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市小气候实习报告D组

城市小气候实习报告D组

城市小气候实习报告D组
城市小气候实习报告D组

城市小气候实习报告

班级:风园11-2班

组别:第二小组

小组成员:孙凌峰林奕澎

苏雅洁刘夏晖

贾文馨孙宏睿

张荣吴欣然

目录

1、前言 2

2、概况与研究方法 3

3、测定步骤 4

4、结果分析

(一)单点分析 4 (二)对比分析13 5、总结19

一、前言

本组在北林气象站进行小气候综合实习。下面先说明一下我们组成员对于小气候的理解以及本次实习的目的及方法。

1.1什么是小气候

小气候:在具有相同得大气候背景下,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下垫面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与大范围气候不同的贴地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1.2小气候的特征

1)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

2)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

3)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

4)日变化剧烈,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

5)小气候规律较稳定。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是可行的。

1.3小气候分类

根据下垫面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湖泊小气候等等。

1.4研究小气候目的

通过对单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了解这些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通过与对比点间这些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下垫面的气候特征,掌握小气候的研究方法。

1.5小气候观测方法

本次观测采用的方法是定点短期对比观测法,即根据任务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固定观测点,安装仪器进行短期的观测,同时设立一定的对比点,便于资料比较和找出小气候的特点。

测点选择原则

a.依照研究目的选择测点

b.测点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c.测点应具有比较性

观测高度和深度的选择

a.高度因目的不同而不同,但都需有1.5m高度资料

b.观测土壤深度选择与研究目的有关

观测日期和时间的选择

a.观测各个季节或者植物生长期

b.典型天气(晴天、阴天、云天)

c.观测时间分为每小时观测

二、概况与研究方法

2.1测点概况

1)第2组,测点位于北纬40°,东经116°

2)属于平原区,附近无水体,地面大多较为平坦开阔,有少量深度3-5cm,直径10-30cm 的低洼,水泥地南边为土地。

4)土壤为壤土,干燥水分较少,中间夹杂有少量直径1-3cm的石块,直径1-2mm的石砾

5)测点北侧约8m处有北林气象站的实验楼,较远处周边有住宅楼,附近无高大建筑物,附近1m内有两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百叶箱,其高度约为2m。全天受太阳直射时间长。

2.2测定内容

1)太阳辐射

2)20 cm、150cm空气温度

3)风

4)气压

5)不同深度土壤温度

2.3观测仪器和研究方法

2.3.1观测仪器:

直接辐射表×1,天空辐射表×1,DFM1型电流表×1,通风干湿表×2,三杯轻便向风速表×1,地面、地面最低、最高温度表及曲管地温表各×1

2.3.2研究方法:

(1)短期定点对比观测方法观测分析小气候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2)各个小气候要素均为每小时观测一次

(3)利用天空辐射表和直接辐射表观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4)通风干湿表测0.20m和1.5m高度处的气温和空气湿度

(5)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观测1m高度的风向、风速

(6)地面、地面最低、最高温度表及曲管地温表观测地面和土壤温度状况

2.4小气候观测方法

三.测定步骤

53′通风表上水,通风,悬挂在20cm高处和

150cm处。

55′观测地温(0cm、T max、5cm、10cm、

15cm、20cm) 注:Tmin在气象站早上读

一次

56′观测云量、天气状况。

58′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59′将风速表悬挂在1m高处,松开罗盘小套

管,按下启动杆。

60′读15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

读后通风

01′读风向及指示风速。

02′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

后通风。

03′读气压。(经三次订正得出气压值)

05′观测地温

四、结果分析

(一)单点分析

4.1.1太阳辐射日变化

4.1.1.1 到达地面直接辐射Sb日变化规律

直接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小,直接辐射弱,太阳高度角大,直接辐射强,所以就产生了日出日落时的直接辐射最低点及中午时的最高点。大气云量少,透明度高,直接辐射强,反之亦然。

由于实验当天气象原因和环境原因使得无法测量太阳到达的地面直接辐射。

4.1.1.2散射辐射(S d)的日变化规律

散射辐射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增大,Sd 增大。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辐射的质点增多,散射辐射增强。反之则减弱。因天的散射辐射远大于晴天。一天之内中午前后散射辐射最强。

Sd(散射辐射)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散射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为八点到十点逐渐增大,因为天空中云量逐渐曾大,散射辐射增强,到十一点时达到最大。十一到十四点之内,太阳辐射持续最高水平。十四点以后,太阳逐渐西落,太阳辐射减弱,散射辐射相应减弱。。

4.1.1.3反射辐射(S r )的日变化

反射辐射与反射率的变化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地表面性质与状态。

反射辐射日变化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891011121314151617

时间/h

反射辐射W /m 2

Sr 它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反射辐射的大小是由St (总辐射)决定的。反射辐射与总辐射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下垫面情况基本没有改变,所以反射辐射与总辐射变化原因基本一致。(见4.1.1.4) 4.1.1.4反射率(r )的日变化

反射率日变化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891011121314151617时间/h

