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由“政治导向型政府”到“经济导向型政府”再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潘秀珍

广西师范大学褚添有教授、博士著述的《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研究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变迁的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书生动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公共管理模式从“政治导向型政府”到“经济导向型政府”再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49年以来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的全景图;并深入分析了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和经济导向型政府模式确立的原因、形成和强化的过程、理论基础、主要特征及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了由“政治导向型政府”到“经济导向型政府”再到“公共服务型政府”嬗变的背景和原因、主要表现,剖析了当前中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理论构想和实践设计。

该书是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出版弥补了目前国内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该书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是运用新的分析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该书运用公共管理模式演变的三阶段论(即前工业社会时期的统治型政府管理模式、工业化社会时期的管理型政府管理模式和后工业化社会时期的正在兴起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对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进程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对三种范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样的研究在国内还极少见,尤其是对统治型政府管理模式进行具体深入研究的至今尚未见到。进而据此分析框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进程,对比分析了中外公共管理发展轨迹,从中揭示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从而使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更加清晰、准确和系统。

二是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历史研究,将理论与历史相融合。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有关公共管理范式转换问题成为国内行政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提出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深化中国政府改革,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却鲜有关于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范式转换的研究。目前仅有的两部(杨冠琼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的《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对建国50年来政府管理活动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进行研究的著作,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的。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和趋势的著作或文章几乎可以说还是空白。该书的出版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

三是创造性地将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模式——1949年至1978年期间是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1978年至2003年期间是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2003年以来从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务型

政府管理的转型。并深入分析了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各自的思想或理论基础、主要特征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各自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建国以来的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传统行政模式或全能统制(管制)型政府。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1978年之前和1978年之后的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在本质上是完全迥异的——前者强调的是政治导向,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后者强调的是经济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政府管理模式都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浓厚的管制色彩,但管制显然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将二者混同实际上是抹杀了这两个不同阶段中国政府管理的本质区别。因此,把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全能统制(或管制)型政府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而且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研究管制型政府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内在弊端,基本上没有或很少论及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阶段划分、思想或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该书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窠臼,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是运用了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马克思人本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演变历程进行多维理论视角的反思,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但以往学者们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其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何在?该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证,通过对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并进而提出建立中国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和设计。在对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范式转换过程进行系统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对这一转换过程进行多维理论反思,从而揭示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因而该书的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总之,《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全书结构合理,行文流畅,观点明确,选题具有创新性,学术视野开阔,立论鲜明,资料翔实,能对主题深入开掘;相关理论的评析和对主题的分析论证达到一定深度,并有不少很好的见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者潘秀珍博士系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高一地理示范课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时间:9月25 第二节 授课人:林勇堂 授课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授课思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黄赤交角的大小,定义引伸出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针对高一学生基础较差的现实,组织知识网络,讲解基础。在讲课过程中插入练习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在讲课过程中添入活动内容体现研究性徐学习,最后小测验利用了学案,同时巩固了知识。 评课参与人:高一组全体人员,高二组全体人员,高三组全体人员 高一组代表:付明丽 课件的运用十分到位,效率高,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课讲的主次分明,黄赤交角明了突出。公转示意图形象生动,由全部到局部点出,学生理解深刻。不足:题目较少,学生练习有些少,学生讨论后应多做些题,更好的掌握基础。 高二组代表:尹中秀 时间短但是课件制作的十分的好,很不容易。课件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整堂课流畅。重难点突出,黄赤交角的讲解形象。重点突破,近远点的速度快慢原因讲解很好。质疑反思,学生讨论十分恰当。不足:昼长的变化是动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应该运用更多的动画,使其更加形象。 高三组代表:尤志轩

