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内容摘要:监狱刑罚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监狱对罪犯实行管理与改造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罪犯分押分管分教不仅日渐凸显一种刑罚体制的科学化程度,而且逐步成为一种矫正制度的先进性标志,如何科学而准确地进行罪犯分押分管分教,对当前我国监狱罪犯改造工作而言,乃是并不新鲜却仍需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刑罚执行、分押分管分教

一、罪犯分押分管分教概念与意义

我国的罪犯分类传统,主要是从性别上将罪犯分为男犯和女犯,从年龄上将罪犯分为成年犯和未成年人犯,从量刑上将罪犯分为重刑犯和轻刑犯,从犯罪性质上将罪犯分为财产型、淫欲型、暴力型和其它等四大类型罪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犯罪也呈现出形势严峻和种类繁杂的特性,而传统分类方法的简约粗放,既无法充分满足分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有效实现对罪犯的精细化管理和针对性改造,于是,监狱承担的降低罪犯重新违法犯罪率,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宁的职能便不能很好地落实。1950年海牙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提出对罪犯分类的用语并作出明确解释:分类被认为是在年龄、性别、前科、精神状态等因素上将犯人分别关押。作为实行罪犯分类制度较为先进的国家,美国的罪犯分类,参与的专家力量相对雄厚,评估手段相对成熟,不论从科学性还是经验值相比,我们国家的罪犯分类建制与实践均存在不足,亟待进步。

作为管理和改造罪犯的重要基础,罪犯分类制度不仅包含了司法文明的社会进步,而且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制度关怀。我国的刑罚,是以改造人为宗旨,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这决定了罪犯分类必须贯彻同样的理念,建立同样的目

标。对罪犯进行科学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罪犯加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监狱秩序安全稳定,有利于促进监狱资源优化利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效果,有利于推动罪犯重新社会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从服刑罪犯到守法公民的角色改造。

二、罪犯分押分管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与不足

(一)罪犯分类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罪犯改造的需要

关于罪犯分类标准问题,《监狱法》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依然适用《对罪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的试行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的规定。随着押犯构成的变化和监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罪犯分类标准已显得滞后或与时相悖。如《试行意见》中规定:“在原有的按性别、年龄、刑种、刑期实施分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犯罪性质为主予以关押,为分管、分教创造条件”,这对于当时罪犯改造的实际情况来说,已经体现出“实事求是”或适度超前的法制精神。但是,从当今押犯构成的现状来看,其犯罪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已构成当前押犯的主要特征。如何对这类罪犯进行分押分管?在我们现行的罪犯分类标准里却找不到答案。这就暴露出原有的罪犯分类标准的低层次、低水平的弱点。

(二)罪犯分级处遇工作缺陷较多

罪犯分级处遇是罪犯分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罪犯分类工作的自然延伸和必然要求。1989年,司法部在总结部分监狱分类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横向分类、纵向分级,分级处遇、分类施教”的原则,开始实行分级处遇制度。大部分省份根据部局的规定也先后制定了罪犯分级处遇实施办法。我国罪犯分级处遇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分级处遇制度流于形式,甚至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分级处遇制度应有的作用。二是分级处遇的内容不确定,处遇奖惩的范围和幅

度太小,仅体现在会见、共餐等有限的几个方面。三是处遇没有拉开档次,级别之间的差别不明显,激励作用不明显。四是没有实现动态管理,一个罪犯从始至终的处遇也没有多少变化,对罪犯的激励作用有限。五是表扬、记功用的过多过滥,准予离监探亲几乎没有使用,物质奖励用的也很少。

(三)罪犯分类的存在效果局限性

我国现行罪犯分类制度是以犯罪性质为标准进行分押分管分教,属于静态分类,没有顾及到罪犯可能存在的个体情况差异,也没有按照罪犯改造表现和危险性程度的改变进行动态管理,从而使得罪名相同但危险性各异和难易度有别的不同罪犯之间难免产生待遇上的差别而影响到改造的积极性。在不同监狱之间,或者在相同监狱不同监区之间,由于罪犯分类标准设置的单一性,不能体现出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和危险性程度,可能会造成监狱在罪犯分配管理上的粗放,比如过失致人重伤且有悔罪之意的罪犯与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且毫无悔罪之意的罪犯同步管理和教育,这不仅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会因为警戒设施警力配备以及注意分配的偏离导致监管失策,增大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三、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的的初步构想