反射率/%

r 它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反射率大小与下垫面状况及太阳高度角、空气中云量有关系密切,定点观测下垫面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太阳高度角发生了变化。太阳高度越高,反射率越大,所以反射率在中午达到最大,而在清晨傍晚最小,在云量较多的十点和十三点也较小。

4.1.2 土壤温度的变化

4.1.2.1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1)地温是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

2)地面在白天和夏季温度高,夜间和冬季温度低,日、年变化明显。这些变化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地温最高、最低值的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如图所示,0cm温度在九点到十二点之间逐渐升高。十二点到十三点中缓慢降低,从十三点到十四点再次逐渐升高,十四点以后缓慢降低。5cm 温度从九点到十七点逐渐升高。15cm和20cm土温从八点到十七点一直缓慢升高。

虽然当天天气在十点时的太阳辐射,随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地面热量仍有积累,温度继续上升,在十二点左右热量积累达最大值,此时地面温度达最高值。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白天地表得热后,热量向下传递被层层阻截,因而土壤增热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热量向深层传播需要时间所以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4.1.2.2不同深度的地温日变化

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因子有太阳高度,土壤颜色,地形,天气、植被状况等。土壤温

度的垂直分布有3种类型: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

日射型: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减小,一般出现在白天、夏季。

过渡型:土壤上下层分布具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一般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

不同深度的低温日变化

2

4

6

8

101214

16

0123456深度/cm 时间/h 9

1517

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早上九点土温的垂直变化类型是辐射型,即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增加;中午十一点的土温垂直变化类型是日射型,即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减小;下午十三时土温垂直变化类型是辐射型,即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增加。在九点到十四点之间是从辐射型到日射型的过渡性,在十四点到十七点之间是日射型到辐射型的过渡性。因为白天土壤吸收太阳长波辐射,土壤升温,表层土先升温,之后热量传到下层土。所以越往下,温度越低。夜晚,土壤长波辐射是大气的热源,土壤降温,表层土降温快,之后下层土热量补给上层土,所以越往下,温度越高。早上太阳升起,地面开始升温,夜晚的辐射型遭到破坏,形成随深度增加,温度先降低后升高的过渡性。傍晚土壤开始降温,白天的日射型遭到破坏,形成随深度增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的过渡性。

4.1.3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 1)气温的高低首先决定于热量的收支状况。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气温就上升,否则就下降。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时,盈余的热量用于气温的升高。盈余的热量累积值达到最大时,便出现最高温度;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时,热量亏损,需要消耗本身的热量以弥补亏损、所以温度下降。当热量亏损的累积值达到最大,消耗热量最多时,便出现最低温度。

2)近地面空气层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面辐射,其次是太阳辐射。热量的支出靠大气辐射进行。而地面辐射的能量来源又靠太阳辐射,由于地面不断地储存着太阳辐射的热量,所以地面辐射的最高值落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然后再通过辐射、对流、传导等作用,气温才达到最高值。当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之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辐射支出的热量大于从太阳辐射收入的热量,地面储存的热量开始减少,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弱,气温下降,当日落以后或入冬以后,太阳辐射为零或出现最低值,相继地面辐射也出现最低值,此时大气热量入不敷出,所以气温降低直达最低值。这样就形成了以日或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归根结底,温度的变化取决于热量的收支状况及热量储存的增多或减少。

3)气温的水平分布除受上述各项辐射收支状况影响之外,还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

2

4

6

8

10

12

14

16

18

91011121314151617时间/h

气温/℃20cm 150cm

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中出现了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由于当天气象条件原因,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中午十二点。观测当天气温变化如图,20cm 和150cm 的气温大体都是上午逐渐增加下午逐渐降低,由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的出现总是在空气累积热量最多时,中午十二点左右达到最高温度。

不同高度对比:总体上,150cm 的温度要比20cm 的温度低。因为20cm 空气距地面更近,所以升温快,而150cm 距地面远,升温慢。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且出现最高温度较20cm 较迟。到十五点后,大气降温,也是20cm 降温早并且快,而150cm 降温晚并且慢。

4.1.4.1不同高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得数是一个百分比。(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处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

2)相对湿度用RH 表示。相对湿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空气内实际所含的水气密度(用d1 表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密度(用d2 表示)的百分比,即RH (%)= d1/ d2 x 100%;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用p1 表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用p2表示)的百分比,即RH (%)= p1/ p2 x 100%。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增高时,虽然蒸发加快,使水气压增大一些,但因饱和水气压增大的更多,结果相对湿度反而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相对湿度增大。因此,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清晨刚下过雨,地面湿度大,一天内水分不断从土壤中大量蒸发出来,并且地面蒸发是空气湿度的主要来源,所以上午相对湿度20cm处较大。十四点以后温度降低并且天又开始阴起来,高空湿度增加所以150cm处相对湿度较大。

4.1.4.2不同高度水汽压的日变化

1)水汽压(e)是大气压力中水汽的分压力,和气压一样用百帕来度量。以前气压和水汽压常以水银柱的毫米数来测度,1百帕=0.75008毫米水银柱。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

