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专项突破练8区位理论教案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专项突破练8区位理论教案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专项突破练8区位理论教案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专项突破练8区位理论教案湘教版

专项突破练8 区位理论

(2019·河南安阳一调)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位于赤水河畔。先市镇盛产酱油,其酱油酿制技艺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采用大豆整粒蒸焖、多野生菌种制曲、高盐稀态发酵、长周期自然晒露以及“秋子”浸出等法,所酿酱油“酱香浓郁,味美醇厚”。下图示意“先市镇的酱油晾晒场”。据此完成1~3题。

1.先市镇酱油酿造厂位于赤水河畔的主要优势是( )

A.原料丰富B.水运便利

C.地价低廉D.水源充足

2.晾晒缸呈阶梯状分布在河畔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B.充分利用光照资源

C.形成别致的旅游资源D.便于工人来往管理

3.近年来,我国多地试图建立先市镇酱油分厂,然而虽然制作工艺相同,但离开了赤水河,就达不到先市镇酱油的品质,其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协作条件差

B.其他地区机械化水平低

C.赤水河具有特殊的水质

D.赤水河地区水热条件好

答案 1.D 2.B 3.C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酿造酱油所需要的原料为大豆,而赤水河畔为坡地,不适宜种植大豆,A错误;赤水河含沙量大,水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水运,B错误;虽然坡地地价便宜,但是其地表起伏大,工人劳动量大,总成本并不一定低,C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大豆发酵、浸出等工艺需要大量水资源,因而水源充足十分重要,D正确。第2题,从材料中的“发酵”“晒露”等可推知,酱油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晾晒缸呈阶梯状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B正确。第3题,结合材料中“离开了赤水河,就达不到先市镇酱油的品质”等信息,可以判断赤水河特殊的水质影响了酱油的品质,C正确;水热条件受气候影响,同样的气候类型不只分布在此地,D错误;机械化水平和产业协作条件先市镇没有特

殊优势,A、B错误。

(2019·山东日照模拟)海水稻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从野生稻中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在盐度不低于1%的海水中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它能耐盐碱、抗病虫害,稻米富硒、高氨基酸。2017年9月28日,山东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进行实地测产,亩产量达到620.95千克。我国有盐碱地和近海滩涂16亿亩,海水稻培育成功将使我国部分盐碱地有望变良田。据此完成4~5题。

4.海水稻在我国市场前景广阔,原因是( )

A.我国人均耕地少

B.我国盐碱地和近海滩涂面积巨大

C.海水稻品质高

D.开辟了我国北方农业用水新途径

5.有人反对在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海水稻,合理的理由是( )

A.海水稻产量低

B.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滩涂污染

C.加剧海岸侵蚀

D.破坏滩涂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答案 4.C 5.D

解析第4题,海水稻产量高,且耐盐碱、富硒、高氨基酸,品质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市场前景广阔,C项正确。第5题,沿海滩涂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在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海水稻,会破坏沿海滩涂的生态环境,D项正确。

(2019·安徽十校联考)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的内陆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农牧业是该国经济支柱。据此完成第6题。

6.制约该国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B.热量C.水源D.劳动力

答案 C

解析内陆国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源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018·河北唐山模拟)汕头澄海有手工制作玩具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玩具制造的家庭作坊逐渐增多,加工规模也逐渐增大。自1999年,当地会举办每年一届的玩具工艺博览会。目前澄海集聚了数千家玩具研发、制造、销售及其他配套企业,形成了众多的玩具专业镇,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澄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玩具制造业主要依赖于( )

A.东临港澳B.产业基础好

C.政策支持D.劳动力廉价

8.每年一届的玩具工艺博览会,主要利于澄海玩具制造业( )

A.提高国内外知名度B.降低原材料成本

C.扩大当地市场规模D.提升劳动力素质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汕头澄海有手工制作玩具的传统,说明其玩具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好,B正确;香港和澳门位于汕头澄海西南部,A错误;南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遍具有政策优势,C错误;改革开放初期南方沿海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价格普遍较低,D错误。第8题,举办玩具工艺博览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澄海制造的玩具,吸引企业及个人来此投资,A正确;与原材料成本、市场规模和劳动力素质无关,B、C、D错误。

