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骨折

George Gumann著武勇译

本书详细介绍了足踝部7大类型骨科的损伤机制、分型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步骤。原书:Fractur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美)George Gumann 著。本书集中了美国从事足踝外科的专家,针对足踝部的创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此书结构清楚,条理分明,临床实用性强,是从事临床工作的骨科医生难得的参考资料。本书译者都是从事临床工作的骨科专科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翻译出的文字准确性高,专业性强。

武勇

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创伤骨科工作至今。

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深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

疗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足踝外伤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使用带锁髓内针治疗四肢骨折以及治疗足踝部创伤和非创伤疾患、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1998年赴德国进修,并多次赴德国、美国、瑞士、泰国、香港等地交流教学,现任国际骨内固定学会(AO)中国讲师团讲师。

英语水平优秀,广泛接触国际先进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保持着领先的骨创伤治疗水准。

序言

足踝外科在发达国家已经是很成熟的专业,从事足踝专业的骨科医生人数众多,他们对足踝外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十分深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出版了很多优秀的足踝专业著作。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医生专门从事足踝外科工作,很多骨科大夫对足踝专业缺乏全面了解,临床上对足踝疾患处理起来感到十分困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医生对足踝外科的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荐并翻译国外最新的、有价值的专业书籍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精选了一批由国外知名足踝专家撰写的图书,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以飨读者,已经出版的图书有:Sigyard T.Hansen,JR.所著的《功能性足踝重建外科》,NikolmJsWulker所著的《足踝外科手术图谱》,Mark s.Meyelson所著的《重建性足踝外科》。这本由George Gumann所著的《足踝部骨折》一书,集中了美国从事足踝外科的专

家,针对足踝部的创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此书结构清楚,条理分明,临床实用性强,是从事临床工作的骨科医生难得的参考资料。本书译者都是从事临床工作的骨科专科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翻译出的文字准确性高,专业性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期望借此翻译工作能对提高国内足踝外科的治疗水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节选

1开放骨折

下肢骨折可能成为一种极严重的损伤,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治疗则常会造成日后的功能障碍。这在处理开放骨折时尤其明显,因为留给医生做出决定的时间更短而允许失误的余地更小。这种损伤患者的打击极大,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肢体无法保留。

50%的创伤是与骨性结构相关的。仅有15%的病例在较大的创伤中心得到治疗,另外85%就诊于社区医院急诊室。对损伤评价和分型的透彻理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重要的,掌握这些使得正确的早期和晚期处理能得以实行。这些患者中的部分人可能永远无法恢复到他们伤前的活动水平或处理。医生的治疗目标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的稳定、保留一个有功能可负重的肢体、软组织覆盖所有缺损部位、关节面的复位以及骨性结构的稳定。

第1章开放骨折

原则

分型

筋膜问室综合征

感染相关因素

微生物学

关于培养的建议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的持续时间门诊患者的处理

初期处理

术前计划

手术时机

手术治疗

外固定

内固定

伤口的闭合

一期截肢

枪击伤

甲床损伤

刺伤

骨折水泡

开放性关节损伤

皮肤缺损

延迟愈合

不愈合

急性感染性骨折的处理

第2章趾骨和跖骨骨折

趾骨和跖骨骨折概述

趾骨和跖骨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趾骨和跖骨骨折的基础知识

趾骨和跖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应力骨折

急性骨折

关节损伤和骨折

闭合复位趾骨和跖骨骨折

切开复位移位跖骨骨折

内固定

克氏针固定

接骨板螺钉固定

其他内固定方法

第一跖骨骨折

第二、三、四跖骨骨折

第五跖骨骨折

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损伤

■趾骨折

其他足趾骨折

籽骨骨折

第3章Lisfranc损伤和中足骨折解剖

损伤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X线照相

应力位照相

骨扫描

MRI

CT扫描

手术入路

内固定

外固定

植骨

术中透视

骰骨骨折

骰骨体骨折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Lisfranc损伤

有关Lisfranc损伤的争论

轻微Lisfranc损伤:稳定型损伤病例l

轻微Lisfranc损伤:不稳定型损伤病例1

明显Lisfranc损伤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病例8

病例9

病例10

病例11

外侧柱损伤

病例1

内侧柱损伤

病例1

足舟骨骨折

足舟骨体部骨折病例1

病例2

病例3

足舟骨骨折脱位病例1

足部的联合损伤病例l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第4章距骨骨折解剖

距骨颈骨折

Ⅰ型骨折

Ⅱ型骨折

Ⅲ型骨折

Ⅳ型骨折

距骨颈骨折的治疗距骨体骨折

距骨后侧突骨折距骨外侧突骨折距骨头骨折

距骨顶骨折

距下关节脱位

第5章跟骨骨折概述

解剖

上表面

下表面

外表面

内表面

前面

后面

内部结构

软组织结构

影像学评价

其他检查方法

骨折分型

Essex-Lopresti和Rowe分类系统舌形骨折

关节压缩骨折

SandersCT分型

跟骨关节外骨折

跟骨前结节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治疗

后上跟骨结节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治疗

跖侧跟骨结节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治疗

载距突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治疗

跟骨体的关节外骨折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检查

移位骨折的治疗

不复位的保守治疗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期关节融合Ilizarov固定架固定小儿跟骨骨折

