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价值_特性_类型_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_李宏伟

价值_特性_类型_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_李宏伟

价值_特性_类型_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_李宏伟
价值_特性_类型_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_李宏伟

随着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以来,管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职业,管理研究也从零散化、非正式、临时性状态,成长为综合性、规范性、交融性的学术行为。面对高度复杂化、人性化、全球化的管理实践,传统经济学的逻辑演化理论家和新兴管理学的经验经营学者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中表现出巨大

分野,莫衷一是的“管理学丛林”削弱了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管理的合法性、价值性不断受到置疑。面对管理学的“研究危机”,要看到管理学整个体系的内在假设并不牢固,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别是管理研究假设存在模糊与矛盾之处,正如理查德·帕斯卡尔所指:“管理行为是在一种我们应理性地对管理对象

价值·特性·类型

———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

李宏伟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收稿日期:2012-12-08

作者简介:李宏伟(1982-),男,山东沂源人,博士,主要从事管理哲学研究。

摘要:面对复杂化、人性化、全球化的管理实践,传统经济学的逻辑演化理论家和新兴管理学的经验经营学者在管

理的实践与研究中表现出巨大分野,莫衷一是的“管理学丛林”削弱了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管理的合法性、价值性不断受到置疑。走出“管理学丛林”、解决管理学的“研究危机”,需要批判与反思管理学研究中的各种理论假设。从研究意义上分析,理论假设是管理研究的逻辑基础,有助于界定研究视域、推动管理科学的研究创新。理论假设在构成上分为前提性的事实部分和推理性的结论部分,提出一个好的理论假设需要符合推理的逻辑性、陈述的明确性、实践的检验性。管理学中的理论假设一般分为以下四大类型:管理主体假设、管理客体假设、组织系统假设、管理环境假设。

关键词:管理学丛林;理论假设;管理理论;管理组织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3)07-0070-05

Value ·Feature ·Type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Hypothesis

LI Hong-wei

(Elementary Educational College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China )

Abstract :Facing the complex ,humane and global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logic evolution theorists of traditional eco -nomics and the new emerging experience operating scholars of management have shown great distinction i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The uncertainty of "management jungle"weakens the scientific legitimacy of management.The legitimacy and value of management are constantly being questioned.We Need critique and reflect Various theory hypotheses in the study of manage -ment in order to go out of the "management jungle"and resolve management "research crisis".Analysis from the research sense ,theory hypothesis is the logic basis of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scope ,promotes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innovation.Theoretical hypothesis includes premise of facts and reasoning conclusion.To raise a good theo -retical hypothesis need to comply with the logic of reasoning ,clear statement ,practice test.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 hypothesis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manager hypothesis ,employee hypothesis ,organization system hypothesis ,man -agement environment hypothesis.

Key words :Management jungle ;Theory hypothesis ;Management theor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假定中提出的。对这样一种思想倾向需提出质疑[1]。”为此,管理学需要厘清自身的证明逻辑,需要批判与反思管理学研究中的各种理论假设,进而完善管理学的理论研究。

