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

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

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道家[2]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儒家、道家。比较

儒家和道家管理思想比较分析比较项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 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东周后期,周王 室衰微,诸侯割据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 的出现 3.思想基础:早期华夏文化的 积淀和新兴思想的融合先秦:老子、庄子--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在领导艺术、人力管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汉魏:淮南子、葛洪—对人力管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等有关的管理问题作出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汉魏之后:未出现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在道教著作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1、以“礼”为核心的直接管 理目标 2、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 想 3、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 4、教育是首要的管理手段 5、举用贤才是人事管理的主 要内容 6、经济管理思想1、“无为”的管理思想 2、矛盾辨证的管理艺术 3、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 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 实践成果1、儒学与现代柔性管理 2、儒学与团队管理 3、儒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4、儒学与信息管理“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2)领导者首先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3)领导者要做到“为而不争”。(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 “弱者道之用” (1)“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2)“以正治国”——以弱

胜强的基础。 (3)后动制敌、“以奇用兵” ——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评价: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个体的“人”是民族文化代代沉积的载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割裂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学文化,充分利用儒学文化蕴涵着的有效管理思想。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有些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员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感觉有了努力方向,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变强制规范为自觉行动。总之,企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使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儒家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儒家所强调的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与西方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我们采用儒家思想的时候,要进行批判地吸收。为了正确地利用儒家思想,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必须关注二个维度,这就是管理层次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一般来说,在基层行为引导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企业的成熟阶段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大企业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 (二、道家)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正所谓“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同理,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 静”“无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于丹论儒家与道家心灵的天空心灵的土地

儒家与道家给我们地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地中国人地一片心灵地土地,道家给我们地是头顶上一片心灵地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儒家哲学,核心地就是讲要兼济天下.孔子地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孔矣,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宜悦乎.”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时代使命感,要有宏大刚毅地指向,任重而道远.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地责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有多远呢?死而后已.其实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地是一个人地社会人格地实现. 但是光有勾勒不够,他认同地是社会规则,群体意识.但是过分地认同沉迷其中,就不认识自己是谁了,这就是中国地道家精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庄子说:“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就是说,天下万物跟自己地生命之间是有呼应地,我们今天往往是太忙碌了,就不接地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古人讲:每一年春风起地时候,人地神思就随着胸怀浩大,看到一年走地时候,觉得生命要有所承诺和担当.这种情怀今天少了,老是封闭在一个很封闭地屋子里,忽视了外界自然地沟通和交流.庄子是从宇宙地眼光去看世界,他说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靠你地心去感悟:“万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遇、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就是天地之间地美都是没说出来,这一切靠你地心去体会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教我们地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地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地入世,而道家教我们地出世.于是天和地就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但是不能太拘泥、太计较,还是在乎自己生命地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人地人格理想有一个神话叫“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老在说我们有神圣地理想,神圣地抱负,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有思想地翅膀可以飞扬做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生命里可以快乐如神仙,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实我们活着地方式,我们这样去想就拥有了天高地阔.一个人不光是一个区区地小我,为什么不去造城池呢?让自己更大一点,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元地,我也不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就够了.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地共荣,我们可以在热爱宫殿地同时,热爱当下地生活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一个人包容更多地时候,就说明你地生命地可能性更大,我们一生地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自己尽量成为宽阔地大河,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来看圣贤,什么人是圣贤?什么是经典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地儒家讲究地是从自己地内心出发,叫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你要看到世间地人是“见贤思齐”,一切从内心地反省开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孔子地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你成天教我们做君子.那何谓君子呢?老师地回答很简单,孔子说:“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地忧伤、忧思,他地心灵坦然光明宁静,这就是君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轻地学生就觉得,你说地这个太简单了吧,难道一个君子不需要去名垂青史吗?所以学生特别不以为然.老师又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什么叫“内省不疚”呢?一天下来想想我今天该做地事情没耍小聪明,不辜负别人,一切都尽心尽力了,可以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当一个人不愧疚地时候,何来那些恐惧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在地睡眠障碍,重地就是失眠,医生告诉你如何如何调节,实在不行就吃安眠药,你心里地忧和惧太多了,觉得好多事自己该做地而没有做到,而有深深地愧疚.白天在人前遮着掩着,也就是说这种状况是由自己心灵决定地,在行为层面上做到“了无遗憾、坦坦荡荡”.孔子说你以为能做到吗?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每个人看看是不是能做到内心不遗憾,把该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健——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作为“无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乱世。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与之截然对立,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对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相信早已耳闻目睹许多许多。但是即使今天问我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我却脑袋空空,什么也说不清楚、说不出来。更何况这个大题目,要我谈谈这两者的相异之处。我自认为这不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只能依我目前的能力简略的浅谈这个题目。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

