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小学唱歌教学与设计艺术

歌唱,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的活动。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歌唱教学主要采取“听唱法”教学,即学生通过反复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器乐演奏歌曲旋律来学习歌唱。

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音乐文化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而服务。

低年级的唱歌教学一般以听唱、模唱、接口唱、表演唱等方式为主,基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一个“趣”字为突破口。

一、低年级唱歌教学“趣”字为先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点,如果在音乐唱歌教学中能设计一些趣味的导入,趣味的活动,趣味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则能把单一的学唱和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唱、演、跳等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歌唱,从而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

1、创设趣味的导入

一堂课中一个好的导入无疑是一个精彩的前奏,它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唱歌教学这一环节时,可适当地引用一些趣味的节奏或故事、猜谜、律动游戏等方式来导入。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一起来唱歌》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性地理解×、××的节奏并准确地唱出歌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让学生在歌声中随老师一起欢快地跳进教室,坐稳后老师随着音乐的节拍反复地用跺脚、扭腰、拍肩、拍手等声势动作拍出×××|×××|××××|×××|的节奏。为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动作可重复做二次。嘴里还可

以有节奏地读“请你跟我这样做”,学生们一般都会兴高采烈回应“我就跟你这样做”。到后来教师可结合歌词对学生说:“请你跟我这样读”。本来单一枯燥的节奏被学生们宣染地生动活泼,再进行唱歌教学就显得非常顺利。像第一册的《玩具进行曲》、《动物说话》、《上学歌》、《多快乐》等,都可以彩此种导入方式进行。

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一直是教学中较难的部分,因为学生年龄小,对单调的节奏训练没有兴趣。如何将这项内容上行生动有趣,在二年级上音乐,要训练××、×××这一节奏型,我忽然想用发电报的形式来试一试,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老师想对同学们说一句悄悄话,这句话用发电报的形式告诉大家,看看谁接收的电波最准确!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第一个同学的小手上敲出了×××××这一节奏型,小手一个传一个,传递完后,我故意让学生猜猜:“老师对你说了什么悄悄话?”,同学们有的说“我叫小艳子”、有的说:“音乐真快乐”……教室里拍拍说说,热闹极了。最后我告诉大家,“老师对你说的是老师喜欢你”,同学们听后,笑得更甜了,用小手一遍又一遍的边拍边念:“老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这种“亲情电报”,既让学生掌握了节奏,又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并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但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节奏训练与实践活动两分离,从而使音乐课中节奏训练显得枯燥难学,学生兴趣不高。但如果教师能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效果则会截然不同。

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第四册《小企鹅》一课中,要求学生能听辨并模拟和拍出“××”、“×”组合的节奏。我就设计了以下环节。

情景一:小企鹅来电报啦!

师:今天,小企鹅从南极给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发电报啦,我们一起来收听,看谁接听的电报最准确!教师在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的小手上拍击出××|×××|节奏型。学生一个传一个,接龙进行。(初步感知节奏)

师:你能将收到的节奏拍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学生拍一拍。(进一步感知节奏)

师:小企鹅给我们每个同学说了一句悄悄话,是什么呢?猜一猜!(要求学生按以上节奏型,发挥想象说一句话,以便进一步熟悉节奏。)

同学们思维活跃:

有的说:小企|鹅你好|

有的说:欢迎|到南极|

有的说:小伙|伴真棒|

情景二:我给小企鹅回信罗!

师:小企鹅给我们发来了电报,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你想给小企鹅回电报,跟他也说一句悄悄话吗?

教师提供节奏型:×××|……|(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造活动,从而进一步掌握该节奏型。)学生更开心了,积极创编起来,给小企鹅写出了丰富多彩的回信:

×××|×××|

小企鹅真可爱

×××| ××|

我会到南极

×××|×××|

让我们做朋友吧

×××| ×— |

南极真好

……

就这样,学生在与小企鹅的“交往”中,开心地掌握了预定节奏。可见,只要教师用心巧设情景,让单调的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定会乐学、爱学,并不时闪耀出创造的火花。

有时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点,通过故事运用动物的叫声为学习歌曲作铺垫,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数蛤蟆》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

一天,在大树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呀!听,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用狗叫声唱出第一句旋律53 53|51 2|谁愿意跟他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演唱呢!(用猫叫声唱出第二句旋律)53 53|123 21|。小鸭子听见他们在唱不服气地也唱起来了,你们听!(用鸭叫声唱第三句旋律)6.16.1 2| 116. 5.|。水边的小青蛙听见了说:“你们谁有我唱得好听!(用青蛙叫声唱出第四句旋律)3523 5|31 2|

