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罗敏琦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自由朗读《长相思》

学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学生加上停顿,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要求学生进行对比,感受两种读法。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学生模仿教师、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体会作者感情、并在小组交流,请几位同学回答问题。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梦不成)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全文,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罗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山海关外、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山海关、山上、船上、营帐里面。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引出思乡的感情。)

师: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学生模仿老师,跟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齐读课文。)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师:代替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们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引导,并分别问妻子、儿子、哥哥这个问题。

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有感情朗读。

小结: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板书设计:

长相思⑴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身在征途

心系故乡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 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 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 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

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诗词并了解诗词大意。 2、体会并学习抽象变形象得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品味作者诗词所要表达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钱塘江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师问:这首诗就是谁写得?(白居易)对,那您对她有何了解? 2、生答 琶行》《长恨歌》白板出示白居易生平介绍。 3、后师补充述:香山先生不仅擅长写律诗也擅长写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得一首词,板书:《长相思》,我们知道诗分四种:吟怀诗、咏史诗、边塞诗、三水田园诗、词也一样有种类,词最初为“曲词”或“曲子词”就是配音乐得,从配音乐这一点上来说,定与乐府就是同一类得文学体载,也同样就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通过跟音乐得分离成为诗得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录”,文人得词深受律诗得影响,所以词中得律句特别多,词就是长短句,但就是全篇得字数就是有一定,每句得平

仄也就是一定得,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词牌就就是词得格式名称,词得格式与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就给它们起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就是词牌(长相思--就就是词牌名)(白板书示:长相思)。 二、讨论学诗得方法 师:您们怎么学诗得? 学生答:先把要学得诗意思弄清楚,接着根据诗意想想诗给我们要展现出怎样得意境,再理解整首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得思想感情,最后瞧瞧这首诗运用了怎样得手法。 三、师总结归纳 (明诗意、想画面、寻主旨、析技巧), 四、那下面我们就按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师问:相思就是什么意思?(思念),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经常或长久得思念)请一位同学朗诵一遍这首词,点评,集体读,这首词应该用怎样得语调来读呢?(低沉哀怨语气朗读) 赏析:按方法学习这首词 明诗意 1、问“月明人倚楼”中得倚就是什么意思?(靠)这句中人指谁?(词中得妇人),对白居易写得就是一位妇人,李白瞧到了明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得故乡,苏轼在中秋望月想念自己得弟弟,因此写了著名得词《水调歌头》,那皓月当空中得妇人靠在楼得柱子上,她在想谁?想自己得丈夫、哪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 感诵读,培养语感。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 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 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 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 设计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触发感悟 1、画: ⑴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精编教案

《长相思》教案 教学参考 0915 1717 《长相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 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 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 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 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 “畔、帐、更、聒”四个 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 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2019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本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单元“思乡”这一主题,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词,通过自主阅读、对比研读、主题阅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词意、体会词情、领悟写法、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极力给大家推荐的,其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画杨桃优质课教学实录教案获奖

统编版《画杨桃》优质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师:好,那我们现在就请你美美地、自由地读读课文,记住,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字或词还要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师巡堂)

师:读完的同学向老师竖个大拇指。哦,都读完了,好,看看,这是课文中的生字,生字新词谁会读?(点名学生读)她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一起读。 生:叮嘱审视半晌教诲 师:教诲,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生:教育教导 师: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这个词语我们过了。注意啦,还有这两个四字词语你会读吗?你来(点名学生读) 生:神情严肃和颜悦色 师:会读很不错,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字写的时候可不容易啦,它的笔顺要特别注意,就是神情严肃的“肃”,和老师一起来写,注意笔画笔顺。好,拿起你的笔,在田字格上再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哟!(老师巡视指导) 师:好的,同学们看,这里的神情严肃和和颜悦色都是说老师神情的词语。图画课上什么事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的?请同学们接下来再默读文章2——12自然段,想一想。默读是不出声的读。 (生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谁来说说什么事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的? 生:我画杨桃画的不像,同学们取笑我,老师说画杨桃画得像五角星,那是观察角度不同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部编版画杨桃 (1)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获奖

二年级《画杨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教诲、叮嘱”的意思。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2、情感目标:懂得无论看问题或做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3、能力目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懂得无论看问题或做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四、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出示杨桃课件),师介绍杨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 二、检查预习 1、生轮读字词。 2、生齐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大致经过以及结果。) 2、讨论交流。 四、品读课文。 1、“我”在画杨桃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屏显: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我”是如何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处理? (1、)(屏显: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父亲要求我做一个怎样的孩子? 4、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屏显)同学的反应的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 文水县实验小学白燕梅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学过的词, 2.学生回忆思乡的古诗。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阵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读古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再读通顺,读出节奏,停顿。 1. 师点名读,指导,更“geng”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聒“guo”的读音。 2. 让学生读出节奏,师出示PPT 3.师针对题目“长相思”要读出味道,师进行范读,学生根据范读,读全诗。 4.同学们的眼睛里都闪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词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词中间有两个空格,这两个空格部分是词的特殊形式,空格的前半部分叫词“上阙”又名长