(一)完善罪犯分级处遇制度

推进和深化罪犯分级处遇工作是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化建设的要求,已经进入到我国监狱工作的规划。《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探索对罪犯的开放、半开放处遇方法,进一步丰富分级处遇内容,完善分级处遇制度。“根据分级处遇制度的需要,逐步建立罪犯在不同戒备等级监狱(监区)动态服刑的制度。”《全国监狱工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规定要进一步规范罪犯处遇制度,完善罪犯通信、会见、生活娱乐、离监探亲等规定,充分发挥处遇的激励约束作用,切实避免处遇的随意性。

因此,要切实贯彻落实上述意见与规划纲要,完善罪犯分级处遇制度,为深化罪犯分类工作做好必要的配套和准备工作。首先要拓宽处遇奖惩的范围,拉开处遇级差,除了在会见次数、时间,亲情电话次数,共餐次数、时间,外出参观,特许离监方面体现差别待遇,还要在自带、接收物品的数量、种类,劳动时间、岗位、报酬,监狱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借阅图书报刊的数量、种类,活动的范围,住宿条件,监控设施,互监制度,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方方面面体现处遇的差别。其次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积极改造的罪犯要提高其处遇级别,消极改造的要降低其处遇级别,以激励罪犯积极改造。

(二)建设罪犯分类工作的专业队伍

国外的罪犯分类机构一般都配备有足够的各方面的专家,包括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犯罪学家、处遇部代表、保安部代表等,组成罪犯分类委员会。分类委员会除负担一定的调查分类任务外,还负责向监狱附设的分类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培训分类工作人员,提供其他援助。我国的罪犯分类工作存在从事罪犯调查分类的人员少、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深化罪犯分类工作,在完善罪犯分类机构的同时,要加强罪犯分类队伍建设,吸纳专业人员进入分类队伍,加强罪犯分类业务培训,提高分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增强监狱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罪犯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罪犯分类和监狱分类是监狱行刑个别化的具体体现。上级机关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区分不同类型的罪犯、不同类型的监狱,充分考虑罪犯的差异性,避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个监狱生病所有监狱吃药”、“一类罪犯生病所有罪犯吃药”的现象。

(四)细化罪犯分类的标准

以罪犯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再犯罪可能性为主要标准,对罪犯进行细化分类。如在暴力型犯罪中,涉黑、涉枪犯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再犯罪可能性要比一般的暴力型犯罪严重,应当从一般的暴力型犯罪中分离出来;亲情犯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再犯罪可能性不同于伤害他人的暴力犯罪,应当加以区别;又如,职务犯罪,其接受教育、基本素质、分辩能力、适应程度等方面高于一般的罪犯,应当单立一类。同时在各“大类”之中,再按照罪犯的主观恶性程度之“重、轻、无”,进行二次分类,分设A、B、C三小类,然后对各“小类”进行分类管理。如,故意杀人的应为暴力型的A类,故意伤害的列入B类,过失致人死亡的列入C类,如此等等。

(五)实行动态的分配关押与分级处遇

对罪犯施行动态的分配关押和分级处遇,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罪犯积极改造,有利于贯彻首要标准,提高改造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监狱资源的利用效率,将人力、物力调剂到更需要的地方。监狱根据罪犯的改造表现和危险性的变化进行调整分类和分配关押,对积极改造的罪犯给以较高级别的处遇,对消极改造的罪犯给以较低级别的处遇。将危险性显著增加的罪犯分配到更高警戒度的监区,将危险性显著降低的罪犯分配到更低警戒度的监区,在本监狱内部不能再调整处遇级别的,转押到更高或更低警戒度和处遇级别范围的监狱。将临近出监的罪犯分配到出监监区,将患有重大、疑难疾病的罪犯分配到病犯监区等。

