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分成教学

浅谈分成教学

浅谈分成教学
浅谈分成教学

一、现实的需要呼唤数学分层次教学

1、基础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与工具,而且对学生数学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科学世界观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致力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传统的“大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备受传统的“大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是大统一的教学,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无视学生数学程度的参差不齐和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3. 数学分层次教学承认和尊重差异,旨在促进各层次学生的优化发展

数学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有着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首先,承认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的存在。这种差异的出现,乃是学生主观和客观、先天和后天的多元影响的结果。我们决不能无视或小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数学的学习成绩、智能水平、情感态度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个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则是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基本依据,否则,我们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那是决然无法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的。

其次,尊重差异。这是体现了教学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学生差异的尊重,落实在班级集体的具体数学教学时,则要求我们把相类似的学生分层为一个个“层次”来“因材施教”,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也只有通过这样有序的分层次的教学操作活动,才能真正地收到教学的实效。

第三,优化发展。促进各层次学生的优化发展,乃是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旨意所在。在分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努力做到班级全体学生充分地调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优化发展。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动态的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它不仅有着数学教学的现实必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难教(学生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难定)和学生难学(部分学生“吃不了”,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同时,它也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

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理论。卡罗尔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的机会,再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其特点和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理论。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他主张要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肯定其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这些也都是数学分层次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也都为数学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班级授课制最易出现的弊端,是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立足于改革,进行数学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尝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注重研究数学教材和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情况的数学教学目标,进而开展数学分层次的教学活动。

1、学生编组的分层次

我们在保持原来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情况、能力倾向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试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A 层次、B 层次、C 层次。经过一个阶段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应适时地根据学生变化了实际水平,适当进行动态调整。分层后,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层别。

2、数学教学目标的分层次

A 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好,学有余力,在他们全面完成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数学教师要注意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潜能,要重在引导他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和发展其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B 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处在中间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们要重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好地完成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要求。

C 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很大,应以基本完成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为主,降低难度。在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其点滴进步,以增强自尊心,增进自信心。

3、数学教学内容组织和例题、提问等设计的分层次

要按数学每节课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组织数学教学内容,如对C 层次的差生,教学内容宜低起点,有梯度,要照顾其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宜以B 层次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 两层次。一些深难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 层次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让A 层次“吃得饱”,B 层次“吃得好”,C 层次“吃得了”。

课堂上数学例题的选取,如同一例题,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A 层次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而对C 层次的差生,则只要求一题一解即可。课堂提问的设计,则必须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匹配”,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特别是要注意给差生以鼓舞的机会。

如初二《四边形》一章中,有一题目:如图一,O是□ABCD两条对角线的交点,EF经过O点,E、F

分别在CD和AB上,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

A

B

D

E

F

C

这类问题,A、B层次学生在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数过程中往往找不完全,产生遗漏,C层次差生更无从下手。针对这种现状,宜设置一定的梯度。问题一:请同学们观察图二,一条对角线能把一平行四边形分成几对全等三角形?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答案,因此就先请C层次差生来回答。

问题二:请同学们观察图三,一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则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呢?

这个问题就请B层次学生来回答。

问题三:在图三中有四对全等三角形,再把EF考虑进去则图中一共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呢?这个问题就请分析能力较强的A学生回答。

4、数学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的分层次

在数学分层次课堂教学中,要求按照分层次数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来设定数学分层次的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

A 层次练习题、作业题:鉴于A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因而在要求上也就必须高一些,宜设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A层次数学练习题和作业题,由他们去完成,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B 层次练习题、作业题:鉴于B层次学生属于中等程度的层面,宜设定B层次的数学练习题、作业题,即将一些数学基本题作一些必要的变动和发展,这样,除了使他们能掌握基本内容之外,还应进而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较快地提高。

C 层次练习题、作业题:鉴于C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因而在设定C层次的数学练习题、作业题时,宜以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为标准,同时宜多借助必要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数学教材。

如学习了《因式分解》这一章后,对C层次学生只要求学会运用课本上介绍的几种方法进行分解因式即可,而对A、B层次学生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则要加强训练。于是就布置以下分

层练习题:

C层次练习题:因式分解(1)x2+4x-5 (2)16a2b4-8ab3c2+b2c4 (3)x2-y2 (4)3x2-2x-1

B层次练习题:1,阅读: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各组之间又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请举例说明你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写出一个二项式,再把它分解因式(要求:二项式含有字母x和y,系数,次数不限,并能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分解)

A层次练习题1,如果a2+ma+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2,先化简,再求值:÷-2, 其中x=2,y=1。

当然,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题和作业题,都应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自由选择。选择C 层次练习题和作业题的学生,在完成以后尚有能力去完成B 层次练习题和作业题的,就应允许并鼓励其再去完成B 层次的练习题和作业题;同样,选择B 层次练习题和作业题的学生,在完成以后尚有能力去完成A 层次练习题和作业题的,也应允许并鼓励其再去完成A 层次的练习题和作业题。

在每节数学课上,均应有一定时间留给学生去做练习题和作业题,数学教师应十分重视对课堂的来回巡视,认真做好分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分层次的答疑工作,尤其是要及时地做好对C 层次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以求集思广益。