教师边说边唱并在不同的乐句上分别贴出四种小动物的图谱,然后请学生分别代表四队来进行学唱和演唱的比赛。孩子们都想争第一,学起来可带劲了。像一年级下册的《家家就是妈妈》、《颠倒歌》、《滑稽歌》等都可用此种设计教学。

有时也可用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活动来导入唱歌教学。如一年级下册的《爱唱什么歌》、萤火虫》、《月儿弯弯》和二年级上册的《云》、《钟》、《大白象》等都可以用谜语导入。

有时又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来适当运用律动或舞蹈导入唱歌教学。比如教学《乃哟乃》一课时,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同学们,今天我想请一位少数民族的老师来教我们跳一段舞蹈,不过请大家先闭上眼睛,老师喊一、二、三你才能睁开。此时,教师可迅速地换好事先准备的服装。然后随着《乃哟乃》的音乐载歌载舞,有趣的服装和动作往往能一下子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载歌载舞中,歌曲教学的任务不知不觉完成了。像《彝家娃娃真幸福》、《学做解放军》等都可以这样进行导入。

2、创设有趣味的情境

情境是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

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可以使唱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日》一课时,可利用光线、桌椅、位置的特殊课堂环境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窗帘拉上,关上灯,然后在教室的中央放一只点着蜡烛的模拟蛋糕,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进入状态,而无须任何言语和行动。在教学《买菜》一课时,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蔬菜和水果的图片放在篮子里,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买菜和卖菜的人进行叫卖,创设特定的气氛。其间学生叫卖时所说的“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等词无疑为下一步的唱歌教学和创编歌词都做下了铺垫。像《摇篮曲》、《小宝宝睡着了》等都可以这样设计。

有时利用逼真的配乐、声源的探索表现来创设情境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沙》一课时,可以配放一些春雨沙沙,春苗发芽的景色或动漫片段,并把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以创设一些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请学生用摇沙球或捏报纸等来表现由远而近听到的小雨沙沙声。在教学《火车开了》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火车开来和火车开走的声像片段,让学生由理性到感性,初步感知火车开来力度渐强,火车开走力度渐弱的概念。唱歌教学中再让学生模仿并唱出力度强弱就不费力了。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因此,在学生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也应有层次。首先,老师心中要装有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掌握他们的知识状况、学习方法、音乐水平、按其实际能力和水平划分组别。其次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指导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把枯燥的知识变为有趣的活动。使学

生人人参与,以此来证实自己是最棒的。

3、创设趣味的活动

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模仿中学习的乐趣远胜于单一枯燥的模唱。例如在教学《理发师》一课时,可以在让学生初步完整地感受歌曲旋律之后,让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同时有肢体语言来模仿理发、剪发、梳发、喷水的动作和节奏。之前,先请同学将代表这四种动作的四种节奏读熟。如第一组

剪刀2/4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梳子2/4 唰唰| 唰唰|

吹风机2/4 呜—| 呜—|

喷水2/4 沙沙沙| 沙沙沙|

学生在听赏、模唱的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加上动作模仿。对于节奏感强和有较好合作能力的班级来说,教师还可以有意将四条节奏分别请四小组逐一加入进行拍奏,形成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这样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游戏手段,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贯穿于课堂的唱教教学之中。同时通过特有的节奏进行伴奏,起到了训练学生节奏感和提高协调合作能力的作用。如歌曲《粉刷匠》、《洗手娟》、《快乐的小木匠》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方式教学。

歌曲《小猪睡觉》是一首具有诙谐情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生动,抓住了“大耳朵、小尾巴、打呼噜”等特征,勾勒出小猪的特有形象,唱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活泼。在教唱环节中,就可以从聆听和游戏入手,请学生扮演小猪,听着音乐模仿小猪扇大耳朵、摇小尾巴,闭着眼睛打呼噜等动作,在模仿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演唱歌曲。

当然,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对于低年级来说还可以运用画画、朗诵、游戏等多种趣味化的手段来进行以避免单一模唱所带来的枯燥。

二、中年级唱歌教学“实”字当头

如果说低年级唱歌教学是以兴趣为主导的话,那么中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要体现一个“实”字了。所谓“实”,是指不仅要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

合唱等方法完整地学会演唱歌曲,而且要能认唱、接唱简单的旋律,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节奏、旋律、简单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低年级那样只要求学会演唱歌曲就行了。在具体的唱歌教学中,我认为“实”字要体现在学唱、处理和表现歌曲三个方面。

