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导学案

《有的人》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

对比写法的好处。

学法提示: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以鲜明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感情,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1)正音摔垮()不朽()臧克家()

(2)解释不朽:

抬举:

俯:

尸首:

2、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3、《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怀着情感而写的。

4、“有的人”诗中指和的人。鲁迅先生属于

一种人。全文采用对比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去世后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节)

第三部分(第节)

(二)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

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

7、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海明威名言

《人的由来》导学案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导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1.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2.现代类人猿主要有、、、四种。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在距今年前,它们曾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尤其是。它们以生活为主。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能够证明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重要证据是。古人类学家在地带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露西”的化石也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2.由于大量消失,一部分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和,一代一代地向着的方向发展,则解放出来,能够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 3.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 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判断下列陈述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古人类露西的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 2.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3.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4.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5.亚洲的直立人是非洲迁徙过来的。() 四、自我测评 1.人类的祖先是() A.类人猿 B.猴子 C.森林古猿 D.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主要以什么生活为主() A.水生 B.两栖 C.树栖 D.草原生活 3.人类和黑猩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A.黑猩猩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B.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C.人类是黑猩猩的一个分支 D.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4.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A.由于其他动物的入侵 B.为了躲避敌害 C.为了扩大领地 D.地形和气候发生变化5.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黑猩猩 B.长臂猿 C.猕猴 D.狒狒 6.下列不属于观点的是() A.“露西”少女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B.“东非人”已经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C.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古人类化石 D.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7) A.黑猩猩黑猩猩和苍蝇 8.下列关于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祖先不同 B.运动方式不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D.类人猿没有语言 9.下图是人类进化过程图,正确的排序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 A.⑦①③④⑥⑤② B.④⑦②①③⑥⑤ C.④⑦①③②⑥⑤ D.②①④⑦③⑤⑥ 10.上图中表示人类的祖先的是。

(完整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__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师寄语: 探索人类起源,开创世界未来。 教材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本节内容常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察人类起源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请阅读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1、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思考:人从生物圈中获取、、。 2、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仔细比较了与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有着共同的祖先——。 3、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等地区?它们的过着生活,吃的是。 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二、合作探究 (一)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2页插图并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类人猿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完成下列问题: 1、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2、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 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三方面不同。现在,人类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 4、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是。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4—5页,各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总结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证据。(每组选一人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补充。)提示: 1、设想当时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环境的改变如何迫使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有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二十五有的人 一、目标导学 1.学习诗歌的朗诵。 2.理解鲁迅的精神。 3.体会对比、反复手法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 1.作者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哪两种人? 三、互动探究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2.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三读全诗,深入探究。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为什么两种人的生死价值截然不同? (3)思考:他们是怎样对待人民群众呢?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既然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那么人民对待这两种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请试用具体诗句说明。 (3)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4)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么真理?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4.学习小结。 总结诗歌对比、反复手法的运用。 5.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四、课堂练习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2.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读书人是幸福人》导学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导学案 班级:组号:姓名:时间:【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学会提炼文章主旨。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 拓展目标: 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 阅读与思考,讨论与交流,习题训练等。 【学习课时】 两课时 【学习检测】 一、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1)浩瀚(): (2)加惠(): (3)上溯(): (4)往哲先贤: (5)睿()智: (6)大抵(): 三、运用通读、精读、勾画阅读等方法分析课文、讨论答疑 (一)快速通读全文,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中找出中心句,并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从中心句中提炼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三)精读课文——集体合作、探究 1.学习第1、2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 ②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③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是什么?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 ③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教师版完整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教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上学期导学案(第2期) 制作人:余良刘森林审核人:周平付邢大辉2017年8月30日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和小说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分析人物,联系现实,理解主题,加以探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从而较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顽固势力,培养自身突破旧桎梏,接受新事物的革新精神。 【学习重点】 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并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把握小说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学习理解“套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并根据《红对勾》页9安排,自主夯实基础,早读检查。 2、预习《红对勾》页10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故事背景,学习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3、课前三分钟提问检测:课文中的讽刺有什么特色或者如何表现的夸张又是如何表现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整体感知】 1、别里科夫身上都有哪些“套子”请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分类整理,加以理解。 外表: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用具: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职业:他是希腊文教师,教“古代语言”,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答案

《植树的牧羊人》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重点) 2.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3.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难点) 【知识链接】走进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家乡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3)废墟: (4)不毛之地: 3.请以“通过……句子,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批注在课本上) 【合作探究】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牧羊人所做的事儿是什么呢?坚持了多少年? 2.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原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4.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拓展延伸】 1.这样的一个人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感悟呢?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吗?

2.牧羊人用坚持和善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如果他感动了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检测达标】见练习册 【教(学)反思】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答案详细)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一)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二)

答案:第一课时 1、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2、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疾病和事故。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相安无事: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3、(1)结局:别里科夫两个月前去世 (2)开端: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3)发展:别里科夫的婚姻风波(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4)高潮: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争论 (5)尾声:埋葬别里科夫大快人但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别里科夫 深化宣讲: 1、有形的套子:(生活方面) ①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异于常人) ②戴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③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①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②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与外界融绝) 无形的套子:(思想方面) ①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②禁止学生晚九点后上街; ③担心开建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等;禁闭开除学生(顽固保守) ④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守旧) ⑤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总结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2、“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

