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

论著?【作者单位】铜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铜陵244000【作者简介】盛维立(1969~),男,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微

生物学检验工作。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盛维立,汪道发,方遒,秦阿敏

【摘要】 目的 分析1997~2006年铜陵市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标本种类,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 共检测各类标本970份,检出各类病原微生物149株

(检出率15.36%),其中致病性弧菌90株(霍乱弧菌9株、麦氏弧菌4株、沙鱼弧菌3株、拟态弧菌6株、副溶血性

弧菌43株、溶藻弧菌18株、河弧菌1株、类志贺邻单胞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1株),占60.40%;肠道致病菌32株

(致泻大肠埃希菌4株、志贺菌5株、沙门菌8株、变形杆菌15株),占21.48%;蜡样芽胞杆菌13株,占8.72%;金

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1.34%;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酶联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12份,占8.05%。结论 致病性弧菌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占首位,肠道致病菌位居第二。【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R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040(2008)01-0018-03

Ana lysis on m i crob i olog i ca l pa thogen s of 51food -borne D isea se Even ts i n Tongli n g c ity SHEN G W ei -li ,WAN G D ao -fa ,FAN G Q iu ,Q I N A -m in (Tongling M Center for D 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ongling A nhui,

244000,China )

【Abstract 】 O bjecti ve To analyze pathogenic m icr oorganis m s of 51f oodborne disease events in Tongling in 1997-2006

s o as t o p r ovide basis f or contr ol and p reventi 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M a thods According t o clinic manifestati ons and s pecies of sa mp les,corres ponding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were chosen,and is olati on and identificati on of pathogenic m icr o 2organis m s were perfor med in ter m s of "m icr obi ol ogical testing of f ood hygiene"(G B /T4789)、“Some health food m icr obi ol o 2

gy test notes ”、“Nati onal Clinical Laborat ory Operati on post -morte m ”、“M anual f or p reventi on of cholera ”

(issued by m inister of health )as well as pertinent data .Results I n 51events of foodborne diseases,149strains of vari ous pathogenic m icr oorganis m s fr om 970sa mp les tested were found (with a detecti on rate of 15.36%),of which there were 90stains of pathogenic vibri o (9bacillus comma,4vibri o metschnikovii,3vibri o carchariae,6vibri o m i m icus ,43vibri o parah 2ae m ilyticus,18V ibri o alginolyticus,1V ibri o fluvialis,5strains of Plesi omonas shigell oides,1Aer omonas ver onii bi ovar s obria ),accounted for 60.40%.32strains of enter opathogenic bacteria (8sai m onella,15bacillus p r oteus,4enter opatho 2genic escherchia coli and 5SH.dysenteriae ),accounted for 21.48%.13strains of bacillus cereus,with a rate of 8.72%.2strains of staphyl ococcus aureus,accounted for 1.34%.12positive sa mp les of stellavirus (antigens of stellavirus in feces were deter m ined by E L I S A ),with a rate of 8.05%.Conclusi on Pathogenic vibri o and enter opathogenic bacteria hold p re 2

cedence a mong vari ous m icr oorganis m s is olated fr om 51f odborne disease events

【Key words 】 Foodborn diseases; Pathogenic m icr oorganis m s; analysis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并控制食源性疾病,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本文对

1997~2006年期间铜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处理

的51起此类事件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为建立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的主动监测机制和临床治疗食源性疾

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患者与饮食从业人员的肛拭、呕吐

物标本,可疑食品、饮料和环境标本,由检验人员会同卫生监督员现场采集后送检。投诉食品由本中心质量管理科送检。

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Baird -Parker 、SS 、S MA 、TCBS 等致病菌分离培养基购自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

试剂供应研究中心,微量生化编码鉴定管购自杭州微

81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1月20日第14卷第1期 Anhui J Prev Med,Jan .20,2008,Vol 14,No .1

生物试剂厂,其余培养基按G B/T4789配制。细菌鉴定卡(G N I+、GP I)、药敏卡(G NS、GPS)及沙门菌、O157、李斯特菌初筛试剂条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