一、管理学理论假设的价值审视

广义上的假设是一个多维概念,与假说、假定、预设、猜想同意,英文中的Assumption、Hypothesis、Postulation等词均含有假设之意。学术研究中理论假设的核心意思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经验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所做的一种预测性或规律性解释,是对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研究方法专家科林格认为,理论假设是增进知识的有力工具,甚至比科学研究的结论还重要。实际上,“科学方法的真正作用,不在于其具体的收集资料或分析资料的方法,而在于如何证明研究者自己的观点或命题,用什么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命题[2]。”具体而言,理论假设在管理学研究中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理论假设是管理研究的逻辑基础。科学源于问题,理论旨在解决难题。理论假设是解决管理问题时主客观方面的设定,是在概念中对问题解决的预演。理论假设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提性的事实部分和推理性的结论部分,假设的提出必须要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向,并从假设的基本命题作出某种预见,对事实、现象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的说明。“从方法论的层面看,对现实世界的基本假设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复杂的本体论(Ontology)和认识论(Epistemology)的假设的集合,是研究者赖以观察、理解、分析问题的预设前提、方式方法,代表了思想系统形式的世界观和信念[3]。”理论研究充满艰辛、困惑与迷茫,先验的理论假设为研究者认识与解答问题提供隐含着可能答案的预设观念,进而成为引导与支撑研究者的潜在信念。在此,理论假设提供了一个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标准,建构了管理者和研究者之间检验、评价、推进理论的平台。“科学家的目的是发现关于世界的事实,是在世界的可观察要素中发现有关规律性的事实。为了发现这些事实,人们需要实验作为推理和反思的对立面。但是,那些规律性是极端微妙和复杂的,所以实验设计是极其困难的。因而需要建构理论,并且需要求助于先前建构的理论来指导实验的探索[4]。”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的起点均为理论假设,“实证研究是根据假设去寻求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规范研究则认为,应当从更高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数学计算)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Result)[5]。”实践证明,理论研究中不证自明的、先验性质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管理理论的研究,都是“先验”与经验的结合,完全没有理论预设的研究是不存在的,一定的“先见”是认识发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理论假设界定研究视域。作为一种知识探寻(Inquiry),理论研究需要预设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性。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既有的理论图景中进行的,“世界总是通过这种那种的概念框架的‘透镜’被感知的;概念框架及其所使用的语言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上印下了清除不掉的‘印记’。更准确地说,一切种类的问题(包括经验问题)都发生在一定的背景之中,因而部分地受到那一背景的规定,我们的期望,我们对什么感到惊奇、我们认为什么有问题,都受到我们关于自然秩序的理论前提的影响[6]。”管理实践和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意见分歧、甚至误认或曲解频发,于是需要建立一种共识,即在实践和研究之前先有若干共同观念作为基线。管理学研究是一个社会互动性活动,众多学者在研究中需要共同假设和公共知识进行对话。理论假设对于初始研究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带来某种规制,规避了发散性思考导致的研究分化。“此种共同观念,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也就是一种基本假定(BasicAssumption)。此种假定应该是先验性的,所以也就无须求证,但事实上,此种共识还是经由经验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7]。”管理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揭示前概念、前逻辑和前反思中管理活动及要素的原初关联,缺乏对管理对象的存在方式与本质特性的整体性领悟和规定,理论研究范式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也无法展开。管理领域的问题类型多样,且变动不居、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特定的理论假设使研究进入一个可控的分析路径中,处于次要位置的变量往往忽略不计或简化计算,以便抓住问题的本质而深入研究。

第三,理论假设推动管理科学的研究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往往不是先有事实的积累,然后通过事实去发现理论的过程;而是先有假设或理论,然后通过寻求事实去验证、抛弃或暂时接受理论的过程。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认为:“科学成果必然是暂定的。科学家永远不能结论性地证明他们能完全精确地描述自然或物质世界的某些特性[8]。”管理假设或理论是相对真理,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全称判断的管理假设大多基于有限验证,不能断定一个全称判断永不会遇到反例。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局限性和不完善性,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突破传统理论和观念的限制。研究者通过对假设条件的放宽和转向,能

对该事物进行更完善的研究和解释。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极力倡导重视管理假设:“有关事实的基本假设是像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业已盖棺论定的范式。它们通常存在于学者、作家、教师和社会科学实践者的潜意识当中。而且,这些假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学科的学者、作家、教师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实践者对事实的认知[9]。”科学研究中充满大胆的猜测、假设、想象,立足于演绎关系的确立,从已分类的事实推导关系和定律时,具体而微的理论预设便跃然纸上。如战略管理大师安索夫在推演战略管理时的理论前提就是ESO假设(Environment-ServingOrganization,即环境适合型组织),在《战略管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本书自始至终是探讨所有ESO的共同特征,探讨它们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10]。”

二、管理学理论假设的特性分析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识别与界定问题、确定关键变量、形成假设、构建理论框架、概念的操作化、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的解释、改进与应用、提出新问题。而理论假设处于界定问题后的关键阶段,是对解决问题的预演,是对理论观点的预设。从内容上看,理论假设的内涵是复杂的,既包含理论陈述,也涉及事实陈述;既有已经得到证实的内容,也有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按照波普尔的证伪观分析,管理理论只具备可证伪性,而不具备可证实性。“由于管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而不是形式科学的逻辑学……幻想仅仅通过假设在思维或逻辑方向上的努力来实现管理学的变革和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就取决于假设的正确与否。”科学合理的提出理论假设,基础是搜阅前人对此的研究文献、界定研究范围。借助逻辑思维能力、发挥抽象力的作用,深入研究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内在机理。进而把不同研究者的各种相近命题和结论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形成比较抽象的结论或预测。之后要在研究中对此命题进行推演(含自己的假设),借用某些成熟的理论模型来检验自己的推论是否成立,是否有变量或命题遭到遗漏。尤其是对实证管理学理论范式研究者而言,在对大量管理学假设命题进行实验和经验求证时,其潜意识里总是力求赋予这些假设命题以普遍主义意义。

