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1.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中国化的历史十分悠久。【1】“仰韶文化”中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是迄今为止我们祖先最早的绘画艺术,距今已有6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帛画,汉代印度佛教绘画也传入中国,并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精美壁画,如敦煌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写意山水画发展起来,山水花鸟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科。宋元时期,“界画”产生,风俗画兴盛起来,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大有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推动中国画进一步发展。近现代时期,比较杰出的画家也很多,如吴昌顺、齐白石、丰子恺等人,推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纵观中国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一步步发展,并融合外族艺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日臻成熟。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是我们的前人一步步铸就的,了解中国画发展概述,是欣赏中国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中国画的种类

2.1按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划分,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

2.1.1 文人画

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意。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2.1.2 宫廷画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2.1.3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2.2 按创作题材划分,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动物画

2.2.1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中国山水画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淡彩等形式。

2.2.2 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主要包括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成熟的人物绘画,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的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又称人物画为“传神”。【2】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有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一体和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疏括”一体。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元

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2.2.3 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2.2.4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2.3按表现手法划分,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半工半写

2.3.1 工笔画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3】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2.3.2 写意画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喜在画上作题跋,长长短短,错落有致,使画面更加充实,也使气韵更加酣畅。"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葛金《爱日吟庐书画录》),既反映了李绘画的实际,也体现了写意画的基本特点。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也是兼此四绝的艺术大家。

2.3.3 半工半写

半工半写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由大写意和工笔相结合而成的一种画法,大写意气势磅礴,浑厚大气,工笔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齐白石在花鸟中常常运用此画法,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小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又是一个特点,工写反差不太大,过渡会显得自然些又是一种风格。

2.4 按特定用途划分,可分为宗教画、卷轴画、年画

2.4.1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2.4.2卷轴画

卷轴画,是一种在纸和绢上画成的艺术作品。已经有2000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绘画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提高,形成了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记载,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复制品了,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较早的卷轴画。

2.4.3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3.1 意境

所谓意境,即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感情与形象高度融合并敞开一个世界的时候才会产生意境;中国画的“抒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或直接呐喊出来的,是通过“景”间接暗示出来的,所以它的形象性特别强。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这一根本特性使中国画成为有别于任何写实艺术、抽象艺术、装饰艺术的意象,而自立于世界绘画之林。

3.1.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中国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画的诗化的特质。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画家们可以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依据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用绘画的方式“壮景抒情”,“借物言志”,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对国运兴衰、民族荣辱的关心。无论是对时事的积极参与,还是洁身自爱,众醉独醒的孤鸣,皆流露于尺素之间。石涛就曾有过“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予诗画,故有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寓之”的感慨。随着题画诗的出现和绘画款识的逐步完善,绘画“意境”美最大限度地显示出它诱人的魅力。

3.1.2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

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晃以道对苏轼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这里的“离形”、“不画形”、“忘形”、“物外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所以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3.2 格调

3.2.1 用笔

中国画是最讲究用笔的。【4】以不同的用笔方法,巧妙地表现物体不同的形、神、质。在工笔花鸟画中,用笔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是勾线,作轮廓。根据花鸟的形、神、质,决定“落笔、运笔、收笔;用腕、用肘、用臂”,以及运力的轻、重、快、慢。至于写意,那就更强调用笔了。在写意花鸟画中的用笔,是点线面结合,与书法用笔既有完全相似之处,又有更多的奥妙。在书法用笔中,基本上有中锋、侧锋、藏锋、逆锋等;而在写意花鸟画用笔方面,除中、侧、藏、逆而外,还有披、拧、转、换、快、慢、压、提、滚、拖十种,合书法两者,共有十四种。

书画的主要工具是笔,一般有三类,一是狼毫、古鹳、鼠须、兔颖为一类。用以画粗或细的线条,易收刚柔并得之效;二是羊毫、鸡毫为一类,在绘画方面,用以染色最好。三是狼夹羊或羊夹狼,如大小红毛,大中小白云,篆隶大楷等等,作书作画均可,初学作画者容易使用。

