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4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2014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2014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2014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2013版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包括:生物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心理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

学校教育的产生: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原始教育社会的教育特点: a,教育的非独立性, b,教育的原始性, c,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可见,学校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古代教育--- 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

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

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同属于古代教育的范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 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

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c,基本组织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

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

在教育的创立阶段(17~18世纪)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科学并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稿于1632年,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

他还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提出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观.杜威的偶遇思想通常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表.

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第二次世纪大战以来,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教育交叉学科。我国的教育学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

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这是中国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

(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

(3)教育学语录话(1966-1976)

(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年至今)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广,它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①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②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结合起来.

④把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教育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的动力。

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于内容。

⑤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育和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中,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教育与政治制度。

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③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教育与社会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新功能。

4.教育与社会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人口出生率和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教育是可以通过实施优生教育,改善人口的先天素质,实施出生后的教育,改善后天教育.

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口向城市流动,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职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a,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c,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内发论,外铄论,实践主体论.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内发论,而奧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就是内发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实践主体论.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于1869年在<遗传的天才>中说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其三人都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提出了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即’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称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

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

顺序性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阶段性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不平衡性与教育: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具有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个别差异性与教育: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之外,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者称之为个别差异。可分为外部差异与内部差异。在外部差异上由于遗传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身高体重体质等都有不同。内部差异上,儿童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也很大。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实际上,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第一层次为教育方针,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第四层次为各育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功能。

a,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b,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 C,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卢梭、帕克、马斯洛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

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

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 1995年,<教育法>.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精神实质: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性质.

B,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E,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由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来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我国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① 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② 只是总量的急剧增长、只是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③ 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教育素质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⑤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地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原则,儿童利益的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青少年享有的权利/儿童受教育权利: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权利. C,受尊重权利. D,安全的权利.

3.当代学生的特点。

所谓当代学生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

①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②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③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④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⑤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行的学习方式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期学业竞争加剧,心里问题增多⑧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教师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班开办’南洋公学)

(1681年,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传统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 a,父母的替代者.b,知识的传授者. C,学生的楷模. D,集体的领导. E,法官和裁判. F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1世纪教师新角色/新时代教师的特征:a,学习的促进者. B,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 C,终生学习者. D,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F,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A,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B,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C,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D,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E,教师劳动时空的广泛性. F,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3.教师的职业素养。

a,专业知识素养.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b,专业才能素养.①,教学技巧.②,教学能力. ③,教研能力. C,专业精神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西方三位学者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A,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①,教学前关注阶段.②.早期生存关注阶段.③.教师情境关注阶段. ④,关注学生阶段.

B,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C,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

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先生摸索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作用:第一,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师生关系的构成。

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

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3.师生关系的模式。

①专制型②民主性③放任型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式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只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因素: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

统.

特征: a,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就教育年限 c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d,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e,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 (典型代表:英国.德国) 美国单轨制 (六三三学制 ) 前苏联型学制 (被称为中间型学制/Y学制)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痒、序、校”等,形成于西汉,我国的现代学制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至民国期间,推出四种学制:

① 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但未能实施

②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③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④壬戌学制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老解放区的学制:(特点)a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b,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赋予灵活性, c,依靠群众办学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其领袖是马丁·路德.其被称为’国民教育之父’.1763~1819年,德国先后三定法令推行义务教育,成为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义务教育大规模实施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准为8.63年.德国为12年.英国为11年.

1904年.义务教育一词出现,<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

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期实施.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6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1985年颁布教师节.1986年实施.

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趋向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

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上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等等。

特性:1.民主性 2.形式多样性 3.连贯性

产生的背景:1.社会变化加速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的增多

终生教育的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实践.

