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

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

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

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

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

2

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

2

,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

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NO

2

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类、O

3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11.温度层结与烟流形状

12.山谷风:发生在山区,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是由于山坡和谷底受热不均二产生的。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是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海陆风: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路低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气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气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风。它们同陆地下降气流和海绵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

城市热导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导环流或城市风。

13.有界大气扩散: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源多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必然会收到地面的影响,这种大气扩散称为有界大气扩散。

14.干式机械除尘装置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特点:结构简单、易于制造、造价低、施工快、便于维修及阻力小等优点,因而他们广泛应用于工业,该类除尘装置对大粒径轻粉尘的去除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对于小粒径粉尘捕获效率很低。

类型:沉降室除尘、惯性力除尘装器、离心力除尘器

15.湿式除尘装置特点

可以有效的将直径为0.1—20μm的液态或固态粒子从气流中除去,同时,也能脱除气态污染物。这种方法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操作及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但要注意设备和管道的腐蚀以及污水和污泥的处理等问

题。

16.电除尘装置的特点

优点是对粒径很小的尘粒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耐高温,气流阻力小,除尘效率不受含尘浓度和烟气流量的影响,是当前较为理想的除尘设备,但设备投资费用高,占地大,技术要求高。

17.怎样实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简答)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即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和对策,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提出最优化对策和控制技术方案,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当然排放方式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绿化造林

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8.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空气质量四级水平

第一级:在处于或低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观察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性或保护性反应)。

第二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体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植物有损害,并对环境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第三级:在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同时,要合理地协调实现标准所需的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需进行损益分析,以取得实施环境标准投入的费用最少,收益最大。

第四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敏感的人群发生急性中毒或死亡。

19.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20.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综合考虑控制技术的可能性和地区的差异性。

21.水质:水及其所含杂质共同表现的综合特性称为水质

2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23.农业退水: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并且是非重复用水。农作物栽培、畜生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

24.化学耗氧量(COD)、生物化学耗氧量(BOD)、

总有机碳量(TOC)、总需氧量(TOD)

25.推流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推流作用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位置,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26.稳态:在河流水体处于稳定流动状态、污染源连续稳定排放的条件下,水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也是稳定的。这时,污染物在某一空间位置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这种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稳态。

27.有机生物降解的规律

1)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

2)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其最终产物是

CO

2、H

2

O及NO

3

—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其最终产物除CO

2

和H

2O外,还有NH

3

、有机酸、醇等。

28.生物氧化的一般规律

生物氧化时进行的顺序是,在有O

2

时总是进行有氧氧化;无氧时依次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前一种反应条件不具备时才进行后一种反应

29.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植物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现象。

30.废水处理基本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

31.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

32.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33.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1)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份昆虫等益虫益

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长期使用同类型药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

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

3)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

染环境问题。

34.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

施加抑制剂、控制土壤氧化、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35.固体废物通常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36.废物综合处理系统的分类:焚烧型、熔融型及资源化型三类

37.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目前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

大小的表示,及环境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变化难易程度的表示;另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38.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P184

39.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

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传统工业布局做法的重大改革,可以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

一起来,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4)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各级措施;也是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均有重大的意义。

40.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

2)考虑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征

3)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社会环境结构的一致性

5)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策的一致性

41.清洁生产的目标要求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减少工业生产排

放对环境的影响。

42.清洁生产的内容

1)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

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及强震动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搞笑的设备;实行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

2)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

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会危及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进行合理包装;产品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易于处置并降解。

43.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效应”的发展,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废物的急剧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被破损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和环境问题。44.新能源及其种类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

人很能源从它们被人类发现、认识、开始利用,到大规模利用,都有一个历史进程

种类: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45.太阳能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1)太阳能是源源不断地到达地球表面的,照射是均一的,对局部来说光线又是很微弱的,

必须将光集中100—1000倍才有利用价值;

2)受天气的影响,天气有晴有阴,每年的照射率不是100%,因此必须有贮存热的办法;

3)日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波长不同的光组成的,研究对某一特定波长特效的吸收

面,可以提高热度和光电效应;

