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1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1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1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1

与新课改携手前进

——杭锦旗龙子心小学新课改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新课程,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作了以下尝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我校教师队伍来自不同学校,有幼儿园的,小学的,初中的。基于这些情况,为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教师资源,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新教师进行指导性听课

(1)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摸底听课,指导入门

学校领导组织教务处成员对所有新教师进行一次摸底听课,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能力分课任教。

(2)请教研室教研员到我校进行指导性听课

每学期开学初,我校都要邀请教研室的教研员到我校指导听课一星期,从备课到听课、评课,帮助新教师与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2. 加强教师“三笔一话”的基本功训练

我校要求教师坚持练习“三笔一话”。教务处每星期统一安排10位教师利用移动黑板在大厅里展示自己的粉笔字。每位教师每天在硬笔书法本上抄写一页,展示自己的书法。全校师生上课与公众场合必须讲普通话。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三笔一话比赛。

3. 组织教师参加“六个一”活动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六个一”活动,即,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注;订阅一种教学杂志(学校出钱);参与一个子课题研究;编写一份研究课教案;制作一个教研课课件;上一节课题研究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随笔或总结(“每月一得”除外)。

4. 充分发挥“师带徒”作用

(1)确立师徒关系。

2007年9月,在语文和数学学科中首先确定了教研组,形成师带徒关系。2008年英语学科也确定了教研组,形成了师带徒关系。为了规范课堂教学,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09年9月,我校又成立了音体美组和综合组(包括科学、科技、手工、思品、心理等科目),确立师徒关系。

(2)发挥引领作用

名师、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他们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和教学智慧的展示。能够给广大教师以思考和启迪,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每学期要在所在学校承担2节示范课,参与一次校级或校级以上范围内的交流发言,或发表至少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或反思。以此带动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快三名工程的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培训步伐。

(3)开展帮扶活动

我校通过“四课”活动(即:新教师的推门课,优秀教师的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的特色课),充分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拜师带徒,青胜于蓝;互帮互学,齐头并进”活动,建立梯队式帮扶体系,形成名师带骨干、骨干带优秀、优秀带成长、成长带新入校教师帮扶活动。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潜能,学习互相、共同提高。

制订好校内师徒结对的活动计划,开展好平时的师徒结对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取得共同进步。作为师徒每月听师父的课不少于2节,请师父修改教案不少于2次,上讨教课不少于1次,学期结束时必须上一次汇报课。每位名师、骨干教师要带两名青年教师,师徒双方明确职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选择相应的老师。要求徒弟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个别辅导等诸方面要虚心向师傅请教。平时,徒弟上课速度要比师傅慢一、二节,在听了师傅相应的课并作进一步的分析理解后,自己才能上课。有了问题要及时向师傅请教。要求师傅要乐于指导徒弟,要不定期听徒弟的课,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徒弟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届时全组人员和校领导参与听课评课。对课堂教学效果好、进步幅度大的徒弟予以表彰,其师傅也予以奖励。缩短

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较快地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实力。

5.组织教师业务考试

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法,我校还在2008年6月、2009年7月、2012年2月三次举行了教师业务考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快教师成熟的步伐。并利用开学和放假进行教材、大纲学习。

6.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1)开展典型课例评选活动。该活动要求科任教师全员参与,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教师却从中能够学到很多,在他们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观看典型课例的实况录相,教师也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2)通过开展教学能手评选、新秀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三笔一话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7. “走出去,请进来”

四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师的学习,鼓励和选派教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几年来先后派出260余人次,赴北京中关村四小、湖北宜昌天问学校、呼市玉泉区、乌海市、鄂托克旗、达拉特旗、海南、哈尔滨、临河、东胜、达旗、乌审旗等地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回校后要做专题汇报交流,把学到的经验和方法及时传递给其他教师,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降低教师写教学论文的难度,也为了使教研更有实效性,专门请教育专家李玉平老师到校指导,专门培训如何写教育小故事和教学小策略。李老师鼓励教师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写下来,积累成自己的教育故事集。2010年,我校又一次聘请刘永胜、李玉平教授对我校的办学特色养成教育和教研教改方面进行指导。

8. 建立教科研QQ群

2010年,我校建立杭锦旗龙子心小学教科研QQ群,这样可以开展在线研讨。帮助任课教师解决发到QQ群里的里的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疑惑