迅速增加。

水汽压日变化:图中水气压出现了一个高值和一个最低值,20cm 的最高值出现在十四时左右,150cm 的最高值也出现在十四时左右,20cm 的最低值出现在十六时,150cm 的最低值出现在十三时左右。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蒸发加快水气压逐渐上升,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气压向上传递,十一到十二点钟期间,水汽上传作用大于地面蒸发作用因而水气压反而减小。十五后由于气温降低,蒸发水汽就大大减少了,故20cm 水汽压在十四时后降低。

不同高度对比:由于20cm 近地面所以水气压大于150cm ,因为150cm 的水汽是通过湍流和上传作用来源于20cm ,故150cm 水汽压变化要滞后。

4.1.4.3不同高度饱和差的日变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水汽压(E )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 )之差,叫饱和差(d )。即d=E-e 它表示空气中的实际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在研究水面蒸发时常用到它,其大小可指示出水分子的蒸发能力。

饱和差与水汽压和饱和水气压有关,故和温度、蒸发有关。

不同高度饱和差的日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91011121314151617时间/h 饱和差/m b 20cm 150cm

饱和差日变化:20cm ,9-13时饱和差变大,13-15时饱和差减小,15-17时保持稳定。150cm ,

8-12时饱和差变大,12-14时保持稳定,14-15时减小,16时饱和差回升,16-17时饱和差减小。

不同高度对比:高度越低,水汽压越大,饱和差就越小。所以总体而言20cm的饱和差比150cm 的饱和差小。但由于天气原因,13时地表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而高空中仍有较多水分,所以13时时20cm处饱和差较大。

4.1.5不同高度气压的日变化

1)气压亦称“ 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

2)大气压的变化跟高度有关。大气压是由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层就越薄,那里的大气压就应该越小。不过,由于跟大气层受到的重力有关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不均匀,因此大气压随高度减小也是不均匀的。大气压的变化还跟天气有关。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的大气压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知道,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另外,大气压的变化跟温度也有关系。因气温高时空气密度变小,所以气温高时大气压比气温低时要小些。

3)气压在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水平气流辐射引起气压降低,水平气流辐合引起气压升高,不同密度的气团如果移到某地气团密度比原来的大,气压就随之升高,气压还与空气垂直运动有关,气压的变化是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结果。

气压的日变化如图所示,8-12时气压较为稳定,13时达最低,13-17时逐渐升高。当天风速不大,并且没有气团运动,所以气压变化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故气压最低值出现在13-14时之间。

(二)对比分析

我们组与第四组进行了比较

第四小组测点描述:测点位于平地上,周围无很大的地形变化。使用专用铁架固定各测量仪器。周边建筑概况:测点北边为气象站楼,南边为菜地,东、西面是铁质栏杆,东边向外有简易棚,西边向外有空地和简易棚。气象站为二层小楼,距测点较近,约5-8米。下垫面状况:土地土壤状况:以黄壤为主,较潮湿。附近水体:无。植被情况:周围种有绿篱植物、杂草等,远处为一株杨树。

4.2.1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比较

(注:图中虚线为本组,实线为对照组。)

0cm图中裸地与草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但从图中可以看出裸地大部分时刻的温度均高于草地,这是由于草地地面有植被覆盖,植物会叶子会反射太阳辐射,同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会被地面植物阻挡,并有部分被植物吸收用于自身的代谢活动,使本来少量的热量更不容易传到地面。而裸地无物体遮挡,可以较好的吸收太阳辐射。但是15点之后,土温开始降低,由于植被覆盖,所以有植被覆盖的土温下降的慢,故15点之后对比组温度比本组高。

5cm对比组由于植物早上光合作用产生水汽并且水汽凝结放热,温度相对较高。下午时因为裸地导热性能较好,温度升高较快,温度较高。

4.2.2 散射辐射日变化比较

(注:图中虚线为本组,实线为对照组。)

本组周围种有大量的萝卜和等蔬菜。相应来讲太阳散射辐射值较大。对比组在泥土平地上,植被少于本组,相对来讲太阳散射辐射值较小。

4.2.3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比较

(注:图中虚线为本组,实线为对照组。)

本组周围种有大量的萝卜和等蔬菜。相应来讲太阳散射辐射值较大。对比组在泥土平地上,植被少于本组,相对来讲太阳散射辐射值较小。

总体上,本组与对比组气温日变化均为先升后降,但是在20CM时,本组气温一天中均高于对比组,150CM时8到11点对比组温度高,11点到13点,对比组温度低,13到15点,对比组温度高于本组。

原因分析:1本组附近植被较对比组较高。

2人为因素影响,对比组附近人较多

3实验操作误差

4建筑物遮光。

4.2.4 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规律比较

总体上,本组与对比组不同高度相对湿度日变化差异较大,150CM高度时,本组和对比组相对湿度均呈现降低后上升趋势;具体如下:

1.8到10时左右,由于当时阴天,且对比组温度较高,对比组实验场地旁的植物蒸腾作用导致其附近相对湿度较大。

2.之后,太阳逐渐升起,本组较低植物会遮挡部分阳光,使本组相对湿度高于对比组。

而之后,太阳升高,对比组较高植物遮挡阳光,使其相对湿度高于本组。3.14时左右,由于对比组之前湿度较大,且周围较空旷。风的影响使其湿度降低,之后植物蒸腾,使其湿度迅速增大,高于本组。