终生教育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与概念,改变了整个教育的结构和坐标系,从而实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史上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哥白尼革命”。

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终身性和整体性.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教育途径概述是指教育者为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教育途径也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灵活多样性和广泛性。

意义:P63页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出墙报等等

②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等

③人活动—阅读书籍、独立观察制作模具等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第二,坚持科学性

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室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

开发: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第三,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教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个和基本规定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a,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b,学习结果的性质 c,阐明学习的过程 d,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了解)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新教师的特点:

1.教学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从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水平教师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专家教师(老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三个基本方面:

a,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b,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业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c,关于洞察力的,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柏伯林纳提出,一个教师专长、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中,专长层次的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专长,它们是知识、管理、教授、诊断。

心理品质:

P82页上端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a,以教研组未基地的教研活动, b,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 C,教学决策训练 d,反思训练.e开展行动研究.

微型教学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判断/单选).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知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

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体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祈愿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识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通话、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3)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4)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阶段的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4)交叉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④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② 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②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

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③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学应

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基本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的本质。 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支架式教学

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教育意义:

①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②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含义: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反战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避罚服从取向 1.寻求认可取向 1.社会法制取向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9岁以下)2.相对功利取向(10~20岁)2.遵守法规取向(20岁以上) 2.普遍伦理取向

教育意义:

1.要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理性和民主的教养方式)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同伴关系: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②沉思型和冲动型③整体型与系列型

③合式思维与发散思维⑤具体型与抽象型

2.认知能力差异。

② 立的个体差异

②智力的群体差异

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被称为超常儿童,大约占总人口的1%;智商在70以下为智能不足;

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差异,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3.认知结构差异。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他将人质结构中的内容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认知结构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认知变量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个体间学习成绩的差异,这些变量包括:

①.观念的可利用性②观念的可辨别性③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5.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P94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显示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个别差异。

科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最重要的一层,其中根源特质可分为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对人的性格加以分类。

3.性格差异的鉴定。

①自陈量表是测验②投射测验③情景测验④自我概念测验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第一,有的放矢;

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第三,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2.特殊儿童的类型。

(一)智力超常儿童(二)智力落后儿童(三)特定认知和学习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特征有学习成绩差,朋友少,多动、不专心、冲动以及不能作恰当反映。

3.特殊儿童的教育。

P99

三、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P103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分三类:

① 号记忆比如记住人名、地名、外语单词等

② 事实的知识比如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等”

③ 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影响稻谷生长的原因知识。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①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

分为五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巴普洛夫的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2.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基本原则如下:

①小步子②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学生自定步调⑤低的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班杜拉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型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掌握学习

自律学习(P108)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托尔曼认知地图论:托尔曼不赞成学习的:刺激---反应公式,把学习公式改成:刺激--中间变量---反应公式。强调个体认知的变化导致行为变化。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④视学习过程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⑤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2020年)》(摘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8. 《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

9.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德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2.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 德育的途径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5.心理咨询

(三)德育方法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卷)及答案

《综合基础知识》 一、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对下列命题作出判断,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全部涂“A”或“B”,均记为0分。) 1、“居安思危”反映了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2、在几个社会经济制度中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3、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只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寻找。() 4、改革和发展都必须依靠稳定,所以,中国的最大政治就是稳定。() 5、法律体系包括一个国家历史的和现行的法律规范,包括已经生效的和已经失效的以及将来制定的法律。() 6、现代民主社会中,从总体上说,任何法律主体都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体。() 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8、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内部人事管理行为不能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 9、行政处罚都要经过听证程序。) 10、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和轮岗四种方式。() 11、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转型期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12、经济学上,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3、其他因素不变,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将导致该商品价格上升,交易数量减少。() 14、作为市场经济的对立物,计划经济的原则设想几乎与市场经济同时产生。() 15、人们都把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作为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建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用强制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从而实现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 17、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业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18、领导者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是领导者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19、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的单一方面的行为过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21、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X) 2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 23、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源即是环境,环境也是资源。() 24、“在施工中,供电、供水、商业、交通民警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使这项工程进行得又快又好。”这句话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25、决议主要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6、收文办理的第四阶段是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清退、销毁、暂存、组织传阅和催办等。() 27、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28、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今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部分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这是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 3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均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真题

