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Ingucry Learning),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性、角色置换、探究性学习、交流与合作、动手做、动脑筋。

[摘要]:研究性学习(Ingucry Learning)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结合实际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目前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执教的三溪中学是一所有近50年历史的普通高中,我在2002年-2003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本文根据了个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择其要者,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教育改革中,教学思想改革是先导,课程改革是关键。这场学习的革命无疑是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

古人语:“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我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近些年来,大力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理念,给历史教育界带来不少生机,历史教学在教、学、考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所以,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2、高考试题与研究性学习: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历史高考试题中下面,我将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与研究性学习作一对比研究如下:

①选择题中的研究性学习

1997-2002年历史学科卷共有选择题186题,其中带有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选择题有62题,约占33%。

a、联系生活实际,考案史籍、史料及运用方法

如1998年高考第35题:要了解“王莽改制”的史籍,可查阅(多选)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b、根据、比较历史现象,论从史出地分析问题:

如1997年高考第14题,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考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比较概括能力,这类试题在近5年历史学科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43题之多。

②材料解析题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考历史试题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材料解析题,其典型性在于最易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解析题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以下几种形式:

a、在阅读理解的前提下提取有效信息

这是自解析题出现以来几乎每一次高考都具有的一种考察方式。

b、根据材料提供的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这是自1997年以后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直到2002年历史学科卷中还依然存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是较为典型研究性学习方式:

c、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整理。

鉴别历史材料的真伪并加以整理,正是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要培养的能力。

③问答题中的研究性学习

问答题最为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试题是2001年上海卷第37题,试题是关于2000年北京老山发现的汉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图片)这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会是新疆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问考生倾向于哪一种说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们可以断定: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高考试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必将越来越多,研究性学习试题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占领高考试卷。只有把握这一趋势,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顺应新的高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如何发挥他们的灵魂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三溪中学作为一所普通高中,生源来自瞿溪、郭溪、雄溪、娄桥、潘桥等乡镇中学。这些中学大都位置较偏僻,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跟不上时代,教师环境相对落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初中基础知识不太牢固,能力也比较欠缺,再加上中考后,经过瓯海中学、瓯海二中的择优筛选,再加上梧田中学的竞争,因此,三溪中学高一新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基础薄弱,能力差。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2001年,我校高一段准备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很多教师都忧心忡忡,在实施中我和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瞿溪华侨史》发现学生对“华侨”、“华人”、“台胞”等概念都分不清,让他们

深入去发现问题,可学生只能肤浅地从表面去查找资料,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深入,就需要老师花费时间,精力去引导他们。另外,也因为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教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主动地“去做什么?”所以,最初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口头禅是:“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我先用一节课讲明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不同,鼓励他们去实践去体会,终于,学生会自己去发现问题了。

2、时间的安排

最初从2002年3月开始,我校把研究性学习放在周六上午第2节课,因为这样不影响教学安排,可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学习了一周,到周六已完全饱合,所以很多学生期盼着回家(我校住校生颇多),因此对研究性学习不以为然,只是希望能速战速决,这样难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如我2002年指导学生研究《瞿溪华侨史》,有时学生借口查资料等,就已逍遥自在了,而去采访杨益盈、调查琦君文化馆,去瞿溪华侨中学,三小实地考察,学生就兴趣极为高涨。

从2002年9月开始,我校吸取了瓯海中学的经验,把研究性学习以必修课的方式安排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这样相对时间充裕,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学生进行考察、研究、既体现了课外结合,又让能力不断提高,我在2002年开始指导的《瞿溪普明寺》,学习兴趣很高,拍照、访谈、查资料,通过了解普明寺千百年的风雨挫折,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在这种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投入,有的在周末自发地去挖掘普明寺相关的历史。

3、选题的困惑

在2002年开始实施时,教科室要求每个老师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外的人文、自然各个角度定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了以下一些选题:

①辛亥革命与戊戍变法异同

②评价辛亥革命

③如何开发西雁

④瞿溪华侨史

⑤瞿溪宗教分类及渊源

⑥调查瞿溪牛皮市场的兴衰

其中①②都是课本知识的延续,而④⑤⑥则希望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激发他们浓浓的爱乡之情,后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大多集中选③,经了解,原来他们没去过西雁,觉得好玩。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转换了学生的地位角色,提高了学生习学的兴趣,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钻研精神,这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三、如何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