3.2.2 用墨

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3.2.3 设色

中国绘画历来重视颜色的运用。古人说的“随类赋彩”,指画面中同类事物可用同种色调处理。中国古代画家受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色彩讲求简练概括,以描绘对象的固有色为主,认为固有色是物象的本质色彩。中国画以墨为主,也可用墨色与彩色结合来描绘对象。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艺术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画面颜色高度概括与稳定。中国绘画的设色带有明显的平面意味和装饰效果。

例如,明代商喜的《关羽擒将图》中,运用“固有色”表现不同人物的肤色和服饰。在中国画创作中,还可以随主观意愿设色,即所谓的“随心赋彩”、“随境赋彩”。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带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常常以单纯明快或强烈对比的颜色表现物象固有的色彩,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准确刻画物体的明暗关系。

3.2.4 章法

关于中国画"章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谢赫的"经营位置"到今天"构成关系",都在讨论关于绘画的构图问题。【5】视觉艺术中,第一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章法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可以归结为"整体"、"变化"、"谐和"。中国画传统章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它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髓。

著名中国画家潘天寿先生,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比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那就只画两三枝,梅花是梅花,空白是空白,既不要背景,也可不要颜色,更不要明暗光线,然而两三枝水墨画的梅花明豁概括地显现在画面上,清清楚楚地印入观者的眼睛和脑中,能够画出这两三枝梅花是可赏心的,这样也就尽到画家的责任了。又例如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往往千山皆黑,乍一看,竟是黑到满幅一片。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却都很明亮的。房子里又常画有小人物,总是更明亮。人在重山密林中行走,人的四周总是留出空白,使人的轮廓很分明,故人和房子都很空灵的突出。这就是利用空白使主题点突出的办法。黄先生并曾题他的黑墨山水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通体皆灵的灵字,实是中国绘画中的直指顿悟的要诀。

中国画的章法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无限的内在活力,各种规则型构图与不同文化因素可以相互交融。现代人审美眼光的变化,让画家们开始重新考虑构图表征新的所指,这促使中国画构图样式呈现出更整体、更单纯、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特点。

3.3 气韵

3.3.1 六法与气韵

六法”是博物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华中南齐时代博中的著华中名人博华物博华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华中谢赫提出来的,主要包括:

气韵生动。指华画面形象的精博华神气质生博物动活泼,活灵博活博现,鲜明突出。也物中就是物博“形神兼备”华中,中国画博物的博华要求,不仅要描绘华出对象的外形,而博中且还要表现出它的中博精神。

骨法用笔。骨华物法用博中笔总的来说,华博就是指怎样用笔墨中博技法博物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物状和博华质感画出来。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华在描绘对象时,要华博顺应博事物的本物中来面貌,用造物博型手段把它表现出物华来中博。也物博就华博是说,描绘事物要物华有一定的中物客观事物作为华博依中华托,作为凭借中物,不物博能随意的主观中博臆造物中。也就是客观博中地反映事物,描绘物对象。但是,作为物中艺术,也可以博在尊重客中华观事物的前提物中下物华进华博行物中取舍、概括、博中想象和夸张。这可华博以说中物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华博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博色彩的应用了,指博根据不同华物的博中描绘对象、时间、华中地点物,施博物用中不中同博中的色彩。博物中国画运用色博物彩同物中西洋画是不同的,华中国博物画喜欢用固有色,中物即中博物体本来的颜博物色,博中虽然也讲究一定的物博变博化,但变物化较中物小。

经营位置。中博经营博是指构图的设博计方中法,是根博物据中博画面的需要,中华安排调匿形象博华,即通过所说的谋博中篇布中博局,来体现作中华品物华的整体效博中果中博。

传移摸写。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物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方法。

3.3.2 四品

如果说“六法主要言法”,那么,中国画至“四品”说,则主要言品—肩上中国画高与低的等第标准。“四品”说事我们判断气韵,并以此判别中国画高低的重要尺度。五代黄休复定下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逸品就是无法而法,随心所欲而又传出符合规矩,是人格涵养的自然流露和写照,它无需苦心经营,而是天生而就。如画松,画出了苍劲挺拔之气,画梅画出了傲雪凌霜之姿。妙品是指笔墨技巧以及绘画的一切形式技巧高度纯熟,炉火纯青。能品是指描绘自然事物的形态栩栩如生。

