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学习 :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
3、动机 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4、需要: 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5、注意: 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感觉: 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 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8、记忆: 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9、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0、想象: 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11、知识:
12、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活智力的活动方式。
13、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4、学习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方式或方法。一般认为其主要成分为策略选择运用和元认知。
15、创造力: 是在进行创造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6、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是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17、情绪与情感: 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18、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9、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
20、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21、性格: 是个体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22、气质: 指的是一个人心里活动的动力特性。
23、能力: 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考试章节框架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1879 德 冯特 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里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必考]
2、心理学

的研究内容是心理活动的形式
3、心理内容指的是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像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现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
4、为什么心理学不专门研究心理内容而着重研究心理形式呢?
第一,心理内容是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的映像。
第二,心理内容千变万化,情随事迁,因人而异,它带有相当大的情境性与主观性。
第三,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分析与概括。
5、人的心理(意识):
心理过程:认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
心理过程: 意志
个性差异: 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人生观)
个性差异: 气质、性格、能力
6、“最近发展区”维果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现象的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二)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
(三)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
(二)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机构与功能
(二)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三)大脑皮质的功能与心理
三、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

1、巴普洛夫 条件反射研究 强化
2、条件反射有阴性阳性之分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发展
第二,反映活动从被动的、不随意的方向发展
第三,认知技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第四,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从不稳定向定向稳定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年龄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环境的作用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成熟与学习对准备的影响
(一)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格塞尔和汤普森“爬楼梯”实验
(二)学习的最佳时期 奥地利 劳伦兹在动物研究中发现了“印刻”现象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

第三节 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
一、学习的概念
二、人类学习的特点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四学习的分类
我国潘菽(shu),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的、

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3心智的、一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智力技能按其复杂程度分为四类:
1辨别2概念3规则4高级规则
五、学习的过程
(一)行为派的看法 桑代克 斯金纳箱
(二)认知派的看法 苛勒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相互补充的过程。同化—-可归入已知类别,顺应—-需设立新的类别以归类
¥(三)社会认知论的看法(往年考的较多)
班杜拉
观察学习
分为四个子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
第二保持过程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
第四激发动机过程
榜样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第二,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第三,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这产生心理的共鸣,这时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
按照学习动机的不同特性,可以分成下列几种主要类别:
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4认知内驱力(本身需要想学习)、自我提高内区力(自尊心,赢得地位)和附属内驱力(得到家长老师集体的赞许认可)
二、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第二节动机过程的驱力模式
伍德沃斯提出一内驱力概念替代本能,用以解释推动行为的内部状态,后人称他为动力心理学之父
一、驱力说
(一)需要
1需要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1)物质需要(2)物质需要
(二)内驱力
(三)目标和诱因
二、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求知和理解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前四个是缺失需要
后三个是生长需要
第三节动机过程的认知模式
一、成就动机 默里 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
二、动机归因的动力模式(必考点)(p83)
(一)归因论的基本原理
1“寻求”理解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因
2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二)动机归因模式的结构
美 韦纳
对学生成就范围内的成功和失败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原因是:能力强或弱、努力程度大或小、任务难或易、运气好货坏
1行为结果的原因
2原因的特性或维度
3原因归因的后果
(1)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
(2)原因归因与情感反映a、情感反映与原因原维度b、情感反应与稳定性维度c、情感反应与控制性维度
(三)动机归因方式的教育训练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三、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器模型 布洛德本特
(二)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
(三)中枢能量理论
第二节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人的内部因素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状态
3知识经验
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一)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二)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三)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
(四)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在注意起伏的现象中就开始表现出来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教学上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有:
1刺激过多或过少
2情绪急剧波动(考试及宣布考试成绩)
3反抗或冷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
4寻求注意和承认(受忽视的学生急于表现自己上课搞恶作剧)
二、上课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一)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给予信号(凝视)
2邻居控制(走进)
3提出问题
4特殊安排(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违纪的,课下批评)
(三)要善于运用两种主要转换的规律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易出题)
(一)感觉的种类
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包括动觉、平衡绝和内脏感觉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中哪种信息起主导作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根据感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还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1物体知觉
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
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2社会知觉
包括个人知觉和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1)青少年的自我知觉困扰
自我知觉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我菲薄(自卑)
第二,妄自尊大(自负,自以为是)
第三,自我中心(自私)
第四,沉湎于自我分析()
(2)自我统一
自我是有现实我,理想我,镜中我三者构成

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
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为绝对感受性
韦伯公式(定理)dR/R=K K称为韦伯常数
重量感觉得韦伯分数为1/30,听觉1/10 ,视觉1/100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2感觉的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三、感觉性和练习

¥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一、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相对性
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2知觉的参照系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定势
(三)需要和情绪