4.人为因素。

五、结论(测点小气候总结)

结论:

通过一天的观察与测量,发现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例如云量,温度,湿度,风,周围植被情况及建筑物情况。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测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是下垫面与周围环境因素的不同。测点离城市较近,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以及城市的空气污染物对本次测量都具一定影响。

我们得到了几点结论,以下是主要结论概括:

1.太阳辐射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为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②直接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小,直接辐射弱,太阳高度角大,直接辐射强,所以就产生了日出日落时的直接辐射最低点及中午时的最高点。大气云量少,透明度高,直接辐射强,反之亦然。

③散射辐射的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增大,Sd 增大。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辐射的质点增多,散射辐射增强。反之则减弱。因天的散射辐射远大于晴天。一天之内中午前后散射辐射最强。

④总辐射的大小取决于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大小。影响总射辐射的因素有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透明度。大气云量增加,总辐射减少。太阳高度角增大,总辐射增大;反之减小。海拔越高,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⑤反射辐射与反射率的变化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地表面性质与状态。

总之,太阳辐射受天气与太阳高度角影响很大,一般,一天中太阳辐射呈单峰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太阳辐射也最大。正午之前,随时间推移,太阳辐射逐渐增加;正午后,随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降低。

太阳辐射的空间变化及其原因

太阳辐射随纬度、海拔的不同产生变化。(实习时未涉及)

2.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

①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因子有太阳高度,土壤颜色,地形,天气、植被状况等。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3种类型: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

辐射型: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增加,一般出现在夜间、冬季。

日射型:随着深度增加,土温逐渐减小,一般出现在白天、夏季。

过渡型:土壤上下层分布具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一般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

②白天地表得热后,热量向下传递被层层阻截,因而土壤增热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由于热量向深层传播需要时间,所以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及其原因

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温度也有所不同。下垫面颜色深则更易吸收太阳辐射。物质越紧密,越不易升温或降温。凹凸地形影响湍流热交换。

3.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

气温时间变化为单峰曲线,曲线气温主要受地表增热与冷却作用的影响而变化。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逐渐增热,并将热量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边界层大气,使其温度升高;到下午十四时左右地温达到峰值。由于地面将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时间,故此后不久气温达到峰值。此后气温逐渐下降,一直下降至清晨太阳升起前地面储存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空气温度的空间变化及其原因

①气温随距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小。因为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多,气温也越高。

②气温随着纬度不同和海陆分布不同发生变化。(实习时未涉及)

4.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反,随气温升高而减小,随气温降低而增大。午后气温最高时空气湿度达到最小,在气温最低的清晨前后,空气湿度达到最高

值。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及其原因

空气湿度取决于气温、下垫面状况及周围空气流动情况。在近地面层中,空气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5.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空气微团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产生的,因而引起风的产生,故风速的变化与空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及惯性离心力的状况有关,一般情况下,近地层的风在一天中,日出以后,风速逐渐增大,午后达到最大,夜间风速减小。而近地气层中,由于空气的乱流作用,使得风具有阵性的特点,风的阵性是指风向变化不定,风速时大时小的现象。6.气压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气压的空间变化及其原因

气压的高低决定于大气柱的长短和大气柱中的空气密度,且大气质量在铅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海拔越高,大气柱越短,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就越低。

另外由于各地热力和动力条件不同,可使不同地点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速度不同

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仪器,更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我初步掌握了关于太阳辐射的观测方法和计算通量密度的方法,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温度、气压以及风速风向的测量方法,练习了各种仪器的使用,并能对数据进行总结处理分析对比,得出了被测小气候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了解了不同下垫面的不同气象要素特征,并增强了对数据分析的能力。而实验所需要的严谨和与同学合作所需要的协调和默契,都给我们日后的生活积累了经验。所以这次实习,不仅增加了知识,更使我们小组的成员在合作中增进了感情,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气象的学习,我们对气象产生了相当的兴趣,也掌握了不少有关天气的变化和天空的知识。我们也明白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了气象工作者的辛劳。

世界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对比、分析、综合整理等思维从而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前提条件、充分的依据,学会多问为什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5、世界13种主要气候类型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明确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三、教学难点 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各气候类型的分布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绘制好印度尼西亚、开罗、罗马、伦敦、莫斯科、上海等城市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收集一些这些城市的建筑、服饰、自然风景图片等。 2.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自然风景图片 3.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检测 读图分析题 1、读下列四副图,回答问题。 ( 1)A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 ,这种气候在世界分布最显著的地区是___________ 。 ( 2)B图是______________ 气候,此种气候分布在__________ ( 3)C图是___________ 气候,此种气候面积最大的分布在__________ 。( 4)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特征的是图 ___________(填字母),在世界分布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 。 2.读图回答问题。(10分) ( 1)写出图中 A、B、C、D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4分)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解析汇报版)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9: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 一、单选题 1、图中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全年由信风或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2、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题。 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下图是根据a、b、c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所作的统计图(每个区间有12个点,表示12个月),据此图判断a、b、c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a地为地中海气候,b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B、a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为热带雨林气候,c地为地中海气候 C、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b地为地中海气候,c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D、a地为地中海气候,b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4、该图为以北半球为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 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西风带控制下 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 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