跟骨应力骨折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小结

第6章踝关节骨折

损伤机制

临床表现

一般治疗

闭合复位

复位标准

手术治疗

旋后内收骨折/A型骨折旋后外旋骨折/B型骨折旋前外展骨折/B型骨折旋前外旋骨折/C型骨折开放骨折

关于手术的一些问题

第7章儿童足踝骨折

骺损伤分型

胫腓骨远端骨折

解剖

骨折分型

旋后-内翻型

旋后-跖屈型

旋后-外旋型

旋前-外翻-外旋型

Tillaux骨折和三平面骨折-外旋型

胫骨远端骨折

Ⅰ型骺损伤

Ⅱ型骺损伤

Ⅲ型骺损伤

Ⅳ型骺损伤

Ⅴ型骺损伤

Ⅵ型骺损伤

Ⅶ型骺损伤和副骨化中心

过渡期骨折

青少年Tillaux骨折

三平面骨折

腓骨远端骨折

距骨骨折

跟骨骨折

中足骨折

跖跗关节损伤

跖骨骨折

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脱位趾骨骨折

筋膜间隔综合征

生长阻滞

病理骨折

虐待儿童

儿童跛行

第8章Pilon骨折

分类

机制

并发症

临床表现

非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

切开复位、内固定

外固定架

术后处理

挽救性治疗

更多内容参考https://www.docsj.com/doc/7a14910070.html,/book/html/?7848.html

手术指南-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失败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位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使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图1 ⑴]。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及其腱鞘[图1 ⑵]。 图1 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⑴切口 ⑵显露内踝骨折 ⑶利用巾钳复位 ⑷螺钉固定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节腔,清除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图1 ⑶]。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图1 ⑷]陈旧性骨折应作骨钉移植,以促进愈合。 (二)外踝骨折

闭合性胫腓骨骨干骨折35例临床治疗分析

闭合性胫腓骨骨干骨折35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5T16:44:40.7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期作者:林爱民 [导读] 胫腓骨骨干骨折是四肢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10%~15%。 林爱民 (肇东市第一医院黑龙江肇东 151100)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临床方法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资料进分析。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优18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胫腓骨干骨折愈合缓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关键词】闭合性胫腓骨骨干骨折;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65-02 胫腓骨骨干骨折是四肢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10%~15%。胫、腓骨骨折具有如下特点。胫腓骨干的特点是损伤暴力大,骨折移位和粉碎性较多见,开放性骨折多,软组织损伤、缺损严重等。胫骨下段血液供应特殊,造成骨折。胫腓骨干骨折愈合缓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1]。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闭合性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重物砸伤7例,扭伤6例,高处坠落伤5例,按照AO分型:A型15例,B型13例,C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骨折及稳定型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做牵引与反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长腿石膏固定。应注意在固定期间,观察肢端血循环,石膏松紧,定期X线检查,以防骨折移位。对于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者,可行跟骨结节牵引,置于Brawn架上,以利于伤口处理。 1.2.2手术治疗适应于手法失败者;不稳定骨折和多段骨折及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2.2.1骨牵引适应于斜形、螺旋、粉碎性等胫腓骨折,因骨断端很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良好对位,以及骨折部有伤口,皮肤擦伤和肢体严重肿胀,必须密切观察肢体的病例,不能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者。骨牵引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跟骨牵引的操作步骤详见本书的骨折总论部分,成人牵引重量为4~6kg,牵引3周后,换为长腿石膏夹继续固定8周。胫腓骨双骨折的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重,尤其是胫腓骨中下1/3处骨折,血供较差,周围肌肉较少,稍牵拉过度即可发生骨折分离移位,易发生延迟愈合。对于胫腓骨骨折,愈合能力差,容易活动,因此,外固定要求确实可靠,如果固定已经3个月,骨痂形成较少时,应继续坚持固定,每6~8周拍X线片检查一次,直至有大量骨痂形成为止。如石膏固定期间发现有成角畸形,可在骨痂未形成以前,拆除石膏,用手法矫正,重新用石膏固定。 1.2.2.2外固定器固定:最适宜于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稳定性骨折。特别对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甚至战伤骨折,清创后不能早期闭合者,以及不稳定型骨折者。由于双侧固定不便于患者活动,近几年来,研究出单臂外固定支架,临床应用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2.2.3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移位明显,整复不良,成角畸形,以致膝、踝关节面不平行,肢体负重线不正,以及多次整复失败,畸形愈合,骨不连者,均应采取切开复位,酌情选用加压钢板、钢板螺丝钉、单螺丝钉、髓内针等内固定。术后用长腿石膏外固定10~12周。)钢板内固定,适用于相对稳定,软组织损伤较轻的骨折,注意钢板在手术时应安放在胫骨前外侧,不致皮肤磨损,钢板外露[2]。带锁髓内针固定,目前应用广泛,有取代其他方法的趋向。优点是不影响骨折端软组织血运,尤其骨膜剥离少,抗旋转,固定稳定,可早期活动等。单纯腓骨骨折,如无上下胫腓关节分离,可用石膏固定3~4周,近年来主张腓骨骨折应解剖复位,应用钢板或髓内钢针固定。 2.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优18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4.3%。住院时间16~22天,骨折愈合时间13~25周。 3.讨论 胫腓骨干骨折大多由直接暴力损伤所致,但也能见到间接暴力损伤。直接暴力多见为重物的压砸、车祸的冲撞、硬物的打击、车轮的碾挫而致伤,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断,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尤其是碾挫伤,易造成开放性骨折,导致细菌的侵入,继发感染。有时皮肤虽未破,但挫伤严重,血循不良而发生继发性坏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足先着地,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儿童有时也可见胫腓骨的“青枝骨折”。长跑运动员也可见到腓骨的“疲劳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局部肿胀明显、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由于胫腓骨位置表浅,可在疼痛、肿胀的局部扪出移位的骨断端[3]。体格检查时,特别要检查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出现,及时发现骨折合并的胫前后动静脉和腓总神经的损伤。检查时应检查足背动脉的搏动、足部感觉、踝关节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动等。对局部损伤比较严重的挤压伤、开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较长时间扎止血带及包扎过紧的伤员,要注意观察伤肢有无进行性的肿胀,尤其是肌肉丰富处,如已发生皮肤紧张、发亮、发凉、起水泡、肌肉发硬、足背动脉扪不出、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等,即是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表现,应做出明确的诊断。开放性骨折,在受伤处可见到伤口,流血,骨质外露。注意检查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曾炳芳,张长青.创伤骨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6-522. [2]张允美.胫腓骨骨折带锁髓内针治疗的术中配合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91-3492 [3]荣国威,姜春岩.骨折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1,7(3):161-165.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 开放分类:医学外伤疾病骨科 目录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分类 4 检查 5 治疗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分类 4 检查 5 治疗 6 预后 7 参考资料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fracture of ankle joint)较为多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运动场上均易发生。有人统计,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内翻或外旋等。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足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踝关节是负