老庄与孔孟哲学

老庄与孔孟哲学 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子学到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人心、人性的天道。本文的主旨就是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老庄孔孟哲学的思想底蕴及其相互贯通——表面上,儒道对立,势若水火,实质上,它们不但同根同源,而且相互贯通。 本文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实事求是,因其固然,以求索各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二是把各派哲学分为人生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并注重其人生观的差异性和方法论的相通性;三是以建立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致思方式为依据,把哲学划分为生命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类,并以此把握各个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人心有两基本层面,一日生命之心,是心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heart);二日认知之心,是心对事物的认识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brain)。以这两者为出发点和致思方式而建立的哲学分别为生命主义(如孟庄)和认知主义(如墨荀)。 春秋以前的文化是一种列国文化,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夏商以前,尽管华夏族的文化发展较快,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总的说来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族文化还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此为独立发展期。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和华夏族对夷人的殖民统治,华夏文化便比较迅速地向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传播和渗透。此为殖民渗透期,春秋时期随着列国混战、大国兼并,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列国文化进入交汇融合期。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然。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1)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

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摘要:孔子是儒家的美学的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试看孟子的描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于是孔子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规范人的内心,具体来说就是“承礼启仁”,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儒家学说在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学的思想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中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和统一美善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孔子对于 自然界的东西,如山、水、树木、秧苗,并无直接的兴趣,因此从来不把自然 界的东西当做没的对象,不会为了欣赏而欣赏。他欣赏自然界时,总是把它所 表现的特质,在人的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情感,然后以以自然界为比喻和象征, 说明人的主体形态。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水 活泼流动,表示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处境中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制约。山则显 示人内心沉静稳定,不仅临危不乱,而且安之若素。再者,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的兴趣不在于河水流速,而在于感 叹人与时间与生命奔逝不返,暗示我们应该要及时努力进德修业。由此就可看出,山水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其本身不足以成为审美观赏的对象,却只是被孔 子拿来作为比喻,暗示人的应行之道。 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就人的形体和器物称为美的思想。譬如,子夏曾引《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来向孔子请教。 “美目”之为美,因其合宜,如黑白分明,比例匀称。再者,“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宋朝是个美男子,说他美,并无关于人格,只是说他身材合宜、面貌姣好、看来俊俏而已。孔子又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子贡又曾 形容孔子学问之伟大,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张》)。称宗庙为“美”,因其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的美学受恢复周礼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 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 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下面我们就说说其美学特征。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孔子讲究饮食之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他 当然能欣赏鲜美的肉味,但是在聆听韶乐之后,居然三个月之久没能分辨肉味,那是因为韶乐的美感远远超出了视觉味觉之上,音乐美已经通于人心。真正的 音乐是无声的,所以才有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才有了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学

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 学 论者谈中国哲学,一般称“儒、道、佛三教”为中国哲学之主流,而方东美谈中国哲学,则以“四大主潮”称之。他所谓“四大主潮”,乃是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中华大乘佛学和宋明新儒家哲学。二者的不同,在于方东美将原始儒家哲学与宋明新儒家哲学分别置论,将宋明新儒家哲学视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而列为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一。虽然“四大主潮”说与“三教”说并无根本歧异,但方东美的见解和论述确有独特之处。 一、宋明理学的流派及其歧异之原因 方东美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主要是《新儒家哲学十八讲》。这部著作,是根据他1976年9月至12月在辅仁大学讲授“宋明清儒家哲学”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这次授课,由于方东美患病而未能完成,当时只讲到宋儒张载。方东美去世后,《东美全集》编纂委员会将这本著作定名为《新儒家哲学十八讲》。这个命名,突出地表明了方东美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即:宋明清儒家哲学是有别于原始儒家哲学的“新儒家哲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流派时,不将宋明清儒家哲学笼统地归属于“儒家哲学”之下,而将其与原始儒家哲学同样列为中国哲