江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考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矛盾的精髓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XX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 6、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在当今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0、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11、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3、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1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6、党要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17、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18、市场经济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利益刺激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市场导向功能;优胜劣汰功能。 19、宏观调控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20、国家和社会对于无法维持生活的公民提供的物质救助----社会救济。 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22、世博会前夕对上海哪个产业的发展潜力最大-----会展经济(个人认为). 23、狭义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宪法。 24、法律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本人的行为。 25、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宪法、基本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6、我国法律溯及力----一般不具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7、守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基础。 28、法律的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29、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单方性、强制性、法定性、无偿性。 30、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可以反过来记,除了行政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都是具体行政行为) 31、行政组织的特征:政治性、法治性、服务性、权威性、系统性。 32、政府职能的具体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监督职能。 33、行政外部监督体系: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具体案例) 34、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5、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外在强制力量。 36、法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 (1)依法保障人权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本途径。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 环境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4. 教育系统的三要素不包括(B)。 A. 教育者 B. 教育内容 C. 学习者 D. 教育影响 5.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物质基础 6.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A)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 遗传素质 B. 教师水平 C. 父母培养 D. 后天学习 8.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的规律。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10. 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D)。 A. 传统教育理论 B. 现代教育理论 C. 形式教育论 D. 实质教育论 11.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D)。 A. 孟子 B. 荀子 C. 曾子 D. 朱熹

1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D)。 A. “教育学的雏形” B.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要是从(A)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 A. 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B. 晓庄师范学校 C. 农民运动讲习所 D. 育才学校 1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A. 高尔顿 B. 霍尔 C. 华生 D. 斯金纳 16.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B. 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C. 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D. 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17.下列不属于孔子的主要教育贡献的是(D)。 A. 修订六经 B. 开办私学 C. 提倡有教无类,普及教育 D. 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18.“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B)的教育内容。 A. 现代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原始社会 D. 封建社会 19.教学目标不包括(A)。 A. 教材目标 B. 课程目标 C. 学科目标 D. 课堂教学目标 20.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B)。 A. 质量规格 B. 社会价值 C. 发展方向 D. 发展速度 21. 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A)。 A. 概念不同 B. 对象相同 C. 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 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22.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D)。 A. 课堂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课堂控制 D. 课堂管理 23.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

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题型

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题型 问:综合基础知识考作文吗? 答:《综合基础知识》不考小作文,题型全部为客观选择题,题型与公务员考录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基本一致。此外,《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的题型也全部为客观题。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笔试(或面试、专业测试)100%指的是什么?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考试方式及折算比例”,表示该岗位考试方式为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试及相应所占比例,如“笔试100%”,说明该岗位仅进行笔试,笔试成绩即为综合成绩。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例题 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______,是______和______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教师道德是一种__,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__的指导下,通过__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__和__的总和。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_______,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 ________等方面。 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等方面。 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______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 ______和______。 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___而生,又为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功能。 1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 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核心讲义(班主任工作常识)-第1~5章【圣才出品

班主任工作常识 第1章班主任工作概述 考点1 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1)班主任的历史 ①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此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④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⑤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前苏联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

律设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向学校,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于是就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2.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之中。离开这一指导思想,各项工作都会陷入困境。小学班主任要做到了解和接触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

公务员考试必背综合基础知识

公务员考试必背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1.热带有几个季节? 答案:2个 2.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答案:印度 3.“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 答案:哥本哈根 4.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 答案:椭圆星系 5.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哪国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答案:尼伯尔 6.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7.以下哪座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答案:妙应寺白塔 8.称为“数学之神”的科学家是: 答案:阿基米德 9.“薛涛笺”产生于哪个朝代? 答案:唐 10.产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月球引力 11.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答案:天体 12.以下哪项不是天文学主要研究对象? 答案:气象 13.天文学家把全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多少个星座? 答案:88个

14.领土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是: 答案: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 15.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几? 答案:第2 16.中国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的? 答案:绥芬河市 1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 答案:1789年7月14日 18.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出戏 答案:《沉江》 19.吴六奇死于何人之手? 答案:归钟 20.非洲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是:

答案:黄金、金刚石 21.尼日尔河位于: 答案:非洲 22.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答案:1/3 23.非洲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答案:尼日利亚 24.非洲热带草原上最典型的动物是: 答案:斑马、长颈鹿 25.非洲的第一大河是: 答案:尼罗河 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答案:热带草原气候 27.埃及地处非洲的: 答案:东北部