司;霍乱弧菌O

1群、O

139

群金标试剂盒购自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腹泻病室;轮状病毒

诊断试剂盒(E L I S A法)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金葡菌肠毒素诊断试剂盒(EL I S A法)购自北京嘉永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澳大利亚D iffcha mb internati onal Pty L td生产。以上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诊断血清 霍乱弧菌O1群多价诊断血清、O139群诊断血清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研究所生产;致泻大肠埃希菌及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购自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为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以上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主要仪器设备 V I 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小型V I D AS全自动化荧光酶免疫测试系统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CO

2

培养箱购自日本三洋公司。

1.5 检验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1](G B/T4789)、《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2]、《霍乱防治手册》[3](部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和有关资料,根据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资料对标本进行增菌、初筛、分离、分纯,取得菌种后做血清学和生化鉴定试验,最后全面分析作出微生物学判断。

2 结果

2.1 病原微生物的分布 在5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970份标本中共检出16种149株病原微生物,它们分布在弧菌科、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需氧芽胞杆菌属和病毒5大类之中,其中致病性弧菌与肠道致病菌占较大比例(分别为60.40%、21.48%);未

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

157

:H7、霍乱弧菌O139群、李斯特菌及溶血性链球菌。(表1)。

2.2 各类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共检各类标本970份,总检出率为15.36%,其中呕吐物检出率最高(50.00%),其次为肛拭和可疑食品。(表2)。3 讨论

3.1 近年来,致病性弧菌已成为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沿海区域散发性、流行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的相继报道也表明,致病性弧菌已成为夏秋季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常见病原菌[5]。从本文看出:致病性弧菌在食源性疾病中占较高的检出比例,这与国内报道是相一致的。另,1999年我们自水产品中检出了3株O

1

群霍乱弧菌,均为稻叶型,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品销售人员的霍乱弧菌监测。

表1 5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病原微生物菌株数构成比(%)

肠杆菌科3221.4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4 2.68

 志贺菌5 3.36

 沙门菌8 5.37

 变形杆菌1510.07

弧菌科9060.40

 霍乱弧菌9 6.04

 麦氏弧菌4 2.68

 沙鱼弧菌3 2.01

 拟态弧菌6 4.03

 副溶血性弧菌4328.86

 溶藻弧菌1812.08

 河弧菌10.67

 类志贺邻单胞菌5 3.36

 温和气单胞菌10.67

微球菌科2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2 1.34

需氧芽胞杆菌138.72

 蜡样芽胞杆菌138.72

病毒128.05

 轮状病毒128.05

合计149100.00

表2 不同标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标本类别标本量菌株数检出率(%)肛拭67310615.75

可疑食品2103215.24

环境标本8189.88

呕吐物6350.00

合计97014915.36

3.2 肠道致病菌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仍占重要地位(本文居第二位),常见的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由它们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病人的肛拭标本中常有较高的检出率。蜡样芽胞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由于食品中病原体的数量大(蜡样芽胞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的数量为:≥1×105个/g[6]),潜伏期较短,故在可疑食品及呕吐物中较易检出。致病性弧菌一般是通过污染冷菜或加热不彻底的食品所致食源性疾病的,(下转22页)

91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1月20日第14卷第1期 Anhui J Prev Med,Jan.20,2008,Vol14,No.1

素增高可能是肝脏代谢能力降低、肝细胞坏死、肝胆管阻塞等情况引起。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胆红素的亲脂性,极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而肝代谢能力降低使代谢生成的维持脑正常功能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核苷酸、胞嘧啶、5-羟色胺等缺乏,加之外界有害物质的吸入和体内氨、胺等有毒物质增加会加重肝性脑病发生。

3.2 接触二甲基甲酰胺原料从业人员从业1年、2年血球分析值、生化分析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球值及UREA、CR、G LU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改变, T B I L、I B I L、γ-GT、ALT、AST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二甲基甲酰胺对造血干系统及肾功能影响不明显,对肝功能影响较大,必须减少固定岗位时间、改善室内防护环境[1]。

