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公共艺术的城市价值

公共艺术的城市价值

公共艺术的城市价值
公共艺术的城市价值

浅谈城市环境公共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浅谈城市环境公共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宋旭(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当今公共环境艺术创作不仅仅要注重地方化还要兼顾到全球化、多样化与特色化等等问题。在我国现代社会中,设计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设计的地方化又应当怎样理解呢?本文从意识上和传统精神方面着手,去解释这种形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环境艺术;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B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7-0177-02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环境艺术, 既不局限在建筑界的环境设计,又有别于国外的“环境艺术”。中国的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创造空间的艺术,它是包括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建筑、园林、雕塑、室内设计等在内的系统整合艺术,蕴含着更丰富的生活意义。那么对于包括在中国环境艺术之内的城市环境艺术来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中国环境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建设应应该具备并处理好3个方面的关系, 并且要兼顾公共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我们先从这三个重要的关系来看: 1空间关系城市的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基本载体之一,从本质上来说,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其实就是建立在城市的空间之内的艺术,严格意义上说是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所有基本要素所共同形成的公共空间空间中的环境艺术,从这个角度定义的话,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实质所在。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局部形象与整体形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其整体价值来判断一件公共环境艺术是否最后能够达到优良的效果,而不象其它的个体表现艺术或着室内设计艺术的效果是否良好,是通过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来决定的。城市空间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所以,环境公共艺术的设计目的不仅仅是城市环境本身,而是如何合理的搭配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其它的个体艺术形式追求艺术品自身价值而言,整体性才是环境公共艺术追求的主要特点。 城市的空间关系应当具有一个相对整体的形象特征,他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能够给观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而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有许多的要素所构成的,这其中首先包括:重要区域,例如一般的城市都会被划分成多个区域名称来分别管理,不同的区域都具备自己不同的特色和作用;其次应该有重要的标志设计,例如一些重要的道路、城市出入口、标志性建筑、应急广场等重要的场所。那么怎样能够合理的处理这些局部与整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呢,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 建设城市形象的关键是找到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如何去策划和确定城市的整体形象。这个城市的形象是要突出历史文明(例如:西安、洛阳)还是现代化建设气息(例如:上海、深圳)?在确定了城市形象的要素后,城市局部环境形象的设计应当配合城市的整体形象,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塑造局部的形象,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没有整体的局部是盲目的,所形成的整体形象也将是混乱和没有特色的,同样,没有局部的整体也是空洞的。2时间的关系一个城市的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中也反映了一种时代特征和一种持续的价值,经典与时尚是相对的,经典是理想,时尚是现实,时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经典,其条件就是时间,经过时间检验而价值不减的时尚就成为经典。因此经典并不意味着古典,而时尚也不意味着标新立异。经典的设计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但是我们自身却无法塑造经典。当代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追求时尚为创作目的的快餐式文化,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绝会长期的代替主流文化。我们认为,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主流应当积极追其作品价值的持久性,使其具备时代特征。与城市一样,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应当能够在未来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3文化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这个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灵魂所在,城市环境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环境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人”又是一个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所以也可以说公共环境艺术服务的对象是人,并且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些个体。因此,创作者首先应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环境公共艺术还是一种大众艺术,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性特征,人们总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也就是说环境公共艺术要服务于大众文化,为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又应当适当超前于大众文化,始设计方案本身心应特别,又是单的区别于一般的大众审美文化,引导大众文化向积极先进的方向发展,推动提高大众的审美。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作者】翁剑青 【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 “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

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方案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 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 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 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城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在城市中的各种公共艺术作品则生动的反映了其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共艺术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言紧密相连,反映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本文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营造,以期待与我们启示。 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凝聚 城市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存在于人们发现自然,改造社会、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组织构成、道德规则,以及由该活动所演变出的艺术成果、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是一个城市精神力量高度集中的体现。它在确定和指引城市发展走向这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的特点: 1.开放性与创造力 城市中,知识技术等发明积累的速度,文化的创造和变革都远高于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的阻力相对较弱,这也方便了不同文化因素在地区间的传播和交融。 2.多变性与互动性

