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管理学基础考前必读-2

管理学基础考前必读-2

管理学基础考前必读-2
管理学基础考前必读-2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有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简答:(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中(4)协调的中心是人(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

3、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努力工作;其职能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控制;层次可分为低层、中层、高层管理者。(4)管理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4、管理的两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管理也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以上性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称为自然属性。(2)管理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管理就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3)两重性的意义:A、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管理中正反面的经验,实现科学管理

B、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C、结合实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5、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特点,内容可分为生产

力(组织中人的、财、物)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上层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2)从历史的

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3)从管理者的工作职能出发,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6、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思想的发展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2、管理的必要性:(1)国家资源短缺(2)科学技术落后(3)如何做到高度专业(4)实现各种目标需要管理。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顺道、重人、守信、人和、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4、西方传统管理思想:(1)首推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而提高劳动效益。(2)查理、巴贝其提出了边

际熟练原则(3)欧文提出重视人的因素。

5、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19世纪未20世纪初(1)泰罗的科学管理:A管理的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B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替代旧的C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变革。(2)管理制度:A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B实行计件制C对工人进行培训D制定工作流程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3)评价:A冲破了多年的经验管理,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具体的管理方法B 采用了科学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C把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1)六方面的职能: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职能(计划、组

织、指挥、协调、控制)

7、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的“霍桑试验”思想:(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土气是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其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Z理论

第三章:管理者

1、总经理的职业类别:职能型业务主管、多部门型业务主管、企业集团型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子公司总经理、销售经理、经营经理。

2、职责业务上有远期、中期、短期职责。

3、总经理的工作职位特点:(1)责任的挑战与困境(2)关系的挑战与困境

4、总经理的角色:名誉领袖、领导人、联络人(人际关系)、侦探、传播者、发言人、(情报)企业家、

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决策)

5、总经理的使命和作用

(1)使命:创造价值、制定策略、执行战略、守护企业、激励团体、帮助解决问题与困难

(2)作用:高瞻远瞩的决策、统筹全面的组织、步调一致的指挥、奋进的激励、合作的协调、刚并济的控制。6、管理者结构的标准:管理群体的稳定性、高效性、自成适应性。

7、组织管理者群体结构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特性来选择不同的人才(主导型、依附型、主导依附型)

(2)注意管理者成员之间的团结。

8、最佳管理者群体的选择:(1)知识结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互补(2)智能结构,多种类型人才(3)专业结构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管理者(4)年龄老中青。

9、管理创新的重要性:(1)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2)竞争的特征与焦点已经变化(3)坚持创新才能缩短距离。

10、管理者在创新中的作用:(1)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气氛(2)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弹性工作时间和配备必要的创新资源和条件。(3)建立科学的风险机制,正确对待失败(4)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11、管理者的技能与素质要求:(1)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2)艰苦创业和勇于创新(3)密切联系群众(4)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创新、决策、组织、指挥和控制、协调和激励。

第四章:管理方法

1、管理方法: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的措施的总和。

2、管理方法的分类:(1)按层次分类:哲学、一般和具体管理方法(2)按管理信息沟通的特征:权威

沟通、利益沟通、精神沟通管理方法(3)类型分类:专制、民主、民主集中。(4)按方法的精确程度分

类:定性和定量(5)按时间可分为传统和现代管理方法。

3、管理的法律方法:(1)(含义)是指国家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各种的法律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

关系(2)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

4、管理的行政方法: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等手段,直接指挥下属工作单位(1)特点:权

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稳定性。

5、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特点:利益性、关联性、平等性、灵活性。

6、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中的主要模型:评价模型、预测模型、最优化模型、代数类模型、概率与统计

类模型矩阵代数类模型、模拟技术模型。

7、主要的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1)权变管理法(卢桑斯)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

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把组织看做了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2)滚动式计划方法(3)目标管理法:特点:A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B强调自我控制C促使权力D注意成果第一(4)投入产生法(5)专家预测法(6)头脑风暴法(7)决策树法(8)现值分析法

第五章管理环境分析

1、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1)宏观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2)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行业结构、行业因素、行业特征。

2、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1)企业资源要素(2)企业管理要素(3)企业能力要素

3、企业管理战略:企业根据环境和竞争形势变化,作出的关于企业未来所要从事的经营领域的方式和

强度的决策和行动的总和。

4、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宗旨和目标、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效应。

5、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预应环境原则、全过程原则、整体最优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反馈修正原则。

6、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战略的规划、实施、控制、修订。

7、企业文化:(1)概念:指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在长期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占主导地