重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若对位不好,将形成创伤性踝关节炎,伤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难、痛苦甚大。再者此类损伤, 踝关节骨折 - 病因 踝骨节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 发病机制 对踝部骨折的分类各家意见不一,原先骨折分类比较简单,如按骨折的形态分为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骨折两类或按骨折波及的部位范围分为单踝、双踝及三踝骨折等, 踝关节骨折 - 临床表现 1.症状踝部剧烈疼痛畸形,继而出现肿胀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严重时足部出现循环障碍。 2.体征常规体检将加剧疼痛故医师在检查时要手法轻柔。伤处有触痛后再进一步借助辅助检查以确诊。 踝关节骨折 - 分类 踝关节骨折 骨折发生的原因分为内翻、外翻、外旋及垂直压缩, (1)内翻骨折:Ⅰ度:外踝骨折或外侧韧带损伤。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内踝骨折内侧半脱位(双踝)。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也骨折(3踝)。(2)外翻骨折:Ⅰ度:内踝骨折或内侧韧带损伤。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外踝骨折,或下胫腓韧带断裂,下胫腓分离或腓骨下端骨折,内侧半脱位(双踝)。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也骨折(3踝)。(3)外旋骨折:Ⅰ度:外踝斜形或螺旋形骨折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内踝撕脱骨折(双踝)。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骨折(3踝)。(4)垂直压缩型骨折:足跟着地,足背屈致胫骨前缘骨折,距骨前脱位,或胫骨及两踝粉碎骨折。4.Danis-Weber分类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胫距关节面的相应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 3型腓骨骨折位置越高,胫腓韧带损伤越重,踝穴不稳的危险性越大 A型: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平面以下多为横行撕脱性骨折,亦有仅撕脱外侧副韧带者,内踝无骨折,胫骨后缘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多半完整无损 B型:正位于下胫腓韧带联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后缘可以完整或显示由后胫腓韧带撕脱的三角骨块 C型:腓骨骨折在下胫腓韧带联合与腓骨头间的任何部位,内踝有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下端后外侧有骨折块;下胫腓韧带联合多为撕裂此型是外旋应力和某种冲击暴力的合并作用。Weber认为踝关节有一处以上的骨折或韧带损伤即是手术适应证。https://www.docsj.com/doc/7a14910070.html,uge-Hansen分类 Lauge-Hansen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研究,将踝关节骨折分为5类。这种分类可反映出受伤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并同时能阐明骨折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手法整复,大有裨益,但较复杂 (1)旋前外展型:又称之谓P-A型(pronation-abduction type) 发生机制为当足部处于旋前位时遭受外展暴力所致分为以下3度。Ⅰ度:引起内踝骨折或内侧三角韧带撕裂伤。Ⅱ度:在前者基础上,因外力持续作用而引起下胫腓前