1、学唱歌曲要实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处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显然,这里的歌唱教学不是实而是死板与机械。在中年级唱歌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欣赏歌曲时,可以把曲谱、歌词都演示出来,带着学生边听边看。这样,有曲谱,有歌词,有录音伴奏的良好效果又有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是直接的、全面的、立体的、生动的,也是全神贯注而有效的。他们很快就把握住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直接唱词也没什么障碍,两三遍就基本上唱会了。不仅使学唱速度加快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喜的是,返回来再进行曲谱练唱时,畏难的人减少了。这样的教唱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我们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对音乐作品进行反复地体会和演唱,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演唱技巧,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唱都显得很扎实。这种教唱形式在中年级普遍适用。

有时,单一的模唱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那就要求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在每一遍演唱呀听赏中提出不同要求。既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感受、演唱出歌曲之美,又不感到乏味。

如在教学《长吧,小孩》这首歌曲时,教师让学生前后八次感受歌曲旋律,但每一次并不是机械重复地让学生倾听和模唱,而是每一次都对学生提出了各有侧重的具体要求(1)教师范唱,学生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2)听歌曲录音,找出二分音符并唱一唱;(3)再听录音,找一找有没有相同的乐句唱一唱;(4)随琴用“iu”模唱旋律,身体轻轻摇晃;(5)听歌曲录音,随教师手势一起划旋

律线;(6)学生哼唱旋律并在长音处加上柯达伊手势帮助唱准音高;(7)教师哼唱旋律,学生唱歌词;(8)引导学生用眉毛上扬轻吹蜡烛的感觉唱歌词。经过这样充分的聆听和歌唱过程,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歌曲,还主动参与了音乐表现,实实在在地感受和体验了歌曲的美,同时又提高了识谱能力。

2、处理歌曲要实

歌曲的处理如果能做到细腻、确切、扎实而又形式多样,那么学生在学唱歌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挖掘其存在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之美。

例如在处理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是好朋友》一课时,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1)请大家仔细地欣赏一遍歌曲,在色卡中选择一种与歌曲情绪相应的颜色。(2)这首歌中哪一句是高潮部分,把它唱一唱。(3)这首歌是几拍子?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4)你能试着把这首歌变一种速度变一个节拍唱一唱吗?(5)两种速度与节拍的演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处理,既让学生熟悉、巩固了歌曲,又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通过初步的学唱可以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最容易和最难唱的各是哪一句,并请他唱一唱。对唱得好的同学当众表扬,对唱得不够好的同学也鼓励他“你非常努力!你很勇敢,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容易唱的要唱出西藏歌曲的韵味,难唱的要力争唱准。接着再请学生用自制的鼓为歌曲设计伴奏(节奏型可以在歌曲中找,也可以自己创编)。一般学生都会找出较有特色的节奏×××××来伴奏。最后我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演唱形式,请他们为歌曲设计至少两种演唱形式并分小组来试着唱一唱。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对这首歌的演唱要求及风格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表现歌曲要实

新课标告诉我们,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享受美。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音

乐教师要在扎扎实实地教唱和处理歌曲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表现,而表现的内容和过程都要始终围绕并突出音乐性。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而我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歌还没学会就让学生用绘画、舞蹈、朗诵、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歌曲的现象就显得华而不实,有如昙花一现,很难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现、审美能力。比如说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开心火车》一课。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表现歌曲,设计了过山洞、爬山坡、过铁桥、穿田野等不同的形式,而且让学生每到一站都了解一下地方文化、地方风俗。一堂课下来,感觉形式上花翻新、气氛上热闹非凡,过程上走马观花,学生玩得也很开心,但感觉脱离了音乐性,而且学生还没学会唱这首歌。这样的表现能说是实吗?它又给学生带来多少音乐表现能力上的提高呢?如果他能在设计过山洞、爬山坡、过铁桥、穿田野等环节的时候就用《开心火车》的伴奏做背景音乐,每到一站设计一些与本课音乐相关的内容。如第一站来到打击乐王国,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开心火车》设计伴奏。第二站是歌曲王国,请学生用自己的歌声来赞美家乡的变化或都市的巨大变化。第三站来到表演王国,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或表现方式。这样一来,每一环都与单元主题相呼应。学生也在一遍遍的音乐中复习巩固了歌曲。

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流传着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所以在教学《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中,待学生初步学唱完歌曲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这首歌曲显得更欢快、更动听。同时出示提示(1)给歌词加后缀如“呀、嘿”等词。(2)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3)表演唱。(4)为歌曲设计不同的力度演唱。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分小组商量讨论后便各展其长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了表现。如在演唱每句后面加读一个“嘿”字(分几人唱,几人喊)或为歌曲加上了不同的力度记号演唱。也有小组将歌曲连唱三遍,速度逐渐加快,以使歌曲达到越来越欢快热烈的高潮。