四、罪犯分类的制度展望

罪犯分类制度是监狱对罪犯实施有效管理和科学矫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监狱监管安全,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更好地推动罪犯再社会化使之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意义重大。纵览世界发达国家罪犯分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罪犯分类制度

存在的问题不足,立足当前监狱由看守型向矫正型转换的角色变革,罪犯分类研究和实践必须要提到监狱制度建树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罪犯分类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可以克服监狱当前罪犯分类工作的局限,促使监狱罪犯分类工作更具科学性,而且可以提升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水平,促使监狱个别矫正措施更具有效性,这无论是对于罪犯个体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秩序安宁,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罪犯分类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将会更多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会更好地凸显中国本土特色,努力使之成为中国监狱对国际矫正理论丰富与发展的新贡献。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融合重要表现的人际信任,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经济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矛盾更加凸显,人口迁移行为愈加频繁,大规模人口流动持续保持。本研究聚焦于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信任结构,以及二者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并从个体、家庭背景与社会资源、社交参与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亲戚的信任度最高,在十年间位居第一,近邻、同事、老同学三类群体的信任度紧随其后,2005年与2015年均位于十一类置信对象的前四位。从总量上看,2015年较2005年的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程度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从人际信任的内部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人际信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其次为邻居、同事、老同学等群体构成的嵌住型人际关系,而通过社交参与所建构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则居于最外围层级。在分析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将信任对象划分为内圈信任与外圈信任两类分别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首先,社会资源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信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地位高、父母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对内圈信任给予更高的评价。其次,社交参与是流动人口建构外圈信任的重要渠道,社交娱乐活动参与地越频繁,个人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也就越快,越有助于流动人口与外圈信任对象之间建立起互信的桥梁。最后,社会环境变量

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与外圈信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着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的稳步提升。

人际交往—信任团辅方案

路上有你,真好! ——我们幸福牵线(团辅)[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作为心理和谐的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产生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是在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其次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所谈到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要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们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使团队或者集体更加团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是属于90后的个性奔放复杂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班级 里很少出现一致性,大家都各有各的目标与打算,同学之间缺少信任,所以整个班级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团结与不和谐。班级的不和谐与同学们的不团结都是班级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人际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感,才能改善高一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教学目标]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们相互的沟通和信任,高一学生中有许多同学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御的,安排“一路有你,真好”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2)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活动中的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

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增强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的认同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学间的信任 2、学会信任其他同学以及如何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 [教学准备] 1、眼罩(领带)、气球、小塑料凳 2、笔记本电脑、小音箱、便签纸 3、督导员若干名 [活动设计] 信任2+1 握紧我的手让我们亲如一家人 (1)热身活动1:雨点变奏曲(5)分钟 操作程序: 1、引导大家渐渐形成四种声音发出的方式: (1)手指互相敲击 (2)两手轮拍大腿 (3)大力鼓掌 (4)跺脚 2、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小雨”——手指互相敲击 (2)“中雨”——两手轮拍大腿 (3)“大雨”——大力鼓掌 (4)“暴雨”——跺脚 6、引导者随意说出下什么样子的雨,然后全提同学便发出与此种雨相对应的声音。 7、最后,“让我们以暴风骤雨的掌声迎接……” 8、引导词 以前的雨都是天在变,而今天的雨将由我们大家一起来变,下面,让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下这雨该怎么变。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a79531148.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a79531148.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李强_人际关系_全集_笔记