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做好耐心细致得解释工作,使病人对所要进行得手术有充分得认识,以消除顾虑与紧张情绪。 (2)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 (3)完善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至稳定。 (2)注意观察石膏内伤口渗血情况 (3)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颜色、感觉及运动情况。 2、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保持针眼处干燥,针眼处涂活力碘,l天2次。 3、功能锻炼伤后早期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足趾得活动。外固定去除后,充分练习各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三)非手术治疗 1、患肢护理 (1)卧硬板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 (2)保持石膏外固定稳定.未干前少搬动,防止褥疮与折断。 2、病情观察,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1)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感觉运动。 (2)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搏动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 (3)如病人诉患肢剧烈疼痛应重视,并报告医生。 (四)功能锻炼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踝关节、足趾运动。 (五)出院指导 (1)继续坚持功能锻炼。 (2)2~4周复查1次,不适随诊。 (3)石膏外固定8~12周,内固定半年后骨折达骨性愈合,方可考虑取出。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1、根据患者得身高、体重、工作强度准确计算进食量,安排合理得饮食,定 时定量、少量多餐,易饥饿者,可多加蔬菜粗纤维食物。 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从事适当得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 3、根据医嘱准确给予降糖药物,胰岛素应在每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并 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局部脂肪硬化。 4、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患者如出现心慌、双手颤抖、 出冷汗、难忍得饥饿、头痛头昏、全身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监测血 糖,并告之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 5、观察患者口渴程度及进食量,若食欲突减、厌食,应注意有无酮症酸中毒 得发生,若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则提示酮症酸 中毒,应立即告之医生积极进行抢救。 6、注意口腔清洁,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检查足部、趾间,保持足部皮肤得清 洁干燥,选择舒适得鞋袜,防止足部烫伤、预防糖尿病足得发生。 7、做好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得应用及尿糖、血糖 监测得方法,并随身携带糖尿病得卡片,以便随时就诊。 三、肋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闭合性单根单处肋骨骨折护理 1、预防肺部并发症 (1)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深呼吸,必要时予以协助。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休息与镇痛:适当卧床休息,骨折多能愈合。骨折早期可口服去痛片或双氯酚酸钠一粒塞肛镇痛。 3、饮食: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同时还需补充镁,维生素D,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复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护理 1、卧位与吸氧:立即平卧,予以4~6L/min吸氧。 2、病情得观察及处理: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特别就是呼吸、胸廓运动得情况,出现反常呼吸及时告之医生并积极进行抢救。 3、镇痛:骨折得早期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并指导病人在咳嗽时减轻疼痛得方法:双手扶住患处,减少胸壁震动。

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伤科 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单纯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本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3.7%,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一、诊断 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具有外伤史。 2、症状体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局部可及骨擦感、异 常活动,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诊断分型 我院采用AO(Muller 1990)骨折分类,将胫腓骨骨干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每一种分型之下又包括三个亚型。 A型=简单骨折

A1:简单骨折,螺旋形 A2:简单骨折,斜形(>30°) A3:简单骨折,横断(<30°) B型=蝶型骨折 B1:蝶形骨折,螺旋蝶形 B2:蝶形骨折,弯曲蝶形 B3:蝶形骨折,粉碎蝶形 C型=复杂骨折 C1:复杂骨折,螺旋形 C2:复杂骨折,多段 C3:复杂骨折,无规律 (三)证候分类 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四)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 中期:伤后3—4周左右。 晚期:伤后4周以上。

踝关节骨折及解剖

1 踝关节局部解剖 1.1 骨性结构主要包括距骨踝关节的 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另外距骨体两侧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同时,其前部进入踝穴,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距骨体内旋而在踝关节 跖屈活动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后部进入踝穴。韧带1.2 下胫腓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连接胫骨①下胫腓前韧带,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胫腓后韧带次之,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较距腓前韧带强,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韧带最为薄弱,踝内翻时常易伤及。踝背伸时能稳定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起于外踝尖端,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内翻。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内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近水平位走行,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图1 .

踝关节骨折及其解剖

1 踝关节局部解剖 1.1 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1.2 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 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最为薄弱,踝内翻时常易伤及。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较距腓前韧带强,起于外踝尖端,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踝背伸时能稳定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内翻。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内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近水平位走行,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图1)。

踝关节骨折分型理解

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理解 lauge-hansen分型根据受伤机制,把踝关节损伤的过程、程度描述的很有意义。 1、旋后-内收型(SA) 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内翻的距骨使踝关节外侧韧带紧张。 I°:外踝撕脱性骨折或外侧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内踝受到内翻的距骨的挤压作用,造成内踝骨折。(特点:内踝骨折线倾向垂直) 2、旋后-外旋型(SE) 损伤时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距骨外旋,胫骨内旋。 I°:距骨外旋使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应力,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或者同时又骨间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继续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骨折线从后上向前下。并且多位于下胫腓联合部位。) III°: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联合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联合后韧带的断裂或后踝的撕脱骨折。 IV°:外力还继续,距骨旋转使三角韧带紧张,造成内踝的撕脱性骨折或者是三角韧带的断裂。 3、旋前-外旋型(PE)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背屈外展位,距骨外旋。 I°:三角韧带紧张,造成三角韧带损伤或者是内踝撕脱性骨折。 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外旋造成下胫腓前韧带和骨间韧带损伤,或者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 I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由于足本身的位置,外旋力大,向上传导,骨折位于下联合上方,甚至可以达到腓骨颈部位,骨折线是从后上斜向前下,与旋后—内收型骨折线相反)。 IV°: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撕脱骨折。 4、旋前-外展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外展,三角韧带紧张 I°:内踝撕脱性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外展的距骨造成下联合前后韧带同时紧张,断裂,或者韧带的撕脱性骨折,骨间韧带和骨间膜的撕裂。 I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挤压腓骨,造成腓骨的短斜形骨折(特点:外侧有一蝶形小碎骨片,骨折线多位于下联合上或者在下联合部位)。 5、旋前-背屈型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好)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 本科治疗胫腓骨骨折63例,其中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9例,外固定支架治疗6例,均治愈,治愈率达100%。我科治疗胫腓骨骨折取得很好疗效。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并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骨折与西医比较有如下特点: 1、固定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优点创伤轻微,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外观满意,但手法操作要求较高(手法娴熟,少数须X光操作),部分骨折对位难以达到解剖对位,骨折对位后相对欠稳定。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是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的血液供应,甚则引起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同时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减少局部抵抗力,如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还有切开复位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器材拔除,大多需要再一次手术。 2、局部与全身治疗兼顾:骨折以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内在变化,局部受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我们采用了一整套包括局部的包扎固定、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自动运动、红外线照射、外敷膏药、内服接骨丹等综合疗法,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二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三分之二。 3、 固定与运动的统一:骨折后长期连续固定,势必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动静结合是在运动的基础上固定,避免了以