位,并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共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及公众形象等文化沉淀。(2)特征:时代性、人文性、多样性、稳定性、可塑性。(3)对企业管理的影响:A对企业的长期业绩有重大的作用B决定企业兴亡的关键因素C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因素。D具有可转化性。

8、企业文化的类型:(1)强力型企业文化(2)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3)灵活适应型

9、9、市场结构:(1)含义:是指某一市场上行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类型:A完全竞争市场:同质产品、价格接受、无交易成本、无外部性、自由进出、产品完全可分。B垄断市场:利润最大化、随时间调整垄断行为、建立与保持。C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组织工作基础

1、组织的含义: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由一定的人组成,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是实现目标的工具。

2、组织工作的含义:(1)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2)特点: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3)组织工作要遵行的原理(六原理):目标统一的原理、分工协作的原理、管理幅度的原理、权责一致的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3、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型组织结构:(特点)组织主管人员对下属有直接的权责,直接报告上司(优点):结构简单。责任与职责明确。规模大的企业管理较为困难。(2)职能型结构:(优点)具有适应工作分工较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作用。容易出现多头管理。(3)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按组织职能划分部门和组织结构,把管理人员分为两个部分,实行高度集权。(4)直线-职能参谋型(5)事业部制(6)矩阵结构(7)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4、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担当有明确职能的机构。

5、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中产生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一、(作用):(1)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的某些心理需要(2)有助于成员间产生和强化合作精神(3)有助于工作效益的提高(4)会自发的维持秩序。

6、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允许非正式组织的

存在,为其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努力使其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和宣传科学的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行为规范的形成,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与运行

1、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工作内容: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情度,非管理事务的多少(2)工作能力(3)工作条件: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完善情况、工作地点的相似性。(4)工作环境。

2、组织设计的任务:是组织职能执行的基础,其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职务说明书。

3、组织设计的步骤:(1)职务设计与分析(2)部门划分(3)结构的形成。

4、组织设计的依据:(1)组织的战略(2)组织环境: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3)技术(4)组织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挥阶段:A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B组织有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

5、组织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和因职设人相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等原则(3)统一命令的原则。。

6、部门:是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领域。

7、部门的划分方法:(1)按人数划分:(2)按时间划分(3)按职能划分(最普遍采用的)(4)按产品划分(5)按地区划分(6)按服务对象划分(7)按设备划分

8、划分部门的原则:(1)力求维持最少的原则(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原则(3)确保目标实现的原则(4)各部门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忙闲不均,工倕量分摊不匀的原则(5)检查部门现业务部门分设考核,检查业务部门的人员不应隶属于受其检查评价的部门产,以避免检查人员的偏心,真正发挥检查部门的作用的原则。

9、组织中集权的倾向:(1)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性与行政的效率。(2)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10、分权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组织决策的合理化(2)有助于培养组织管理人才。

11、、衡量分析的标志:决策的频率、决策的范围、决策的重要性、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12、实现分权的途径:一是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即制度分权。二是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第八章:人力资源(略)

第九章::决策

1、决策: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用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2)决策是各级、各类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

3、决策的类型:(1)经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2)确定条件下决策,风险条件下决策和不确定条件下决策(3)经验与科学决策.

4、决策的目标:(1)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2)单一目标和多目标(3)决策目标的属性:完全、适用、可分解、无冗余、最小范围。

5、决策的合理性:(1)决策者具有明确定义的目标,决策者已经掌握备择方案和现有环境条件,决策者可以从各方面预测后果(2)评价合理性的方法:一次次的局部评价,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决策、综合调整的决策。

6、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1)果断性:当决策紧迫时采用个人决策。(2)责任明确性:个人决策责任明确(3)决策成本:个人决策较低(4)决策力量:集体比个人胜(5)一贯性,集体的一贯性较佳。(6)开放性群体决策开放性强。

7、集体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1)群体空想症:从众现象、倾向性选择、盲目自信与乐观、首创精神的幻想(2)风险转移:失去个性化、领导者的作用、社会比较。

8、决策的程序:(1)发现和确定问题(2)设计方案(3)评价和选择方案(4)实施和审查方案

第十章:计划

1、计划工作:(1)广义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阶段的过程,狭义指制订计划。就是指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发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特征:目的性、主导性、普通性、经济性。

2、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3、计划的内容:(1)组织的目标(2)组织的战略(3)各层次的具体计划体系。