谁允许你堕落,谁允许你放弃,因为你不在为自己活 抓住产业链当中的价值点,将它发展壮大成为核心竞争力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应用技巧 赞美时注意: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 送礼:投其所好 欲做事先做人 信任是根本 1.别人的猜测与怀疑是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是“真诚”。 2..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三。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于吸引。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 成功是靠朋友加自己的努力 大师讲缠------心中充满玫瑰全世界都是美好的 你在有才华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发现你就是一批野马 你在有能力,没人提拔重用你就是一个庸才 今天你再有该是的才华没人去认同,那也只能算是自我的一种贱知,你说是不是 一个人如果能到了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政治家,列宁 不是技巧不是智慧,是真诚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静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顶天立地 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这就是我向往的企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许只有走过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也许只有真正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理解他说话真正的含义 四。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 交朋友的宗旨:帮忙不添乱 主随客便: 不是不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有谁能把爱说的明白 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从服装上要达到共识 明星结婚,粉丝换台 我为什么跟谁在一起,我都可以很大方自然,因为很简单,你再有本事,我不会求你,只有你有一天真正和我成为兄弟,我有事才会求你,但是我求你一次我永远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朋友: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人情张张薄如纸,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 人在难处帮一把,马在难处莫加鞭 最好的东西不是最贵的,而是别人最喜欢的 纵使金钱叫能力,淡化金钱叫境界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_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2.07, =-4.07,=-2.87,=-2.77, =0.11,=0.71, =-0.34,=0.70, =6.00,=-2.07,=-4.07,=-2.87,=-2.77, =0.11, =0.71, =-0.34, =0.70,

76.35±8.15, =184)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 =0.16)。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进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子女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101)与非独生子女(75.36±8.03,=0.31, =152)、城镇 (75.44±7.91, =68)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0.23)。 对“曾经被亲人或好朋友欺骗过的频率”重新划分,“从来没有”和“很少”定义为“未被欺骗过”,把“偶尔”和“经常”定义为“被欺骗过”,同理对“曾经被陌生人欺骗过的频率”按上述标准重新定义为“未被欺骗过”和“被欺骗过”。分别对人际信任度的被欺骗 与未被欺骗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人际信任度 是否被亲人或好友欺骗过 是 9174.86±7.96-2.150.03 否 23777.00±8.38是否被陌生人欺骗过 是 9474.76±8.07-2.470.01否23477.19±8.032.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比较 2.2.1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 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的性别差异进行 =184)女 ( 检验,结 果见表3。 表3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x ±s ) 独生(=101) 实际家庭亲密度70.87±8.9369.64±7.50 1.210.23理想家庭亲密度77.70±9.0077.60±8.88 0.100.92亲密度不满意度8.24±6.879.09±7.64 -0.960.34实际家庭适应性47.37±7.5547.55±6.83 -0.220.83理想家庭适应性56.23±7.7755.68±8.17 0.570.57适应性不满意度9.32±7.189.04±7.310.320.752.2.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比较。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辩题是,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些概念。维护是指维持和保护,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总和,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而互信是指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互利是。下面我从3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互信是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金钥匙。人际关系必须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继续深入的交往,如果没有互相信任,而是怀着互相猜忌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踏出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无法有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求助于他人也会向他人伸出援手,这是出于对他人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而并非仅仅是获取利益的需要,我们维护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对群体的归属感需要,我们需要温暖、需要关怀、需要理解,这就是当一段人际关系无法给予我们利益的时候仍然维持它的原因,而互信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以互信维护人际关系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只要互相信任没有被其中一方认定为不存在,互信就不受现实中是否得利情况影响。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讲的就是当共同利益消失后,人们仍可依靠建立积累的感情和谐相处,这种共同认可的存在,就可以催生出沟通、理解、合作等多种积极的行为。在互信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大的,更长久的互利。现实中的例子足以表明没有互信的互利关系,短时间内的确是可以建立,但是会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因更大利益的诱惑,而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损失的防卫心理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而产生嫌弃,因此无法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无法对人际关系起到长期、稳定的维持作用,最后,孔子告诉我们,无信不立。而“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传统社会之所以是一个信赖社会,原因在于人们得在“信”的生存环境使然。八荣八耻告诉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古至今我们盛行之风都是以信为本,今天,我们国家,民族,个人也应该一样,才能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更好的维持这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人际关系考察面试题

