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

1、关系演变:

(1)各自独立

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6)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的过程,决定国共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国共两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都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合作。由于国共两党性质有着本质区别,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只是暂时的。

“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一)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

1、原因和条件:

①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

③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和他合作

④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合作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创建黄埔军校

开展工农运动

3、成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进行北伐战争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4、特点:党内合作

5、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

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出中国,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再次合作的实现:1937.9-1946年

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规模,最终发动了全面

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四大家族

和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联共

抗日。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特点:党外合作

4、统一战线内部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

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合作破裂:抗战胜利后

破裂: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召开等,但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破坏民主共和。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全国人民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五)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总较量:1946.6-1950年夏

1、政治斗争: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

结”三大口号,

2、军事斗争

(六)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表现: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抗,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

3.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七)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1.原因:全国人民的愿望;“一国两制”的构想;国际地位提高。2.表现: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

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平

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④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二、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

1.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1927.7)

①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矛盾成为主要矛

盾。

③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①对策: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②依据:随着法西斯扩张,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③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①对策:联蒋抗日。

②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

会各阶级、各阶层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③作用: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6.6~1950.6)

①对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以及国民

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③作用:中共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

5.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0~1956.12)

①对策;彻底倒蒋。

②依据: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对新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

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③作用:中共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

朝、三大改造等斗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思维能力培养

1.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①斗争目标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

的统治;第二次合作的斗争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②参加统一战线的力量不同。第一次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

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中的所有抗日力量,更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③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④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合作时,新三民主义是共同纲领和政治基

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了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形式。

⑤国际条件不同。

3.规律与认识:

①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

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②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

大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希望两岸不同党派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再次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

③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④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a.两党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共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c.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