城市具有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高度集中和快速流动的特点,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易于产生革新,致使城乡互动、地区交流日益频繁。与村镇等其他地区相比,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遗失与生俱来的生动特色。 3.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力和激烈的竞争 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们摆脱了长时间和高强度的手工生产劳动,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各种知识和人才融汇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方式创作与之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以某种形式为载体,服务于市民大众。它一般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在装饰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民主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被认为面向更广大观众,能够普遍被理解。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需具备下列特性。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是开放性的艺术。称为公共艺术的作品要符合空间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同时顺应时代审美;展现当代城市精神和风貌,并与周围环境空间形成交流与互动。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要通俗易懂。不同国家和民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 摘要:在今天的城市中,文化消费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背景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文化空间公共艺术活动的分析,研究表达和运作的手段, 更好地满足当代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好 地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1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没有统一的风格和流派。其使命是使公共空 间艺术能够作为一个特殊的媒体,去和当代的普罗大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了,其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不能脱离艺术的内涵,也有着艺术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也并不是只是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也略有不同。它与城市建设共 同存在,互相促进,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利用中发挥着特殊的 作用,并与艺术和文化相结合。 中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是一个拥有着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有的是稍有不同,有的却是截然相反。 这些文化的形成,是受到了长期的时间作用,有着斑驳的历史痕迹,在发展的过 程中,受到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积累许多当时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特点,成为了 一些不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经过时间的作用,成为了独特的文化。这些文 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在创 造独特的区域风格方面起着最直接,最生动的作用。 服务设计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为人们创造和改善服务 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发生在不同的联系点,这些服务点的整体所有 权和优化使服务更有用,更实用,更有效,更有效和更理想。然而,在公共艺术 领域,服务设计的想法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城市 文化内涵塑造和艺术氛围转换的学科,可以概括为一种为公众提供艺术欣赏空间,增强城市文化内涵的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应该涉及服务设计的概念。当设计师清 楚地了解公共艺术服务和设计概念时,它也表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对个人 艺术观念和交流的表达,而是从社会,政府和公民的角度出发。创造财富,文化 和更高标准。凭借这种使命感,公共艺术不再只考虑一件作品,它具有小空间和 特定的时间段的特点。当这种思维方式出现时,公共艺术创作也演变为公共艺术 活动的规划。 2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主要是近代现代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向国外学习,建设非常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希望 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由于我国推行的政策,我国城市发展是处于非常快的过程, 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大量的人口都涌入到了城市中,城市 中的公共艺术变得非常常见,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公共空间中建设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这些艺术的意义也都不同,有的是一种自然景观,有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占据着 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人民喜爱的建筑,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另外,如上所述,公共艺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其发展水平在具体应用中有很大差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2010年01月14日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世纪,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城市的魂,形象是城市的品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鲜活城市形象,可以扩大城市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味,可以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从城市文化定位中去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 一、城市文化定位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随着人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对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意义深远。研究城市文化定位,就是对城市多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反思和考证,确定城市文化的个性,寻找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以及具有本地民众基础且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个性。研究城市文化定位有助于清晰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指导城市建设的走向,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进而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定位包括物质文化定位、行为文化定位和精神文化定位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和地域面貌等方面,是城市的皮肤,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础。行为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社会秩序、管理模式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是城市的肌肉,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中坚。精神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城市精神、历史积淀和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是城市的血液,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灵魂。 城市文化定位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培植,有利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质的昭彰,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 二、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 (一)、物质文化定位依据 1、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对城市文化起着决定性或制约性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的步伐越快,城市的景观格局、文化内涵、基础设施等发生变化越明显,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就越高。因此,城市文化定位应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据,体现城市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2、人口构成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城市形成的关键,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人对城市的贡献最大,破坏也最大,因此人是创造城市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文化是人的主客观意志的集中体现和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生