也有同学为歌曲的衬词“阿里里”设计了不同的表演动作来演唱,使歌曲显得欢快活泼,最后教师参与了表现,为歌曲创编了简单的二声部并配录音进行演

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二声部合唱所带来的和声效果。总之,在表现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歌曲进行了各种创编和演唱,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三、高年级唱歌教学要深而有度

如果说低中年级的唱歌教学以生动、活泼有趣为主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唱歌教学无论从演唱形式还是演唱方法、学习内容都加深了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了一个台阶。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演唱方法的正确,气息的控制或练习多种的演唱形式或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创新、拓宽等都会推动其原有的意义,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如果在唱歌教学中既能深刻细致地挖掘教材,创新教法,又能适宜地进行教唱、拓展,做到张驰有度,那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能做到深而有度了。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讨论合作要深而有度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认为把音乐课堂弄得热闹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合作、讨论、交流,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例如,在当前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学:音乐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马上分组,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随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象征性”的开展“合作”。两分钟后,学生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合作”状态,教师就宣布“合作”已经结束,然后请各小组的代表“小结”发言。这种“合作”,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合作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并未达到。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有的“合作问题”其实并不难,学生“个人”完全可以独立地解决,音乐教师却偏偏把它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合作”探究。更有甚者,当有领导或其他教师听课时,音乐教师常常带着“公开课”般的微笑,例行公事地巡回走走;或到学习小组里

瞧一瞧、看看;或与某学习小组作作秀,进行一番“深刻”讨论。而在平时无人听课时,即把学生的“合作”当作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自我“小憩”;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音乐教师无所事事地在一旁等待或观望。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小学音乐只是从形式上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没有真正把握“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用,要真正深入到合作小组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俗话说,授有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音乐,不如让学生“会学”音乐。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曾听过六年级的一堂新授课《校园里的小白杨》。教师在让学生刚刚接触歌曲二遍后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然后再请学生分别用朗诵、唱歌、舞蹈、画画等方式合作表现歌曲。一堂课下来,既有合作又有讨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学生对这首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情感并不太了解,甚至有的学生还不能完整地演唱。如果他能在教唱中先让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分为AB两段,然后再请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各种音乐要素来处理歌曲。如AB段用不同的声势来表示。或为合唱部分加上力度记号,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或用领唱、合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等。最后再请学生合作选择几种形式唱一唱。这样一来,学生的讨论、合作始终围绕着主题进行,而且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还提高了音乐综合能力。

二、创编创新要深而有度

对音乐的各种表现和展示,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如歌曲《美丽的祖国》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

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河北民歌《茉莉化》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学生的演唱实践更加突出,他们设计出了演唱形式,推选了十名女生进行了表演。第一遍由两名女生演唱,第二遍四名女生演唱,其他六名同学伴舞,气氛达到高潮,下面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出他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艺术实践与探究,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新课标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许多教师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往往在教学中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环节。有的让学生创编音乐剧,有的让学生创编旋律。特别是受国家级一等奖优课《东北好》的影响,许多老师都模仿《东北好》中歌词的创编这一形式,甚至许多示范课、观摩课都少不了这一环节,似乎音乐课中的创新只有创编歌词,而对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创编都很少问津。其实我们普通中小学,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培养音乐家。所以我们音乐教师既不能让学生要用一周甚至一月才能完成的创编任务在一课完成,也不能老是单调地重复某些简单的创新手段。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绿藤儿爬满小窗口》一课时,可以从了解简单创作手法并学习创作入手,先出示两句旋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两个乐句,然后告诉老师发现什么规律。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出“模进”法。然后告诉学生你们已经发现了作曲的一个重要奥秘——模进。它是最常用的音乐写作手法之一。再请学生找一找歌曲中其它用模进手法写出的旋律并唱一唱。学生很快找到了另两句在歌曲教学完后可以让学生为最后一句旋律用模进法来进行创作。在看、听、唱、赏、创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认识由表象感受上升到理性领悟。在这个环节中,从和声和旋律这两个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创作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又深化了对音乐创作手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能力。类似的教学方法在其它歌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如《中国中国我爱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作曲的另一手法——重复法。然后再学习运用此法进行创编简单旋律。在教唱完《蜗牛与黄鹂鸟》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分蜗牛、黄鹂鸟、大树、旁白等角色进行童话剧的创编。在教学《小事情》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击筷子或拍手、跺脚、敲打击乐歌唱等形式来创造一个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现象。