5、读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完成。 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南北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6、图1是“40°N的地形剖面图”,图2是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 (1)若图乙是图甲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则图乙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四地中最符合图乙所示气候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不属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受东南信风影响 B、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C、位于大陆西岸 D、沿岸有暖流经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4年,总学分164.5,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49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70.5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3 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7学分), 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45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5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40 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22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3S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 修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城市微气象模拟工具ENVI-met中文入门

城市微气候仿真软件ENVI-met的应用 天津住宅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汪磊磊⑴陈丹⑵ 邮箱:(1)lleiwang@https://www.docsj.com/doc/7b6452448.html, ;(2)chendan0804@https://www.docsj.com/doc/7b6452448.html, 城市微气候仿真软件ENVI-met是由德国的Michael Bruse (University of Mainz,Germany)开发的一个多功能系统软件,可以用来模拟住区室外风环境、城市热岛效应、室内自然通风等。 ENVI-met一共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为建模版块ENVI-met Eddi Version、编程模块ENVI-met Configuration Editor、计算版块ENVI-met V3.1 Default Config以及结果显示版块LEONARDO 3.75。 一、建模版块 在使用ENVI-met软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模,网格尺寸的大小、数量都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单击,进入建模版块,单击进入参数设置界面,如图1所示。在此窗口可以设置模型所在地区的经度、纬度,网格尺寸、网格数量。在实际模拟中,遇到一个问题,需要跟大家交流下,计算区域的高度必须大于等于建筑物最大高度的两倍,软件提供的计算区域最大网格数是250*250*30,因此,我们在编辑网格尺寸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鉴于网格数的限制,可以适当提高网格的尺寸大小,这样既能满足建筑物高度的要求,又能满足计算的要求。

窗口1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画模型了。点击窗口2(Edit Building/Vegetation),可以定义建筑物的高度、植物的种类。在Left Mouse 对应的窗口输入建筑物的高度,然后在网格区域点击鼠标左键画建筑物即可。点击Left Mouse+Shift对应的下拉键,选择植物的种类,然后点击鼠标左键+Shift按钮在网格区域画植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屋顶绿化的情况,可以直接在建筑物上单击鼠标左键+Shift键填充植物。 窗口2 窗口3 点击选中窗口3(Edit Soils),在下拉键中选择下垫面的类型,比如loamy road(土壤)、deep water(水面)、Asphalt Road(柏油马路)等,选择合适的下垫面后在网格区域画图。

城市气候学

名词解释 1.城市气候: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句地气候 2.城市气候学:以城市气候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气候的现象、机理及改善途径的科学。 3.辐射平衡方程:见P7。Q n=Q I(1-a)+Q L↓-Q L↑其中Q I=S+D,S:太阳直接辐射D:太阳散射辐射,:a:下垫面反射率,Q L↓:大气长波逆辐射(方向向下),Q L↑:下垫面长波辐射(方向向上) 4.城市热岛: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5.热岛强度:城区中气温最高值与同一时间郊区温度之间的差值. 6.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而在城市内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指向城市的气压梯度力,在低层造成向内的辐射流场和上升气流,而在几百米的高度上,空气又以相反的方向从城市向郊外流出并下沉,形成缓慢的热岛环流。 7.屋顶小急流:城市建筑屋以下风速较小,而在屋顶平均高度之上,经常出现一个较大风速区。人为热的来源: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生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分为:固定源、移动源、新陈代谢。 8.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包括水汽压,比较湿度,水汽混合比和露点温度等用绝对数值表示的空气湿度。 9.城市干岛: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绝对湿度小于附近的郊区,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填空题 1.人为热排放量有哪些因素决定?城市的纬度、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人均消耗能量、城市性质以及区域气候条件。人为热的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地点变化。 2.影响地——气显热因素:大气稳定度越高,显热越大;温度梯度越大,显热越大;风速越大,显热越大。 3.大气湍流扩散系数与大气稳定度、风速和风向的切变、以及下垫面的粗糙度有关 4.地——气交换形式:显热(传导、辐射、对流、支流)和潜热(蒸发、凝结) 城区的地——气显热通量大于地——气潜热通量,原因:城区潜热较小,蒸发、升华、蒸腾作用方式较少。 5水平方向上即热岛强度的地区差异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土地规划、城市下垫面性质和几何形状及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6.单一建筑物气流侧视图:未受干扰区;变形区;背风涡旋区;尾流区。 7城市湿岛的类型:凝露湿岛;结霜湿岛;雾天湿岛;雨天湿岛,融雪湿岛。 8.城市利于雾形成的因素:凝结核多,风速小;不利于雾形成的因素:热岛效应,干岛效应。 9.造成城市降水多于郊区的可能机制: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阻碍效应;城市凝结核效应。 10.热岛强度的非周期性变化与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有关:气候条件,云量越大,热岛强度越小;太阳直接辐射越大,热岛强度越大;低空气温直减率越大,空气层活动越大,热岛强度越大;高压条件下,热岛强度大。人为因素与空调耗热量和车流量有关。 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晴稳条件下,夜晚强,白昼午间弱。原因:城区本身吸收的热量多于郊区,这与城郊之间下垫面性质的不同有关;日落后,郊区失热快于城区; 11城市建筑物周围气流分布受到热力因素和动力作用两方面的制约 简答题 1.城区潜热小于郊区原因:①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地表积水较少,提供给蒸发蒸腾的水分较少 ②城市有各种排水系统,如雪天产雪。③郊区植被覆盖好,有大片自然植被和人工种植的农作物 2.城市热岛形成条件:下垫面因素(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下垫面热性质城郊差异,下垫面的几何形状形成许多高宽比);人为热、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 3.城市对风向变化的影响:经过城市的气流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减速而造成地转偏向力的减小,结果形成气流指向低压一侧的气旋性转变;若经过城市的气流得到加速,则由于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效应的结合,可以产生气旋性转变或反气旋性转变两种情况。

