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童年的意义和价值

童年的意义和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216907032.html,

童年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王晓萍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7年第05期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童年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32-04

【作者简介】王晓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28)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当今社会,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非常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并关爱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主题。不过追溯历史,儿童期这一概念的历史并不长,中世纪以前的儿童是很少受到保护并拥有自己的权利的。长期以来,人们把儿童当成“缩小版的成人”来加以培养和教育,忽视其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一、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古代:儿童是缩小的成人,是“小大人”,还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

中世纪:儿童生而有罪,只有通过“畏神”的严苛教育,才能消除“原罪”。

文艺复兴时期:儿童生来没有“原罪”,是纯真无瑕的存在,应拥有自由与兴趣。

启蒙时代:儿童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儿童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应拥有幸福的童年。

1989年:联合国颁布《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依法享有与成年人平等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的心智与成人不同,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童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可是,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家长相比,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更为重视。为了能让孩子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占据优势,家长们很早就要求三五岁的孩子背诵古诗文、做算术题、学认汉字,让儿童奔波于各类兴趣班,对于儿童的游戏等基础性体验活动,不少父母则认为可有可无。有研究者(何卫青,2006)描绘出中国的一幅悖论图景:20世纪初,当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潮的指引下,指责当时的社会把儿童看成“小大人”的观念时,无数的孩子正在街头、田野玩着他们自己发明的种种游戏;一个世纪以后,当“儿童是不同于成年人的个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时,街头田间却不再有游戏着的孩子了。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很难拥有幸福童年,“小大人”的形象、“小大人”的表情又重新回到儿童身上,这样的社会现实,需要我们重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