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坐怀不乱 柳下惠

坐怀不乱 柳下惠

坐怀不乱 柳下惠
坐怀不乱 柳下惠

坐怀不乱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

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受冻,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1]

《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1]

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1]

清·徐瑶《太恨生传》:“所以禁欲窒私,~,正始要终。”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的。”

见色起意

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士柳下惠夜里在城门借宿时,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当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柳下惠怕她冻伤,让她坐在自己的怀中取暖,用衣服裹住她抱着她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淫乱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1]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 标签: 分类:写作素材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汇编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

《论语·微子》中的朱张就是范蠡

《论语·微子》中的朱张就是范蠡 ——谈孔子为何不提朱张 宫 玉 海 《论语·微子》: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在孔子对逸民的评价中,别人都有,唯独没有朱张。这件事情很奇怪;因为一般说来朱张这个人不见经传,无史可考。 伯夷、叔齐,人们已很熟悉;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为了避位让于仲子,而去了周地。史说:“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就去投奔他。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逝世后,武王伐殷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虽然不听,但以贤人待之。殷灭亡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后被归葬于孤竹国,在今集安丸都山下、通沟河边,有“兄冢”、“弟冢”,则极可能是伯夷、叔齐的墓葬。因为商汤时,封禹后之有功者中,即有孤竹;周时,已迁于鸭绿江之畔。齐桓公“伐令支,过孤竹”及后来伐孤竹,就到了鸭绿江;但“未至貊耳十里”,就是没到江对岸。貊耳又称不耐(《毋丘俭纪功碑》)就是现在江对岸十个叫xx里的地方。 虞仲,为周文王的二伯父。古公亶父老病时,寄希望于三子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文王。泰伯、虞仲既以采药为名,避于华东。孔子为何只提虞仲?因为泰伯到了今常热一带,被淮夷推为首领;武王崩后,成王年幼,怀疑周公欲借摄政之机篡位,淮夷又参加了,“武庚及三叔之乱”。而虞仲没有参加。 夷逸,《尸子》说:“夷逸,夷诡诸之裔。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宁服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牺”。一说,本名夷佚,误为夷逸。 柳下惠,人们广为流传的是“坐怀不乱”,说明其为人操守清高。实际上,柳下惠为理官,三次被罢黜,仍不离开鲁地,别人说:“子未可以去乎?”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耿真认真对待人,怎能不被多次罢免;如果不讲原则而去待人,在哪里还不一样! 少连,为女真族人蜚廉,过去多不详。孔子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食,三月不解。日月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史记·秦本纪》:伯益“生子大廉,实鸟俗氏”。就是鸟谷、薄姑,在今东北南部、山东半岛、华北之东部一带,为古渤海(伯明)国,大廉就是大连。其后裔有蜚廉,就是少连。“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拓北方。”史说:“武王追蜚廉于海陬”,蜚廉就逃出海外。《秦本纪》又说:飞廉“还,无所报。为壇霍太山而报”,武王赐他石棺,

国学 柳下惠礼节与董仲舒“义利”论

国学柳下惠礼节与董仲舒“义利”论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时三次被黜。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汉杨雄法言渊博骞:“其为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兴?”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今文经学家,中国古代文化第二圣人。在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思想家们中间,董仲舒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后人对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和“义利”论等思想颇有争议,他既青史留名,又受到批判,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对后世社会的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董仲舒在柳下惠去世400多年后又继承他的礼节及其学说,发展了儒学,形成了董仲舒的义利观。董仲舒的义利观与柳下惠重礼节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今重点就董子上述观点微言论次如下。 一、董的仁义之分思想 仁、义问题是古代思想家关心的问题。在董仲舒以前,对仁的论述以对义的

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内容多有交叉,自董仲舒始,才对仁、义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区分。 董仲舒生在西汉社会中期,虽然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恢复,但政治、生活并未安定下来,诸侯叛乱时有发生,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儒家思想。他们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改严刑峻法,在政治、经济乃至学术上,允许各家各派发表不同观点。武帝时期,招贤纳良,举文人学士百数就“大道之要”提出“策问”。董仲舒传授经典主要是解释《春秋》,借鉴历史经验,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春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人与我的问题,也就是仁与义的问题。他说:“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也就是说,用施仁爱于别人的仁来对待自己,而用纠正自己的义来要求别人,背理而行,那么就很少有不出乱子的。西汉以前的社会之所以战乱不已,是由于统治者“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正是基于此,为避免混乱局面的出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定,他提醒统治者要做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以防止出现以仁待己,以义设人