3.3 接触苯为原料的从业人员WBC、P LT、LY M、NENT变异显著,肝、肾功能未见显著改变,提示苯对粒系统造成损害、长期接触可导致白血病及MDS发生[2]、RU iZ等曾报道[3]骨髓增生低下。

3.4 接触甲醛原料的作业人员外周血液分析LY M (小型粒细胞)、NENT(中型粒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甲醛对暴露人群呼吸系统影响较大[4]。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甲醛的健康效应得到了深入研究,由于吸入的甲醛在人体迅速代谢,至今未发现代谢物作为甲醛暴露标志物,而甲醛的毒性对染色体和DNA损伤近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外周血培养染色体的双着丝粒、断片增多、暴露人群鼻粘膜脱落细胞微核细胞数增多、外周血LY M增高可能是苯对染色体DNA有损伤,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代偿性增生,WBC、RBC、HG B、P LT及血清生化值未见显著改变,提示造血系统、肝肾功能影响不大与现代企业环境改变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 董学模,主编.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考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560-561.

[2] 郝风相,等.慢性苯中毒患者34例骨髓象的临床观察

[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8(4):200-

203.

[3] Ruiz MA,Augut o LGS,Vassall o J,et al.Bone marr ow

mor phol ogy in patientwith neutr openia due t o chr onic ex2

posure t o organic s olvents(benzene):early lesi ons.Path

Res Prac,1994,190:151-154.

[4] 蒋守芳,等.甲醛对健康影响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

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12(6)483-485.

收稿日期:2007-03-05

(上接19页) 故在可疑食品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环境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对于此类事件的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可疑食品、病人吐泻物(或肛拭)以及环境标本可以列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材料。

3.3 病毒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占有相当比例,本文轮状病毒占8.05%。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如1988年上海的因食用毛蚶引起31.07万人的甲肝暴发流行、2006年日本发生了35.76万人诺瓦克病毒感染、2007年北京的诺瓦克病毒所致腹泻等。由于病毒的培养、鉴定较繁琐费时,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般较少开展,建议应加快这方面有关试剂盒的研发。

3.4 有些事件,其病人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理化检验结果均提示为微生物感染,但常规检验方法却分离不到病原微生物,这可能与报病时间迟,错过了最佳采样时机或影响病原体的其它因素有关。建议考虑采用多种检验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方法、L 型细菌的检验、细菌肠毒素检验、李斯特菌检验等,以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同时也提示采样要尽可能早(比如最好在服药前),并注意保存好事件相关的食品或呕吐物等样品。为了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除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倡导科学的饮食观念外,还应加强对此类事件的统一管理,建立一套单独的科学规范的食源性疾病网络体系,确保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

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14-68.

[2] 孟昭赫.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72-183.

[3] 高守一,魏永毓.霍乱防治手册[M].北京: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出版,1999,45-7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

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500-519. [5] 陈东科,胡云建,张秀珍.1998~1999年致病性弧菌

感染菌群的分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

290.

[6]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C].食品卫生国家标准

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326.

收稿日期:2007-03-26

22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1月20日第14卷第1期 Anhui J Prev Med,Jan.20,2008,Vol14,No.1