2020年江西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2020年江西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试卷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60题,50分。1~20题每题0.5分,21~60每题1分) 1.中国宋朝以后,()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三科 D.四学 2.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3.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4.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5.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指导相关教育问题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文献研究法 6.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是()。 A.成熟 B.家庭教育 C.社会舆论 D.教师的榜样作用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是属于缺失性需要的一种。 A.尊重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审美的需要 D.认知的需要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是()。 A.1995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B.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以下属于教育行政处分的是()。 A.记过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D.拘留 10.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处于核心地位。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11.()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A.道德认识 B.道德感情 C.道德意志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2012年下半年江西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真题

2012年下半年江西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岗)真题客观题共100题,每题0.7,共70分 (1). 在收文办理程序中,主要领导对所收文件签署处理意见,这道程序是( )。 A. 拟办 B. 批办 C. 交办 D. 承办 参考答案:B (2). 联合行文的上行文,应该( )。 A. 发文机关名称为主办机关名称;只加盖主办机关的印章 B. 发文机关名称为所有行文机关名称,加盖所有行文机关的印章 C. 发文机关名称为主办机关名称;但必须加盖所有行文机关的印章 D. 发文机关名称为行文机关名称,但只加盖主办机关的印章 参考答案:B (3). (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告知应该遵守的事项。 A. 指令性决定 B. 指令性通知 C. 法规性公告 D. 益规性通告 参考答案:D (4). 下列选项是关于国务院一份文件的发文字号,其中格式规范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2010〕第5号 B. 国务院〔2010〕5号 C. 国发〔2010〕第5号 D. 国发〔2010〕5号 参考答案:D (5). 某公司向其所在地的工商局行文,请求批准一具体事项,应选用的公文文种是( )。 A. 报告 B. 请示 C. 函 D. 意见 参考答案:C (6). 下列各选项是对发文机关标志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文机关标志是公文作者的标志 B. 发文机关标志的作用在于表明公文的责任者 C. 发文机关标志的作用在于显示公文的权威性 D. 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简称后加“文件”二字组成 参考答案:D (7).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政府的干预有时也存在失灵,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政府失灵原因的是( )。 A. 政府官员腐化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 合基础知识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第二部分为主观题。 3.本试卷客观题部分共60道题,前20题,每题0.5分,后40题,每题1分,计50分,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8铅笔在《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4.本试卷主观题部分共四道大题,计5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严禁携带试卷和答题卡出考场。 6.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客观题 1.中国宋朝以后,()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三科 D.四学 2.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3.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4.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5.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探索相关教育问题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文献研究法 6.以下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的是()。 A.成熟 B.家庭教育 C.社会舆论 D.教师的榜样作用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是属于缺失需要的一种。 A.尊重的需要

2020年大邑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试题及答案

2020年大邑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骑车 B、运算 C、游泳 D、唱歌 【答案】B 2、有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来取悦父母、老师或朋友,体现的是学习动机中的()。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答案】B 3、教育心里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A、19世纪末20实际初 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答案】B 4、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l2岁 【答案】B 5、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地位。 A、核心

C、从属 D、主导 【答案】D 6、幼儿园中期教育目标是指()。 A、中班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C、一周的教育目标 D、一月的教育目标 【答案】B 7、通常人们所说的态度和欣赏属于情感目标的()。 A、反应 B、接受 C、形成价值观念 D、价值体系个性化 【答案】C 8、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答案】D 9、根据一周内和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可以()。 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合理利用休闲时间 D、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答案】B 10、德育“认知模式”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奥苏伯尔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㈠《综合基础知识》 1、政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2、法律 (1)法理学 法治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我国当代法的体系;法的运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宪法学 宪法的基本理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赔偿制度。 (3)主要实体法 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 (4)主要程序法 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2)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中国的国情国力;重庆市情。 (3)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 (4)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变化。 4、科学技术 (1)科学前沿问题 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纳米研究;其他关键科学技术发展动态。 5、公文写作 (1)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 公文基础知识;公文规范。 (2)常用公文写作 决定;意见;通知;通报;通告;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3)事务文书写作 会议记录;简报;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调查报告;规章制度;贺词;感谢信;慰问信。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 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 从事学习的学生