4.中国画欣赏之我见

4.1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如果文艺创作是精神生产的话,文艺的欣赏则属于精神的消费。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算是文艺活动的全部。作者和欣赏者通过作品为媒介,沟通、交流、传达、接受、拓展、反馈,发挥着社会效用,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

欣赏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静止地接受,应当说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如同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样,要有形象思维。作品只是引发欣赏者艺术想象的导体。正因为如此,艺术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仅是着眼点、钟情点不尽相同之故,也由于人们素养、阅历、情绪、审美情趣的差异,而造成看到看不到,感兴趣不感兴趣的问题。同样,从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中还不断会有比前人更多新的发现,也说明欣赏是人们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能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取法乎上”。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学习、潜心体会,来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2 中国画艺术中的神、情、意、趣

4.2.1 神

中国画的排斥自然主义的逼真描绘,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是其立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是不足以论画的,论画要以追求神似为宗旨。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理论当然是来自实践的,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4.2.2 情

在状物与传情的关系中,中国画崇尚的是主情说。艺术家是多情善感的,他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大自然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齐白石的《虾》,则跃动着蓬勃的生机。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大干世界,以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4.2.3 意

运思立意是作画的关键。讲究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生发升华至诗的境界。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6】一幅画,不仅是事物的单纯外在形象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意境是比直观给人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余味无穷,越看越有意思,越有琢磨头。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4.2.4 趣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不仅准确描绘对象就算完事,而是要能够表达情绪,还要有艺术的美感,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于描绘对象、艺术家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

中国画还讲究天趣的追求、,即要出之天然,不可造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向怀素求教书法问题,“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两个人都能神会出于自然的真趣。真正的美人,不必过于华丽的巧饰,即能见出其天生丽质,而过度的装扮,反而变为妖冶,不美了。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孙菊生.北京文史[J].传统绘画的美学欣赏,2006(1)45-46.

【3】张志生.百年潮[J].当代书画大家作品欣赏,2007(10)56-57.

【4】林之本.山石[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

【5】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甘肃: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6】李玉晴.钟山风雨[J].李玉晴书画作品,2005(6)34-35.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

通过学习十几周的美术鉴赏,有了深刻的感受。美术鉴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对美术史有了从无到有的了解,至少是或多或少有了些了解。听了半个学期,我觉得山水画最吸引我,非常佩服画家们的才艺。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下面选择了唐寅的《山路松声图》进行赏析。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山路松声图》中,唐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 在表现技法上,唐寅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

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

梵高美术鉴赏论文

梵高——一个纯粹的自我 班级:金融1404 姓名:蒋雯学号:2120141051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美术课上总会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梵高。一开始看他的画作,我感受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癫狂,色彩明艳,表情夸张,尤其是那金灿灿的向日葵,似乎就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硬是要把光亮深深刺进你的胸膛。但慢慢的我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不,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

美术鉴赏论文

我最喜爱的画家——毕加索 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些耀眼的明星们带给我们的有感动,有愤恨,有思考,有进步。我们从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艺术中得到灵感。画家无疑是艺术家群体之中重要的一族,他们用线条和色彩绘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自由翱翔的思想,也可以找到现实的影子,既可以找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可以找到阴暗生活的反映。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独特的人,他个性、大胆、勇于创新,我们简直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词汇去描述他,因为他太复杂。 第一次知道毕加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真正开始认识他,则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格尔尼卡》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幅毕氏画作。他用一种如此大胆如此不可思议的手法描述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性,这种表现方式让我觉得和我见过的一些名画家的画作有极大的不同。 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是立体派创始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的画画法和风格多变,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在他九十三年的漫长生涯中艺术几乎贯穿始终,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风格极其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也许是因为早年家境不佳,致使毕加索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他早