理论不能没有假设,但假设不能随意,提出一个好的理论假设需要符合一定的衡量标准:一是假设需要具有科学性。即假设的提出要合乎规律与逻辑,需要以已有的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测和臆断。二是陈述具有明确性。即假设要以完

整、清晰、简明、准确的陈述方式,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切忌宽泛、冗长、模糊;假设所表达的内容在逻辑上具有排他性,不与其他理论产生混淆,先设定主动的原因变量,然后再界定因变量。三是具有可检验性。即对管理实践中的预期指标能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理论假设中的相关概念与人们普遍存在的行为相联系,可观察、可验证、可感受。从理论假设的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假设概念明晰化、假设陈述具体化、假设实证指向化、技术可行化等,都需要深思熟虑。

理论假设有假定、推论成分,必然是不完美的,既可能是“显微镜”,也可能是“哈哈镜”。因此,我们更需要审慎对待管理假设,近代胡适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求学之法极具启迪意义。“假设”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学科互鉴,仅看书无假设会导致“学而不思则罔”,反之则有“思而不学则殆”的危险。同时要注意理论的历史环境,“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11]”。当然,一种管理学假设并不是另一种假设的截然对立,管理学假设与假设之间,更多的不是替代性的,而是互补性的。任一理论都不能穷尽与包含所有情况,假设更多是自我设定的有限集合,而不是面向全体的无限集合。此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麦格雷戈的“X—Y”理论,正是在传统的“X”理论(认为人懒惰、自私、不求上进等)与现代的“Y”理论(认为人勤奋、上进等)的相互交融中,丰富了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总而言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局限性,作为经验科学的管理学并不具备永真性,管理假设与理论知识交替创新。组织及其管理(包括物质的和社会心理的)时刻处于变动之中,管理假设的提出、管理理论的诞生和运用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尤其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日益扩大,新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层出不穷、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直接导致管理环境和战略行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增强。贯彻其中的便是管理假设的不断更迭,如理性主义转换为有限理性、“满意解”取代“最优解”、机械的线性设计被修正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寻找正确战略”已经被“战略灵活性”所替代,“雇员更多

地被看作是重要的知识生产者,而不再是不断被削减的成本;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并开始向‘虚拟’企业的方向发展;关于人的自我发展和改善人际关系等问题,也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出现了像‘情商’、‘人力资本’这样一些新概念[12]。”

三、管理学理论假设的类型划分

理论假设的分类因标准不一而各异,如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划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预测性假设,按思维方式可分为演绎型假设和归纳型假设,按抽象程度分为具体假设和抽象假设,按范围分为局部假设和整体假设,按时空跨度分为近期假设和长远假设。管理学中的理论假设与管理者、管理学研究者的背景密切相关,对既有的管理假设分类也存在仁者见仁的分歧。但是按照管理是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实现既定价值的基本概念出发,管理学中的理论假设一般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第一,管理主体假设:从理性到有限理性。管理活动是由人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即需要有管理者的存在。管理者的产生是多样的,如自荐、世袭、禅让、民选等,而一旦处于管理岗位,管理者就被冠以有形的、无形的角色假定。例如明茨伯格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中,把管理者的工作角色分为10种:3种人际关系角色(名义领袖、联络官、领导者),3种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4种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故障排除者、资源调配者、谈判者)。从本质上看,对于管理主体的假设集中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分野上。完全理性承袭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问题与目标明确、能够列举所有方案和评估后果。“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各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此外,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他靠这类技能就能计算出,在他的备选行动方案当中,哪个方案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

但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学者指出,由于信息不完全、决策者个人能力有限以及价值偏好等因素存在,多数决策都是有限理性的,只能达到“满意”原则。“人类理性,较之它作为探索特定的局部需要和问题的工具而言,远不足以成为构造和预测全世界系统的一般均衡模型,或者创造一种包罗一切时代的所有变量的宏大总模型的工具。”最优的管理决策方案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可量化的决策目标;②拟定出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无遗漏;③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是确定的;④有一个绝对的择优标准;⑤时间上不受

