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6.5.31 毛概复习提纲(文字版)

2016.5.31 毛概复习提纲(文字版)

第七章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来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绩,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P159

第七章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

1、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3、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4、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面

临的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这更要求实行开放式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就不会关上,不但不会关上,而且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放。中国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第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互利共赢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第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继续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

第三,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欧亚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

第四,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新常态的九个方面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

◇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

2、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经济新常态将会带来的机遇

第一,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逐渐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4、如何适应新常态?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第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八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

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全面依法治国

1.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长治久安,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

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

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制度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

(2)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3.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

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

第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

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1)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

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九章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祖国统一前提

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见下文)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四、新形式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2015年5月,习近平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5点重要主张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第十章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外交六十年是科学分析时代主题、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六十年。从“一边倒”到“一条线,一大片”,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到新世纪“和谐世界”,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

的辉煌道路。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就得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如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特权。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又好合作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经过1955年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3)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团结

(4)20世纪70年代,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

(6)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继续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第二,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三,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四,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五,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第六,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使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

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

(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要求

第一,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第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一章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的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合法、符合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势必导致新阶层的出现。

(1)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二,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为新社会阶层提供了从业条件。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税收。

第二,安排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3、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4、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十一章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1.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民族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1.3)如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是全世界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尊重宗教的客观发展规律,不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也不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

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2.2)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首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

其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允许外国势力的支配,维护中国公民的

宗教信仰自由)

最后、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干涉国家的行政、司法和教育等事务,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3)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遵守法律;

②宗教活动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③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④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⑤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十一章第四节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二、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人民解放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1)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

第一,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第二,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

第三,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2)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实践。

体现了坚持根本建军原则、军队根本职能、特有政治优势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永远站在人民立场、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强军兴军的目标图、路线图、展开图。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紧紧扭住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按照“三位一体”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3)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第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好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应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保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洁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验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1)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

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然,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第十二章第三节全面从严治党

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两者关系: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1)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

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

(2)制度建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按制度办事的氛围,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

(3)正如习近平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

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1)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2)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

(3)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

(4)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加强作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一,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二,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