针对三溪中学现状,再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我以为普通高中要搞好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把研究性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并轨,使教师学生实现角色置换,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力、情感得到升华。

1、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并轨:

①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一致的,是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我在上《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a、我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实物、进行访谈,以培养发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再加上我的引导,让学生由层及理,去发现“文革爆发的原因”。

在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下,让他们对“文化大革命影响进行辩论,这样极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课后,让他们撰写小论文,如《文化大革命的沉思》、《共产党走过的风雨坎坷》、《从文化大革命所想到的》、《我家的一本毛主席语录》、《我的爷爷》等等。

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能以史为鉴,让学生担负起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在上到《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中海峡两岸的交流》同时,我让学生结合研究性学习,《瞿溪华侨史》成果,向大家介绍琦君,从她的成长到台湾到探乡,活生生地展现了中国军阀混战→抗战→内战→国民党逃到台湾→两岸冰冻→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这样课内外结合,才真正地顺应了教学改革的需求。

②活动课

活动课是2001年新教材要求的一个新考试,我以为也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我就与研究性学习《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比较》相结合在备课查找资料、文献,做了充分准备后,进行一场辩论比赛,做到以点到面,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一种生气勃勃的氛围。

2、角色置换的实现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

了自己的开放的,变“我去做”为“我要做”所以,角色置换应该更多把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①提问法:

一般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设疑提问,来启开学生的心灵,经过了研究学习中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内讨论深化,向老师提问: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解放战争》这一章讲究,可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般设问:

①如何理解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②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实质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⑤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战术的变化和原因?

⑥三大战役爆发的原因?

⑦蒋介石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以史实说明)。

⑧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史实说明)。

②角色置换:

在素质教育不断呼唤创新的今天,我认为角色置换不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怎样使学生从“我去做”到“我要做”,我从教学过程中模索出一些心得,与大家探讨

a、设计教案:

因为高一新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也有特有的敏锐与角度,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本内容,课外查资料,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对教学是一种新的突破,对于老师的不足也是一种弥补。

b、上课

一般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为了适应教改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我有时让学生学上三尺讲台,实现角色置换,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对老师也是一个提高的机会。

以上是我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历史是海,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海的浩淼无际;历史是森林,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其中的苍松翠柏,当学生领略了这一切的时候,他怎么能不热爱历史呢?!他怎么能不热爱家乡呢?!

6、有48---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6、有48---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从历史问卷调查看“271高效课堂”改革 2011年下学期,我校进行历史“271高效课堂”改革,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我校历史教研组设计了“黄石二十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对首批参加高效课堂改革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问卷制作与调查对象 “黄石二十中历史高效课堂调查问卷”由历史教研组集体制作。学生问卷设12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2011年下学期,我们对黄石二十中首批参加“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高一、高二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学生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有3.16%的学生经常制订有历史学习目标或学习计划,有66.84%的学生偶尔有历史学习计划,但更有30%的学生既没有奋斗目标也没有学习计划。 2、有36.84%的学生对历史课任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有60%的学生对历史课任教师的高效课堂比较满意,只有3.16%的学生答“不满意”。 3、有42.11%的学生承认教师在自习课上经常指导学生预习;有46.84%的学生认为教师曾经给全班同学指导过预习方法;有10.05%的学生认为老师给少数同学指导过或全未指导过。 4、有8.95%的学生很喜欢在自习课上自主看书学习并提出疑问;有36.32%的学生比较喜欢看书、提问;有48.42%的学生喜欢看书但不喜欢质疑;只有6.32%的学生既不喜欢看书,又不喜欢提问。 5、有28.95%的学生在历史课上既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又喜欢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有15.79%的学生只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17.37%学生只喜欢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竟有37.89%的学生在课堂上既不喜欢回答老师、也不喜欢同学提出的问题。 6、有48.9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有44.74%的学生偶尔发言;有4.74%的学生只跟同桌交流过;但仍然有1.58%的学生从未发言过。 7、有7.37%的学生在历史课上经常受到表扬;有42.63%的学生偶尔受到老师的表扬;有21.05%的学生受过一两次表扬;竟然有28.95%的学生从未受过表扬。 8、有15.79%的学生敢于在历史课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并且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有31.58%的学生敢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但这样的机会很少;有26.32%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有26.32%的学生不敢质疑,也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少。 9、有21.58%的学生喜欢在历史课上同学们之间讨论、展示、点评的教学方式;有73.68%的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只有4.74%的学生不喜欢这种方式。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5:21.01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乐丽萍 [导读]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中学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历史学习与教学优秀网站推荐