爱情保卫战最经典的语录

爱情保卫战最经典的语录 1)不要把我爱你当成你伤害我的理由;也不要把我对你的宠,当成欺负我的借口。 2)这个世界很公平,你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收获,你贪占多少便宜,就会被骗取多少。 3)聪明的女人不纠结过去,只参与现在。智慧的男人不与死人争宠,要心中充满包容。 4)过于男性化的人,其实有着一颗少女般的内心;过于温柔化的人,其实有着一个刚强的底力。 5)聪明的女人绝不会问我和你的家人哪个更重要,聪明的男人绝不会让亲情和爱情产生PK的机会。 7)男人总是想做女人的第一个男人,女人总是想做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前者是因为新鲜,后者是因为安全。 8)有的时候,人就是太幸福了,所以才会出事。就是相互在一起搀搀扶扶的往前走,步履蹒跚的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9)你以为责任是什么?你以为责任就是终身相守,扔几个钱在家里。真正的责任是要在乎你所爱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 10)女人对于男人的肢体语言和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非常敏感,女人的直觉实在是太准了,所以说丈夫千万不要跟妻子撒谎。 1)其实女人靠的是直觉和嗅觉,男人总是以为她们不知不觉。如今女人如此决绝决,男人们才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总是后知后觉。 2)男人一潦倒,心眼就变小。这也不顺眼,那也不上道。媳妇扮得美,是出轨的前兆。媳妇要挣得多,那一定是走歪门邪道。

3)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沧桑可以获得风光,肮脏也可以获得风光,但是肮脏是见不得光的,沧桑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 4)生活当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措手不及的东西,不可接受的东西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5)感情这个东西你正当的经营,你的投资会有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冒险的话,那不叫投资,那叫偷鸡偷鸡的后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6)心的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说它小,它能装下整个世界,你说它大,它只能装下一个人。所以,心的大小决定幸福的多少。 7)感情这个东西你正当的经营,你的投资会有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冒险的话,那不叫投资,那叫偷鸡。偷鸡的后果就是偷鸡不成蚀 把米。 9)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循环?那是因为家暴起了作用。男人觉得动手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女方在拳头下面退缩了,觉得在某种情况下 暴力是有效果的。 11)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循环?那是因为家暴起了作用。男人觉得动手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女方在拳头下面退缩了,觉得在某种情况下 暴力是有效果的。 12)当人生当中的各种赞美和荣誉纷至沓来的时候,男人们请记住,不要得意忘形,作为一个男人,这一辈子真正有面子的只有三 件事:老婆、孩子、热炕头。 13)当善良遇上险恶的时候,是谁会受伤呢?是善良。那我们到底是要做善良的人还是要作恶人呢?我们既不要做善人,也不要做恶人。我们要做恶的善良人。 14)爱情就像我们周边的环境,破坏它很容易,但是再想去净化 它却很难。所以,不要毫无节制地消耗另一半对你的爱,否则,终 有一天你会遭受挥霍后的惩罚。

结构化面试经典八法

结构化面试经典八法 第一,寻题找点法 在面试回答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题型寻找不同的关键点,如综合分析题的关键点是分三个类型:正面、负面、辩证。而对于处理问题题的关键点,是通过什么手段把问题得到最终处理。调研问题的关键点,是通过多种调研形式和手段确保调研数据的真实有效,形成调研报告等。通过寻题找点法,可以很准确的锁定答题的各种要领,必然在结构化面试当中提高分数。 第二,正确论点法 在面试答问中,观点是灵魂,观点不正确,所答一切都是徒劳。观点的正确性是答问的基础,所以要使答问观点不出错,就必须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治、时事、理论的学习,此外还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试题:“你是新上任的副职,根据单位的决议给下属安排工作,在会上同时有几个下属提出理由不能执行,使你很难堪,你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虚心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认真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如所提问题确实有道理,可暂不实行,切忌强调面子,一时冲动,一棍子打死,这是正确对待群众意见的大问题。如果回答为“刚上任,应体现‘三把火’的特点,为树立自己的威望,说一不二,可施加压力,不允许提反面意见”,则是错误的。