或本校教研群出现意见不统一时的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点滴收获与大家分享。因此利用QQ群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交流更多。教师们不受时间限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9. 成立名师工作室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主要目标,以名师跟踪教学为主要方式,以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为呈现方式,措施上力求做到“五个一”:一是带好一支队伍,二是抓好一项研究,三是做好一次展示,四是推广一批成果,五是发表一篇论文。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指导措施,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提高全校教师整体水平。

10.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材料,是教师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立性、连续性、流动性和一定的保密性等特点。它在个体上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等,在群体上则反映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种结构情况和办学水平等,对教师的评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我校教师成长档案的使用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它是所有教师成就的记录,内容包括教师的简历、获奖荣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特长等。根据教师成长档案,学校领导便可全面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经验,并及时进行推广,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二、改革考评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1.改革考评制度

(1)制定并落实查课、随机听课制度

巡课主要由校委会成员和教务处落实。校委会成员不定时查课,教务处成员每天至少查课两次,主要检查教师是否在上课铃响到达上课地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规范;课堂教学组织是否有序等现象。查课人员认真做好查课记录,教学校长及时总结反馈。

随机听课由教导处落实,每周教学校长和教学主任随机听课,采用推门听课与适当提前告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检查性随机听课、指导性随机

听课,掌握学校常态下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找出带有共性的现象和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

(2)注重教师一学期要完成的任务检查,把具体要求转化为教师日常行为。

学校每月集中利用最后一周的时间,分别对教师的教案(保持两课的余案)、读书笔记(每月不少于3篇)、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每月不少于4节)等进行检查、评价与交流;同时,在一月之中不定时对以上内容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年级的抽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杜绝教师平时不按时完成,学期末突击补的现象,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落到实处。

谈谈测试: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终于研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那就是“分项测查,综合评定”。打破了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局面,走上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样大大的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单元抽考、单项抽测、期中考试由教导处组织命题,跨年级流水批阅,做好学科质量分析。

语文:学生读写量检查、期中成绩、口试、笔试、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的成绩以“分项考核,综合评定”为主,打破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

三、立足课堂教学,研究养成教育

我校提出以“养成教育”为学校特色,我们提出了“让童心飞扬,为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养成教育”学校特色建设主题,就是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学习、生活、锻炼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礼仪习惯。激励家长养成良好的读书、生活习惯为目标。从而,为小学生健康人生的培育奠定基础。

为使“养成教育”学校特色深入细致的开展下去,并能取得实效,我们确立了《关于在边远地区实施养成教育内容、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的总课题,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LDC研究模式,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作为研究的子课题,收集、反馈研究教育教学

中的“小现象”,分析、整理解决问题的“小故事”,集思广益,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总课题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确立了21个子课题,现在各子课题都在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末,学校邀请教育局与教研室的领导和友邻学校的老师参与我校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将教科研成果分享会中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与参会人员共同分享。其中《关于小学低中段养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的研究》已经立项为国家级课题。

为了提升科研档次,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养成教育融合起来,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形成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课题,为学校形成“养成教育”的办学特色提供保障。学校实施科研一体化工程,引导教师围绕教学,努力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行动中研究。

四、打造高效课堂,深化教研教改

1.教研活动三强化

(1)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研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围绕本组课题研究教学,讲课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这节课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听课教师分工听课,评课时听什么,评什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2)强化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统一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系列化,在讲教研课时,组内先发放听课表格,要求本教研组成员上教研课时,组内成员必须听课,听课之后必须评课,要求出台一节展示课必须是课题研究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展示。

(3)强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课题研究中,各学科间要相互渗透、协同作战。

2. 引进LDC合作研究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专门打造了“心愿工作室”,引进LDC合作研究模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组评课。大教研组活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集中业务学习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记录。为教师研究教学创造环境。所有大教研组活动都在“心愿工作室”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安排一个教师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教学中的教

学案例或教学小故事,引发全体教师的讨论。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心得,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教务处将教师每学期的教育心得,与湖北天问学校教师和我校教师跨省网上相互点评后,装订成册,进行资源共享。

3.一张“听课参照表”的功效

我校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进一步构建我校的养成教育课题系列,紧扣我校的养成教育研究主题开展研究,让大部分教师参与科研,确定自己在科研中的适当位臵。把深化课题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发挥教研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创新性。教务处在学期初设计一张“听课参照表”,将小组研究的课题名称及所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老师课上如何体现这一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列成表格。然后分发给每个课题组的组长,在每学期一次的集体备课精品课展示时执教教师填表后发给听课的老师们,如此一来,讲课的教师明确讲课的任务,听课的教师听课的目的,评课时也有了参考,依据表格进行评议。将备课、讲课、听课、评课融为一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附表格)