淹溺院前急救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7b15935317.html, 淹溺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彭潇桂良愿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1期 1 淹溺的定义 人落入水中后,呼吸道和肺泡被水充满而发生窒息,水分经过肺泡的毛细血管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体液量和渗透压的变化电解质紊乱和组织细胞破坏,追踪发生呼吸心搏停止而死亡。 2 淹溺分类及伤害机制 2.1淹溺按照溺水环境而言,分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 淡水淹溺:落入淡水中,淡水相对与血液是低渗液体,无论进入胃内或呛入肺内,由于渗透作用,均很快被吸收。进而造成患者血液被稀释,血容量骤增,心脏负荷加重。肺泡壁细胞和红细胞在低渗液体中被破坏,发生溶解,加重缺氧症状。伴随红细胞溶解,患者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可有高钾、低钠、低氯、低钙血症。最终可导致患者因心室颤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海水淹溺:落入海水中,海水相对于血液是高渗液体,呛入肺内的海水因含有钙、镁等重金属离子,会对肺泡上皮形成破坏。由于血液的浓缩和海水的高渗透性,患者会出现高钠、高钙、高镁血症。同时由于海水的的高渗状态,会导致血浆的水分和蛋白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渗透入肺泡内,阻断了肺泡的换气和通气,发生严重缺氧。高渗脱水作用还可形成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可因急性心衰死亡。 2.2淹溺按照溺水者的解剖结果,又可分为湿性溺水和干性溺水。 湿性溺水:平时常见的肺部大量进水导致溺水者窒息甚至死亡的情况,就属于湿性溺水;而干性溺水:国外针对溺水者的解剖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溺水死亡者(至少占10%~40%)肺内并没有水。此种溺水称为干性溺水,人体落入水中,温度等因素强烈刺激作用,可致喉头痉挛,呼吸道完全梗阻,窒息而亡。喉头痉挛也可导致反射性心博停止而死亡。 3 淹溺的现场救治 淹溺是我国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对于溺水患者的救治来说,及时复苏心肺是关键,同时维持有效的循环通气与灌注,避免进一步的脑损害,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中之重[1]。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浅析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

浅析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 发表时间:2012-09-20T09:23:04.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蔡文波 [导读] 分析我院 4年中接回的 120内科病人中来分析以那几个系统为主要高发病种。 蔡文波 (汕尾市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5164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 4年中接回的 120内科病人中来分析以那几个系统为主要高发病种。方法将 4年中 120出诊共接回的内科病人,逐年接诊七大系统疾病来计算出每个系统在每一年所占的百分比,并用表格式来排名次,并综合 4年所排出的排序情况。结果发现为心血管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四个系统为 120接回的疾病为高发疾病。结论现在发生疾病的系统中以心血管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急性中毒为高发疾病。 【关键词】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10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已登记的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0日由我院医护人员出诊接回的所有急救内科患者,但不包括在此期间内大型突发事件中接回的急救患者以及到达现场未见患者或患者已经死亡的出诊。 1.2方法:所有出诊接回患者的各项详细信息均填入我科自制的5出诊病员基本情况一览表6 (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诊时间及地址、初步诊断、出诊人员等),依据该表的资料, 作回顾性调查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将已登记的所有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相关资料登记在Excel电子表格中,按患者内科疾病的种类进行分类,计算结构比。 2 结果 4年中我院医护人员出诊共接回内科患者5764人次 ,其疾病谱排前4 位的是心血管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和急性中毒。各病种年份分布以及最常见病因排序情况, 见表 1~ 2。 3 讨论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心血管、神经和呼吸系统为代表的三大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而上两个世纪威胁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已明显地减少, 因此, 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了解并掌握一个地区院前急救常见疾病谱的分布状况, 可对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和配备相关的出诊急救设备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我院 2005年、2006年、2007年和 2008年 4年中 ,因 120呼救院前出诊急救的内科疾病患者中,排前4位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别为29126%、28126%、30126%和28148%),神经系统疾病 (分别为22148%、23196%、23167%和 25139%),呼吸系统疾病(19198%、20120%、19165%和21141%)和急性中毒 ,与国外急救内科疾病谱接近。 分析上述急救内科疾病谱居首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出诊最常见的是冠心病, 其次是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冠心病,自工业革命后一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日常紧张情绪的增加, 加上不合理膳食结构的影响, 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增多, 全社会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120呼救的相关疾病明显增多, 提示以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应是出诊的急诊医师高度重视的最常见内科疾病。院前急救应针对冠心病发病急, 猝死率高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心血管疾病急救绿色通道,并不断提高医师对此类急症的警觉性和处置能力。 急救医师应熟悉并掌握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高血压病急症降压, 抗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处理 ,以降低患者猝死的风险。 神经系统疾病在院前出诊疾病谱中排第2位,其中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占最大的比例 ,尤其是脑动脉供血不足多以眩晕、头昏为表现,与临床梅尼埃病有时较难鉴别,究其原因与人群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发病率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后,社会结构的转型,就业和工作压力增加,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率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患者年轻化的趋势。据资料统计,近20年来,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年龄较20年前提早了18岁 ,因此 ,减少和控制全社会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 ,减轻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 ,是降低以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关键。临床医师出诊时要及时鉴别诊断 ,返院后尽快物理检查和尽早治疗,是防止和减少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的正确方法。 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已明显的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在出诊疾病谱中已下降至第三位,这与近百年来,医药特别是抗生素的发明和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加上社会对吸烟危害的宣传,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肺部感染性疾病已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减少。由于院前急救的呼吸系统急诊患者有着高龄、基础肺功能差、多合并其他心脑肾等疾病的特点,出诊时及时全面准确的查体和判断,转运中密切的病情观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T14:13:40.2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友中 [导读]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高友中(湖南省岳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41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06-02 【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 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 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ELISA法简要步骤如下:特异性抗沙门菌单克隆抗体包被,加入待见样品检测。显色于酶标仪上读取OD值。 国标法简要步骤如下:经增菌后,划线接种于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EHL琼脂平板。36°C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鉴别反应结果。如出现异常结果,按国标相关规定选择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ONPG等。 1.3数据分析 参考田素娟[1]等的方法进行。即利用检验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国标法比较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2 结果 2.1ELISA及国标法检测结果 用ELISA法同步检测份奶、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采用国标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见表1。 表1沙门菌污染情况检测 2.2ELISA法与国标法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计算结果 表2ELISA法与国标法比较 3 讨论 3.1常规检测沙门菌方法 目前,沙门菌常用检测方法有:(1)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包括快速酶促反应显色培养基及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两种方法。VITEK AMS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鉴定是基于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可鉴定405种细菌。(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磁分离技术,如王海明[2]等报道的使用抗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经增菌后于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和荧光PCR分子检测确认;免疫胶体金技术等。(3)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杨俊超[3]等报道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比较研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内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的扩增;多重PCR检测技术;NASBA;基因芯片技术等。 3.2本研究采用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其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与国标法符合率较高。一般24h 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其不足之处在于:(1)不能定量检测沙门菌的含量,只能做定性分析,即是否存在沙门菌污染,但不能测得污染量的大小。后续研究考虑通过设置标准沙门菌对照(蛋白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设立不同稀释度,然后比较样品各组OD值,用统计软件作出标准曲线,进而推算出沙门菌含量。(2)检测结果不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ELISA实验普遍存在抗体效价下降很快的通病,如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 2.先重伤后轻伤 ? 3.先施救后运送 ? 4.急救与呼救并重 ?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 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16-17年疾病谱分析