第三,准确层次法 对每一个面试题都应该首先弄清回答应把握的要点,明确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面试考题,思考准备时理清思路,要点准确,要做到不含糊、不啰嗦、不庞杂,要直截了当、重点突出。 如面试题:“你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碰到上级的某一批示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不一致、发生矛盾时,你将如何处理?”思考准备时可明确三点:一是对上级批示精神要认真研究,领会实质,把好政策关;二是树立全局观念,部署工作,服从大局,立足于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令行禁止;三是如发现上级批示中确有不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的问题,可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改进建议和实施意见。 第四,辩证分析法 有很多面试题的回答要求辩证地分析,思想要开阔,思维忌绝对化,大多应采用辩证的观点去评析,防止答问出现片面性、简单化。 如面试题:“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在使用下属干部时,是否采用‘用人不疑’的观点?”评析这个问题,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对古人格言要作辩证分析,此名言有其可用的一面,也有弊端。“用人不疑”体现了在用人上,经考察、分析、判断之后应有的一种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的气魄和风格,应感化、激励被用者,促其产生“士为知已者死”的精神状态。但用人完全“不疑”也不可取,因为所用之人的成长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不疑”论会把事物看

祖训家规(定稿)

祖训 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 皇祖训曰:来!汝孙听我说,勿忘却。庙安神,墓安魂,过之必式。芟荆棘,畚瓦砾,基趾茔域,毋侵寸尺。碑断灭,须重刻,树毋枝折。主斯例尤贵幽密,勿我亵。毋视为私室,毋藏私物,毋宴私客。祭祀必洁,朔望必谒,有常格,毋差忒。墓荣庙新,斯锡福。有不从说,重加尔责,家长一一须严饬。 又训曰:来!汝孙听我训,敢不顺。睦族家必振,勿为毫厘辄起争衅。亲谱牒,定名分,孰敢紊?侵长凌幼,毋不逊;富贵贫

贱,此何论!不懒而贫,无故而困,济之须不吝。怜孤寡,恤饥馑,异姓尚被及,况亲近!闻有纵凶顽,坏家法,责之须峻。犯而至三,斥为路人,不重认,毋入庙,令我愤。 又训曰:来!汝孙听我规,弗我违。身能立,家始齐。谨言慎行,摄尔威仪。酒以合欢,五行七行斯可已。虽云劝客,何用沉湎,为乱厥性,为狂儿。乐极生悲,或成病,或惹是非。不及乱,圣贤可师。冶容诲淫,心为他移,樽为何用?吹竹弹丝,我有一乐,可代之卫公宾筵诗。有不用此规,家长代我加鞭笞。 又训曰:来!汝孙听我戒,在心记。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弗忽弗怠,事恒有赖。容,德乃大;忍,事乃济。毋专

利,毋恃势。害人身先害,坏人家先坏。否则,贻害后代无恤。兴智蹈败,其故何在?汝其审之,我言不再。 家规 一曰戒游。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古之所谓游者,尊德乐义,游于圣贤之门也。今子弟目不覩圣贤之书,口不诵圣贤之言,身不蹈圣贤之行,交结浪友以为市井之游。其于纷华靡丽,无所不至;放辟邪侈,无所不为,曾不悔悟。日与相亲者,非失业之子,即营利之徒也。乘其迷惑,为之导引,或忮或求,恬不知耻。俟其家败囊空,而后交情绝矣,岂不大可哀哉! 懵者与游,何补于吾。黠者与游,必有所图。诵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标签:分类:写作素材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文言文《展喜犒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展喜犒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展喜犒师》记录了展喜成功地说服了攻打鲁国的齐国退兵的一次出色外交活动。齐大鲁小,齐强鲁弱,因此,齐国总想侵略鲁国。这次齐孝公本来是想要进攻鲁国的。但展喜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说得齐孝公无话可答,只好收兵回去。 【原文】 《展喜犒师》 出处:《左传》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1),使受命于展禽(2)。齐侯未人竟(3),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5)”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6),野无青草(7),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8),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9),大师职之(10)。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11),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12)。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13)!’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14),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

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注释】 (1)公:指鲁僖公。展喜:鲁国大夫,展禽的弟弟。犒:慰劳。 (2)受命:请教。指向展禽领受犒劳齐军的辞令。展禽:名获,鲁国大夫,因食邑于柳下,死后谥为“惠”,故又称柳下惠。 (3)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竟:同“境”。 (4)玉趾: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 (5)执事:左右办事的官员,用作对方的敬称。 (6)县:同“悬”。磐:石制打击乐器。 (7)野无青草:指旱情严重。 (8)大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大公。股肱(gong):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 (9)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为载。 (10)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职:掌管。 (11)弥缝:填满缝隙。这里的意思是补救。 (12)昭:发扬光大。旧职:指大公的旧职。 (13)率:遵循。桓:指齐桓公。 (14)保聚:保城聚众。 【白话翻译】 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一起学《论语》18.2 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话】 柳下惠担任士师,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还不离开吗?”柳下惠说:“用直道侍奉人,往哪里去才能不被多次黜免呢?用枉道去侍奉人,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