4、计划工作的重点:(1)组织的层次(2)组织的生命周期(3)组织文化(4)环境的波动。

5、计划的分类:(1)按期限分为短、中、远期(2)按范围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3)按明确性分为指导性和具体计划(4)按制定的组织层次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

6、计划的表现形式: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程序、政策、规则、规划、预算。

7、、计划的工作原理:(1)限定因素原理: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2)许诺原理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的可能性越小。(3)灵活性原理: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

越小。(4)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主管人员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8、计划流程:(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个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第十一章:领导

1、领导的含义: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2、领导的职能:(1)处理与人的关系(2)处理与事的关系(3)处理与时间的关系。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2)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不一定是领导者。

4、领导的内容:(1)先行:设计、决策、榜样(2)沟通:认真倾听、正确表达(3)指导:下达的命

令完整、清晰、可执行(4)浇灌:注重友情和信任、力求公平与一致、强调积极面、支持下属、让下属参与决策(5)奖惩:惩罚、奖励。

5、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1)专权型领导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2)民主型指领导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他要求步调一致,合作一致的工作(3)放任型领导指领导撒手不管。

6、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1)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2)经理“销售”决策(3)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4)经理提出可修改的暂定计划(5)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我、作出决策。(6)经理限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7、管理方格理论(1)9.1型方式: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注重人的因素(2)1.9型方式与9.1型相反,特别关心职工。(3)5.5型方式不重注人也不重视任务(4)1.1型方式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差(5)9.9对人和生产都达到最高点。

8、领导艺术(1)干领导的本职工作(2)善于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3)争取众人的友谊和合作(4)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第十二章:激励

1、(1)激励的含义: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2)特性:激励具有目的性、激励通过人们的需要或动机来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激励是个持续反复的过程。

2、激励中对人的认识激励中对人的认识激励中对人的认识(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

3、激励过程的作用:(1)需要的强化(2)动机的引导(3)提供行动条件

4、激励相容:指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励人。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保健和激励因素

7、激励制度(1)激励方式:奖励、思想工作、适当的工作安排、培训、民主管理(2)激励原则:物质利益原则、公平原则、差异化和多样原则

第十三章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过程:(1)信息发送者(2)信息传递渠道(3)信息接收者(4)影响沟通的环境因素。

3、人际沟通的重要性:(1)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2)使行为协调(3)上行下达使管理有效率。

4、人际沟通的方式:(1)按功能划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2)按方法来划分为书面和口头沟通(3)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4)按方向可分为上下沟通、平行沟通。(5)是否反馈分为双向和单向沟通。

5、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可依赖性、一致性、内容必须对接收者有意义、持续性与连贯性、明确性、渠道通畅。被沟通者的接收能力。

6、人际信息沟通的改进:(1)改进信息沟通的准则:信息发送者思路明确、不能脱离沟通计划、考虑信息接收者的需要。(2)信息沟通的检查(3)认真聆听对方的意见(4)书面沟通的改进。

第十四章控制

1、控制的含义:指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2、管理控制的内容(1)对人员的控制(2)对财务的控制(3)对作业的控制(4)对信息的控制(5)对组织绩效的控制

3、控制的关键点:(1)实物标准(2)费用标准(3)资本标准(4)收益标准(5)计划标准(6)无形标准(7)指标标准

4、有效控制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易于理解(3)要精确客观(4)要及时(5)要有灵活性(6)要有指示性(7)要有经济性(8)要具备全局的观念。

5、控制的类型:(1)按纠正偏差措施的环节分类,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2)按原因或结果分类,有直接控制和间技控制.

6、控制的基本原理:(1)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是指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也就越有效。(2)组织适宜性原理:指组织机构越明确、全面和完善,设计的控制技术越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的计划(3)控制关键点的原理是指主管人员越是尽可能地选择计划的关键点来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4)例外情况的原理:指主管人员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上,控制就越就效。(5)直接控制的原理:指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

7、控制过程:(1)确定标准:时间标准、生产率标准、消耗标准、质量标准、行为标准(2)衡量工作:个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和书面报告、抽样检查(3)分析衡量结果(4)采取管理行动:改进工作,修订标准。

8、对监控者的控制:(1)控制工作本身的特殊性(2)在组织中对监控者的控制常常被忽视.