三、拓宽延伸要深而有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音乐教学中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拓展热”现象。笔者针对其中“拓展过度”的倾向展开冷静思考,进行诊断分析,追击根本原因;并尝试在实践中追求“拓展”的合理、高效,为突破难点而拓展,为品味音乐而拓展,为发展能力而拓展,为人文熏陶而拓展,为文化视野的开拓而拓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新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时,我们的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门,万千神奇伸手可触,无数珍宝闪闪发光,随时可撷,随处可采……

曾几何时,我们的音乐课是封闭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而如今,音乐课堂“活”起来了,教学可以超越时空,教材可以为我所用,资源似乎从来没有如此丰富过……

一时间,“拓展”成为一个点击率极高的关键词。公开课自不必说,“拓展”往往令听课者眼前一亮,好声一片;就是家常课,也时常让学生上天入地,忙得不亦乐乎……是的,音乐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音乐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音乐综合运用能力。”课堂中好的拓展点也许就是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所有的拓展都有效吗?不妨让我们走进这几个案例冷静地思考。

现象一:在一节题为《热爱地球妈妈》的课上,行至尾声,教师做了这样一个拓展:要求学生回家后“调查居住社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分析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

诊断:泛音乐化。

分析:此拓展中哪里看得到“音乐”的影子?拓展的成果主要是对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和对调查这种方式的掌握,而在音乐方面的收获,却少之又少,微之甚微;就算有,也是次要的。

音乐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并不意味着要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来取消音乐,替代音乐甚至成为音乐学习的内容。“泛音乐”的实质就是把新课标中关于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论述,理解为关于音乐本体的论述,认为音乐学科以外的东西都是音乐。这是极大的误解,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荒谬的。“泛音乐”就是“没有音乐的音乐课”,有人称这样的音乐教学已“丧魂失魄”: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性内涵了!

现象二:笔者听过一课《春晓》: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学唱歌谱,学唱歌词,品味诗情。教学到这儿似乎也就结束了,接下来近20分钟就是拓展了。老师说:“其实,描写美好春景的不只是杜甫,还有杨万里、李白,还有朱自清、巴金……除了诗歌、散文,还有电视、电影、流行歌曲、舞蹈……”于是,师生一起唱歌、看图片、欣赏视频……直到下课。

诊断:无中心化。

分析:乍一看,这种“拓展型”的课似乎符合新课标精神,倡导多学科化,倡导与社会相联系。但是,这里触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本无边界,教学也无边界吗?任何拓展都应抓住一个中心来延迁、引申,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音乐本身!否则就是随意的、无效的!因为我们进行拓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

现象三:一位教师在执教歌曲《小雪花》时,依次出示了动画片《雪娃娃》,歌曲《雪绒花》,讲解了雪花的形成甚至还带领学生用手撕雪花。希望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提高对雪花的认识。

诊断:无重点化。

分析:这也是眼下常见的一种现象,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拓展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充斥大容量的拓展,不仅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感受音乐的时间,而且让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这样“喧宾夺主”的拓展置学生的身心特点于不顾,置拓展的效果于不问,从而导致音乐学习的泛滥、浮躁。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以上案例中舍本逐末的行为为何教师热衷不已呢?答案就是认识偏离,是个别教师对“拓展”的认识出现了误区!甚至有的还没真正弄明白何为“拓展”,就已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实践之中去了!

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才是扎扎实实的拓展。而绝非形式上的花样增多,内容上的简单堆砌!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把拓展误解为一种点缀,一种形式,一道工序,就像是“镀金“。他们为了增加课堂上的所谓亮点(尤其在公开课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着墨拓展。好象不拓展,教学就无开放性而言。如果倒是把“宝”押在一些不痛不痒的环节上,导致音乐教学或浮肿变形,或步入歧途,或枝蔓横生,或泛滥浮躁……而教学质量下滑必将是其恶果!

你把握好拓展的“度”了吗?

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才是合理、高效的呢?

从途径而言。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显示教师功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行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拓展热”的激情之余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角度、数量和落点等问题。

“心思凝结乃成佳作,独到之处更需斟酌。”音乐课,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旋律进行品味;品味旋律,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有时课后的拓展更能促使学生涵咏良久,达到余音绕梁之意韵。

在执教《小事情》一课结束时,可给孩子留下这样的作业:这首歌很短,唱

得还不过瘾,你们能否也有三度和声的方法为齐唱部分创作二声部?