【释词】 柳下惠: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他是鲁之公族,曾为士师官,食邑于柳下,去世后谥为“惠”,所以称为“柳下惠”。日《论语会笺》:“柳下之世为公族,自公子展始也。同姓之臣,无去国之义。” 士师:典狱官。郑康成:“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朱子:“士师,狱官。”竹添光鸿:“阎若璩曰:‘“狱官”下当添“之长”二字。’是也。《周礼》秋官司寇之属有‘士师’之职。刑官曰士,其长曰师。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县士、讶士。” 黜:罢免。《正义》:“黜,贬下也。三黜仍为此官,故先言为士师,明非改官也。” 去:离开。 直道:正直之道。 事:侍奉。

焉:哪里。钱穆:“举世浊乱,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将何往而不被黜。” 枉道:不正直之道。枉,曲也。钱穆:“欲求不黜,惟有枉道。苟能枉道,则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谴黜。柳下惠于鲁公室尚在五服之内,与孔子以鲁为父母之国者又不同,故义不当去。”《正义》:“柳下被黜不去,即是降志辱身之事,然不为枉道,故孟子称为圣之和。” 【先贤精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守道不违之意也。柳下惠守道而不从时(按:时以佞为贵),可谓“和而介”者矣。 《论语注疏》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时柳下惠为鲁典狱之官,任其直道,群邪丑直,故三被黜退。时世皆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则何往而不三黜乎?言苟

臧文仲与柳下惠

臧文仲、柳下惠与孔子 摘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可见臧、柳二人对孔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孔子眼中,柳下惠既“贤”又“仁”,而臧文仲却是“不仁”、“不知”,他的“蔽贤”、“妨贤”造成了柳下惠的“三黜”,官居下位,不得志。孔子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如此评价二人,让柳下惠成为后世的道德典范,而臧文仲却成了“不仁”、“不知”,颇有不公。 关键词:臧文仲;柳下惠;孔子 从史料来看,臧文仲与柳下惠二人皆为鲁国大夫,同出自鲁国公族,同是鲁孝公的五世孙。他们的品德在孔子之前都曾受到众人的尊崇,但臧文仲更为突出。鲁国执政仲遂和季孙行父都曾把他的话引为名言,襄公时的鲁执政叔孙豹更因臧文仲立言于世,称他为“死而不朽”的人。[1]但是,孔子却认为臧文仲是“不仁”、“不知”之人。相反,孔子却极为推崇柳下惠,认为他是“贤人”。经过孔子、孟子及后世学者的极度渲染,柳下惠成为后世人心目中“坐怀不乱”的道德典范。孔子从自己的角度和需要,对两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两人曾有过几次正面交锋,但大多数都在称赞柳下惠。那不妨通过他们各自的政治生涯,去找寻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孔子如此评价二人的理由。 一 臧文仲即臧孙辰,姓臧孙,名辰,谥号“文仲”。春秋时著名的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其祖为臧僖伯(即公子驱),是鲁孝公的儿子。历仕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世。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桓的一个世家大族,从臧文仲开始,臧氏家族逐渐兴盛,长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生活中,是鲁国世家中享世禄最久的家族。臧文仲在为政的五十多年中,为了鲁国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奔走于各强国之间,为鲁国找寻最好的盟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他出众的外交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在春秋霸主迭起的时代,鲁国为求自保,不得不周旋于各强国之间。臧文仲为政之初,针对齐鲁两国的实力对比,果断地采取强齐之援,据《国语·鲁语上》记载: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遭遇大饥荒,臧文仲此时出任鲁卿,则主动请命告籴于齐国。在到达齐国后,向其君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国语·鲁语上》),从而帮助鲁国顺利度过饥荒。可见,臧文仲处处以鲁国利益为出发点,即使面对强大的齐国仍不屈服。后来,虽然又有晋国和宋国等国相继称霸,但鲁国仍坚持以“强齐之援”为主,再为鲁国选择最适合的盟国。 在《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明礼、崇德、尊君、重民、尚贤的人。[2]臧文仲出身于鲁国公族定会去遵守鲁国国君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的周礼。就在他“告籴于齐”时,别人对此不解,他却说:“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国语·鲁语上》)。可见,他认为这是一个臣子所必须做的,不需要君主的吩咐。后又有执政正卿季孙行父师事臧文仲,向他学习“事君之礼”,臧文仲认为:“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相传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受冻,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还有一个版本,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一个正值青壮,一个妙龄女子,孤男寡女同处一隅,干柴烈火,却不出问题,此后,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不过,翻阅史料,我们发现一些疑点,不妨考证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来源。“坐怀不乱”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荀子·大略》载: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唐朝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子文章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元明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们俩又没在现场,怎会知道柳下惠没有坐怀不乱? 我们再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来考证一下。荒山野岭四下无人的雨夜,只有他们二人,这坐怀不乱的故事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是那女子说的。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肆宣扬,这可能吗?是柳下惠自己说的。那岂不坏了那名女子的名节吗?按中国古代的传统,男女之事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显然此事不是当事人说的。那么,时间过了一千六七百年后,胡炳文、陶宗仪又如何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说到底,柳下惠坐怀不乱只不过是编造的故事而已。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温馨蔚蓝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 和圣柳下惠 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 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他名获,又名禽,字季。史称柳下惠,是因为他居于柳下邑,“惠”是他死后的谥号。他的事迹散见于先秦典籍中,虽然只是些片言只语,仍然可以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 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 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