限制。但现实中,“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多元且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则加剧了对理性的消解。真实决策中的管理者是依靠经年养成的心智模型进行决策的,即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管理者的认知,管理者通过其心智模型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管理决策。鉴于心智是稀缺性资源,于是管理者是寻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第二,管理客体假设:未竟的人性。任何管理行为的核心是对人的有效管理,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人自身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人性假设正是基于此而对人自身认识的一种设定。人性假设方法基于假定人的需求和动机特点,而后导出人类行为规律。搁置管理行为的分层和对立,所有管理行为都预设于一个人性设定之中,无序、杂乱的行为化约成有层级的、有秩序的行为排列。于是在演绎逻辑中通过内涵的设定,获得较为全面的外延变量。

两千多年来,管理实践中的人性假设经历了“政治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复杂人”等不同阶段。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其本性也是复杂的,并处在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技术革命和制度变迁是管理假设更替的主要内生变量,特别是处于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时期的后现代化管理阶段,人的能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知识创新与更新换代要求管理工作更加重视人、组织和社会的有机互动。于是越来越多地管理者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寻求组织的物质效率与成员的社会情感之间的协调平衡。

第三,组织系统假设:结构、活动、机能的协调。组织是管理系统本身的实现形式,管理根植于一定组织之内,组织是管理行为实施的对象和管理行为赖以实施的手段。管理学大师西蒙把管理定义为组织:“所谓管理,就是建立组织、管理组织。”在此,涉及到一个组织形态问题,即在管理活动中怎样定义组织?我们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组织?组织的现实呈现与理论预设之间的关联在哪?回顾前人的理论研究可知,管理学中对组织系统的假设集中为三方面:一是结构,二是管理活动的环节,三是机能。

从结构上分析,组织结构形式的核心要素是权利的集中与分散,分歧是侧重于垂直控制还是倾向于平向互动。任何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都存在着纵向的等级关系和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回溯组织结构的(以企业为主)发展历程,进入管理学研究领域的结构形式跨越了手工工场、机械化大工厂、集团公司、跨国组织、区域合作组织等阶段,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制到直线职能制再到事业部制的演变。21世纪以来,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三叶草组织、创新型组织、战略联盟等组织结构逐渐成为研究重点,矩阵式结构、超事业部制结构、模拟分权结构、多维结构等,成为组织管理的新宠。从活动上分析,组织活动的分歧在于管理活动内隐的科学理性与艺术直觉的分歧。科学理性以规律分析和逻辑推理为主,而艺术直觉则突出灵感、直觉等特征。从机能上分析,分歧在于管理活动是规则有序的还是变动不居的。从时序过程看,组织结构(尤其是企业)始终处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的动态调整之中,终极目标并不存在,所有目标都只是某种形式的人为设定的过程调控指标。

第四,管理环境假设: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博弈。确定性意味着组织不受或不考虑环境影响,不与所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确定性则强调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组织形态的演变从根本上说是组织与组织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现有组织形态与创新组织形态、实体组织形态与虚拟组织形态时刻处于动荡之中。梳理管理思想史可发现,古典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都是建构于组织环境构成要素变化不大、新技术突破较少、外部压力较低等稳定环境假设下,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等则引入了动态环境假设。应对动荡不居的外部环境,钱德勒以“结构决定战略”激发了20世纪战略管理研究的历程,寻求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国家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后现代管理以不确定性作为基础进行研究,批判了现代管理中的理性中心主义、刚性的组织结构、传统的战略规划等,提出了诸如弹性战略、适应性战略、情景规划等。对于管理系统而言,环境的复杂性不亚于系统本身。事实上,无论何种管理系统,都是开放的,涉及大量的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而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人对信息的处理。二元环境结构假设才是符合企业实际的环境假设,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在这个世界并存。管理学假设演进的根本性动力来源于组织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时刻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正如权变管理法所指,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好管理方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适。

【参考文献】

[1]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0.[2]孙健敏.研究假设的有效性及其评价[J].社会学研究,2004(3):30.

[3]薛求知,朱吉庆.科学与人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歧与融合[J].学术研究,2006(8):5.