4)应用光管和太阳能电池,可以把太阳能直接变成电能。

46.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一般可分为两类:

1)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

代才能形成;

2)可更新资源,指水、土地、植物、动物等资源,它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

循环在现。

论述

1.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涵义

概念: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1)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

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

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3)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P195

意义: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这是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而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及生态规律,实行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持续发展战略,以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来的基础,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作用:环境规划的作用在于它可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可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可以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意义

对环境影响广泛,实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节约和替代原生资源

有利于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有利于缓解突出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粉煤灰排放量大、占地多,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将有效减少由于堆存造成对土壤、大气、水质等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随意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物的综合利用将减轻“垃圾围城”问题。

(三)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固体废物既包括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也包括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废物,大力推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将在电力、煤炭、矿产、冶炼、建筑、农业等多个行业探索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延伸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环境学导论复习资料总结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 污 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 所能 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a含 量、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 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B )。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发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水旱灾害 3. 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 一、绪论 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 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 生产资源 环境人 废弃物

“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 “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 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 (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 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 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 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 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污染转移 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 4、污染转嫁的方式? (1)产业转移 (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

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 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 5、自然环境的结构? (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 (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 (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 (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 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 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 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极不稳定,需要以外境输入(如食物生物量),使其稳定。 8、能量流: 第一能量流:依附捕食链(太阳能) 第二能量流:依附腐屑食物链(化学能) 第三能量流:人为储存和地质矿化作用。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考点1 环境科学的对象内容及环境问题 一、概念题: 1.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4.环境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选择题: 1.环境按空间结构可以分为() 2.环境按介质类别可以分为() 3.环境按性质可以分为()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简答题: 1.简要说明环境的特性? 参考: (1)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2)环境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环境,由于其组成要素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诸要素在形成相互作用关系之后,会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在没有被破坏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4)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由于环境是多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如果某一地区的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需要通过整个系统的生态和物质循环逐渐表现出来,因此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环保工作任务艰巨的原因。 (5)环境的脆弱性。环境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参考: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3.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参考: (一)初期发展阶段 (1)明确提出“环境问题”、“公害”的概念。 (2)首次提出“环境科学”的概念,开辟专门的环境科学研究领域。 (3)环境研究的相关分支学科仍然分散,环境科学处于多学科发展阶段。 (二)整体化发展阶段 (1)强调人类-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和组合方法进行全面研究。 (2)跨学科横向联系和多学科渗透交叉,产生综合环境学和部门环境学。 (3)研究方向由单纯解决环境问题到寻求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 4.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 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 失衡;基因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

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提 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要从农业生态环境、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控制。 固体废弃物 定义: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危害: (1)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或掩埋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是大量土地、农田被 侵占。 (2)对水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缩小 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的能力。 (3)对大气的污染:随风飘起的扬尘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堆放和焚 化过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毒气释放出来。例如,二噁英。 (4)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 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5)传播疾病:含有有害气体并含有病原体,进入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存在两重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物理环境污染 环境噪声污染:指噪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人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 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 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 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 特点 ①最差(小)限制律 ②等值性 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 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 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 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的本底值 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 (3)、环境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 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 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缺陷婴儿300多万,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再如中国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把生态平衡破坏了,至今仍给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 灾害放大性 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有些情况开始时,危害不大,但这种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放大作用,其危害程度会明显地加大,这便是环境的灾害放大性。 例如,某河流的上游小片森林被毁坏,则可能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化石燃烧燃料,释放出SO2和CO2,终于酿成了酸雨和温室效应;使用氯氟烃(氟里昂)导致臭氧耗损,可见环境的灾害放大性是何等的严重。 环境的持续反应性和环境的灾害放大性也可入并入环境的隐显性中,是隐显性的两个特例 6、环境的有限性包括哪些 有限性 1、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 3、环境的自净能力 7、如何理解环境质量的含义? 环境质量 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人类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的程度。显然,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环境质量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等。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学导论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 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 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 构失衡;基因 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 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 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 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 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