2019年9月15日江西九江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完整试卷及解析精品文档17页

2019九江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积累 江西华图 1 、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的是”() A、周恩来 B、刘少奇 C 、朱德D、毛泽东 2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 A、思想组织上的统一 B、决策和执行上的统一 C、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 D、民主集中制 3 、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概念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政》、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 、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发展变革的先导() A、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B社会运动C革命D解放的思想文化氛围 5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决策和战略是()A不要四面出击B针锋相对C全面反击D有理有制有节 6 、五十年代初我国开展“五反”运动打击的对象是() A党内官僚主义B国家机关贪污腐败 C不法资本家猖狂进攻D地主阶级反攻倒算 7 、中国改革第一突破口是() A 农村改革 B.城市改革 C.国企改革 D.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8 、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 A.夺取政权 B.解放生产力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9 、政治体制是指() A.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B.政治制度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C.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D.政治的组织形式 10 、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是() A.一个国家 B.两岸三通 C.两岸关系互动 D.一国两制 11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 A.国家所有制 B.国营经济 C.股份制合作 D.社会所有制 12 、允许和鼓励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根本目的是() 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C.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D.实现共同富裕 13 、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 14 、人民政协功能() A.选拔优秀人才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C.政治协商民主管理 D.政治协商,团结沟通 15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发展生产力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C,实现共同富裕D,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16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是() A.政府进行 B.企业 C.银行 D.社会组织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 础知识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第二部分为主观题。 3.本试卷客观题部分共60道题,前20题,每题0.5分,后40题,每题1分,计50分,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8铅笔在《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4.本试卷主观题部分共四道大题,计5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严禁携带试卷和答题卡出考场。 6.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客观题 1.中国宋朝以后,()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三科 D.四学 2.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3.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4.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5.研究者经过查阅、鉴别、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探索相关教育问题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文献研究法 6.以下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的是()。 A.成熟 B.家庭教育 C.社会舆论 D.教师的榜样作用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是属于缺失需要的一种。 A.尊重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审美的需要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04.doc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儿时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成型的时期。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2,学生的地位 首先,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其次,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3,当代学生的特点 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 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8)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 (二)教师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 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角色 1)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 第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而教师劳动对象是人,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D)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2、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C) A、掌握教育理论 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 C、敬业 D、良好的教育能力 3、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B)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5、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B)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6、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中的(B) A、教育传播系统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媒体 D、教育传播通道 7、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学生的(D)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A) A、榜样示范法 B、实践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指导教育法 10、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C、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3、教学从本质是讲就是(A)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教师进行的起始环节是(A)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5、中小学的“双基”教育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1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18、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进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1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导作用 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江西)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二、教师专业成长 九种与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的教师特征:清晰、明确,灵活,热情,任务倾向,质疑,间接指导,给予学生正规材料的学习机会,结构化语言的应用,多层次的提问与对话。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系统过程有关。 教师发展中的可以训练①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教研活动②微型教学③教学决策训练④反思训练⑤开展行动研究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父母教养方式 二、同伴关系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②沉思型和冲动型 ③整体型和系列型 ④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⑤具体型与抽象型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2性格的类型差异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智力超常 2)智力落后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 4)社交与行为问题 5)生理和感觉缺陷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解释学生的情绪反应 2操作条件反射----------程序教学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①直接的观察学习②抽象的观察学习③创造性的

观察学习 三、认知主义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研究 2现代认知学习观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 2马斯诺--------学习靠内发 3康布斯--------实施情感教育 4罗杰斯学习理论 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①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②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③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①原有的知识背景 ②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动机水平 2)外部条件①训练方法 ②变式与练习 ③有一套外县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总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动作技能的分类 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习惯论 2认知观①闭环理论 ②开环理论 3生态观 4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第七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认知理论 2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