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DL-B2-10-001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学法指导】 运用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尝试过十多个人围在一桌吃饭吗?想像一下,当一碟菜上来的时候,十多双筷子下去以后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人多的苦恼也许你尝试过,人少会不会也苦恼呢?我们中国甚至整个世界人口的数量现状怎么样,又将怎样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人口的数量变化,你将会有所了解。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观察图1.1,思考:为什么世界60亿人口日备受重视?(A) 2.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B) 3.假设,城市里原有100人,某天出生20人,死亡10人,迁出了20人,问此城市当天人口自然增长了多少?(B) 4.活动题: (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人口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C)

(2).从以上计算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C) 5.【合作探究】 P2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可知道: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然后结合P3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分析 (1)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那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B) (2)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呢?(B) (3)从18世纪后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呢?(B) (4)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情况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B) (5)从以上分析得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C) 6.[读图]P3图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C)(注意:人口数量的增长看图中表示的数据,不要单看柱状的高低,要留意亚洲2005年人口增长的表示柱) 7.[阅读]P5阅读资料 表1.1“10个人口超1亿的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出表1.1中国家的位置,以及这些国家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发展趋势。(A) 8. 图1.5“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的资料,探讨: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读图]P6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思考: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含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仁”的思想及现代价值。 【学习重点】 1.整理文言知识。 2.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学习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 ..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 (4)雍虽不敏 .. 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 .. 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以为己任: (二)课文梳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住自己的私欲,言行举止(行事)回复到礼上,这就是仁啊。(如果)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都会归附到你的仁上来)。要做到仁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实践这些话。”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是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先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是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那么)一个字可以用来让我们(拿它)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有的人导学案

温泉县城镇小学导学案 20、有的课 2013、7 课题展示反馈时间 人型 审 主备马秀芳课时一课时 核 学生学案教师导案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诗歌, 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 的道理。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重点) 2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过程与方法:读诗歌、品字词、析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预习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鲜明的 1、我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诗。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 2、我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首诗 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的主要内容。 道理。(重点) 【合作交流】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 和两个“死”字, 我要和对子交流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 交流它们各有什么含义?表达出 来欣赏藏克家一首诗《有的人——诗人对两种人的什么不同的感 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1949情?(对学) 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 2、品悟“虽生如死” 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有的人“虽生如死”?请用“﹏﹏”画出相关词语或诗句,在书上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群学) 3、品悟“虽死如生” 你从哪些诗句体会到有的人“虽死如生”,用“~~”画出来,并批注。(群学) 4、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我能说出它的好处。( 独学 ) 。 【盘点收获】 【达标检测】 试一试,我能行。 本课对比写法,仿写一节小诗。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而后写就了这首诗。 2、明确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8) 1、我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我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诗。学生读 师: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仅仅听老师读是远远不够的,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这首诗 ③指名朗读: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8) 刚才的学习让我们对诗歌有了 初步的了解,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答案详细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答 案详细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一) 主备老师:姓名:班级:组别: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二) 主备老师:姓名:班级:组别:

答案:第一课时 1、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2、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疾病和事故。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相安无事: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3、(1)结局:别里科夫两个月前去世 (2)开端: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3)发展:别里科夫的婚姻风波(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4)高潮: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争论 (5)尾声:埋葬别里科夫大快人但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别里科夫 深化宣讲: 1、有形的套子:(生活方面) ①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异于常人) ②戴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③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①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②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与外界融绝) 无形的套子:(思想方面) ①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②禁止学生晚九点后上街; ③担心开建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等;禁闭开除学生(顽固保守) ④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守旧) ⑤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总结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2、“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一个字――怕。一个词――恐惧。

完整版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装在套子里的人导 学案及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编写人:李新哺 【学习目标】 1.抓住“套子”,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着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3.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4.把握主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5.讽刺: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讽刺长用的技巧如反语,漫画式描写和颠倒逻辑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削(xiāo)铅笔战战兢兢(jīng)陶冶(yě)吃荤(hūn)讥诮(qiào)谗(chán)言怔(zhèng)住降(xiáng)服憎恶(zèng)(wù)祈祷(qǐ)(do)撮(cuō)合怂恿(sǒng)(yǒng)讥诮(qiào)滑稽(jī)消遣(qin)辖(xiá)制 2.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标注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有的人》导学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导学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 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 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 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教师《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2、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憎恶()()祈祷()()撮()合怂恿()() 讥诮()滑稽()消遣()辖()制垂头丧()气 二、阅读全文,自学思考以下问题:1、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写人作文导学案

让人物活起来一一形神兼备,写活人物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牛仔细观察的习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个性,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感悟,在自由表达中寻找作文趣味和快感,在交流鉴赏中体验回味,批评探讨中升格习作,在归纳演绎和赏析写作技巧中提高作文能力。 【预习学案】 一、肖像描写 (一)描眼睛一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双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风) 2、两弯似蹙非蹙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 3、她的两眼忽悠忽悠有神,看去是那样和善、安详乂机警。 4、这两只眼睛下陷得很深,好像就要沉下去似的,但是.它发着炯炯的顽强的光辉,仿佛是两颗永远不灭的亮星 【练一练】: 孩子的眼睛: 老人的眼睛: 吸毒者的眼睛: 刚强自信之人的眼睛: 脆弱自卑之人的眼睛: 总结:肖像描写不是每篇作文必有的,人物的肖像与个性有契合点就写,否则不必写。如果有肖像描写,对眼睛的出色描写,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二)、描外貌 1、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2、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风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 —《三国演义》3、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 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一阿累《一面》 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5、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6、她叫小花,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件红底白点小外套,总是不声不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狂人日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 【学习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学习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一、文题解读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二、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着名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还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