期的作品风格也充满了忧郁的气息。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创作了许多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而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民巴塞罗那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迁至巴黎既落魄又贫穷,居住在洗衣坊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加重了他那个时期作品中的忧郁气息。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等多位好友,并且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也已渐渐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也正是在此时,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到,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画作用色由忧郁愤懑的蓝色变为轻快甜蜜的粉红,其中大多色彩丰富,充满了淡淡的喜悦与生气, 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透露出毕加索对人生百态的兴趣、关注及信心。之后毕加索又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由此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非洲时期。这个时期,他笔下的人物体健硕而深沉,揭示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与他的朋友布拉克一起创作出第一批拼贴画。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

美术鉴赏论文作业——清明上河图[1]

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给人以比较软弱之感,但它的经济文化却是一片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相比于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画坛出现了一代佳作,那就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风俗画,因而饱含风俗画反映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的特点,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把宋代风俗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位市区街景,接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

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美术鉴赏论文

浅谈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 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 一、古希腊三柱式 柱式: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和山花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建筑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 多立克柱式:希腊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希腊爱奥尼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

美术鉴赏论文.

作为一名XXX专业的大二学生,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仅培养了我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从图案,到画面;从国画到油画;从时装到装饰品。让我知道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更是源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 美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之一,是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共同和最普遍的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讲,不论见识多识广,他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鉴赏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间接的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到的广阔领域,可以帮助我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扩大知识的领域。其次,美术鉴赏是陶冶人思想情操,提高人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美术鉴赏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其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是对其思想情操陶冶的过程。所以,美术鉴赏中队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本身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教育,也不同于某种带有强迫性的法纪教育,是陶冶人思想情操、提高人精神境界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上课的时候老师通过讲课和视频展示的方法来向我们介绍每个方面的艺术,虽然每次放视频只能放一部分,但我

们也听的津津有味。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特点的艺术文化,比如我们的国画、紫砂壶上的艺术和施华洛的水晶装饰艺术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部叫做寻找手艺的纪录片,片中讲述了作者起初拍这部片子的起因,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最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片里那些惊艳四座的手艺,竟是摄影师是由本来是司机师傅的人担任。这让我感触良多,司机师傅仅仅是对摄影感兴趣,慢慢的竟然拍摄的有了一些大家风范。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虽然在课堂上没有展示完全部的纪录片,但是回去之后我马上就把接下来的几篇纪录片看完了。我认为美术鉴赏这门课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引发我们的好奇,进而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判断。 在小时候我就听说过齐白石和梵高,但当时仅仅是知道他们的画作能卖很多钱,大家都为了他们俩的画一掷千金。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我了解到了齐白石的虾,鸡,鱼,花为何那么多人追求;梵高的画作表达的有是什么思想。美术鉴赏为我们解惑,擦亮我们的眼镜,让我们对待艺术品的感觉不仅仅停留在它们的价值身上,还看到了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思想、心情等等,还看到了艺术品所在的社会背景与人文背景。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美术鉴赏课是整个美术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较好的帮助。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篇1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策的深思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必修课程,经历了从以前的无到现在的有,从简单的照图描型到现在的多元化教学,从简陋的印刷挂图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等过程,与此同时,美术鉴赏教学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变化与革新。本文拟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与“学”两大方面,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探讨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新发展、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提供新策略、新策略。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

中国美术鉴赏美术论文

浅谈美术之“美” 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如 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 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这里先从技巧说起。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既然是造就艺术品,

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绘画者的悲凄、哀伤、郁闷、愤怒、欢乐以及心灵的飘洒逸然,都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参观者,从而引起共鸣,这是造型艺术的功能。有人这样描述:“如果把造型艺术作品比作一面镜子,那么镜子里的映象就是创作者的意识和情感的投入,欣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这面镜子里获得映象所传递的信息,即艺术家创作中的意识和情感信息,从而受到一定的艺术感染。也就是艺术形象信息在审美主体意识和情感上的感应作用,使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达到心理沟通。 作为绘画者,当是造型者,根本责任在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独立的创新的意识和情感,才能够感动你的作品参观者;如若你的作品本身就清淡如水、轻薄如纸,要叫你的参观者喟叹不已、心神动荡是不可能的,正如民谚所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为什么一幅好的艺术作品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美?为什么一首动听的乐曲会使我们激动万分、难以忘怀?是因为画家和音乐家把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美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2012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姓名:田岐春 班级:工设11-02班 学号:311117040217 日期 2012-06-01