¥第四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在制作教具是必须注意下列感知规律
(一)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
(二)对比规律
(三)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二)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三)应当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
二、师生见的第一印象及对待
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一)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外表言语)
(二)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教师信息表)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
(二)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实践活动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有“记”有“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常考点)
(一)按照记忆映像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二)信息加工理论
1感觉记忆
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听觉映像保存在4-5秒钟左右
视觉映像保存在1秒钟左右
2短时记忆
也叫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四、记忆表象
(一)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五、记忆的测量方法
1回忆法
2再认法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这是记忆 的第一步。
(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是识记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存储的过程。
(二)遗忘
1遗忘及其表现
遗忘是杜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
遗忘有永久的暂时的。
2遗忘的原因
解释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假设:衰退说、干扰说和提取失败说。
到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遗忘的规律
德,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1/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1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44.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经过六天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25.4%左右诵读时间;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先快后

慢(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的少。
三、再认和重现
(一)再认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与下列基本条件有关:
1识记的准确性和保持的巩固性
2再认的事物与识记所留下事物映像之间的一致性
3再认时的环境与识记时的环境相类似。
(二)重现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二、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复述的基本条件是复习
(一科学地组织安排复习时间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方法比较
(二)复习要适量
(三)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三、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
学生常用的记忆术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类
第一类,以获得具体事物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形状记忆法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
第二类,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索引记忆法、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法、表解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卡片记忆法)等。
第三类,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情境联想记忆法和对比记忆法。
第四类,以获得巩固行为和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交谈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实践记忆法和多样重复练习记忆法等。
四、培养学生元记忆的能力
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叫做元记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一)识记的敏捷性
(二)识记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
(一)概括性
(二)间接性
二、思维的种类
人类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
(二)直观形象思维
(三)抽象思维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多少人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选择性搜索
(二)

目的手段分析
(三)逆推法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情境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
个人因素有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3定势4尝试性动作5个性特点和动机特点

第五节 想象
一、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宜居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幻想
是指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独立创新形象的过程。
但它和一般的创造性想象有以下两点区别:1幻想体现个人的愿望2幻想和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
幻想可以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

第六节 思维与教学
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二、改进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式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
(一)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三)思维的逻辑性
(四)思维的灵活性




第八章 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认知派心里学家安德生和加涅于90年代提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事实、定义、法则与规则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指进行操作去完成活动的知识。
一、知识理解
1、什么是知识的理解
学习知识可以区分为机械的学习和理解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机械地识记所学的教材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的学习。
理解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知识的学习要通过理解。由于学习对象及其特点不同,理解分为:a、对语言的理解;b、对事物类属性质的理解;c、对因果关系的理解;d、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2、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
(1)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积极思维
二、知识的迁移
(一)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知识迁移的条件
1、理解水平
2、教材组织的结构
3、定势的影响
4、教学应充分利用可迁移的情境
5、提供有关原则或概念的实例
6、帮助学生辨认所学教材的突出特征
三、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 技能的掌握
一、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

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二、掌握技能的意义
首先,掌握技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其次,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手段。
再次,掌握技能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
三、动作技能(易考点)
是自动化的动作活动方式,它按动作是否连贯可以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说话写字)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射箭)。动作技能有可以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而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
连贯的 不连贯的
封闭的 发扑克牌 打鸡蛋、放箭
开放的 打乒乓球 刹车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2、动作的联系阶段
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或称自动化阶段
(二)练习的有效条件
1、练习曲线
练习曲线的特点:一是练习进步先快后慢,二、出现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暂时停顿。
2、练习的有效条件
(1)明确目的、指导有方
(2)技能整体或局部练习应以其性质为依据
(3)练习时间集中或分布应以技能难易为依据
(4)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三)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四、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可分为各种专门的智力技能和一般的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特征
智力技能就其对象、形式和结构而言,有以下三个特征
(1)观念性 对象
(2)内潜性 形式
(3)解缩性 结构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语言阶段
(4)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2
加涅是从学习结果来考察学习的,即按学习结果将人的习得能力和倾向对学习进行分类,区分出智力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大类,



第九章

第十章 态度与情感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一、
(一)态度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二)态度的成分
态度度组成具有三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的成分。
二、态度的功能
从知、情、意三种成分来看,态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适应性功能
(二)知识的功能
(三)自我防卫的功能
(四)表达价值的功能
三、态度的形成
(一)社会信息的影响
(二)强化
(三)模仿
(四)团体的期望与规定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顺从、认同和内化。这是态度形成的三种不同层次,
四、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有两个方面:即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
霍夫兰等提出一个影响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信息