对数学课堂书面作业的检查,要提倡学生之间自查自评,互查互评,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在不同层次的小组内进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作业在课堂经批改后,教师在课后宜收上来进行审阅。

总之,数学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原有基础的水平上得以自主和充分的发展,它较之传统的同步教学,无疑具有很多优越性。

5、数学考核的分层次

数学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应安排一次过关考核。考核内容,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要根据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数学单元测验,也可使用同一份试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6、数学课外作业的分层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可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两个层次。要求A层次的学生全做;B层次的学生在做完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要求选做部分提高性的作业;C层次的学生,则只做基础性作业。此外,我们还可以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列一些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目,让他们自由选择,以开拓数学视野,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的实际水平。

7、数学课外辅导的分层次

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如给A层次的学生增加一些竞赛和讲座等活动,而对C层次的学生,则宜进行必要的补课。总之,要使A层次的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地发展;使C层次的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从而使整个班级集体形成浓浓的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

四、数学分层次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数学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也是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从笔者几年来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尝试,以及全国众多中学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都证明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思想,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它可以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尝试工作的反思,以下几个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过于偏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水平,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尚重视不够;

2、思想引导工作不够重视,致使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3、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未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

4、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要求高、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教师更加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f15403896.html,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作者:王立生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1期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于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②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实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最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实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玩游戏、发短信、看小说,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即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甚至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的时候,班上就要制定出一系列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理解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制度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能够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师生们共同制定出的教室常规,通常情况下足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得以实施。但仅此还是不够的,学生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体上能够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 了解学生的需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一、概述和概念 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分层、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所谓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就是针对教学班内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一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差异资源的效益方可释放。“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因内容、要求、方法同步划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保证了教师、学生在教学程序中的不同环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保持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把教学系统诸要素合理组合,并把“合作”融入“分层”之中,较一般的“分层”教学更具有优越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和主张 ⒈“掌握学习”理论。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能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 ⒉教学形式最优化。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个别指导、分组学习和集体讲授的最佳结合是教学形式的最优化。

⒊合作学习理论。我国古老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三、方法和程序 (一)准备 ⒈调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合作精神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形式采用集体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我们设计了六份调查或测试问卷,其中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的测试;对学生的人文性格的测试。我们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尽量采用统计量化的方法,为教学班分层分组做好准备。 ⒉培训教师。“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实质上是在探索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和课程改革的诸多领域。我们注重教师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高起点的理论学习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 ⒈对教学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在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情

浅谈启发式教学论文

浅谈启发式教学 兰红梅多少年来一直摸索教学的有效方法,最给力的还是启发式教学。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吴量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Go For It在我区广泛使用,给师生双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情,扮演起来非常熟悉,很容易地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结合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把根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上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这些模拟“任务”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即布置“一个既新颖有趣而又熟悉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并掌握、应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都是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教师“唱独角”,多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让我们一

味追求升学率,这种观点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对于这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理论,我也有一些困惑和不适应:我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尽快适应新旧理论的过渡?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驾驭任务性教学法? 作为对任务性教学理论的探索,我曾经承担了一次渝中区进修学院课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公开课。我对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在本单元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 课前:(展示幻灯片1)为活跃气氛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一起唱节奏较快的英文歌:Sha la la。(在Sha la la这部分重复的时候拍手。) Step1 值日生做值日报告 值日生首先介绍她如何度过上周末(She bought a new T-shirt in Jiefangbei.)。然后我就她的短文向全班提问: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she buy the T-shirt? When did she buy the T-shirt? 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我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

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2)领会教材意图。俗话说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教学“认识整时”一课中,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授课时先把第92页的插图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优化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无论在国外或国内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很多。 (1)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

