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

赵 曦 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赵曦主编.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 ISBN978-7-81138-705-6

Ⅰ.①中 Ⅱ.①赵 Ⅲ.①西部大开发(中国) 研究报告 Ⅳ.①F1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52220号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

Zhongguo Xibu Dakaifa Zhanlue Qianyan Yanjiu Baogao

赵 曦 主编

责任编辑:赵 琴 涂洪波

封面设计:杨红鹰

责任印制:封俊川

出版发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

网 址https://www.docsj.com/doc/6e17293549.html,

电子邮件bookcj@https://www.docsj.com/doc/6e17293549.html,

邮政编码610074

电 话028-******** 87352368

印 刷四川森林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 张26

字 数505千字

版 次2010年3月第1版

印 次2010年3月第1次印刷

印 数1 1000册

书 号ISBN978-7-81138-705-6

定 价68.00元

1.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三

2.如有印刷二装订等差错,可向本社营销部调换三

1

具有全局意义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己经实施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优化二基础设施改善二经济结构调整二加强民族团结二

维护社会稳定二缩小发展差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系统分析研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二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西部区域功能定位二优化国土资源布局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全面促进西部经济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本项研究以全面二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在冷静分析和系统阐释1999 2009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历史成就二发展条件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面临的若干问题二困难和障碍,着重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与前瞻二西部地区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与战略政策框架二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二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工业化道路选择二产业结构的演进态势与升级优化二区域城市化发展特殊路径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与创新体系建设二推进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与机制设计二人口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策略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体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二研究和阐释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世纪之交党中央总揽全局二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在中央政府直接调控二国家资金倾斜投入二特殊政策有力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倾情支援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三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水利二公路二铁路二机场二能源二通信二城市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开工,青藏铁路二西气东输二西电东送二水利枢纽二交通干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重大水利二能源二通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以重大工程项目引导西部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并开始影响西部发展的全局三油路到县二送电到乡二广播电视到村二村村通电话二农村能源二人畜饮水二节水灌溉等建设持续推进,对于加快西部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二推动国家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改善民生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其次,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退耕还林二天然林保护二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

工程进展顺利三自1999年国家在川二陕二甘三省开始试点退耕还林,到2008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0.269亿公顷;于1998年开始在长江上游二黄河中上游和东北二内蒙古等国有林区启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工程区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林区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三水土保持工程使得西部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和重点流域的生态治理得到加强,生态防护林体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扩大了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资源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维护,国家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有效地缓解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三再次,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二装备制造二石油化工二林果业二畜牧业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和以成渝经济区二关中 天水经济区二环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带动西南二西北梯次推进的区域开发格局三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工业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乡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展开,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最后,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三西部大开发在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了对西部科技教育的投资,国家在西部地区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34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37个,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430个;安排8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350多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二中专和技校建设,重点建设25所高校基础设施和145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二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三在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保证就学率二减少辍学率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充分发挥当地人才作用,尽力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二吸引人才三10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民主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三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政府在规划指导二政策扶持二资金投入二项目安排二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超过3.5万亿元,安排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7300多亿元三2000 2008年,西部十二省二区二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5.82万亿元,年均增长

11.7%;地方财政收入从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年均增长19.6%;固

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22.9%三这几项主要

2 

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二经济建设二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事业薄弱

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西部地区进入

了增长速度最快二发展质量最好二基础设施改善最显著二综合实力提高最迅

速二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二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三

但是由于自然二经济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

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水平在中国国民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中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

地位,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三区域经济发

展的制约突出表现为:由于资源转换能力的薄弱,潜在的资源优势难以迅速

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突出的科技优势难以有效的

演化为强大的产业优势;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相对的后发优势难以不

断递增为广泛的市场优势三在中国东部地区逐步由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向后期

阶段演进的现实背景下,西部区域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

的历史进程之中,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和时代挑战,即要求在不太长的历

史阶段通过建立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通过建立比较

完善的城市体系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通过建立基本合理的市场结构完成

市场化的历史任务三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尤其是

西南地区交通条件亟待改善,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广泛存在三尽

管西部基础设施建设10年来进步很大,基础设施的 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但也仅仅是一个低水平的缓解,明显带有还账性质,在很多方面仍然大大落

