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西安都城隍庙的建筑形式

西安都城隍庙的建筑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9e17818836.html,

西安都城隍庙的建筑形式

作者:贺春程留柱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

摘要:西安都城隍庙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重要文物古迹,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兴衰罔替,是研究明清建筑形式演变的重要对象。现存的都城隍庙建筑基本保留着清代建筑形式。部分建筑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但仍然体现出明代建筑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西安都城隍庙重要建筑(包括大牌坊、骑楼、文昌阁、仪门、戏楼、木牌楼、大殿、二殿)的研究,对比分析明清时代道家文化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特征

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属道教宫观,原占地面积8467平方米,现占地面积92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都城隍庙以明清建筑形式为主,分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院落规模宏大,气势轩昂。都城隍庙布局整齐,围绕南向北纵深的主轴线对称布局。主轴线两侧是东西道院,共有33宫。明清时代建筑众多,包括:大牌坊、文昌阁、钟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

虽然历经多次破坏修复的轮回,西安都城隍庙布局仍基本保持一致,局部建筑因破坏而消失。建筑沿中轴对称布局,同时灵活变通,呈现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体块。建筑布局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主流范式,主要建筑均布局在主线上,多数坐南朝北,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现存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大牌坊、骑楼、庙正街、文昌阁、仪门、戏楼、牌楼、大殿、二殿(现不存在)、寝殿。建筑形式具体分析如下:

大牌坊于2006年修复。新牌楼仿制以损毁的原牌楼。从形式上看,牌楼属于"不出头"式

建筑。牌楼为五间六柱式,顶为歇山顶,牌楼上彩画为旋子彩画。此牌楼作为装饰性建筑立于都城隍庙正南方,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同样也是都城隍庙的入口标志物。

騎楼为楼阁式建筑,由两层楼、三开间组成。骑楼的二层楼顶是歇山顶,一层楼顶为庑殿顶。楼顶从上到下依次由垫板枋、斗拱、平枋构成。平坊上绘有蔓草围绕三火珠的图案,骑楼上还雕刻雀替。骑楼一层的天花板为藻顶,绘有莲花图案。台阶为普通石台阶,四面无隔断。木结构的梁柱是承重部件。建筑所用斗拱为平身科斗拱。骑楼由廊部、楼部、楼顶三部分组成,人们可以从廊部自由通行,所以在整个建筑群中起到交通连接及视线连接的作用。

文昌阁于2006年8月维修完工。没有维修之前,人在文昌阁的内部通行,维修之后,绕建筑两侧通行。建筑分前后两个建筑,两建筑其内部空间相互连通,构成文昌阁的内部空间结构。文昌阁为两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10.5米,开八扇门。文昌阁上绘有

旋子彩画,后面正中有一副八卦图案,后面硬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尾,垂脊上有3个仙人走兽(狮子、天马、海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