[4][美]B·C·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M].郑祥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2.

[5]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8,130.

[6][美]拉瑞·劳丹著,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7.

[7]钮先钟.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8]CommitteeonScience,EngineeringandPublicPolicy.OnBe-ingaScientist[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1995:74.[9][美]彼得·德鲁克著,朱雁斌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10][美]H.伊戈尔·安索夫著,邵冲译.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

[11]李乾文.管理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

—以核心竞争力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0-131.[13][英]尼尔·M·格拉斯著,徐玮,魏立原译.管理是什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8.

[14][加]亨利·明茨伯格著,方海萍等译.管理工作的本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8.

[15]陈雪英.试析经济人的道德行为[J].江苏社会科学,1999(3):48.

[16][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徐立译.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82.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0.

[18]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96.

[19]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1. [20]YE Guo-can.On the Innovation Trend of Business Man-

agement Mode from the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 Theo-ry[J].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4(02). [21]Xi Youmin.Discussion on 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Management and Its Studie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Practice,1998(07).

[22]HAN Zi-gui,SUN Shao-rong.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

ment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Pattern about Behavioral Control[J].Economic Management,2006(14).

(责任编辑:WD)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您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您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就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就是否属于上乘,只瞧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她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就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就是她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您着手建立合作与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就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就是:您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就是:您的瞧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就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就是您在场时的情况,而就是您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您的,那么当您不在身边时她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就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管理学原理高起专》答案

《管理学原理(高起专)》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C)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3、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B)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4、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D)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5、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C) A、利用—命令 B、温和—命令 C、集体参与 D、商议式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7、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A)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8、组织结构设计中,划分管理层次的主要原因是(D) A、组织高层领导的偏好 B、法律的规定 C、组织规模 D、管理宽度的限制 9、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D) A、信息系统管理员 B、高层管理者 C、一线员工 D、主管人员 10、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11、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A) A、指导与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 1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A)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13、管理的主体是(D)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2)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3)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4)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管理学中的个经典定理

管理学中100个经典的定理 第一章: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1.奥格尔维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2. 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3. 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4. 蘑菇管理定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5.贝尔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6.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 8.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9.雷尼尔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 12.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13.大荣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 14.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管理中多点人情味,有助于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只有真正俘获了员工心灵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15.南风法则:真诚温暖员工 16.同仁法则:把员工当合伙人 17.互惠关系定律: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18.蓝斯登定律: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 19.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20.坎特法则:管理从尊重开始 21.波特定律: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

22.刺猬法则:与员工保持“适度距离” 23.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4.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第三章: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25.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 26.马蝇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 27.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28. 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 29.“保龄球”效应:赞赏与批评的差异 30.末位淘汰法则: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 31.默菲定律: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32.“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办事拖沓作风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 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 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 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 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就隐藏在你我身边。 13、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于刚出校园的学生来说,一般都有一些通病:自命不凡,激情四射,骄傲浮躁,不甘心作配角等。 采用蘑菇管理其实是对毕业生的磨练,我很赞成使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毕业生。 14、破窗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15、雷鲍夫法则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l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l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l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l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l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l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l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l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16、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17、“一分钟”管理法则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包括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具体地说:1、“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随时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不仅便于每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而且还可以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业绩;2、“一分钟赞美”,就是领导要花费不长的时间,及时对员工的业绩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员工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起到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向完美