后于沿海地区;西气东输二西电东送二青藏铁路等一些 标志性”重大工程

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不强,带动作用不够理想;投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

基础建设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财政和国债资金,科学规范的融资体制和

灵活多样的融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相当繁重,限制开发

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较高,生态补偿机制很不健全,体制很

不完善; 三农”问题二城乡就业问题及人口发展问题非常突出,贫困地区二

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任务相当艰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难以为区

域工业化二城市化二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提供物质技术基本条件;区

域经济结构扭曲现象依然十分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采掘二

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配套条件差,

产业组织分散,难以形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支柱产业的作用与地位不突出,

竞争优势不明显;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优势与产业

3 

发展的脱节现象普遍,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渠道不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较弱,以致其科技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整个区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推进大开发战略的制度安排,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投入二人才开发二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三

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任重道远三2009年10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上指出: 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三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将决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三”中国政府首脑关于西部地区在中国国民经济空间结构中战略定位的高度判断及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业己昭示天下三冷静审视及系统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己成为西部经济研究者必须承担的神圣历史使命三我们认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二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进,艰苦奋斗,形成全社会关心西部大开发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必须充分认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全面实施和继续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前提,必须冲破一切思想桎梏,从根本上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区域改革开放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必须充分认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是提高西部大开发质量二优化发展结构的关键措施,大力营造使一切创新理念得到尊重二创新举措得到鼓励二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二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氛围,创新政府体制二创新产业集群二创新人才培养二完善创新环境;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振兴中国,只有扩大改革开放,才能推进西部大开发,始终把坚持改革创新二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放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位置;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地区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大力推进西部文化的大发展,致力形成推进区域开发的环境氛围,形成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纽带,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制度安排三

本项研究表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在明确西部地区功能定位条件下,在战略重点上实现由开发向发展的转型,即在适度的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从西部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战略重点放在资源储备建设二基础设施建设二生态环境建设二民族文化建设及社会稳定建设等方面; 4 

在发展重点上从注重经济增长转为向注重人口二资源二环境二社会的良性循

环转型,即在人口发展上需以适度人口规模下的人口素质提高为重点,在资

源开发上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以战略资源储备为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

上从整个国家生态平衡与生态屏障的战略高度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重点,在社会发展上从社会和谐二民族团结二国家稳定的战略高度以社会全面

发展为重点;在投资方式上由重纵向投入向重横向投资转型,即在继续加大

中央政府对基础设施二生态治理和工业项目投入的同时,经由科学的制度安

排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西部,逐步形成中央政府主导二民

间资本主体二市场机制推动的区域开发投资结构;在区域开发模式上由注重

城市发展向重视农村地区二少数民族地区二贫困地区发展转型,即打破过分

重视城市发展的区域开发导向,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二现代化二更加重视少

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二更加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生存二生产和

发展能力的培育;在发展机制上由注重依靠政策机制推动向依靠制度和文化

建设转型,即逐步形弱化以政策推动为主体的西部开发机制,真正把西部开

发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的制度安排二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民族文化的促进

上来,加大对西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以推动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最

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机制三

本研究报告是西南财经大学国家 十一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对策研究“的重要成果,由赵曦

进行课题研究提纲和框架体系设计,并撰写前言三分报告1,中国西部功能定

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由赵曦二熊理然二成卓撰写;分报告2,西部基

础设施建设成效与战略政策框架,由郑智峰二李怡撰写;分报告3,西部传统

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由赵曦二刘芬二杨绪萍二袁彦峰二张立娜撰写;分报告4,西部工业发展问题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思路,由肖丹二罗洪

群二张广威撰写;分报告5,西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态势与升级优化策略,由夏

泽义撰写;分报告6,西部城市化发展与多中心 外围城市群落建设,由熊理

然撰写;分报告7,西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由严

红二刘莹撰写;分报告8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二分报告9

推进西部农村反贫困治理的战略框架与制度机制设计,由赵曦二成卓撰写;

分报告10,西部人口发展态势与人口发展政策调整,由曾祥旭二杨魏仑二宋

点白撰写;分报告11,西部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机制建设,由杜肯堂二

李皓二韦海鸣二鞠晴江二黄寰撰写三由赵曦进行全报告观点二文字二体例的

统一修改和总纂三本项研究得到四川大学二电子科技大学二成都理工大学二

5 

相关文档