4.大、小教研组活动的开展

我校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综合五个大教研组,再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下设了20个小教研组。大、小教研组活动间周进行。

大教研组以名师与骨干教师的业务讲座、各年级组教研课评课研讨、观看资源示范课等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小教研组以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加强教师备课与教案修改实效性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加强科学布臵作业与减负增效的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要把四个研究内容与小组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究“集体备课——实践补充——反复研究——形成典型”的课例研讨模式,先由主讲教师备课,然后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再由主讲教师试讲,组内成员听课,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进行修改,然后由第二位教师再讲,再听课,再发现,再修改……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两位教师向全体教师展示精品课。这样,达到“一课三讲”的研课效果,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每位教师的研课水平。

5.与友邻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1)开展送课下乡活动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去年,我校十二位名师、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全旗骨干教师、名师同课异构”活动,与全旗骨干教师、名师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3)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

为了加快“三名工程”的实施步伐,教育局从本学开展“全旗区域性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此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该项活动中我校承担语文、数学、英语四次区域性教研活动,截至目前,已进行过高美茹主讲的“高效作文教学”和郭艳茹主讲的“小组合作”教学等活动。

6.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四年来,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培养学生情趣入手,自主开发了《我诵读,我快乐》《我践行,我快乐》、《龙子心行》、《口算本》、《看图写话》等校本教材,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养成教育理念渗透到教材之中,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天天陪伴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五、体现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1.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利用每天的晨读课,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传承了中华文化,给学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底蕴。为鼓励学生背诵热情,教务处每学期中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

2. 开展“飘书”活动,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购买同一本书,自己读后,在与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定期轮换着读,这样一学期后,每位学生就可以读到六本书。为落实好该项活动,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与“飘书”有关的系列活动。

3. 创办了《龙子心声》校报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998年,学校创办

了《龙子心声》校报,已有四年的历程。该报一学期出版4期,期发数1000余份。版面为4开4版,主要面向校内发行。第一版为校园新闻版,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学校重大事件、重要举措、重大成果;同时开辟“教海拾贝”栏目,供教师在栏目中发表自己的教育随笔或教学感受和心得体会,及时捕捉教师的优秀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反映教学科研成果,宣传教学改革经验,使教师在开放与主动的环境中共同发展。第二、三、四版是学生版,主要刊登学生的优秀作文、诗歌,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

4.开展各学科竞赛活动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我校的兴趣小组现在已有19个大项,39个小项,新增加了武术、电子琴、羽毛球、乒乓球、十字绣、双节棍、跆拳道、健美操、摔跤、拳击等项目,有些项目已小有成就。

6.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册

为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的成长档案册,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2009年,我校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册,通过实施“学生成长档案册”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册”,更好的帮助教师和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足迹,发现不足,以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

总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施新课程的某些环节仍在探索之中,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改进;部分教师以及社会群体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当前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确立,已形成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没有完全变为有效的教学实践。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充实、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知识点汇总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确立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都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以改变观念为先,在学习中改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再学习。下面就课题展开情况作一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展开: 1.课题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理论、技术学习进展 课题展开以来,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活动,研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提高课题实验教师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积极投身课题实验中。把自己的一些教学评价心得公布出来,放在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进行探讨。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分析,作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创新,并且积极的把探讨的成果尝试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规定课题组教师开出以信息技术评价为主题的实践课、展示课,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展示。 2.教学评价模式探讨展开情况: 经过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事情情况,暂时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改进。 ①、自我评价 学生在完成作品制作后,在网络评价平台上,按照教师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优缺点,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②、同学评价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登陆平台,肯定同学作品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能够形成学生个人对同学作品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评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研究一开始,我们在小组里认真讨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比如电脑绘画作品的话,要对绘画作品的的主题内涵、绘画笔触、运用到的技巧等给于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设计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 一 以下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转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有利条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庐山会议”及彭德怀上书;“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2.能力方面: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通过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3)通过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她也有能力解决探索中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十年探索中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本章教材中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是重点。“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很多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八大”正确决策的理解和掌握 ·

