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_历史高分学生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_历史高分学生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_历史高分学生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_历史高分学生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为过度时期)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三次南移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手工业中的瓷器

市坊分区(非常重要)

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粟南稻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

二)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良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骨器

2.商周:青铜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

4.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不用人力)

三)著名水利设施

1.春秋战国:都江堰(李冰父子)

2.西汉西域:坎儿井

四)小农经济(非常重要!!!)

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③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

④勉强自给自足⑤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井田制

1)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

2)内容:“公田”,实际贵族占有;

“私田”,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崩溃、瓦解:由于铁农具使用,

“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大量开垦并私有

3.土地私有的确立: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4.土地私有形式:

1)土地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地主私有土地主要来源:土地兼并

3)北魏、隋唐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措施:均田制

5.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东汉的庄园经济:“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2)租佃关系:战国产生

明清普遍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劳动者有一定生产自主权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

1.西汉四大经济区域:

1)区域分布:山东、山西经济实力强,是经济重心

江南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

2)特点: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3.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二.领先世界的手工业

1.金属冶炼技术

商周青铜

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南北朝灌钢法

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用煤冶铁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流行开来

2.纺织

丝织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已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丝织工艺成熟

唐缂丝技艺

棉纺织宋元棉植向内地传播

元黄道婆革新棉织技术,松江成棉纺织中心

明棉布成主要衣料

3.陶瓷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元青花和釉里红,彩瓷

明斗彩,五彩瓷

清粉彩和珐琅彩

4.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

2)官营手工业西周至明占主导,代表当时技艺最高水平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供官府调拨,不成本,不入市场,弊端多

3)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兴起

明中叶后占主导,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三.曲折发展的中国古代商业

1.商业

商朝产生

西周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私商占主导

隋唐商业大都会

宋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起

元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导,广泛使用白银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性商帮

周秦至唐县治以上设市,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宋坊市界限打破,形成街市,乡村允许设市,出现夜市

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1)战国时期由于商人流动性与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重农抑商”思想产生2)西汉全面控制工商业,沉重打击私商

3)明清“海禁”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对外贸易

四.近代前夜(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的发展与迟滞

1. 明清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农业双季稻扩种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广泛植棉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商业白银广泛流通,工商业城市兴起

综合国立强盛世界范围内大体领先

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明中叶后

1)特点: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听大户呼织”

2)阻碍因素:①自然经济(根本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③海禁政策

3.近代前夜的危机:

(内因)明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固守农耕经济

(外因)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新航路的开辟

工业革命

一、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左右)

1.原因:寻找黄金、开辟东西方直接的商路、传播基督教

2.客观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过程:迪亚士绕非洲海岸到达好望角

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哥伦布达美洲

麦哲伦环球航行

4.影响:①使欧洲同各大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欧洲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活动,为西欧(但不包括西、葡)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使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统一整体

二、西欧早期的殖民活动

1.主要方式:以武力殖民扩张与掠夺、奴隶贸易、组建商业公司

2.过程:

荷兰 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英国 18世纪下半叶起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不包括西、葡)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两次工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根本原因:市场需求的扩大

2)时间: 1760年左右(18世纪60年代)开始

3)过程: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连锁发明

纺织和铁路成为两个主要领先部门

4)重要发明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铁路汽轮采煤业兴起

5)影响: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1.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

1)根本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时间:1870年左右(19世纪70年代)开始

3)重要发明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出现电车、地铁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汽车、飞机出现,石油工业兴起

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兴起

电讯业的发明电话和无线电报等

4)影响:①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垄断产生,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等经济特权,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2)表现:东南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影响: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产生

1)目的:清内外交困,企图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

2)内容:前期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资金燃料不足,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3)影响:①标志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起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②甲午战争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原因: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欧风美雨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产生

3)阻碍根源:

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阻碍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①帝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的影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2)表现: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重工业起步

2.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萎缩

1)沦陷区:由于日疯狂经济掠夺,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2)国统治区: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和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萎缩

2)表现: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六.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生活习俗的变迁

1)原因: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思潮的推动

2)表现

物质生活衣:传统长袍马褂与洋服并行,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食:出现西餐馆,吃西餐、喝西式饮料

住:出现洋房、里弄

风俗习惯断发、不缠足

礼仪婚丧: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

2.大众传媒

1)表现:出现近代报刊和电影

2)影响:及时传播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3.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1)表现:火车轮船汽车电报电话传入中国

2)影响:①加快人们生活节凑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改变人们观念④加强了各地联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的历届领导人的改革

1929世界经济危机(非常重要)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

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内忧外患

2)内容:①余粮征集制②普遍国有化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强制劳动

3)作用:前期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政权

后期企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引起了农民不满而失败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无力直接经营所有企业

2)内容:①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

4)作用:有利于恢复巩固政权,为苏俄指明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3.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建立)

1)表现: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而不是靠经济手段)段管理经济

2)经验教训:①使苏联经济取得过突出成就,1941年苏工业欧第一,世界第二

②后逐渐僵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尤其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越来越严重。③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

4.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是改革重点,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加上改革的盲目性和赫个人急躁作风失败。

2)勃涅日涅夫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继续滑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直)生产相对过剩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3)影响:①导致国际关系紧张②资本主义面临空前政治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1)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首要环节)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

③减少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2)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核心是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4.影响: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

②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时代,战后被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所借鉴,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企业股票分散化和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但决定权仍在资本家手中

3)出现福利国家

4)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重比重不断提高

5)50-6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高速发展。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一五”

改革开放(非常重要)

一.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3一五计划开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开端

2.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正确的探索:①1956“八大”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指出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③十年文革“左倾”错误,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3)成就:1956—1966年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经济改革序幕

2.内容::①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1992党的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9党的十四大确立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

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上海浦东→内陆省会城市

2.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性统一市场,是经济全球化产物,1995年成立,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经济接轨,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2001年中国经济中年跃居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2.20世纪80年代中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人们价值观及思想观念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本单元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区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了解各个区域合作组织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①为了稳定世界经济

②欧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3.影响:①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②立了美国长期经济霸主地位

③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1.原因:通过经济合作,协调国与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

2.表现:欧盟:1993年正式成立,具有经济政治一体化性质(一体化程度最深)

东盟:1967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美、加、墨

亚太经合组织:1989 (成员国差异最大)

三.经济全球化

1.原因:①科技是根本推动力②国际分工的产物

2.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②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增多

3.问题与展望:

1)问题: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大

③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

2)展望: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②长远来看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③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高考必备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二】历史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

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七】有关市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材料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点归纳

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传统农业基本模式-男耕女织 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最高水平);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时已有织机;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井田制】 西周时期:农作物更加丰富;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代田法】/【耦犁-三人二牛】(之后出现犁壁); 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丝绸之路; 东汉时期:耦犁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烧纸出成熟青瓷 两汉时期:耕作制度【一年一熟】;【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开通了【陆地/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时期:曹渠、白渠、龙首渠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确保赋征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调节深浅】;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柜坊】(银行的雏形)【飞钱】相继问世 【筒车】;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灌钢法】;民间手工业遭到摧残;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宋朝: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五大名窑】;一年二熟/三熟丝织品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草市、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 两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交通发达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风力水车】;【青花瓷(明朝宣德年间)】、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中心【苏杭】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帮-徽帮晋帮】;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工商业空前兴盛,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破坏工商业,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生产的主导地位;【花楼机】明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鼓励农民开荒,但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实行海禁,对付倭患;造出阿拉伯文梵文装饰瓷器; 清朝:【锻】-明清最高水平: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厚来薄往、倍偿其价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