疾病谱排序分析 xx人民医院2016年-2017年 一、居民就医情况 2016年排序前十位的疾病门诊就医数为23381例次。报告居民住院就医患病数1293例次。门诊前十位疾病排序顺次为妊娠状态NOS,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扁桃腺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糖尿病NOS,急性胃肠炎,急性咽喉炎,腹痛,腰腿痛,占总就医例次的29.09%,。住院前十位的疾病排序顺次为正常分娩NOS,腰椎间盘突出,多发性脑梗塞,胎儿和新生儿受剖宫产的影响,新生儿脐绕颈(胎儿和新生儿受脐带绕颈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支气管炎,经选择性剖宫产术的单胎分娩,伤寒肺炎,占总就医例次的1.61%。 2017年排序前十位的疾病门诊就医数为22708例次。报告居民住院就医患病数1647例次。门诊前十位疾病排序顺次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龋齿,骨折,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NOS,腹痛,高血压,新生儿支气管炎,占总就医例次的31.98%。住院前十位的疾病排序顺次为多发性脑梗塞,正常分娩NOS,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新生儿支气管炎,高血压,毛

细管支气管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糖尿病NOS,占总就医例次的2.32%。 二、就医情况统计 (一)2016年前十位疾病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比值 表1 (二)2017年前十位疾病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比值 表2