运用课件效率很高,讲课过程一气呵成。(1)以教学大纲为本,知识延伸的好;(2)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脉络清晰;(3)讲解全面,但注重基础性知识;(4)有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加大;(5)媒体的运用,直观形象,以后应尽量的使用。 总结性评价: 评价人:陈主任 从其他老师及学生的反映看,效果很好。示范课的作用是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首先在上课之始展示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学习有目的性。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节约时间,。多媒体现象除了巨大的威力,画图美观科学,结合动画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展示画面的同时,穿插提问讲解,师生互动的好。学生积极参与,讲练结合及时训练。多媒体使用的一个缺点就是把握不好速度的问题,要注意给学生一个思考回味的时间。讲课的时候前半段讲得较快,有些前紧后松。但是课堂容量较大。可将时间放慢一点,平均一点。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时间多一点。讲课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秀教案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2.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4)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标上“?”,准备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 三、由表及里,读透课文 1.检查交流。 2.教师简介白求恩。(投影) 3.什么情况下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4.“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

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5.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6.(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讨论并交流:白求恩两次答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哪句话最使人感动?为什么? 7.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8.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9.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争论: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 10.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11.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象,读读课文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体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2.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高中优秀评课稿

高中数学评课稿(转载) 数学课堂教法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法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有幸在苏州第六中学听了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高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对周建峰老师这堂课用“四个体”概括: 一.例子近体 周老师在上课时,不拘泥于书本上仅有的例子,“不走寻常路”,(笑声)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选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符合“近体原则”。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调动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学以致用之目的。 二.语言得体 在整节课中,周老师时而激情高昂,时而语调舒缓,不把语调停在一个节奏上,不使学生产生疲倦。尤其是插入几句幽默的话语,比如:“给点掌声”,(掌声)“你的团队认可你的曲线才好算”,“这个最不好玩了”,“不仅看到眼前还能看到未来”,“澳大利亚的兔子”等。

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夏商周政治制度》评课稿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 ----评孙丽雯老师全校公开课必修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今天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夏商周政治制度》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孙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孙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听评课活动总结

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听评课活动总结 高二年级历史组共有成员3名:张老师、李老师、杜老师,这次参评讲课的老师有两名,李老师老师与杜老师,张老师因省上开会出公差时间上发生冲突无法参加。 这次听评课活动,备课组三人积极参加,响应学校及年级组号召,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准备,精心编制学案,彼此为参加公开课老师做学案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发挥了这次活动的作用,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这次李老师参讲的课题是《历史人物评价-华盛顿》,袁老师上课教态大方、讲课条理清楚、学案制作精致,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全面分析华盛顿的功过是非,上了一节感人至深的公开课。 李老师的这次公开课优点:条理清楚、学案规范有启发性、课堂讲解清晰、语言规范,在课堂上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拖堂1分钟;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但参与度未达到预期效果。 杜老师参讲课题是《新航路开辟》,这一节公开课优点: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都做了分析,重点是分析新航路开辟是影响,设问合理,探究深刻到位,充分体现文科班历史教学的特点;不足之处:还是同样的问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有点死板,不是很活跃,提前发的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任务学生未完成,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听课,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

主人,这是很大的失败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的。 这次听评课活动我们不但听本组课,还跨年级听高一年级的课,在教研组会上,全组成员认真听课,积极探讨,对年轻人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老教师也深有启发。每个老师都通过听评课活动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这次听评课活动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普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开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参与度不高呢? 首先,教师应该反思,自己这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学情、班情,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学情不同、班情不同,教法及目标设定也不同。老师有没有把学案设置的精彩并有趣味性?教学的量上40分钟能否完成?有没有设置合理的当堂检测?难度咋样?等等,制的反思啊!对老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今后教学到底应该怎么做? 其次,新课标教学奖励激励评价体制有待升级换代。在高一刚刚推行新课标教学是时候,每个老师都能感受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时是奖励学生量化积分,但一年下来,学生的欣喜感下降,这时我们年级组、班主任应该出马了。第一要加强小组建设,搞好学习小组是关键,每个组要有一个带头人;其次,激励评价体制也要升级,给量化积分已经很可笑了,该怎么办,我想大家的智慧应该可以解决。 再次,加强思想方面的鼓励,定期给学生打气鼓劲,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明确目标,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改善,课堂效率一定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篇一: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 1 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 2 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 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 评课 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 2、授课内容详实,语言丰富。 (优缺3、学生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点)