学的“四大主潮”之一。 方东美多次表明,他研究哲学,喜欢“采形上学途径,旨在直探主脑及其真精神所在”。对于宋明新儒家哲学的研究,方东美同样如此。他认为,宋明新儒家哲学包含着以下三派形上学思潮:“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唯心主义的新儒学”和“自然主义的新儒学”。 唯实主义的新儒学 这一派新儒家哲学,包括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的哲学思想。 方东美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得自道教中人,其《太极图说》宣扬的是道家思想。即以宇宙发生论而言,《太极图说》采取的不是儒家的“向前创进”说,而是道家的“先天向下流衍说”。它杂糅了道家和阴阳家、杂家的学说。就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来说,《太极图说》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周敦颐哲学的要义在于《通书》。这部对《周易》进行阐述、发挥的著作,以“诚”囊括天道与人性,在本体论和人性论上都力求达到“永恒”与“变易”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才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就哲学思想的杂揉来说,邵雍可以说更为明显。但是他提倡“大心体物”,认为人应该气量宏大。他充分肯定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主张人在精神上“囊括自然天地之种种层界”。他倡言人心之灵,备天地,兼万物,合德乎太极”,这对于后来宋儒所表现出的心量狭窄之弊,当是一剂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 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11090343 鄞佳 修《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有感 ——从儒释道美学分析三者的哲学主张 说起来也是一种缘分,让我有机会修《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这门课。也正因为这短短的三节课,我开始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更加全面地看待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开始明白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们的确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啊! 虽匹夫匹妇,胸中有全经。美学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前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中华民族的美学则主要体现在儒释道文化的审美上,换一种说法,这三家思想即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无轨之道。直到今天,无论是中庸的民族性格,还是逍遥的人生追求,亦或是慈悲的大国胸怀,举国上下无不透漏着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及追求。 它们不是封建糟粕。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儒释道三者的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和谐,追求人生真理的哲学,尽管时代对它们做了种种的包装和误读来迎合时代需要,可他们教义里所包含的真理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财富。 就美学来说,儒家认为真善美应该统一,而且本来就是统一的。他们感叹天地力量的浩瀚无穷,真善美的统一是一种存乎天地的真理,我们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只是在顺应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的宗旨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它的美学观也可以看作是普通人的美学观。从这点来看,儒家的哲学便是给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是一种让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圣人的哲学经典。 相反,道家和禅宗的哲学主张则更像是高悬于塔顶的指路灯,它们不跟你说怎样一步步成为圣人,而是直接跟你说圣人就是这样子的,它们不像儒家哲学,提出方法手把手地教你,相反,它们直接提出了目的与要求,做到了,你就是圣人了。这点从道家禅宗的美学观也可见一斑。就拿道家来说,他们认为一切秩序都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主观世界左右着人们的视界。因此,美与丑没有绝对的标准,亦有人称之为心之迷惑所致,这种唯心的说法正好印证了道教主张的唯心。同样的,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形象地体现了其主张的唯心。仁者心动,禅宗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改变主观世界的媒介,正所谓“无欲则刚”,心之不为所动便是制强的关键。不同的是,禅宗也看到了唯心主义的圣人观点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无爱”(佛教的根本思想)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就拿美学观来说,禅宗既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与道教相仿,又同时强调了审美对普通人的重要性,对修行人的外貌有各种要求(称之为律仪),认为相由心生,借外貌形象来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 综上所述,儒家的思想更为实在,是给普通人作为生活指南及人生导航的,只需按部就班,克己复礼,耐下心来修身养性,便有机会成为圣人。而道教和禅宗的境界堪称圣人无疑,(当然,禅宗有别于道教,可基本宗旨还是偏向道教的,毕竟道教是禅宗传入中原派生的)在我看来,这种超凡脱俗的无人境界只能是想象,基本不可能成为现实(不排除道教和佛门中的人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存在)。至少普通人则是无法实践的,可以说,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行拥有圣人的思想,却不大可能仅仅因为拥有圣人的经验而成为圣人,从而成为超越圣人的存在。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种哲学虽各有不同,可它们带给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值得自豪的标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