上并发症。 4、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避免了肌肉粘连 、感染造成骨髓炎,减少手术瘢痕等。 5、在用药上,要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全身用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药,除内服药物外,局部采用中药外敷熏洗;西医主张内服抗生素、维生素、镇痛剂等,很少用外敷药。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采用内服与外敷中西药,以减少伤员的疼痛、出血、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应用使肢体大部分裸露,为外敷药物与观察伤口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对骨折局部或全身用中药或西药,以缩短骨愈合与功能恢复期。 总之,中医治疗骨折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作为治疗的综合措施,其中以手法为骨折治疗的首要。我院正骨手法娴熟,使80%以上的骨折达到满意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达到动静结合、中药内服外敷促进骨折愈合,使肢体功能恢复快,不留后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完美疗法。 治疗方法的选择: 骨伤科的治疗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除上述十六字之外 ,尤应注重恢复小腿的功能和长度。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所长,但医疗单位设备条件不同,患者的经济能力也有大小。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对位良好,固定牢靠,但对人体的破坏也大,费用也较高;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单纯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我科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了大量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开放性骨折或者难于复位者及并发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

踝关节骨折(张铁良)

踝关节骨折 张铁良 近十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均较过去明显上升。 踝关节由踝穴(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外踝构成)、距骨及其周围的韧带组成。外踝位于内踝偏前1 cm,其关节面也较内踝长1 cm。胫腓骨下端由下胫腓前、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相连接;距骨位于踝穴中间,其内、外侧均受韧带保护,前方薄弱部分有伸肌腱加强。临床上称之为前踝,确切应称为胫骨前缘,指胫骨下关节面前上缘略向前凸的骨嵴。骨嵴向腓侧突起,与后踝向腓侧凸出的骨突形成纵向间隙,包绕外踝关节面以上的腓骨远端。胫骨后踝是胫骨下端关节面顶部向后下外方的延伸,可防止距骨后移,又称第三踝。 步行时距骨负担人体重量的5.5倍。踝关节这种特有结构,既能有效减少各方向外力对踝关节面的冲击,限制距骨非生理性活动(如踝背伸时,距骨向内外方平移),又能保证踝关节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特定方向的外力下,会发生特定类型的骨折或韧带的损伤。踝关节的三踝和内、外侧韧带恰好组成类似环形的结构,如环形结构的任何两处发生断裂,踝关节运动均有失稳的可能。 距骨在踝穴内活动轨迹相当复杂,既有在矢状面的前后转动和部分滑动,又有在轴状面和冠状面的耦合运动。跖屈时距骨可发生4°~8°内移,背伸时因腓骨向外移动而牵拉其发生外旋。Inmen将距骨在踝关节内的伸屈活动比喻为圆锥体在踝穴内滚动。此圆锥体底面朝向腓侧,顶端朝向内侧,圆锥体轴心线就是内踝前丘之稍后下与外踝尖端的连线,此线由内上向外下倾斜与胫骨纵轴线相交成83°左右的交角,故距骨在踝穴内由中立位做跖屈运动时必伴有内旋,背伸时必伴有外旋。并且距骨外侧面的活动范围较内侧面大。体外踝关节运动模拟试验表明,距骨运动轴线随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踝关节的活动可归结为:(1)围绕横轴的背伸、跖屈活动,(2)围绕垂直轴的内旋、外旋活动,(3)围绕矢状轴(足前向足后的轴线)的内翻、外翻活动。 踝关节跖屈时,足底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趾尖朝向内,称之为旋后;踝关节背伸时,足底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趾尖朝向外,称之为旋前。踝关节跖屈、背伸的活动范围平均为50°~60°,其中跖屈平均23°~56°,背伸平均13°~33°。有学者证明,踝关节背伸时踝穴并不一定都增宽,但跖屈时踝穴却都会有一定程度缩窄。实际上日常见到的踝关节活动,均有足部关节活动的参与。迄今为止,人们对生理下踝关节的运动以及在非负重状态与负重状态下有哪些不同,尚缺乏全面的了解。 一、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20世纪初,已有Ashurst等踝关节骨折分型。1952年,Lauge-Hansen在前人基础上,按照损伤机制提出的分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它的特点之一是解释了损伤机制。以旋后外旋型骨折为例,旋后是指损伤时足的位置;外旋是指引起损伤的继发暴力方向。当踝处于旋后位置时,踝内侧结构松弛,此时,距骨外旋或小腿相对内旋所产生的暴力将最先施加于下胫腓前韧带并导致断裂。暴力持续则造成腓骨远端螺旋形斜面骨折,如暴力再继续,则导致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最后产生内踝小块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Lauge-Hansen分类的另一特点是涉及了韧带损伤,而这正是诊断和治疗上不可忽视的问题。但Lauge-Hansen分型也有不足之处:(1)仅根据X线片有时不能明确骨折分型,(2)未包括直接暴力所造成的骨折。 Danis-Weber分型是根据损伤机制,特别是根据腓骨骨折部位及形态进行分类的一种分型方法。AO (ASIF)进一步将Danis-Weber分类分为三个亚型,优点是强调外踝的治疗。大约80%以上的外踝骨折可以包括在Danis-Weber分类的B型中,但无论Lauge-Hansen还是Danis-Weber分型,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都相同,但均不能对预后作出评价。 二、踝关节骨折的诊断 通常凭借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即可诊断踝关节骨折,但借助下列投照方法可获得更明确的诊断。 (1)Mortise位:踝处于中立位,小腿内旋20°,摄前后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下胫腓分离。 (2)外旋侧位:小腿外旋50°,摄侧位X线片,可较好显示后踝移位程度。 (3)MRI:主要用于诊断韧带损伤,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