政治公开课评课

政治备课组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评课总结 王建成老师担任本学期公开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九江三中的两位政治教师的参与下,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进行了评课,评课内容总结如下: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教师基本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设计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熟练、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本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传授知识与情感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个授课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践行了新课改理念。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顺畅,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 该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能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能做到语言流畅,教态自然,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回答完问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价,体现鼓励、表扬的艺术。上课时,能始终面带微笑和同学交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准备充分,情景探究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增加了课外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从政治学科角度加以分析。知识点的的过渡自然,并能通过问题设计和探讨活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由学生经过课堂情感体验或案例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主学习和探究未能充分展开、时间稍稍紧张,另有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中并不积极,课堂的实效性、趣味性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应更合理化等。

初中地理历史听课记录

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9月19日星期一八三班地理(上午第三节)主讲人: 主讲内容:世界的气温 一、教学要求: 1、气温的概念。 2、影响气候的四种要素。 3、了解气温分布的不同规律。 4、影响气温四种因素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认真掌握理解气温的概念。 2、识记影响气候的四种因素的概念。 3、理解气温由高向低的的形成规律。 4、四种影响气温因素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及年平均气温图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不情况。 (2)根据地图了解影响气温四种要素的分布情况。 (3)根据示意图理解高伟度,低伟度的概念。

(4)通过实物实验、进一步陆地和海洋爱热和放热的不同情况。 (5)根据示意图进一步理解寒暖流的概念。 (6)理解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低下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气温状况是说明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虽然世界各地的气温和将水状况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五、课堂练习 1、掌握气温的概念。 2、识记影响气温四种因素的概念。 3、课后实验、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时气温的概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虽然世界各地的气温状况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了解了陆地和海洋爱热示放热情况的不同的原因、课堂效果良好。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9月29日星期四上午第四节七年级历史 主讲内容;商鞭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商鞭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鞭变法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商鞭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学习方式。

“辛亥革命”评课稿

“辛亥革命”评课稿 评课人:魏福庆 今天,我校历史组全体教师再次学习了高一郝有德老师的优课展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本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是本专题承上启下的一节,而今年又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属于学习热点,必须认真对待这一课。本课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是资产阶级松软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孙中山性格很坚强,思想却松软,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有一个整体教学观,即站在整个专题的角度来思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线索和规律是什么?哪些内容是重点?那些内容是难点?这一课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一课侧重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让本专题的三课前后呼应?本课与太平天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联系和区别?郝老师宝刀未老,激情四射,给我们又一次学习机会,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启发式教学。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郝老师先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导入,将中国资产阶级自然而然的推上讲台,承上启下。在讲述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时,又创设了民族危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分析革命爆发的条件,又启发学生从经济、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去主动思考,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第二,重视学生高中历史理论的积累。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初中历史重过程、重结论,而高中历史重原因、重理论。 郝老师教学中有意渗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如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等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第三,教师激情四射,学生朝气蓬勃。教师能否取得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心中是否填塞激情,西方哲学家甚至说过“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每次听郝老师的课,我们都有同感,那就是郝老师的工作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转化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驱动力,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高效,这堂课学生的积极、主动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高中历史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一 授课内容: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修一) ☆导入新课 利用文学作品李白的《古风》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2、秦朝统一 (1)过程(加入荆轲刺秦的故事) (2)条件①②③④(发散思维)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重点) 1、皇帝称号的由来(阅读材料,分析史料) 2、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帝独尊(结合【历史纵横】)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中央官制 (1)设置及职能 “三公”“九卿” (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3)评价(作用)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目的 2、内容:郡、县、乡里 3、作用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一分为二) 1、积极 2、消极 五、巩固统一的措施 参见教材P10“历史纵横”,指导学生阅读后再归纳 听课感想:XXX老师合理利用与本课相关的一些史料和图片,培养了学生史料解读和图片分析的能力,并且在讲述本课重难点时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听课记录二 授课内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一) (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结合相关史料讲述) 三司、胡惟庸案 2、确立内阁制度 奠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确立——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参与机务) 发展——明宣宗内阁地位日益提高(票拟权)