三、报告病例分析 2016年疾病谱排序报告工作上报居民就医24674例次,其中门诊23381例次,住院1293例次。全年门诊排名前三位的疾病是:妊娠状态NOS,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全年住院排名前三位的疾病是正常分娩NOS,腰椎间盘突出,多发性脑梗塞。 从2016年疾病谱排序上报分组分析,怀孕人数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剧增,院方积极改建了妇产科,拓展妇产科的业务,新增了新生儿洗浴中心和新生儿游泳项目。积极宣传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知识,增加户外锻炼,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反复。 2017年疾病谱排序报告工作上报居民就医24355例次,其中门诊22708例次,住院1647例次。全年门诊排名前三位的疾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龋齿。全年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 1.3.1 国际情况 (3) 1.3.2 国内情况 (3)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 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 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 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 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 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 3.2.4 颜色变化 (11) 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 3.2.6 热量法 (12) 3.2.7 放射测量法 (12) 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 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 3.3.2 免疫学方法 (13) 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4 小结 (16)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 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 续“潜伏”。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 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 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 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2009年—2016年住院患者疾病谱构成分析

2009年—2016年住院患者疾病谱构成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2T11:16:59.6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作者:钟素冰[导读] 医院应抓好重点科室的建设,提高诊疗技术,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新兴县人民医院广东云浮 527400)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疾病谱构成的变化趋势,为医院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医院2009年—2016年出院患者病案首页资料,对其主要诊断以ICD—10编码分类进行疾病构成统计分析。结果:八年来稳居前五位的疾病是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共98696例,占出院总人数的64.43%。结论:医院应抓好重点科室的建设,提高诊疗技术,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谱;构成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317-03 某院地处粤西山区,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通过对某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分析,以了解近年来疾病谱变化,寻找构成多发病、常见病的主要原因,为探讨医院技术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9年—2016年所有出院患者病案信息,选取出院诊断第一诊断,以ICD-10编码为标准进行分类,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前十位疾病构成 随着医院的发展,收治病人也逐年增多,2016年出院病人22900例,2009年出院病人15020例,同比增加了7880例。2009年—2016年共有出院病人153208例,前十位系统性疾病131764例,占出院病人总数的86.02%。其中,八年来稳居前五位的疾病是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共98696例,占出院总人数的64.43%。疾病构成见表1。 2.2 前十位病种构成 2009年—2016年医院住院就诊疾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炎、脑血管病、顺产、骨折、缺血性心脏病,共有出院病人51060例,占出院总人数的33.33%。前十位病种共64942例,占全部疾病的42.39%。见表2。 3.讨论 前十位疾病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占据前5位,共计98696例,占同期出院病人总数的64.43%,是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比重较大的疾病。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则构成6~10位,共计33068例,占同期出院病人总数的21.59%。 妊娠、分娩与产褥期位居首位,共有24401例住院病人,占15.42%,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入院分娩孕产妇,顺产人数有8776例,占全部疾病的5.73%,居十大病种第3位。因该院的妇产科设施、技术力量均在全县领先,故而吸引了广大妇女患者前来就诊,使得历年来此类疾病都位居前列。 呼吸系统疾病位居第二位,共收治了22302人,占14.56%,主要有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中肺炎居十大病种的第1位,共收治12672例,占全部疾病的8.27%。这主要与环境污染、个人不良习惯吸烟等有关,私家车的增多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排放废气也相应增多,一定程度上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使病原体易传播,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此外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耐药菌的不断变异,感染难以控制,也导致肺部疾病的增加[1]。因此,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加强煅炼,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病人共21755例,占14.2%,排在第3位。主要有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其中脑血管病共收治9644例,占全部疾病的6.3%,居十大病种的第二位;缺血性心脏病共收治6757例,占全部疾病的4.41%,居十大病种的第5位;高血压共收治3718例,占全部疾病的2.43%,居十大病种的第8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口也逐渐步入老龄化,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运动量不足、生活压力过大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力度做好中老年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合理膳食和多运动,多沟通,缓解生活压力,以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分类调查及对应的急救培训方案的制定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分类调查及对应的急救培训方案的制定 分析3年来一万余次120出车记录,得出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对位于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分类;针对疾病谱前10位的病种制定培训要点及主要操作技术,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水平。 标签:疾病谱;创伤分类;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本文就我院120急救中心2010年~2012年有完整资料记录的10504例急救患者,进行疾病谱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针对主要疾病谱,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院前急救患者2010~2012年共10504例。 1.2 方法①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②120医护人员出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③对疾病谱按病种及症状进行进行分类统计。④对占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一步分类。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百分数。 2 结果 2.1 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见表1。 2.2 由表1统计显示,105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创伤患者7600例,占总患者数的72.35%,对于各类创伤性疾病,根据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见表2。 2.3 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病种及对占首位的创伤性疾病按系统进一步的分类,结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本院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工作的培训课件及方案,培训方案要点见表3。 3讨论 3.1 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6种类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