为了写好,学生往往再次歌曲“会晤“。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旋律时得以提炼、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歌曲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而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音乐的平台。

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更要将人文熏陶延伸至课外。

《共同拥有一个家》是一首很美的歌曲,歌中流露出浓浓的人与人充满关爱的美好情感。在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笔者试着让孩子看看SOS儿童村的录像。看得孩子动情,听得孩子动心。不知不觉中,竟然有人掉下泪来。把孩子从课内还到课外,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经受人文的熏陶,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为文化视野的开阔而拓展。在学唱歌曲《雪绒花》时,我先把《音乐之声》的故事结合电影画面的片段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影片的画面和歌曲前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再让学生欣赏影片中《雪绒花》演唱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都被上校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了。这里的欣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与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拓。

在新歌教学过程中,我把中文、英文结合起来教唱,并启发学生想象着电影中的画面,跟随着电影中的人物一起走进《雪绒花》这首歌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用我们最和谐、最抒情的歌声、完整地来演唱这首歌,学生歌唱的情感随之倍增。在学唱完歌曲《雪绒花》时,我提供创作及表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剧情设计演唱方案(也可以模仿剧情演唱)。A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特拉普上校唱,第二遍他与大女儿二重唱。B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两个特拉普上校重唱,第二遍在第一句乐后,两个玛利亚重唱。B乐段由全家及观众合唱。学生通过创编、体验着剧中歌曲情绪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激活

了音乐课堂,使音乐教学充满了生机,活力。

六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所以在歌曲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宽或延伸能更好地帮助其理解歌曲之内涵。有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也是拓宽的方式之一。以往音乐教育总是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但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大众媒体迅猛发展,这些媒体已成为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二课堂,甚至超过了第一课堂——学校音乐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远远胜于他们的父辈。

这学期一开学,六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中阳,中国我爱你》,备课时轻轻咛着这首歌:我把你写在蓝天里,我把你写往田野里……,“旋律多么优美呀!”我心中一阵感慨。同事也不禁对我说:“这首歌真好听,什么歌呀?”“《中国,中国我爱你》,现在铺天盖地的老鼠爱大米,学生对书本上再好听的歌曲都不感兴趣。”聊着聊着,我脑海中蹦出个念头……

叮铃铃……,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开始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红得发紫的歌星是谁吗?”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杨臣刚的《老鼠爱人米》;庞龙的《两只蝴蝶》”。有的学生嘴里唱开了“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那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吧”,不知是谁起的头,还是大家心照不宣地一起开始的。那熟得不能再熟的旋律在我们的音乐教室再次响起。其实说句老实话,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的这首歌,我也不会从头到尾完整唱一遍,他们居然能一字不漏地唱下来,让我这个老师是自叹不如。“你们说说看这支歌哪句唱出了主题?”“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学生们异口同声唱道。“你们知道这里抒发是怎样一种爱?”我边问边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我爱你”三个字。学生有的掩嘴在笑,有的窃窃私语……,六年级十二三岁的年龄似懂非懂,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啊!我想了想,说:“我们世界是爱组成的世界,老师记得一句话:是爱让地球转动。”我又重重地在爱上上用红色的粉笔描了一遍。“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爱将我们包围,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慈爱、疼爱、关爱。当我们长大,也学着爱。同学间相处是

友爱”。听着听着教室里安静了,一双双手举了起来。“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操劳着,我们对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爸爸对妈妈的爱是爱情,等我们长大,我们也会拥有这份情感的”……“是啊!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我们之所以能愉快地学习、工作,幸福地生活,离不开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是她给了我们这一切。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爱献给我们的祖国。你们说,对吗?”让我们一起唱响《中国,中国我爱你》……

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很认真。我想:他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更重要的他们领会了爱的含义,而不仅仅是流行歌曲所唱的狭义的爱。

在上到《在老师身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我有意选择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两首歌曲让学生听赏学唱。当学生唱到“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帅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你,亲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孩予们也都哭了。平时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向老师和全班刚学检讨了自己以往的过错。

上述这些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我们的学生喜欢唱歌却唱不好歌,也不喜欢唱音乐教材上的歌曲。音乐教育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有如掩耳盗铃。因此,将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关于流行歌曲进课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看待任何问题都应该是辩证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唯心的、不客观的。流行歌曲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一支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流行歌曲,介绍给学生,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一首歌曲。好的流行歌曲作品由音乐教师介绍给学生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听,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因如此,就更应该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安排得合理也是完全可

以的。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美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要老师引导,帮助学生鉴别流行音乐,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中汲取优秀的作品用以陶冶情操。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泰戈尔在《我的学校》中写到:“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尽管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能够真一懂得鉴赏与审美,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热爱音乐的时候,普及音乐教育的目的便已达到了。