全盛——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2、措施 3、特点 (四)小结 1、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2、君主制度的演变 听课感想:本课的重难点不好突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体上对秦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把握并加以梳理。 听课记录三 授课内容: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必修一)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2分钟〉 2、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二)呈现新知识 探究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10分钟〉 【结合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和两段材料,说明古代希腊自然地理条件有何特点?请学生回答问题】 探究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15分钟〉 【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视觉方面直接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探究三: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什么样的影响?〈15分钟〉 【讲解解决这类类似评价的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的方法】 【通过几组图片,呈现雅典在哲学、建筑、神话、雕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当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三)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新知识的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策略 巩固练习〈3分钟〉 【提供练习的情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行为。】 听课感想:本课教学以活动探究法为主,兼以史料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最后进行本课知识点巩固练习,效果较好。 听课记录四 授课题目: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必修一) 以图片罗马圆形剧场导入,提出问题,引出罗马法(图片导入法)

历史评课记录

历史评课记录 地点:前楼小会议室时间:20xx-12-12下午 参加人员:王国文吕志军王顺保许明明高俊杰高秀华赵彦新霍维熙苏爱军 记录: 任课教师说课: 苏爱军:讲述了备课的构想、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形式的创新“火眼金睛”; 对本课的反思:1、教材深入准确的把握,历史抓住事件的本质、要点把问题讲透。2、要充分相信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合作中提高自己。3、利用好导学案,课前做好准备,为课上打好基础。 听课教师点评: 高军杰: 1、形式创新,对学生有吸引力 2、学生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对学生更有意义。王顺保: 1、某种课型的公式化。以教材为基础,设置题型,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专业性知识,符合高考要求。这正是学生欠缺的,学生欠缺的也是考试要求的。

2、引入高考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规律、语言概况、信息提取能力。 吕志军(教研员): 1、对本课的点评 导入简洁明快,学生合作学习,现场反馈学生信息,教学形式有创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结合、观点与问题、材料、答案的结合、多媒体与板书、导学案的结合。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特点:知识点问题化;讲练结合,初步形成知识点-材料-问题-答案-讲评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存在一些问题 板书不完整,不规范 知识、能力、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统领作用要明确 3、建议: (1)抓好历史基本事件、人物、性质、线索、概念、规律的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三部分(知识、能力、运用)要落实。构建知识体系,在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讲解。 规范完善学案 加强板书 (2)对文科老师的建议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

篇一: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夏商周政治制度》评课稿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 ----评孙丽雯老师全校公开课必修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今天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夏商周政治制度》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孙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孙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2.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着力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描述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流畅,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如果孙老师在这一方面多一些设计,效果会更好。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三国鼎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

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这是一堂既遵循传统教学又符合课改要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有价值的公开课。 第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苏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基本史实;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资源、归纳表格、辨析史料达到论从史出、合作探究的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分析,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政策制度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9则历史材料,与学生深度解析材料,得出答案。而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读史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史料,贯穿课堂,是本课的重要亮点。这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本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精神,教师搜集可信的材料,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一做法改变了学生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获取过程的错误观念。是值得所有历史课堂借鉴的地方。本课除了凸显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也渗透着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相信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历史科目,对于材料的甄选,应注意材料的难易度、材料适量原则,过多的材料,学生略显得吃力。