9、对监控者的控制方式:(1)加强有关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立法(2)宣传教育(3)建立健全的组织控制系统(4)利用社会力量,对企业监控者实施控制(5)加大对企业经营者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惩一敬百。

第十五章: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的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2、管理创新的五方面(1)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5)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3、管理创新的作用:(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降低交易成本(3)稳定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4)拓展市场,帮助竞争(5)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4、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1)观念创新:知识价值观、竞争优势观、知识更新的观念(2)技术创新:

是以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的产生到研究开发,到市场推广的过程。(3)制度创新:指通过建立新的制度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4)管理过程的创新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管理优势,重新组合资源,激发各方面的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的过程。

5、管理创新的空间:(1)企业外部环境变动导致创新空间的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结构的变动、制度变迁与政策效应影响、政府与竞争对手及消费者(2)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复杂导致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A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B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导致学习难度加大C资源配置对象的深化发展D大规模营销导致的创新存在。

6、管理创新的:(1)第一原则:反向思维(2)第二原则:交叉综合是指创新活动的展开或创新意向的获得可以通过各种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得到(3)第三原则:加一加二是指在自己现有的特色管理或在别人先进的管理思想、方式、方法上进行顺应式或逆向式的有新意的进一步提高。

7、创新的条件:(1)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2)创新能力(3)基础管理条件(4)创新氛围(5)本企业特点(6)创新目标。

8、影响创新的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2)社会生产力水平(3)科学技术因素(4)企业当前的管理水平(5)企业的创新机制(6)创新的导向因素。

9、现代企业创新的重点:(1)构建共同的愿景:(作用)孕育无限的创造力、激发强大的驱动力、创造未来的机会(构成)景象、价值观、使命、目标(方式)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把握方向,塑造整体图象。(2)把握产业先机:A、产业领先与领先的必要:在决定兴衰的众多因素中,产业本状态如何时是一个首要因素、产业有生命周期、创造未来B、创造与把握产业先机:人们尚不清楚的需求的把握、搜求未来需求的有效途径。(3)回归人本管理: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为员工发展提供服务、员工的自我管理、组织对员工自我管理的引导。

第十六章:管理成本与管理绩效的改进

1、管理成本:是一个整合各种管理资源的费用支出。

2、管理成本的构成:(1)内部组织成本(2)委托-代理成本:监督、激励成本、保证成本、剩余成本(3)外部交易成本(4)管理者的时间机会成本

3、管理成本的变动及原因:(1)组织规模(2)产权制度(3)组织环境(4)组织文化(5)组织结构

4、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1)外部环境剧烈变化(2)内部制度问题:A产权制度及与之相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B内部组织功能障碍C\管理者或操作员的风险及收益不对称,导致其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使企业承受巨大的风险或亏损。(3)组织观念落后:忽视组织文化、狭隘的竞争观念。

5、管理绩效改进的方法:(1)流程再造(BPR):其出发点:顾客的需求和面向顾客,对象:企业的流程。

任务: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省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绩效的巨大飞跃。(2)组织修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3)理念提升:以人为本、超越竞争、新型的价值链(4)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绩效提高的方法:第五代管理、知识联盟、柔性组织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2018电大管理学基础 形考任务4 答案

管理学基础形考4 一、名词解释(20分) 从教材中找出十个关键词,并加以解释答: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7.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工厂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 3)谈话研究; 4)观察试验。 8.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i 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9.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0.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撰写一篇小短文(80分)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任何一一个组织,凡是有目标、有协调活动,都需要管理。学完课程后,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请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答: 管理学分为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

页眉 管理学基础(专)形考任务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题目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选择一项: a. 组织中的人 组织资源和组织目标b. 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c. 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d. 正确答案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题目)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选择一项: a. 组织 b. 计划 预测c. d. 预防 正确答案是:计划 3题目页脚 页眉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 选择一项:

a. 管理的实践性 b. 管理的复杂性 c. 管理的科学性 d. 管理的变动性 正确答案是:管理的实践性 4题目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选择一项: 领导者a. b. 精神领袖 c. 发言人 d. 组织联络者 正确答案是:精神领袖 5题目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选择一项:a. 概念技能 页脚 页眉 b. 管理技能 c. 人际技能 d. 技术技能 正确答案是:概念技能 6题目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选择一项:

a.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强责任感b. 加强人的管理c. 科学技术d. 正确答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7题目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选择一项: a. 感情的逻辑 b. 科学的理念 c. 正规的程序 d. 效率的逻辑 页脚 页眉 正确答案是:效率的逻辑 8题目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选择一项: a. 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b. 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c. 先进的社会制度 d.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三(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两个方面。 选择一项: a. 自身影响力正确 b. 权力影响力 c. 文化影响力 d. 组织影响力 正确答案:自身影响力 题目2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选择一项: a. 5-5型 b. 1-9型正确 c. 1-1型 d. 9-1型 正确答案:1-9型 题目3 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选择一项: a. 缓冲法 b. 糊涂法 c. 不为法 d. 转移法正确 正确答案:转移法 题目4 ()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选择一项: a. 成就需要理论