管理学的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的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素养、统御、沟通、协调、指导、组织、培养、选拔、任用、激励的经典理论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人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016.10] 1.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答案:A P39 [2016.10] 16.下列属于高层管理者的有()。 A.董事长 B.首席执行官 C.总经理 D.项目经理 E.车间主任 答案:ABC P42 [2016.04]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P44 [2016.04] 26.简述管理四项基本职能的含义。 P41 4点先答是哪4项5分 [2015.10] 1.依据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资源分配者 D.谈判者 答案:A P43 [2015.10] 21.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中个人目标的活动。()×P39 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015.10] 30.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管理的必要性。10’ [2015.04] 1.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专业管理者 答案:A P42 [2015.04] 21.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是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P41 由效率与效果衡量 [2015.04] 26.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P41 4点5分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6.10]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 A.行为科学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答案:A P64 [2016.10] 21.科学管理研究的核心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P58 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04] 2.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和管理定律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具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务。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管理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 管理学综合练习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基础是( A ) A.个人崇拜式权威B.理想性一合法权威C.传统式权威D.个人情感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法治”中的“常法”是指( A ) A.要保持法的稳定性 B.要制定统一的法律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要使法律固定不变 3、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4、预算也被称为( A ) A..规划B.规则C.数字化的计划D.方案 5、在管理学中,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除“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外,还包括( B ) A.随机处置权 B.制度权 C.奖惩权 D.任免权 6、持续控制的方法包括有自我控制、集体控制和( C ) A.管理信息系统 B.预算控制 C.政策程序控制 D.个人观察 7、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C ) A.组织形象设计B.组织制度的完善C.组织的价值观D.管理机制 8、环境研究对组织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可以提高组织决策的(C ) A.有效性、及时性、稳定性 B.前瞻性、有效性、稳定性 C.正确性、及时性、稳定性 D.有效性、正确性、及时性 9、人员配备的工作包括( B ) A.制定工作规范,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B.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C.确定人员结构、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D.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考核、晋升组织成员 10、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 B )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11、(A)假设事物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状况对未来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 A.简单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指数平滑法 D.因果关系分析法 6.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把控制方法分为( D ) A.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现场控制 B.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结果控制 C.预先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D.持续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12、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D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13、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 A )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14、中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 )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术技能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

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管理学理论综合概论

第一章 管理学理论概论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科学: “知”与“不知” 哲学: “智”与“愚” 佛教: “善”与“恶” 经济学:“利”与“害” 管理学: ? 管理学告诉人们: “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 1 管理的概念 A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亨利.法约尔,1916)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1974) 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1978) 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斯蒂芬.P .罗宾斯,1990)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周三多,1994) B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某种预定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 和控制的活动。 C 管理概念的八层含义: 管理是有载体的——组织;管理有明确的目的;管理有明确的对象;管理受环境影响;管理通过其职能来实现;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有衡量标准——有效性(效率和效果) D 管理的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 ):用最少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意味着“正确的做事”。 效果(effectiveness ):决定恰当目标的能力,包含了对正确目标的选择。意味着“作正确的事”。 2 管理的职能 (我国采用的管理职能划分) 计划职能;计划——就是对组织未来的活动以及未来的资源供给与使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筹划。它首先要确定组织追求的目标,然后确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再决定如何配置组织的资源以实现上述目标。 组织 组织职能;组织——是管理者创建一个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关系结构,以使组织成员能够共同工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的结果就是建立一种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管理者能够组织和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你同你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一起乘着汽艇出海游玩。但是,很不凑巧的是,一个大浪打来,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那么,你会先救谁? (1)母亲。因为在三个人当中,母亲今生今世只有一个,而我还可以再娶一个妻子,也可个儿子。 (2)妻子。因为有了妻子便会有儿子。而母亲已近人生之途的尽头,死也无憾。 (3)儿子。因为儿子年龄最小,还没有体验人生,而母亲和妻子则已经享受过人生的乐趣 (4)上面三个选项都不是。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缺乏管理,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但什么是“管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汉语词义来看,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但这种字面解释是不可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多年来,西方许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些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与泰罗同一时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在其所着的《管理学》第9版中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随着管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管理理论,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多种多样。例如,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对整个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行为。有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对于管理概念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些不同认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这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再次要有管理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管理。这样才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然要进行管理活动,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方法,即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必须了解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进行。 综上分析,根据国内外管理学者对“管理”这一概念的解释,本书对“管理”作如下定义,即: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需要对管理的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般来说,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它有明显的目的性。管理的这一特征,是我们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那些纯属于由生理功能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如动物的群体活动,不称其为管理活动。还有就是某个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也不是管理的目的,因为单个成员或管理者的目的,难以形成协作意愿,因此,只有一个组织的共同目的,才是管理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的目标,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管理学原理试题答案与解析