短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段落) 三)一首长相思,唱出了作者军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1.请同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词的意思,说说作者身在哪里?(无论是崇 山峻岭?路上,大河小川上) 2.说说作者心在哪里?(心在故园) 四)展想象: 1.作者爬了几座山?度过了几条河?是一座有一座山,一条河,PPT出示,读“一程,一程,又 一程”感受纳兰性德跋山涉水行军的辛苦。 2.夜深了,大家看到的这样的景象?能用比喻句说说吗?(一个个帐篷比作星星,荧火虫,十分 壮观)壮观这个词用的好。“一”上下阙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文字有连绵不绝之势。 你的看法和清代大学者王国维的意见是一样的,王国维胜赞“夜深帐灯”,这廖廖五个字,写出了如此壮观之景象,齐读。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军旅途中纵有无数壮观美景然而更多的是风餐露宿的煎熬PPT出 示下阕。 4.这是怎样的风雪?谁能从图中看出来?(狂风暴雨,微风小雨,鹅毛大雪)你能读出来吗?(风一 更,雪一更)这么猛烈的暴风雪,作者能睡得着吗?从词中找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词“碎”5.故园无此声 (1)请同学们想一下,纳兰性德的家乡,可能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可能是:童孙未解的温馨,祥和,也可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心”的安宁,悠闲,然而这一切都被破 碎了,有的却是___________声,_______风雪声” 6.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让我们进入词人,身心分离的世界读_____。

长相思1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画杨桃》公开课教学设计

《画杨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设计理念: 《画杨桃》是统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生活小故事,原本是编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对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要求进行了适当删改,重新收录入统编版教材,在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要求更明确也更准确。 本课教学尊重编者意图,以学生的预学为学习起点,着力语文要素,聚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流畅朗读的练习”。教学从“看”字入手,创设故事情境,积累“看”的词语,对比“看”的态度,在具体情境中凸显朗读素养,以技术型朗读和内容型朗读两种梯度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朗读训练。技术型朗读主要抓住标点符号,停顿、重音读好语气(为后30%学生习得朗读技巧服务),内容型朗读抓提示语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画面读出感情,进而实现朗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比如学生已经能在预习单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对文章会有基本的感悟,这是进行阅读教学良好的基础,由于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因此第一课时中从位置和态度两方面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无痕引导。二下学生对关联词造句应该不是很陌生,但是本课的语用训练:用“不像……而像……”说话,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根据前测,借助情境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10个生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2.借助实物,从两方面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学会用“不像……而像……”说话。 3.运用停顿、重音,想象画面等方法练读对话,体会同学们和老师做法的不同。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标点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训练朗读。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看注释、查字典,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在紧贴诗句的想象中,走进诗词描写的意境。 3运用互动反馈技术,通过三个按点的选择,逐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体会诗人通过写景叙事抒发思乡之情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作为单元起始课的《古诗词三首》由两首古诗、一首词《长相思》组成。三首古诗词都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其中《长相思》是写景叙事抒情,是三首诗词中学生理解难度最大的一首。 短短的36个字,描绘了白天身在征程、夜晚心在故园夜不能寐多个画面。包含了许多意象,山、水、风、雪、灯、故园,意象多又不集中,字字都饱含思乡之苦。词的上阕主要写了身在征程的画

面,出征路途遥远,路途艰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词的下阕写了雪夜宿营、心系故园的画面,在风雪交加的寒夜中宿营的将士们思念故园,既有“聒碎乡心梦不成”之苦,更有“故园无此声”的思乡之切。语言高度凝练,情意深远绵长,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只有充分的想象,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切。 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古诗词的方法,能够通过看注释、查资料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知道诗词写了哪些景和事,知道表达思乡的情感。但是不能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见到景见到事,不能入景就不能入境,更不能入心,就不能真正感悟到思乡之情。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 本班孩子思维活跃,除外出旅游没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更没有过思乡的体验,想象的过程中容易横生许多枝杈,容易简单理解成因为征途艰难而想家,容易偏离诗词的感情,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贴合诗词感情的想象过程中,一步步走进诗词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揣摩体会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逐渐走进词的情境,词人的心境。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梳理、归纳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 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 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 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

画杨桃 公开课教案

画杨桃教学设计 三年级组殷婷婷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投影片。 教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对杨桃的了解。 2.向学生介绍杨桃。(出示ppt)。 3.让学生观察杨桃实物,画杨桃。 4.展示学生绘画成果,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位置画出的杨桃是不一样的。 过渡:同学们在不同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画出来的杨桃也就不一样,今天这个主人公也画了杨桃,大家一起来看看他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三方面:谁,在什么地方,在了一件什么事。这几方面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齐读第1自然段

1.用“—”画出父亲是怎样教“我”学画的?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叮嘱”,并换一个词填入课文中,使意思相近。 3.用“叮嘱”造句。 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凭主观推测,以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应该是这样的。) 5.再次朗读父亲的话。 过渡:“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想一想:“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2.用====线画出“我”认为画的怎样? 3.那同学们对我的画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过渡:在同学们的说笑时,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朗读6—17自然段,找一找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三)学习第6—17自然段 1.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2.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 3.通过这些动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分角色朗读7—10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当时的心情,读出真实情感。 5.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6.再次问同学们时,学生又是怎么回答的?分角色朗读,体会当时感受。 7.体会这两组对话中同学们语气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8.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播放音乐) 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跟同学们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四)学习第18自然段 1.老师讲的话里一共有几句?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3.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看到别人有不同看法时,不 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五)学习第19自然段 1.思考:老师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相似? (做事情要实事求是。) 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2.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因为他们的话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事或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