浅谈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气候影响人类和人类影响气候分别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类的发展受着气候条件的制约,而它也影响着气候状况,引起天气气候的变化,两者相互作用。 关键词:气候人类活动气象灾害 正文: 1.前言 气候与人类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容。气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大气的长期状态。而这里的人类,是指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及这些财富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即人类各项活动的总体。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受着自然界其他部分的制约,它也积极的影响自然界的其他部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人类与气候的关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气候对人类各项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气候是这许多行业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可以说,这些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适宜的气候条件的孕育;另一方面,各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社会对气候的直接感应。因此,气候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可以作为气候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初级阶段。 2.1 地球气候的优越性 人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都离不开气候的影响。正是由于地球上的气候十分优越,才出现了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活动舞台。人类依靠这样的气候条件,发展对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需要,并在这基础上,改造和建设自己的家园。 同时,地球各地的气候又各不相同。不同的气候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圈和不同的文化,使各地区间具有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物产和不同的风土人情。 2.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1.1 气候与作物分布和种植制度 由于自然气候地带的存在以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天气气候条件的差异, 造成了作物种类、品种的地带性分布, 使得不同气候带中有不同的主导作物种类

城市小气候具体情况介绍

城市小气候 一、定义: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层大气的小范围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因下垫面局部特性影响而形成的贴地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它与大气候不同,其差异可用“范围小、差别大、很稳定”来概括。 所谓范围小,是指小气候现象的垂直和水平尺度都很小(垂直尺度主要限于2米以下薄气层内;水平尺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或更大一些)。 所谓差别大,是指气象要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都很大(如在沙漠地区贴地气层2毫米内,温差可达十几度或更大)。 所谓很稳定,是指各种小气候现象的差异比较稳定,几乎天天如此。 二、各种小气候 不同的下垫面上就形成各种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城市小气候森林小气候 中小地形造成的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小的地形起伏、坡向和坡度的不同,来影响辐射状况、温度分布、湿润状况和局部风的变化影响小气候的因素 地表是人类活动、动植物生存的主要场所。 中小地形、森林、湖泊和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市、耕地等,对贴地气层的小气候影响很大

三、地形对小气候的影响 在起伏地形中,温度、湿度的分布和变化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山顶和山谷的气温日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山顶的气温日较差小,山谷的气温日较差大, 谷底由于夜晚冷空气下沉,往往形成“冷湖”,增强逆温层。湿度的变化与上述的相似,也是低洼地的绝对湿度日振幅大,高坡地的日振幅小。 风的变化,由于山谷风等局地环流的影响,风向变化很大。特别在天气较稳定的晴朗日子里、局地环流较明显,不同部位的风向差异更为明显。在坡地上,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故温度的分布也不同。白天南坡增温幅度大于其它各坡;东坡接收辐射早,最高温度出现早(午前); 西坡接受辐射最迟,最高温度出现时刻也迟(午后)。各坡地最高温度出现时刻前后相差可达三小时左右。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增温幅度最小。各坡地上温度日较差,属南坡最大,西坡次之,东坡又次之,北坡最小。 四、小气候的特点 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 1、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因此,常规气象站网的观测不能反映小气候差异。对小气候研究必须专门设置测点密度大,观测次数多,仪器精度高的小气候考察。