人际沟通能力,是指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一般来说,在与同级成员之间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相互了解、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协调一致服务;在与下属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传达意图、掌握情况、调动下属积极性服务;在与上级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了解上级精神、反映本级情况、取得上级支持服务。 人际沟通能力的核心环节是要善于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并善于说服别人。人际理解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基础。要想理解他人,必须有换位思考能力,站在对话者的角度,认真思考他的立场和观点的合理性。对不同立场和观点,有包容能力,能够允许求同存异。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说服工作,才容易让人接受。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观点往往是片面的,这样的立场和观点难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所以,理解他人是说服他人的基础。 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表现之一是知人善任;另一个表现是能够注意让下属人员参与决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参与是人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人们自己参与的活动,容易在态度和情绪上采取正面的评价。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了竞争,同事之间无形中也存在着竞争。谈谈你如何面对工作中的竞争 【参考答案】(1)竞争出活力,竞争产生动力。因此,要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树立竞争是正当的和不可回避的意识,防止以阴暗或畏怯的心理看待竞争,端正参与竞争的态度。 (2)要把发扬自身优势和发挥内在潜力、出奇制胜与恪守竞争规则结合起来,把竞争定位在比水平、比心理素质、比思想境界、比实际贡献、比创新精神上,不搞小动作,不出损招,避免恶性竞争。(3)既全力进行竞争,又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感情关系,不把相互竞争搞成相互拆台和水火不相容的争斗。 (4)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客观地评价竞争对手,既不自高自大,又不妄自菲薄。(5)只要竞争规则是公正的,竞争过程是透明的,对于竞争结果要坦然接受,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3.你的一位领导脾气比较急,批评下属时常常不留情面,大家的工作情绪经常受到影响,作为下属,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1)首先应该认真接受领导的批评,不能因为领导严厉的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影响工作。(2)可以私下找机会和领导沟通,向领导反映下属因此产生的意见和情绪,婉转地说明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至于领导是否接受建议、改变方法,由领导自己决定。 4.你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吗 【参考答案】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起来没有困难。在学校时,班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俱乐部的活动,我都很热情地参加,并且很适应这种集体活动的气氛。“贵在人和”,这是我的处世哲学。不过有时我过于在乎周围人的反应和议论,常常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左右自己的情绪,故在行动上谨小慎微、左顾右盼,这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的。对于“协调性”问题,我曾多方注意,但做得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我个性有些不大喜欢“合群”,更乐于独居一处。如果把“合群”作为协调性的标准,那我是比较欠缺了,但我能够做到使个人行为不致妨碍集体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做到与周围人的“协调一致”。

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社会学年鉴(1995-1998)》专题稿件(修改第二稿,1999年2月) 发表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290-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彭泗清 北京大学 一.西方信任研究的四种取向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 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在19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与Hovland, 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 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在社会学中, 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 直到1970年代, 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其中福山 (Fukuyama) 的《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1995)一书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 引起很大反响。 在研究信任时, 对它进行概念化, 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最基本的问题, 也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几十年来,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无数的信任定义, 但是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信任定义的不一致, 反映了对信任的理解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了信任研究的不同取向。大体来说,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存在四种研究信任问题的取向. 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在Deutsch (1958)的囚徒困境实验中, 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信任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人际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微观领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信任的全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人际信任的内涵、影响因素、研究焦点等内容。 标签:人际信任影响因素 “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为“仁义礼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孔子将“信”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1]可见,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心理期望。 1 人际信任的内涵及研究历程 1.1 国内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费孝通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的观点,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主观的倾向和愿望。[1]后来,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人际交往的一方能够履行对方所托付的责任。[2]他们认为,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是当事人双方关系,重点研究双方个体之间的行为。陈介玄、高承恕(1991)在对台湾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时,认为人际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针对于特定个人的一种信任。所以,国内研究中所定义的人际信任,关键词是责任、义务、双方关系等,双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双方共有的既定关系基础以及两人交往所累积的经验决定的。 1.2 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学者,他是第一个运用囚徒困境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结果发现:双方合作与否反映了人际信任的有无。并提出信任的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地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3]后来罗特尔(J.Rotter,1967)将“信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社会学界研究信任问题的代表学者有卢曼(Lumann,1979)、Mckinight