附件五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测验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测验试卷(期中□期末□)姓名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课程适用_____年___月考期测验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上午、下午、晚上) RzdvX0E。 测验得分__________阅卷人:___________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W09uX0O。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lraFHF5。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 )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bwjStMN。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I33f1zS。 4.管理的主体是(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XfX4FV2。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 )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HrV9syz。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 A.泰罗 B.xx C.xx D.xx TXJl7JT。 7.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fyD0Rrz。 8.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VvQsr32。 9.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利用—命令B.温和—命令C.集体参与D.商议式 xgeeya9。 10.管理的核心是( ) A.决策 B.领导 1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能力 在影响管理行为的管理要素中,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客观条件相近的两个组织中,决定管理工作好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就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管理者若要准确地把握组织的效率,需具备下列三种管理能力: —、管理者应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的标准的能力 管理者如果要提高组织的效率,首先要有具体的效率标准作为衡量的依据。标准是用以比较将来、当前和过去行动的准则。确定标准的方法有很多种,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的许多特征作为效率衡量的标准,包括量的、质的等依据。例如人均产值,产品平均成本以及各种物品购销售价格等等。 表面看来,制定效率标准并非难事,写在纸上似乎就够了。其实不然,制定一个科学的能够体现效率原则的标准并非易事。管理者必须进行深入调查,透过眼前的、明显的事实找出能了解、反映眼前问题的充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估计到他负责监管的所有设备和人员的最大能量,从而制定出符合效率原则的标准。 二、管理者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的能力 实际工作与标准比较总有一定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就不需要管理。正因为有偏差存在,才需要我们去做工作。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及时了解目前工作的进展,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以便在它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寻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若工作有数字标准,找出并确定偏差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如产量、利润,但若对一些技术性较少的工作,工作标准不但难以量化,甚至连评定的内容都很难确定,管理者有时就不得不凭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等。一名精明而有远见的主管,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缺乏这种能力的,则无论如何也应该尽早认识偏差。如果标准制定适当,又有明确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则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相当容易了,就很容易确定偏差的存在与否。另外,管理者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果目前工作明显地偏离原定的各项效率标准,那说明一定有什么问题或哪儿需要改进。管理者应当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具体标准的差距,在把握工作时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应当注意那些较深远、较不明显但今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症状,以便其在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三、管理者应有纠正偏差的能力

管理学十大定律

管理学十大定律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 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四、协调 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32个管理学经典理论24页word

32个管理学经典理论 1、彼得原理 管理学家彼得1969年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他提出: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就可能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会被不胜任其职的人所占据。而在新的岗位上,被晋升者使用的往往是他们在低层次岗位上使用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显然,这在更高层次是不适用的。由此,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组织的效率不高。而且,组织中的任何人,迟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

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具有某种优势的人或组织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依靠,击败处于劣势的对手,从而赢得更多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滚雪球”过程:你赢了一次,就更加强大,也就有可能一直赢下去。赢家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成为竞争规则的制订者。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影响世界的经典管理学定律

影响世界的经典管理定律 1、奥格威法则(美国奥格威·马瑟公司总裁,广告业创始人奥格威提出) 含义:你要是永远都只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那么我们的公司就会沦为侏儒;你要是敢于启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我们就会成长为巨人公司! 启示: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2、不值得定律 含义: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启示: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3、蘑菇管理定律 含义:“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启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出更加实际。 4、贝尔效应(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提出) 含义: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他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 启示:论环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时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能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很多事情我们不敢做,并不在于它们难,而在于我们不敢做。 5、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原理(高起专)》学习指南

《管理学原理(高起专)》习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对一个管理者的工作最有影响的因素不包括( D )。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上下级关系D、个人的特点 2、相对于外部招聘而言,内部提升的优点是( C )。 A、来源广泛,选择余地大 B、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C、能更快地胜任工作 D、能为组织带来新的观念 3、美国管理学家卡茨(Robert·Katz)认为,一个管理者至少拥有的三大基本技能是( D )。 A、学习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B、学习技能、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学习技能和人际技能 D、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组织结构中,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是( B )。 A、职能制组织结构 B、矩阵制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5、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权威属于( A )。 A、直线职权B、参谋职权C、职能职权 D、辅助职权 6、以下哪一点是属于“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 C )。 A、重视人的因素 B、力求决策中减少个人艺术成份 C、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D、通过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7、根据期望理论,对被激励对象产生最大激励力的情况是( C )。 A、期望值低,效价也低 B、期望值低,效价高 C、期望值高,效价也高 D、期望值高,放价低 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了( C )。 A、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B、决策的重要性 C、劳动分工的重要性 D、计划的重要性 9、在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而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被称为( D )。 A、计划B、组织 C、领导D、控制 10、根据大卫·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如果一个人希望控制向上和向下的信息渠道以便对他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