色色的图腾崇拜予以再现。作为原始部族情感认同与精神信仰对象的图腾,不仅就是该部族心目中最神圣与最美好的象征,也成为维系部族成员的纽带。而据人类学家们的研究结论,动物图腾就是人类最早、同时也就是最多的崇拜图腾。动物崇拜中寄寓着人类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在时间上表现为某种血缘的连续关系,同时也在空间上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知。如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不仅就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也铸造了我们民族的“龙”文化传统。 不过,随着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日益加强,特别就是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日益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人类开始习惯于以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世度物,开始自视为“万物之灵长”。形形色色的动物依人类的标准被分成各种类别:有用无用、好的坏的、可爱凶恶等等。随着森林被砍伐,草原在退化,池沼逐渐干涸,道路无限延伸……新的资源分配正在进行,而动物自身也作为资源的一部分,进入人类的分配 方案。 然而,作为地球生命中与人类强大的统治力相比处于弱势的群体,动物仍保有对人类的一种神秘的威胁力,其中最可怕的莫 过于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有的至今仍无法找到治疗措施的疾病,如鼠疫、狂犬病以及最早在绵羊血液中发现的炭疽杆菌,直至非典、禽流感等等。这些疫病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促使人们反思:人类功利性的需求已造成不少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而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物种的灭绝都有可能造成局部平衡的破坏,这种失衡有可能促成新的疫病爆发,最终将 在根本上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庆幸的就是,在“人就是万物的灵长”这一观念之外,人类 也始终存在着另一种对待动物的态度。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想像自然万物与人的生命活动相依相成。如果说老子“与麋鹿共处”、“同与禽兽居”还就是一种小国寡民状态下的生态理念,那么到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世人皆为我同胞、万物皆就是我同类,则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构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