临床路径在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最全版)

临床路径在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最全版)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可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病人主动参与诊疗和护理,促进病人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CP)是结合所有预期的诊断、治疗要素,特定疾病类型或群众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在预定的时间范围达到预定的医疗结果,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照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1,2],也是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的一种新模式[3,4]。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对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实施CP,旨在探讨CP应用于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院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7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病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全身多发伤、联合伤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治疗模式,沿用医护人员手写病历,在治疗、护理、检查项目、住院天数等方面不做统一规定。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 1.2.1 临床路径模式 ①成立临床路径实施专家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相关专科的专家、护士长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②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采用CP表格式病历,实施标准化治疗护理。CP包括文本版(CP医务人员工作指南)、临床版(CP病历)和病人版(病人指南)。由CPDT 查阅文献和病历,参照1997年美国东南外科协会制订的临床路径10项标准(即医疗措施、评估、检查和化验、活动、治疗和护理、饮食、宣教、监测、出院计划、治疗护理结果[5])征询专家意见后制订。每一项目都有相应的每日标准医疗、护理计划。病人入院后应用CP病历,各部门参与合作,完成最佳照护。CP预期住院4 d,实施过程中有变异者,在变异情况登记表上作记录并作变异分析。出院后由CPDT进行效果评价。 1.2.2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病人对医护的工作满意度。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部骨折(fracture of ankle joint)较为多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运动场上均易发生。有人统计,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内翻或外旋等。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足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踝关节是负重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若对位不好,将形成创伤性踝关节炎,伤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难、痛苦甚大。再者此类损伤,多为骨与韧带的合并伤,应对骨折和韧带损伤同样重视和处理。 踝关节骨折有以下症状表现和体征: 由于被突然意外的情况所惊吓,有些伤者常回忆不起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和着力的方向。 1.症状踝部剧烈疼痛、畸形,继而出现肿胀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严重时足部出现循环障碍。 2.体征常规体检将加剧疼痛,故医师在检查时要手法轻柔。伤处有触痛后再进一步借助辅助检查以确诊。 3.Ashhurst和Bromer分类按骨折发生的原因分为内翻、外翻、外旋及垂直压缩等4型(图1)。 (1)内翻骨折: Ⅰ度:外踝骨折或外侧韧带损伤。 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内踝骨折,内侧半脱位(双踝)。 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也骨折(3踝)。 (2)外翻骨折: Ⅰ度:内踝骨折或内侧韧带损伤。 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外踝骨折,或下胫腓韧带断裂,下胫腓分离或腓骨下端骨折,内侧半脱位(双踝)。 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也骨折(3踝)。 (3)外旋骨折: Ⅰ度:外踝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Ⅱ度:在Ⅰ度基础上加内踝撕脱骨折(双踝)。 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后踝骨折(3踝)。 (4)垂直压缩型骨折:足跟着地,足背屈致胫骨前缘骨折,距骨前脱位,或胫骨及两踝粉碎骨折。 4.Danis-Weber分类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胫距关节面的相应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3型。腓骨骨折位置越高,胫腓韧带损伤越重, 踝穴不稳的危险性越大。 A型: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平面以下,多为横行撕脱性骨折,亦有仅撕脱外侧副韧带者,内踝无骨折,胫骨后缘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多半完整无损。 B型:正位于下胫腓韧带联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后缘可以完整或显示由后胫腓韧带撕脱的三角骨块。 C型:腓骨骨折在下胫腓韧带联合与腓骨头间的任何部位,内踝有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胫骨下端后外侧有骨折块;下胫腓韧带联合多为撕裂。此型是外旋应力和某种冲击暴力的合并作用。Weber认为踝关节有一处以上的骨折或韧带损伤即是手术适应证。 https://www.docsj.com/doc/7a14910070.html,uge-Hansen分类Lauge-Hansen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研究,将踝关节骨折分为5类。这种分类可反映出受伤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并同时能阐明骨折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手法整复,大有裨益,但较复杂。 (1)旋前外展型:又称之谓P-A型(pronation-abductiontype),发生机制为当足部处于旋前位时遭受外展暴力所致。分为以下3度。 Ⅰ度:引起内踝骨折或内侧三角韧带撕裂伤。 Ⅱ度:在前者基础上,因外力持续作用而引起下胫腓前韧带(或下胫腓其他韧带)损伤,或后踝撕脱骨折。 Ⅲ度:在Ⅱ度基础上再加上外踝骨折,此系外力持续作用所致。 (2)旋后内收型:又称为S-A型(supination-adductiontype)。此型的损伤机制主要因为足部在旋后位时突然遭受内收的暴力所致,一般分为以下2度。 Ⅰ度:外踝骨折(少见),或外侧副韧带断裂(多见)。 Ⅱ度:Ⅰ度损伤加内踝骨折。