诚信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诚信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许你无法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但是至少可以让大多数人都信赖你。诚实的人日久天长会逐渐形成宽容博大的胸怀,周围充满微笑和友爱;心思纯洁的人会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周围充满宁静和平的氛围。 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能为自己的诚实而自豪?如果不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想一想,为什么会做出一些不诚实的行为和举动?这么做值得吗?如果当时坦诚以待,事情的结果会不会更好?能从错误中学习,并说服自己成为一个诚实可信之人,是可造之材。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能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诚实、守信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20年前,弗朗西斯开了一家小小的印刷厂。今天,弗朗西斯已经非常富有,并且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还拥有一家很大的印刷公司。他在同行之间很受敬重,最重要的一点是他非常具有责任感。 有一个星期六下午,他跟朋友一起去钓鱼。当友人问起他的成功之道时,弗朗西斯很谦虚地慢慢说: 美国著名印刷商乔治·波特生长在一个很保守的家庭,每个礼拜天全家都要去做礼拜,然后回家吃饭,听父亲为他们解说《圣经》里的故事。

父亲很通俗地为他们讲解牧师所说的每一个道理,用很多生活上的实例来说明为什么偷窃和说谎是不道德的。从父亲的谈话中,可以得知父亲非常强调守信用的重要性。“以诚待人”是父亲最常说的话。 乔治·波特上大学时家境不好,所以他就到一家印刷厂去打杂,从清扫房间到送货什么事都干。6年的大学生活,他都是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度过的。毕业时,他决定开一家印刷厂,当时他身边的2000美元足够他开业。虽然他的厂子是在很偏僻的郊外,但是从创业初期,他就一直遵循父亲所给予他的教诲。 乔治·波特将父亲的话应用到实际生活上,对每位顾客都坚守信用。如果成品不够精美,他就免费重做一遍(直至今日,弗朗西斯还信守这个原则)。此外,他交货也很准时。即使有时连续两三天没睡,他还是信守承诺。就这样,他开始赚钱了,并在三年后拓展了他的事业,使他有能力购置更大的厂房和复杂的设备。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考验。 有一个周末,一场大火把他的厂子燃烧殆尽。保险公司只负责一半的损失,此时他负债累累。他的律师、会计师和主办都叫他宣告破产,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要勇敢地面对他的问题。那时实在是不容易,但是他还是偿清了所欠的债务,并且重新开始。由于他的承诺,赢得了所有债权人和厂商的信赖。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他真的偿还了所有的债务。 从那次以后,乔治·波特的事业一帆风顺。过去的5年间,

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妙清梁觉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内容提要】该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殊化信任以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223 名工人被试平均年龄24 岁。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 路径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拟合指标十分理想。三种交往情景下的人际信任路径模型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1) 殊化信任在所有情景下对信任行为都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2) 泛化信任则只在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才起作用;(3) 与目标人物的关系越疏远,对他们作出信任行为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也越多。 【英文摘要】The study propos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rusting behavior.The model incorporates the constructs of general trust,specific trust,and 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of a target person,and explored their effects on trusting behavior.Path analysis in LISREL is conducted on a sample of 223 worker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4.Various indexes of goodness of fit indicated congruence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study.The model was tested against the three scenario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involving one's elder sister,neighbor,and a stranger on the street.The major parts of the model were confirmed,while some minor modification was needed.The modified models mainly showed:a.Specific trust plays a key role in all three situations;b.general trust has effect on trusting behavior only in the situations involving a neighbor and a stranger;c.the less frequent interaction with a target person,the mor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in motivating people to trust the target person. 【关键词】人际信任/ 结构方程模型/ 目标人物interpersonal trust/structure equation model/target persons. 【正文】 1 研究背景 人际信任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杨中芳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解读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实 践 导 论 作 业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高辉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52) 摘要: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它的发展标志着人际关系的 成熟,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安庆师范学院不同专业学生35名,通过线性相关对数据进行分析。本调查中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158,p=0.366>0.05,故俩者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人际关系 1问题提出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和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马斯诺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可以说,马斯诺是将人际关系需要明确列为人的基本需要的第一人。虽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许多心理学家都承认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弗洛伊德曾经说,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赖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和安抚下,他得到了拯救:费斯廷格认为,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进入群体,当人们在一起互动和讨论时,可引入消除不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新的信息和意见,从而使焦虑大大减少;罗杰斯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则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阿德勒强调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马斯洛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与人的交往,即使具有人的遗传素质,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是人成为真正人的必须条件。由此可见,马斯洛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时人的基本需要是符合客观现实的。 四川大学的杨磊曾就人际信任进行社会学分析。他指出信任的缺失将阻碍人们的交易行为,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郝明亮曾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进行调查研究。闵永胜、姚本先等人曾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学机制进行探析。运用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人际信任的内涵,探讨了大学生人际信任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应采取有效地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人际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地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人才竞争剧烈,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际信任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1】哈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蔡迎春老师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人际信任则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际交往的基础。【2】本研究主要针对人际信任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