180例院前急救分析及护理体会

180例院前急救分析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5-26T16:15:15.1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作者:黄晓利 [导读] 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院外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1]。患者一旦发出求救信号到医院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的这段时间都是患者的“生命线”。 黄晓利 (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 【摘要】目的:关于院前急救分析与护理的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的180例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和救护成功率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救护成功率之比为 71.26±11.47min、16.28±5.36d、78.89%:48.37±8.45min、12.49±4.13d、95.56%。结论:在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分析;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288-02 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院外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1]。患者一旦发出求救信号到医院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的这段时间都是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对于院前急救的护理方式非常关键。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80例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90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年龄范围(3~85)岁;女性34例,年龄范围(2~86)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52±14.52)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52例,年龄范围(2~82)岁;女性38例,年龄范围(2~85)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4.38±15.46)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护理人员准备好相应急救设备。接到患者求救信号后立即出发,患者到医院后为其准备急救手术。 1.2.2 观察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2]: 护理人员选取:选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院前急救护理小组。 集中培训:对所选取的护理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院前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药物知识培训、急救流程、急救措施、突发状况处理、转运时操作及注意事项等。 预先案例分析:依据我院往年院前急救案例,对患者进行总结分类。既对某一类患者专门实施一种急救方案。 预先急救路线准备:预先准备好我院周边地区的行车路线。对于路况和地理位置要做好审核工作,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出错,酿成大错。 急救护理:当医院接收到急救信号后,护理人员依据分类情况预先准备好急救器材。选择预先准备好的行车路线,利用最短的时间抵达现场。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全面且详细的评估。接到患者后立即通知院方做好急救准备。告知院方患者的病情评估,争取患者到医院时能立即进行急救手术。对于特殊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救治和护理。对于特殊患者的急救流程需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急救方案进行,避免忙中出错。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为患者摆放不同体位。对于轻度、中度患者采取舒适安全的体位。对于昏迷的患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顺畅。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和救护成功率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的男女患者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救护成功率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也逐渐增加。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诊医疗体系中的第一步,它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院前急

院前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陕西省旬邑县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第四章建设条件 第五章建设规模及方案 第六章水、电、气供应 第七章环境保护措施 第八章设备配臵 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综合效益分析 第十三章结论

陕西省旬邑县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1、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卫办规财发(2008)122号】及《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国家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关于编报农村急救体系2011年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 2、旬邑县城总体建设规划; 3、陕西省旬邑县医院提供的有关资料; 4、坚持满足当前、适度超前的原则,基本满足今后20年以内旬邑县农村急救体系的发展需要。 第二章项目背景 旬邑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解放前属陕甘宁边区。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总人口28.4万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9.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财政支出9 亿元,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全国100个重点红色