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孟子?万章》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这段话的意思是,柳下惠不以事奉行为污秽的君王为羞耻,不因官小而推辞不干,总是尽力贡献自己的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人理解重用也毫无怨恨,处境穷苦恶劣也不忧愁。不管和什么人相处,都能和气自然,使对方不愿离开。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脱衣露体,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你是你,我是我,你自己不尊重怎么能污染于我,因此,和他相处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气量狭小的会变得宽容大度,生性刻薄的会变得敦厚大方。孟子最后总结道:“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即由此而来。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 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 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③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

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3-15 作者简介:王文才(1962-),男,河北卢龙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40- 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王文才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柳下惠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这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体现了古人对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柳下惠;形象;自我完善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40-04 The Historical Flowing De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WANG Wen-c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has evolved and become a role model of morality as the times elapsed ,which has resulted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reflected the ancients'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 Liu Xia-hui; image; self-perfection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有的一开始就定型,更多的则是在后人的评论中一步步丰满起来,柳下惠属于后者。 一、先秦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谓食邑柳下,谥曰惠”[1],他是鲁孝公的后代,其父“无骇,公子展之孙也,故为展氏”[2]。主要活动在鲁庄公到鲁文公时期。 《左传》中柳下惠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率兵进犯鲁国北部边境,“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展喜以巧妙的外交辞令使齐孝公罢兵。既然是在大敌当前展喜“受命”于展禽,说明柳下惠的外交辞令有过人之处。至于展禽是如何与展喜密谋策划,对展喜出行有多大帮助,并没有明确交代,可以说他只是个幕后英雄。第二次是鲁文公二年,假孔子之口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中的柳下惠:有才能、擅长外交,不被重用,是一位怀才不遇之人。 《国语》中的柳下惠形象要略微清晰一些。《国语·鲁语上》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 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祟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鲁国是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弱国,若想求得生存机会,只能小心翼翼,朝夕伺候,春秋奉献。即便如此,仍有可能招来战争的屠戮,更何况“为小而崇”?柳下惠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让其弟乙喜“以膏沐犒师”,并取得成功。由此可见柳下惠处理现实问题的清醒与理性。 此外,《鲁语上》还记载,有海鸟落在鲁东门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祀,遭到柳下惠的批评:“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上古时人们对祭祀极端重视,祭祀的对象也十分明确。尽管他们的祭祀活动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柳下惠所列举的这四种人于国于民无疑都是有益的,是值得后人铭记在心并为之祈祷与祝福的。这也说明,柳下惠心目中想着国家、人民,凡是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的,就应该为后人所景仰、怀念。对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山东新泰一说河南濮阳人,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 下惠。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曾拜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后弃官归隐, 居于柳下,招生收徒。 柳下惠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恰生不逢时,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 士师这样的小官。又因柳下惠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后世的孔子、 孟子将柳下惠列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赞扬柳下惠:“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 斯已矣。”又说:“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也被认为 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都广为传颂。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柳下惠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 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 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柳下惠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 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 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 柳下惠离开,柳下惠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 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 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 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 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 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柳下惠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 此避雨,与柳下惠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 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 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