人际交往—信任团辅方案

路上有你,真好! 我们幸福牵线(团辅)[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时间]:40 分钟 [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作为心理和谐的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产生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是在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其次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所谈到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要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们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使团队或者集体更加团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是属于90 后的个性奔放复杂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班级里很少出现一致性,大家都各有各的目标与打算,同学之间缺少信任,所以整个班级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团结与不和谐。班级的不和谐与同学们的不团结都是班级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人际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感,才能改善高一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教学目标]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们相互的沟通和信任,高一学生中有许多同学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御的,安排“一路有你,真好”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2)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活动中的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 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增强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的认同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 [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学间的信任 2、学会信任其他同学以及如何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教学准备] 1、眼罩(领带)、气球、小塑料凳 2、笔记本电脑、小音箱、便签纸 3、督导员若干名 [活动设计] 信任2+1 握紧我的手让我们亲如一家人 (1)热身活动1:雨点变奏曲 ( 5)分钟 操作程序: 1、引导大家渐渐形成四种声音发出的方式: (1)手指互相敲击 (2)两手轮拍大腿 (3)大力鼓掌 (4)跺脚 2、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 “小雨”——手指互相敲击 (2)“中雨”——两手轮拍大腿 (3)大“雨”——大力鼓掌 (4)暴“雨”——跺脚 6、引导者随意说出下什么样子的雨,然后全提同学便发出与此种雨相对应 的声音。 7、最后,“让我们以暴风骤雨的掌声迎接??” 8、引导词

人际信任量表及计算方法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 2=部分同意 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 4=部分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可以拿出证明其值得信赖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将十分黯淡。 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 5考试时老师不到场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早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待遇的地方。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弯曲,多数人会感到震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 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或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众事件的客观报道。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许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 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时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时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多宣扬的信条行事。 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懂得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 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25多数人诚实的回答民意测验中的问题。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1 1.你是新老师,想利用家访与家长进行交流,但是家长表示自己很忙,你怎么办? 【参考思路】 作为一名新教师,想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是可取和值得赞赏的。但是对于此类情况,家长表示自己很忙,教师在理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进沟通与联系。 (1)改变方法。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很多,除了家访,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话、QQ、微信等方式,用现代化的沟通方式,既减少路途时间,又方便双方及时有效地沟通。同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家长会,这样有助于新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又方便家长之间直接的沟通与交流。 (2)改变时间。该家长表示自己很忙,教师在理解的情况下,可以与家长沟通选择合适的家访时间,相信家长可以理解教师的赤诚之心。 (3)改变对象。该家长表示很忙,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其他监护人沟通联系,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进行家校互动。 (4)学习经验。新教师遇到新的班级,用积极心态面对学生是值得赞赏的。二者在接触时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咨询,总结经验,锻炼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新教师在教师岗位上会遇到诸多问题,保持好阳光心态,积极面对,才是不二法宝。 2.你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上课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被其他同事说成是作秀,博人眼球,你怎么办? 【参考思路】 翻转课堂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a79531148.html,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作者:杜月秀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人际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微观领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信任的全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人际信任的内涵、影响因素、研究焦点等内容。 关键词:人际信任影响因素 “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为“仁义礼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孔子将“信”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1]可见,信是 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心理期望。 1 人际信任的内涵及研究历程 1.1 国内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费孝通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的观点,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主观的倾向和愿望。[1]后来,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将人际信 任定义为人际交往的一方能够履行对方所托付的责任。[2]他们认为,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是 当事人双方关系,重点研究双方个体之间的行为。陈介玄、高承恕(1991)在对台湾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时,认为人际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针对于特定个人的一种信任。所以,国内研究中所定义的人际信任,关键词是责任、义务、双方关系等,双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双方共有的既定关系基础以及两人交往所累积的经验决定的。 1.2 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学者,他是第一个运用囚徒困境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结果发现:双方合作与否反映了人际信任的有无。并提出信任的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地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3]后来罗特尔(J.Rotter,1967)将“信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社