2019踝关节骨折理解

2019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理解 一、旋后-内收型、 旋转主要在冠状面,以踝穴内上角为“支点”为圆心旋转时,旋转角度一致,距离远的结构位移肯定大,那末位移大的结构首先受损。这样可以依次划分度。1度内侧结构损伤,支点”在内踝内上角”,支点受到向上的压力,可以出现内上角关节面的压缩。支点同时有向内踝的压力,可以撞击内踝骨折。二力的合力就是内踝骨折线的走行方向,由外下到内上骨折块较大。2度继续外侧结构损伤,因外踝内侧有胫骨外下角和距骨外上角的支顶,故骨折线在支顶点水平或其下撕脱。 二、旋前-外展型 冠状面旋转以踝穴外上角为“支点圆心”。1度:首先内侧结构损伤;2度:距骨外上角的挤压滑出趋势,一般不出现胫下关节面的压缩,下胫腓韧带的强度弱于骨骼(成人)损伤,故下胫腓韧带损伤;3度:胫腓骨间膜在下胫腓韧带上方终止的水平,即是外踝骨折的部位,骨折线沿合力的方向走形向外上。骨折后斜形骨断面继续挤压,受近端断面的撞击,远端近侧向外下的骨折线而出现一个“碟形”骨折块。 三、旋后-外旋型 这是在冠状面和轴面两方向的旋转。支点圆心在踝穴内侧角。主要是轴向旋转,故一般不出现踝穴内侧角的压缩。1度:离圆心最远的外踝位移最大首先受损,旋转是由前向后故出现下胫腓前韧带损伤。2度:因为是旋后,故不是距骨直接撞击外踝,而是以距腓、跟腓韧带牵拉为主,既然是牵拉,骨折块小,骨折线水平应该在下胫腓韧带水平(因下胫腓后韧带和或骨间韧带尚未断裂,有牵拉固定作用,起支点作用)。骨折线走形是出现在合力方向(前下到后上)上的短斜骨折线;3度:继续旋转,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点牵拉后踝外后部撕脱骨折。4度:内侧结构离圆心最近,最后损伤。骨折时,因为内踝的形态在关节面水平是移形明显处,故应力集中最大,故骨折线应在胫距关节水平或其一下,因为旋后位以距骨的直接撞击为主,矢状面上骨折线应该是由后下到前上的长斜形骨折线(后下方骨折线起点的水平应该是关节面水平,但前上可以在关节面水平以上)。 四、旋前-外旋型 同上,是两个面上的旋转。支点在下胫腓联合内下缘,踝穴外上角。1度:内侧结构首先受损,因为旋前位以三角韧带牵拉内踝的力为主,故骨折线是矢状面上由后下到前上的短斜形骨折线走形。2度:继续旋转出现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撕脱骨折。3度:距骨直接撞击腓骨端而非韧带牵拉,下胫腓前韧带已断,应力集中点应该在完整骨间膜的远侧缘,腓骨远断段长,骨折线高,骨折线由前下到后上。也是因为直接撞击外踝,对下胫腓韧带的应力要大于旋后-外旋型,故下胫腓分离重,分离重、骨间膜损伤重的手术应该考虑固定下胫腓,而旋后-外旋型

胫腓骨闭合性骨折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患者某某,男女,50岁。该患以左右小腿肿痛、 畸形、活动受限3小时为主述于2013年12月9 日被120送入我院。 2、患者于3小时前不慎摔伤致左右小腿疼痛,为锐 痛,难以忍受,伤后左右小腿畸形,患处渐肿胀,患肢活动受限。伤后被120急送至我院,门诊医 生行X线检查后,以“左右胫腓骨骨折”为诊断 收入院。 3、既往糖尿病多年,自行口服降糖药,近期末梢血 糖值为8.0mmol/l 4、查体:T36.5℃,P80次/分,R19次/分, BP120/80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表情痛 苦,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 大,无贫血貌,头颅大小正常,双侧瞳孔等大正 圆,口唇无发绀,颈软,无抵抗,呼吸音清,无 干湿啰音,心音纯,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 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左 右小腿明显畸形,于小腿下1/3处明显肿胀,压 痛阳性,轴向叩痛阳性,反常活动阳性,可扪及 骨擦感,可闻及骨擦音,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