的确,有选择地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在听赏、学唱、理解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心想教育,明确了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知道了作为学生应该选择演唱那些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尤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来欣赏周杰伦的《蜗牛》,并让学生来说说这两首歌同样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再让学生推荐一下周杰伦的其它代表性歌曲及喜欢的理由。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几首。如动感十足的《双节棍》,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东风破》,有环保意识的《梯田》等等。还纷纷说很佩服周杰伦,因为他多才多艺,又会作词作曲,又会制作演唱,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像他一样。我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习,注意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加强技能技巧的训练,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也能相机地加入一些流行音乐来让学生欣赏,也能加深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在《小事情》学唱完后可让学生听赏《团结就是力量》和李双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在《中国中国我爱你》学唱完后可听赏《红旗飘飘》、《我的祖国》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本里,倚音是经常出现的。学生在唱倚音时,常常会出现下列明显的错误:一、把倚音的时值唱得较长,而过多占用了主音时值;二、把倚音唱得很强,改变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三、由于倚音加入,影响节拍的正常进行。针对以上学生普遍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视唱带有倚音的歌曲时,可采取:一、生动范唱,传授技巧。当学生将倚音时值唱得较长,而过多地占用了主音时值时以准确到位的范唱来诱导学生,还用技巧和办法来传授学生。二、生动范唱,培养兴趣。落在倚音上而改变了正常的强弱规律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看见倚音紧张、害怕,所以突出了倚音的缘故。因此,可先给学生讲清楚小音符的作用,让学生对它产生一种好感,这样很容易、自然地将强音落在主音上。三、生动范唱,比较分析。如果倚音加入,影响了节拍的正常进行,可以先将倚音遮住,不看倚音,待节奏、旋律基本掌握准确后,再加倚音完整练唱。

小学音乐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就安排了合唱教学内容,到小学高年级,合唱歌曲占教材歌曲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唱教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教师对二声部歌曲束手无策,教学中甚至省去第二声部,当成单声部歌曲教唱,无形中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合唱的基础训练,以致合唱教学一直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

二声部视唱训练是进行合唱教学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的准确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能力,体会声音的协调与均衡、情感的统一,这对日后进一步的训练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当学生能独立视唱简单的单声部曲调后,教师就应着手进行二声部视唱教学(一般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关于二声部视唱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技巧,相关资料上有些介绍,不做赘述。现就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谈谈体会。

一、二声部视唱入门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摘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因而它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消极的功能。例如,明媚的春光令人愉快,学习获得了成功或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产生的喜悦……这些都是因为客观现实满足了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而产生的愉快、喜悦的情绪体验;再如,因自己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引起不安,甚至烦闷、忧虑,这些都是因为客观现实未能符合人的需要或愿望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培养 在学习中,情感和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各科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认真负

责地完成学习任务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当一个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就会对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并时刻督促自己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因此,我利用教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创设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介绍数学史,介绍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因此,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了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中,就可以知道,作为一个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提了两个问题: ①车轮是什么形状? ②为什么车轮始终是圆的? 学生感到很奇怪,也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个个都学得很认真,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这节课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正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克勒沟学区新地小学--朱艳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了,这就告诫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心”施教,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从而进一步努力使数学教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括动的一种反应。情感教育,是在教学情镜中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水平?”后 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不过,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个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合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理解到形成水平、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总结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 中山市板芙镇新联小学肖力强 一、教学内容: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 2、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表现的形式美。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 2、在欣赏感受中发现绘画、雕塑的形式美与创造美; 3、在细节描绘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品的情感力量。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难点: 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艺术手法)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视听法、直观感受法、活动教学法。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采用直观感受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的表现方法与步骤;采用视听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中国美术作品图片等等。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欣赏。 4、关注画面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美术语汇训练,教师提供“喜、怒、哀、乐”四组词汇,提示学生欣赏评述。 5、创设审美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审美体验的有效性。如画面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能猜出画中人物是什么角色吗?他们在干什么?表达人物情感的细节体现在哪里?能模拟画中情境,体验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吗? 6、在欣赏学习中尝试探索一些表现技法,掌握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合理达成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目标培养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达成良好的情感目标呢? 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阐述,希望能与同仁共鸣。 一、消除理性与人文的对立,使学生领略和谐数学之“美” 1.以美“冶”情. 数学虽理性却蕴藏着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案例1.为了让学生体验多样统一之美,在《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中,我用一颗钉子将两根木条钉成一个类似于相交线的教具(在交点两旁均匀钉上若干细钉,用一根胶圈挂住交点两旁各一颗细钉,形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木条向学生揭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以及结构联系, 然后对它们的边、角、对角线数量关系和形状作动态研究,揭示数与形的统一美,动态美等,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成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以情“育”情. “传道”是人与人心灵的交往,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授受,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数学学科虽充满着理性的科学精神,但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人文关怀。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渊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炼的数学语言、娴熟的演算技能、高超的解题方法,而且要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有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情感上与教师共鸣,行动上积极上进。 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之“妙” 随着数学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在引进新知识时创设一两个实际生活情境,以便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也许抛开教师提供的生活情境,学生头脑中便难以找到其他的生活情境,依然会出现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看脱节的现象,无法感受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点给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案例2:展示“鸡兔同笼”问题: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通过小组讨论,有些学生用假设法来解答的,我肯定了此过程中“假设”的策略可谓“巧”;提示学生用画图的方法,采用了“画图”这一简单的数学模型,很方便地解决了身边的现实问题,无需假设,学生解答后无不称“奇”。接着,我问还有其它的解法吗?有些学生用方程(组)思想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之“妙”。 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教师必须以敏锐的数学视角,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学习汉字,理解汉字含义这么简单。每篇课文里都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思维敏锐、有见解、有丰富思想的佼佼者。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学目的。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容,激发学生心的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健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培养。就比如情感的培养。情感大致分两种:外在的情感和在的情感。外在的情感比较简单,就是喜、怒、哀、乐。一般出生后就具备了。心的情感是小学生还不具备的,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心的情感。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要求就应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古话。对于一篇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透