c. 需要层次理论正确 d. 双因素理论 反馈 正确答案;需要层次理论 题目5 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选择一项: a. 正强化 b. 消极强化正确 c. 自然消退 d. 惩罚 正确答案:消极强化 题目6 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 选择一项: a. 将工作布置下去 b. 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正确 c. 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d. 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正确答案: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题目7 ( ) 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选择一项: a. 非语言沟通 b. 口头沟通 c. 电子媒介沟通 d. 书面沟通正确 正确答案:书面沟通 题目8 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二)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二) (本试题依据湖南师出版社仲崇高教材所编,题后为出题编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下列关于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P11 A管理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 B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C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D管理的本质是控制 2.下列关于管理的职能不正确的是。() p12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协调 3.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理论下面哪个不属于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p22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认识技能 D概念技能 4.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p29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B马基埃维利提出的四项领导原理。 C孙子提出的《孙子兵法》 D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 5.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p11 A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B有效实现目标 C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和职能活动。 D知道别人干什么 6.管理环境中的一般环境共有几种? p49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7.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 p168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8.组织文化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组织文化有四个层次,下列不属于组织文化的是()p55 A.表层组织文化 B.浅层的行为文化 C.中层的制度文化 D高层的权利文化 9.组织文化的塑造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下列哪个不是组织文化塑造的基本原则() p57 A.组织环境分析 B.重在领导 C.以人为中心 D.凸显特色 10. 早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现在意义上的企业就有了充分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p65 A. 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看不见的手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1.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是企业要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对社会的贡献。P68 A. 管理者 B.企业 C. 环境 D.个人 12.计划是为了从事某些工作预先规划好的详细方案。这句话是()p81 A. 动态的含义 B.静态的含义 C.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D.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13.在管理实践中,假话是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还渗透到其他管理职能之中他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p82 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 计划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纲领 C.计划是组织协调的前提 D.计划是指挥实施的准则 14.组织的计划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计划目标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计划工作不包括那个过程()p89 A.环境分析 B.确定目标 C.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 D.拟定可提供的方案 15.决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这句话说明了()p108 A.选择后的行动方案必须付诸实施 B.决策要有明确目标 C.决策要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 D.决策的本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国开【形考】《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

国开【形考】《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 1、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计划)的重要性。 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精神领袖)的角色。 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7、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9、计划工作的前提是(预测)。 10、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特征。 11、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12、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 13、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是可取的方法。 1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15、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个)以内。 二、多选题 16、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 17、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 18、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9、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产业环境)。 20、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1、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传统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2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2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优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 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D、资金的合理流动 2.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 )为重要标准. A、情感的逻辑 B、正规的程序 C、效率的逻辑D.高度的责任心 3.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最早来源于( ). A、科研部门 B、军队 C.学校D.工业企业

4.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这种计划就是( ). A、专题计划B专项计划 C、预算 D .数量计划 5.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组织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6.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o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0元,产品单价为80元.若企业日标利润为30万元.问企业应完成多少产销量.( ). A、12500件 B、25000件 C、20000件D.40000件 7.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墓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这是( ).

A.组织的一般含义B.组织的动态含义 C、组织的静态含义D.组织的臂理学含义 8.依据控制的( )分,控制可以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A.内容B.环节 C、对象D.对象的性质 9,如果发现一个组织中小道稍息很多,而正式渠道的消息较少,这是否意味着该组织:( ) A.非正式沟通渠道中信息传递很通畅,运作良好 B,正式沟通渠道中信息传递存在问题,需要凋整 C、其中有部分人特别,I喜欢在背后乱发议论,传递小道消息 D.充分运用了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 10.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答案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答案 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计划)的重要性。 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精神领袖)的角色。 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选择一项: 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7.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9.计划工作的前提是(预测)。 10.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特征。 11.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选择一项: 12.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 13.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是可取的方法。 1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15.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个)以内。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 2.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决策制定角色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 3.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4.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产业环境宏观环境)。 5.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6.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超凡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 7.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下列选项中(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是其主要内容。 8.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厂容厂貌产品质量员工服饰产品设计)。 9.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包括(制定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执行计划)。 10.根据应用广度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作业计划战略计划)。 11.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提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12.以下选项中,(成本期限收益风险)属于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 13.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4.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多重性变动性层次性 )。 15.目标建立过程中应该(期限适中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对) 2.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错) 3.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对) 4.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错)