(2018·河北五校联盟)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9~11题。

9.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10.该城市水厂(水1、水2、水3)以及污水处理厂(污1、污2)的布局合理的是( ) A.水1和污2 B.水2和污2

C.水3和污1 D.水2和污1

11.与E组团相比,B组团布置物流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邻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开阔,可利用空间充足

C.靠近山区,环境优美

D.分布在郊区,土地租金低

答案9.C 10.D 11.A

解析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城市道路以及A、B、C、D、E5个组团组成,成多核心、组团式,向四周扩展,C正确。第10题,水厂应该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上游,而且水质不能受到污染。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市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西河和东河都是自北向南流,水2位于西河的上游,而且周围环境较好,水质较好;水1位于东河的上游,但是在农田附近,容易受到农业污染;水3的上游分布有污水处理厂,不合理;污水处理厂应该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污1位于西河和中河的下游,布局合理,污2位于东河的上游地区,不合理。结合选项,D正确。第11题,影响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主要有交通、土地面积、地价等因素。读图分析可知,B组团位于西河与高速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A正确;B组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势较高,土地面积较小,B错误;环境优美对物流中心的分布影响较小,C 错误;E地比B地更远离城市中心,D错误。

(2018·湖南五市十校联考)开普敦是南非的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其建于1652年,曾经是欧洲殖民者向亚洲扩张时期重要的供应站,后迅速发展成为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现有多条铁路、公路通往内陆地区及其他国家。下图示意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开普敦早期城市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A.地理位置优越B.气候温和湿润

C.商业贸易发达D.矿产资源丰富

13.图中所示铁路线对开普敦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

B.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

C.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

D.提高了城市的服务等级

答案12.A 13.C

解析第12题,欧洲距离亚洲较远,开普敦地处非洲南端,是早期殖民者通向亚洲的海上必经之地,是西欧殖民扩张重要的物资供应站。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普敦早期城市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第13题,开普敦是南非西南海岸重要的港口和城市,从开普敦辐射出的多条铁路线、公路线对开普敦港口和城市、沿线城市、沿线经济、内陆地区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开普敦港口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铁路线通往内陆地区不仅扩大了开普敦港口的服务范围,也大大改善了开普敦城市对外交通的通达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4.(2018·厦门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用玫瑰喜光,生长期的适宜温度为15~25℃,在云南、江苏等地均有种植。鲜花饼是以食用玫瑰入料的云南特色酥饼,酥软爽口、花香浓郁,起源于乾隆年间,原为宫廷御点,现已成为游客到云南旅游必带的伴手礼。H公司在海拔2000m的云南曲靖种植优质食用玫瑰,并传承古法制饼工艺烘焙鲜花饼,将销售点主要布局在昆明。

近年来,鲜花饼开始在江苏等地风靡。苏州糕饼生产厂家计划推出苏式鲜花饼,让人们不到云南也有机会品尝鲜花饼的美味。

(1)与苏州相比,分析曲靖食用玫瑰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苏州相比,简述曲靖鲜花饼生产的区位优势。

(3)分析H公司将鲜花饼销售点布局在昆明的原因。

答案(1)曲靖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光照较充足,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且低温冷害影响较小。

(2)曲靖食用玫瑰品质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较低;生产工艺独特。

(3)昆明为省会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枢纽和旅游城市,人流量大;临近曲靖,且有高速公路相连。配套设施完善,有大型商超卖场。