里面蕴涵的含义。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心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的增多而增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学会很多东西。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教师在做不断的努力。现在的语文教学,要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6-06-07T09:54:43.2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作者:陈思平[导读]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荣县 643100) 情感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 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 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课改美育情感教育 在学习和研讨《美术课程标准》时,许多教师认为在美术新课程四类目标中,情感类目标是较难把握的,原因就是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美术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应用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它对美术教学有什么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又如何去实施情感教育?下面结合初中美术教学,浅谈 一下在这方面的认识。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 育不可忽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下面从影响美术教学的各种情感因素说起。 一、教师方面因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8T09:01:50.7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王丽松 [导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王丽松广西自治区兴业县洛阳镇初级中学537800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中心环节,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定能很好地完成教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体会的情感;一是学生的内心潜伏的情感;另一是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然后用情感色彩的语言以及能诱发情感的教态,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扣动学生的心扉,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目的。既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平时注意培养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和谐课堂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讲读语文,把握动情点。“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把握动情点,以此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共鸣。例如:讲《观潮》一文时,以大海的涨潮落潮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讲《井冈翠竹》时以井冈毛竹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功绩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井冈毛竹以及红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总之,有的借助作者情怀;有的借助客观事物;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怀,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二、传道授业解惑,灵活运用激情法。教师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根据语文课读写听说训练的特点,灵活运用“导”、“读”、“讲”、“演”四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导”,即导入新课,导的方法可谓繁多,但好的导入,必须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或不由自主的动情,或心驰神往,瞬间进入最佳的状态。“读”,就是有表演的朗读,文章的情感是蕴藏于作品之中的,教师要根据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基调,抑扬顿挫的适度,或豪情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读出情感,领略作品的真谛。“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转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讲课的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定,既能显示气吞山河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凄婉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直接观看的形式把语文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讲“背影”一文时,抓住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个特定的镜头中,要启发学生体会“蹒跚”“慢慢”“攀着”“向上缩”“努力”等词语的内涵,从而感受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去影响学生,而且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学生。要有意识地发掘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多一份爱心,多一席关心的话语,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体态表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驱使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总之,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必走之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数学重点重点学习的的重点学习的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doc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一、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彻底改变自己。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 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数学学习探究过程中,不再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 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而是要成为学习集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 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2、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 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 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四、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 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 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 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 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摘要: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 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 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 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 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改;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 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 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 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 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 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 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 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 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 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 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 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 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 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 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 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 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 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 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意义,包括着人们极其多样的心理生活领域,我们称之为情感领域。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主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不仅对教学工作更高的层次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试对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现分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国家教委曾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尊重,希望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形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

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尤克·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中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感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 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没有人的情感就高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显而易见,使情意与认知的迭加起来的面批鼓励形成了双通道反馈,其效果大大超过单纯面批组与一般处理组。教育科研的实验说明,即使象数学这样的学科,情感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母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我们把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 1、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关注的基础上,对某种刺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