城市微气候

2.2 城市微气候 城市微气候从城市到城市,甚至在同一城市中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地区的自然通风效果好,感觉比其他地区凉爽。这种差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形式,气候和人员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形式可以影响城市微气候的最好说明。 微气候对城市形式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日照,这对自然采光和太阳设计都产生影响(被动的和主动的太阳能系统,例如PV和集热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在城市中(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地方)发展环保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就需要对可持续的城市设计进行指导,这正是本书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讨论到的,用充分的理由证明卫星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增加城市密度,又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环境对他们的健康和福利的影响,倒是普遍不满,甚至是由呼吸系统问题带来的不健康。目前,对密集地区的环境控制仍称不上成功,只有当知道怎么去控制城市中的污染时,才能重新恢复城市的吸引力或城市生活。在技术方面,如减少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学会如何提高城市通风、通过微气候的控制和城市规划增加城市日照对我们的将来至关重要。 城市形式和微气候的互相作用形式备受关注,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 ---环境条件(温度、日照、风、噪声)会对室外和室内环境造成影响;---城市通风可以清除污染物; ---对建筑能耗存在影响。 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城市微气候是复杂的和动态的。诸如Chandler(1965年)、Miess(1979)Landsberg(1981年)、Oke(1987年)等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这些都表明:城市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微气候。 2.2.1 城市热岛效应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地区普遍比周围的农村地区要暖和一些。当然也存在一些疑问:这种对比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因为城市中的特定地区不是随机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应的微气候会对气温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研究显示,持续的城市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微气候,尽管其同时也受当地气候的影响。 改变城市微气候的主要城市特征是: -硬质、非透水性路面; -大面积的导热、蓄热性强的材料; -增加了城市表面的粗糙度; -热源集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分析

世界气候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 2、海陆分布 3、地形 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二、完成表“气候特点、成因、分布”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1

世界气候类型知识点一、影响气候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一般低纬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降水: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气温: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降水:近海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 地形因素气温: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因素气温:暖流经过海区气温高,寒流经过海区气温低降水:暖流经过海区降水多,寒流经过海区降水少 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三、世界气候类型成因、分布、特点:

四、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五、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图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点 主要成因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雨林两侧)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雨旱季分明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降雨集中于夏季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寒带 (极地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终年严寒,降水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寒带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高原和山地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势高,地表起伏大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吴佩文082 2081611152 主要摘要: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关键词:广州降水量气候 1、广州的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现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12.8——114.2,北纬22.3——24.1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面是黄埔港,港阔水深。平原和丘陵、山地、台地是广州的主要地貌特征。地势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东无冰雪,纯常阴雨,秋高气爽。 1.1 气温 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

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累年逐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见图1。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1】 1.2日照 广州站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最大,次大的是10月的181.8小时,3月的62.4小时,次小的是4月的65.4小时;日照时数不仅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且与一日中的云量多少有关,但总体而言,以下半年居多,这与上半年常出现连阴雨及锋面降水以致长时间无日照不无关系。 1.3雾日数 全年以3、4月份发生雾现象最多,各站中,番禺平均年发生雾日数为15.3天居全市之冠。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雾和云的主要区别是雾接地而云悬浮于半空中。雾发生时存在于人们周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特别可能对交通造成损害。 1.4天气现象 诸多天气现象中,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飑线以及强降水等又称为强对流天气灾害。其中,龙卷风因为其小尺

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口诀

活学巧记: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口诀: 热带雨林南北十 高温多雨皆夏日 注:南北纬100之间的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十归线 干湿季节交替变 注: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炎热多雨为雨季;冬季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为旱季。 热带季风十归东 旱雨来自冬夏风 注: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部;形成的原因主要就是气压带与风带的南北移动。 热带沙漠回归三 终年高温雨不见 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0度之间,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 地中海、三四西 夏炎燥、冬温雨 注: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0至40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暖多雨。 温带海洋四六西

夏凉冬温水均匀 注:温带海洋气候位于南北纬400至60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各月降水均匀。 亚季回归三五东 夏雨冬暖季显著 注:海陆热力差异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0之间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与少雨,季节变化显著。 温季风、东部找 夏热雨、冬寒燥 注:海陆热力差异就是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0至550之间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温带大陆内部跨 终年少雨温差大 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中高纬度大陆的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温差较大。 亚寒北纬五七十 冬季长寒夏暖湿 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在北纬500至700之间,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暖湿。 寒带苔原北冰岸 冰原南极格陵兰

北京城市气候特征

北京城市气候特征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现在沙尘情况有所好转。 北京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6月份,1961年6月10日极端最高温为43.5℃。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本市最大的一日降水量曾达到479毫米(1972年7月27日)。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资料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资料 06-11-26 22:47 发表于:《经纬网天下》分类:未分类 省区市安徽北京福建甘肃 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 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 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 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 新疆云南浙江重庆 站名徐州赣榆南京东台 (1971-2000年)标准气候值(南京58238) 月月平均气 压(0.1百 帕) 月平均气 温(0.1℃) 月极端最 高气温 (0.1℃) 月极端最 低气温 (0.1℃) 月平均 相对湿 度(%) 月平均 总云量 (0.1成) 月平均 风速 (0.1米/ 秒) 月降水 量(0.1毫 米) 11026724210-131765623374 21024542264-106746326471 31020487295-50746829818 4101451523330736527734 510101205357707466261021 6100542443791277872261934 7100352783971688168251855 8100552743821728159261292 91012922837677796123721 10101951713276775621651 1110241104286-63764922508 121027045219-131744622244 年年平均气 压 年平均气 温 年极端最 高气温 年极端最 低气温 年平均 相对湿 度 年平均 总云量 年平均 风速 年降水 量10162154397-13176612510624

