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

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

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4沸腾比蒸发剧烈;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第四章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会作图)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一、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像也要随着远离或靠近镜面相同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线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而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六、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在空气中的角度最大,在水中的角度次之,在玻璃中的角度最小。(利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大小来判断)

3、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八、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九、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电视遥控器用红外线来传递信息。

2、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吸收钙元素(小孩多晒太阳),荧光作用(验钞)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透镜应用

照相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五、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种类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5 u﹥2f 缩小、倒立的实像f﹤v﹤2f 照相机

4 u=2f 等大、倒立的实像v=2f

3 f﹤u﹤2f 放大、倒立的实像v﹥2f 投影仪

2 u=f 不成像--------- ---------

-

1 u﹤f 放大、正立的虚像V﹥f 放大镜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物远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六、透镜应用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注意:水在0至4℃时反常膨胀,即温度升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温度下降,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

利用m—V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测量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①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

1

②利用量筒测量适量水的体积V

1

③将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测得体积为V

2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①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②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细而长的针或细铁丝将物体压没于水中,

通过排开水的体积,测出固体的体积。二是在固体下面系上一个密度比水大的物块,比如铁块。利用铁块使固体浸没于水中。铁块和固体排开水的总体积再减去铁块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固体的质量、体积测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体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1)①用天平测量装有适量液体的容器的质量m

1

②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剩余液体和容器的质量m

2

(2)液体体积无法测量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于水,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体积相等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如下: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m;

b.将空瓶内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

1

c.将瓶中水倒出,装满待测液体,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

2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

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

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不受外力静止状态

受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变

(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改变

受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合力不为零)运动方向改变(拐弯)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V物,这时V物=V排+V露。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满载时的货物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①称量法:F浮=G-F拉;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④平衡法:F浮=G物(悬浮或漂浮)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

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

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北京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归纳总结

北京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归纳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物理考点总结 ■考点一质量和密度 质量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 3.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4.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大象2___,中学生60____,一只苹果100____,一个一元硬币5____ 密度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V表示体积,体积V的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6.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8.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ρ= m/V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V=m/ρ 9.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状态、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考点二力 力的概念 1.什么是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一般要求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知识分享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 1 S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

【免费下载】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含变形及关键知识点归纳暨中考必备资料。1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含变形)及关键知识点归纳 中考必备资料第一、物体的运动v= s=vt t= t s v s 第二、物质的属性ρ= m=ρV V=V m ρm Q=cmΔt c= m= Δt= Δt=t-t 0(Δt= t 0-t )t m Q ?t c Q ?cm Q G=mg m= g G 第三、压强浮力p=(固体及通用公式) F=pS S=S F p F p=ρgh (液体气体内部压强) ρ= h=gh p g p ρF 浮=ρ液V 排g V 排= ρ液=g F 液浮ρg V F 排浮F 浮=G (悬浮、漂浮) F 浮>G (上浮) F 浮

第四、杠杆平衡F 1l 1=F 2l 2 = =21F F 12l l 21l l 12F F 第五、滑轮F 拉=G 物(或F 拉=(G 物 +G 轮))(动滑轮)2 121第六、功、功率、机械效率W=Fs F= s=s W F W P= W=Pt t=t W P W P===F =Fv F= v=t W t Fs t s v P F P η=×100%总有用W W 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Fs Gh Fnh Gh nF G 第七、电路串联—电压:U 总=U 1+U 2 并联—电压:U 总=U 1=U 2= 电流:I 干=I 支1+I 支221U U 21R R 电流:I =I 1=I 2 = 21支支I I 12R R 电阻:R 总=R 1+R 2 电阻:21111R R R +=总21111R R R +=总欧姆定律:R= U=IR I=I U R U 电功: W=UIt U= I= t=It W Ut W UI W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真空不能传声。 4.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结构、材料等决定。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7.可闻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1.自然光源: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能发光的物体。2人造光源:人类发明制造的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运用于红外线遥控,红外线遥感(探测);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消毒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 ,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光的反射: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1.凸面镜(凸镜):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平行光线投射到凸面镜上,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如果顺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延伸到凸面镜镜面的后面,可会聚并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面镜的主焦点(F ),属虚焦点。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2.凹面镜(凹镜):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行光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初中物理公式、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精品史上最全)

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 1=I 2 (2)、U=U 1+U 2 (3)R=R 1+R 2 6、并联电路 (1)电流I(A)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2)电压U(V)U=U1=U2=…… (3)电阻R(Ω) = + +…… 7、电功W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8、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9、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f: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t≥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g/cm3. 7、水的沸点:100℃ 8、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9、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0、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1、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2、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3、家庭电路电压:220V 14、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二.知识点 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5.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6.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8.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1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初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 1、速度:V=S/t? 2、重力:G=m 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 h? 6、浮力:(1)F浮=F’-F(压力差)?(2)F浮=G-F(视重力)?(3)F浮=G(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 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n(竖直方向)? 11、功:W=F S=G h(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 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1)η=G/n F(竖直方向)?(2)η=G/(G+G动)(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n F(水平方向)?热学? 1、吸热:Q吸=C m(t-t0)=C 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w有/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学?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 t普适公式)?(2)Q=U I t=P t=U 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

(3)R=R1+R2?(4)U1/U2=R1/R2(分压公式)?(5)P1/P2=R1/R2? 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 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初三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1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物理量符号:m。 单位:kg、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天平: 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 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 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以及公式大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时间可求路程:s=vt: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换算: 31010001==m km m ; nm m mm cm dm m 963101010100101=====μ;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u =(平均速度用总时间 总路程 ); . 速度换算: h km s m /6.3/1=。 第二章 声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s m /340。 回声定位侧距离的计算公式:ut s 2 1 =。 ( 声音的三要素:音色(波形)、响度(振幅)、音调(频率)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物体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图表 " 雾的形成——液化;露的形成——液化;霜的形成——凝华。 $ 第四章 光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s m c /1038?=(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也是这个)。 所有跟影子有关的现象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入射角和反射角(折射角)都是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从空气垂直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海市蜃楼、钢笔错位、筷子变弯、池水变浅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当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 ②当u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当f <u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 ④当u =f 时,不成像。 ⑤当u <f 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应用:放大镜。 & 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老花眼):成像于视网膜后,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质量的单位换算:kg t 3101=;g kg 3101=;mg g 3101= 密度的计算公式:V m = ρ(质量单位用kg ,体积单位用3m ,算出来的密度单位才是3/m kg )。333/10/1m kg cm g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