15.(2018·福建漳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一座以石油工业为主要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东营市把建设能源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方向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图1示意东营市产业链,图2为东营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述东营市化工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分析东营市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石油等原材料丰富;有河流流经,濒临海洋,取水和海陆运输便利;地处我国人口和工业密集区,消费市场广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位于黄河口湿地附近,环境优美。(2)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濒临渤海,水域广阔,生产农副产品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捷;人口密集,靠近发达地区,农产品市场广阔。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二地理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章末整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整合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1.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比较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最后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例1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1||。 材料二见图2||。 (1)孟买位于洛杉矶的________方向||。 (2)夏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孟买和洛杉矶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孟买夏季高温多雨 B.洛杉矶夏季高温多雨 C.孟买冬季高温少雨 D.洛杉矶冬季温和多雨 E.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F.孟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问题? (5)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西南(2)向南(顺时针或由高纬到低纬)向南(由高纬到低纬)寒流(3)ACD (4)城市问题:①交通拥堵;②环境污染;③居住拥挤;④用地紧缺;⑤治安恶化等问题||。 (5)应注意的问题:①节约用地;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③改造老城区;④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地理背景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 重大举措 空间分布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线路 地理意义对输出 地区 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 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新课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 ?知识 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 ?知识 地 地 ?:地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地 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 分类及各自成员 地 特殊性:地 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 上有生?命存在 ?因: ①宇宙环境 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 自身 因:适宜 日地距;适宜 体积与质量 3.太阳 能量来源及其对地 重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 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 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 影响 光 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 标志降水与黑子数 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 磁场,引起磁暴 色 层耀斑最强烈 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 自转 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 自 ?产生 现 ?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一 昼夜更替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 概念:昼半 和夜半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 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小时)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影响 南半 左偏;北半 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 公转 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 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 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体现自转和公转 关系第1 黄赤交角 ?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 轨道倾角 关系 黄赤交角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 置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 时间分配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 备课人:李远清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 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 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 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 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7.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 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 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 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 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 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 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 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 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 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单元 区

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 (2014·海南地理)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D)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 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C) 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D.市场 [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工厂制造外,还在其他工厂制造;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汽车制造的精密零部件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只有普通服装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 4.(2015·天津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结合上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5.(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讨论企业是否外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各方面要素,辩证分析并提出合理方案。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6.(2012·山东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 81650387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 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

湘教版高三地理测试题

高三地理测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色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的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这种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完成1-2题: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 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2、王教授家乡的土壤上是 (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 4、有关青藏高寒区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B 、山地垂直自然带数目从高原边缘至内部渐减少 C 农业较发达区为西北高原面上 D 、夏季风不可能到达青藏高寒区 5、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水源条件制约的是 ( ) A.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B.东北平原的大豆生产 C.东南亚的稻米生产 D.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 6、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7.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河南省境内的交汇点是: ( ) A .洛阳 B .开封 C .郑州 D .商丘 8、根据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理论,西部经济地带将建成 ( ) A.水电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 D.石油和畜牧业基地 9、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条件的差异 B .水分条件的差异 C .垂直高度的差异 D .非地带性差异 10、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 姓名: 班级: 座位号: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一.北美 1.经纬度范围:75°W— 120°W,30°N—70°N 海陆位置:位于包括美国、加 拿大,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 岛.该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 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墨西 哥湾. 80°W自北向南穿过:北冰 洋、哈德孙湾、休伦湖、伊利 湖、阿巴拉契亚山脉、古巴岛、 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 40°N自西向东穿过:太平洋、 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密西 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大 西洋 2.地势地形气候及其水文 低):一、西部高山区:科迪 勒拉山系的北段(沿岸山脉、 落基山脉等南北平行山脉组 成)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 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形成晚,海拔高(4000 米以上),山间有盆地和高 原,多火山地震 二: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 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 平原) (北起北冰洋岸,南 至墨西哥湾,间乎东部高原 山地与西部山地区。)河流 (密西西比河)冲积形成。 广阔平坦,北部多湖,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草原。 三: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加)、阿巴拉契亚山(美)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 形成古老,地势低缓(多在1000米以下) 2.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气流(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 地中海气候,高海拔区形成高山气候