浅谈如何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1-12-27T11:30:49.280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陈元强 [导读] 随着江苏省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近几年的中考英语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题型——任务型阅读。 陈元强新沂市邵店中学 随着江苏省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近几年的中考英语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题型——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新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然而一直以来,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 一、造成任务型阅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理论的指导。新题型的推出在师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甚至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也感觉到不太适应。二是教师对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研究甚少。翻开各类教学杂志书籍,对于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研究较少。绝大部分教师对于如何组织好任务型阅读教学课,开展有效的训练活动缺乏基本的研究。大多数教师仍沿用阅读训练的模式来训练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缺乏针对性。 二、提高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效果的途径 第一,任务型阅读是由文章和图表两部分组成。文章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能是议论文。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历史,科普,教育,体育,人文等等。图表大多体现了文章的结构与主线,是掌握作者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的重要提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了解任务型阅读这一题型的特点,并且加强阅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章大意,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抓住表格信息,提高答题速度与准确度。 第二,关注词汇及语法教学模式的转变。任务型阅读要求根据文章信息在表格中填写出相应词汇,但一般不会单纯地把文章中的原词填写到表格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对词汇作出一定的变形。对词汇的考察包括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容词、副词的变化,同义词(组)与反义词(组)的转换,连词的考察以及固定词语的搭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相关的词汇与语法知识。 第三,限时阅读。考试不仅考查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同时也考察学生的解题速度。任务型阅读一共十个空格,完成时间大约15分钟。要想在15分钟内既快又准确地答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做大量的限时训练,提高答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三、任务型阅读的解题步骤 第一,阅读文章前,观察图表。关注图表是否有标题,是否需要填写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体现了文章大意。比如表格的标题为Walking to keep fit,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散步来保持健康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关于计算机,音乐或者环保等相关主题。通过观察图表,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大致将文章分为几大部分。文章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内容来划分成若干段落,那么在观察图表的基础上将文章划分成几大部分有助于我们缩小图表空格的信息来源范围,解题过程更加轻松。另外,观察表格的空格处,我们可以初步根据语法知识和表格的上下文给空格部分确定填入词汇的形式,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 第二,阅读文章进行填词。(一)通览全文,利用表格中的信息提示,准确地在文中找到答案的信息来源;(二)选词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文章信息,根据文章中的信息来源先确定词意,再确定词性,最后对所选的词进行适当的词形变化。如动词要考虑到时态语态;名词要注意单复数;根据各自不同的修饰功能选择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一般修饰名词,副词则修饰动词和副词;根据行文的逻辑关系选择相关的连词;以及一些固定的搭配。 第三,填词后,通读表格。再次确保答案与表格内容的一致性。并且注意语意是否流畅,确保语意和语法两方面都正确以及表格的一致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15-11-19T15:12:48.6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许文仲[导读]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许文仲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514500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近年来高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基本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个体差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过去整齐统一的教学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把握整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的 个体差异进行认知,建立新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法以及相应的练习,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最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练习以及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达到分层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个体教育,完善数学的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统一一致的一本教案、一本参考书教一个年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形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分层次教学建立了全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教学模式方案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数学分层次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优秀的发展平台。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1.学生的分层模式。在实际的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基础知识存在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为(1)、(2)两个层次,其中(1)层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要保证他们能听懂新课,引导他们完成教材中相对应的习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2)层的学生基础较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独立完成课本⑴组的练习题,以及(2)组的部分习题。 2.班级的分层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期文化课的成绩测评结果,将班级分成若干个不同层次,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在帮助困难学生展开学习的同时,又对优等生的知识进行扩展。 3.目标的分层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然后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不同的层次: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综合运用。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1)组学生应达到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2)组学生应该达到全部的目标要求。 4.教学方法的分层次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A层次的教学方法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并运用探索以及归纳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B层次的教学方法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行讲解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步达到“会学”的目的。C层次的教学方法是起点低、进度慢、多反馈,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课堂教学互动的分层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模式,将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分层,促使每位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灵活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构成以及知识水平和特长爱好进行合理分层,组成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在学生们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观念和集体意识。 6.教学和练习的分层次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安排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教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宜的提问和练习,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布置,使每个学生的分层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均有所提高。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 7.教学评价的分层次模式。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和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相适应的评价手段。 综上所述,根据高中数学学科具备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勇于创新,进行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保证了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及认知能力,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加重了学困生的教学力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的实际,课堂教学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最终确保学生和谐稳定的发展。

浅谈启发式教学

浅谈启发式教学 崆峒区大秦回族乡中心小学马瑞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

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说课讲解

一、选题背景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小学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任务型教学法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国内相关研究与实验时间并不是很长,如何将国外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本土化,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及英语教学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当务之急。2007 年,我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隔7年,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状况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心和关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以高新区雷锋小学以沛县前程子小学为例,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在我省的实施现状,为相关部门的小学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提供第一手资料,进而提高我省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我们的英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习得上,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本研究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能极大地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学生拥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深化课堂改革的需求。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将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适应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需求。 本研究的最终理论成果将会促进部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要求,逐渐实现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 2.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通过对师生教与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策略研究、以及对任务型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一手资料,有效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基于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实际情况,本课题立足于高新区雷锋小学以及岳麓区麓谷中心小学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优化“任务型教学法”的途径,是当前“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深化。 (3)本课题的研究为六年制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教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3P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3P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教师应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此说明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传统教学模式3P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师使用这一模式组织课堂教学。3P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其明显的缺点:(1)强调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儿童的语言习得是靠在真实语境下的实践体验而进行的,片面的语言结构分析和假设的交际情景并不能激发他们真正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参与的动机。(2)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低下。在“3P”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完成的,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是建立在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上的,所以对于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没有重视,忽视了学习中学生的地位,从而也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按部就班学习老师传授的内容,不去考虑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求知欲与创造性被抑制;另一种是对教师所教内容不感兴趣,少参与或不参与课堂语言活动,形成后进生。(3)课堂缺乏真正的交际性。现实的交际充满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说话人不可能预期对方会说什么,也无法预先准备如何应答。而在3P课程中,前两个阶段都是受控制的,第三阶段似乎是学生自由发挥,但事实上,学习者很可能会把精力集中在前两个阶段所操练过的语言形式上。 如何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任务型教学转换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要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教师必须从任务的定义、任务与活动的区别和任务型教学活动实例中理解任务型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定义和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