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路上有你,真好!——宽容与信任》教案

路上有你,真好! 一、活动主题:友爱互助,宽容信任 二、理论分析 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个高中生天天都要遇到的,必不可少也无法回避的事情.高中生的人际 交往正日趋成熟,但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限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也是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由此所引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 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健全个性的培养.与人交往是高中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能与人和睦相处并进而"交到知心朋友",是他们 最强烈的愿望.b5E2RGbCAP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朋友之间相处所必须的一些原则,回忆助人与受助的经验,学会感恩并及时感谢,体验到朋友之间 友爱互助的重要性及必然性.p1EanqFDPw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友爱互助,宽容信任的重要性; 2。体验助人与自助的快乐; 3。学会感恩并且乐于助人. 四、活动准备:两块丝巾、PPT 五、活动对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7)班 六、活动形式:游戏,讨论 七、活动过程 1。暖身活动:挑战双重任务 "上节课我们将到要将友谊进行到底需要沟通,合作和真诚.每个人都扮演着许多种角色,像大家既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 生,又是社会的一份子,今天我们仍继续讲讲'朋友'这个角色.首先我们来做个活动:挑战双重任务."DXDiTa9E3d 规则:(边讲边示范)每组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右手伸出一根手指,左手是掌,用手指抵住坐你前面同学的 手掌,坐你后面同学的手指抵住你的手掌,大家围成一个圈,然后我喊一二三,手指要逃掉,而手掌要去抓对方的手指.RTCrpUDGiT 提问:"有没有谁既能逃脱又能抓住对方的 " 小结:同时完成两个任务有一定难度,但同学们做得都相当不错.在与朋友相处时,我们也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给予别人帮 助的,另一种是接受别人帮助的,我们是否否能演好这两种角色呢 5PCzVD7HxA 2。主题活动:穿越原始小森林 有个盲人一直有个梦想,想穿越原始森林,但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 ,起码森林里有各种危险,也容易迷路.有一天他 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好朋友说了 ,好朋友决定做他的眼睛,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于是,他们就整装出发了.他们在路上会碰到哪些 障碍,会发生什么事情,朋友为盲人做了什么呢 jLBHrnAILg 活动规则:男女各两名,分别扮演盲人和他的朋友,绕教室的过道走一圈,朋友可以用语言提示,可以用手搀扶,要全心全意保 护盲人的安全.做完后交换角色.其他同学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设置各种障碍.xHAQX74J0X 提问(对参与游戏的同学): a.扮演盲人时,是怎么样一个心情呢 害怕吗 或者感到安全吗 b.信任你的朋友吗 c.当你的朋友没有为你提示前面的障碍而让你绊到时,你会怎么想 (对不参与游戏的同学): a.为什么设置那么多障碍呢 你认为这些障碍会对这对朋友造成怎样的影响 b.如果你是参与者,对于这些障碍你会怎么想 (1)我们的友谊之路 如果把穿越原始森林比作我们的友谊之路,说明朋友之间相处需要什么呢 这个活动还带给你哪些启发 小结:朋友之间相处需要信任,更需要宽容.听到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好朋友有了摩擦,其中一个人便跑到海边,把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