中部:平原纵贯南北,冬季冷气长驱直入直达墨西哥湾,形成暴风雪、寒潮天气: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部和东部迅速升温 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阻挡作用不强,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深入,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海陆面积比小,季风不强,加上山脉阻挡,夏季风只能影响东南部,形成小面积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3.水文: 密西西比河(北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世界第四长河(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 流域面积世界第三(亚马逊河、尼罗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其西岸支流密苏里河发源于落基山东麓。 河流纵贯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00多米。 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入海水道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个冰蚀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湖面高度由西向东降低,湖与湖之间有狭窄水道相连,形成急流和瀑布(尼日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加拿大和美国的居民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其中欧洲各国移民白色人种占八成以上,另有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移民。本地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人数很少。 2、经济 该区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区(资源丰富,工农业、农牧业发达,科技先进,商贸兴盛)二:美国 1.经纬度范围:75°W—120°W,30°N —50°N 海陆位置(跨两州濒三洋):48个州、一个 特区一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组成。本土 部分主要位于中纬温带地区,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位 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北临北 冰洋;夏威夷州位于大洋洲的热带 2.地形地势气候及水文(参见上)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与国土: 人种:白人为主. 国土面积:937平方千米(世界第四) 民族:多民族.但不平等 人口: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宗教: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通用英语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二十一章、世界区域地理(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二十一) 世界区域地理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列出了四个世界著名“硅谷”(美国旧金山、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 1.四个“硅谷”对应的地点正确的是 A.美国旧金山——① B.德国慕尼黑——② C.日本筑波——③ D.印度班加罗尔——④ 解析:美国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因此②地为美国旧金山;德国慕尼黑是四地中纬度最高的城市,且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巴伐利亚高原,1月份气温在0 ℃以下,因此④地为德国慕尼黑;日本筑波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因此③地为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15 ℃,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因此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 答案:C 2.下列有关四个“硅谷”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有着悠久的微电子工业发展历史,但劳动力成本过高 B.②地背靠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国防订货使市场需求稳定 C.③地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最早 D.④地依托鲁尔区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基础,微电子产业大规模发展 解析:②地为美国旧金山,美国“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旧金山是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同时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答案:B 3.四个“硅谷”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的两个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②地为美国旧金山,两地的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 答案:A 阿比让素有“非洲小巴黎”之称,是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因欧洲殖民者建立海上码头和铁路起点站而兴起,1950年弗里迪运河开通,使远洋海轮直接进入埃布里耶湖,从此迅速发展成为西非最大的港口城市。读下图,完成4~5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三提纲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基本含义: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的划分:从整体上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一一社会综合体。 5.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主要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区域发展差异三、 四大地区:1 、 个省级行政区(沿海:京津冀鲁苏、浙沪粤闽琼、港澳台)东部13 个省级行政区(晋豫皖、鄂赣湘)中部6 个省级行政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内蒙古)西部12 个省级行政区(黑吉辽)东北地区3,东部以轻型或轻重“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产业为主,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中西部则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城市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慢,水平高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时空发展: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5、 1984 年建立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 年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88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1990 年1997 年设立重庆直辖市、香港回归 年西部大开发、澳门回归1999 度的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等次源丰富,南北以北纬346、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但水资源不 足;南方有色金属矿产、生特资源、水力资源丰富,但多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地形破碎。。西部大开发:1999 年宣布实施,包括西部12 省区及三个自治州(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7、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西部的优势资源: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因素:缩小东西部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四、区域经济联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1 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输送到天津、烟台和威海起止点:东线工程优点: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及湖泊调水,建设成本较低缺点:黄河以南需要梯级抽水,运营成本高,沿线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起止点: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优点:全程自流,运营成本低;封闭式输水,水质好缺点:地形复杂,需开凿运河,建设成本较高起止点: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引水,输送到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优点:从源地调水,水质好缺点: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2、西气东输 一线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起止点:二线工程:从新疆霍尔果斯到广东意义: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西电东送3、将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北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中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以及黔、滇南路:两省坑口火电送往广东。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 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4、产业转移方向: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深居内陆,降水少;植被的覆盖率低、荒漠化的成因1 为: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设施建设不当。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甘肃中部等地尤为严重。 2、荒漠化的表现:植被和地表植被破坏、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3、荒漠化的防治:1994 年联合国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使其成为全球性行动。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②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草方格沙障工程)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④合理用水⑤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⑥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多暴雨、植被的覆盖率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皿知识点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岀“三、二、一”的格局。 1.2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3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 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 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岀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