在曲折中前进

在曲折中前进 时间:2017-04-24 22:53:56 | 作者:肖亚玲 常常有青年人这样说:“前方的道路还真漫长,可这一路要顺利安全的走过是多么困难呀!”这样的人是可悲的,至少他不会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他注定是失败的。不是还有积极乐观的人这样说嘛:“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整个社会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了!”这样的人爱拼,敢拼,成功的机率是很高的。但又不能武断地说他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所以能否成功仍需继续奋斗。 哲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挫折、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再谨慎的人,也会“误入歧途”。但我们不能就此一票否决了我们的人生。要相信光明总在前方,一时的失足,只是因为我们经验不足,而做出的一次错误的尝试,只要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立即调整姿态,重新审视前方的道路,然后继续前进。或许一路跌跌撞撞好多次,但我们的羽翼会因此磨炼的更加丰满,最终我们能飞过重重阻碍,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人生中不知有多少弯路会让人迷失自我,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挑战。前方有沼泽,不小心踏了进去,身体不停的下陷,但我们不能绝望,因为一旦绝望,我们就注定失败,就再也爬不出泥潭。前方还有悬崖,当我们向前飞奔时,就要记着“悬崖勒马”这句话,避免我们在罪恶的深渊沉沦。就这样,一次次的摆脱的泥潭和悬崖,我们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去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 说到“文化大革命”或许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一次由领导者错误的发动的一次革命运动。它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混乱,经济水平每况日下。它是统治者在领导道路上走的一次弯路,但我们不能片面的否定它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才使得后来的领导者,立足于中国国情,寻求真正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每走一次弯路,就为我们的人生积累一个经验,最终促进人生的飞跃。 既然“失足”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不应绕过它。因为少走这次弯路,只会让我们年轻的翅膀在以后的道路上折伤更多次。少了前面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会在以后的泥潭中深陷、沉沦,不能自拔,最终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倒在了人生的路途中。 所以,大胆的前进尝试吧,勇敢的面对曲折困难吧!相信自己走过这条弯路就能踏上新的旅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探索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 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2NaOH+CuSO 4= Na 2 SO 4 +Cu(OH) 2 ↓现象: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CuSO 4·5H 2 O = CuSO 4 + 5H 2 O 现象:蓝色固体逐渐变白 CuSO 4 + 5H 2 O = CuSO 4 ·5H 2 O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硫酸铜属于,在硫酸铜的作用下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被破坏,从而性质改变,失去及而凝固。在中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热、酸、碱、重金属盐(钡、铜、银等)以及紫外线、、的作用下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被破坏,从而性质改变,失去溶解性及生理活性而凝固。 -----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第二节: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碱指示剂 1).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①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三、盐酸的性质: 由蓝色逐渐变成紫色最后变成红色 HCl + NaOH = NaCl + H 2 O 3 HCl + Al(OH) 3 = AlCl 3 + 3H 2 O 2HCl + CaCO 3= CaCl 2 + H 2 O + CO 2 ↑ 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HCl + Na 2CO 3 = 2NaCl + H 2 O + CO 2 ↑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6HCl + Fe 2O 3 = 2FeCl 3 +3H 2 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2HCl + CuO = CuCl 2 + H 2 O现象: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 H 2 O 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Fe + 2HCl ==FeCl 2 + H 2 ↑ Zn + 2HCl == ZnCl 2 + H 2 ↑ 四、稀硫酸酸性实验: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实验室用来制取氢气)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