旅游开发区。 旬邑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中心卫生院4所,乡卫生院9所。 旬邑县医院始建于1950年,是全县唯一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县医院已成为承担着旬邑县及毗邻地区人群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任务,医院服务人口45万,服务半径75公里,是旬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疗单位。全院编制床位210张,实际开放450张;设臵科室32个,其中临床科室12个,住院科室12个,职能科室8个;现有职工48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3人,中级职称人员84人;固定资产3200万元;占地面积21561平方米,业务用房12000平方米,年平均住院病人16000人次,门诊202000人次,业务收人5000万元。 旬邑县医院是全县医疗救治中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救治单位,医院设臵急诊科,现有人员16人,其中医生5人,护士11人,业务用房面积100平方米,普通救护车2台,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突发事故的紧急救援、大型社会活动的保障和承担急救医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新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铜川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三年来在上级部门领导下、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下及各兄弟急救站的的协助支持下,我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刻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的急救原则,较好地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及上级交付的临时指令性紧急救援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院前急救事业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急救医疗工作,建立适合社会需求比较完善的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应对日常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实行业务院长亲自主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救护车车辆及车载设备,2011年医院投资170万元购置两辆救护车及相关设备,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每班保持足够的人员和救护车值班,每车单元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架工四名人员,做到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急救队伍的加强,对加快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

突发事故流程,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所面对的人群社会背景复杂,患者病情来势凶险,进展快,是高风险的地方,故此,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医疗这根弦,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为不断提高急救医生的业务水平,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急救理论与技术,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及国内各项急救会议,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术操练,科室要求急救人员经常就心肺复苏术等十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进行演练操作。并进行逐个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进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医疗和护理分别取得了第一名。 四、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院整体形象 科室积极组织义诊,深入到基层医院、厂矿、企业单位、学校、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一、生物样本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一)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 表1 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培养条件 培养基目标病原体温度 细菌标本保 存和运送 1. Cary-Blair 所有食源性致病菌室温 增菌液 1. 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4 ℃ 2. mEC增菌肉汤EHEC O157:H7/STEC 37 ℃ 3. Preston肉汤弯曲菌微需氧42 ℃ 4. SBG增菌液沙门氏菌37 ℃ 5.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弧菌37 ℃ 选择性分离平板1. Mac平板EPEC、STEC、ETEC、EIEC、 EAEC、志贺氏菌 37 ℃ 2. XLD平板志贺氏菌37 ℃ 3. mCCD平板弯曲菌微需氧42 ℃ 4. 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平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5 ℃ 5. 科玛嘉O157:H7显色平板EHEC O157:H7 37 ℃ 6. 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沙门氏菌37 ℃ 7. 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 TCBS平板 弧菌37 ℃ 病毒标本 1. 采便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 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 -20 ℃以下

(二)检验方法与流程

(三)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操作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粪便标本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志贺氏菌(Shigella)的检验方法。 2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

3 操作步骤 3.1 标本收集 标本包括新鲜的或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或肛拭子。最优标本是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肛拭子不是最佳标本,仅在病人无粪便标本时采用。肛拭子收集后应当目测,需要在拭子上明显见到粪便。 所采集的标本尽快检验,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的标本应在冷藏条件下24 h内送检。新鲜的粪便标本置于清洁、干燥、无肥皂或消毒液残留的容器中,冷藏条件下8 h 内送检。 3.2 分离培养 3.2.1 直接分离培养 新鲜粪便:无菌拭子采集少量粪便,尽量从可见血或黏液的部位收集;新鲜拭子在XLD 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肛拭子:操作程序同新鲜粪便。 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轻搅混合标本;拭子在XLD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2.2 增菌培养 增菌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采用上述方法于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划线分离,36 ℃±1 ℃培养18 h~24 h。 3.3 菌落特征 3.3.1 选择性平板上可疑菌落的特征见表1。 表1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选择性琼脂平板 沙门氏菌 (大多数) 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 MAC琼脂菌落光滑、无色,直 径2 mm~3 mm XLD琼脂菌落呈红色,直径2 mm~4 mm 科玛嘉显 色培养基 紫色或酒红色紫色或酒红色 3.4 纯培养 挑取3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接种5%羊血琼脂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5 初步鉴定 可疑菌落接种TSI琼脂,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动力-靛基质-鸟氨酸琼脂(MIO)、西蒙氏柠檬酸盐琼脂和尿素琼脂。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见表2。 表2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