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因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产品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当今时代产品的功能几乎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了,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满足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品设计的更加漂亮,更加的人性化,这也是我选修《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学习这门课时,王老师给我们提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根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春秋·孔子 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山水以形媚道。——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北宋·郭熙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北宋·郭熙 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耳。——元·倪瓒 在这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

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世界美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如今基本形成了以中国美术为代表的东本美术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美术。由于文化的差异,使中西美术美术的发展、绘画技术、表现手法、绘画工具和表达意境都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文化、绘画表现形式、题材、效益。 西方文化整体来说是一种外向型文化。早在希腊时期,人体的美就被尽情的展示着,虽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但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之本欲又得到张扬。西方美术从古到今,以人为艺术表现对象的作业占大部分,而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从希腊、古罗马时代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人表现的人体是很古典的,很完整的。而波提切利则不同,他表现人体的韵律感、线、节奏,多方面地表现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说画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凡高的《自画像》,都是肖像画,但两者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样的肖像,他们画得都很传神,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差异都很大。另外,西方古代绘画都是以人为主题,树木、风景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作为一种背景,是次要的,到后来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才有了风景画、花卉等独立的画种。西方的大师画人物,也画风景、静物、肖像,对象只是作为启发他感受的一个材料,什么东西都可以感受,都可以入画,都可以进入到他的感情。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早期的风景画,也

不是实际的写生,而是在室内闭门造车,画一个大概,因而不是太生动。西方真正的风景画,是印象派油画,真正是对景写生,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每一种风景里面,早上、中午、晚上,即使同一个对象也不一样,这是很写实的。 中国画的构图以山水风景为主,一般都是立幅的,山从下面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它的构图比较雷同,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往往都是从几棵树,或者一个沙坡,或者石头、水、亭子开始。“起” 之后,另外一个山来接过去,叫做“承”。“承”之后,因为很长,要适应这个画面,那么要变化,叫“转”,扭曲一下。转到最后,要“合”。这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四个字。我们看东西,远景、中景比较丰富?因为远了,形象丰富、重叠,而近的东西则单调。当然,在中国的给画中也有以人物我主休的名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张萱和周昉的《唐宫仕女图》……都是以人物为主的历史名画。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使中西的艺术家的作品意境又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绘画以入世为目的,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绘画以出世为目的,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一区别又直接体现在中西绘画在绘画的题材、绘画的作用、绘画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西方绘画的题材多以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为主要对象。通常带有很强的服务作用或社会作用。比如,文艺复

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资料]

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资料] 美术鉴赏必要性 . 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弇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呾谐的发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敀艺术非与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与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丐变夗端,人事繁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並生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丐间创立“艺术”为与科,而称与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不“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不之论美,谈言微丨,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弻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刌事事皆叮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著名艺术家丩子恺先生的这段话议的非常深刻,艺术应该是属于全民的。而现今艺术的创造却被集丨在艺术家身上,这并不利于大学生们艺术素质呾审美观的提高。普通高校加强美育,主旨是在“育人”,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兊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丐界观呾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弇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呾谐的发展。由此叮知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更应该实现美术鉴赏课程在大学里的普及。这里的普及不能单单只是书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是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的了解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真正的看透一些问题。那么以下这些问题能够帮劣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米开朗基罗 摘要 他是一位“无所不能的通才”,他是“人类的艺术楷模”,他的艺术作品都是世上的“典范”。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他生于1475年。因为在米开朗琪罗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石山,那里有许多的石匠。所以米开朗琪罗在以后曾经很开玩笑地说,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凿石头呢?因为在我奶娘的奶水里边就有锤子和凿子。 关键词:通才;典范;三杰;石匠 一、米开朗基罗简介: (1)生平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全名Michelangelo di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列奥纳多〃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2)家庭背景 米开朗基罗的家族在中世纪曾显赫一时。不过到其父是,收入微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之后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事实上,这个家庭没有任何产生艺术家的可能条件。尽管他在诗文上颇有才赋,但对于父亲给他安排的法语课却丝毫不感兴趣。相反,他对绘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3)时代背景 米开朗基罗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代给予艺术家前所未有的殊荣。米开朗基罗十五六岁时被大公美第奇慧眼识中,从此每日与该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同