文章编号:1000-7695(2005)02-0062-03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 董炳艳,靳乐山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94) 摘要:文章对目前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主要包括绿色技术及其创新的内涵,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过程的绿色化,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及其它问题,构建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发展绿色经济,现有研究的不足等。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与资源不足问题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绿色技术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将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作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后,技术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此,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1.1绿色技术。对绿色技术进行细致区分的是杨发明等人,他们根据绿色技术进化程度以及与现有环境匹配的难易度,将绿色技术分为三个层次:(1)末端治理技术(end Of pipe);(2)清洁工艺(cleaner prOcess);(3)绿色产品(green prOduct)[1]。末端治理技术是在生产的最后环节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清洁工艺开始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绿色产品是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来节约能源,预防污染。不同层次的绿色技术体现了“绿色理念”在技术中的不同深入程度,也代表了不同技术经济范式。 从绿色技术的特点来看,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2],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这代表了一般研究者对绿色技术的理解,也是绿色技术与一般技术最大的不同点,体现了不同范式下的技术发展思路。 1.2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从绿色技术创新特征入手,概括主要特征得出定义;从生产过程考虑,对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作系统描述。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属于技术创新的一种。一般把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2]。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成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创新[3]。它有别于传统技术创新,因为需要全程考虑“绿色理念”,创新的某些环节将被省略,产品生命周期链明显缩短。 也有研究者将绿色管理创新从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中剥离,作为独立的部分看待,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的概念缩小了。此时,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包装等技术的创新;绿色生产管理创新包括制定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成本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营销机制、建立绿色网络化供应链、建立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4]。该定义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及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相提并沦,也属于第二种定义方式。 2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受国际环境、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企业文化、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作用既可能激励企业积极进行研发、发展绿色经济,又可能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 2.1外部影响因素。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将促使企业适应环保要求,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与方式。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采取的较高环保要求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行绿色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充分利用《WT0/TBT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积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性防范措施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因为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在环境问题上作用凸显。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政府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具体包括:资金投入的倾斜,统一规划和协调,制定绿色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提高排污收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定税收、贷款扶持政策,调整资源价格体系等。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 2005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l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l2005NO.2 收稿日期:2004-08-23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word基础测试

初中科学 九年级(上)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C ) A ?气体生成 B ?有沉淀生成 C ?新物质生成 D ?颜色的改变 2、结合下表中所列物质的 pH 判断,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变 色、变蓝的是 ( ) A .柠檬汁、食盐水、厕所清洁剂 B.牙膏、蒸馏水、肥皂水 3、小贝对柠檬汁、肥皂水、食盐水、草木灰水的pH 分别进行了测定, A. 柠檬汁 B .肥皂水 C .食盐水 D .草木灰水 4、下列物质,在空气里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 ( C ) A 、浓盐酸 B 、蔗糖溶液 C 、浓硫酸 D 、浓硝酸 5、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 ( D ) A. 将水缓缓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B. 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边倒边搅拌 C. 将浓硫酸和水同时倒入一试剂瓶中,充分振荡 D. 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6、 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鉴别 H2SO 、Ca (0H )2、NstSQ 溶液的是 ( A ) 8、 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C )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⑥稀硫酸 A. ①⑥ B .②③⑤ C .③⑤ D .②③④ 9、 不能用金属跟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是 ( A ) A .氯化铁 B .氯化亚铁 C .氯化锌 D .氯化镁 C.草木灰、蒸馏水、柠檬汁 D.橘汁、食盐水、草木灰水 其中pH 最小的是(A ) A.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稀硫酸 D . BaCl 2 溶液 7、在一定条件下,与 NaOH 溶 液、 BaC#溶液、 F&O 、Zn 、N&CO 五种物质均能发生反应的 A .硝酸铜 B .稀盐酸 C.稀硫酸 D.二氧化碳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我校的学案教学改革是2008年 春从七、八年级开始的。本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谈谈“学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历史学案教学取得的成绩 1.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实施学案教学以后,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多自由 的空间。课堂上要求教师少讲,多让学生去表现:学生结合问题去读教材、找要点,学生针 对问题讲答案、说思路。以“讲”闻名的历史教师,刚开始还真的不适应,不放心。但经过一 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比“讲”的差,很多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全能独立 完成,个别知识也许有不同的理解,但通过学生间的辨论,知识分析透了,理解更清了。课 改后的历史课堂,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变成了“教师围着学生转”,教师成了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一节课下来,感觉比原来轻松多了。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解放 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2.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理念下,学生知识的取 得是自己主动获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讨论问题, 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得到了锻炼。 3.课堂效率提高 历史学科因其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而深深的吸引学生。课改后,教师的上课与学 生的学习都有了依据———“学案”,师生围绕设定的学案而实施教学活动,课堂的随意性没 有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堂活动紧张了,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4.教研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 学案教学实施后,教案变为学案,师生共用。为提高学案的质量,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原来多是在统一命题时在一起商量,现在几乎每一课时都要商量。原来的教案与上课基本分离,现在的学案与上课合为一体。多年的教材又认真看了,课标也深入钻研了,资料也充分 利用了。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教研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合作的意识也增强了。 二、历史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做的不够好,说是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学案承包责任制”,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的次数少,没有集中时间针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交流。 学案的设计不够合理,试题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自己学科的设计流程,学案编写的随意性 较大,学案的落实不够好,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学案的填写情况,没有及时督促学生巩固学 案的读背,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不严。 批改、讲评不够,对学生填写的学案,教师自己批改的太少,多数是由学生自己更正或同桌 互改,对学情了解不够,因此讲评的针对性不强。 三、对历史学科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探索物质的变化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双交换价不变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酸、碱、盐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气体或水,使 溶液中离子数减少。复分解反应在本质上就是离子反应。 习题 1、从理论上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一般不考虑的因素是() A、反应物的溶解性 B、生成物中有无气体、沉淀和水 C、反应物中有无酸、碱、盐 D、金属活动性强弱 2、下列物质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NaNO3 B、AgNO3 C、FeCl3 D、MgSO4 3、下列各组离子在pH=0 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Ba2+、K+、Cl -、OH- 2+、Fe3+、NO3-、SO42- B、Cu C、NH4+、HCO3-、NO3-、Cl- D、Na+、K +、SO42-、CO32- 4、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氯化氢和氢氧化钙 B、碳酸钠和硫酸 C、硝酸银和氯化钡 D、氯化钾和硫酸铜 5、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KOH、HCl 、KCl 三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A、紫色石蕊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无色酚酞试液