管理学基础卷2答案

《管理学基础》(非经管专业)题库卷2 答案 一、填空(10分) 1. 管理就是决策 2. 数量有限、预测的结果、最优、满意 3. 需要、动机、目标、潜在的 4.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新性 5. 因事择人原则、因材器用原则、用人所长原则、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6.指挥、协调、沟通和激励 7.正规、权威性强、责任心、义务感 8.直接控制 9. 国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多种组织创新形式,主要有学习型组织、柔性化组织和虚拟企业。 10. 近细远粗 二、单项选择(10分) 1. D 2. B 3..A 4. C 5. D 6. D 7. C 8. D 9. A 10.B 三、多项选择(10分) 1. A、B、C 2.A C D 3.A C D 4. ABC 5. B、C、D 6. BCD 7. C D 8. ABC 9. ABCD 10. ABD 四、判断正误(10分) 1.B 2. A 3. B

4.B 5.B 6.B 7.B 8. A 9. B 10. A 五、简答题(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管理是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是生产过程的自然需要,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2.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内容及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分为5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和欲望。安全需要是人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求和欲望。社交需要是人在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求和欲望。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希望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尊重需要包括人在受人尊重方面、及在自我尊重方面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称为人的低层次的需要,而把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称为较高级的需要。 (2)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并指明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3)人的行为受到人的需要的影响和驱动。但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 (4)人的需要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具有这5种需要且保持它们之间的同等需要程度。这样,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需要层次论的应用价值在于,管理者根据五种基本需要,对组织内部员工的需要加以归纳和确认,针对员工未被满足的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实现这些需要的动机,再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行为以组织目标为核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目标,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3.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有哪些?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在于:为职工提供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 理需要和满足;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合作精神,最终改变正式组织的工作情况。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在于:如果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可能会束缚成员个人发展;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造成组织创新的惰性。思想认识上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客观必然性、必要性;在行为上为其提供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建立宣

管理学基础第二章课堂笔记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近代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主要学派。 2、理解:X理论和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3、掌握: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说,X理论和Y理论。 第一节中国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仁”(注意是仁义的意思)。 儒家管理手段和途径都强调“为政以德”(注重用道德感化臣民)。 注意:儒家虽然重道德,但是并不否认法治(碰到冥顽不灵者仍要用法制手段)。 2、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道”,它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真题链接:中国古代认为管理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达到管理目的的是(B)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2012.4/2014.4选择) 3、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哲学以“法”为中心,强调法律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韩非子提出了“上法而不上贤”的观点(往年多次考过的一个知识点) 4、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以“谋略”为中心,重视组织和编制的作用 厉以宁的观点→高层要道家,中层要儒家,基层要法家(2010.4选择) 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舞台上涌现出不同的阶层和代表人物。 1、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 林则徐最早意识到中国有不如西方之处,主张向西方学习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学习洋人的技术来抵制洋人) 2、农民阶级的管理思想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撼动了清朝的统治 《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没有实现,但却体现了良好的愿望 3、无产阶级的管理思想 共产党人认为:要民主集中、要走群众路线、要集体领导 这些思想成为我党治军治国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 背景介绍: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生于1723年,逝于1790年,被世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2014.4填空)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是如何论述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2011.4简答)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②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答案

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答案

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答案 客观题共20题(满分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第1题. 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 )原则。 A. 现实性 B. 可行性 C. 程序性 D. 权变性 第2题. 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其中,领导行为的主体是()。 A. 组织目标 B. 行为结果

领导者 D. 被领导者 第3题. 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能够体现()的特点。 A. 集权 B. 分权 C. 均权 D. 授权 第4题.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提出来的。 A. 韦伯 B. 泰罗

梅奥 D. 法约尔 第5题.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A. 领导 B. 协调 C. 控制 D. 计划 第6题. 狭义的计划指的是()。 A. 执行计划 B. 制定计划 C.

计划准备 D. 检查计划 第7题. 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A. 决策权 B. 组织权 C. 指挥权 D. 人事权 第8题. 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A. 感情的逻辑 B. 正规的程序 C. 科学的理念

效率的逻辑 第9题. 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构成控制的()。 A. 目的 B. 客体 C. 媒体 D. 主体 第10题. 定量预测是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描述的方法。它需要完整有效的()作基础。 A. 科学技术 B. 模拟试验室 C. 信息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

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