源(传播者)、沟通过程、目标靶和情境。
五、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材料与学习态度想一致时,学习动机比较强烈,努力程度较高,能坚持,
(2)认知成分清晰、稳定,新观念与已有观念容易结合起来,当他们对学习材料持不喜欢的态度时,这些因素(如认知因素)就向相反的方面发展,认知不协调或不一致,甚至对新学材料抱有偏见,从而发生否定的态度(不学习或学习很差)。
2、知识比较广博,持善于吸收知识的态度的学生,比知识较贫乏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活跃。
3、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二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
(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绪从一开始而且始终是跟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知觉相关联的。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
再次,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有四种基本品质或称为四种动力特征。就每一种品质来说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的对立的情况。例如,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方面,有块与不快之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二、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内脏器官的变化
(二)腺体和内分泌的变化
(三)面部表情和姿态变化
(四)语言声调的变化

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一)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长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 是一种报复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对情绪的变化须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激情的置换
第二,情绪的宣泄与疏导
(三)应激
1、什么是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应激的变化和个别差异
3、应激的过程模式
应激过程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输入、中介机制、反应和结果
(1)应激源属输入部分,指环境需求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
(2)中介机制
(3)应激的反应
(四)焦虑
1、焦虑是因遭受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而发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
2、正常的焦虑,即客观的、现实性焦虑。
异常焦虑即精神性焦虑,其症状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情绪障碍,如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恐惧、惊慌或焦躁易怒等。(2)躯体症状,如头痛、失眠、晕厥、多汗

、心悸、腹泻、尿频等。(3)生化改变,如血糖、肾上腺素、红细胞增加等。
3、状态焦虑与品质焦虑
(1)状态焦虑 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中实际经验到的焦虑。
(2)品质焦虑 个体对紧张情境变量因焦虑而发生的预先准备倾向
4、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善恶、是非、荣辱关系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1直觉的道德感;2想象性的道德感;3伦理性的道德感。
(二)美感
(三)理智感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感染力极其作用
二、情绪与学习效率
三、对学生情绪的识别与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一)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
(二)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
3、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们的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情绪智力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一)情绪智力
智力修订为由三种能力组成
1、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2、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二)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下面五项内容:
1、接受2、反应3、价值评估4组织化5价值性格化




第十一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人的意志不是自由的
三、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助力。意志过程包含有认识和情绪成分,认识和情绪过程也包含有意志的成分。

第二节 意志过程与结构
一、意志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一)采取决定阶段
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定计划、心理冲突,做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二)执行决定阶段
在作出决定之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入实际行动。
二、意志的心理结构
(一)意志行动中的期望和抱负水平
(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冲突是很复杂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后扩展为以下四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

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决策
决策过程由下列相互连接的阶段组成
1确定问题(现状和目标分析);
2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3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作决定(在各种方案中选出一个)
5贯彻执行
6监督(各个阶段的连接)

第十二章 品德极其形成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二)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现在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心理成分。

第二节 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
二、道德信念的形成
(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三)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三、道德感和“良心”的培育





¥第三节 国内外道德性的研究和理论
一、道德性发展的研究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的判断”研究
儿童(2-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
4公正阶段
两个规律性发现
1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即先从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追究行为者的责任,而后才渐渐依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向去追究责任。
2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规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
阶段A 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B 市场交易定向
2习俗水平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C 人际和谐定向
阶段D 法律和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 原则水平
阶段E 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F 良心活原则定向
二、道德形成内外条件的研究
(二)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已在第二章做了概述,




第五节 过错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过程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但其严重性、稳定性还没有达到品德不良程度,相对讲交易矫正。
二、过错行为矫正的方法
(一)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
(二)抓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三)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五)进行考验,反复教育
(六)区别对待,运用

教育机智









第十四章 心里的个别差异
¥第一节 性格极其个别差异
一、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二、性格的特征和结构
(一)性格特征的种类
(二)性格的机构
三、性格与性质
(一)气质指的是一个人心里活动的动力特性。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生理机制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气质类型
强 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 胆汁质
强 平衡 灵活(活泼型) 多血质
强 平衡 不灵活(安静型) 粘液质
弱 (弱型) 抑郁质








第二节 能力极其个别差异
一、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如:学习能力、知识能力、组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
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的独特的结合。
二、能力的种类与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人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的综合。一般的认识能力也叫做智力。先前通常认为智力只要由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构成。特殊能力---专业技能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能力的机构
美 塞斯顿认为多数能力可分解为数字运算、语词流畅、语言领会、机械记忆、一般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七种原始因素;
美 吉尔福德提出了智力的因素可以分解为120种。



填空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语言觉,颞叶 听觉,顶叶 运动觉,枕叶 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

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⑥掌握复习的量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的变化和运动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的新颖性
②人的主观状况: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期待 c.知识经验 d.身心状态
5、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①合理发泄 ②转移 ③自我控制 ④自我安慰 ⑤幽默 ⑥升华
6、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③与克服困难相关联
7、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

实现的需要
9、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P155-156(四条)
10、“狼孩”故事的分析 P14-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