6、下列措施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NaOH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HCI气体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气体中的CO气体 C、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用BaCl2溶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 7、下列化学反应能发生的是( ) A、Cu+ 2AgCI = CuCl2 + 2Ag B、Cu+ ZnSO4= CuSO4+ Zn C、KNO3+ NaCI = NaNO3+ KCI D、Na2CO3+ Ca(OH)2= 2NaOH + CaC6 J 8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 ) A、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铁 B、硫酸镁、硫酸钡、氯化银 C、硫酸、氢氧化钡、硝酸铜 D、硝酸铵、氢氧化镁、氯化钡 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aCO s —Ca(OH)2 B、Fe2O3—Fe(OH)3 C、AgCl —AgNO 3 D、Na2CO3—NaOH 10、向KCl、K2SO4、KOH和K2CO3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一种不同的试剂, 反应后生成物中都有一种相同的化合物,这种相同的化合物是( ) A、KNO3 B、Ba(NO)2 C、HNO3 D、Ca(NO3)2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确立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都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以改变观念为先,在学习中改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再学习。下面就课题展开情况作一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展开: 1.课题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理论、技术学习进展 课题展开以来,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活动,研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提高课题实验教师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积极投身课题实验中。把自己的一些教学评价心得公布出来,放在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进行探讨。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分析,作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创新,并且积极的把探讨的成果尝试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规定课题组教师开出以信息技术评价为主题的实践课、展示课,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展示。 2.教学评价模式探讨展开情况: 经过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事情情况,暂时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改进。 ①、自我评价 学生在完成作品制作后,在网络评价平台上,按照教师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优缺点,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②、同学评价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登陆平台,肯定同学作品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能够形成学生个人对同学作品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评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研究一开始,我们在小组里认真讨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比如电脑绘画作品的话,要对绘画作品的的主题内涵、绘画笔触、运用到的技巧等给于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革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一定范围交流,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有关史实,总结指出: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党和政府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为实现这一任务又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工作? 新课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浏览“课前提示”及课文子目,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教师指出人民政权建立后,必须重视经济建设,安定民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这些工作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教案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研究进度安排[1]

六、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课堂减负提质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二)实施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①书面材料:《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③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七、成果呈现形式 1、建立“实验档案”; 2、汇编教师《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案例集》; 3、汇编教师《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

高一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课时练习题(有答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这是由于实行() A.公私合营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 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53~1956年,因此与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答案:A 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解析:“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

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答案:A 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 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公私合营 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强行没收是对官僚资本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合作化道路是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D本身明显有误。 答案:C 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B.②④

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

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但是历史前进的大趋势是确定的,即自由、民主、理性、公平等的实现。此过程大都是以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诈”的方式实现的。个人、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的要求和作出的行动,最终客观上推动了整体的进步。其终极原因应该从人类在自然界漫长的进化中找寻,或许就是经自然选择筛选出的从各个角度利于人类社会生存的利我与利他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群体的行为规则,然后依照这些规则又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选择出特定的社会基因,最终形成各个彼此间差异与共性共存的社会。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民主、自由等意味着的是多样化,即熵的增加。个人生活的不确定度增加,即身份、地位、所属阶层的改变更容易。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增加而趋向稳定。很像是人类社会系统同样在遵守着热力学的熵增定律。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拉开了近现代史的序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最为黑暗的一段岁月。在这个时期,中国像是一叶浮萍飘摇在历史的长河里。 一直以来,我把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腐朽的源头归结于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我认为没有那时的固步自封,中国就不会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就不会让英国有机可乘发动鸦片战争,就不会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历史!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它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一样让我们痛心疾首。我实在想不到怎么会有如此懦弱无能的统治政府:一面对外国侵略者点头哈腰,转身就压榨剥削中国劳苦大众。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截腐烂的阑尾,多留无益。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

