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精选】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3《汽化与液化》word教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3《汽化与液化》word教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3《汽化与液化》word教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3《汽化与液化》word教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节汽化与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

难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教材58页中“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出现,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分析: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

物质从变成叫做汽化。

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从变为叫做液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自主预习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沸腾,沸腾的特点是① __________②

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3、沸腾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蒸发,蒸发的特点是①

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

知识点一:沸腾

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1)实验器材:

(2)问题讨论: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3)记录表格

(4)沸腾:

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热,沸腾时温度

2.阅读教材:“小资料”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知识点二:蒸发

1.阅读教材“蒸发”有关内容

蒸发: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2.(1)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①②③

(2)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拓展延伸: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现象,并且都要热

不同点1只发生在液体

2在温度下进行

3比较缓慢

1 、同时发生在液体的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

行)

3 汽化

影响因素1液体高低

2液体大小

3液体表面积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

高低

知识点三、液化

1、看课件显示的现象,并分析物质的物态变化。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答:水由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_态。

b.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答:水由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_态。

总结:五、液化

定义:物质由______态变为______态的过程。

活动1: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等沸腾以后,

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答: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看到了_______________。它的实

质是______________。说明: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发生了

______

_______________现象。

现在在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冷的金属盘仔细观察金

属盘的底部,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答:冷的金属盘底部出现________。说明:在金属盘底部也发生了_________现

象。

手感觉金属盘底部变_______(冷/热),说明:液化需要___________(放热/吸

热)。

总结: 2、液化需要________热。

3、比较一下液化和汽化的物态变化情况和吸热放热情况,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液化和汽化过程互

总结: 3、液化和汽化是_________过程。

4、从这个实验看,水蒸气要发生液化需要什么条件?

答:水蒸气要_______(冷/热)的,_______(冷/热)水蒸气要遇到_______(冷/热)的

物体,才能液化成水。

总结: 4、气体液化的条件:____ _的气体遇到______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液

体。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液化现象中,气体本身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答:气体本身的温度__________(升高/降低)了。

活动2:液化乙醚

看演示,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

孔。

乙醚处于__________态; 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注

射器

内体积变_______以及乙醚处于_________态。说

明:乙醚

发生了_________(物态变化),这是通过__________方法。

总结: 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案】

一、填空

1. 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

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

2. 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 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_热,所以蒸发有______作用。

4. 物质由液态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5. 沸腾是在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

______。

6. 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形成______,上升时______,到水面_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7.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

8. 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二、选择

1.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2. 夏天用电风扇吹,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A.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产生冷气

B.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空气的温度

C.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

D.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3. 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

A. 氧、氦、氮

B. 氧、氮、氦

C. 氦、氧、氮

D. 氦、氮、氧

4. 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

A. 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 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 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 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5. 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 会沸腾的慢一点

B. 同时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6、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7、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8、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要严重的多?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20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上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 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i寸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牛一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軽度叫做湿度 「牛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吋靠的 「牛丙[应该用温度计测显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 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8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较差,物理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物理计算能力不强。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章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 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解 释 液化和汽化 升华和凝华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比热容;内燃机;热机效 率 比热容和热机效率的 计算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电路组成、串联电路和并 联电路、电流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电阻和变阻器;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 联和并联 变阻器、电阻的串联和 并联 第十六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 关;功率;测量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 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1、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接合的方式,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设计】 目标导入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 1、观察课本图,细读图片文字解释,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 ,观察课本图,结合“自主学习”的实验填写实验现象: (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 (3)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4、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讨论的结果是: 5、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参照课本图: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他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的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之间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___________的现象。 6、上述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7、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_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 8,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讨论与交流]回答:验电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引导拓展 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试一试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怎样用验电器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怎样用验电器检验带电体的电性? 检测巩固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 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 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 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 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 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 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 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 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 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 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 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 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 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 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 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 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 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 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3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是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 冻衣服变干、干冰升华(舞台白烟、人工降雨)等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窗边冰花、灯管变黑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 物体的内能 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3.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二.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吸收 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 /(Kg。℃)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后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物质的吸放热计算公式:Q =cm△t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 (沪科版)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沪科 版)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一、磁是什么 1. 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还具有指向性。 2.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将静止后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N极),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S极)。 3.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5.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6. 磁场具有方向性,在磁场中某点,磁体北极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2)磁感线的特点: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北极发出回到南极;②是在空中不相交的闭合曲线;③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反映磁场的强弱。 9、地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由于地磁场的存在,磁体才有指向性。 (2)地磁南、北极分别在地理北、南极附近。小磁针静止时磁针两极是沿描述地磁场的磁感线指向地磁极,而不是指向地理南、北极,这样磁针指向与正南北方向稍有偏差。 二、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通电导体中的电

流方向有关。 2、电流的磁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其外部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磁极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这一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4、电磁铁 (1).电磁铁: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电磁铁的特点: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通入电流的大小及电磁铁的外形及匝数有关,磁极极性与通入的电流方向有关,有无磁性可由通断电流控制。 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转动。 3、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4、电动机的优点:控制方便,效率高、污染小。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一、电能的产生 1、电池:化学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 ①化学电池(干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蓄电池: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④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2、发电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 ①火力发电: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雪

霜冰 云、雾露 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 (一)物态变化 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 迷你实验室----水之旅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 物态变化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45℃读作; 0℃读作。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五、教学板书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定义: 单位:

内能与热机全章教案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精品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13.1 温度与内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的常用单位及国际单位制单位。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了解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的意识。 【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热能。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有动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间有间隙,因此,物体的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引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 一、内能 1、 ①什么是物体的内能?②内能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③内能和机械能一样吗?④物体内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⑤物体的内能会为零吗? 演示: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热水,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1、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组织同学讨论“怎样探究物体内能的改变”。 2、实验探究 探究1 P24如图12—9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 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 向下压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 棉花燃烧是因为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了。 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被弯折处发热。 铁丝内能的改变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实验再次说明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探究2 观察分析图065和图066中的现象,思考使图 中物体温度升高的原因。 生活事例说明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提出问题:铁锅热得烫手,棉被晒得暖乎乎,它们是靠什么途径改变物的内能的? 4、热传递有哪几种形式?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 三、热量: 1、概念 ①什么是热量?用什么符号表示?②热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2、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要吸收(或放了)热量是多少? 引导拓展 1、坐滑滑梯臀部会有灼热的感觉。 2、冬天手冷时,你会怎样做?(双手搓搓,或烤火) 检测巩固 1、摩擦生热的实质是利用______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2、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就是________,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热传递中,高温物体将能量向_______传递,直至各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