中学历史学习与教学优秀网站推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是利用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资源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网络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低成本、大信息量、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共享优势,适应新课程改革开展的需要,并强化历史教师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基而选取以下优秀的历史网站供大家参考。(以下网站名称不分先后顺序)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s://www.docsj.com/doc/9e10934508.html,是中学历史学科门户网站,包含初高中历史各个版本教材的历史资料,资料丰富、原创性强、更新速度快。网站主要有高中新课标、高考频道、文科综合、历史flash、教案学案、历史课件、上海试题、试题交流、中考频道、教研&论文、历史视频、基础年级复习、说课课件教案、学生园地、历史百科、史书精读、图说历史、历史与社会等栏目。绝大部分资料免费下载,少量资料需要注册后方可下载。 中学历史在线https://www.docsj.com/doc/9e10934508.html,/是一个中学历史学科的门户网站,网站包含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和学习的大量资源,而且资源全部免费提供。所设栏目丰富,目前中学历史在线网站共开通八个频道,各类栏目近八十个,包括中学生历史学科在线学习与辅导,中学历史教案、中学历史论文、中学历史备课资料考试资料等资源。是中学生课内外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教师教学交流的一个网络平台。 初中历史教师家园网https://www.docsj.com/doc/9e10934508.html,/是一个基于BLOG技术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免费提供交流,资源的教学研究平台。设有栏目:七年级试卷、八年级试卷、九年级试卷、考试复习资料、教案学案、教师论文、图说历史、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等等。其实,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有三项: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在主要的方面已经接近达成共识,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这是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一直空白,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以至长期得不到加强。又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一直处理不好,使之长期对立,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李 虹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李虹 教学是一项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 卓有成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汲取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由基本教训活动系列 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具有更高综合程度的教学活动系列,即“教学方法”。但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 身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科不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结合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我个人认为历 史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 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 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 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当作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 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 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 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 习氛围,而且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 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认真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 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 浏览教材;2、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3、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4、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 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本 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 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为了能够让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本篇文章以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起始课程的准备、情景教学法的加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等。 标签:新课标;中学历史;兴趣培养 一、前言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角度来分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单能够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所在,不再单纯地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断进取与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准备起始课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育者应当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精彩绝伦的历史起始课,让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历史课的趣味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好此次机会,从根本上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错误观念彻底转变过来。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堂生动感人、丰富有趣且充满智慧之光的历史课怎么会不讨学生喜爱呢?笔者建议,各位教育者在进行历史起始课时应当利用历史事件来作为切入点,同时将学生充分带入到自己所制定的讨论主题当中。教师可以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慢慢找到历史的真正价值。起始课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万里长征所迈出的第一步。 三、在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还原某一历史场景的方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活跃程度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课文变得鲜活有趣。实际上,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是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的。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比较容易去接受偏动态一些的教学方式,对于那种死气沉沉的“满堂灌”式教学课堂表现得非常排斥。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中巧妙穿插一些让学生表演某一角色的情景,让学生在“演绎”历史人物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到教材课文中的知识精髓。 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单独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景德镇市第三中学黄颖慧 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然而,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年历史教学中,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开设历史教学。即使有,也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现在我市历史科目要进行中考,这就使一些初三没有开设历史教学的学校措手不及。临时抱佛脚,短短两个月,世界历史二册教科书,;囫囵吞枣地给学生灌输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成绩千差万别,并不理想。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再普通不过。而更让历史教师无限尴尬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嘴也变得笨拙,态度也不再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无可奈何,感到无限失落。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

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与分数挂勾。这使得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中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分数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不容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学校在课程活动中鲜有历史兴趣小组的设置和有关历史科目活动的举行。历史教师也就成为清水衙门,肩无多大重任,迷失了奋斗方向。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产生了困惑与失落。 2、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我们要承认传统上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的目的。这种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历史学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成了苍白和死的。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3、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在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操作上。忽视了作为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