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的共生关系

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的共生关系 部分城市的发展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的发展。追溯公共艺术,人们会发现公共艺术源自对文化的记载,公共艺术也是城市发展的缔造者。文化是城市的主体,公共艺术创造着城市,与城市紧密相关,城市的发展要注重文化的保持和发展。 标签:城市发展;文化;历史;共生 公共艺术,是当代一种比较前沿的艺术形式。广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内进行艺术创作的行为或过程及产生的结果。公共艺术的目的是提高大众审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使人、社会、环境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公共艺术是创造一种文化的传承,比如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我们所传承的并不是孔子这个名词,而是其所代表的文化。 同样,支撑中国当代艺术的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和格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在对自己的文化开始产生兴趣,但是对当代文化我们又好像失去了什么。 当代中国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中国传统文化;②外来植入文化;③有地方特色的融合文化。 从夏商周时期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因素和基础。虽然经过四次的文化洗礼,但依然源远流长。礼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历史源头,可以说,中国的艺术教育源于礼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公共艺术也是源于礼教文化。礼教文化不仅仅承担中国艺术的孕育功能,同样承担着为统治阶级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说,中国的艺术从根源上,就有着功利的种子,同样为功利服务着,它不仅仅承担着社会统一的精神作用,同样承担着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任务。然而文化在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淡薄如水。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随着经济的春风,也加入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最明显的是香港,看着香港的电视连续剧,粤语夹杂英语和普通话,不禁使人联想到香港的文化现状。不经咀嚼的西方文化,强烈地冲击国人的视觉、听觉和味觉。 地方特有的融合文化。中国地大物博,不仅物产丰富,风俗习惯也是各有不同。比如,中国无论什么地方,都喜欢以酒作为款待上宾的佐饮,但是,不同地方的人待客各有不同,北方,好客,喝酒豪爽,堪称豪饮;南方细斟慢品,喝的是酒的香醇。 公共艺术自古就有,古罗马的斗兽场、古希腊的阳光广场、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每一个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说,只不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美感运用 城市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它是指城市中供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与私有空间不同,公共空间是一个“共同性”的范畴,它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也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并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和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现如今,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在为广大市民提供社会和生活服务的场所外,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体现城市的魅力,

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并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因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美感,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离不开这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历史岁月,而旧建筑、旧街区、旧历史文化等,都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因此,在设计时,应挖掘和利用城市历史发展中那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好完整的历史信息,并以相应的设计手段对周边环境加以设计,使其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彰显城市特有的个性,使其能成为本市市民的生活基地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景点。这样,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的深切情怀,还能使城市呈现出地域性。 但是,共设施艺术化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

2020年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雕塑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摘要: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公共艺术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而城市雕塑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以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的造型和结构,让人们能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不仅能吸引观众的视线,也能更好的传达情意,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城市雕塑的创作应该具有大众化和平民化的特征,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公共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其次城市雕塑应与环境相融合,以更好的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的风貌。 公共艺术强调公共的参与、陈列在公共场所之中、供给广大民众观赏的艺术。在一切开放的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无法脱离所处的广大社会文化背景,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雕塑正是要以他特有的空间语言来向大众传达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和内涵。城市雕塑中的创作作品遵循公共艺术的特性,以能更好的为人们欣赏为创作目的。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与人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公共艺术,首先就应该是大众、平民的,而存在于其中的雕塑,包括其他艺术,不应只是高高在上,它应该是能和公众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在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能和人们产生互动的沟通物。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亲和性,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密切相融而且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可以介入雕塑其间。观赏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使艺术更好的亲近大众。而在欣赏过程中,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悦,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可自由参观、触摸、依偎或更为互动的展示形态,以缓解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层化建筑群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带有更多民主和自由色彩的艺术。雕塑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一旦被拉近,就可以使作品的内涵被扩展,更好的诠释作品自身的意义。 城市环境雕塑应与它所处的人文环境、地域环境相结合。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位置,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过于张扬或不协调都可能破坏整体环境或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根据一个城市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而城市雕塑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应当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艺术底蕴上,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城市的风土人情、精神内涵和文化素养,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创作城市雕塑作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它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因素,考虑到它的地域特色,才能创作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喜爱的作品,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内涵且与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