初中历史听评课记录

重温历史风云,激发爱国热情 ——评历史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今天韩娜老师的一堂历史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我深受感染,受益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韩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所折服,且不说他流利的普通话,工整的板书,从容的教态,单就他极强的语言总结能力和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就已证明他是一位久经考验、业务水平很高的老师。例如:“这个流光溢彩、景色如画、既有浓厚文化底蕴,又有鲜活时代气息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就是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可又有谁会想到1937年12月,日军曾经将这里变成一座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的人间地狱??”“这些中国的脊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他们选择抗争到底??” 这些精炼准确、极具感染力的性语言无不唤醒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表达。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血染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两个事件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板块分明,利于学生把握。同时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大胆地展示学习成果,使这堂历史课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利用大都市南京的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将眼前这个景色如画的国际化大都市和曾经那个被日本人变成尸体堆积如山的人间地狱——南京相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样导入,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将学生牢牢的吸引在课堂之内。 2、注重探究,引发学生深层思考。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 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回顾和对1936年日军《基本国策纲要》的了解,让学生明确日军的贼子野心;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思考日军攻打卢沟桥的真实目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这样,不仅让学生识记了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还让学生清楚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3、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退而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思考探索的开阔的地带。例如:在教学中,韩老师让学生自行介绍英雄人物佟麟阁、赵登禹,在其后只进行简单的补充。又如,韩老师让学生直接走上讲台,为同学们展示课下

高中历史评课稿

美中不足的历史教学 ——评高一历史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20xx年5月17号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12中听课学习,今天的老师讲的是岳麓版必修二第十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这一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我以后的实习工作等等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发现了一些细小的不足。 我首先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算得上是一节好课,整体上适合高中教学的要求,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师生互动的还是不错的,从教学目标上来讲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过于拥挤,这可能是与课程比较急有关。以一个人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举,这点很好,整一节课方方面面都能涉及到,这一点也难能可贵。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不真实似乎是课前有演练过的,学生虽有互动,但积极性不高。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切合学生实际。老师通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层层设问,及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建立了知识树。教师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知识较丰富,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从老师课堂的讲解可以看得出对于教材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也很不错,可以看得出老师使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这一点看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整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这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特意指出有关,也与整一节课老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可能犯错。把讲完当做是学生学完。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首先,从导入上讲,老师是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起的,这一点很不错,可以温故而知新,但对于学生来可能就不是很好了,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这对于学生一节课的听讲,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不是很好。 从教学思路设计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比较流畅,用郑观应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一点把枯燥的历史课化为与一个人一生有关的事件,这一点比较新颖也比较好,值得倡导。老师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一点值得表扬,但不倡导,因为要上好学案教学的一节课难度很高,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这么安排使得课堂结构安排比较满,这样的话使得学生听得比较辛苦,老师讲的也比较费劲。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似乎是有演练过的,学生对于课堂眉宇之间似乎有点应付的感觉。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听讲的兴趣。用ppt演示也说明老师对于这节课比较用心,这一点是要求提倡的,毕竟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有指出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利用多媒体的相关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并没有创新,这一点与老师的平时事关可能有关,但对于学生来说会觉得不新颖而忽视课堂。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高中历史评课稿模板(共9篇)

篇一: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yyyyyyyyyy 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观摩校历史优质课心得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自教学设计的精

妙,亮点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化说化赏化论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

2019年思想政治课的评课稿

2019年思想政治课的评课稿 篇一:政治评课稿 四月二十八日听了张永江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一历史总结课《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张老师首先以两个简单的设问进入复习课;接着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色。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热点专题总结课。 该总结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历史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谈古论今,否则,就不是个合格的历史教师。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同时,历史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历史事实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历史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历史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张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这些材料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和思维度。

张老师这节课选取的材料适中难度适中,学生虽不能完全得出准确答案,但是基本能较全面的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张老师本节课提出的有深度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四个。这四个问题是:(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如何?(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4)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素中你得到哪些认识?这四个问题 涉及到政治学和经济学和哲学的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好这4个问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我们在上课时,往往提不出有深度的,值得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或者只是在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上打转。教师上课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但这里的问题决不是那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一种能力和水 平。这要依赖于对教材、对材料、对学生、对设问的切口等作研究。唯独如此,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也值得学生在课堂上花时间去合作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问题的优质意识”。 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复习课如何上,一直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完成后,如何展开复习,既要让学生建构起“知识之树”,又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并结合历史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张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