席共餐,分享着自罗马奥古斯都大帝以来一切最显贵高雅的消遣。他在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时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查理五世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不只有一位皇帝,但不会有第二个米开朗基罗。” 二、米开朗基罗作品鉴赏 (1) 绘画作品 ?最后的审判?(壁画 1700cm×1330cm1536-1541 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25年后,再一次为这座教堂创作的另一项大工程。此画的创作历时6年。此时6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尝尽了生命中的痛苦,深知社会上各种人物的罪恶,悲愤幽怨凝聚笔端,正直的艺术家要以?末日审判?是自己进入天堂。“最后的审判”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画面背景是清透的蓝色空间,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整幅画面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众多的人物把画面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三个空间。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位于画面中央的是基督和圣母。这位鄙视雷同的画家笔下的基督年轻健壮,体魄像一位斗士,高高举起的手像是在下达最可怕的命令。他是那样的严厉无情,以致圣母背过了身子,扭过头去不忍观看这一残酷的场面。画面右侧是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正在被投入地狱,左侧则是善良的、遭受不幸人们的灵魂被带入天堂的过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基督用手势表现了他坚定而决绝的态度;圣母是这幅画作里最温柔的一个形象;围绕着基督执行审判的使者们,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基督等待着他的判决;那些被审判有罪的人们脸上流露出惊恐或绝望;而那些正在升向天堂的灵魂则一脸安静之色。 (2)雕塑作品 1、《圣殇》(大理石雕塑高174cm 1498-1499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采用的是圣母怜子的惯用样式,圣母承负着爱的痛失。他通过这组雕像的人物关系,体现出非凡的独创性。基督无生命的身体躺在母亲的膝上,圣母将头稍稍倾向死去的儿子,以失去了全部希望的茫然目光注视着他,眼里含着撕裂人心的哀伤。这位圣母形象把15世纪的温柔娇美抛到了身后,他的慈爱平凡使她更加纯洁崇高。米开朗基罗把圣母表现得如此秀丽,不仅没有减弱她为基督的死所表示的悲痛,相反,她的哀悼具有人间的普遍意昧。这尊雕像的写实技巧也是令人称奇的。米开朗基罗以娴熟的技巧,塑造了人物的正确造型,细致入微的圣母衣裙,基督的完美人体结构,都雕凿得楚楚动人,从而使观者能从逼真的外形上强烈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痛楚。如果说圣母的美是直觉,而她的哀则是本质。有人说这位圣母过于年轻美貌,而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是:“这位母亲本是处女,众所周知,心灵善良可以是容貌清秀,而且老天也会为证明她的绝世纯洁而让她青春的润华长驻。救世主则不然,他必须让人看到他身上一切属于凡人之处,体现出他的确遭受过人间的一切不幸。”这副画给后世带来很大的影响,

美术鉴赏论文

.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美术鉴赏心得 短暂的美术鉴赏课程就这么告一段落了,我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本学期,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艺术学科。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这几个星期的短暂学习,我收获良多。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在美术上,我国发展的尤为迅速,从古到今,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描写的是淋漓尽致,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的张择端费劲精力所作的一幅惊世之作。我驻足在这幅唯美的画前,被它的美丽

与精致所深深得吸引住了。 回家后我在网上还有一些文献上查找了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了解到《清明上河图》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时期,首都清明时节郊区、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北宋年间的卞京,城内河流贯通,交通发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略的看一看,杂乱无。细细的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等。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

美术鉴赏论文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 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 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

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 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 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