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讲义

探索物质的变化的复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变化指的是生成了新物质,性质指的是可以生成新物质. 3.CuSo 4·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2NaOH===Cu(OH) 2 ↓+Na 2 SO 4 CuSo 4 溶液为蓝色 用途(1)可以用CuSo 4 来检验水的存在,如果有水,则会变蓝色; (2)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如果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产生,则有.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性质: (1)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碱=盐+水3HCl+Al(OH) 3=AlCl 3 +3H 2 O 2HCl+MG(OH) 2 =MgCl 2 +2H 2 O HCl+NaOH=NaCl+H 2 O (3)酸+盐=新酸+新盐 实验:鸡蛋壳(主要万分是CaCO 3 )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伸入试管的燃着的火柴熄灭 化学方程式:2HCl+CaCO 3=CaCl 2 +H 2 O+CO 2 ↑ 用途:可以用来检验CO 2 2的存在,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CO 2 气体 (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实验一: 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 2O 3 )实验 现象: 溶液变成黄色,时间稍长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Fe 2O 3 +6HCl=2FeCl 3 +3H 2 O Fe+2HCl=FeCl 2 +H 2 ↑ 实验二: 氧化铜(黑色)与盐酸的反应 现象: 黑色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 2+H 2 O 5.酸的个性: (1)盐酸(HCl) A.浓盐酸是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会有白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 B.工业盐酸因含有杂质而显黄色 C.实验: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 HCl+AgNo 3=AgCl↓+HNO 3 用途:可以用来检验氯离子的存在 (2)硫酸(H 2SO 4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九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萦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5、“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 6、1970—1971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 7、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第一颗 氢弹爆炸在196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 8、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9、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 合公报,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1972年,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分析 P189-190 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找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党无法以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正确分析: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犯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 其次,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练习及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选择题: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作《十大关系》的报告的基本方针是: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矛盾 C.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D.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文件上。 A.《论十大关系》报告 B.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开始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 A.反对官僚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主观主义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在: A.中共八大-次会议 B.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 中共中央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 D.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7.周恩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 A.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B.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 1.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空心村的界定与成因分析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对“空心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2]。”有人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3]。也有认为“空心村是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4]。 不论怎样的定义,我们都可以把空心村归为是:(1)村庄的空心化。农民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废旧宅基地成为空白带,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占地面积过大,宅基规模一年超过一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5];(2)人口的空心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村内剩余的人口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妇孺,造成村内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6]。空心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村居民意识问题。我国的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管理意识薄弱,村庄规划的制订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建房呈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6]。陈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影响,土地保护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作用,风水等意识作用[7]。农户之间的攀比关系,导致一些刚过温饱线的农民盲目建房[5]。(2)村内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旧有聚落固有的缺陷和农民对住房需求的新要求使旧房闲置,向外围建房成为可能。落后的聚落形态和落后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8],供水排水系统落后,道路狭窄,离城镇较远,老房子的宅基地间隔大多比较小,空间不足,对老房子进行拆除重建,无论在平面纵向深度还是空间高度上都会受到制约[6]。(3)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人口迁移,加剧了农村“空心”的程度[9]。富有的农村居民大量迁出村集体,即使不太富有,但凡有能力的便会重新选址建房,造成原有宅基地闲置[4]。即使在城里有购房,同时生活工作富足的农民工,依然会把家乡农宅留作退路,不愿意上交村集体[10]。(4)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管理不到位。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至今无切合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行使,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未纳入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当中[9]。村集体的管理力度和规划意识不强,对乱搭乱建的现象没能给予及时制止,使得私自建房的现象愈演愈烈[6]。土地执法部门对违法乱建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对“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往往只是以罚代法,从而致使乱建房、多建房、抢地建房的现象屡禁不止[4]。 2.空心村的表现形态与分类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