末梢血运佳,感觉好,足趾可活动。 5、辅助检查:X线示左右胫腓骨下1/3处粉碎骨折。初步诊断:左右胫腓骨下1/3粉碎骨折 诊断依据: 1、患者系3小时前摔伤所致; 2、来诊时患处疼痛,畸形,肿胀,活动受限;查体 显示左右小腿畸形,肿胀,局部压痛,反常活动 阳性,骨擦音及骨擦感阳性,末梢无血运障碍; 3、X线显示左右胫腓骨下1/3处粉碎骨折。 诊疗计划: 1、完善检查,行血常规、生化、传染病系列等实验 室检查,行骨折处三维CT检查; 2、向家属交代病情,本病可采取保守治疗,即牵引 治疗,亦可采取手术治疗; 3、暂行石膏固定; 4、消肿止痛治疗; 5、请上级医生看病人。

一卷绷带轻松搞定踝关节骨折闭合复位

踝关节骨折在急诊室最为常见,多数患者最终采用手术治疗,而术前的临时复位同样也格外重要,可以减少神经血管损伤、控制疼痛和减少肿胀。1959 年Quigley 提出的复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其需要专门的牵引床和复杂的滑轮系统。且为避免患者复位时的痛苦,需要麻醉剂、苯二氮卓,丙泊酚等,且至少需要 2 医生,无疑增加了患者的费用和麻醉风险。 最近由Timothy B 基于Quigley 复位方式进行了改良,仅 1 位医生在无需镇静剂条件下闭合手法复位踝关节骨折。并对14 例采用改良方式复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相关文献发表在J Orthop Trauma 上。 首先应行足部X 检查排除第1、2 跖骨、中足骨折(若存在骨折,则不适应此方法),关节内注射5-10 ml 0.5%利多卡因(无肾上腺素),待麻醉起效后,用纱布绷带或任何软绳材料系于大脚趾和第二脚趾(如下图)。 将伤侧下肢抬离床面45 cm,并将绷带固定于对侧的输液架,两腿间放置一枕头,这样可确保处于最佳的复位位置(如下图)。

悬挂牵引2-3 分钟后(不宜超过10-15 min,避免软组织损伤),床旁透视检查是否 复位,若骨折仍无复位,可将后足内旋,内移,并且由外侧作用内踝提供反牵引力。若存在距骨脱位,在胫骨/ 腓骨复位前应轴向牵引将距骨恢复至胫骨穹窿部下。 获得解剖复位后,采用短夹板固定,棉花填充脚趾到腓骨头,尤其是骨突出部位,随后石膏固定绷带加压。膝关节屈曲使腓肠肌松弛,踝关节背曲并顶在操作者胸前,可以防止马蹄足,保持至石膏变硬(如下图)。复位后拍片确定复位效果。 患者,女,22 岁,复位前后正侧位片,患者后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良好(如下 图)。

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肢等长,成角<5°,膝关节伸屈活动差15°以内,踝关节跖屈背伸各差1°~5°以内,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或成角<5°者。 良:患肢缩短之1cm,成角之10°,膝关节伸屈各差16°~30°,踝关节跖屈背伸各差6°~10°,X线片显示侧移位之骨折面1/4,重迭<1cm,成角<10°者。 尚可:患肢缩短1~2cm,成角15°以内,膝关节活动差31°~45°,踝跖屈背伸差11°~15°,X线片显示侧移位之骨折面1/2,成角>15°,重迭<2cm者。 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 三种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三种固定的疗效。方法分别给予胫骨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所有病例均同时应用1/3管形板固定腓骨。结果支架固定组最佳,交锁钉组次之,加压钢板组最差。优良率分别为:支架组100%、交锁钉组98.3%、加压钢板组82%。结论外固定支架组治疗胫腓骨骨折优于交锁钉和加压钢板。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临床上非常常见,治疗方法较多。因骨骼位置表浅,多数学者认为处理方法简单明了,但其存在浅在风险,尤以内固定断裂、钢板外露、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发生率较高。我们对我院2001年5月~2005年5月4年间收住的非开放性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病人220 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对所采取的三种固定方式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 例,男128 例、女92 例,年龄18~62 岁。右侧115 例,左侧105 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32 例、高处坠落伤36 例、压砸伤25 例、摔伤20 例、扭伤7 例。 1.2 骨折类型及术式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6 例胫腓骨均呈粉碎性骨折。胫骨骨折按、Oestern分类:C0 27 例,CⅠ113 例,CⅡ68 例,CⅢ12 例。术式及术式选择:胫骨加压钢板+腓骨1/3管形板有41 例(C0 12 例、CⅠ20 例、CⅡ9 例),胫骨交锁钉+腓骨1/3管形板有116 例(C0 15 例,CⅠ77 例,CⅡ20 例,CⅢ 4 例),胫骨外固定架+腓骨1/3管形板有63 例(CⅠ16 例,C Ⅱ39 例,CⅢ8 例)。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者,优选支架和交锁钉固定。 1.3 治疗方法加压钢板组:胫前弧形切口,有6 例应用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其它病例钢板均置于内侧。腓骨取外侧纵切口放置1/3 管形接骨板。交锁钉组:9例闭合穿钉,其余均行小切口暴露胫骨骨折,主钉插至距胫骨远端关节面1 cm处。均行静力型固定。腓骨骨折处理与上相同。外固定架组:其中6 例胫骨闭合复位,其余均行小切口复位,术中结合有限螺钉固定44 例,腓骨骨折处理与上相同。 2 结果 2.1 三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有显著区别见表1。支架组优于其他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01)。钢板组与交锁钉组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住院期间治疗经过的比较略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