省区市安徽北京福建甘肃 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 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 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 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 新疆云南浙江重庆 站名上海龙华 (1971-2000年)标准气候值(上海58362) 月月平均气 压(0.1百 帕) 月平均气 温(0.1℃) 月极端最 高气温 (0.1℃) 月极端最 低气温 (0.1℃) 月平均 相对湿 度(%) 月平均 总云量 (0.1成) 月平均 风速 (0.1米/ 秒) 月降水 量(0.1毫 米) 11026147192-55756030753 21024260264-45725631437 31020292261-77872331176 41015214732224756632632 51010920334994746533852 6100652383681608277322116 7100492803772008066321418 8100642783781998165342301 910123244367139775833761 101019319232265745629635 1110233135265-19745530426 121026578203-77735029337 年年平均气 压 年平均气 温 年极端最 高气温 年极端最 低气温 年平均 相对湿 度 年平均 总云量 年平均 风速 年降水 量10163166378-7776623211844 32766/99999:缺测 32744:无记录 南京(江苏) 位于(118°48’E,32°00’N) 海拔高度12.5米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 基于遥感的京津冀城市热岛效应联动效应初探 指导教师 霍红元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邢晓瑞 学号 1130080208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e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预期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策、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人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布局与合理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文献综述)(一)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城市热岛的形状 自从1972年,R a o首先证实了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热红外数据而区分出来,并使用ITOS-1卫星数据制作了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的地面热场分布图[6]。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arlson等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地区昼夜热场分布情况[22],Matson等利用NOAA数据研究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夜间城乡辐射温度差异[23],Price等利用热红外制图仪数据评估了美国西北部地区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24] 。 接着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NOAA/AVHRR数据研究了北京、上海、苏州[27]、沈阳[28]等多个城市的热岛现象。虽然研究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却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城市热岛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与建成区基本一致;在城市内部,城市热场的分布结构同土地覆盖特征密切相关,低植被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高温中心,植被覆盖度大的乡村则显示为低温区域。然而,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1. 1 km的地面分辨率只

世界主要城市气候类型 欧洲

——欧洲—— 北欧 Northern Europe: 奥斯陆 Oslo(温带海洋性气候)、卑尔根 Bergen(温带海洋性气候)、雷克雅未克 Reykjavik (温带海洋性气候)、哥本哈根 Copenhagen(温带海洋性气候)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哥德堡 Goteborg(温带海洋性气候) 赫尔辛基 Helsinki(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坦佩雷 Tampere(温带大陆性气候) 俄罗斯 Russia: 莫斯科 Moscow(温带大陆性气候)、喀山 Kazan(温带大陆性气候)、叶卡捷琳堡 Jekaterinburg (温带大陆性气候)、圣彼得堡 St. Petersburg(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索契 Sochi(地中海气候)、海参崴 Vladivostok(温带季风气候)、摩尔曼斯克 Murmansk(极地气候) 东欧 Eastern Europe: 塔林 Tallinn(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里加 Riga(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维尔纽斯 Vilnius (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斯克 Minsk(温带大陆性气候) 基辅 Kiev(温带大陆性气候)、敖德萨 Odessa(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塞瓦斯托波尔 Sevastopol(地中海气候) 中欧 Central Europe: 华沙 Warsaw(温带大陆性气候)、布拉格 Prague(温带大陆性气候)、布达佩斯 Budapest(温带大陆性气候)、维也纳 Vienna(温带大陆性气候) 柏林 Berlin(温带大陆性气候)、汉堡 Hamburg(温带海洋性气候)、慕尼黑 Munich(温带大陆性气候)、法兰克福 Frankfurt(温带大陆性气候)、科隆 Cologne(温带海洋性气候)日内瓦 Geneva(温带海洋性气候)、苏黎世 Zurich(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欧 Western Europe: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温带海洋性气候)、布鲁塞尔 Brussels(温带海洋性气候) 巴黎 Paris(温带海洋性气候)、里昂 Lyons(温带海洋性气候)、马赛 Marseilles(地中海气候)、戛纳 Cannes(地中海气候) 伦敦 London(温带海洋性气候)、曼彻斯特 Manchester(温带海洋性气候)、格拉斯哥 Glasgow (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柏林 Dublin(温带海洋性气候) 伊比利亚半岛 Iberia: 马德里 Madrid(温带大陆性气候)、毕尔巴鄂 Bilbao(温带海洋性气候)、巴塞罗那 Barcelona (地中海气候)、巴伦西亚 Valencia(地中海气候)、塞维利亚 Sevilla(地中海气候) 里斯本 Lisbon(地中海气候)、波尔图 Porto(温带海洋性气候) 意大利 Italy: 罗马 Rome(地中海气候)、米兰 Milan(地中海气候)、威尼斯 Venice(地中海气候)、佛罗伦萨 Florence(地中海气候)、巴勒莫 Palermo(地中海气候) 巴尔干半岛 Balkan: 萨格勒布 Zagreb(温带大陆性气候)、斯普利特 Split(地中海气候)、贝尔格莱德 Belgrade (温带大陆性气候)、地拉那 Tirana(地中海气候) 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温带大陆性气候)、康斯坦察 Constanta(滨海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索非亚 Sofia(温带大陆性气候)、瓦尔纳 Varna(地中海气候) 雅典 Athens(地中海气候)、伊拉克利翁 Iraklion(地中海气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