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音韵学课件 第15讲相关 古音调类研究

音韵学课件 第15讲相关 古音调类研究

音韵学课件 第15讲相关 古音调类研究
音韵学课件 第15讲相关 古音调类研究

古音调类研究

关于古音的调类,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结论。因为,研究古音韵部有韵文和汉字谐声等材料,研究声类则有汉字谐声、异文和通假等材料,但对调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可靠的材料。学者们应用韵文、谐声、异文和通假等材料来研究古音调类,往往难以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古音无四声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中说:“盖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旧音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无亦以今而泥古乎?”[1]可见,陈第认为古音中没有四声的分别。

(二)古音四声一贯

顾炎武和江永都主张古音有四声,但又认为古人作诗时不受四声限制。顾炎武《音论》中有一篇《古人四声一贯》,说:“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2]

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四声虽起江左,案之实有其声,不容增减。此后人补前人未备之一端。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3]两家一方面主张古音有四声,又认为古人作诗时不拘四声。

戴震《声韵考》说:“古人用韵,未有平、上、去、入之限,四声通为一音。古帝舜歌以歌以‘熙’韵‘喜’、‘起’,而三百篇通用平、上、去及通去、入者甚多,各如其本音读之,自成歌乐。”[4]戴震主张“四声通用”,与以上两家的认识相同。

(三)古音无入声

段玉裁认为古音未必是四个声调。他主张古音没有去声,只有平、上、入三个调类。他的《六书音韵表·古四声说》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韵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1]段玉裁的观点很有见地,不少学者接受了古无去声的观点,如王力就认为古无去声。

(四)古四声不同于今四声

江有诰认为古音有四声,但与今四声不同。他说:“有诰初见,亦谓古无四声,说在初刻凡例。至今反复细绎,始知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四声与后人不同。陆氏编韵时,不能审明古训,特就当时之声误为分析,……有诰因此撰成《唐韵四声正》一书,仿《唐韵正》之例,每一字大书其上,博采三代与两汉之文,分注其下,使知四声之说非创于周(颙)、沈(约)。”[2]他的《唐韵四声正》就是搜集上古调类与中古不一致的字进行辨析的。

(五)古音无去声

孔广森主张古音无入声。他在《诗声类》中说:“案周京之初,陈风制雅,吴越方言未

[1]见《毛诗古音考》第204页,中华书局1988年8月第1版。

[2]见《音学五书》第39—40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6月第1版。

[3]见《古韵标准》第5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12月第1版。

[4]见《戴震全集》第5册,226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见《说文解字段注》所附《六书音韵表》第17页,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9月第1版。

[2]见《音学十书》第277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93年7月第1版。

入中国,其音皆江北人唇吻,略与《中原音韵》相似,故《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今之入声于古皆去声也。”[3]

(六)古音只有平、入两声

黄侃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两声的主张。这是根据他的老师章太炎的说法而来。章氏认为:“古平、上韵与去、入韵堑截两分;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1]黄侃发挥师说,认为:“四声古无去声,段君所说。今更知古无上声,唯有平、入而已。”[2]可见,黄侃接受了段玉裁的“古无入声”说之后,又主张“古无上声”。

(七)古音有五个调类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有《五声说》一篇,认为:“古音有五声,阳类一与阴类平上去入四是也。说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自三百篇以至汉初,此五声者大抵自相通叶,罕有出入。汉中叶以后,阳类之声,一部讹变而为上去,于是有阳声三阴声四,而古之五声增而为七矣。然魏晋间撰韵书者,仍分为五声,盖犹并阳声之平上去为一,不敢以后世之音乱古音也。”[3]王氏的认为古音中平声有阴、阳两类,上、去、入各有一类,共有五个声调。

陆志韦也认为古音有五个调类,但他的五个调类与王国维的不同:他认为古音的去声分为长、短两类,长去、短去加上平、上、入共有五个调类。

(八)古音声调有长短

王力主张古音的声调有长短的区别。古音的声调首先是分为舒声、促声两类。平声和上声属于舒声,去声和入声属于促声。舒声和促声都有长、短两类。舒声的高长调是平声,低短调则是上声;促声的高长调就是长入,后代变为去声,促声的低短调就是短入,后来变成入声。

[3]见《诗声类》第23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7月第1版。

[1]见《国故论衡》第21页,浙江图书馆1919年校刊本。

[2]见《黄侃论学杂著》第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3]见《观堂集林》第2册第34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59年6月第1版。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